3 第三节 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

合集下载

防雷电主题班会教案

防雷电主题班会教案

防雷电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教案:防雷电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和危害,学习防雷知识和措施。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掌握防雷知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雷电,增强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近期发生的雷电事故或者相关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雷电?雷电对我们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问题。

2. 集体讨论(10分钟)教师展示雷电的形成原理,让学生自由发言、提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雷电,讨论雷电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

3. 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讲解以下内容:1)雷电的形成原理:云层中产生静电,云中正电子聚集在云顶,负电子聚集在云底,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通电,形成雷电。

2)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及设备造成直接电击、感电、火灾等严重危害,可能引发建筑物、树木、电线等的损毁、火灾等。

3)防雷知识和措施:在雷雨天气,尽量避免外出;在室外应远离高大物体、金属物品和水源;在室内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尽量不使用固定电话;遇到闪电时,千万不要躲在树下、高楼、敞开的空地等地方。

4. 分组活动(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场景,如户外运动、户外建筑、室内活动等,组织学生讨论该场景下的防雷措施,并进行展示。

教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概括防雷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再次强化防雷意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题目为《防雷电,保平安》。

要求学生在论文中生动地介绍雷电的形成原理、危害和防护措施,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建议。

三、教学手段:1. 图片、PPT展示。

2. 案例分析。

3. 分组讨论和展示。

4. 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听说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防雷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防雷电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防雷电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防雷电安全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在现代社会,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雷电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开展雷电安全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帮助参与者了解雷电的危害性,掌握防雷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防雷电意识,从而减少雷电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公众对雷电危害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2. 传播防雷电知识,提高公众防雷电的技能;3. 推广防雷电安全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的防雷电意识。

三、活动对象本次活动以社区居民、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农民等为主要对象。

四、活动内容1. 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就雷电的危害性、防护措施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讲座,向参与者普及雷电知识,提醒大家注意雷电的危害,同时传授防护的基本技能。

2. 举办防雷电应急演练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组织防雷电应急演练活动,模拟雷电天气下的应对情况,让参与者了解应对雷电事故的基本程序和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参与者的防雷电技能,增加应急处理的能力。

3. 发放宣传资料印制相关的防雷电宣传资料,包括宣传折页、海报、标语等,并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地发放。

宣传资料内容包括雷电的危害性、防护措施、应急处理等,旨在提醒大家时刻注意雷电的危害,并掌握相应的防护知识。

4. 开展防雷电知识竞赛组织防雷电知识竞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通过竞赛形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防雷电知识,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激发大家关注雷电安全的热情和兴趣。

5. 制定雷电安全预案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应建立完善的雷电安全预案。

针对不同场所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防雷电措施,包括安全疏散和避雷设施等。

并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确保防雷电措施的有效性。

六、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将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分阶段、分批次进行。

可选择雷电多发的季节进行集中开展,也可以结合节假日、重大活动等安排相关的防雷电教育宣传活动。

浅谈雷电的选择性

浅谈雷电的选择性

浅谈雷击的选择性摘要:本文从雷击的选择性与地质条件、地形面貌,以及地物情况几个方面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分析雷击的选择性的物理过程,旨在为有效采取防雷减灾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雷电灾害;雷电防护;雷击选择性;1 引言雷电是一种宏伟壮观的又富有神秘色彩的自然现象,同时又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自然灾害。

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在无数惨痛的雷击事故的基础上积累和总结出雷击选择性的客观规律,对于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 雷击选择性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并对地放电,但在地面同一区域内发生雷击并不是均匀的,这种落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称之为雷电放电的选择性。

历史资料统计与实验研究表明,落雷的地方及遭受雷击的地面目标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对于防雷说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落雷与地质条件、地形面貌,以及地物情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在雷云形成、发展和先导放电的过程中,相应的地面上都会被感应而积累起与雷云极性相反的异性电荷,在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凡是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容易感应出和积累起较多的异性电荷。

同时,这个地方的导电性能也相对较好,这样就为先导放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雷云的下行先导就自然朝着这个地方发展,从而造成落雷。

本文只从这些主要方面来论述产生雷击选择性的内在原因。

2.1 地质条件对雷击选择性的影响根据瑞典诺林德、沙卡和前苏联科学家H·C·斯捷科里尼科夫等人模拟试验结果与实际调查资料证明,如地面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则在电阻率小的地区,雷击的概率较大。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的物理过程。

