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会信任_中国社会建设的心灵之旅_党秀云

合集下载

十四本校长推荐书籍

十四本校长推荐书籍

十四本校长推荐书籍人的一生要看很多书提升自己,校长推荐的书就肯定不会错,下面店铺为你带来十四本校长推荐书籍。

十四本校长推荐的书籍1、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推荐书目:《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推荐理由:这部书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2、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校长董奇推荐书目:《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推荐理由:曾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平凡的世界》是无数人的精神食粮,他们借助着孙少平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奋斗、拼搏,追逐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今,在这个富足幸福的时代,依然有很多人喜爱它。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年轻人所需要的,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3、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推荐书目:《大数据时代》作者:【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推荐理由:大数据让我们更加深入走进信息社会,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社会的转型和制度的创新。

4、湖南大学(招生办)校长赵跃宇推荐书目:《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推荐理由:序言中,熊培云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即你选择。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就从改变我自己开始。

校长推荐书籍5、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推荐书目:《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作者:【意】普里莫·莱维推荐理由:阅读这本书,希望大家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知识分子的道义;第二,是人类施以暴行的能力。

知识分子最大的义务,应该是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底线,引导社会建立善、抵御恶。

物质生活的丰富,不能取代精神与心灵的丰满和富足。

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多看、多想、多写。

重建社会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略

重建社会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略

h啪f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重建社会: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略宁俊社摘要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没有被人们重视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

在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先进的社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关键谒重建社会社会利益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70-02长期以来,社会建设一直被人们遗忘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之外,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缺失,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这就充分说明:社会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了,重建社会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

一、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公平与公正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任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偏离公平与公正,而使社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背景和前提就是因为社会的不和谐,是社会矛盾和冲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加剧。

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分配偏离了公平与公正。

所以,实现社会利益公平与公正地分配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要促进社会利益公平与公正的分配,就必须做到:第一,建立合理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协调的社会,这才能充分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基本的价值理念。

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来看,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比较突出,如今的社会冲突也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这就是由于不能公平地协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而引起的。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理性的极度膨胀,伴随着物质的富足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衰落,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同样出现了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诉求,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仰危机原因重建一,中国信仰危机的背景及其特点人是一个由物质肉体和精神灵魂构成的统一体, 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近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转向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去改造外部世界,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处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当代中国, 正面临着整体性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深刻的“信仰危机”,而信仰是人们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是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而信仰的缺位将会导致我们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的信仰危机始于民国初年,历经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洗礼,最终在“文革”时达到了顶峰,将所有宗教毕其功于一役,从而也造成了绝对的信仰真空。

同时,中国的信仰危机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是科学和理性冲击所造城的宗教信仰危机以及宗教团体内部的分裂。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真空的存在,一个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的国家丧失了信仰的精神支持和道德制约,而代之以对利、性、权的盲目极端的追求和崇拜,势必将其陷入潜在危害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中国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信仰危机呢?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信仰危机。

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

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然而,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从知识分子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

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逐渐丧失信心。

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体系的瓦解与重建

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体系的瓦解与重建

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体系的瓦解与重建摘要:转型期,我国传统以血缘和地缘为表征的熟人社会所建立的“人格信任”日渐瓦解,随之而来的陌生人社会,需要依靠“制度信任”来保障承诺的实现,而在我国,“产权虚置”为根源引发制度信任的失效,同时宗教信仰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信任的瓦解。

要重建社会的信任,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硬性”的制度设计,也即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必须从“软性”的信仰上重新建构。

关键词:社会信任;政务信任;商业信任;人际信任;产权虚置;信仰缺失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61-02社会信任是中国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生活状态,从社会资本理论来讲,社会信任能够有效地节约社会交易成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具体说来,民主的运行需要信任为其搭建桥梁,法治的实施需要民众对法律具有最为原始的信任,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需要信任作为支撑,因此,信任是社会得以有效运转的助推器。

信任制度、法律、规则的公平性,信任信息的真实性,信任商品可靠性,信任助人的可靠性,社会信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一直弘扬的美德,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却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一、社会信任的内涵及其表现(一)信任的概念界定最早关注信任的社会学家是德国的社会学家齐美尔,他在《货币资本》中提出“社会最主要的凝聚力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切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支持下来”[1],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是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信任是一种以对他人能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或举止的期待或期望为取向的社会行为[2]。

以上的观点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对信任进行考量,信任是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

而社会进化说则认为,现代化对社会信任的促进作用,他们认为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甚至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社会信任会随之上升。

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重建社会和谐关系

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重建社会和谐关系

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重建社会和谐关系自人类社会的形成以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难免会遭受自然灾害的困扰。

