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题与三角形有关的证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应用教案说课稿
(一)学生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几何证明问题时。在学习习惯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他们需要能够理解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不牢固,这将影响他们对三角形全等的理解。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判定方法,这也将成为他们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障碍。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SSS、SAS、ASA、AAS)。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解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应用。在几何学习中,三角形全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也为后续的三角形相似、多边形全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应用。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SSS、SAS、ASA、AAS),教学难点是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判定方法的理解不深、在实际问题中不知如何运用等,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角关系》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2.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活动材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到了什么关于三角形的性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三角形,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并验证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和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两个推论是初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前提。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推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在逐步发展,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并能够运用这两个推论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的深入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实例分析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教具,如三角板、直尺等,用于演示和解释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全等三角形14.1全等三角形教案(新版)沪科版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全等三角形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和全等三角形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全等三角形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积极性。
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使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几何问题:通过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5.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6. 学习任务单: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单,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估。
7. 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份课堂练习题,包括一些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练习题应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4. 数学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5. 数学思维:通过解决几何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SAS(Side-Angle-Side):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应边和它们夹的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方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本章节的重点,尤其是SSS、SAS、ASA、AAS和HL五种判定方法的掌握和应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判定方法,特别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准确识别和运用。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重点,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这些能力。
4.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含义。
2.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和HL五种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判定方法的应用。
3.针对每种判定方法,给出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1.基础巩固题:针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能。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家长签字确认,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例题:已知△ABC中,AB=AC,∠B=∠C,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提高拓展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题技巧。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别辅导。
3.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分享解题心得,提高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
4.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全班讲解,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例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3),B(4,7),C(x,y),且△ABC是全等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边、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会证明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性质。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基本事实、定理、推论的意义。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
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
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
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打好形式化证明的基础。
5、了解反例的作用。
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区分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综合法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简单反例的构造;一个几何命题综合法证明思路的分析和证明过程的规范表述。
【教学过程】一、内容整理:(多媒体展示)二、主要知识回顾: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⑴ 三角形中,任一边__其余两边和,__其余两边差。
⑵ 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____。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命题、基本事实和定理的意义。
3、命题有真假之分。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___就可以了;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________。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证明的基本步骤。
5、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1)知识点分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中考的常见考点。
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 判断已知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或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
⑵ 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不等关系的推理。
(2)例题讲解例1:下列各组数据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A、1,2,4B、4,5,9C、4,6,8D、5,5,1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2.3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积极的状态。我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发展。
2.问题情境:提出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模型或画图,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问题导向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源自判断给定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等。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但是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2.学会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2.如何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及其应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3.案例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直角三角形全等案例,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确判定方法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出示一组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判定方法进行判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难度较高的直角三角形全等案例,让学生独立判断,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判定方法的应用。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思路。
3.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深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数学的实际价值。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上册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几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沪科版教材14.2节详细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和HL五种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教材内容,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教育专业用词,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含有全等三角形元素的图片,如建筑物的立面图、家具设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3.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察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实例,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图案或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5.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具有创意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独特的图案或模型。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3(SSS)》教学设计5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3(SSS)》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3(SSS)》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SSS(Side-Side-Side)判定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SSS判定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A和SAS。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SSS判定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法,能够运用SSS判定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法,能够运用SSS判定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难点:理解和运用SSS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例题和练习。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
4.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几何图形中与三角形全等相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1.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掌握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四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在测量一段河流的宽度时,如果两岸分别是全等三角形形状的陆地,且已知两岸全等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的长度,请设计一个方法来测量河流的宽度。
4.思考题: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认真书写,确保作业的整洁性和准确性。
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观念,激发对数学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3.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全等三角形学习有以下特点:
(2)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4.定期组织阶段测试,检验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些全等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如等边三角形拼接而成的六边形、全等三角形的装饰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适时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那么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明确全等三角形在几何图形变换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几何证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4.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图形拼接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强调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4.提醒学生注意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学习几何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便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1.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我通过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重要性。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采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亮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我将以学生已掌握的三角形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形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判定方法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同时,我还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情景一: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教练需要确定两套比赛服装是否完全相同,他应该如何操作呢?
