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与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_张静如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一、背景中国民主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旨在推翻中国封建王朝,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主革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成为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
二、传统封建制度的束缚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封建制度对民主革命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封建社会中的地主阶级和皇权统治者极力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剥夺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和财产,造成了社会阶级差距的巨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传统封建体制的存在为中国民主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民族危机和国家的困境中国民主革命在开始之初,正值中国面临外国列强侵略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实力和国家地位相对较弱。
民族危机和领土割让将中国推到了悬崖边缘,进一步加强了推动民主革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如何解决民族危机和提升国家实力,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
四、思想觉醒与民众动员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动员力量。
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需要在广大民众中得到普及,以激发他们参与革命的热情。
同时,中国民主革命需要各方力量的团结和统一,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
因此,如何进行思想觉醒和民众动员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
五、政治体制的变革民主革命要求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体制,以取代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专制。
政治体制的变革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建立民主制度、确立人民民主权力、设置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的诉求,实现政权正当性和公正性,是中国民主革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六、文化传统和现代化问题中国民主革命也面临来自文化传统的冲突与挑战。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忠诚、服从和等级制度,而民主革命则要求个人权利和民主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民主革命需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文化表达方式,并解决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问题。
七、社会问题与改革中国民主革命还必须面对社会问题的挑战,例如经济不平等、社会阶级分化、贫困问题等。
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极大地阻碍民主革命的进程和实现。
任弼时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文档资料
任弼时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尤其是在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形成过程中,任弼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其中,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决议》是在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深刻检讨,在此基础上统一了全党思想,为七大的成功召开和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由此可见,《决议》在中共党史上是有重大历史作用的。
作为《决议》起草的主持人,任弼时卓有成效的工作功不可没。
六届七中全会委托任弼时主持起草《决议》的渊源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至党的七大召开,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犯过“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错误,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给党带来危害最大的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和为党的七大召开做准备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分别对王明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左”倾错误和抗日战争初期的右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没有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对党内历次错误的根源进行深刻总结,导致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存在很大分歧。
出于上述因素,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前,毛泽东对“九一八”事变后至遵义会议期间反映以王明为代表的中央政治路线的九个文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送给任弼时阅读。
毛泽东以犀利的语言系统地揭示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路线的形成发展和失败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关于九个历史文件的批判稿,当时只给了任弼时看,后来刘少奇回延安,又请刘看,一直没有发表。
1965年5月12日,有人从中央档案馆找出了这篇文章的原稿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冠以《驳第三次“左”倾路线》的题目,并写了一段前言。
他说:“这篇文章是在延安写的,曾经送给刘少奇和任弼时两同志看过,没有发表”,“在延安之所以没有发表,甚至没有在中央委员会内部传阅,只给两位政治局委员看了一下,就不再提起了,大概是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尖锐,不利于团结犯错误的同志们吧。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介中国民主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基本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在民主革命前夕,中国的政权形式主要是封建制度,国家政权集中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广大民众没有参与政权的权力。
因此,中国民主革命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政权。
这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封建的统治,建立起属于全体人民的政权机构。
另外,中国民主革命还面临着领导层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的影响,缺乏统一的革命领导集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中国民主革命要解决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有组织、统一的领导机构,以推动革命事业的进行。
二、经济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经济问题。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资源等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广大农民和工人群体则面临着严重的剥削和贫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民主革命需要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推动农村和城市的工商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
另外,中国民主革命还需要解决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问题。
在民主革命前夕,中国的经济主要受制于列强的侵略和剥削,中国人民需要通过革命来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经济体系。