B:土壤电阻率较大地区A:土壤电阻率较小地区地面雷暴云下行先导上行流光上行流光连接点图1 不同土壤电阻率地区雷电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某一区域理想的下垫面,A 区域与B 区域的土壤电阻率不同,且A 地的土壤电阻率ρA 小于B 地的土壤电阻率ρB 。

雷电基础知识

雷电基础知识

防雷基础知识1、雷电的危害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解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

可以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绝缘,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的事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成大量的热能,造成易燃物品的燃烧或造成金属熔化飞溅而引起火灾。

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

2、雷电的形成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

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

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树木等有异性电荷。

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温度时,其间的电场超过25—30KV/cm,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15000℃ -20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闪电与雷鸣。

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一般山地雷电比平原多,沿海地区比大陆腹地要多,建筑物越高,遭雷击的机会越多。

3、雷电分类3.1直击雷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放电形成的。

3.2球形雷球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运动速度大约为2m/s。

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进入室内,极其危险。

3.3雷电感应,也称感应雷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电荷所致。

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

3.4雷电侵入波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

其传播速度为324m/s。

雷电可毁坏电器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入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例如,雷雨天,室内电气设备突然爆炸起火或损坏,人在屋内使用电器或打电话时突然遭电击身亡都属于这类事故。

雷电基础及雷电活动特性3

雷电基础及雷电活动特性3

5.4、关于绕击率的问题
5.5、关于反击率的问题

为了防止雷击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所产生的 高电位对保护物的建筑物或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发 生反击,应使防雷装置与这些物体之间保持一定 的安全距离。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的 有关规定,安全距离按电阻电压降和电感电压降 相应求出的距离相加而得。地上部分的安全距离 为:
5.7、关于雷击大地年平均 密度公式的研究
电监测系统监测到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值与规范
给出公式计算的均有较大差异。根据资料研究表明: 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与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关性最高 (相关系数为0.8521)出现在观测台站周围18km范 围内,因此,选取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理论探测效率 在95%以上的气象台站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和台站周 围18km范围内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值绘制下图, 经统计计算,拟合了幂函数曲线(见下图),其表 达式为: NG=0.029Td1.5
5.2、雷电流波形描述
5.2.1 雷电流波形

大量的实测结果显示,各种形式的雷击电流 脉冲可以简化为三种简单的基本雷击电流脉冲, 即首次短时雷击、后续短时雷击和长时间雷击。 其中首次短时雷击和后续短时雷击的波形基本相 似,实际上经常归纳为短时雷击和长时间雷击两 种基本雷电流波形。短时雷击电流大致呈单极性 的脉冲波形。主要可采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雷 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和半幅值时间(图1.19)。
5.6、关于人工观测雷暴最远 距离问题
系数随着统计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当统计范围为 18km时,观测人员能听到的雷暴数与18km范围内实 际发生的雷暴数基本一致,所以,18km范围内的雷 暴日数与云地闪电次数相关系数最大。相反,在 18km-40km范围内,随着统计范围的增加,观测人 员能听到的雷暴数越来越小于统计范围内实际发生 的雷暴数,因此,雷暴日数与云地闪电次数的相关 系数随着统计范围的增大而减小。而在18-40km范 围内,尽管相关系数呈直线下降趋势,但年平均云

中班安全教案《防雷电,防雷击》

中班安全教案《防雷电,防雷击》

中班安全教案《防雷电,防雷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以下内容:1.了解什么是雷电以及危害。

2.掌握防雷电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3.能够正确应对在雷电天气中遇到的突发情况。

二、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视频、图片素材。

3.黑板、白板。

4.讲义、学生笔记。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雷电天气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

同时,如果不正确应对,就会带来许多伤害和危险,因此今天我们要学习《防雷电,防雷击》这个重要的安全问题。

2.学习防雷电雷击的方法和措施(1)介绍雷电的危害雷电是指天空中云与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积累电荷后形成的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天气常伴有闪电、雷声、风暴雨等强烈气象现象,同时还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2)忌进入或接近开放场所在雷暴天气中,不要跑到室外或接近高额的建筑物或架空通讯线路、输油管道,以免遭受雷电击伤。

(3)禁止在室内或车内接打手机、打电话等活动在雷暴天气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各类电器设备,包括打电话、在电脑前工作、电视、电子游戏等等,以免受到雷电引起的危害。

(4)防电闪在野外或开阔场所,遭遇雷雨天气时,不要待在高地,或在开阔的水面上活动。

躲在靠近地面的沟、沟壑内,或是跳入被降水切断的水流中,以消除静电、减少雷电危险。

3.掌握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1)防止惊恐情绪当遭受雷电天气时,不要惊慌、不要奔跑,如果要穿过高架桥、同轴电缆等电器设备,应沿设备外侧慢走,在可能成为降低自身危险的一种方法,应该充分注意。