灾难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和伤害,同时也对社会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灾情后的社会和谐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灾情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建方法。

首先,重建社会和谐关系需要强调合作与团结。

在灾难面前,个人的利益和竞争变得微不足道。

关键时刻,政府、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灾害带来的挑战。

例如,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和机构,投入大量资源,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援助和帮助。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通过捐款、募集物资等方式为受灾地区提供支持。

只有通过合作与团结,社会才能迅速恢复,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得到有效地修复。

其次,灾情后的社会重建还需要注重心理疏导和关爱。

灾难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很多人会陷入焦虑、恐惧和失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因此,社会应该积极组织心理援助团队,为受灾人员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同时,社会也需要加大对受灾人员的关爱力度,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只有通过心理疏导和关爱,人们才能够走出心理创伤,重建起社会和谐关系。

此外,重建社会和谐关系还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在灾情后,社会关系往往会受到极大的拉扯和摩擦,人们之间产生了矛盾和不信任。

为了重建社会和谐关系,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灾后重建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价值观引导,弘扬互助、团结和奉献的精神,让人们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关爱和忍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重建社会和谐关系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法律和制度的健全能够为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提供保障。

政府应该注重灾后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和规范各方的权责和义务。

社会学毕业论文选题

社会学毕业论文选题

社会学毕业论文选题社会学毕业论文选题1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2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3自杀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自杀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1919-19281919-19281919-1928))4范式转型与社会变迁5信息技术植入与组织结构重组6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7上海普通高中“二期课改”研究8谣言、流言研究9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10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11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兴衰的原因分析12 12“偏离”与“重构”“偏离”与“重构”13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14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15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16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17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 18城郊村级治理与社会资本的运作19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20行动与制度实践21秩序、冲突与转变秩序、冲突与转变22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23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24形式组织的权变性建构形式组织的权变性建构25制度弹性空间与秩序重构制度弹性空间与秩序重构26传统旌表活动与基层社会的控制传统旌表活动与基层社会的控制27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28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29戒毒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戒毒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30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31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研究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研究3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33激励、制约与农民参与行为激励、制约与农民参与行为34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35农业生产中关系网的现状、趋势与建构农业生产中关系网的现状、趋势与建构36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37再置的生命、再置的生命、1946-19761946-19761946-1976,辽西北村落中的国家、社会与农民,辽西北村落中的国家、社会与农民,辽西北村落中的国家、社会与农民 38论面临休闲时代的奥运会论面临休闲时代的奥运会39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亲密关系中的暴力40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41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42南京国民政府“邮政储金汇业局”研究(南京国民政府“邮政储金汇业局”研究(1930-19371930-19371930-1937))43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44 44“后单位社会”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适应研究“后单位社会”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适应研究“后单位社会”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适应研究45 45“离家”与“回家”“离家”与“回家”“离家”与“回家”46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47中国社会的象征二元结构中国社会的象征二元结构48保险业发展的制度冲突与制度协调保险业发展的制度冲突与制度协调49权力、社会空间的视角权力、社会空间的视角50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51转型·冲突·化解、劳资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转型·冲突·化解、劳资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52派系竞争、村庄治理的隐秘机制派系竞争、村庄治理的隐秘机制53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54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55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56 56“选择”中的二元秩序与二元秩序中的选择“选择”中的二元秩序与二元秩序中的选择“选择”中的二元秩序与二元秩序中的选择57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当今中国城市乞丐问题的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58禁毒非营利组织及其运作机制研究禁毒非营利组织及其运作机制研究59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60法律场域的行动逻辑法律场域的行动逻辑61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社区矫正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62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63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64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危机管理65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危机管理产权抑或其它66产权抑或其它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67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68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69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70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阶级话语的叙述与表象71阶级话语的叙述与表象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和社会伙伴关系构建 72治理理念下的政府和社会伙伴关系构建 73政策执行与行动者的策略政策执行与行动者的策略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74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从士绅到知识分子75从士绅到知识分子乡村寺庙发展脉络中的嵌入性分析76乡村寺庙发展脉络中的嵌入性分析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77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北村社会制度78北村社会制度79财富与身份、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财富与身份、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80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81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8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83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84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85村落体育研究村落体育研究论体育竞技表演业的内部分工86论体育竞技表演业的内部分工87台湾沿大陆岛屿水域运动发展之研究台湾沿大陆岛屿水域运动发展之研究88体育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育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的理论与方法89中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研究90中国高尔夫球设施的经济学研究中国高尔夫球设施的经济学研究91 91“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92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93中国都市体育竞争力研究中国都市体育竞争力研究94台湾省苗栗县初中生休闲行为研究台湾省苗栗县初中生休闲行为研究95社会的结构性断裂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之研究社会的结构性断裂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之研究 