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突破_黄海

合集下载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有一种认识 ,认 为实 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 的课程 。于是 , 在一段时间以来 , 高校的课程越开越多, 五花八 门。其 实在课程科 目的设计上 , 师生的差 异较 大 , 有些教师认 为重要的科 目, 学生认为不重要 , 反之亦然[ 。 [ 课程设置 z7 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际期望。这样难免有些课程学生不感兴趣 , 也难免有 价值不大的课程混迹其中。通过调查北京大学 、 清华大
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如此一来, 在高校讲授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总体素质不高。
( 三) 学生不肯花精力去学, 功利主义取向严重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首先 , 中学时期无 良好通识准
近期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识教育已成为教学计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 国通识教 育实施 的困境 我
备的学生觉得它有些疏离(即文科学生难以接受理科的 通识课程)。 而另一方面, 功利主义心太强的学生觉得它
学生是通识教育的收益者和接受者 ,如果学生对 通识 教育的实施根本没有兴趣 ,那么通识教育的实施 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鉴于此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让学生接受并认 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首先 , 让学生 明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即从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 社 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 要出发 , 使学生放眼未来 , 树立正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 际期 望
目前 , 各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 , 高等教 育也不例外 , 对于正在走 向学 习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 、 知 识化社会 的高等教育来说 , 在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素质 和教育观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 加强大学 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关键词]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现状问题[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内地高校从十多年前的研究、探索到今天的尝试实施,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十多年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更多高校的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是,目前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缺失、专业如何设置、如何指导通识教育由意识走向真正实践等问题,都是实行通识教育必须面对的。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一、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但是,如果通识教育的实施仅体现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阶段,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仅局限于部分综合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成效只满足于大学新生而忽略老生和研究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成才教育,那么通识教育就很难实施,并逐渐失去向全国推行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素质教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工,必须循序渐进,也不可能靠一门或几门选修课程来解决,必须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学识拓展课程等有机结合才能逐步达到的;不仅仅靠各种科学知识的单纯积累,必须是学习与实践结合、言论与行为统一的综合成果;不可能是单纯依靠自学自悟自得,必须要有榜样的教导和明师的引导等条件。

因此,大学教育只有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模式,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缺失人文精神和理想方向的问题,才能使更多通过发奋读书进入大学门槛的青年能最终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二、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一、通识教育的真谛(一)通识教育的定义与目的。

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

1829 年,美国帕卡德撰文为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部分(当时包括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辩护,认为作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公共课,以得到应有的共同培养,并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二)通识教育的灵魂。

由通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局限性,建立专业之间的联系,使受教育者能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

把“通识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全才教育,以区别于专业教育,是当今最普遍的理解。

这种理解本身没什么错误,在全面发展意义上理解的通识教育,就是把通识看做全面的知识。

可是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把尽可能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一定会派上实际用场。

然而对很多学生来说,尽管开设了许多通识教育课程,但那些知识却难以被整合到一个有机关联的知识系统中。

因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他们接受的知识是“被割裂的”、零散的。

而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去“组合”它们,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自然而然那些知识就是松散的,从而显得用处不大。

“全面发展”的口号今年来喊得越来越响,但实际上很难完成“全面”的学习任务。

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的基础教育,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应用。

可是领域那么多,知识也那么多,怎样才能灵活的应用呢?这就要求有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深刻认识并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通识’应能在深刻的层面揭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意义关联”,即通识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架桥”的本领。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应接不暇。

有些课程内容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而且,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不足通识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4. 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改革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减少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优秀教师加入通识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展现状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不少高校纷纷将通识教育引入到学生教育中,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学校内部也开始逐步形成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我国政府也对通识教育发展做出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后,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通识教育的推行倾向于课程设置,而非真正的教育理念转变,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通识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和孤立性。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体系。

我国的通识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以学分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

这就使得通识教育的效果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反映。

三、对策建议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学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实践创新,从而真正将通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加大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科研项目:西安外事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XKR09【文章摘要】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针对社会对才的需求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介绍了通识教育的概念以及特性,并阐述了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问题;对策0 前言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既不是视域狭窄的的专才,也不是只有宏观概念理论的通才,这两种人才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要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宏观的知识领域,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1 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也被称作普通教育,至今为止没有统一的概念。

通识教育对其性质来说,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对其目的来说,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各种社会生活活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对其内容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态度的教育。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通识教育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办学教育理念和定位,所以通识教育的内涵也不不一样。

从总体上说,通识教育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把通识教育当作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另一层是通识教育是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无关的那部分教育。

