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案例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蒹葭》进行探讨与设计,旨在通过本文的阅读,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及作者的独特情感笔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文化内涵,体会文学价值;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3. 掌握词汇及句型,为以后的文学阅读积累经验。

三、教学内容《蒹葭》四、教学过程1. 教材分析《蒹葭》的题材是爱情,主题是爱情的坚贞。

本文通过描写竹林中的蒹葭悠然自得,描绘出一个个春天爱情的场景,表现出爱情之间的坚定和忠诚,生动地反映出古人的爱情观念。

2. 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互动,用“爱情”、“竹林”两个主题词来展开一个短暂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了解此次阅读的主题。

(2)预读: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全文,划出生词、固定词组和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

使用诸如预设问题、前瞻性问题、主题问题等不同形式的提问方式,进行思考与交流,同学们依次分享自己的中文理解与英语翻译,同时进一步梳理文章的信息。

(3)讲解:以生词和重点句为主线,逐一讲解,配合语音、词汇表和短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特点。

(4)朗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注重字符读法和语言语感的表达,在读中深入生词、短语和句型的记忆和学习。

(5)解析:通过单位式和篇章式的解析,让学生对文学形式、表现力和鉴赏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展开深度解析。

(6)作品欣赏:通过声音、形象、情感等多种途径触及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让他们理解世事变化、人情冷暖所营造的感人场景,增强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人文素养水平。

五、教学总结通过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蒹葭》。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1《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近年来,文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可以让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够提高其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蒹葭》优质课实录,以期为大家呈现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模式。

一、选取文学作品《蒹葭》是一篇楚辞作品,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这篇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楚辞文学的特点。

同时,诗歌中主人公唐伯虎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

因此,本课将以《蒹葭》为主题,以此来进行文学教育。

二、构建教学框架针对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通常采用了“导读-讲解-体验-展示-评价”五步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教学环节:1.导读环节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让学生对唐伯虎进行简单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唐伯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等。

2.讲解环节在讲解环节中,教师将详细介绍《蒹葭》的文学内涵以及对主人公唐伯虎的深入阐述。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通过对全文的逐行解析,让学生对诗歌的文学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还需要将唐伯虎的经历和诗歌贯穿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内涵。

3.体验环节在体验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朗诵诗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参与进来。

例如,选择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唐伯虎,一位扮演主人公,通过朗读诗歌的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学作品的氛围。

4.展示环节在展示环节中,每位学生都可以自由陈述自己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维思路,并且带给每位学生更深入的文学朝思暮想。

5.评价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诗歌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同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蒹葭》教学实录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蒹葭》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蒹葭》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诵读音韵美。

2、品读意境美。

3、赏读情感美。

重难点:1、诵读音韵美。

2、品读意境美。

3、赏读情感美。

课堂实录: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出自《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对《诗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来,一起回忆一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叫《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风、雅、颂三种诗歌类型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合称“六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秦风就是秦地的民歌。

这是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好诗不厌百回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围绕读诗展开。

1、诵读音韵美。

2、品读意境美。

3、赏读情感美。

师:现在听老师读一遍,注意读音和停顿,并在课本上标注。

(范读)请大家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准确读音和停顿。

生:自由朗读师:谁来展示?生:展示朗读师:注意()的准确读音,节奏要准确,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节生:读第一节师:语调、语气的指导,再来读读第二节试试。

生:读第二节师:不错,现在咱们一起把整首诗读一遍,注意读音、停顿、语气和语调。

生:齐读师:(点评)读了这几遍,大家发现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啊?生:三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

师:那你觉得这样的句式好不好?如果好的话,好在哪里?生:我觉得好,特别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师:总结的很到位,这种表现形式叫重章叠句(板书:重章叠句),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古人说“三章只一意”,就是说,三章就是一个意思,在这首诗里就是:寻觅、追求。

这种表现形式除了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之外,还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或委婉深长或澎湃激越的表达效果。