(2)实施心肺复苏若成人亲属或观察到的人被雷击,立即打心肺复苏。

当情况需要时,应及时拨打120卫生急救电话。

四、教学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雷电以及雷电的危害。

2.掌握了防雷电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3.学会了应对在雷电天气中遇到的突发情况。

五、小结雷电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学会正确的防御方法和措施,并且应该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雷击闪电的特性

雷击闪电的特性

雷击闪电的特性作者:TIMES 转贴自:防雷技术论坛雷击闪电的特性(1)雷电流的特性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

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与许多因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

其中气象情况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研究雷电流大多数采取大量观测记录,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

根据资料表明,各次雷击闪电电流大小和波形差别很大。

尤其是不同种类放电差别更大。

为此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由典型的雷雨云电荷分布可知,雷雨云下部带负电,而上部带正电。

根据云层带电极性来定义雷电流的极性时,云层带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闪电,而云层带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闪电。

正闪电时正电荷由云到地,为正值,负闪电时负电荷由云到地,故为负值。

云层对地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地高度或者说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

这叫做向下先导。

其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云体的下边缘或地上高耸的物体顶端。

雷电先导也可能是从接地体向云层推进的向上先导。

因此,可以把闪分成四类,只沿着先导方向发生电荷中和的闪电叫无回击闪电。

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上面讲到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电流比负闪电的电流大。

这可以从图1.2典型的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得到理解。

电流上升率数据对避雷保护问题极其重要,最大电流上升率出现在紧靠峰值电流之前。

习惯上用电流波形起始时刻至幅值下降为半幅值的时间间隔来表征雷电流脉冲部分的波长。

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有很大区别,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电比负闪电大,第一闪击比随后闪击大。

(2)闪电的电荷量闪电电荷是指一次闪电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的数量。

这个数量直接反映一次闪电放出的能量,也就是一次闪电的破坏力。

闪电电荷的多少是由雷云带电情况决定的,所以它又与地理条件和气象情况有关,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防雷电击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防雷电击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防雷电击安全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1.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雷电的危害性,增强防雷意识。

2. 提高学生的防雷自救能力,掌握防雷知识和技能。

3. 加强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把防雷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之中。

二、活动对象全校师生三、活动内容1. 雷电知识科普讲座2. 防雷电击应对实操训练3. 防雷设施检查和维护四、活动具体安排1. 雷电知识科普讲座时间:上午9:00-10:00地点:学校礼堂内容:(1)雷电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性(2)雷电常见误区和防护方法(3)学生防雷知识普及2. 防雷电击应对实操训练时间:上午10:30-12:00地点:操场内容:(1)雷电警报响起,学生和老师迅速、有序地离开操场,前往安全场所。

(2)模拟雷电事故场景,学生学习正确的防雷姿势和避雷行为。

(3)学生们穿戴防雷服装,体验模拟雷电电击。

3. 防雷设施检查和维护时间:下午14:00-16:00地点:学校整栋楼房内容:(1)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防雷设施检查和维护,学校老师和相关专业人员一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2)学生与专业人员一同检查学校的防雷设施,了解各项设施的作用和日常维护方法。

(3)学生与专业人员一同维修损坏的防雷设施,并学习如何更换维护设施。

五、活动宣传与评比1. 活动宣传(1)制作海报宣传,悬挂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宣传防雷知识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防雷安全。

(2)利用班会、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宣传,提醒师生关注防雷安全和活动安排。

2. 活动评比(1)进行防雷知识测试,学生和老师参与,对测试成绩进行奖励和表彰。

(2)设立防雷实操技能大赛,邀请专业人员担任裁判,对比赛成绩进行评选和奖励。

活动结束后,学校还将组织学生和家长一同开展防雷安全知识的社会宣传活动,以更好地加强对防雷电击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更多的人群知晓防雷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防雷电击意识。

六、活动效果评估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1. 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参与人员数量和知晓程度进行全面评估。