96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97我国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我国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98论中国现代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论中国现代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99中华体育精神研究中华体育精神研究100欧洲体育文化研究欧洲体育文化研究101体育纪律处罚研究体育纪律处罚研究102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103中国体育经济活动的信任研究中国体育经济活动的信任研究104台湾职业棒球现场观众的态度与收看电视转播意愿关系之研究105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之研究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之研究106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7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体育课程实施研究108体育课程实施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109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110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军队现代化与军人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调适111军队现代化与军人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调适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北家族及其成员关系研究 112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北家族及其成员关系研究社会世界的底蕴、从二元论到二重性113社会世界的底蕴、从二元论到二重性老年群体的层级结构与养老保障模式研究114老年群体的层级结构与养老保障模式研究市场渗透中的利益关系协调115市场渗透中的利益关系协调116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117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农民进城118农民进城论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119论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技术的社会型塑120技术的社会型塑和谐合理性121和谐合理性122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地方权力的冲突123地方权力的冲突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24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25青春期与性青春期与性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126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我国夏季奥运项目市场开发的研究127我国夏季奥运项目市场开发的研究128关系网络、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关系网络、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 129对XX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130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微电子技术的社会建构131微电子技术的社会建构仪式、象征与秩序132仪式、象征与秩序来自竞争的风险133来自竞争的风险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134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135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竞技体育研究136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竞技体育研究技击性运动概论及其制胜原理之研究137技击性运动概论及其制胜原理之研究138区域体育资源研究区域体育资源研究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139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140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141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平安村的财产继承142平安村的财产继承冲突的构成及其边界143冲突的构成及其边界144农村土地交易中社会资本运作研究农村土地交易中社会资本运作研究区域社会资本、开发区发展的目标与路径依赖 145区域社会资本、开发区发展的目标与路径依赖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146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147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秩序重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148秩序重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二十世纪无锡地区望族的权力实践149二十世纪无锡地区望族的权力实践150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151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152知识与行动、一种结构性关联知识与行动、一种结构性关联153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建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建构154冲突的策略冲突的策略155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156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157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158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159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60 160《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161村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对山东c 县和湖北g 市等地若干村落的实证研究等地若干村落的实证研究162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163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164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165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166奥运会营销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奥运会营销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7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168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169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170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171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172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173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论体育医疗服务系统——价值论证与系统建构174论体育医疗服务系统——价值论证与系统建构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175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农村社会变迁176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农村社会变迁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177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都市里的村庄178都市里的村庄179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两面性与真诚性180两面性与真诚性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181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182城市社区情感研究城市社区情感研究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183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184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论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设计185论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设计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186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187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论中国体育社团188论中国体育社团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89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190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191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192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193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194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195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樊援的绳索196樊援的绳索197网络组织的兴起网络组织的兴起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198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创新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199创新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200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201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202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203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204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信任、契约及其规制205信任、契约及其规制206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论城市本质207论城市本质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208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209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210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tra与tpb两 211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个理论模型的检验个理论模型的检验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212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生态城市研究213生态城市研究私营企业主的成长历程214私营企业主的成长历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11 / 1111 215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战略研究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战略研究 216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 217张力与限制张力与限制。

