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评课
《统计》教学反思的范文
亲爱的读者:《统计》这门课程在众多学科里被称为“数据王国”的关键课程之一。
它是探索和分析数据的学科,以及将数据软件、数据库和 Web 应用程序应用于业务场景的一种方法。
在此反思本课教学,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课程思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了解学生需求在教授统计学这样的理论学科时,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以有效地调整课程内容、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前期,我们要确定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将教学内容放在教学教材中,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关键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参与小组讨论或进行课后问卷调查等方法,以便能够获得学生的意见,并合理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摆脱师生关系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师生关系的教育模式,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
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将学生集中在课堂中,我希望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并激发他们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我更注重将学生分成小组培训,给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辅导和支持,避免大班授课的问题。
学生往往不好发言或提出问题,因此,将他们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到更舒适和放松,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意。
3.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优势,将教材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统计学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我们可以展示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探索数据的兴趣。
同时,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某些小实验,以帮助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
4.提供反馈提供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困难。
在课程中,我注重以一些激励措施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得到反馈。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可以快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统计》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统计》评
课稿
1、我觉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下了功夫的,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福娃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福娃颜色漂亮,形态可爱,学生的兴趣浓。
2、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
再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
我设计了1号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再由学生完成2号统计图,动手完成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突破重、难点。
3、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整节课,我都让学生自主合作,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不足:
1、在统计
2、6班的喜欢福娃人数环节,我没有预设到喜欢个别福娃的人数会一边倒,有21人。
结果2号条形统计图只有9个格子。
如果按我预期设想的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格子就不够。
于是我只有临时发挥,让学生改一个格子3个人。
结果制作好的课件没有用上,也没能展示出涂的过
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记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记录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构建学生的“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完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探索新知识。
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也已经发表。
从课件的制作到随机转台的使用,展示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水平。
此外,从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教师不仅从层次、重点和难点等方面进行生动的设计,而且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
从学生的根本出发,寻求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定位,寻求个性发展的空间。
1、层次分明,知识结构清晰,新理念运用丰富。
“游戏导入”、“触球教学”和“数学应用故事”的情节设计是本课的精髓,从统计到可能性分析的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明了。
此外,本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巩固和应用操作探索、合作与交流方面的知识,这可以说是本课程的另一个亮点。
学生可以自主寻找自己的探索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愉快地学习。
2、以生为本,巧妙运用多媒体,体现差异、照顾差异。
在本课程中,多媒体课件被巧妙地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种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教学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和享受乐趣。
学生在更大程度上掌握并巩固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使用这种简单直观的多媒体操作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方便。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行动探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
同时,充分反映和照顾学生的差异是最佳实践。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感受到收获最多的是学生,无论从知识获得、探索方法方面,还是从生活应用、品德培养方面,教者真正从学生出发,挖掘教材;运用新理念,结合信息技术,尊重差异,设计完善的教学流程,真正遵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介绍《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统计与可能性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且培养他们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够分析和解读统计图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的分析与解读;•教学难点:统计思维培养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实际调查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和记录数据。
•统计图表的分析与解读: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表来展示和解读数据。
•概率与可能性:学生将了解概率与可能性的概念,并学会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概率知识。
2. 教学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本章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实际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统计和概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示范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流程安排1. 预习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25分钟)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师介绍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示例演示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际操作,并逐步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2.2 统计图表的分析与解读教师依次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表的基本概念和用途,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从图表中获取有关数据的信息。
平均数评课稿
统计与概率——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刘老师上的这节课,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其次,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刘老师这节课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是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刘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密切联系的;如:新课导入环节中,从小猫钓鱼这一生动的故事入手,引发问题,如何让三只小猫拿的鱼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再如,巩固练习环节中,举了三个生活中的实例,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的、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二、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刘老师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疑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很紧密,教师具有亲和力,能够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注重引导启发,使学生自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引导不能简单地由老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在第一个练习环节,反复提问学生:平均数衡量的是什么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本节课最后的练习环节,通过对比数据的不同,让学生能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求平均数的两种算法,杨老师不是直接传授,而是通过步步引导、启发,对比;这样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面对不同的具体的数据要灵活地选用合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说一下我对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的一些看法;在巩固练习环节,有一道题是说我校三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9岁;学生说大多数学生是9岁,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大多数是9岁,这应该是一个众数的概念,而不是平均数,平均数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不是一组数据的大多数水平;在判断题中的第一道仍然反映出这一问题,以至于用了4分钟才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和原因;在计算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时,老师追问,最后求的这个13是什么学生说是平均数,如果这时再追问一句,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可能会更好一些;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