从雷击的选择性谈雷电防御

从雷击的选择性谈雷电防御

下 : 靠 近 河 、 、 、 和 潮 湿 地 区 的 雷 击 事 故 占 总 在 湖 池 沼 雷 击 事 故 的 2 . % ; 靠 近 烟 囱 、 音 机 天 线 、 视 35 在 收 电
率 的分布 不均匀 , 则在 电阻率 特别小 的地 区 , 雷击 的
几 率 较 大 。 这 就 是 在 同 一 区域 内雷 击 分 布 不 均 匀 的
少 ; 地 区分 布来 讲 , 道 附近 最 活跃 , 从 赤 随纬 度 升 高
而 减 少 , 地 最 少 。评 价 某 一 地 区 雷 电 活 动 的 强 弱 , 极 通 常 使 用 “ 暴 日” , 以一 年 当 中该 地 区 有 多 少 天 雷 即
查 资料证 明 :土 壤 电 阻率 较 大 的 山 区和 平 原 , 电 雷
引 言

2 雷 击 与 地 质 结构 的关 系
前 苏 联 H ・ ・ 捷 柯 里 尼 科 夫 ( T hjkb C 斯 C eo o ) h 曾 用 模 拟 试 验 的研 究 方 法 证 明 , 果 地 面 土 壤 电 阻 如
份1 5 -1 8 年 的我 国雷击 事 故 调查 统 计 如 94 94
增刊
杨 光等 : 雷击 的选择 性谈 雷 电 防御 从
强 。 当天 空 中有 雷 云 的 时 候 ,因雷 云 带 有 大 量 电 荷 ,
② 相对 电场 越强 的地方 即 电荷 越密 集 的地 方越
易于遭 受雷 击 。
收 稿 日期 :0 7—0 20 2—0 修 订 日期 : 0 7一 9—1 6; 20 O 8
由于静 电感应 , 云下 方 的地 面和 地 面上 的物体 都 雷
选 择 性 都 比较 明 显 ; 击 经 常 发 生 在 有 金 属 矿 床 的 雷

防雷电安全知识

防雷电安全知识

雷电活动日
雷电活动从季节来讲以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
从地区分布来讲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 减少。
我国平均雷电日的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 西北地区一般15日以下; 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在15~20日之间; 长江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40日以上; 北纬23°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80日。
(广东的雷州半岛地区及海南省,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年平均雷电日高达120--130日。 )
由于云层相互摩擦、碰撞而 使不同的云层带不同的电,当 电压达到可以穿过空气的程度 以后,临近的两片云层会发生 放电现象,产生电花和巨大的 响声。
雷云的形成
雷电的形成与带电的云层--雷云的存在分不开,有关雷 云形成的假说很多,但至今 尚未有一种被公认为无懈可 击的完整学说
雷电的成因或者说主要能源 来自于大气的运动,没有这 些运动,是不会有雷电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雷电总伴 随着狂风骤雨而出现。
雷电放电时能使物体产生数万度高温,空气急剧膨 胀扩散,产生冲击波,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雷电流在周围空间形成强大电磁场。电磁感应能使 导体的开口处产生火花放电,如有易燃,易爆物 品就会引起爆炸或燃烧。而在闭路导体中,因强 大的感应电流也会引起燃烧。
与 地质、地理条件有关(地形、地下矿床)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雷击选择性” 。
易雷击的几种情况1
在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也容易遭受雷击, 因电阻率特别小。
此外地面上的设施情况,也是影响雷击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地面上有一座较高的尖顶建筑物,例如一座很高的铁塔,由于 这些建筑物的尖顶具有较大的电场强度,雷电先驱自然会被吸引向这 些建筑物,这就是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容易遭受雷击的缘故。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国湖北省北部的枣阳市忽然间闪 电频发,雷声惊天,当场造成9人死亡、20余人受伤的罕见 灾害。据目击者称,雷击现场有一片红光,这正是球状闪 电的特征。

学校防雷防电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防雷防电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防雷防电教育活动方案导语: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的威力却不容小觑。

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需要开展防雷防电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学校防雷防电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雷电是一种珍贵而强大的自然资源,但它也会带来一定的危险。

因此,学校防雷防电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雷电的危险性,学会如何预防雷电伤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这项活动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1. 认识雷电:通过搜集资料、查阅图书和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危害特点和常见的雷电事故案例。

2. 预防雷电:组织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学习天气预报的方法,并教授雷电天气的辨识和预防方法。

同时,领导学生参观防雷装置,了解其原理和安全作用。

3. 安全避雷:教授学生安全避雷的方法,如避开高高低地、避开高大金属构筑物、避开水面等。

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安全技巧。

4. 紧急情况处置:组织演练和模拟教学,让学生掌握处理雷电事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艰苦环境下的心肺复苏术、急救知识等。