我国政治信任建构的当代实践路径

我国政治信任建构的当代实践路径

本 最根本 的途径是 提高社 会信任 ,在社会 成员之 间普 及诚信和信任。 其次 ,要不断推进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是 种抽象 的理论 , 但绝不 是纯粹空 洞的东西 , 它们有指 向性 , 指向现 实的。 总是 社会 各阶层 的需要 是社会 主义 政治体 系获得广泛 政治信 任的第一动力 源泉 。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 与核 心价值的指 向必须 与广大人 民群众 的
定和社会和谐 。反之 ,政治信任危机必将导 致经济危 机、 政治 危机 和社会危机 。因而 , 在今 日之中国 。 政治信 任的培育 、 建构 和提升显得尤 为迫切 和重要 。 政治信任 的建构和培育是一项庞 大的系统工程 , 需要政 治意识 、 政治体系 、政治行为 和政治发展 的方方 面面作 出调整
5 8
中 贵 省 党 学 00 ( 2期) 共 州 委 校 报21.总1 4 8
思 理 双 刊 想 论 月
我国 信任建构的当 践路径 政治 代实
●李 青
( 安徽 师范大 学 安徽 芜湖 2 1 0 ) 4 0 0
摘 要: 治信任对 国家具 有独特作 用, 国家和谐稳定的深层 内涵。 政 是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 . 国政 治信任安全 我
问题 凸 显 。为 此 , 提 升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意 识公 信 力 ; 升 社 会 主 义 政 治体 系公 信 力 ; 升 社 会 主 义 政 府行 为公 信 力 : 要 提 提
提 升政 治发展 的公信 力。 以上 四个环 节相 互联 系、 相互促 进 , 同为转型 时期 的我 国奠定稳 固的政治信任基石 。 共 有
利益诉求相 一致 . 这样 . 唯有 意识形态 才是支撑政 治信 仰的思想基 础。政 治信任 的建构是通 过意识形态 和核 心价值影 响人 的过 程 . 世界上 唯一 能影响对方 的方 而“ 法 ,就是 了解对 方的需要 ” ,谈论 他所要 的 , “ 囹“ 而且告 诉他 。 如何 才能得到 它”。 因此 , H 一方 面要不断用 与时 俱进 的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 体系反映概括社 会各 阶层发展 变化 着的需 要 :另一方 面在对社会各 阶 层进 行 社会 主义 意识 形 态与 核心 价 值体 系 宣传 教育 时 , 密切联 系实 际 , 要 密切 联系 生活 , 密切联 系大众 的 需要 。用通 俗易懂 的思维方式和 喜闻乐见 的语言形 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民族 化 、 社会 化。 二 、体 系” “ 建构 : 提升社会主义政治体 系的公信力

灾情后如何提升社会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灾情后如何提升社会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灾情后如何提升社会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灾害是人类社会进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环,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当灾难过去后,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往往会面临社会对于其认可度与信任度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升社会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一、加强信息透明度灾后重建工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传递信息,而透明度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主动向社会公开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作计划等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应建立相关的监督机构,监督重建工作的进行,以防范腐败行为的出现,增加社会对工作的信任。

二、强化公众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不应仅仅是政府或相关机构的事情,公众应积极参与其中。

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增加公众对工作的认可度。

同时,建立志愿者团队,让更多的民众参与重建工作,既能减轻政府负担,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三、加强沟通与解释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解释,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疑虑。

当社会存在不信任情绪时,政府应主动公开解释相关政策和行动,消除公众的误解和负面情绪。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回应媒体的采访,借助媒体力量向社会传递重建工作的信息,增加公众对其的了解和理解。

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重视社会公众对于重建工作的需求和意见,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摒弃任性行事、私自决策等不当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知,增强社会对其的信任。

五、建立长效机制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完成。

为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确保重建工作的持续进行。

同时,要加大对重建工作的投入,确保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建立和维护好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和维护好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和维护好自己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2010-08-12 17:39 星期四所谓“个人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

记得曾经有个美国成功人士说过,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前该做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即是要为自己未来的成功做好“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准备。

其实,个人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支撑。

在平常来说,基于这个系统的存在,我们对于未来或即将要做的要办的事,对于未来雄心勃勃的发展,总是会增添很多的信心。

因为我们总是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需要外界帮助的时候,一定会得到这个系统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危难或无助时,一定会很自然的把最后的希望和期待全都寄托于这个系统,甚至将其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

心理素质脆弱的,可能因此崩溃。

在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元妮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往往,灾难毁灭的不仅仅是那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摧毁了人们无形却更为珍贵的精神世界。

突然降临的大灾难,顷刻间将人们身边的亲人带走,由此也损毁了人们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

有人因为失去了系统的支持,或者感觉得不到系统的支持,已然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

有资料显示,当人们经历了太多痛苦,情绪无法发泄的时候,就会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出来。

也有的人会把这种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因此,平日里我们一定要注意积极主动的建立起和维护好自己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精神帮助与支持”系统。

因为,往往“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1,保持和维护现有的人际关系网络。

即使再忙,也要打打电话发发信息。

最好抽时间聚一聚见见面,保持彼此的了解和沟通;2,积极扩展人际关系网络系统。

通过朋友间的因素,尽可能的结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

这样,不仅可以编织更广阔更具深度的人际关系网络,更能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日常信息来源;33,尽量多结识和自己同层次或更高层次的人士。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建设与社会认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建设与社会认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建设与社会认同标签:社会建设;失业无业救治;社会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并没有被党和国家明确提上日程,官方文件中也没出现“社会建设”的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建设实践,其中失业无业救治的开展足以表征这一时期社会建设的特征。

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在救治失业无业的过程中,通盘考量,尤其注重底层关怀,多措并举,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其策略布局与实践探索贯穿着除旧立新的社会建设理念。