三、社会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三个基本问题是社会问题。
封建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广大劳动人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更是受到很大的压迫。
中国民主革命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推翻这种封建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民主化。
另外,中国民主革命还需要解决民族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平的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与团结,中国民主革命需要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平等。
论任弼时党性理论的贡献与价值
论任弼时党性理论的贡献与价值任弼时党性理论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重新阐释党性概念、深刻剖析增强党性的必要性、全面论述增强党性的内容等诸多方面。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任弼时党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任弼时;党性理论;贡献;价值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组织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
他一生著述甚丰,涉及党的建设、青年运动、军队工作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
而在任弼时党建学说中独树一帜、贡献颇多、价值较大的,则是他所创立的党性理论。
一、任弼时党性理论的主要贡献任弼时党性理论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前后。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整风运动把端正党的指导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归根到底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增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备的党性。
作为当时党中央的核心成员和毛泽东的亲密助手,任弼时协助毛泽东领导了整风运动。
为整风运动作准备,早在1941年3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提议任弼时写一篇关于党性的文章。
同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任弼时不仅参与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制订,而且随即撰写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并于1942年7月14日在中央党校作了《为什么要作出增强党性的决定》和《反对宗派主义》等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增强党性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构成了其党性理论的基本思想。
任弼时党性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贡献和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新阐释了党性概念。
我们党至延安整风时已有20 多年的历史,但从建党起就致力于紧张的革命战争,没有条件对全党进行系统的党性教育,不少党员对于什么是党性并不清楚,而存在模糊的认识,以为只要“服从领导”、“按时到会”、“缴纳党费”,就是有了党性。
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任弼时与反对党内“左”倾错误
任弼时与反对党内“左”倾错误作者:雷国珍来源:《湖湘论坛》2017年第02期摘要: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反对党内“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其贡献非常独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虽难独善其身,但率先觉醒,成为党内反对“左”倾错误的先驱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任弼时在反对和清算“左”倾错误的组合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反对和清算“左”倾错误的中坚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他发现和解决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左”的偏向,是党内反对“左”倾错误的决定性力量。
更重要的,任弼时在反对“左”倾错误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政治素养、政治品格和政治智慧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尽、长期有用的政治营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任弼时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7)02-0021-09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从成立时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不时受到来自“左”的或右的两种倾向的干扰。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干扰来自“左”的方面。
对于两种倾向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
”[1]375任弼时对党内“左”倾错误的认识与斗争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熟前,党内连续出现“左”倾的错误时,任弼时既难善其身,又是受害者,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左”倾错误,成为党内反对“左”倾的先驱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熟后,党内反对“左”倾错误的力量不断壮大,任弼时为反对和清算党内“左”倾错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党内反对“左”倾错误的中坚力量;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时,党内的“左”倾错误再次抬头,任弼时独具慧眼,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置,是党内反对“左”倾错误的决定性力量。
他在反对和清算党内“左”倾错误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素养、政治品格和政治智慧,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尽、长期有效的政治营养。
一、中国共产党成熟前,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时,任弼时也难善其身,后又成为受害者。
伟大转折时期的任弼时
伟大转折时期的任弼时作者:王彦红刘志兰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4年第6期文王彦红刘志兰两柏坡时期是任弼时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他为土地改革、党的建设、重建青年团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撰写土地改革的“大文章”1947年,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研究人民解放军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进攻的一系列问题。
对地方工作,毛泽东指出中心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如不坚持土地革命则势必丧失了农民,丧失了战争。
会后,作为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支持长期战争的土地改革和财经问题中去,尤其对土改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47年7月至9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
会上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毛泽东委托任弼时对草案认真地加以研究和修改。
在修改草案的过程中,任弼时感觉到这个文件没有规定怎样划分阶级的标准,这样,在群众运动起来之后就很容易混淆阶级阵线,扩大打击面。
为此,任弼时专门分别致电中共晋绥分局并转中央秘书处曾三,致电林伯渠,要他们查找1933年苏区中央局所印发的有关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文件。
11月8日,致电中共华东、东北、五台、太行局,要求各地将土改中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材料电告中央。
