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的媒介形象

合集下载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论文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论文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90后”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几乎是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

作为在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媒体的参与程度和所受影响是前几代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本文通过对“90后”网络媒介形象分析,提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95-02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90后”走进了大学校园,高校正逐步进入“90后”时代。

作为在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媒体的参与程度和所受影响是前几代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以网络为主的主要媒体已经成为“90后”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90后”最初进入公众视线,正是伴随着“火星文”和“非主流”大规模地出现于网络中而引起媒体的关注。

“90后”日益成为公众舆论中的话题,并不代表“90后”就完全符合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他们构架的形象。

一、妖魔化的“90后”网络媒介形象“90后”网络媒介形象是指“90后”群体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所呈现的公开形象。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为引发“眼球效应”更倾向于关注“90后”的负面报道,“90后”因此被贴上了“脑残”、“堕落”、“非主流”等标签,并从这些词汇中衍射出其他的潜在意义,“90后”整体形象处在被网络媒介妖魔化的过程中。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然而,“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分析

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分析

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分析当我们谈论城市形象时,往往会联想到城市的建筑、街道、人文氛围等因素。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介也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介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城市的信息,塑造城市的形象,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媒介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媒介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递城市信息。

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人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关于城市的信息,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和评价,塑造着城市的形象。

二是展示城市风貌。

媒介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城市的风景和建筑,让人们通过视觉感受到城市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一些知名的旅游城市,通过媒介的展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的形象。

三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媒介可以通过宣传报道、广告推广等方式,塑造城市的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些国际大都市通过媒介的宣传,打造出时尚、现代、国际化的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才和游客,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在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媒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可能会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导致城市形象的扭曲和不全面。

因为媒介是由人控制和运营的,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利益取向会影响到对城市形象的呈现,可能会出现夸大或缩小某些方面的情况,从而影响公众对城市的真实认知。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城市形象的建构也更加复杂和多元。

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城市信息的需求,而新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正在成为重要的城市信息传播渠道,其呈现方式和传播效果也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这给城市形象的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

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城市形象不仅受媒介的塑造和宣传影响,同时也受公众的认知和反馈影响。

网民特性及媒介素养探析

网民特性及媒介素养探析

网民特性及媒介素养探析作者:郭艺凡来源:《中国广播》2014年第01期【摘要】当下的网络受众及网络传播呈现出主体性、匿名性、身体缺场等特征。

本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对包括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网络社会参与素养等三个层次在内的媒介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受众主体性匿名性身体缺场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在网络上,不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网络红人,“犀利哥”“奶茶妹妹”“凤姐”等等,这些人契合了网民的某种心理需求,某些特质被无限放大,再加上网络这一平台的传播特点,一时间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成为娱乐消费的内容。

这一独特的网络景观,反映出目前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状况,下面以“神八哥”为例展开分析。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进行第一次对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程直播了对接过程。

当国家级媒介在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时,网友却在制造另一新闻。

当央视的镜头扫过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时,网友发现了一位相貌帅气的工作人员,随后,视频截图被发到网上后迅速走红,网友亲切地称他为“天宫神八哥”。

笔者就以这一新闻为线索,对网络受众及其特点、网络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网民媒介素养的研究。

一、网民及其特点网民即互联网的使用者。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这一庞大群体所产生的力量越来越不可忽视,以下对网民特点及网络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一)主体性在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人们把现代社会的公众作为原子化的无区别的大众来看待,他们是软弱的、一盘散沙式的存在,这种受众没有辨别力与抗拒力,只要接受到媒介传播的信息,就会像中弹的“靶子”一样应声倒地。

“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与兴起预示着对受众关注的兴起。

网络媒体在我国形象传播作为的开题报告

网络媒体在我国形象传播作为的开题报告

网络媒体在我国形象传播作为的开题报告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印象、看法、评价的综合反映包括一国国内公众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总体认识和一般评价也是公共信息传播和国家外交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生存之道。

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条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现实新途径。

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变化以及传媒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日益意识到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999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对外宣传中要充分展示我国的五个形象。

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将我国国家形象问题提到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位置。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重视。

国家形象的好坏不但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政策。

能否正确认识国家形象并充分运用国家形象的功能发掘国家形象的价值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意义广泛而深远。