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正是通过各种社会制度的设计与运行,通过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依靠提升基层社会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开辟出有效社会认同的重要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认同的成功建构,可为当前的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认同建构的基点:有实无名的社会建设有关社会建设和社会认同的话题不是新问题,学界多有涉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点出发,深入思考了社会建设体系的重大理论问题,密切关注了当前社会建设实践问题,但较少探讨历史上的社会建设实践,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重大转型期的社会建设实践缺乏必要的历史研究;对于社会认同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学界较注意从社会心理层面讨论社会认同,而很少关注在具体社会生活中社会认同建构的方式方法、变迁态势,以及支撑社会认同建构和变迁的内在动力。

实际上,社会认同力量的发挥离不开社会建设的一些基础性结构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并没有被明确提上日程,官方文件中也没出现“社会建设”的提法,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建设实践。

新中国成立伊始,整个社会犹如一盘散沙,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分化严重。

如何培育和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如何赢得整个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高度认同,成为摆在正走向执政地位中共面前的艰巨任务。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七届二次会议上的报告指出:“在城市斗争中,我们依靠谁呢?有些糊涂的同志认为不是依靠工人阶级,而是依靠贫民群众。

如何重建灾情后的社会信任

如何重建灾情后的社会信任

如何重建灾情后的社会信任灾难的发生常常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逆的破坏,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还会对社会信任造成严重打击。

社会信任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因此,重建灾情后的社会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重建灾情后的社会信任,以帮助灾民们迈向新的生活。

一、增强社会共识,共同面对灾难的现实在灾难发生后,人们常常陷入混乱和困惑之中。

为了重建社会信任,首先需要增强社会共识,共同面对灾难的现实。

政府和媒体应当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解答民众的疑惑,避免谣言的传播。

同时,可以组织专家学者为灾民们开展心理辅导和座谈交流活动,让他们能够释放自己的情绪和焦虑,形成共同抗灾的共识。

二、加强灾后重建的科学管理灾后重建是社会信任的重要环节。

只有科学地管理灾后重建工作,才能增加人们对重建工作的信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灾后重建机构,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重建工作应公开透明,重视社会反馈和民意调查,充分听取灾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公正的分配,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三、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参与可以增加人们对重建工作的信任。

政府应给予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鼓励他们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来。

同时,要及时公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工作成果,向社会展示他们的贡献,以增加人们对他们的信任。

四、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灾后重建工作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为了增强人们对重建工作的信任,需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投诉举报渠道,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在重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五、加大法律制度建设的力度法律制度是社会信任的保障。

为了重建灾情后的社会信任,需要加大法律制度建设的力度。

政府应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重建工作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制裁。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当敬老先锋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当敬老先锋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当敬老先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子宣讲队走进潍坊市坊子区社会福利院开展主题宣讲不忘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为推进党建党史宣讲活动深入基层,7月15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子宣讲队走进潍坊市坊子区社会福利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福利院老年人和退休教师代表一行共12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坊子区社会福利院作为一家公益性养老单位,致力于解决社区退休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为老年人群体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

热烈的欢迎掌声过后,宣讲队员郝文滔开展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为题目的宣讲,内容包括旧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程,共四个部分。

与此同时,郝文滔结合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潍坊的生动实践,详细阐述了党的二十大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

老年人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因此学子宣讲队希望通过这次宣讲,双向交流互动,在为大家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老年人对自己人生阅历的分享和他们个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看法。

宣讲结束后,郝文滔主动上前与在场的老人交流互动,询问大家平时的身体情况和生活状况,通过倾听老年人讲述对祖国数十年发展历程的亲身经历,并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脉络纵向进行对比,以访谈的形式向大家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探索的贡献。

此次宣讲面向社会福利院的退休老年人群体,有力地宣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利于引导更多的青年关注老年人群体,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从而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有助于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也为后续校地合作和业务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本次宣讲,老人们听出了自豪感,听出了自信心,听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信任重建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信任重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引言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中。

本文将讨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探讨其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电气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是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它通过在电网中引入先进的通信与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智能电网技术能够优化电力供需关系,平衡电网负荷,降低能源消耗,并且能够根据需求自动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节能电器设备节能电器设备是电气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器设备的能效不断提高。

新一代的节能电器设备具备高效、低耗的特点,能够在保障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负荷。

三、自动化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污水处理系统自动化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引入,使得污水处理过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节,提高处理效果,减少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2.洁净能源发电系统洁净能源发电系统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化技术在这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能源的高效管理和控制。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精准监测和调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四、环境保护中的挑战与前景尽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研发需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设备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水平。

其次,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是关键因素,除了技术手段,还需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

建立社会信任需要深化改革

建立社会信任需要深化改革

建立社会信任需要深化改革
党国英
【期刊名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社会信任是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人际关系状态。