《蒹葭》课堂实录教案

《蒹葭》课堂实录教案

《蒹葭》课堂实录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蒹葭》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掌握《蒹葭》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
•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以及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3. 教学方法
•导入式启发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4. 教学步骤
4.1 导入(10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与《蒹葭》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联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把学生的观点汇总,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4.2 学习《蒹葭》(25分钟)
1.教师介绍《蒹葭》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2.分组朗读诗歌,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3.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理解诗歌的内涵。

4.3 运用技巧感受《蒹葭》(2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蒹葭》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析诗歌,并准备小结报告。

3.分享学生的小结,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4.4 总结(10分钟)
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2.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5.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熟读诗歌本身,更是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态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运用导入式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探究、交流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分享、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蒹葭》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三千多年前的民歌《蒹葭》,你们知道什么是蒹葭吗?生:芦苇。

师:长在水边,有诗意的植物,特别是秋天,芦苇在水中闪耀着光泽,带着诗意的美,有人说这首诗是最美的一首诗,选自诗经秦风,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秦风?学生:看注释,各地的民歌,秦风就是秦国的民歌。

师:这里他解释了两个字,风是民谣,秦师秦地方,在哪呢?陕西、甘肃。

秦风的意思就是在秦地收集的民歌,在诗经里面,《秦风》一共收集了十首民歌。

有九首都是表现西风紧,战士雄的尚武精神,只有一首和其他9不同,你们猜是哪首?学生:蒹葭。

你们可以开始自由朗读。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没有同学对某个词句是不理解的,可以问举手问老师。

生:道阻且右的右是“向右迂曲”,右的意思。

我们理解为弯曲,道路险阻,艰难。

宛在水中坻的坻。

教师:那“坻”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水中的小块的陆地,我们今天早读的时候,也布置了大家熟读成诵,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背的怎么样。

生背诵全诗。

这首诗好背吗?为什么1:这首诗每章的句式差不多。

他只是在每章的同样位置换了词,这样我们就很好背了,这种形式在诗经是十分常见的,是什么?对,重章叠句,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这种形式?歌曲。

我们的校歌也是这种。

诗经是三千多年的歌谣,也是这种形式,为什么从古到今的歌谣都采取这种形式呢?生2:你们思考一下。

章叠句一般用来主旨句,表达中心思想和情感。

你说是易于抒发情感,一遍不够来两遍,两遍不够来三遍。

3:因为重复,体现情感的悠长,虽然没有提到伊人,却体现了追寻者的情感。

教师:你是从情感的角度分析的,我刚刚的问题是“从古到今的歌谣为什么都喜欢用重章叠句?”生:循环往复的感觉,富有音韵美。

诗经 蒹葭课堂实录 精品

诗经  蒹葭课堂实录 精品

《诗经蒹葭》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1、品读法2、点拨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播放幻灯片1,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师: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文学神魔,它就是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佳篇如林,你们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吗?(生:《诗经》)《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古典诗歌的源头清水,她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里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改编而成的《在水一方》,听起来是那样婉转悠扬。

和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师板书课题)并解题:“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二、走近《诗经》(播放幻灯片2)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歌辞舞曲。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2、介绍“赋、比、兴”的基本知识。

(播放幻灯片3)“赋”:(铺陈直叙)举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第一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023年蒹葭课堂实录

2023年蒹葭课堂实录

2023年蒹葭课堂实录2023年蒹葭课堂实录1一、入题。

《诗经》是从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课前放蒹葭音乐。

师:我国古代文化文化源远流长。

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养出来的。

诗经是我们诗歌的源头,今天我们就学习诗经中非常经典的一篇《蒹葭》。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请大家齐读诗歌。

师:读得不错,但是少了一点诗歌特有的韵味,注意停顿,语速放慢,语气舒缓。

(屏幕停顿、长音标记。

)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么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体会一下。

