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 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 务
0.2 课后习题详 解
0.1 复习笔记
0.3 考研真题详 解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生产
方式
第2章 商品和价 值
第3章 货币与货 币流通量
第4章 资本及其 循环和周转
第6章 信用制度 与虚拟资本
第5章 社会总资 本再生产和市场
实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 第 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
考研真题 详》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
生产力
习题
经济
政治
第版
经济学
真题
复习
政治经济学 对象
资本主义
笔记
社会
内容
生产
研究
教材
商品
目录
01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 象和任务
02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 般理论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详解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15.1 复习笔记
15.3 考研真题 详解
16.2 课后习题 详解
16.1 复习笔记
16.3 考研真题 详解
17.2 课后习题 详解
17.1 复习笔记
17.3 考研真题 详解
18.2 课后习题 详解
18.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详 解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详 解
7.2 课后习题详 解
7.1 复习笔记
7.3 考研真题详 解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
01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16.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探索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而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反复探索,从1992年开始,我们确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是当代世界一种“效率型”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出现的一种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高度的灵活适应性的经济体制。
这种灵活适应性,为创新开辟出最广阔的制度空间,促进经济创新,从而推动所有制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不断地创造出更适合生产力发展公有制的新形式。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防止两极分化,并最终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1)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
完全可以根据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选择必要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和企业形式。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精选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2第二章商品和价值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6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8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12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14第七章竞争与垄断18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22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26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29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31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34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7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0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42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44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46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49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1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55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56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名词解释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4.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及其价值增殖一、资本的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
1.资本的一般性特点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
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物质形态只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
无论资本采取何种具体形态,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它都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资本的增殖性。
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
(2)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资本的返还性。
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4)资本的风险性。
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2.资本价值的流通与一般货币流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更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
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1)流通的形式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商品则一方面作为资本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转换形态,一方面又表现为取得更多货币的媒介。
(2)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获得用于消费的使用价值;后者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追求质上相同但量上更多的货币。
(3)流通的限度不同前者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后者以价值及其增殖为目的,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二、资本的形态和构成和普通商品一样,资本的价值也需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作为其运动的载体。
资本在其运动中可以有多种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一、名词解释1.资本集中[南京大学2003、2009研;东北财经大学2005研]答: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
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
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
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
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资本积聚[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8研]答: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并且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3.资本经营[中央财经大学2005、2010研]答: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与一般生产经营领域中的资本运动相比,资本经营有相同的目的,即价值增殖。
但它们在内容、对象、方式、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14~15世纪,伴随着西欧贸易的兴起,重商主义思想开始关注国民财富的积累问题。
近代经济科学的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法国的重农主义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
(2)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并接触到了剩余价值问题。
(3)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
马恩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第一次全面的分析了作为人类一个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运行规律,并科学预言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分析了当时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
斯大林继承列宁的事业,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斯大林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规律做了新的概括。
(5)斯大林逝世以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在中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很好的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教条。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的论述“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名词解释1.企业改革中的“拨改贷”[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拨改贷”是指原来实行的列入国家预算由国家直接无偿拨款的基本建设投资,除无偿还能力的项目外,改为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现在的中国建设银行)贷款解决。
实行“拨改贷”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预算无偿拨款,缺乏经济效益,为加强建设单位的经济责任制,提高投资收益,国家推行了“拨改贷”。
企业改革中的“拨改贷”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现象。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解决,企业利润全部上缴财政。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为了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率,将原来的财政直接拨款方式改为通过银行转贷给企业使用的方式。
“拨改贷”与一般贷款的区别在于:(1)“拨改贷”资金的所有者是国家,一般贷款的所有者是银行或者存款者。
(2)“拨改贷”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国家五年和年度基建计划,一般贷款项目没有此项要求。
(3)“拨改贷”资金在银行回收后上交中央或者地方财政,一般贷款由银行自行回收。
(4)中国建设银行是办理“拨改贷”资金的专门银行,在“拨改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处于“受托人”的身份;而提供一般贷款的银行可以是依法成立的各种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提供一般贷款活动中的身份是“债权人”。
2.现代企业制度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体制。
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1)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
一方面,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者之外的法人实体。
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价值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
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抽象劳动答: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第6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一、名词解释1.消费信用答: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买后支付。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
发放消费信贷分两类:①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②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