从表象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信任要好于现在,但实际情形要复杂一些。

改革开放的大量举措对建立社会信任是有益的。

我们普遍感到的社会信任缺失,不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而是因为改革不平衡、不深入。

尊重与扩张私人财产权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收入与财富合理分配是社会信任是必要条件。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重要支柱。

健全法治是社会信任的基本保障。

扩大公共领域社会分工有助于完善社会信任。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党国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629.2
【相关文献】
1.适应深化改革的需要建立妇干院校的合力机制 [J], 陈春英
2.建立社会信任需要深化改革 [J], 党国英
3.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用工新体制 [J], 王维国
4.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事制度 [J], 刘庆慧
5.深化改革,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J], 李雅坤;张福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增强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共建和谐社会

增强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共建和谐社会

增强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共建和谐社会
王冠;赵颖
【期刊名称】《理论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信任是对于他人行动的一种预期.由于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问题的出现而致使整个社会存在着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是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因此,全社会应该进行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建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王冠;赵颖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山东,济南250014;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G112
【相关文献】
1.从人格信任到制度信任: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模式的变迁 [J], 段慧丹
2.从人格信任走向制度信任——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 [J], 上官酒瑞
3.从个体信任到制度信任——医患信任的制度审视与重构 [J], 刘小龙;勾瑞波
4.新医改背景下医患信任的主导:道德信任与制度信任 [J], 刘俊香;莎仁高娃;李晶;王官会
5.信任风险高估与社会信任危机:一项制度信任的经典扎根研究 [J], Jhony Choon Yeong Ng; 邓天璐; 谭清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1978_20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1978_2012)

五、社会建设中把握的原则
总体原则:公平正义 1、底线公平的观点 2、以发展为手段的公正观点 加大社会投资和人力投资,促进人的发展 3、社会公正的观点 ①基本权利的保证; ②机会平等; ③按贡献进行分配; ④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
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1、从社会建设主要内容方面 〔1构建完整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 〔2构建一个总体性的法制规范 ①法律层面 ②法规层面 ③规章层面 ④规范性文件层面 〔3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4提高民生质量 就业方面、教育方面、居民收入、社会保障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5、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推进,但是其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成就: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
众基本生活可以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 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 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问题:社会保障各项目发展不均衡,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 都存在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依然缺乏法制保障;社会保障 经办管理水平较低,制度难以落实;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 运营依然存在安全风险.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9、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公共安 全仍然不容乐观
