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经典作家的论述与实践价值哲学的理论根据
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0809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
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4.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理价值和实践价值及其统一性
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及其统一性摘要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既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理论探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总结,体现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完美合一。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统一,决定了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发展性、民族性。
关键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统一性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依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历程,不仅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彻底批判,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展示于世人面前。
(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承载马列主义真理内容。
真理的展示性、传承性与传播性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虽然马列主义的展示、传承与传播是多路径的,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其主要载体。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凝聚着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艰辛探索和劳动付出,汇聚了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丰硕科学成果。
马列主义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考茨基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杜林主义、“左”倾或右倾等错误思潮相互斗争的历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记载了马列主义的诞生、发展和成熟。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宣告“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把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置于客观的现实基础上,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现实性、实践性以及真理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因为人类历史发展非直线型而是螺旋型趋势,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注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将会出现各种如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预示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对此我们应保持头脑清醒,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充满坚定的信心。
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对哲学的研究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他的哲学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
他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研究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
马克思的哲学观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剥削、压迫和不公平现象的揭露上。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它使人民陷入贫困和奴役之中,造成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他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他希望通过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人的自由。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蕴含着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念。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它是由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驱动的。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影响。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私有制和剥削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人类社会必然会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进。
这种历史观念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们来探讨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对当代社会的现代价值。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我们深刻地认识当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深远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权利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劳动者权益被侵犯等问题。
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提醒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揭露当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积极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平和人的自由。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未来的社会形态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
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研究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哲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马克思的哲学研究着眼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为人类社会的前进指明了方向。
他的哲学研究观具有现代价值,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重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阶级斗争。
他认为,哲学研究应该坚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即以物质和自然界为基础,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彻底否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念。
同时,他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矛盾的体现。
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的矛盾,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解释。
其次,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强调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
他认为,哲学研究必须具有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即要不断地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寻找问题的矛盾和破绽,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他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具有发展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往往是被阶级压迫和剥削所掩盖的。
因此,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思想,认为革命是历史前进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实现人类社会的最终解放。
最后,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哲学研究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哲学理论必须来自实践,而且为实践服务。
他所探讨的问题和理论,都是针对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同时,哲学理论也需要参照实践的情况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强调阶级斗争和唯物主义基础的。
这种哲学研究观具有现代价值,对于现代哲学研究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马列主义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学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分析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列主义的经济学理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观马列主义将经济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观认为,经济是社会生产活动的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剥削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最终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
马列主义经济学追求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列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对于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列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
社会主义经济是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体制,旨在消除阶级剥削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将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4. 经济计划和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马列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计划和集体所有制。
经济计划是指国家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调节,以达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集体所有制则是指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或特定集体所有,避免出现私人资本主义的剥削行为。
这些措施旨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二、马列主义经济学的实践1. 俄国革命与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建立了苏维埃经济体制,实行了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列宁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活动,以缓解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2.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应用了马列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体系,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形态。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革和调整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阶级斗争的问题。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其他阶级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的条件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解放。