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硬件设施的高投入和单向传播等特点我国在国际信息流动中的国家形象基本上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来塑造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时喧嚣尘上这种被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塑造并认可的“他形象”与我国政府正努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的“热爱和平、对外开 1 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涌现使信息传播进入网络传播时代揭开了信息全球化的新篇章。

在网络媒体构建的以信息为中心、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虚拟空间中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极大颠覆对外传播的形式也从国际传播模式走向了全球传播模式。

第十四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

第十四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
第十四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
导言
形象是指客观存在的本体状态以及社会民众对这种客观状态的主观反映,形象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 统一。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覆盖了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种主体,不仅国家、 政府机构等需要应对网络舆情,随时注意网络舆论对自身社会形象的影响,而且很多原来不受公众 关注、没有社会形象的组织和个人也因为网络舆论而形成了社会形象。
一、国家形象概述
(一)什么是国家形象 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 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郭树勇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印象中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政治声誉”。
杨伟芬更简洁地将其定义为“国际社会民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二)境外网络舆论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认可“中国崛起”的同时,担忧“中国威胁” 金融危机后,更加期待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受到热议,认可与疑虑并存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
(1)半数国际民众认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属性,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大 国。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人神秘、理性、创新、温顺并且很幸福。其中,中国青年人获得普遍认可: 勤奋、有活力,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2)海外民众最熟悉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了解率约达三成。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载体丰富,具有 国际吸引力。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国际民众 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饮食和中医。 (3)国际民众对中国政治缺乏了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理念与主张,不了解人数将近一半。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认知分歧较大。
度大大增加。
二、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传播

试论在国家形象构建中我国领导人媒介形象的塑造

试论在国家形象构建中我国领导人媒介形象的塑造
学 子 论 文 选 登 I N E W S W O R L D
试 论 在 国家形 象构 建 中 我 国领 导 人媒 介 形 象 的塑造
。 张婧 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 】国家领导人 作为 国家的重要组 成部 分之 一 , 其媒介 形象塑造的成功与 否, 会对 国家形 象产生举足轻重 的影响。 领导人
本, 所 以塑造 良好的形象对领导人来说 十
众 ,在无形 中又增加 了领导人 的神秘感 ,
在一 定程度 上也疏远 了领导 人与 民众的
关系 。
分重要 。 而形象 的塑造必须要依托 于各种 传播途 径 , 即媒 介。 这就涉 及到另 一个关
键名词 ,也就是媒介 形象。朱春阳认 为 : “ 媒介形象是 一个 内涵 丰富的概念 , 在媒 介市场竞争语境下 的媒介 形象是指 , 社会 和评价 , 可细分为产品形象 、 服务 形象 、 员 工形象 、 领 导形象与环境形象等等 。 ‘ 领
形 象 。
和 网络等媒体 , 通过这些渠道来获得直观 的印象 。 而绝大多数媒体报道 中的领导人
形象往往又总是 出现在外事 、 会晤 、 会议 、 考察等重大政务活动和场合 中, 以至于国 家领导人在公众头脑 中的媒介形象 , 无论
社会 公众 留下 的整体 印象和综合评价 , 领 导人形 象属于政治形象之一 。 政治形象传
机媒体等新媒体。 二、 中国领导人媒介形象现状 分析 在我 国, 长期 以来民众对于国家领 导 人 的了解 , 主要 是依 赖于电视 、 报刊 、 杂志
说 : “ 我 们 的定 义包 含 了所 有 的政 治话
语。 因而 当我谈到政 治传 播之 时 , 考虑 的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媒体的可信度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的可信度,特别是针对中国网民的实证研究。

本文将回顾新媒体发展的背景和媒体可信度的重要性,明确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接着,我们将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媒体可信度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及受众的媒介素养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

我们将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讨论新媒体时代下提高媒体可信度的策略,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可信度的现状和挑战,也为媒体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 文献综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体的可信度成为了学界、业界乃至公众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如社交媒体、博客、新闻聚合平台等,以其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格局。

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可信度问题也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早期的研究多关注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如报纸、电视、广播等。

这些研究通常基于特定的理论框架,如媒介依赖理论、受众认知理论等,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媒体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受众行为的关系。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媒体的可信度与受众的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等密切相关。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媒体的可信度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延续了传统媒体可信度的研究框架,还针对新媒体的特点,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例如,有学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源的可信度问题有学者从受众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还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媒体可信度与受众行为的关系。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可信度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提升中国互联网传播力 塑造国家媒体新形象