成就:中国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应急管理机构得到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逐 步完善;政府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向公 众的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得到开展.
问题: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的加强与我国面临的 安全严峻形势不想称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6、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但是其社会功能仍然有限 成就: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获得快速发展,成为
政府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部门";民间社会组织数量迅 速增加. 问题:各类民间组织发展不均衡;组织成长的内部约束机 制和外部环境不健全;发展不完善;承接政府职能等方面 有待加强. 7、基层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但是居民认同与自治程度依然 有限 成就:组织建设的加强和社区服务的内容拓展;社区建设 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问题:城乡社区建设不均衡;行政化倾向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 或者被精英 阶 层 据 为 己 有 。 信任品行的价值作用就在
原则与规范 不 被 人 们 所 遵 守 , 当 人 与 人 之 间 缺 乏 基 本 的 道德联系与 约 束 , 当 人 们 彼 此 无 法 相 信 对 方 的 真 诚 和 忠 诚 , 当人们不 敢 委 以 对 方 以 重 任 时 , 信 任 的 另 一 替 代 品 — — — 冷漠或过 度 警 戒 便 会 产 生 。 因 为 “ 欺骗会带来更多 。当人们面对不断 不 信 任 会 强 化 更 加 不 信 任” 的欺骗 ” “ 的信任背 叛 时 , 就 会 出 现 两 种 保 护 性 的 行 为 反 应 : 一 是 冷漠 ; 一是过 度 警 戒 。 例 如 ,2 彭宇 0 0 6年发生的南京 “ , 摧毁了人与人 事件 ” 以及 2 许云鹤事件 ” 0 0 9 年天津的 “ 之间的基 本 信 任 , 瓦 解 了 社 会 的 基 本 道 德 底 线 , 使 许 多 人在出现诸 如 类 似 事 件 时 选 择 袖 手 旁 观 或 见 死 不 救 , 社 会冷漠由 此 得 以 扩 散 并 蔓 延 ; 另 外 , 目 前 社 会 上 各 种 欺 诈行为的屡 现 也 加 剧 了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猜 疑 与 不 信 任 , 使 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 得 以 强 化 , 如 “ 不和陌生人说话” “ 封闭式管理 ” 以及各种自 我 防 御 和 自 我 保 护 方 法 的 出 现 与传播就是社会信任缺失的一种典型表现 。
[ 9] ) 。信 3. 冷漠 与 过度 警 戒 ( o v e r r o w t h o f v i i l a n c e g g 任意味着对 他 人 行 为 的 一 种 信 心 与 期 待 。 当 普 适 的有 的 一 种 秉 性 , 是 社 会 发 展 与进步的 基 本 要 素 与 精 神 本 源 , 因 为 “ 自人类社会起源 以来 , 信任品性就是酵素 , 它使 社 会 出 现 无 限 的 多 样 性 。 在疑忌 、 等级 、 习 俗 压 抑 最 深 的 社 会 里 , 它 腾 出 呼 吸 的 空间或时间 , 打开 窗 棂 , 松 开 栅 栏 , 时 常 遁 入 艺 术 之 中 ,
随 着 中 国 经 济 社 会 的 飞 速 发 展 与 社 会 转 型,社 会 信 任的普遍缺 失 已 成 为 中 国 面 临 的 一 场 重 大 社 会 危 机 。 作 为构建 和 维 系 良 序 持 久 社 会 关 系 的 一 种 “ 心 灵 习 惯” ( ) , 社会信任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 优 h a b i t s o f t h e h e a r t 化人群关 系 , 增 进 社 会 合 作 , 促 进 社 会 稳 定 的 一 种 重 要 机制 。 在当今 充 满 偶 然 性 、 不 确 定 性 及 全 球 化 的 时 代 背 景下 , 重建社 会 信 任 , 对 中 国 经 济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对美好社会的全 面 建 设 与 实 现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与 战 略意义 。 一 、 信任的品行及其价值 关于信任的 概 念 及 功 能 , 中 西 方 学 者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探讨与论 证 , 并 赋 予 了 其 不 同 的 内 涵 与 解 释 。 德 国 社 会 货 币 哲 学》 一 书 中 认 为 信 任 是 “ 社会 学家齐美尔在其 《 最主要的凝 聚 力 之 一 ,…… 离 开 了 人 们 之 间 的 一 般 性 信 任 , 社会自身 将 变 成 一 盘 散 沙 , 因 为 几 乎 很 少 有 什 么 关 系能够建立 在 对 他 人 确 切 的 认 知 之 上 , 如 果 信 任 不 能 像 理性证据或 个 人 经 验 那 样 强 或 更 强 , 则 很 少 有 什 么 关 系
信他人未来 的 可 能 行 动 的 赌 博 , 是 个 体 为 应 对 不 确 定 的

