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舒兰一中高一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扫描版)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48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C试题解析: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和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选C项。
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A项。
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选B项。
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D项。
考点:商周的政治制度。
2.B试题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商周政治制度。
3.B试题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
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分封制、宗法制。
4.C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诸侯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考点:分封制度。
5.C试题解析:①②③④均是秦灭六国的条件。
考点:秦朝统一天下的条件。
6.C试题解析: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故B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D项错误。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
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
2.)、将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
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
”这说明汉朝A. 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B. 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 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D. 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2. 《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重视A. 划分田地B. 精耕细作C. 因地制宜D. 优选种子3. 钱穆说,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均田制的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B. 井田制下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C. 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D. 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私有制4.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5. 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题 历史.doc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48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52分)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分)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
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材料说明西周A. 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 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 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 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2.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3.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A. 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 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 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4. 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暖是朝廷驸马,一天小两口吵架,郭暧道:“你老爸是皇帝就了不起了?那是我老爸不愿意做才让你爸做的。
公主回宫告状,代宗说:“郭暧说的是实情,如果郭子仪想当皇帝那皇帝就是他的了。
”郭子仪知道这事后,把郭暖绑起来亲自带到皇帝面前发落。
代宗安慰说:“小两口吵架,你就装听不见就行啦。
”这件事说明A. 代宗为人宽厚善待大臣B. 君主专制逐渐衰弱的历史趋势C. 郭暖确实有错应该治罪D. 君臣关系没有严格到君为臣纲5. 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 男子服带犀玉, 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 未合古制” , 以至上自百官贵族, 下至士人庶民, “衣冠之制, 上下混一”。
材料说明宋代A. 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B. 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C. 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D.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6.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
吉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 历史(文) Word版含答案
吉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文科)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小题2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 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3.《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4.《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5.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
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
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A.秦朝B.两汉C.魏晋南北朝D.唐宋6.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7.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言则为小宗。
吉林省舒兰一中、吉化一中、九台一中、榆树实验中学等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长为90分钟,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必修二1--13课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这说明A.铁犁牛耕已经被推广长江流域B.铁农具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2.孟子曾描绘:“五亩之田,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反映了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D.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北宋虽都开封,但每年都要从南方运输数百万石粮食和大批布帛等物资前来,以供皇室、官吏和军队之需。
同时,宋辽金常年在北方的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流域的衰落。
这表明A.两宋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B.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两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D.北宋时期漕运发达4.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租佃关系则日益普遍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A.封建经济严重衰退B.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D.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5.就“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发展历史”这一主题,某班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形成了以下四组认识,其中哪一组认识将得到大家的赞同A.商朝晚期中国已有铁农器B.西汉时期出现水力鼓风工具C.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D.西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代6.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种方格状的坊市结构,空地、农田、民居划分为方形之坊,市场被局限在特定的数坊之内;唐代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的情况;宋代出现“坊巷桥门及隐蔽之处,具有铺席买卖”。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历史参考答案Z (1)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满分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题号12345678910答案C C B B C D D A B 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 D B B D B A C C D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 B B C D D C D B C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共2小题,其中31题28分,32题12分。
31.(1)举措:郡县制(2分)(如答:“中央集权制”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得1分)进步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每点2分,共6分)(2)政治制度上: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或确立了民主共和制;(2分)(如答:“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等,也可得分)实行责任内阁制。
(2分)社会思想上: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自由,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任答其中1点,2分)(3)特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集相结合;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相结合;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数比例不平衡。
(每点2分,共6分)原因:地广人多;交通不便;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主基础比较薄弱等等。
(每点2分,任答2点4分)(4)立足点:国情、国际环境。
(每点1分,共2分)32.评分要求:(1)论述结构完整(论点、论述、小结)。
(2分)(2)观点合理,符合题目要求。
(2分)(3)论述过程(史实合理、史论结合,逻辑关系正确)。