师:很投入,其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思?生:凄婉;对心爱的人的喜爱。

生:还有思念;喜欢却见不到的惆怅。

三、理解诗歌的朦胧飘逸,体味追寻的真挚执着。

(一)理解伊人的飘渺。

师:非常好,这种思念惆怅是由谁引起的呢?伊人。

到诗中找找写伊人的句子,这是一位怎样的伊人?生:很近却够不到。

师:对,可望不可即。

生:是一个令诗人喜爱的人。

伊人和蒹葭、白鹭一样让诗人感到高兴。

生:美丽、让诗人喜爱值得为她穿越很长的路去追求的一个人。

师:另外的诗句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伊人。

生:飘渺的,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四处飘荡。

师:无法捉摸无法把握。

诗经中有很多美人的形象,比如手如葇夷,肤如凝脂(出示)可以想像伊人也很美丽,可文中一句都没写她的漂亮,只写她在水中央,在水之秪,你认为这样写好在哪?生:用环境衬托,可以想象他的容貌。

师:能想到他有多美就有多美。

到诗中再去感受一下。

齐读。

(二)感受“我”的追寻。

师:这样的伊人让我们遐想翩翩,怎么能不让我们的主人公为之痴迷呢?我来读一下,大家再感受一下诗人的如痴如迷。

配乐师:古人说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你在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如痴如醉的追寻?生:道阻且长,道阻且……中看出,道路这么艰难还要追寻。

师:很好,你也读一下这四句。

其他同学呢师:在水一方,在水之湄,永远都坚持着,虽然相隔很远。

师:的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教学实录.doc

((蒹葭)教学实录.doc

((蒹葭)教学实录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1、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2、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习惯。

3、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A、体会语言优美。

B、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设想:(1)教学中贯彻湛江市教委提出“八字”要求。

(2)重难点突破中结合学法指(3)导进行教学。

(4)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夜莺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2、解题,作者介绍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说明。

(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目标。

)《大百科全书》中说明是纯粹知识介绍,语句精炼。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4、指导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涵(H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悬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2)速读,标出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

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文字障碍。

5、新课研习(1)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各段中关键语句,并据此概括各段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

再试一次。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实录
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郞,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生:是孟郊的《古别离》。

师:厉害,你能用一下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
生1:(语塞)
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圏画生词。


师: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俟、址、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
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

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
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
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
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生2:我组圈画出了以下几个词: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阻、溯游、宛。

生3:经过合作我组对以上几个词的理解是,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从,跟随素洄,逆流而上;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仿佛、好像。

生4:我将第一节诗做口译朗读,芦苇茂盛、清早露水变成霜,我心上的人啊,就在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

(其它三组均以上述方法汇报出诗的二三节)。

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对诗意的理解也很透彻,现在谁来口译读文,注意其它同学认真思考,诗中出现了那些意象?
生:口译朗读。

师:请回答诗中所出现的意象。

生:蒹葭、白露、伊人、道。

师:(随生答板书)那么这些意象象征什么?它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

通过反复涌读不难发现,这首诗文字很简单,简单到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出这些字。

生1: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生2:白露:为霜、未唏、未已。

生3:伊人:水一方、水之湄、水之俟、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生4:道:阻长、阻跻、阻右。

师:(随生板书)同学们看这就是作品重章反复中所更换的文字,区区几十个字,但简单的文字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感,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

生(姜雪娇):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着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诗人伫立在河岸边,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敢问诗人为何如此?噢!原来是对面水中的沙洲上站着一位娇巧玲珑笑餍如花,婀娜多姿的少女,诗人大概就是为此而烦乱的吧!诗人的心中想着:“窈窕淑女,乃君子好逑也!如此娇美的佳人怎能忘怀呢?于是伊人时隐时现,恍惚迷离。

若是近在咫尺,若是可望不可及。

生2(毕雪丹):
《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话开头就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这句话不仅有这些作用,当我读到第一句话,眼前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思,给全文笼罩了一层凄情落寞的情调,借情表明离别绪。

我仿佛进入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晨轻轻柔柔的将黑夜的帘子掀起,托拽着太阳纺织的万丈长裙,悄悄的敲开了黎明的大门。

让晨雾笼罩着万物。

雾不愧是晨的孪生妹妹,她扭动着妩媚的身姿,飘荡在河上宛如一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婀娜多姿的她将头上的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了芦苇上,英俊的风将这个美丽的新娘接走了,他送芦苇一层晶莹洁白的霜花。