提升中国互联网传播力 塑造国家媒体新形象
1 中国传 媒 业 态 发展 的新 趋 向
融 合 发展 的重 要 工 具
全媒 体 全 营 销 时 代 的 终端 技 术 革 命 ,驱 动着 整个 传 媒 产 业 的 融 合 与创 新 , 大地 影 响和 改 变 着 企业 和 消 费 者 接 触 媒 介 、 用 大 众媒 极 使 介 的 习惯 和 方 式 , 媒体 碎 片 化 营 销 不 仅使 营销 终 端 发 生 改 变 , 且影 而 移 动互 联 网产 业 的规 模 化 发展 标 志 着 移 动 互 联 网 时代 的来 临。 响 全产 业 链 的 各 个 环 节 , 由此 带来 整个 传 媒 产 业 格 局 的 变化 。 并 以苹 据《 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指出 , 截至 2 1 0 0年 1 2月 , 中 l o e的 a p soe借 助 媒 体 碎 片 化 营销 契 机 , 深 度 p p tr 国 网 民规 模 达 到 45 .7亿 , 2 0 较 0 9年 底 增 加 7 3 3 0万 人 : 联 网普 及 果 公 司 为 例 , h n 互 为所 有 喜 欢 Ih n p o e手 机 的 用 户提 供 了一 个 可 组 合 的 率 攀 升 至 3 .% ,较 2 0 43 0 9年 提 高 54个 百 分 点 。 宽 带 网 民 规 模 为 研 究用 户 体 验 , . 成功 满足 用 户 个 性 化 需 求 , 占 了巨 大 的商 机 。 抢 45亿 , . 有线 ( 网 ) 户 中 的宽 带 普 及 率达 到 9 .% 。我 国 手机 网 民 应用 集 , 固 用 83 2 中 国 网络 传 播 的 生 态 环 境 规 模 达 30 . 3亿 , 2 0 较 0 9年底 增 加 了 6 3 9 0万人 。手 机 网 民在 总体 网 互 联 网凭 其 全 时 、 量 、 界 、 动 的优 势 , 海 无 互 随着 中 国网 民迅速 增 民 中 的 比例 进 一 步 提 高 , 2 0 从 0 9年 末 的 6 .% 提 升至 6 l%。 村 O8 62 农 长 , 渐 成 为社 会 舆 论 演 变 的主 导力 量 , 步 取代 传 统 媒 体 成 为传 媒 逐 逐 网 民规 模 达 到 12 -5亿 , 占整 体 网 民的 2 .% , 比增 长 1 % 。 73 同 69

网民形象特征的媒介呈现

网民形象特征的媒介呈现

《网民形象特征的媒介呈现》——对近十年《羊城晚报》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摘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2002年——2011年间《羊城晚报》有关网民的报道进行抽样分析,旨在了解网络在中国传播的近十年来,主流媒体视野中网民形象经历怎样的变迁。

从而透析网络社会的演变历程,为未来网络社会的调整与发展提供参照。

关键词:内容分析;网络形象;网络社会互联网进入我国大众视野已经十余年,随着信息产业急剧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内容的不断完善,我国网民数量逐年激增,网络文本、网络行为日益丰富。

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媒体报道的网民形象相关议题,了解社会对网民的态度认知和变迁,以及互联网在中国应用发展的历程和前景。

1研究方法传统的媒体文化研究关注文本本身,认为报道本身是社会事实的写照。

因此,内容分析法在了解社会对某一现象的认知历程和趋势上有重要意义。

风笑天将内容分析定义为“是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并将角色模式认同作为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1]。

笔者选择《羊城晚报》作为内容分析来源,即考虑互联网是从沿海——内地、从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

《羊城晚报》作为覆盖珠三角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晚报,在全国都具有风向标作用,有较好的典型性。

此外,互联网在中国发展速度迅猛,但在2002年以前基础设施和网络功能应用不完善,网民规模很小,社会影响力不大。

因此,本研究集中研究2002年——2011年十年间的《羊城晚报》,选取每年2月和8月的所有报纸,筛选出所有与网络和网民主题有关的报道。

共实际抽取报纸590份,从中筛选出符合主题的报道共527篇,其中,有关网民的报道共353篇。

根据研究目的和初步分析样本的反馈,借鉴学者既有研究成果,笔者设计如下指标:年龄(青少年,中年,老年,其他)、性别(男,女,同时出现,未提及)、报道立场(正面信息、负面信息、其他)、教育形象指标(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以上、其他)、主体精神形象(创新的、进取的、玩世不恭的、弱势的、失范的、其他)、网络行为(网络信息行为、网络购物行为、网络娱乐行为、网络社交行为、网络失范行为、其他)、问题归因(制度、社会、家庭、网络服务商、网络行为者、黑客、其他)和时间变量。