小学数学评课稿:《统计》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统计》评课稿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版实验教材二年级第一册《统计学》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激发兴趣(课前热身)老师:孩子们,你们会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老师想邀请一个孩子和老师一起玩这个游戏,然后让一个孩子做计分员,在黑板上画“积极”这个词来得分。
谁赢了一次,谁就赢了。
(老师和一个学生竞争,另一个学生得分,其他学生喊“石头、剪刀、布”)(课始导入)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生:不知道。
老师:老师们,他们都被黄山的美丽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孩子们所吸引。
为了欢迎老师,我们开个晚会好吗?我们戴头饰去看演出好吗?(在黑板上分别出示小狗、乌龟、小兔、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哪种头饰,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孩子们喜欢不同的头饰。
他们应该准备多少头饰?生1:用统计法计算。
老师:想想看。
我们都学到了什么统计方法?生2:写“正”字、打“√”等。
老师:哪种方法最简单?生3:写“正”字。
请拿出问题卡1并标记“√“戴上你最喜欢的头饰。
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老师:好的,请上台唱歌并计票。
老师会监督的。
其余学生在题卡2(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统计过程。
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课件应显示统计表和统计图表(一个网格表示一个人)。
师:你能将这个统计结果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还是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统计图上1格表示几人。
胜1:1意味着一个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题卡3(1格表示1人的统计图)上涂色。
不久,有学生发言了。
学生2:李老师,统计图表的网格不够。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盛3:一个网格意味着两个人。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老师选择一张有代表性的统计图表(画在角落旁边)并向全班展示。
数学听课记录评课意见
数学听课记录评课意见一、《四边形》1.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4.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总评: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二、《周长》1、兴趣贯穿始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
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建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老师进一步调控。
三、《角的分类》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
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
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简单的数据统计》评课
《简单的数据统计》评课稿听了XXX老师的《简单的数据统计》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XXX老师通过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XXX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层次分明,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整节课层次分明,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XXX老师在讲解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XXX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老师还注重鼓励和肯定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合理,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合理,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数据统计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这可能与平时的实践训练量不够有关。
建议XXX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也希望其他老师能够从这节课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统计》评课稿集锦
《统计》评课稿集锦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计》评课稿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统计》评课稿集锦1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统计知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王老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认为王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王老师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而顺畅,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是一节比较好的家常课。
二、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前面的教学已经有了统计知识的渗透,所以特别是分图形这一操作环节,把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深刻的体验。
还有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结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
小学数学评课评语【优秀6篇】
小学数学评课评语【优秀6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小学数学评课评语,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小学数学评课评语篇一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
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
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
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
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
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iacute;。
几点建议:① 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
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用好教材,拓展教材
本课以教材为依据,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挖掘开发,并且进行深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愉快合作,探索发现的天地。
2、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
”通过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获得数学问题,并把获得的数学问题,应用在超市中,通过这个超市购物的经历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
学生首先自己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象形统计图,在这个基础上,让学
生小组合作交流,此时,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想说出自己想法和倾听别人意见的欲望,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习效果极佳;再者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并且引导学生促进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统计》数学教学反思
《统计》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数学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也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计算和机械记忆阶段。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基础较好,掌握得较快,而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进展较慢。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定期进行学情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兴趣。
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课堂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发现知识。
同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和无助。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课堂纪律,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认为教师的角色也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关注教育前沿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数学 《统计》评课