2 通识教育特性通识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教养性和综合性四种特性。

2.1基础性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公民应该具有的共同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内容不是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但是它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必备基础,获得基础的知识技能,为个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2.2普遍性通识教育还具有普遍性,内容稳定,是适合所有大学生进行的普遍教育。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识教育逐渐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其影响和启发。

我国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掌握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和走向。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探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1. 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尚未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2. 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设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识课程外,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践的一部分 , 与专 业教 育相对 应 , 一起解 决学 生 “ 以为 生~ 以何 为 何
1 明 确 具 体 培 养 目标 、
生 的问题 ; 另外它还是一种综合的 、 自醒的 、 开放 的、 持续 发展的过 程 , 通识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要具备什 么样 的能力, 其次 是学生 具有广泛性 、 现实性、 前瞻性和 民主性 , 目的是 把学生 培养成 健全 的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中 , 其 大学生应 具备的基本能力是 : 文字书写精确而 个人和合格的公民 , 会因为通识教 育而具有探索 的态 度、 他们 解决 问题 流畅的能力 ; 口语表达沟通的能力 ; 逻辑和批判思 考的能力; 数理统计 分 的技巧 以及自身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 。 析的能力 ; 综合理性推论 的能力。14 97年 , 国总统 杜鲁门专 门成 立高 美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 , 0 O 素质教育在我国被正式提上高校人才培养 系 等教育委员会 , “ 并在 民主社会的高等教 育” 告中列 出了 1 项通识 教 报 1 统工程的议事臼程 , 并成 为高 等教 育改革 与发 展中 的重 要战 咯选 择。 育目标 : 能展现出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 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
目前 , 我国大学的通识 课程主 要包含 三大 部分 : 是公共 基础课 , 一 主要有外语 、 算机 、 想政治理论等课 程 ; 计 思 二是公共选修课 ; 三是各种
目前 , 我国实行通识教育的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在大学 中引入“ 化 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等隐性课 程。从表 面上看 , 国大 学的通识 课程 文 我 数量众多、 途径 多样 , 实际上 , 但 由于缺 乏科学 规划 , 具 素质教育课程 或者俗称“ 学校通选 课” 的一套新学分 ; 另一种方 式是 第 可谓门类齐全、 学年不分专业院系 , 大二开始分。由于没有改变大学专业教育的性质 , 体 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 的地方 , 各门通识课 程之 间缺乏 有机联 如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一、我国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话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那么,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还要学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实中的通识教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1.1 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一直不够明确。

有时候,它被当作是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候,又被当作是一种素质教育来推广。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在很多学校和老师心中的份量不够重,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1.2 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也是个大问题。

很多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导致学生无法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通识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3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既然通识教育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2.1 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要让通识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提高它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通识教育。

2.2 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我们需要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简化课程设置,避免过于繁杂;二是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细作。

2.3 创新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想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指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广泛知识、扎实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而设置的一种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多元的学科内容,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备全面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和全球意识。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学习、探索、改进,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识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通识教育的意义,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推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通识教育,实现个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快,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学校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有所不足。

我国通识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多样。

通识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但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课程上,缺乏足够的拓展和创新。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已久 , 在 1 1 早 9 6年 , 元 培 出 任 北 大 校 长 之 时 , 曾 特 别 强 蔡 就 调通 识 教 育 思 想 。但 是 多 种 原 因 , 直 到 了 1 9 一 96年 , 大 再 北 次修 订 本 科 教 学 计 划 , 将 通 识 基 础 课 纳 入 教 学 计 划 。 20 才 00 年 , 大 正 式 建 立 了 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体 系 , 北 大 通 识 教 育 北 使 进 入 系 统 推 进 的新 阶 段 。 北 大 的通 识 教 育 选 修 课 打 破 了学 科 专业 的界 限 , 由各 个 院 系分 别 开 设 , 全 校学 生共 同 选 修 。 供 学 校 要 求所 有 学 生 都 要 在 数 学 与 自然 科 学 、 会 科 学 、 学 社 哲 与 心 理 学 、 史 学 、 言学 文 学 与艺 术 五 个 领 域 选 修 总 共 不 历 语 低于 1 6学 分 的 通 选 课 程 。 20 0 1年 , 大 按 照 “ 低 年 级 实 北 在 行 通 识 教 育 , 高 年 级 实 行 宽 口径 的 专 业 教 育 , 在 实行 在 教 学 计 划 和 导 师 指 导 下 的 自 由选 课 学 分 制 ” 改 革 思 路 , 始 实 的 开
进 了 中国的 高等 院校 , 并得 到 了许 多大学管理 者 的重视 。但 是 转 变专 业教 育模 式不 会是 一 蹴 而就
的事情 , 识教 育在 中国的发 展也 必 然面临 着 困境 。本 文通 过 对 中国部分 高校通 识教 育现 状 的概 通
述, 分析 了通识教 育在 中国的 困境 , 以期 更好 地把握 通 识教 育 的发展 规律 和 实践路 径 , 动 我 国通 推
目标 而 采 取 的 共 同 模 式 , 已经 悄 然 走 进 了 中 国的 高 校 。无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彭红梅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