三、活动的时机和时间安排活动的时机应该是在学生接受雷电知识的前期,比如开学之初。

活动的时间安排可以是每周一次,每次1-2小时,持续一个月。

四、活动的参与者和责任分工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

责任分工如下:1. 学校领导负责组织和指导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2. 教师负责活动内容的讲授和指导,组织实践活动和演练。

3. 学生要积极参与活动,学习知识,培养安全意识。

4. 家长要关注学校开展的防雷防电教育活动,并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活动的评估和总结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对活动的认识程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可以总结经验,改进活动的方法和内容。

雷电产生原理

雷电产生原理

雷电形成原理及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作者:安全文化网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点击数: 1137 更新时间:2010-3-1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

每年夏季,全国各地都会发生雷击灾害事故,诸如电子信息系统遭到破坏、通讯中断、建筑物被毁、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在此,仅从雷电的形成、雷击灾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击灾害等方面作如下简析,用以提醒人们不可小视雷电危害,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电的形成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

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

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2、雷击灾害的形成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

云闪因其不能到达地面,一般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地闪。

地闪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击灾害。

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直接打在建筑物、构筑物及人畜身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造成毁坏和伤亡,称之为“直击雷”;当雷电流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产生电磁感应向外传播或直接通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毁坏,称之为“雷击电磁脉冲”。

班会策划防雷知识远离危险

班会策划防雷知识远离危险

班会策划防雷知识远离危险班会策划:防雷知识,远离危险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雷击事故在我国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计划在班会中开展防雷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学生防雷意识:通过讲解雷击事故的危害和成因,唤起学生关注雷电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雷电的预防意识。

2. 掌握正确防雷方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防雷知识,让他们掌握在雷电天气下的自我保护技能,及时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3.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增强学生关于科技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探究雷电的形成与危害通过图片、实际案例等直观形式,向学生展示雷电形成的原理和其对人体、建筑物等的危害。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雷电的可怕性,明确防雷的重要性。

2. 防雷知识普及(1)雷暴天气的判断:介绍雷暴天气的特征,如乌云密布、打雷、降雨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是否发生雷电活动。

(2)露天活动警示:强调在雷电天气下,不应在露天场所活动,并告知在户外避雷的方法,如避开高大的单独物体、远离水源等。

(3)室内避雷方法:指导学生在室内避雷时,避免接触金属物,远离阳台、窗户,禁止使用带接地的电器等。

(4)流浪电的危害以及防范方法:向学生介绍室内流浪电的危害,如电话、电视、电脑等设备容易引发的电击事故,告知避免使用这些设备的安全措施。

3. 紧急自救措施当雷电事故不幸发生时,学生需要了解紧急自救的方法,如避免躺在地面上、蹲下蜷缩、迅速离开开放区域等。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1. 活动时间:选择适合班级安排的时间,预计活动时间为30分钟。

2. 活动地点:选择教室作为活动地点,通过PPT展示、图片展示以及实物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

3. 活动实施:由班主任或安全教育指导老师主持班会,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源,系统地向学生普及防雷知识,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雷击培训教材》课件

《雷击培训教材》课件
3 雷电的危害与防范
雷电对人类和设施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了解如何防范雷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雷击事故案例
1 国内外雷击事故案例分析
2 雷击事故的影响与教训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雷击事故案例,我们可 以了解不同情况下的雷击原因和影响。
雷击事故对设施、人员以及生产带来的影 响是严重的,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
《雷击培训教材》PPT课 件
这份PPT课件是关于雷击培训的详细教材,通过本课程,您将了解雷电的原 理、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
第一章:雷电原理
1 什么是雷电
雷电是一种大气现象,产生于云层中的静电放电过程,形成极高的电压与电流。
2 雷电的形成原理
雷电的形成与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和积聚有关,云层内部形成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布。
响应雷击事故需要按照 规定的流程进行,确保 人员安全和设施保护。
3 雷击后的保护与修
复工作
雷击后,需要及时采取 措施修复设施,并保护 人员免受后续的影响。
结语
1 对雷击培训课程进行总
结,强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防护的重 要性。
2 展望雷电防护的未来趋
势,介绍新技术和方法 的发展。
3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参与,
鼓励大家加强雷电防护 意识。
1 雷电监测系统介绍
2 雷电预警方法分析
雷电监测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实时监测雷电 的活动,为防护措施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分析不同的雷电预警方法,我们可以 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雷击应急处理
1 雷击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周密的雷击应急预 案是应对突发雷电灾害 的关键措施。
2 雷击应急响应流程
第三章:雷电防护措施