1947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纲》在经中央修改后在陕北神泉堡颁布,宣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随后,全国各解放区相继掀起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土改复查运动。
但由于全国土地会议对土改的一些具体政策规定的不太具体,特别是对怎样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没有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再加上康生、陈伯达在晋西北搞的土改“左”的样板的引导,于是在晋察冀等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中,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左”倾偏向。
任弼时一直密切注视着运动的发展,并悉心研究有关的政策。
任弼时对运动中出现的严重偏离党的正确路线的做法,不断及日寸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所了解的情况,并提出如何纠正的意见和办法。
为什么说中共四大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为什么说中共四大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作者:暂无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3年第12期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0人,代表党员994人。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大会。
陈独秀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首先,它突出地从理论上说明了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的地位问题。
大会认为,中国民主革命是十月革命后广大的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对这场革命,无产阶级不应该附属资产阶级来参加,而是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来参加,并且在革命中必须取得领导权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这就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其次,大会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其中,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再次,大会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大会不仅提出要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治的革命任务,而且把“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工具之买办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内容。
最后,大会总结了一年多来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大会在对一年多的国共合作进行研究讨论后指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既要反对“左”的倾向也要反对右的倾向,特别指出右的倾向是当时党内主要危险。
大会强调指出,共产党要在国民党内和党外坚持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民众宣传上扩大“左”派,争取中派,反对右派,既帮助国民党在实际运动和组织上发展,又加紧同国民党内的妥协倾向作斗争。
为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大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并决定将原党章中有5人以上方可以组织小组的规定,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以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
○(本刊编辑部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任弼时与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
作者: 张静如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党的文献
页码: 20-25页
主题词: 任弼时;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历史贡献
摘要:任弼时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
他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准确地、出色地把握住革命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的领导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争取中间势力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党的建设、军事工作、经济工作、农民工作、统战工作、青年团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的思想是丰富而有创见的。
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延安时期任弼时的群众工作思想和方法
延安时期任弼时的群众工作思想和方法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延安时期,任弼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秘书长。
这一时期,他立足中国革命实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与方法,身体力行开展群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任弼时注重照顾群众利益,提出“党的一切政策和决定之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符合于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的要求”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任弼时认为,检验党的政策和决定是否正确的标准,“要看它是否符合于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的要求,是否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并能够动员群众积极起来去奋斗去实行,只有这样做到,才是正确的。
”坚持维护群众利益,一切从群众的利益与要求出发,是任弼时在延安时期参与制定政策和实际工作中坚持的重要原则。
在陕甘宁边区,任弼时把发展经济,为群众谋利益视作动员群众坚持斗争的关键因素,作为组织发动群众最重要的方法。
他认为,革命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利益,“必须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都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
1938年1月,他在总结山西前线抗日经验时指出:“要从各方面减轻他们自身的经济负担,减少一些捐税、地租和利息,在可能范围内改善人民生活,优待直接参加武装斗争者的家属。
”1943年1月7日,任弼时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只有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然后政府才能富足,更有力量去进行其他建设事业,也只有在人民更加丰衣足食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更加发扬人民拥戴这个政权和参加其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中国民主给革命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解决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反封建的问题。
1938年,毛泽东在六中全会关于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问题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第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泛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
第二,农民是中国军队的基本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第三,农村是革命的战略基地,可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农民游击战争是主要的武装斗争形式,它与以往农民武装斗争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共产党的领导。
1939 年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他还说:“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中共党史研究_与党史重大问题_重要人物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与党史重大问题、重要人物研究李 捷 《中共党史研究》是我每期必看、每期必留的学术期刊,也是陪伴我的学术成长从蹒跚学步到逐渐入门的良师益友。