尽管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同,但由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脱胎于原有的专业化办学模式,致使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要使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实效,必须调整通识教育的目标,强化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并增加教学强度和严格考核。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7-085-01作 者: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7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理论发端于欧美,是基于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想沟通、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即善良的人、善良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当今美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的流行观点是将之看为非精化和非专业化的学习,强调其目的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对于其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实社会中的可贵经验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美国是实施通识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

自从1951年通识教育计划在哈佛大学正式推行以来,它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为美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地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建国后,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专才教育,加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摘要】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在当前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学科分化严重影响教育实施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才能发展壮大,为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困境、教育资源、教师素质、学生认识、学科分化、发展方向、出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生重视、跨学科合作、综合性实践活动。

1. 引言1.1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涵盖广泛,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质疑和探索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不同领域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积极创新。

通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全面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通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有待提高以及学科分化严重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这几个方面。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导致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质量较差,资源匮乏的学校无法提供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导致学生修习的通识教育内容单一,无法获得全面的教育。

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加强通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等学校对通识教育普遍认识不足,存在对通识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此,对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探讨【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8-011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来自普通本科教育领域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个概念。

从内涵上来说,通识教育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强调知识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以及人格缺陷带来的偏狭、片面和扭曲。

就其外延来说,通识教育包括除了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形式。

它重在于“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是多样化的选择。

学生们通过这种多样化的选择,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结果。

通识教育就是要开发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它所要“孕育”出真正的“人”。

2通识教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2.1通识教育现状:目前通识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提高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我校400名学生进行了通识教育现状问卷调研。

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知情况: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18%,不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44.6%,简略了解过的学生占10.6%,愿意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占25%,无所谓的学生占2%;(2)通识课程意义认知情况: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了知识面,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的学生占37.7%,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的学生占36%,认为提高了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占10.5%,认为培养了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占12%,认为很难说有什么影响,感觉课程没多大意义的学生占3.8%;(3)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认知情况:认为课程开展要往现代社会所缺欠的人文素养和毕业就业方面拓展的学生占24.5%,认为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生占20.9%,认为要扩大宣传,引进优秀师资,组织学生小组,尽量给学生更多自由与引导,鼓励思想自由的学生占20.7%,4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对你的人文底蕴的提升所起的作用较大的学生占25.5%,认为通识教育应具有古典风格的学生占8.4%;(4)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对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非常满意的学生占42%;比较满意的学生占49.2%,不太满意的学生占37%,不满意的学生占5.8%,完全不满意的学生占3.7%;调查情况说明学校通识教育开展缺乏重视未起到实际作用。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作者:曲海舟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1期一、通识教育课程(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以美国高等学校实行选修制为起因,以“七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博雅艺术为主要学科。

此后,美国哈佛大学新增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经过多年实践,其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日臻完盖。

在我国,通识教育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方式出现,是针对大学过分专业化而提出的,是对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通识教育目的而设置的课程的总和,通常指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

正式课程分为包括政治道德、写作、计算机、体育与保健等的基础技能类课程及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完善学生人格建构、平衡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的核心课程;非正式课程则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校园文化、校风校训、校园环境等内容。

李曼丽等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全校性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和军事课程等;另一部分为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语言、艺术和技能7个领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和宏阔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通识性。

“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通识教育内在价值的实现,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

最新-通识教育实施现状及问题 精品

最新-通识教育实施现状及问题 精品

通识教育实施现状及问题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划分。

成立于2001年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期间将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就需要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重基础和宽口径的特点,开设了三大模块的素质拓展类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必修、限选和任选通识类三大模块的课程,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军训、数学、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类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职业规划类课程;公共任选课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师资特点、办学目标等开设的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艺术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学校每学期开出近百门的课程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选课要求,包括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大学生创业基础》《艺术欣赏》两门网络课程。

公共任选课通常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也是本文所研究的通识教育课程。

二通识教育学分要求。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通识必修课合计395学分,包括思想政治课5门,计14学分;军训和体育计6学分;外语12学分,学生可以修读《大学英语》《西方文化与交际礼仪》《基础日语》《职场英语视听说》等六种外语类课程;计算机4学分,数学35学分。