安全教育:动手制作幼儿园大班雷电安全教案

安全教育:动手制作幼儿园大班雷电安全教案

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电安全问题也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让幼儿了解雷电的危害以及避免雷电事故的发生,我们为大班幼儿制作了一份雷电安全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雷电的危害,掌握基本的防雷知识。

2.学习应对雷电事故的基本方法。

3.培养幼儿正确预防雷电事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雷电雷电是指因大气内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正、负电荷分布差异引起的自然电现象。

雷电遇到建筑、自然物体等易导体时,会产生巨大的电流和电磁场,容易造成人身伤害和电器事故。

2.雷电对人身的危害雷电对人身的危害有很大,如果被雷电击中,人体可能会出现电击伤、皮肤烧伤、内脏损伤等严重伤害。

同时,雷电还可能引起灼伤、呼吸不畅、心跳不规律等症状。

3.如何防范雷电事故在雷雨天气时,避免在户外活动,寻找安全的躲避地点。

如果身处房屋内,要关好窗户、门等,避免雷电进入室内。

此外,还要保持警觉,注意雷电可能造成的危害,做好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游戏、讲解、互动问答的方式,使幼儿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相关内容。

四、教学流程1.活动一:播放雷电相关的视频,使幼儿了解雷电的危害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

2.活动二:讲解雷电的危害和防护方法,引导幼儿避免雷雨天气外出活动,寻找安全的躲避地点。

3.活动三:课堂游戏,通过“找寻安全地点”游戏,让幼儿知道在雷雨天气下,应该躲避到哪些地方更为安全。

4.活动四: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在遇到雷电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游戏、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以确认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了雷电的危害性以及应对措施。

但是,对于实际存的雷电安全事故的情况,我们需要在平时教育中反复强调,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指导。

安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

雷电的选择性

雷电的选择性

雷电的选择性
3.1、易遭雷击的地点:
3.1.1、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如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
3.1.2、山坡与稻田接壤处;
3.1.3、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

3.2、易遭受雷击的建(构)筑物:
3.2.1、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如水塔、电视塔、高楼等;
3.2.2、排出导电尘埃、废气热气柱的厂房、管道等;
3.2.3、内部有大量金属设备的厂房;
3.2.4、地下水位高或有金属矿床等地区的建(构)筑物;
3.2.5、孤立、突出在旷野的建(构)筑物。

3.3、同一建(构)筑物易遭受雷击的部位:
3.3.1、平屋面和坡度≤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和屋檐;
3.3.2、坡屋度>1/10且<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和屋檐;
3.3.3、坡度>1/2的屋面、屋角、屋脊和檐角;
3.3.4、建(构)筑物屋面突出部位,如烟囱、管道、广告牌等。

3第三节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

3第三节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

3第三节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课程名称:雷电的基本理论第三节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1、雷电活动及雷电活动日雷电活动从季节来讲以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从地区分布来讲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极地最少。

评价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显常用两种方法。

其中一种是习惯使用的“雷电日” ,即以一年当中该地区有多少天发生耳朵能听到雷鸣来表示该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弱,雷电日的天数越多,表示该地区雷电活动越强,反之则越弱。

我国平均雷电日的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西北地区一般15日以下;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平均雷电日在15—40日之间;长江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40日以上;北纬23°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80日。

广东的雷州半岛地区及海南省,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年平均雷电日高达120--130日。

总的来说,我国是雷电活动很强的国家。

图1.17表示我国雷电日分布的情况。

因为人们耳朵能听到的雷声,一般距离只能在15km左右,更远的雷声一般就听不到了,所以雷电日只能反映局部地区雷电活动情况。

还代一些科学一家认为用雷电日表征一个地区雷电活动不够准确,因为一天当中听到一次雷声就算一个雷电日,而一次当中听到1000次雷声也算一个雷电日,并且认为测试地区以1000k㎡范围内发生的闪击次数来统计,这样就得出一种新的评价雷电活动的方法,叫雷的频闪数。

也就是说雷闪频数是1000k㎡内一年共发生的闪击数(也可以用每1k㎡一年内雷击次数为单位)。

显然以1000k㎡作为一个地区单位来评价雷电活动的情况,对航空、航海、气象、通信等现代技术更为适合。

然而它的测试方法只能借助于无线电,用耳朵来听是无能为力的。

而对于建筑行业防雷,用雷电日单位己足够准确,并且大量观测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地区的雷闪频数与雷电话动日成线性关系,所以两种统计方法是没有矛盾的。