蓦然回首,她已度过了20岁生日!杂志社的同志约我写一篇回顾《中共党史研究》同党史重大问题、重要人物研究的短文,一时不知从何谈起。
思考中,我从那尘封了的旧杂志翻起,一直翻检到还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最新一期,顺手列出了每年第一期的第一篇学术文章:《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1988年,胡绳),《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纲》(1989年,张静如、侯且岸),《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1990年,胡乔木),《再谈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新起点》(1991年,龚育之),《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几点意见》(1992年,邢贲思),《加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是党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1993年,逄先知),《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1994年,胡绳),《关于防“左”》(1995年,胡绳),《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1996年,胡绳),《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述论》(1997年,徐行),《周恩来与中国核工业》(1998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党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1999年,龚育之),《中共党史学与20世纪》(2000年,张静如、王先俊),《党史分期与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标志》(2001年,孙大力),《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2002年,黄道霞),《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思想的一次飞跃》(2003年,武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2004年,张静如、石国亮),《对建国后党史主线的一点认识》(2005年,张启华),《专题研究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编写》(2006年,张化),《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政策的演变》(2007年,陈少铭),《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及其矛盾》(2008年,萧冬连)。
任弼时与党的七大
任弼时与党的七大
刘华清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04()2
【摘要】任弼时和党的七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卓有成效的筹备工作,为把七大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七大路线的重要制定者之一,大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智慧;七大是他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重要标志,也为他实践七大路线提供了新的平台,他坚持和发展了七大路线。
【总页数】6页(P72-77)
【关键词】任弼时;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领导集体;六届七中全会
【作者】刘华清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共创妇女事业新辉煌/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妇联工作实现新跨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几点体会 [J], 顾秀莲
2.党的十七大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新要求/国家安监总局召开视频会在全系统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省安监局向全省安监系统发
出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 [J],
3.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笔谈——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体会之一 [J], 黄中平
4.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举措树立党的十七大要求的新形象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究班在京举行 [J], 张炳升
5.党的全面领导的“集结号”:任弼时《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 [J], 许顺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民主主义基本问题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2、开展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Ⅲ本章知识点详解及评点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
应正确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毛泽东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作系统、完整地论述时,科学地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毛泽东还明确地说明了三者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一般以选择题、辨析题来考查。
(此知识点1998年理科选择题第18题,2002年理科第22题考查过。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建设—掌握两个武器的战士—三者关系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以往的人民革命证明,"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
但这一普遍原则在中国表现出的特点与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在没有法西斯和没有战争的时期内,那里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教育工人,生息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
不到革命时机成熟,是不能发动暴力革命的。
而且这种暴力革命,主要是短时间的武装起义,而不是长时期的革命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¹ 5 毛泽东选集6 第 1 卷, 第 111 页。 º 5 任弼时选集6, 第 303、304 页。 » 5 任弼时选集6, 第 281 页。
21
党的文献 2004 年第 3 期
增加了, 生活富裕了。如果边区的党政机关都 能像延安一样, / 那么全边区的人口会比今天 更加增多, 边区人 民的生活会比 今天更加 富 裕0。¹ 他还举机关办工 厂的例子 说, 办工 厂 总是先赔本, 后才获利, 因为人们没有经验, 不了解客观经济规律。所用的办法, 不符合客 观实 际, 也 就是 不能 实事 求 是地 解决 问题。 / 我们往往用建设军队或建设机关的方式来建 设工厂, 用了一大堆不从事生产的工作人员, 如厂长、副厂长、指导 员、管理员、采买员、
也是在整风运动中, 任弼时通过学习, 通过对 历史问题的反思, 思想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 他在 1943 年写的 5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 学习6 一文中说: /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 就是为了从这些学习中能够得到方法, 得到经 验, 去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0 / 这就真正使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 真正 使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因为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
二、革命的领导党要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任弼时一贯重视党的自身建设, 把它看作 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障。早在 1933 年, 他作 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长, 就特别注 意抓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他多次领导党的自身建设 工作。在工作中, 任弼时对扩大党的组织、增 强党员和干部的党性修养、改进领导作风、扩 大党内民主、反对宗派主义等问题, 都有很深 刻的分析, 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 办法, 尤其强调革命的领导党要坚持实事求是 原则。