( 民 族 地 区 社会 建 设 与治理研究 ” 项目编号: 的 0 1 1 年 新 增 基本 科 研 业 务 重 大 项 目 “ MU C 2 0 1 1 Z D K T 0 4) * 本 文系中 央 民 族 大 学 2 阶段性 成 果 。
[ 4] 靠近了有创造力的 、 仁慈而公正的上帝 。
秩序和可 预 测 性 , 一 些 对 混 乱 环 境 的 控 制 的 感 觉 , 一 些
[ 8] 。由于正常 操纵他人做我们想 要 他 们 做 的 事 情 的 方 法 ”
的社会联系网 络 被 行 贿 者 和 受 贿 者 之 间 的 互 惠 “ 关 系” — —行 贿 和 徇 私 就 会 渐 渐 成 为 一 种 以及特权阶 层 所 操 纵 — 所谓的 “ 潜规则 ” 被社会所接受并广泛传播 。
一种承诺 , 一 种 责 任 , 一 种 心 理 价 值 , 它 是 个 人 行 为 和 社会发展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价 值 准 则 与 道 德 基 础 , 是 维 系 持 久良好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机制 。 信任品性就是信任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禀 性 、 价 值 与 精 神 , 。根据 是引发和产生信任行为 的 原 动 力 与 “ 精神能源库” 法国 社 会 学 家 阿 兰 · 佩 雷 菲 特 的 研 究 , 信 任 品 性 及 其 行 为主要包括 : ( ) 自信 : 即 必 须 有 自 信 力 。 有 自 信 力 才 能 追 求 独 1 立 , 勇于 冒 险 , 才 能 考 验 自 己 的 能 力 , 甘 愿 承 担 责 任 ; 才能敢于 相 信 自 己 的 判 断 力 , 而 不 是 依 赖 别 人 的 判 断 , 唯别人的 判 断 是 从 ; 才 能 迎 击 竞 争 , 甚 至 推 崇 竞 争 , 才 能建立家庭 , 养儿育女 。 ( ) 他信 : 即 必 须 信 赖 他 人 。 信 赖 他 人 才 能 甘 愿 授 2 权 , 下放权力 ; 才 能 宽 容 思 想 、 学 说 和 宗 教 分 歧 ; 才 能 善于进行 团 队 工 作 , 寻 求 合 作 ; 才 能 用 自 信 精 神 教 育 自 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 。 ( ) 信任人 : 有了 这 种 信 任 , 人 们 就 容 易 接 受 创 新 , 3 肯定存在的 天 赋 权 利 ; 相 信 集 体 问 题 的 解 决 办 法 存 在 于 运动之中 , 相信人在变化中可 以 改 变 , 也 可 以 保 持 不 变 ; 相 信 人 所 能 做 的 绝 不 止 于 适 应;相 信 每 个 人 的 贡 献 都 可
[ 6] 。 界” 因此 , 信 任 品 性 是 信 任 社 会 建 立 的 核 心 要 素 , 是
经济发展与 市 场 繁 荣 的 重 要 行 为 杠 杆 , 信 任 品 性 对 于 社 会关系的参 与 者 及 其 所 属 群 体 , 对 于 所 处 社 会 生 活 的 和 谐与凝聚力 具 有 普 遍 有 益 的 影 响 。 信 任 品 性 一 旦 发 展 成 为一个社会 的 习 俗 或 品 性 , 一 旦 被 社 会 成 员 普 遍 接 受 并 认同 , 它就如 同 为 这 个 社 会 装 上 了 展 翅 腾 飞 的 引 擎 , 拉 动这个社会不断走向发展 、 进步 、 稳定和繁荣 。 二 、 社会信任缺失的替代品及其后果 与信任相 反 或 相 对 立 , 就 是 不 信 任 或 信 任 缺 失 。 一 般而言 , 当社 会 出 现 不 信 任 或 信 任 缺 失 时 , 其 所 产 生 的 真空状态 就 会 被 某 些 提 供 相 似 功 能 并 满 足 其 对 确 定 性 、 可预测性 、 秩 序 和 其 它 相 似 东 西 的 渴 求 的 备 选 安 排 所 填 充 。 这些备选安排就是信任缺失的一种替代品 ( t h e f u n c - [ 7] ) 。 · , 结合彼得 什托姆普卡的研究 信 t i o n a l s u b s t i t u t e s 任衰退或信任缺失的替代品或行为表现主要有 : 1. 行动 上 的 宿命 主 义 。 信 任 是 人 们 对 未 来 的 一 种 确 定性预期 , 而 不 信 任 则 意 味 着 人 对 未 来 的 不 可 预 测 性 与 风险的一 种 本 能 规 避 。 因 为 , 当 人 们 无 法 对 他 人 或 社 会 — —上 帝、 产生信 任 时 , 就 会 退 而 求 助 于 超 自 然 的 力 量 — 神灵或命 运 , 要 么 认 为 “ 只 有 上 帝 的 干 预, 才 能 制 止 某 ;要么 些发狂的行为 , 才能建 立 片 刻 的 秩 序 和 可 预 测 性 ” 就会归咎 于 所 谓 的 个 人 命 运 。 因 此 , 信 任 缺 失 容 易 导 致 人们对某 些 事 情 或 行 为 的 观 望 、 担 心 、 恐 惧 或 焦 虑 , 容 易导致行动上的宿命论 , 容易导致整个社会的消极情绪 。 2. 腐 败 行为的 弥散 。 信 任 的 另 一 个 十 分 不 正 当 的 替 代品就是 腐 败 。 信 任 不 仅 包 含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信 任 , 也 包 含人对制度 的 信 任 。 当 人 们 对 某 些 方 面 的 制 度 安 排 持 以 不信任时或某些 制 度 安 排 无 法 实 现 和 维 持 社 会 公 正 与 正 义时 , 人们就 会 诉 诸 另 一 途 径 来 寻 求 帮 助 和 支 持 , 在 此 情形下 , 就会 通 过 贿 赂 掌 握 权 力 的 官 员 来 达 成 自 己 的 愿 望或让其 做 出 有 利 于 自 己 的 决 定 , 如 给 官 员 送 礼 物 、 给 临床医生送红包 等 行 为 就 是 为 了 确 保 他 们 能 受 到 有 利 或 优先对待 , 由 此 “ 权 权 交 易” “ 权 钱 交 易” “ 裙带 关 系” 等腐败行为就会产生 。 因为 “ 腐败提供了一些引入歧途的
[ 1] 。 能够支持下来 ” 卢曼在 《 信 任 与 权 力》 中 将 信 任 视 为
和不能控制的未来的一种策略 。 “ 信 任” 既 包 含 一 个 人 对 有关他人未 来 行 动 的 确 切 预 期 , 也 包 括 对 他 人 的 责 任 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