在实践中,我们要关注人的尊严和权益,为人民谋福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体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思想体系,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来反思和实践社会变革。
在当前的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理性和深度思考的思想武器,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是完整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和客观的,思想反映物质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则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此,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形式都是因为矛盾和斗争而产生和消亡。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仍然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变,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为我们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方法。
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大方向,并且找到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适宜方法。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在社会变革中的实践。
作为新的社会兴起的伟大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曾在俄国、中国等地的革命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这些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准确地指导了对社会矛盾、根本矛盾的认识,并总结了一系列革命实践的经验。
即便是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推动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实践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二,是在个人思想解放中的实践。
个体的思想解放与全面的人类解放同样意义重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个体可以深刻反思社会现实问题,不断扩大自己的认识界限,进而更好地理解自我存在意义,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尊严,成为自由而有尊严的人。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理性和深度思考的思想武器,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及共统一性
广 西社会 科学
GUANGXI S HEHUI KEXUE
NO . 8. 01 0 2 2
( u uai l, O 2 6 C m l v yN .0 ) te
[ 文献编码 ] o:03 6 /. s.04— 9 7 2 1 .8 04 di1 .99 ji n 10 6 1 .0 2 0 .0 s
典 著作理 论价值 与 实践价值 的统一 , 定 了马 列主 义理论 的科 学性 、 决 发展 性 、 民族 性 。 [ 关键 词 ] 马列主 义经典 著作 理论 价值 实践价值 统 一性 [ 中图分 类号 ] A 1 [ 8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0 6 1 (0 2 0 — 04— 4 04— 97 2 1 )8 0 1 0
保持 头脑 清醒 , 对资 本主 义必 然灭 亡 、 产 主义 必 然 共
[ 稿 日期 ]02— 5 5 收 2 1 0 —2 [ 者简 介 ] 勇诚 (97一 , , 西 崇左人 , 西师 范大 学政 治经 济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 西 区党委 政 策 作 杨 16 ) 男 广 陕 广
研 究 室副 处长 。
据, 揭示 了人类 社会 发展 的基 本 规律 , 证 了 资本 主 论
况, 不是现实应 当与之相适应 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 共产 主义 的是那 种消 灭现存 状况 的现实 的 运动 ”l, l J
把共 产 主义社 会发展 必然 趋势 置 于 客观 的现 实基 础
义社 会必 然灭 亡 、 社会 主义社 会 必然 胜 利 的历 程 , 不 仅 与形形 色 色 的 唯 心史 观 划 清 了界 限 , 且 也 对 各 而
义、 考茨基 主义 、 空想 社会 主义 、 杜林 主义 、左 ” 或 “ 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意义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著作。
经过长期发展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阐释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理论阐释1. 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的解放。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解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有活力的社会。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阶级斗争是一个核心概念。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阶级的形式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实质和内涵,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3. 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生产方式的分析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组织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二、实践应用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 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论述。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党的理论,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素质提升,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丰富的理论阐述。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济学理论,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参考。
马克思主义学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学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旨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规律以及实践应用。
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它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学说。
这些学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而不是相反。
这使得我们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通过对阶级斗争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并且可以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劳动者剥削的本质。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经济领域中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学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是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学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学能够为社会变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学正是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社会变革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还能够为当代社会治理和改革提供宝贵的参考。
其次,马克思主义学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认识,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深入了解社会问题背后的本质和根源。
这有助于我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马克思主义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刻智慧
马克思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刻智慧马克思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刻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是革命者的火炬,更是智者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给予我们在探索理论和实践中的启示和指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剖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情怀与智慧。
一、唯物史观:认识社会的正确途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观点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方向。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这一理论揭示了历史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二、资本主义批判:深刻剖析社会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是一部最权威、最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著作。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阶级的制度,其中包含着私有制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现象。
这一深刻的批判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发机制孕育着不平等和矛盾,进而推动了革命的必要性。
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们揭示了无产阶级是全人类最革命的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只有无产阶级经过阶级斗争,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共同富裕的社会。
四、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方法,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前进方向。
马克思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著作
马克思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著作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科学实践观的阐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他的多部著作中,特别是《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作品中,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这些著作,并分析马克思对于科学实践观的贡献。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
他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实践来生产商品,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的过程认识和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反对了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实的知识和理论。
他批判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对于意识的绝对化和超验化的观点,强调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科学实践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只能通过对实践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来发现。
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矛盾,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来说,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集中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决定性作用,批判了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观点。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于实践的重视和对于真理的追求。
然而,我们也要承认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情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实践的方式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哲学