总之,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2.银行信用答: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①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银行信用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在企业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能够起到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能将非生产经营单位和居民准备用于消费的货币收入和积蓄聚集起来,将这些原本不是资本的货币提供给企业作为资本加以利用,这就增加了社会可用资本总量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辨析题1.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原因如下: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
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特别是货币借贷对资本集中起了加速作用。
起初,货币借贷把分散的货币资本吸引到个别或合伙资本家的手中,帮助个别资本实现资本积累。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一、信用1.信用的含义(1)在经济学中,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信用的本质: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关系,是适应商品生产发展需要而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借贷关系。
在商品经济较为发展的社会中,必然存在信用关系,而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不同。
2.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不一致。
(1)空间上的不一致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在不同国家、地区、企业及个人之间此余彼缺。
(2)时间上的不一致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在同一国家、地区、企业及个人之间时多时少。
克服这种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一致的途径就是赊销商品,借贷货币调剂余缺。
也就是债权人赊销商品或贷出货币,债务人则按规定时间支付货款或偿还借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这样,便产生了信用。
3.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①含义: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②商业信用的特点:a.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b.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c.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③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④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它的借贷规模、范围受到限制,只能在职能资本家之间就现有资本量进行借贷;商业信用的使用方向也受到限制,只能由卖方提供给买方,而不能逆方向运动。
(2)银行信用①含义: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贷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②银行信用的特点:a.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与职能资本家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b.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6.1 复习笔记一、信用及其功能1.信用的含义在经济学中,信用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出现了不一致。
(1)空间上的不一致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在不同国家、地区、企业及个人之间此余彼缺。
(2)时间分布的不一致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在同一国家、地区、企业及个人的时多时少。
商品进行赊销,货币通过借贷调剂余缺的途径可克服这种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一致的途径。
即债权人赊销商品或贷出货币,债务人则按规定时间支付贷款或偿还借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这样,便产生了信用。
3.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①含义: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②商业信用的特点:a.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b.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c.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③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是商业信用的工具。
(2)银行信用①含义: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②银行信用的特点:a.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是银行信用的实质。
b.货币资本是银行信用的对象。
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c.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及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①国家信用: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圣才出品】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概念题1.社会总产出答: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再⽣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
其中,社会再⽣产过程是由社会总⽣产通过⽣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复始、不断地运⾏和发展,构成的。
⽽社会总⽣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定时期(如⼀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供社会消费和使⽤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产。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相应地,⽣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物质⽣产部门和⾮物质⽣产部门两⼤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社会总产值、总产出、国内⽣产总值、国民⽣产总值和国民收⼊等。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2.投资需求答:投资需求⼜称投资⽀出,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其中,重置投资是指⽤折旧费进⾏的投资,它主要⽤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起,因此⼜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
新增投资是指⽤社会积累资⾦进⾏的投资。
3.消费需求答: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其中,个⼈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常⽣活中对各种个⼈消费品和⽣活服务的需求。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和物质⽣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15.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依据1.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实现要经过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列宁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并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
我国在几十年社会主义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范畴。
这个范畴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它有科学的规定性:(1)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1)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无可选择地接受了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等历史遗产。
这一历史事实决定了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生产力的落后仍然是主要的矛盾。
(2)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从生产关系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这使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目标有了根本保证。
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够高和多层次、不平衡发展,我们还必须允许和鼓励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
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但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经济发展方式[中央财经大学2008、2010、2019研]答: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
它除了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外,还包括依靠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优化和依靠社会福利的改善、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经济质量提高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
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到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同时它还具有时代性特征和可跨越性的特点。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等。
2.相对剩余价值[中央财经大学2000研;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研]答: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
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虚拟资本[南京财经大学2005研;浙江师范大学2007研;中央民族大学2019研;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9研]答: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广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在该书中,他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了其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便开始了。
(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一、名词解释1.虚拟资本[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
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而是对未来收入的一种索取权凭证。
它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形式。
它是实际资本的纸质复制品,是虚拟的一种资本形式。
虚拟资本的买卖价格不是依据其票面值,而是根据其预期收入来确定的。
计算公式为:虚拟资本价格=预期收益/平均利率。
虚拟资本的价格与其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平均利率成反比,而与实际资本的价值变动无直接关系。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改变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本身。
货币的虚拟化是信用制度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生产的基础。
2.国家信用[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答: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政府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
购买政府债券的通常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股份公司、各类企业和个人。
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是最高的。
3.商业信用答: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商业票据。
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一是商品赊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二是预付货款——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的特点:(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赊购商品的是从事生产或流通活动的职能资本,而能够提供商业信用的也是掌握商品的职能资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资本主义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9.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一、工资的本质1.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现象上看,资本家按劳动时间或者生产件数付给工资,造成好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的假象。
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品。
这是因为:(1)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会产生同义反复的问题。
(2)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