情景二:在拼图游戏中,小明需要确定两块拼图是否完全一样,他应该如何操作呢?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学生已掌握的三角形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教学设计
2.运用ASA判定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讨论如何运用ASA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ASA判定法,并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结合教材中的例题,独立思考并尝试运用ASA判定法解决以下问题:
a.已知:在ΔABC中,AB=AC,∠B=∠C,BC=6cm。求证:ΔABC全等于ΔCDA。
b.已知:在ΔDEF中,∠D=∠E=90°,DE=4cm,DF=3cm。求证:ΔDEF全等于ΔHGI。
3.尝试运用几何画板或手工制作教具,模拟ASA判定法的判定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为什么ASA判定法能够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后,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ASA判定法。学生在此阶段具备以下特点:
1.思维活跃,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几何逻辑推理能力尚待提高。
2.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时,仍需加强。
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开始本节课的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通过以下问题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那么,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2.解题过程中,注重几何逻辑推理的严密性,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教案教学设计(7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 (1)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 (4)第3课时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 (6)13.2 命题与证明 (10)第1课时命题 (10)第2课时证明 (14)第3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7)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20)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教学重点】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难点】难点是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投影图片,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系的生活图片运用投影仪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下图:【教学说明】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中能找出的几个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结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2.给出一个三角形,如图,并标上字母,引导学生体会用符号来表示一个三角形的方法,认识三角形的基本元素:边、角、顶点等.【教学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大小写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边与角,如图的三角形可记作△ABC,三边可记作AB、AC、CA;三个角可记作∠A、∠B、∠C,或可用三个字母表示为∠BAC、∠ABC、∠ACB.注意:表示边时要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注意小写字母标注的规律:通常顶点大写字母所对的边就是这个顶点的小写字母.3.教师给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种角度观察、分类.(1)从边的角度来分类有: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教学说明】对于等腰三角形来说,相等的两边称为腰,第三边称为底边.两腰所夹的角称为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称为底角;而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它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2)从角的角度来分类有: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小于90°的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90°)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90°)二、联系实际,合作探究【问题1】国庆节的晚上,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后再往丙地走,并到达丙地,小红从甲地直接到丙地,如图所示,请你谈谈小明和小红谁走的路程长,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发现小红走的路程短,小明走的路程长.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2】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按角分类的三个三角形,请三位同学量出三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课本68页例1)等腰三角形中,它的周长是18 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如果一边长为4 cm,求另两边长.例2有两根长度分别为8 m和5 m的钢管,再用一根长度为3 m的钢管能将它们焊接成一个三角形钢架吗?为什么?长度为4 m呢?长度为2 m呢?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如图,图中共有___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图中以AC为边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2,2,4B.3,4,5C.1,2,3D.2,3,63.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8,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5B.10C.11D.124.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值可以为____(只需填一个整数)5.若三角形三边长满足(a-b)2+|a-c|=0,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_.6.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7cm和14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cm.【参考答案】1.6 △ABC、△ACD、△ADE、△ABD、△ACE、△ABE △ABC、△ACD、△ACE2.B3.B4.4(答案不唯一)5.等边三角形6.35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2.教师提示:(1)三角形分类中,可以按边和角进行分类,可分成三类.(2)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只须用较小两边相加与第三边进行比较.【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1.课本第69页练习1、2、3.