2、雷击的选择年平均雷电日这一数字只能给人们提供概略的情况。

事实上,既使在同一地区内,雷电活动也有所不同,有些局部地区,雷击要比邻近地区多得多。

浅谈雷电的选择性

浅谈雷电的选择性

浅谈雷击的选择性摘要:本文从雷击的选择性与地质条件、地形面貌,以及地物情况几个方面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分析雷击的选择性的物理过程,旨在为有效采取防雷减灾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雷电灾害;雷电防护;雷击选择性;1 引言雷电是一种宏伟壮观的又富有神秘色彩的自然现象,同时又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自然灾害。

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在无数惨痛的雷击事故的基础上积累和总结出雷击选择性的客观规律,对于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 雷击选择性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并对地放电,但在地面同一区域内发生雷击并不是均匀的,这种落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称之为雷电放电的选择性。

历史资料统计与实验研究表明,落雷的地方及遭受雷击的地面目标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对于防雷说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落雷与地质条件、地形面貌,以及地物情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在雷云形成、发展和先导放电的过程中,相应的地面上都会被感应而积累起与雷云极性相反的异性电荷,在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凡是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容易感应出和积累起较多的异性电荷。

同时,这个地方的导电性能也相对较好,这样就为先导放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雷云的下行先导就自然朝着这个地方发展,从而造成落雷。

本文只从这些主要方面来论述产生雷击选择性的内在原因。

2.1 地质条件对雷击选择性的影响根据瑞典诺林德、沙卡和前苏联科学家H·C·斯捷科里尼科夫等人模拟试验结果与实际调查资料证明,如地面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则在电阻率小的地区,雷击的概率较大。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的物理过程。

中高的金属体而不会击中低矮的金属体,这是因为雷电存在绕击[18]现象。

要说明雷电的绕击现象,就要知道闪击距离的概念,R·H·Golde提出的闪击距离是指:先导向下发展最后一跃的距离。

所以这最后一跃的距离才是与地面建筑物发生影响的阶段,如果某次闪电的闪击距离有40m,而此时闪电与接闪器的水平距离为60m,则闪电还要向下发展,就会与低一点的建筑物发出的迎面先导会合,从而击中底层建筑物。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十三章雷电防护及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编者杨天义校审者顾尔矿第一节概述一、雷击机理及雷击电流参量雷电是大气中带电云块之间或带电云层与地面之间所发生的一种强烈的自然放电现象。

带电云块即雷云的形成有多种理论解释,人们至今仍在探索中。

雷电虽然是一种人类还不能控制其发生的自然现象,但为避免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人们通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对雷电现象及其特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雷电防护的理论和措施。

雷电,或称闪电,有线状、片状和球状等形式。

片状闪电发生于云间,对地不产生闪击;球状闪(雷)电是一种特殊的大气雷电现象,其发生概率很小,对其形成机理、特性及防护方法仍在研究中;线状闪电特别是大气雷云对地面物体的放电,是防雷防护(本章论述)的主要对象。

大气雷云对地面的放电通常是阶跃式的,先出现“先驱放电”,其放电脉冲以105~106m/s的速度和约30~100μs的间隔阶跃式地向地面发展;当到达地面的距离为“击距”时,与地面物体向上产生的“迎面先导”会合,开始“主放电”阶段。

“主放电”过程约为数十至数百微秒,速度约为108m/s,雷电流幅值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

紧接着的“余光阶段”的电流虽仅(约)数百安但持续时间却可(约)达数十至数百毫秒。

闪电放电因其激发了雷云中的多个电荷中心放电而大多呈现多重性,即沿着首次放电通道发生的后续放电平均约为3~4次,最多可达20余次。

这种雷云对大地的放电称为“闪击”。

所谓雷击即是一个闪电对地闪击中的一次放电。

大量的观测统计表明:闪电对地的闪击大多为负极性的多重雷击,只有约10%的闪击是正极性的雷击。

在平原地区和击向较低建筑物的闪击大多为向下的闪击,而对突出的较高建筑物的闪击则多为向上闪击,向下闪击与向上闪击的雷电流分量及其组合有区别。

防雷装置的设计耐雷水平,是综合考虑雷击概率、损失后果及经济性的结果,因此,防雷安全度不是100%的;防雷装置的设计耐雷水平与确定的雷电流参数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雷电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雷电活动及雷击的选择性
1、雷电活动及雷电活动日
雷电活动从季节来讲以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从地区分布来讲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极地最少。