不做 / 模仿主义者0,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道理上讲明白容 易, 做起来则很难。任弼时在道理上明白这件
¹ 任弼时: 5 马 克思概 略6, 5 中国 青年6 第 63、 64 期合刊, 1925 年 1 月 31 日。
º 5 任弼时选集6, 第 4 页。 » 5 任弼时选集6, 第 3 页。
[ 关键词] 任弼时; 中国革命; 基本问题; 历史贡献
[ 中图分类号] D23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文献标 识码] A
任弼时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 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过程中, 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 从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角度, 对任弼时 的思想、观点做些分析。
一、革命要以中国 化 的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相结合, 真正使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 并 有新的发展。二十二年来, 我们党以毛泽东同 志为代表, 就是用这种方法创造了一套指导中
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并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 不断增添新的东西。0 / 因此, 我们要学习马列 主义理论, 便不只是去学 习马克思列 宁的原 著, 特别要去学习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学习毛 泽东同志的著作及党的决定, 并要在领导群众 实践中发 展马 列主 义。0 º 这些 话很 有分 量, 确实是发自肺腑之言。
求过去, 来看过去, 那个时候, 我们还没有具 备与大资产 阶级大地主合作 的条件。0 ¾ 任弼 时认为, 不仅在整 体上要用历史 观点看待 过
去, 而且在 具体总结经验 时也要贯彻 历史观 点, 即实事求是地分析经验教训。他说: / 我 们在研究历 史问题时, 应 该有实事求 是的精 神。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看出错误并研究犯这 些错误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哪些地方有 成绩。我们不是否定一切的态度。0 ¿
翻开 5任弼时选集6, 可以看到有多处使 用 / 实事求是0 这个概念, 反映任弼时对党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非常重视的。在任弼时看 来, 只有在党领导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 原则, 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才能推动革命事业 向前发展。
比如, 任弼时在 论述边区 生产建 设问题 时, 提出要 / 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解决生产建 设中的许 多具体问题0。» 他说, 延安 地区在 解决移民开荒、劳动互助、妇女纺织、合作社 等问题中, 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结果人口
勤务员等等一大套, 应有尽有, 比直接参加生 产的人还要多。或者是把都市中大工厂的设备 应用到我们小规模生产里来, 致使成本过大。 或者是强调自觉遵守纪律, 反对严格管理, 致 使劳动纪律松弛。赔了本, 受了教训, 才会想 方法改进, 逐渐使其走向正 轨。0 º 任弼 时特 别指出, 搞经济建设就要制定计划, 而制定计 划不能凭主观臆想。他说: / 我们不应当以主 观的态度去从事工作, 制订计划; 就是要我们 在订计划、写决议的时候, 必须经过仔细的调 查研究, 按照实际可能的条件, 按照群众的觉 悟程度 和经验 去决定 我们的 政策 和方法。0 » 任弼时强调, 订了计划, 就要执行, 在执行中 一定要随时检查, / 只有经过经常的实际的审 查, 才能够发现我们原订的计划是否有主观主 义的成分, 是否真正是从实际情形出发的0。¼ 这就是说,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惜, 任弼时没 有看出 来, 反 而认为 是一种 错 误。
然而, 任弼时毕竟是力主理论与实际结合 的,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对苏区实际、 全国实际和毛泽东本人的进一步了解, 逐渐改 变了看法, 提高了认识。此后, 任弼时与毛泽 东在工作上相互配合, 十分默契, 特别是毛泽 东负责领导全党工作之后, 任弼时成为毛泽东 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在整风运动中, 任弼时 还不断检讨早已过去的错误, 反映出一个忠诚 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真理面前的严肃认真态度。
22
任弼时与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
福。对此, 在任弼时的思想中是一贯的。他不 止一次强调, 革命是为了建设。他说: / 我们 要告诉党员特别是干部, 使他们懂得: 革命的 目的就是为着建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为着 中国的解放与建设。破坏旧的社会制度和经济 关系, 是为了要建设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 关系, 使人民能够过着真正文明的物质和精神 的生活。0 ¹
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
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的目的, 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社会 现代化, 使国 家富强、人民 生活幸
¹ 5 任弼时选集6, 第 281 页。 º 5 任弼时选集6, 第 283 页。 » 5 任弼时选集6, 第 288 页。 ¼ 5 任弼时选集6, 第 291 页。 ½ 5 任弼时选集6, 第 351 页。 ¾ 5 任弼时选集6, 第 351 页。 ¿ 5 任弼时选集6, 第 352 页。 À 5 任弼时选集6, 第 260 页。 Á 5 任弼时选集6, 第 234 页。
20
任弼时与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
事不算晚, 可在实践上却一度出现分不清什么 是马克思 主义 中国 化的 情况。1931 年 4 月, 任弼时到达中 央苏区。11 月 1 日, 他参 加了 中共中央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 并起草了 5党 的建设问题决议案6。其中, 批评了 / 狭隘经 验论0, 说它是一种 / 反理论的倾向0, 这显然 是针对毛 泽东的。1930 年 5 月, 为了反对 当 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 毛泽东写了 5反对本本 主义6 一文, 提出 / 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0 的论断。任弼时的批评是错误的, 因为毛泽东 并没有反对学习理论, 而是反对脱离实际。毛 泽东说得明白: / 马克思主义的 -本本. 是要 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 -本本. ,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 情况的本本主义。0 ¹ 5反对本本主义6 是毛泽 东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 内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已经前进了 一大步。可
党的文献 2004 年第 3 期 LITERA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o. 3, 2004
[ 文章编号] 1005- 1597 ( 2004) 03- 0020- 06
任弼时与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
张静如
[ 摘 要] 任弼时的一生, 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他 在参与领 导中
坚持实 事求是原 则, 就必 须反对 主观主 义。任弼时说: / 主观主义者不根据具体情况, 不根据群众的需要和经验而提出的 -空想式. 的 -一意孤行. 的主张, 是不能够真正代表人 民的 意见的。0 À 为 了反对主观主 义, 任弼时 在谈到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时, 特别向党员提 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他说: / 要灵 活地、切乎实际地去运用马列主义。就是说, 要以马列主义的原则, 以马列主义的立场去观 察问题、处理问题, 不要不顾实际的情况, 只 唱高调, 套公式。不要变成公式主义者、教条 主义者、主观主义者0。Á 任 弼时之所 以能够 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在 5改 造我们的学习6 中深刻地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 义的两种态度, 另方面则是任弼时一贯重视理 论与实际的联系, 一贯反对做 / 模仿主义者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