新媒体视域下“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及价值探讨

新媒体视域下“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及价值探讨

新媒体视域下“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及价值探讨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网红”现象愈发盛行,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网红”群体逐渐崭露头角,即“银发网红”。

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通过自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见解和人生感悟,成为了新媒体领域的独特存在。

本文旨在从媒介形象和价值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银发网红”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A. 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点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地接触到各种新媒体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发网红”这一群体逐渐崛起,成为了新媒体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个人媒体,到后来的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再到如今的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等多元化形式,新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化、个性化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为广告商、企业、政府等各类组织提供了新的营销和传播渠道。

新媒体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触和使用新媒体。

而“银发网红”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

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养生知识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

这些“银发网红”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商机。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新媒体对于“银发网红”的价值探讨。

新媒体为“银发网红”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通过创作内容、互动交流等方式,他们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同时,也可以通过广告植入、产品推广等方式获得经济收益。

新浪网网站的媒介形象构建探析

新浪网网站的媒介形象构建探析

关, 信息质 量参差不齐 , 有害信息 能轻 易传 播 , 数量呈爆炸化趋 势。网络媒介作 为媒介组织 的表 现形式主要是 网站 , 中 国网站在如此复杂 的媒介特征 之下如何构 建 自身的媒介形象呢?本文通过分析新浪 网的媒介形象构建 , 来探究一些 中 国网站媒介形象构建 的规律 , 总结经验教训 , 为中国网站媒介形象构建带来启迪。 二、 新浪罔的媒介形象构建 新浪 网 自 1 9 9 8年成 立以来 , 始终 占据 中国互联 网行业重 要地 位 , 2 0 在 0 6年 以前一直牢 牢占据 中文大型门户网站 头把交椅 , 新浪的成功有 目共睹 , 新浪 近几年 的摇摆 沉浮 也皆在世人眼 中。但值得一提 的是 , 新浪网在媒介形象构建 方 面是 比较成功 的, 它是定位 最为清晰、 知名度最 高的中国网站之一。
依赖其创造 的一 个 良好的媒介形象——微博代表 时尚、 乐
于展示 、 乐于 分享 的一种年轻 的生活态度。也许我们可 以
( ) 觉 设 计 打 造 网站 亲 和 力 二 视 亲和 力 是 指 媒 介 能 够 使 受众 产 生 亲 并 未 带 来 什 么 新 的 东 西 , 人 们 喜 欢 它 产 生 “ 正 的 交 流 与 意 义 共 享 ” 微 但 真 的感 觉 。[ 和 力 实 际 上是 4 1 亲
新浪 网网站 的媒介形 象构建探析
王 梦迪
( 江 大 学传 媒 与 国 际 文化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02 浙 10 8)


器黜 鞘

要 :在如今 受众碎片化 的时代 背景下 ,构 建 良好媒 介形 象是媒 体要
突破 重 围亟需 完成的事情 。网络媒 介如今 已成为主流媒体 的一 员, 网站的媒介 形 象构建也 不容 忽视 。本文 以新浪 网为例 , 分析其在媒介 形 象构建 中的得 失,

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

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

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塑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需要塑造新的形象来适应这一新的媒体环境。

本文将从国家形象的重要性、社交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以及中国国家在社交媒体时代下塑造新形象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家形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国家形象不仅影响着国内外人们对国家的认知和评价,也直接影响到外商的投资和游客的来访。

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更加重要。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迅速、触达范围广泛,因此国家形象在社交媒体上的展示效果直接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用户对中国国家的看法。

社交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使得国家形象的传播更加立体化和多样化。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可以更直接地向全球传播自己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成就,展示中国的多元化和开放的一面。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互动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的途径,国家可以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来获取更多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形象,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在社交媒体上,中国可以提倡正面的形象宣传和积极的国际形象营销。

通过制作有趣、亲切、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喜爱。

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

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国需要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成就,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性话题和活动,提倡正面形象宣传,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新的国家形象,提高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