学生3(隋阳):
当我读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

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大地演奏的苇荡交响曲中,梦幻的帷幕被缓缓拉开,皎洁的月光和闪着明眸的星星点亮
了水中沙洲上的舞台,柔软如纱般的薄雾中一少女正翩翩起舞,瑟瑟的秋风轻轻的撩动着她的秀发,吹拂着她的纱衣,她有如山间的野菊花淡雅而妩媚。

她轻盈空灵的舞步,婀娜优雅的身姿在沙洲之上摇曳生姿。

生4(张寿凯):
我对《蒹葭》一文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这一句诗做了以下拓展:
那个让我为伊消得人憔悴,魂牵梦绕,剪不断,挥不走,拉不开的心上人啊!婷婷地玉立在那岸,那婀娜,妩媚的倩影,缓缓拨弄着我的情思,我欲乘风破浪,至彼岸,诉真情。

可又恐欲渡无舟辑,且浩浩情河冰塞川。

嗨!此时此刻,渡河,寻梦,相交,婵娟,难难,难于上青天,但我深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乎朝朝暮暮。

生5(杨世华):
我赏析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交代了节气,时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晚秋的清晨火红的太阳还在山后打着哈欠,幽暗的芦苇丛也仍睡意朦胧,空气的泪珠却在芦苇的叶子上打转,似乎留恋这柔美的床,但寒流的巨手无情将它变成了霜。

风婆婆冻地直哆嗦,打了个长长的喷嚏,那片片芦苇便也涌动起青苍的浪潮,一位消瘦的男子孤身一人站在芦苇丛中向河的对岸张望,张望他魂牵梦绕的心上人,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静谧的景物太容易使人产生幻觉,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恋人正在河的对岸向他招手。

只是可望
不可及,这宽宽的河阻隔了二人的脚步,可谓“秋风恶,芦苇薄,几年离索,错,错,错!苇花落,闲池隔,山盟虽在,相聚难多,莫,莫,莫,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6(曹阳):
天苍苍,夜未央,芦苇荡中雾茫茫,蜿蜒小河东流去,相思之人心悲凉,彼岸伊人可知否,片片落红皆感伤,伤心欲断肠。

在这片朦胧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条伤心的河,这一岸,是他相思的身影,那一岸,是伊人美丽的面庞,这一岸,他追求着,等待着,因为,他心中有一份对爱的执着,这份执着将是他永恒的力量,彼岸,依旧是恋人美丽的面庞,这边,相思人用泪水抒写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向同学们所赏析的那样,这首诗用“芦苇”“白露”起兴,茂盛的芦苇,未干的晨露,烘托出一种凄凉,萧飒的氛围,而秋天早晨凄迷的景色与诗人寻访未果,失望忧愁的心情又是那么的吻合,创造了深婉优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意境美。

(板书意境美)
而诗中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从追求者路途的险阻及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上感受到了他“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全诗虽无一字言诗人的相思之情,追求之切,但却让人从中感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含蓄之美,这是本诗的含蓄美。

(板书含蓄美)
另外,诗人用“道”创造了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蒹葭》全诗写得扑塑迷离尤其是“伊人”的飘渺不定,若即若离,更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是本诗的朦胧美(板书朦胧美)
总之,这首诗就好似一杯清茶一般,细品之下方觉唇齿留香。

师:同学们能谈谈诗里三个部分的重复诗句有什么作用吗?
生:《诗经》中不少的诗歌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了主题,而且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

现在请同学们探讨一下诗的主题吧。

生1:我认为诗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及对爱的执着。

生2:老师“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生3:老师我认为“伊人”是女子。

生4:我觉得“伊人”是男是女很难判断。

生5:我觉得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作者的知己,或是所敬仰热爱的人。

师:是的,这首怀人之作,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其实诗中作者是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经常遇到。

那么面对这些困惑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向诗中的作者一样执着追求。

生: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相信最终总会将可望变成可即。

师:对,心中有梦就去追,努力会让你梦想成真的,请同学们看板书,能结合板书提示,背诵这首诗吗?
生:熟练背诵。

师:结束全课。

【板书】
蒹葭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意境美
白露:为霜-未唏-未已
水一方-水之湄-水之诶
伊人朦胧美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道阻长-阻跻-阻右含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