通识限选的职业规划类课程3门,计2学分。

通识任选课程10学分,要求学生在创新创业类、艺术类和科学技术类三类课程中至少各修读2学分,由此可得,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通识教育总共515学分,约占总学分164的314。

二、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识教育的实施成效是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入开展以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改革为抓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促进培养服务宁波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第4期2019年4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4Apr 2019[收稿日期]2019-01-11[作者简介]杨忠(1995-),女,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学。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杨 忠(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由于通识教育研究尚未成熟,通识教育缺乏成型的制度规范和可推广的实践模式,我国通识教育在理论上存在名实之争、通专之争。

在实践上,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设计亦面临着困境。

推进通识教育纵深发展的出路在于:深化并统一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认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体系化、模块化和个性化建设;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水平卓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创新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通识教育实施的管理评价制度建设。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4-0025-05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04 005 一、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也由重规模的外延式扩张转向了重质量的内涵式建设,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无法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大学亟待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是针对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的纠偏和补救,是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的重要手段。

通识教育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客观地讲,通识教育并非舶来品。

“学贯古今、博通天人”“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养成硕学闳材”等论说实质上渗透着通识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基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大 学 章 程 与 中 国 高 校 教 育 信 仰 制 度 建 构 研 究 ”(10YJA710034);江 苏 省 高 等 教 育 学 会 “十 二 五 ”高 等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课 题 “通 识 教 育 视 阈 下 当 代 大 学 生 道 德 教 育 研 究 ”(KT2011188)。
一、通识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嬗变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 识 教 育 (General education)通 常 也 被 解 释 为 “普通教育 ”或者“一般教 育 ”,其 起 源 于 古 希 腊 的 “自由教育”(Liberral Eduacation), 它的目的在于培 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 育具有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特征。 [2]通识教育是 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1829 年 ,美 国 博 德 因 学 院 (Bowdoin College)的 学 者 帕 卡 德 (A.S.Packard)撰 文 为 大 学 课 程 设 置 中 的 公 共 课 部 分(当时包括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辩护:“我们 学 院 预 计 给 青 年 一 种 ‘Generalist Eduacation’,一 种
心”,还 是 要 弘 扬 “杂 多 文 化 主 义 ”,成 为 争 议 的 焦 点。 2007 年,哈佛大学又对其核心课程进行了重大 调整,增加了“各国社会”及宗教内容的课程。
另外,由于教育理念与学术立场的不同,美国 各大学的通识教育也分化出不同的思想派别,呈现 出差异性和丰富性。 如以纽曼和赫钦斯为代表的理 想 主 义 (Idealism)、以 杜 威 和 克 尔 为 代 表 的 进 步 主 义 (Progressivism)、以 康 能 和 罗 索 夫 斯 基 为 代 表 的 精 粹 主义(Essentialism)等。 在理想主义派别中,纽 曼坚 持宗教精神和神学科目的教学,但赫钦斯并不强调 宗教神学,而推崇伟大的经典名著;在进步主义派 别当中,杜威强调教育无外在的预悬的目的,但克 尔认为满足多元的需要和解决各方的冲突是重要 的目的;在精粹主义派别中,康能主张自由民主社 会中健全的公民,必须在人文、社会和自然三方面 均衡发展,而罗索夫斯基重视的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应具备的素养。 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后,开始推 行并加强通识教育,或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 精神,或专门增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引领下,通识 教育已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蔚然成风,呈现出 蓬勃发展的态势。
- 34 -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校随后相继推出各类通识课程。 我国港台地区的通 识教育实践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通识教育办学思 路明确、理念清晰。 正是缘于对通识教育价值功能 认识的趋同,港台地区大学的通识教育取得了长足 的发展。 二是通识教育组织机构完备、运行机制健 全。 在各高校学术机构中,均设有与学院平行的通 识教育中心,负责确定通识教育理念、审定通识教 育计划、执行通识教育教学等。 三是通识教育课程 设置内容广泛、形式灵活。 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的统整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社会意 义与人生价值的关注和感悟。
(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诞生于美国高校。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 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初, 即 1917 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 “西方文明史” 通识 课,这是美国通识教育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至 40 年 代 , 芝 加 哥 大 学 的 赫 钦 斯 (Robert M. Hutchins)推行了西方经典名著通识课程。 第三阶段 是 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Generalist Eduacation in a FreeSociety),又称 《哈佛 通识教育红皮书》(The Red Book),至 20 世纪 70 年 代,“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应包括人文、社会和自 然科学三个领域。 第四阶段是 1978 年,哈佛大学进 行了通识教育改革,确立了核心课程的模式。 第五 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 1987 年,斯坦福大 学将柏拉图的著作从通识课程中删除,引发了全美 范围的大争论, 通识教育是要贯彻 “西方文明中
现代教育管理·2014 年第 4①