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

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是国家在外部世界中的代表和窗口。

媒介形象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将国家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媒介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媒介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媒介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章:媒介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1.1 媒介渠道与覆盖面现代社会,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成为信息传递与获取最重要途径之一。

这些渠道能够将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信息广泛地传递给全球受众。

通过这些渠道,一个国家能够向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与优势。

1.2 媒体报道与舆论引导媒体报道是一个重要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

媒体的报道内容和角度会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认知。

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报道可以是正面的,如宣传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是负面的,如报道一个国家在人权、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媒体还可以通过舆论引导来影响公众对于一个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1.3 媒体对于相关部门形象塑造和传播相关部门是一个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关部门通过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宣传成就等信息,以塑造正面形象。

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利用媒体来回应负面报道或舆论引导,以维护自身形象。

第二章: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2.1 媒介作为信息中介媒介作为信息中介能够将一个国家的信息传递给全球范围内受众。

通过不同类型和渠道的媒介,人们能够了解到一个国家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对该国产生好奇和兴趣。

2.2 媒介作为文化传播工具媒介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还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媒介,一个国家可以向外界展示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2.3 媒介作为舆论引导者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抖音短视频“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

抖音短视频“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5G技术的加速,人工智能的开启,使互联网作为依托的新媒介已全面深入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多种方面。

短视频的兴起为人们了解信息和社交娱乐提供了一种新形式,以其自身独有的“时间短、碎片化、易操作”特点风靡开来,成为一种认可度高、参与度高、共识度高的新媒体社交应用。

自2016年诞生的抖音短视频突出重围,经历了一系列市场竞争和技术转型后,在短视频市场中独占鳌头。

“刷抖音”俨然成为一项新媒体时代网络大众的重要日程,成为一种全民参与新型社交方式。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和数量都在逐年上升,老年群体和新媒体时代的融合度以及对新媒介的使用情况,逐步上升为一项社会的焦点。

抖音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衍生物,主要面向青少年受众群体进行推广,年轻人一直作为抖音短视频的主力军。

近两年层出不穷的“银发网红”却吸引了大量受众,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老年人“观念传统、体弱多病”的社会认知。

因此,研究抖音短视频平台中出现的“银发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对于重新认知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和推动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银发网红”与媒介形象“媒介形象”可说明传播者媒介形象,指代“媒介的形象”;也可被理解为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再现的人或事物的形象,说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指代“在媒介上的形象”。

本文所研究的“媒介形象”是上述的“被传播者媒介形象”[1]。

“媒介形象”是一种用户通过媒介平台主动向公众展示并得到广泛认可接受的形象,带有主观性、选择性和虚拟性。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在网络平台受到广泛关注、掌握一定话语权、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交影响力的人物[2]。

“银发网红”的年龄多在60岁以上,他们通过网络媒介,展现其独有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喜爱,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受众群体。

抖音中“银发网红”的出现,更是让老年人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

2 “银发网红”媒介形象的类型及特点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大众媒介的报道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这个拟态的现实环境恰恰是很多人(媒体受众)借以了解现实、做出判断的参照和依据。

媒介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大妈形象

媒介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大妈形象

媒介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大妈”形象2013年,中文热词“Dama”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

在国内外热议的同时,“中国大妈”成为了社会又一特定群体。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大妈是一个贤淑、守规矩、低调的家庭主妇形象,然而现代的中国大妈却被被颠覆成另一个群体,从掀起“抢黄金”潮到进军“比特币”,再延伸到广场舞跳出国门、“脸基尼”成时尚。

在国内外的这些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已经被标签化,甚至被矮化。

随着中国大妈的走红,国内外媒体对于中国大妈这一群体基本持偏见的看法和态度,具有明显的“刻板印象”的成分,具体特征如下:一、负能量的代名词1、不理性、轻率鲁莽的投资者形象相比于日本精明的“渡边太太”,“中国大妈”在炒金、炒房行为上,更像一个横冲直撞、不成熟、盲目的投资者。

2013年,中国大妈第一次走出国门抢购黄金,没想到一时间成为外媒报纸头条的主角。

翻阅关于中国大妈的新闻报道,西方媒体多是使用“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大鳄”、“中国大妈卢浮宫跳广场舞”、“中国大妈脸基尼杀入时尚圈”等等诸如此类充满挑逗性的新闻标题。