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实践哲学。
我们将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理论出发,深入剖析其与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并阐述马克思如何将哲学的理论探讨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哲学体系。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背景及其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视,然后分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观点和特色,最后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质,为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实践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
马克思坚信,哲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当深入实践,指导人们的行动。
他提出,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不仅仅是解释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强调,哲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改造社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马克思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彻底变革。
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不公,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实现人类真正自由和解放的理想状态。
因此,马克思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武器,更是一种革命动力,它激励着无产阶级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
马克思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哲学,它强调哲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致力于改变社会现实,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解放。
这种哲学理念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是理解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物质性,即实践是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二是社会性,即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马列主义的哲学思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列主义的哲学思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列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的深入理解,对于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法。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意味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矛盾的发展性意味着矛盾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抓住矛盾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辩证法,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和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历史的规律,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也涉及到革命的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通过实际阶级斗争和实践的探索,人们才能够从实践背后揭示出真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科学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通过实践的探索和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才能不断地推进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辩,我们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精神,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马列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我们改造世界、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武器。
综上所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食物、衣服和住处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必须至少花费一定时间在生产这些东西上。
由此可见,人们必须在这种生产活动中运动他们的肢体和思想,即,他们在物质世界的生产活动中实践。
”马克思对实践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他对黑格尔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哲学是理性主义的,他忽视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
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黑格尔来建立一种关注实践的哲学。
他指出:“历史的一切真实运动,都必须通过它的终是在人的实际活动中解决。
对于哲学来说,实际活动是最巨大的问题。
”马克思的实践观可以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实践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是人类主体性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实践改变自然和社会。
他将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精神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的实践,政治实践是人们通过政治活动改变社会的实践,精神实践是人们通过思想和文化改变自己的实践。
这种对实践的区分,使马克思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马克思对实践的重视和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实际来进行理论探讨。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不断认识和改变世界。
马克思对实践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他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来实现的,而实践又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观还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实践和个体的实践,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推动社会变革。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800字
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800字马列经典著作读后感马列经典著作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思想家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和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和震撼,对于马列主义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马列经典著作让我意识到了阶级斗争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团结和斗争,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其次,马列经典著作让我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它鼓励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对于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认识和实践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马列经典著作还让我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和革命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者。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者不能简单地取得政权,而是必须消灭一切阶级,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最后,马列经典著作还让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导和行动的动力。
马列主义的社会学观点与实际应用
马列主义的社会学观点与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结合所形成的马列主义是当代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
它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革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学观点,并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革命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马列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社会革命是马列主义社会学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社会现状的必然趋势。
马列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阶级斗争与社会结构的观点马列主义将社会分为两个主要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劳动者、工人阶级,而资产阶级则是剥削者、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
马列主义认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阶级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列主义认为,社会结构主要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三、实践论与群众路线的观点马列主义提出了实践论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认识社会规律,推动社会变革。
马列主义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群众路线是指马列主义强调党的工作必须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马列主义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四、马列主义社会学观点的实际应用马列主义社会学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
马列经典作家的论述与实践价值哲学的理论根据
马列经典作家的论述与实践价值哲学的理论根据
王玉樑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价值哲学的发展,是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实践价值哲学的诞生,是价值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实践价值哲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实践、实践标准的一系列论述的启示下诞生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实践价值哲学的创立指明了方向,也是实践价值哲学创立的重要的理论根据.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王玉樑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8
【相关文献】
1.实践价值哲学:价值哲学研究的新突破--评《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
2.正确对待民族利益问题——学习马列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利益问题的论述
3.经典作家对中西方社会差异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正确对待民族利益问题──学习马列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利益问题的论述
5.如何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浅析马列经典作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列经典作家的论述与实践价值哲学的理论根据作者:王玉樑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7期摘要:价值哲学的发展,是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
实践价值哲学的诞生,是价值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实践价值哲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实践、实践标准的一系列论述的启示下诞生的。