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作业.本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路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等于180°的推导过程,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思考、互动的过程,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发展条理化的思维意识.【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角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教学重点】重点是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难点是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认识.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动手操作:1.剪出一块三角形,并将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剪下拼接在一起,形成平角.2.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3.评析: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入了几何学中的“辅助线”,这里必须说明辅助线的作用以及表达辅助线的书写文字.【归纳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课本70页例2)已知:如图,BD是△ABC的高,∠ABD=54°,∠DBC=18°.求∠A和∠C的度数.例2已知:B处在A处的南偏西45°方向,C处在A处的南偏东15°方向,C处在B处的北偏东80°方向,求从C处看A、B两处的视角∠ACB的度数.注意:学生先独立画出图形.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在△ABC中,∠A=20°,∠B=60°,则△ABC的形状是()A.等边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2.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_______度.3.如图,AB∥CD,AD和BC相交于点O,∠A=35°,∠AOB=75°,则∠C=_____度.【参考答案】1.D 2.75 3.7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互动复习:1.本节课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运用了哪些方法?2.对于几何问题中的辅助线的添法,你有什么看法?1.课本第71页练习1、2、3、4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第3课时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知识与技能】领会三角形中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知识,会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证明》教学设计
第2课时证明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课内节前图: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新课教学证明的引入(1)命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的2倍”是真命题吗?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
教师对具体的说理过程予以详细的板书。
小结归纳得出证明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初步格式。
(2)通过例3的教学理解证明的含义,体会证明的格式和要求例2、证明命题“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真命题。
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要证明的结论(求证)。
证明过程的具体表述(略)小结:证明几何命题的表述格式①按题意画出图形;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3)练习:P78课内练习1、2三、例题教学P78例题4例、已知: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AO=CO,BO=DO。
求证: AB∥CD (证明略)四、练习巩固P80 练习1、2五、小结(1)证明的含义(2)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3)思考、探索:假命题的判断如何说理、证明?教学后记:OAB CD。
八上沪科版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八上沪科版数学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针对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数学教材编写,共包括多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使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数学的基本知识点;b. 掌握各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b.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c.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单元一:整数a. 教学内容:正整数、负整数、绝对值、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乘法、整数的除法等;b. 教学步骤:i. 引入整数概念,让学生了解整数的定义和性质;ii.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iii. 教授整数的乘法和除法,并进行练习。
2. 单元二:平方根与立方根a. 教学内容: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及运算规律,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及运算规律等;b. 教学步骤:i. 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定义和性质;ii. 教授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规律,并进行练习。
3. 单元三:比例与类比a. 教学内容:比例、比例的性质及运用,类比等;b. 教学步骤:i. 介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ii. 引导学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iii. 教授类比的概念和解题方法,并进行练习。
4. 单元四:平行线与角a. 教学内容: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等;b. 教学步骤:i. 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角的基本概念;ii. 教授平行线和角的性质,并进行练习。
5. 单元五:相交线与三角形a. 教学内容:相交线、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等;b. 教学步骤:i. 通过实际图形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性质;ii. 教授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并进行练习。
6. 单元六:不等式与线性方程a. 教学内容:不等式及其性质,一次线性方程等;b. 教学步骤:i. 介绍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ii. 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iii. 教授一次线性方程的基本类型和解法,并进行练习。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课题 与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学案 (新版)沪科版