黄海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摘 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和重要保障。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不断 演进,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关注通识教育的发展,但各国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通识教 育也在认识定位、课程设置、机构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理念思路、构建通识教育课 程体系、完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我国内地的通识教育与香港和台湾相比发展 相对滞后。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的 高等教育效仿前苏联,实行大规模的专业教育。 这 一时期,专业教育模式确实为我国经济、科技和文 化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通识教育却无以 立足,呈现出专业狭窄、重理轻文等诸多的教育弊 端。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通识教育才被真正 提上议事日程,内地一些著名高校在教育部的指导 下,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将通识教育列入教育改 革规划,正式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 通识教育改革 发展至今,已经得到我国众多综合型和研究型大学 的广泛接受与认可。 浙江大学成立了竺可桢学院; 北京大学推出“元培计划”;武汉大学全面启动通识 课程建设工程;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南京大学 成立了匡亚明学院;清华大学也推出新的“文化素 质教育核心课程”。 我国内地通识教育发展相对缓 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指 导思想;二是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三是课程设置 相对松散,课程内容偏重技术性和应用性,完整性 和系统性欠缺。 综观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先 从综合型和研究型大学实施,再到一般院校和职业 院校逐步推进,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理 念到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过程。
念,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健全的人格 和开阔的视野,从而培养完善的人。 通识教育贯通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引导学生在 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努力发掘科 学与人文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1]通识教育是 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然价值追求,对当前我国 高等教育片面发展的体制诟病进行的矫正、反思和 超越,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嬗变;通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5485(2014)04 - 0033 - 05
全 球 化 (Globalization)发 展 趋 势 是 当 今 世 界 历 史的主流。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导 致世界格局日趋一体化。 在此一体化的过程中,社 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非 常棘手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 众化”转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全球化环境、确立适 合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 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是 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使命。 实践表 明,通识教育是应对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冲击的重要 举措,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 力和重要保障。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化的境遇下应 运而生,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善于进行创新活动的创 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通识教育强调创造性学习,注 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 创新能力,这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 和教学实践。 另外,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更新加 快、产品换代加速、职业更替加剧,新知识将成为社 会发展的主要推力。 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 的方法论体系和综合素质,使之发挥终身学习的潜 能,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 来职业发展。 通识教育高扬“回归人本”的教育理
(三)我国港台及内地的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模式较为完善,对美 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进 作用。 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港台地区和内地也纷纷 学习美国,引进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香港已取得广泛认同,香港高校最 早在我国实施通识教育,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堪称典 范,其通识教育以传承中国文化精神为旨归,融合 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与西方的“博雅教育”。 香港高 校普遍以全人教育为发展愿景之一,认为通识教育 能有效实现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的课程目的在于推 进均衡教育,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从 而能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 做到内省外顾,高 瞻远瞩。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 1984 年颁发了《大学通 识科目实施要点》, 台湾的通识教育开始于台湾大 学。 1982 年台湾大学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负 责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比 较 文 化 ”、 “ 社 会 与 哲 学 分 析 ”、 “ 数 学 与 自 然 科 学 及 应用科学”等领域开设多门通识教育课程。 台湾高
作 者 简 介 :黄 海 (1975-),男 ,江 苏 盐 城 人 ,南 京 工 程 学 院 副 研 究 员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生 ,主 要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研 究 。
- 33 -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 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 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 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3]这 是通识教育的最早涵义,随后李曼丽分别就通识教 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进行阐述:“就性质而言,通 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 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 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 发展的、社会的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 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 知识、技能 和态度的 教育。 ”[4]黄 俊 杰 从 “人 的 主 体 性”视角出发,将通识教育解释为:“一种建立人的 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 ”[5]还有学者认 为:“通识教育就其内涵而言, 就是一种以人为本、 构建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 ”[6]笔 者认为: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为了贯彻 这一理念,制定相应的制度,设置相应的课程,采取 相应的措施,以通识课程为载体,努力把学生培养 成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需要的全面、自由、和谐 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的精义和价值在于沟通与整 合,“通”不止是“广博”之意,更是“融会贯通”的“通 达”之意。 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在时代和社 会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发生嬗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