评价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显常用两种方法。

其中一种是习惯使用的“雷电日” ,即以一年当中该地区有多少天发生耳朵能听到雷鸣来表示该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弱,雷电日的天数越多,表示该地区雷电活动越强,反之则越弱。

我国平均雷电日的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西北地区一般15日以下;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平均雷电日在15—40日之间;长江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40日以上;北纬23°以南地区平均雷电日达80日。

广东的雷州半岛地区及海南省,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年平均雷电日高达120--130日。

总的来说,我国是雷电活动很强的国家。

图1.17表示我国雷电日分布的情况。

因为人们耳朵能听到的雷声,一般距离只能在15km左右,更远的雷声一般就听不到了,所以雷电日只能反映局部地区雷电活动情况。

还代一些科学一家认为用雷电日表征一个地区雷电活动不够准确,因为一天当中听到一次雷声就算一个雷电日,而一次当中听到1000次雷声也算一个雷电日,并且认为测试地区以1000k㎡范围内发生的闪击次数来统计,这样就得出一种新的评价雷电活动的方法,叫雷的频闪数。

也就是说雷闪频数是1000k㎡内一年共发生的闪击数(也可以用每1k㎡一年内雷击次数为单位)。

显然以1000k㎡作为一个地区单位来评价雷电活动的情况,对航空、航海、气象、通信等现代技术更为适合。

然而它的测试方法只能借助于无线电,用耳朵来听是无能为力的。

而对于建筑行业防雷,用雷电日单位己足够准确,并且大量观测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地区的雷闪频数与雷电话动日成线性关系,所以两种统计方法是没有矛盾的。

2、雷击的选择
年平均雷电日这一数字只能给人们提供概略的情况。

事实上,既使在同一地区内,雷电活动也有所不同,有些局部地区,雷击要比邻近地区多得多。

如广州的沙河,北京的十三陵等地。

我们称这些地方为该地区的“雷去区” 。

雷击区与地质结构有关。

苏联H﹒C﹒斯捷柯里尼科夫(CTehojhkob)曾用模拟试验的研究方法证明,派果地面土壤电阻率的分布不均匀,则在电阻率特别小的地区,雷击的几率较大。

这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雷击分布还是不均匀的原因。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雷击选择性” 。

图1.18表示雷击选择性的模型。

试验结果证明,雷击位置经常在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土壤上,而电阻率较大的多岩石土壤被击中的机会很小。

这是因为在雷电先驱放电阶
段中,地中的电导电流主要是沿着电阻率较小的路径流通,使地面电阻率较小的区域被感应而积累了大量与雷云相反的异性电荷,雷电自然就朝这些地区发展。

根据H。

那林达(Norinder),O.沙卡(Salka)和上面提到的H.C.斯捷柯尼科夫的试验结果和实际调查资料证明:
土壤电阻率较大的山区和平原,雷电选择性都比较明显;雷击经常发生在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山坡与稻田接壤的地上和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

在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也容易遭受雷击。

此外地面上的设施情况,也是影响雷击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当放电通道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电场受地面物体影响而发生畸变。

如果地面上有一座较高的尖顶建筑物,例如一座很高的铁塔,由于这些建筑物的尖顶具有较大的电场强度,雷电先驱自然会被吸引向这些建筑物,如图1.19所示,这就是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容易遭受雷击的缘故。

在旷野,即使建筑物并不高,但是由于它是比较孤立、突出,因此也比较容易遭受雷击。

调查结果表明,在田野里供休息的凉亭、草棚、水车棚等遭受雷击的事故是很多的。

从烟囱冒出的热气柱和烟囱常含有大量导电微粒和游离分子气团,它们比一般空气易于导电,这就等于加高了烟囱的高度,这也是烟囱易于遭受雷击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一支较高的烟囱附近,如果有一支较低的烟囱,在高烟囱不冒烟而低烟囱冒烟的情况下,雷电往往直接击在低烟囱上。

所以在高低两条烟囱并排时,即使低烟囱在高烟囱雷电保护范围之内,但仍然要求两条烟囱都要装避雷装置。

建筑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和状态,对雷击选择性都有很大关系。

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内部有大型金属体的厂房,或者内部经常潮湿的房屋,如牲畜棚等,由于具有很好的导电性,都比较容易遭受雷击。

上面所谈到的这些雷电选择性,仅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很不全面,但它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雷击选择性的资料,因而对防雷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据此我们可以决定哪些地区、哪些建筑物应该加避雷装置,而另一些地区、建筑物在防雷投资上可以少花一些或甚至不必花费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