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转:语言文字周报杨剑桥古代汉语的修辞,大多数与用典有关。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

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熟知、积累、掌握一定数量的典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及其一般规律。

现就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例举如下: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修辞效果: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②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①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列传》)(引用谚语)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峡》)(引用歌谣)②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例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尘暗旧貂裘”是引用苏秦游说秦国的故事。

)③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例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引《诗经》,是明引。

)例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未说明出处,是暗引。

)④改引: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例1: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古汉语修辞

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的格式(古汉语通论)我们在读古书时,会碰到一些难懂之处,其中多数是词汇和语法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修辞问题。

古汉语的修辞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分类各家不大一致,比较繁复,其范围涉及到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体、篇章结构和风格等各个方面,须专门研究。

下面,只讲述几种对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有较大帮助的修辞格.一、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身的名称,而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借代可以使语言表达避免平庸呆板,具体生动,突出事物特点,有时还能表现含蓄委婉之意。

其主要方式有:(一)以人名、职业、地名代替本体。

如: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

大雅.板》)③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

(白行简《李娃传》)④(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⑤平原..。

(《世说新语·自新》)..不在,正见清河⑥翰林..文章二百年。

(欧阳修《赠王介甫》) ..风月三千首,吏部⑦座铭漆园..归去来。

(陆游《春晚用对酒韵》) ..养生主,屏列柴桑例①以“杜康”代酒。

杜康,传说其为周朝人,善造酒。

例②以“刍荛”代砍柴割草的山野之人。

例③以“大宛”代良马。

大宛,西域古国名,出产好马。

例④以“豫州..”代刘备,因为刘备做过豫州刺史。

例⑤以“平原”代陆机,他曾在平原做过内史,以“清河”代陆云,他曾在清河做过内史。

例⑥“翰林”、“吏部”都是官职,前代李白,后代韩愈。

例⑦以“漆园”代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以“柴桑”代陶渊明,他是浔阳柴桑人。

(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②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战国策.楚策》)③纨绔..多误身。

(杜甫《赠韦左丞》)..不饿死,儒冠④虽古竹帛..所昼,何以过子卿?(《漠书·苏武传》) ..所载,丹青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⑥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4. 博喻: 连续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如: ( 1)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 ,燕巢于飞幕之上 。(丘迟 《与陈伯之书》 ) (2)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 断弦离柱箭脱 手 , 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 )
9
三 、代称(借代)(换名) ( 一 )代称 ,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而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犬); 右擎苍(鹰) 。 ”(苏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犬 ”、“鹰 ”是本体 , “黄 ”、“苍 ”是借体。 ( 二) 代称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 ,分为“旁借 ”和“对代 ”两类: • 1. 旁借: 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 。它的方式有4种:( 1) 以 特征 、标记代;(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4) 以质料或工具代 。如:
1. 明引(引言) ,即指明作者 、或篇名 , 引用原文或原 话 。如: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论 语 ·季氏》
(2) 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
4
2. 暗引(引文) :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 只引原 文或把原文改动 ,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如: ( 1)“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岳阳楼》 ( 《易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 , 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 (3)“其末也 ,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 ·天下篇》 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时的关隘。 巴楚山水。 巴楚山水。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来到船上。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平仄、押韵的需要, 一种特殊的意境,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 常 语 序
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楚 之谓也。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不积, 不博。
《荀子·天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之而成色。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 ﹏ ﹏ ﹏ ﹏ 的方针 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 ﹏ ﹏ ﹏ 的方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五、委婉
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 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 的话暗示出来,叫做委婉。 的话暗示出来,叫做委婉。 避粗俗: 1、避粗俗: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资治通鉴﹒ 。(《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 壁之战》 壁之战》)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蔡泽列传》 (2)《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事有不可知者 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 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 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 捐馆舍, 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 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 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 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 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史记集解》应劭曰: 天子当晨起早作, 《史记集解》应劭曰:“天子当晨起早作,如方 崩殒,故称晏驾。 韦昭曰: 凡初崩为‘晏驾’ 崩殒,故称晏驾。”韦昭曰:“凡初崩为‘晏驾’ 臣子之心犹谓宫车当驾而晚出。 者,臣子之心犹谓宫车当驾而晚出。”
暗引: 暗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曹操《短歌行》 。(曹操 至今。(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用《诗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王勃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 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杜少府之任蜀州》)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式古代汉语修辞⽅式修辞⽅式引⽤譬喻借代并提互⽂夸饰委婉倒置引⽤引⽤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句或历史故事。