“中国大妈”原本源于老外并不准确的刻板印象,但是外媒采取了一种强烈反差的对比手法强化了这一形象。

比如,华尔街大鳄和大妈的强烈反差,法国卢浮宫和广场舞、法国时尚和大妈的强烈反差。

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非常幽默的调侃效果。

可以说,“中国大妈”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调侃、揶揄的意味,中国大妈从来就是被嘲笑而不是被推崇的对象。

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往往来自媒体,媒体传播的理念影响着公众对某一群体的认知,如“富二代”、“农民工”、“堕落的一代”这一些标签化的称呼。

因此在众多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渲染下,普通的网民也基本认同了“中国大妈”的形象,以及“中国大妈”所包含的喜剧化效果。

但是,这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自我认同”,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却没有反思。

2、标签效应在“老外撞倒大妈”事件中的体现近年來,很多“扶老人被讹诈”的新闻见诸于报端,一些新闻报道将摔倒老人描述成“無良”、“碰瓷”,好心扶人反被讹只是个别的案例,但新闻媒体通过这些个别案例的负面报道,为被扶老人貼上了“扶不起”的标签。

新时代“中国好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之道

新时代“中国好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之道

新时代“中国好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之道作者:戴玮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12期【摘要】“网红”是时代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必然产物,虽然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发展,亦无力阻拦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阻止负能量网红的出现,塑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中国好网红”的媒介形象。

【关键词】“网红”;媒介形象;危机;建构一、“网红”及“网红经济”的异军突起2015年,网红们的关注度一举超过明星,跃升为全网中心话题,网红们亦完成了从草根阶层到全民运动的华丽变身,并因而引发了商业模式与政治力量的变革。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红们以其独有的时代特征与优势,颠覆了品牌与商品传播的传统模式,在整个商品推广过程中,承担起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网红1.0时代:文字网红时代20世纪90年代末BBS出现,写手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写作平台,文字网红时代由此开启。

虽然此时“网红”一词尚未产生,以文字创作形式吸引粉丝的“网红”们还被统称为网络写手。

他们通过文字,广泛活跃于BBS等多个文学网站,以网络连载形式,挣脱了传统纸媒的诸多束缚,文字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语言风格越来越通俗易懂,时间题材越来越自由多样。

网络写手们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活跃的内容创造力,带领网络文学迅速占领网络领域,他们是草根民众通过互联网实现地位逆袭的典范,凭借自己的天赋抑或是兴趣自由写作,无须苦苦找寻出版社即可实现文字的实时传播。

唐家三少、安妮宝贝等著名写手脱颖而出,他们的代表作《盗墓笔记》《八月未央》等在文学论坛上尽人皆知。

鉴于此时互联网尚未普及,传播受众有限,1.0时代的网红影响范圍较小,然而他们的走红并非转瞬即逝,出色的文学才华具有长期而持久的吸引力,直到当下,受众对他们的追捧依然有增无减,众多IP热度不减。

(二)网红2.0时代:图文网红时代从2003年社交网络的兴起,为“网红”们开启了图文时代的大门。

博客成为博主记录日常生活、分享个人观点的平台,受众亦可通过评论、跟帖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网络社区吸睛的配图和幽默的文字,聚集了大批用户。

媒介形象名词解释

媒介形象名词解释

媒介形象名词解释媒介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层次。

以下是对媒介形象名词解释阐述:一、媒介形象的定义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认知和评价。

它是由媒介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共同塑造的。

媒介形象不仅反映了媒介自身的特点,也反映了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期望。

二、媒介形象的构成传播内容:传播内容是媒介形象的核心。

它包括新闻报道、广告、娱乐节目等。

传播内容的质量、真实性、公正性等都会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是指媒介如何向公众传递信息。

它包括传播渠道、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也会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媒介传播信息后对公众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记忆程度等。

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

三、媒介形象的塑造媒介自身的努力:媒介自身需要不断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加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提高传播效果,从而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

公众的认知和期望: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影响媒介形象的塑造。

如果公众认为媒介传播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客观,那么媒介形象就会得到提升;反之,如果公众认为媒介传播的信息虚假失实、偏颇片面,那么媒介形象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媒介形象的塑造。

例如,社会舆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都会对媒介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

四、媒介形象的重要性塑造品牌形象: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提升媒介的品牌形象,增强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度和好感度,从而增加媒介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引导社会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媒介的形象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文化发展: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媒介的形象对于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媒介形象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发展。