课题:与三角形有关的证明【学习目标】1.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解决几何问题;2.经历探索推理的论证过程,感受几何中逻辑推理的内涵,培养符号化语言.【学习重点】学会应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学习难点】形成演绎推理的思路.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什么是命题?什么是互逆命题?答: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命题.将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得到一个新命题,这两个命题叫互逆命题.2.什么是定理?什么是演绎推理?什么是证明?答:有些命题,它的正确性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定理.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阅读教材P80~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如何证明?答: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证明:如图,在△ABC中,延长BC至D,过C作CE∥AB,则∠A=∠ACE,∠B=∠ECD.∵∠ACB+∠ACE+∠ECD=180°,∴∠A+∠B+∠ACB=180°.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是什么?答: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行为提示: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典例:如图有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长方形的对边上.如果∠1=18°,那么∠2的度数是多少?解:如图,∵∠1+∠3=90°-60°=30°,而∠1=18°,∴∠3=30°-18°=12°.∵AB∥CD,∴∠2=∠3=12°.仿例1:如图,AB∥CD,AE交CD于C,∠A=34°,∠DEC=90°,则∠D的度数为( C )A.17°B.34°C.56°D.124°,(仿例1题图)) ,(仿例2题图)) ,(仿例3题图)) 仿例2:如图,在Rt△ABC中,∠C=90°,CD⊥AB,如果∠A=40°,则∠1=40度.仿例3:(2015·白银中考)如图,AB∥CD,DB⊥BC,∠1=40°,则∠2的度数是( B )A.40°B.50°C.60°D.140°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阅读教材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辅助线?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答:在证明过程中,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典例:在△ABC中,若∠A+∠B=∠C,则△ABC的形状是( B)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范例1:如图,∠A=∠1=∠ABC=70°,∠C=90°,求∠2的度数.解:∵∠A=∠1=70°,∴∠ABD=180°-70°-70°=40°,∴∠DBC=70°-40°=30°,∵∠C=90°,∴∠2=90°-∠DBC=90°-30°=60°.范例2:如图,△ABC中,CD⊥AB于D,若∠1=∠A,试判断△ABC的形状.解:∵CD⊥AB,∴∠CDB=90°,∴∠1+∠B=90°.∵∠1=∠A,∴∠A+∠B=90°,∴∠ACB=90°,∴△A BC是直角三角形.交流展示生成新知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与三角形有关的证明
【学习目标】
1.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解决几何问题;
2.经历探索推理的论证过程,感受几何中逻辑推理的内涵,培养符号化语言.
【学习重点】
学会应用理性推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形成演绎推理的思路.
行为提示:
创景设疑,帮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
1.什么是命题?什么是互逆命题?
答: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命题.将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得到一个新命题,这两个命题叫互逆命题.2.什么是定理?什么是演绎推理?什么是证明?
答:有些命题,它的正确性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定理.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
阅读教材P80~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如何证明?
答: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证明:如图,在△ABC中,延长BC至D,过C作CE∥AB,则∠A =∠ACE,∠B=∠ECD.∵∠ACB+∠ACE+∠ECD=180°,∴∠A+∠B +∠ACB=180°.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1是什么?
答: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行为提示:
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对照答案,提出疑惑,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各小组展示的黑板上,在小组展示的时候解决.
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法,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做每一步运算时都要自觉地注意有理有据.典例:
如图有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长方形的对边上.如果∠1=18°,那么∠2的度数是多少?
解:如图,∵∠1+∠3=90°-60°=30°,而∠1=18°,∴∠3=30°-18°=12°.∵AB∥CD,∴∠2=∠3=12°.
仿例1:如图,AB∥CD,AE交CD于C,∠A=34°,∠DEC=90°,则∠D的度数为( C )
A.17°B.34°C.56°D.124°
,(仿例1题图)) ,(仿例2题图))
,(仿例3题图))
仿例2:如图,在Rt△ABC中,∠C=90°,CD⊥AB,如果∠A=40°,则∠1=40度.
仿例3:(2015·白银中考)如图,AB∥CD,DB⊥BC,∠1=
40°,则∠2的度数是( B )
A.40°B.50°C.60°D.140°
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
阅读教材P8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辅助线?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
答:在证明过程中,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典例:在△ABC中,若∠A+∠B=∠C,则△ABC的形状是( B)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
范例1:
如图,∠A=∠1=∠ABC=70°,∠C=90°,求∠2的度数.
解:∵∠A=∠1=70°,∴∠ABD=180°-70°-70°=40°,∴∠DBC=70°-40°=30°,
∵∠C=90°,∴∠2=90°-∠DBC=90°-30°=60°.
范例2:如图,△ABC中,CD⊥AB于D,若∠1=∠A,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CD⊥AB,∴∠CDB=90°,∴∠1+∠B=90°.∵∠1=∠A,∴∠A+∠B=90°,∴∠ACB=90°,∴△ABC是直角三角形.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
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2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