《统计》评课小学数学评课稿要预设,更要注重生成——————《统计》评课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条形统计图评课稿条形统计图评课稿篇一:条形统计图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说教材、(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
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
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一年级数学《统计》集体备课总结
一年级数学《统计》集体备课总结引言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讲解“统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
在此,我们将总结备课时的一些收获和经验,并将其分享给大家。
备课的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我们希望:1.帮助学生认识到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让学生能够收集和组织数据,并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3.让学生理解概率和预测的一些基本概念。
备课的内容第一部分:概率和预测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概率的基本概念。
我们解释了概率事件的定义,并且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如何使用概率进行预测。
第二部分:数据收集和组织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如何收集数据并将其组织起来。
学生通过使用调查问卷和表格来进行数据收集,并且学会了如何生成各种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和饼图),以便更好地呈现数据。
第三部分:统计方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具体介绍了几个基本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我们展示了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分析数据,并且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试验。
备课的方法第一步:确定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首先确定了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目标的明确,我们可以更好地确定备课的方向和内容。
第二步:制定计划在确定了备课目标后,我们制定了备课计划。
在制定计划时,我们考虑到了教学的时间安排和学生的学习进度,使得备课的内容更加系统和有序。
第三步:分工合作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分工合作的方式。
人手分配到不同的内容的教学前提是教师有相应的教学经验或教学特长。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确保每个人的任务得到更好的完成。
备课的效果经过精心的备课和教学,我们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了统计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独立收集和组织数据。
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并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结论。
此外,我们还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学生对于统计的掌握情况非常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班级姓名成绩一、填空。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口诀:2.一个因素是3,另一个因素是6,积是()。
3.4×3,读作 . ()与5相加得30。
4.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6+6+6+6=里填上“>”、“<”、“=”。
3+365×10+56×3×6、写口诀。
二三()()得九三()十五四()二十四()四十二五六()里填上“+”、“—”、“×”。
182=5×429.计算。
5×4-7= 3×6+20= 5×5-5= 4×3-9=二、判断题。
1.5与3的和是多少?写成:5×3=15()2.4个6相加。
写成:4+6=10()3.8+4+4+6+2=4×6()4.2乘6,写成:6×2()5.一个因素是2,另一个因素是4,积是6。
()三、列式计算。
1.6与6的积是多少? 2、 6个4相加是多少?3、一个因素是6,另一个因素是3,积是多少?四、看图列式计算。
1.☆☆☆☆☆☆☆☆ 2. ♂♂♂♂♂♂?个?个= =3、五、用数学。
1.一条6元元2.一笼装5只鸡3笼共装了多少只?3.一共有多少条鱼?4. 一间屋里有5只小狗,共有多少只?5.一件衣服有6个扣子,两件衣服共有多少个扣子?8.一共植树多少棵?9. 一共有多少钱?10、妈妈买水果,共花多少元?你是怎么算的?写出来。
花了5元花了3元花了5元11、5只猫共钓了多少条鱼?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期期末测试卷(完卷时间60分钟)一、填空(26分,每空1分)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学校操场面积为1000()小青的身高132()一块橡皮一个面的面积为6()黑板的周长为9()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日是()周年。
3、10平方千米=()公顷 400平方分米=()平方米4天=()时 24月=()年 1元5分=()元 (填小数)4、晚上当你头朝南睡觉时,你的脚朝()面,你的左边是()面,你的右边是()面。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评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评课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评课稿《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评课稿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赵剑赵敏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和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特别是将两个单式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等新知的形成,都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而水到渠成。
2、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比如老师提问要想比较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单看自己手中的单式统计图方便吗?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观察比较方便的统计图?学生交流讨论后,于是有学生提出“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的想法。
当画完了1985年的城镇、乡村人口数量的直条后,不少学生将两个直条用了不同颜色,老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然地想到是为了辨认与区分城镇、乡村人口数。
其实这就是新知图例的自主探究。
3、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国情及品德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动脑分析的习惯。
例如:提问学生: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乡村人口逐年下降?让学生感悟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总之:本节课老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1985-2000年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新知--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活动中采用实践尝试、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主动获取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引发矛盾,画完了表示城镇,乡村人数量的直条,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颜色?通过分析、评价让学生掌握了图例这一新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促进了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另外,在巩固训练中,引入学生身边的事:用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的统计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的知识、处处有数学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统计》教学反思1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换牙了这一情景进行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换牙,也知道自己换了几颗牙,统计同学换了几颗牙,相对就容易多了。
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统计学生的换牙情况,初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后出示图和表格为学生提供方法,最后把准备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由学生自主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统计完成同学换了几颗牙。
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从统计图到统计表的转化问题,而是根据情境图,直接将统计表作为统计的一种方法来呈现的。
而在有的练习题当中是没有情境图的,所以应该把这个问题补充进去,使学生明白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联。
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
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
不足之处:一、课堂秩序,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他们一会儿就做不住了,显得有点乱。
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没有像平时那样把握好课堂,没有过硬的驾于课堂的能力,面对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觉是有点紧张。
实话说,有点差强人意。
六年前,我在全镇老师面前上过两节课,一节是四年级的复习课《平行与相交》另一节就是这节课《我换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评课稿 / 小学数学评课稿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统计》评课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评课稿资料适用于小学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要预设,更要注重生成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
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
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