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内容摘要:报告主要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希望能够为当下网络舆论场研究以及互联网治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效的指标。

统计结果显示,二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得分为3.63,成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的网民群体,三线城市则以3.62的平均分位居第二。

通过分析网民收入和学历对媒介素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个人月收入的增加和学历的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由分析结果发现,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媒介素养最高,而那些职业跟互联网或新媒体联系不紧密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偏低。

要想在新媒介环境中成为合格的“媒介使用者”,关键在于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媒介;素养;互联网;网络;媒体;手机;群体;三线;使用;城市网民从刷微博微信到追英美剧,从云课堂到生活理财。

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经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谣言的流传、语言暴力、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等问题也不时在网络世界重演。

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网民?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媒介素养是公众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

它强调公众面对信息时的批判质疑能力。

网民的媒介素养会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

12月18日,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在广州发布《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报告主要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希望能够为当下网络舆论场研究以及互联网治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效的指标。

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新媒体使用能力最强,批判性理解能力最弱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60,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移动互联网热潮提高了公众对新媒体的使用,但在批判性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最高统计结果显示,二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得分为3.63,成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的网民群体,三线城市则以3.62的平均分位居第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网民的媒介形象
作者:高冉
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7期
【摘要】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人们集聚在一起,它带给广大网民以前所未有的能量。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网民的形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研究媒体报道中的“网民形象”有助于我们了解网民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对其评价的变化。

【关键词】网民媒介形象中青在线内容分析
截止201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75亿。

互联网成为与现实交叉互补的服务区、生活区和自由讨论区,网民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以2006-2010年间中国最权威的综合性青年类网站“中青在线”中对网民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对网民媒介形象的建构进行分析,考察媒介是怎样塑造网民形象的。

一、文献回顾
(一)中国网民相关研究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传播学界对网民的研究开展较晚,且多集中在以下两个领域:一是基于网络事件个案,探讨网民发挥的作用:《突发事件中,网民的主流意识正在形成——以拉萨事件为例》(栾轶玫,2008)。

二是基于综合的视角,讨论网络媒体下的网民媒介素养:《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抑制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张芹,2010)。

以上关于中国网民的研究都是围绕网民在网络传播事件中的直接形象展开,但针对中国网民在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间接形象即媒介形象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媒介形象研究
“形象建构”或“媒介再现”的研究,近十年来受到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象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

媒介形象研究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剖析现实、媒介和认知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概念的直接理论先导是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假说,并有一大批传播学研究者围绕这个领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研究。

在形象建构方面,有关弱势群体、中坚阶层的研究相对集中,而有关中国网民媒介形象的专门研究极少,因此希望通过对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媒体是如何建构中国网民形象的。

二、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样本设计
笔者选取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1月1日这个时间跨度,利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工具”对“中青在线”的新闻报道以“网民”、“网友”、“中国网民”这三个关键词进行新闻标题检索,得到分析内容。

此次研究样本量巨大,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将所有新闻内容作逐个分析,因此笔者采用“标题检索”的方法以限定搜索范围。

对于以超链接形式存在的网络新闻来说,标题往往能够传达新闻中最基本的信息,其对受众在形象建构方面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中青在线()是权威的集新闻发布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青年类网站。

笔者认为,中青在线作为面向广大青年的国家级主流网站,网民应是其重要的报道对象,它对中国网民形象的建构及其舆论引导不容小觑。

(二)类目设计
笔者通过对选取样本的梳理,对网民形象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第一,考察媒介所呈现的网民形象是否完整;第二,网络媒体报道的价值倾向是否客观;第三,考察媒体对网民的关注程度以及所塑造的网民形象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笔者根据样本特征建立以下几个指标,并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A、“网民”在各类报道主题中的出现率及相关情况
B、事件价值评判
C、媒体报道对网民言论的引用情况
三、数据统计及内容分析
通过搜索工具检索,共搜索到中青在线上关于这一群体的报道标题513条。

再由搜索工具过滤掉重复标题的新闻,实际得到的不重复标题为480条。

笔者对这些过滤后的新闻标题进行二次过滤,排除新闻评论评论、非中国网民的新闻报道,最后得到可用作分析的新闻,共计436条。

(一)报道主题
笔者将2006-2010年间的436个文本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总结出重复度较高的八类报道主题,分别为:
A、网民发展状况主题:依据一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呈现相关数字的新闻报道。