这些重要论述,为实践价值哲学的创立指明了方向,也是实践价值哲学创立的重要的理论根据。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理论价值哲学;实践价值哲学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7-0005-06价值哲学的发展、是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
西方理论价值哲学或经院价值哲学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从主观心理或从直觉出发去理解价值,在理论上陷于混乱,并长期停滞不前,使价值哲学陷于困境。
价值哲学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各国学者经过辛勤的探索,为结束理论价值哲学或经院价值哲学的统治,创立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的实践价值哲学,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路,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资料。
但是各国学者的这种艰苦探索并未能建立实践价值哲学。
实践价值哲学的诞生,是价值哲学历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
实践价值哲学的创立,关键在于以科学的哲学观为指导。
实践价值哲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实践、实践标准的一系列论述启示下诞生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实践价值哲学的诞生指明了方向。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认识真理性的论述的启示实践价值哲学的思想,首先是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述中得到启示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说:“无神论的博爱最初还只是哲学的、抽象的博爱,而共产主义的博爱则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
”他还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
”马克思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就是,理论上对立的观点的真理性问题,只有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才能得到解决。
而以往的哲学仅仅把这个问题当成理论的任务、认识的任务,脱离实践,脱离现实生活,所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作了进一步论述。
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的论述启示我们: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离开实践,单纯从理论上去讨论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纯粹经院哲学的方法,是不可能获得正确解决的。
进而,人也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对价值本质问题认识的正确性。
人们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主要是通过实践结果来实现的;人们要证明自己对价值本质的认识的正确性,也只有通过实践、实践结果来证明。
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认为人的认识的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证明。
他说:“我们行动的结果证明我们的知觉符合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
”行动就是指实践,行动的结果就是实践结果。
在这里,恩格斯所强调的就是只有实践结果能够证明我们的认识和事物的客观本性是否相符合。
他举例说:“布丁的滋味一尝便知。
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感性知觉是否正确便受到准确无误的检验。
”所以,如果我们的知觉是错误的,我们关于能否利用这个事物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要想利用这个事物决不会成功。
相反,“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
这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结果来证明。
他的这些论述也启示我们:对价值本质问题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结果来证明:只有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价值的本质。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出,解决思维真理性问题存在两种方式或两种思路,即理论的方式或思路和实践的方式或思路。
理论的方式就是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上去解决思维的真理性问题:实践的方式则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解决思维的真理性问题。
前者是经院哲学的方式和思路,后者是唯物主义的方式和思路。
同样的,对价值哲学的探讨也会存在这两种思路。
但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的理论价值哲学的思路,是不可能正确理解价值哲学问题的;只有以实践价值哲学的思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价值哲学问题。
为什么人的思维的真理性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人的思维的真理性问题,不能通过理论去解决,只能通过实践去解决?这是因为通过理论去解决,就是通过思辨的方式去解决。
而人们的思路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理解,结果只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确定到底哪一种理论具有真理性。
这样,真理问题就成为一个争论不休又无法解决的经院哲学或烦琐哲学问题。
实践不同于理论的思辨。
实践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感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结果是这一过程的产物。
实践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实践结果是直接现实的客观存在。
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但同时,理论又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其真理性。
一种思维指导实践产生预想的结果,使实践获得成功,这就证明这种思维具有真理性;反之,如果一种思维指导实践,不能产生预想的结果,使实践失败,则证明这种思维不具备真理性。
用实践证明,是用实践结果来证明,是用事实来说话,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有力地解决了思维的真理性问题。
这样,理论上解决不了的思维的真理性问题,通过实践就能得到正确的解决。
对价值哲学也是这样。
脱离实践单纯通过理论去探讨和理解价值的本质问题,根本不可能正确理解价值本质的问题,只能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西方价值哲学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是这一结论的最好证明。
在西方价值哲学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是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
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包括情感愉快论、欲望对象论、满足需要论、兴趣对象论、评价结果论、心灵赋予论和情感主义价值论等。
总体上,这些价值理论都把价值视为纯主观的东西,而事实上人们的情感、兴趣、欲望、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这样就使这些价值理论陷于混乱,并长期停滞不前,陷于困境。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西方的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脱离实践,单纯从理论出发,从主观心理出发去理解价值。
西方曾产生过直觉主义价值论和现象学价值论这样两种客观主义价值论,一度曾在西方价值哲学中颇有影响。
这两种价值论虽然坚持价值的客观性,但都是从直觉或先验的直观出发去把握价值。
直觉是一种通过直观而不经过实践和逻辑思维直接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
现象学的先验的直观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超验的直觉。
直觉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性质,不能解释价值因人而异的现象。
现象学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独立于其载体及评价主体之外存在的先验的绝对的自明的客观性质,是在对情绪的直观中呈现出来的,这就否认了价值的相对性、历史性,是一种先验的机械论观点,在理论上也存在许多困难。
从本质上说,这两种客观主义价值理论都是脱离实践,单纯通过理论,通过直觉或先验直观去理解价值问题,因而在理论上都陷于机械论、陷于僵化、陷于困境,被称为笨拙的客观论。
由此证明,脱离实践,走理论价值哲学的道路,是西方价值哲学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
要使价值哲学走出困境,必须走实践价值哲学的道路,必须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问题。
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解决认识的真理性和理解价值本质问题,还有一个以什么思想为指导的问题。
因为对实践、实践结果既可以作客观的理解,也可以作主观的理解。
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应以什么思想作指导呢?恩格斯在谈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时说:“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无非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直的理解,不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这里他虽然说的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实际上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如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正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必须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价值哲学还未诞生。
所以,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实践,但他们却未论及价值哲学,更谈不到实践价值哲学了。
一、列宁关于实践、实践标准的论述的启示列宁对实践和实践标准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
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2章第6节最后一段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
”在这一节的开头他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把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思想。
他说:“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并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里已经指出,离开实践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即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是经院哲学”。
列宁总结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说过,人类的实践证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性,并且把那些想离开实践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尝试称为…经院哲学‟和…哲学怪论‟。
”因为唯物主义是从生活、实践出发去理解哲学问题的。
所以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的认识和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即证明认识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而离开实践、实践结果,单纯从理论上去争论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只能是经院哲学或奇谈怪论。
列宁在这里所说的认识论,指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指实践标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即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标准作为解决思维真理性问题或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根本标准。
一种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证明思维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证明我们的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由于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因而实践结果能有力地证明人们认识的真理性,证明我们的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所以,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从而把离开实践,单纯从理论角度去提出和解决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经院哲学一脚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