(8分)参考示例:论题:民众的参与推动了中美民主政治的进步。
(2分)论述:随着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北美(美国),解放了民众的思想,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
美国建立后,在民众的不断斗争下,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如妇女和黑人取得了一系列权利。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
维系鲁与周关系的纽带是A.地域关系B.血缘关系C.信仰关系D.财产关系2.《后汉书·郡国志-》写道:“及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表明周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是A.弥漫着神权色彩B.嫡长子继承制C.大宗可制定周礼D.按等级实行分封3.秦始皇赢政统一全国后,为自己修建了气势恢宏的皇陵,用许多兵马俑陪葬,还改革制度,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
这显示了A.秦国统一促进社会发展B.皇帝权力不可僭越C.秦始皇效法先代帝王D.政府力求政令畅通4.与西周的分封制相比,秦朝的郡县制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
这主要表现在A.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力实现分工B.许多非贵族身份的士人成为官吏C.皇帝的命令可以直达各地农民D.皇帝控制了对地方长官的任免权5.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A.用爵位的形式奖励功臣B.分割宰相的权力C.分割各个王国的封地D.建立官员监督机制6.政府文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颁布之后交尚书省执行。
材料描述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六部制D.郡县制7.明代《大明律》共有条文460条,其中规定军官、军人犯罪免徙流,杀军人者以余丁抵充以及大臣不得专擅选官,军民不许上言大臣德政,官吏不许交结近侍官员,功臣不得私置田土等。
这些条文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A.限制内阁大臣的政治特权B.明太祖治国十分严厉C.皇权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D.明朝法律维护人民利益8.清初军国大事决于八旗旗主之手,努尔哈赤时挑选亲信贵族成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旗主权力;雍正时选拔亲信组成军机处,至清末军机处成员中很多并非贵族。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高一9月月考试题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48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
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2.《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3.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4.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5.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①秦国实力的强大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卦”指的是用尺子测量竖在地上的杆子所产生的影子的长度,人们根据测量得出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对“卦”的理解,反映的本质是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的智慧。
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农具制造技艺落后C. 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D. 地理形势的局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
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项。
B、C项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
3.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 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 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
吉林省舒兰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质量监测历史参考答案及分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60分)1.B试题分析: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权的更替频繁,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夏商多罪,均是天命诛之,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早期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到夏商时期的集权现象,故C错误;世袭制度是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题目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夏商政治制度特点。
2.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诸侯国君墓葬也出现了“9鼎8簋”的现象,所以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诸侯国君墓葬,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礼乐制度的崩溃、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大夫地位的上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地位的上升,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3.C试题分析:卿大夫以下是士,相对于卿大夫,士是小宗,故A项错误;士仍然按照宗法制分封,故B项错误;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分封为庶民,故C项正确;士不一定与周王室同姓,有功之臣也可以分封,故D项错误。
考点:分封制内容。
4.B试题分析:周代礼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亲亲”体现出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故A项错误;“尊尊”反映出周礼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尊尊”体现不出利用神灵维护统治的神权色彩,故C项错误;“尊尊”是礼乐制度中礼制的基本原则,D项体现不出问题要求,故D项错误。
5.D试题分析:王国维认为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度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最终实现“君天子臣诸侯”,即维护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西周时期的等级特权,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加强周王统治,并未提及诸侯的利益,故B项错误。
吉林舒兰2018-20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吉林舒兰2018-20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试卷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本卷须知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此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那么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那么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与汉代贾谊的这种经济思想不符合的是A、该思想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B、该思想主张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C、该思想根源于农业是封建政府的经济命脉D、该思想从秦汉至明清以来一直促进了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2、观察图片,以下生产工具出现最晚的是A B C D3、清代中叶,大多数省区已形成具有相当密度的农村集市网。
统计数字显示,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每集交易面积在60~9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多在40~60平方公里。
据此还不能判断出A、小农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B、农村集市使地区之间通过商品流通实现经济布局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可能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D、农村集市成为保障小农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4、观察下面图片,根据陶瓷工艺技术出现的时间排列顺序①粉彩瓷瓶②白瓷瓶③三彩梅花驼④青花瓷瓶A、②③④①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5、“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
……因罢酤酒也,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
每下一机,人争鬻之。
计获利五一。
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质量监测历史参考答案及分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60分)1.B试题分析: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权的更替频繁,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夏商多罪,均是天命诛之,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早期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到夏商时期的集权现象,故C错误;世袭制度是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题目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夏商政治制度特点。
2.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诸侯国君墓葬也出现了“9鼎8簋”的现象,所以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诸侯国君墓葬,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礼乐制度的崩溃、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大夫地位的上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诸侯国君地位的上升而不是士地位的上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3.C试题分析:卿大夫以下是士,相对于卿大夫,士是小宗,故A项错误;士仍然按照宗法制分封,故B项错误;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分封为庶民,故C项正确;士不一定与周王室同姓,有功之臣也可以分封,故D项错误。
考点:分封制内容。
4.B试题分析:周代礼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亲亲”体现出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故A项错误;“尊尊”反映出周礼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尊尊”体现不出利用神灵维护统治的神权色彩,故C项错误;“尊尊”是礼乐制度中礼制的基本原则,D项体现不出问题要求,故D项错误。