B、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主题:涉及网民的言论自由、公共信息知情权、隐私权等。

C、网络秩序规范主题:这些报道多用来描述网民的网络行为规范问题,如发布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以及网络语言暴力。

D、国内事务:可细分为政府决策、公共事务、立法司法、社会民生热点、网络事件几个方面。

E、国际事务:多为国际外交及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报道。

F、青少年网民成长主题: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瘾网恋等问题的报道。

G、网民中除青少年以外的其他特殊群体:如女性网民。

H、用户体验主题:主要包括网民的游戏娱乐、新产品体验等相关报道。

1、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重复率最高的新闻标题当属网民数量报告,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媒体对网民数量递增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关注。

2、关于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的报道所占比重不小,尤其是在2006-2007年间,关于网民的言论自由,以及公共知情权的报道较多。

而关于网民个人隐私的报道则一直贯穿始终,从2006年的网络实名制报道到2009年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的媒体报道,基本上客观反映了人们对公民乃至网民合法权益的重视。

3、关于网络秩序规范的报道中有关网络暴力的报道最多,且多集中在2007-2008年度,期间媒介向大众塑造了一种身处社会底层怨声载道动辄骂粗口的网络暴民形象。

从2009年开始,此类报道数量相对减少,关于网络秩序规范的报道主题开始转向网民的理性表达方面。

4、关于国际国内事务的报道是重头戏,占有28%。

说明媒体更多关注网民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及活动的状况。

网民在此类新闻报道中多以监督和围观的形象出现,分为网络民意表达(参与政府决策、官民互动)、发出质疑声音、以及促进立法司法公正和身体力行监督社会事务(网民行动介入事件调查)。

2008年间,针对藏独势力国外媒体的歪曲事实的报道,有关中国网民在抵制歪曲报道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新闻报道篇数较多,且更新时间较快。

5、总体上说,媒体对网民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的频度成正比。

在社会事件频发的2008-2010年,媒体对网民的关注和报道明显增多。

这说明媒体更在意网民参与社会事务,或者说,媒体更倾向于让网民群体扮演一种关注社会、关心政治,在意国计民生、政府决策和法制进程的角色。

(二)媒体的报道倾向及中国网民形象的时代变迁
1、媒体对网民群体的形象呈现基本以正面为主。

2006年至2010年,正面报道一直明显高于负面报道,且这种差距基本得以保持。

2、直接引用网友观点,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援用网友的态度观点与看法来引导舆论。

2006年,涉及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几乎很少听到网友的声音,2007年略有提升,2008年明显增加,南方雪灾、西藏“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都有网民的位置。

如2008年的《外媒歪曲拉萨事件中国网民自发反击》报道青年网民饶谨创办的域名为的网站,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看到西方媒体对我们的误解有多深。

(三)媒体报道框架分析
1、网民的媒介总体形象。

笔者认为,媒体向受众呈现的网民是一个“两极化”的群体形象,他们时而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代表了一种最先进最民主的力量,他们的声音汇聚成网络民意,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进程;但同时他们又身处社会底层,与名利双收的阶层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心受到压迫,生活压力巨大,是一群只知道宣泄的“愤青”和“暴民”。

这种“两极化”的现象最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花大笔墨宣扬网民的素质及网络民意力量的报道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又有对网民素质表示极大担忧的报道。

这些报道互相抗衡,所占比重大体相当。

即媒体的报道已经将网民的形象刻画殆尽,剩下的只是用一个又一个的同质报道填充。

2、媒体报道对网民概念的“泛化”与“窄化”。

笔者发现,媒体报道中经常将网民等同于中国公民,将网民意见等同于民意。

网友的言论,有时被扩大化为人民利益的代言。

媒体通常引用一些“网民意见”,并将之直接视作中国整体民意表现,由此展开批评或发表感叹。

这是在无形中放大了网民的概念。

媒体对网民的窄化则更体现了媒体的利益,在所有的新闻媒体报道中,网民总是支持媒体所在立场的,也就是说,网民经常化身为媒体议程设置所要表达的群体。

如媒体若要表达“撤村圈地”事件背后存在严重的政策滥用问题,那么其新闻报道中的表达对圈地事件看法的“网民”是不包括那些支持“撤村圈地”的非受害者网民的。

参考文献
①王芳,《“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国际新闻界》,2010(6)
②理查德·韦斯特:《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