引⽤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引⽂和引事;按照引⽤的⽅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就是引⽤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引⽂就是引⽤见于书籍的⽂字。

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的⽬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相关的材料来加强⽂章说服⼒。

1.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 《论语·季⽒》2. (⼠季)稽⾸⽽对⽈:“⼈谁⽆过?过⽽能改,善莫⼤焉。

《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年》)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同⼦参乘,袁丝变⾊;⾃古⽽耻之。

(《报任安书》)例1是引⾔,例2是引⽂,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分直⽤和化⽤。

直⽤就是对原⽂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

如:青青⼦衿,悠悠我⼼。

但为君故,沉吟⾄今。

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短歌⾏》,引《诗》)《诗经·郑风·⼦衿》:“青青⼦衿,悠悠我⼼。

纵我不往,⼦宁不嗣⾳。

”《诗经·⼩雅·⿅鸣》:“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情。

化⽤就是经过调整,把前⼈的词句融化在⾃⼰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陶渊明《饮酒》)诗歌的最后⼀句是《庄⼦·物论》:“⼤辨不⾔”。

《庄⼦·外物篇》:“⾔者所以在意也,得意⽽忘⾔。

”两处语意的化⽤,⼏乎不露引⽤的痕迹。

这既是化⽤,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出处的引⽤。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一)稽古《文心雕龙·事类》谈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就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代。

“引用”可分为三种: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如《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

详下。

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

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

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代称者实际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种直接代替,如“乘奔御风”中的“奔”,与被代称者“马”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

如说“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2.以部分代全体。

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玄珠。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
《谢灵运传论》
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就 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
《荀子·劝学》
12
借代-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18
并提-举例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小学;惑之不解,或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否焉,大遗。
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人且吉,祥先见;
《论衡·订鬼》 人且凶,妖先见。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
9
三、借代
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 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借代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 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 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 名称。
10
借代-以特征代事物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
代荒凉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 特征,此代老人;垂髫, 是小孩束发时垂下的短发, 以代小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代海棠叶;红,
李清照《如梦令》
代海棠花。
11
借代-以部分代全体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 国风和小雅是《诗经》中的
两部分,这里作为《诗经》的代 《文心雕龙·情采》 称。
秦牧《土地》
煤炭,汾﹏ 酒﹏ ,老﹏ 醋﹏ ,却在人民的生 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 香﹏ 。
吴伯箫《难老泉》
20
五、互文
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 制,把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 互相呼应,彼此关照。这种修辞方法叫 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 互见、互文见义。
21
互文-单句中互文
14
借代-以人名代事物
相传阳侯是古代陵阳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 国的诸侯,溺水而死,成
之焉薄。 《哀郢》 为波神。这里以代波浪。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蚕丛是传说中古蜀国
李白《送人入蜀》
的祖先,这里借指蜀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古代造酒专 曹操《短歌行》 家,后来以“杜康”代酒。
15
说成是 喻体,中间不用喻词。暗喻一般用判断 句或叙述句的形式表达。 例如: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公,豺 虎也。”
8
3 借喻
借喻则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在句中 不出现。例如: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春晖。” 《孟子·梁惠王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 之中也。”
不薄今人爱古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5
二、比喻
比喻是通过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 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以此喻彼的一种修 辞方法。
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比喻大致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隐 喻)、借喻。
6
1 明喻
明喻要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使用喻词 (“如”、“若”、“犹”等),按“本 体·喻词·喻体”的顺序排列。 例如:
《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荀子·天论》
火不积,则晖不博。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江上之清风,耳得之 而为声;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19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 的方针,是促 进艺术发展和科﹏ 学﹏ 进﹏ ﹏步的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水库和运﹏ 河﹏ 象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 衣 ﹏ ﹏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铁是犁的原料,就以
以铁耕乎?
“铁”代称犁。
《孟子·滕文公上》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 网之上。
《文心雕龙·情采》
鱼网是造纸的原料, 就以“鱼网”代称纸。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 丹青。 《正气歌》
丹砂和青雘是两种可作 颜料的矿石。由于古代以丹 册记勋,以青册记事,所以 用 “丹青”代称史册。
13
借代-以专名代通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