5.D试题分析:王国维认为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度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最终实现“君天子臣诸侯”,即维护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西周时期的等级特权,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加强周王统治,并未提及诸侯的利益,故B项错误。
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不是周制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考点:西周分封制的目的。
6.B试题解析:材料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表明是诸侯争霸,‘履至尊而制六合’是皇帝制度,代表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考点:西周礼乐制度。
7.C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监察,秦始皇为了亲自指控军权,没有设置太尉,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秦皇帝制度。
8.C试题分析: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各司其职,并未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掌握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故B项错误;秦朝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便于皇帝大权独揽,故C项正确;秦朝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对地方进行控制的,故D项错误。
考点:秦三公九卿制度。
9.C试题分析:统治者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是实行封国制的初衷,但体现不出材料的郡国并行和中央对封国的控制,故A 项错误;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可知各封国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故B项错误;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和“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并存的政氏体制”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在人事任免上以及用郡国交错的方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故C项正确;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制度。
10.D试题分析:秦朝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故A项错误;汉朝设置刺史是为监察地方事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分割宰相的权力无关,故B项错误;唐朝节度使是地方官员,掌握地方财政、军政大权,故C项错误;宋朝为避免宰相专权,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的枢密使。
11.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在唐代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中世族子弟依然占据支配地位,下层民众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尽管较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但在人才选拔上依然不够公平、公正,仍然须进一步完善,D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与科举制本身的史实不符,排除。
所以选D。
考点:科举制度。
12.C试题分析: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度,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考点:宋代政治制度。
13.C试题分析: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任命的原则,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C项是对的;题目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所以D项错误。
考点:元代行省制度。
14.D试题分析:科举制确立于隋炀帝时期,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反映的情况相反;推行科举制是汉化政策的表现,但不能得出“全面”汉化的结论,C项错误;D项准确地反映了材料中的考试科目分“左右榜”和名单按“民族分配”等有效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发展。
15.D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了强化皇权,而不是代表公民意志,不是保护和伸张公民权利,更不是制约和监督君权的制度机制。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不能一概而论;B、C都是效能有限的原因,但非根本原因。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监察制度。
16.A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枢廷义取慎密”体现军政大事需要严格保密,①正确;“始密且速矣”体现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提高效率,②正确;根据材料“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体现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官员权力小,故③④正确;所以排除BCD,选A。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始密且速矣”等关键信息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考点: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7.D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准噶尔蒙古叛乱……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密为办理。
”可知是处理西北紧急军务,故“世宗”雍正帝,D项正确。
李世民是唐朝的君主,庙号是太宗,排除A。
大明成祖朱棣,庙号太宗,排除B。
清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帝,是雍正帝父亲,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抓住关键词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准噶尔蒙古叛乱”“两路军机”“世宗”等信息即可知道“世宗”是雍正帝。
考点:清军机处设置目的。
18.A试题解析: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在家天下的古代,百家姓的排列顺序体现了皇权的独尊。
考点: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19.C试题分析: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书省与材料中“清代圣旨”不符,故A 项错误;清初,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与材料中“光绪二十年”不符,故B项错误;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与材料中“光绪二十年”“清代圣旨”相符,故C项正确;“清代圣旨”由军机处传达给中央各部包括吏部执行,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学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且行之有效,是应当肯定的。
这说明中央集权制度有它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析选项,A错在“始终”,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B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C错在“完整传承”,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1.D试题分析:个人和个体家庭的农业生产劳动具有较多的独立性,缺少东方农业社会的组织性和对集体以及对权威的依附性。
古希腊农业生产的特性反映到古希腊人政治生活中就会体现出一种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立、平等的政治理念。
所以古希腊的独特环境决定了古希腊人的经济生活方式,而这种经济生活方式又为古希腊民主政治培育了必要的民主精神,故答案选D。
A项明显说法错误,排除。
BC两项犯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排除。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22.C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属于丘陵地形,古希腊城邦长期分立,各自为政,故①错误,②正确。
希腊城邦比邻蔚蓝色的地中海,海上交通便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③正确;希腊城邦只有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奴隶、妇女、外邦人不享有政治权利,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④错误,排除ABD,②③正确,所以选C。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23.A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了雅典民主的不足之处,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小国寡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强调民主的广泛性而是强调滥用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民主政治就是保护贵族的政治权利而不会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24.C试题分析:所教材内容分析即可知。
三场改革是没有取消贵族特权,A错误;改革本质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的,故B错误;C是核心内容。
考点:古希腊三场改革对比。
25.C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梭伦开始的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梭伦扩大了平民的权力,但并没有取消贵族的特权;克里斯提尼改革时,则进一步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来削弱贵族特权;伯里克利时期则达到了民主进程的黄金时代,C正确;破除贵族世袭与改革史实不符,排除A;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不是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B;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不是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D。
所以选C考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中的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内容对比。
26.A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卖之为奴”可以看出法律在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故B项错误;债务人可以被卖之为奴,不利于社会公平,故C项错误;维护法律尊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十二铜表法》。
27.D试题分析:习惯法是在罗马从部落时期向共和国过渡时期的历史产物,与“国际”“涉外”无关,故A项错误;自然法是西塞罗在古希腊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主要是关于立法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涉及法律适用范围的空间问题,故B项错误;公民法主要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同样与“国际”“涉外”无关,故C项错误;随着罗马的征服,疆域的扩张导致国际间的矛盾增多,为了解决这些新出现的矛盾,统治者将公民法扩展为万民法,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