(3)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4)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
当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劳动时,劳动已经归资本家所有。
工人也就无权把已经不归自己所有的劳动作为商品出卖了。
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是劳动力。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时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2.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
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必要劳动相对应,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劳动力的买卖是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一种和货币不同的商品,人们所注意到的只是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对等原则,忽略这个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来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使得工资被看作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他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圣才出品】
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一、名词解释1.利益相关者[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答: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的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做出经营决策时,除了保证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和投资回报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权利要求,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
2.虚拟企业[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虚拟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虚拟企业。
这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电子货币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
(2)品牌型虚拟企业。
这主要是指以商品和服务品牌资源为核心,而虚拟生产等部分职能的企业。
(3)联盟型虚拟企业。
这主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资源优势互补的企业,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利益风险共享的松散型联合体。
3.公司治理结构答: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
通俗地讲,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7.1 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市场交易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包括三类即个人(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1)个人(或居民家庭)。
居民个人通过提供劳动成为市场经济的供给主体,并获得相应报酬。
同时,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需求主体。
(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其一方面是要素的需求者,另一方面是商品的供给者。
(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三重角色: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宏观经济的调节者(运用各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市场的交易主体(政府采购)。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1)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微观经济主体,也称微观经济单位,是指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
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居民和企业。
市场经济中,连接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的纽带是交易。
(2)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①从结构上看,在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中,居民和企业这种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
②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和企业1.居民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学中统称为居民,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之一。
(1)居民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地位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
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6.1 重难点解读
第一节信用及其功能
一、信用的产生及形式
1.信用的产生
经济学中,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双向等量转让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不一致。
克服这种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一致的途径就是商品进行赊销,货币通过借贷调剂余缺。
这样,信用便产生了。
原始形态的信用大多是实物的借贷。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信用活动愈来愈多地表现为货币借贷。
信用渗透到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2.信用的类型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地陷入萎缩状态。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期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款项的凭证。
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要求债务人向第三者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凭证。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②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3)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主体有国家和企业,与此相应,有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①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②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便形成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是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
的使用者之间建立起的直接融资关系。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企业还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筹集资本。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赊账和分期付款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发放消费信贷属于银行信用的范畴。
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可分成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在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二、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信用是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
无论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只要存在着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关系,就必然存在信用关系。
1.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
(2)信用可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大企业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
(3)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大大地节省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量。
(4)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
(5)信用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通过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促使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1)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
(2)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3)信用刺激投机。
第二节信用制度
一、银行和银行资本
1.银行的产生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
银行是在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1)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产生的基础
一方面,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商业汇票的流通必要时要求助于货币资本拥有者和其他信用机构。
这样,商业信用所使用的流通工具——汇票,便成为“真正信用货币”即银行券的基础。
另一方面,银行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由于商业信用以商品资本为借贷的对象,其借贷的量要受职能资本拥有的商品资本多少的限制,还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界限,并以相互的信誉限制。
银行提供的信用能够避免和克服商业信用的上述局限。
(2)银行的产生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货币经营业集中着大量的货币,因而货币的借贷便在货币经营业中发展起来,成为它的一项特殊业务,逐渐发展成银行业。
银行体现借贷的职能和信用贸易同货币经营业的其他职能的结合:①把贮藏的货币作为资本积攒起来,充当企业家的支付手段和购买手段的准备金;
②替商人和产业资本办理结算当出纳,即替他们办理收款付款业务。
(3)银行发展成为万能垄断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间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现代商业银行演变为多功能的综合性银行,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
①银行日益支配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长期贷款的增加,使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工商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相互融合,形成金融寡头。
③银行在通过兼并等手段不断壮大经营规模、追求银行经营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内容和范围,不断迎合市场的新发展。
2.银行的分类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银行。
其特点是直接与工商业务者发生联系,吸收客户存款,办理贴现和汇兑业务,发行信用流通工具。
现代商业银行按组成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单元制、分支制、集团制和连锁银行制四类。
商业银行的业务归纳起来分三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负债业务是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包括招集股金和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是银行贷出资金的业务,一般包括票据、商品抵押贷款、证券业务和信用贷款业务等。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性质上有别于政策性银行。
商业银行讲求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商业银行也区别于其他各类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广泛,综合服务能力强,而不是局限于只办理某一方面或某些
特殊的金融业务。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此类金融机构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根据分工的不同,服务于特定的领域。
我国现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3)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银行体系中的中心环节,享有发行货币的垄断权,代表国家管理全国银行,制定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管理全国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存款;拨付和结算;代理政府证券的发行;保管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贷款;制定利息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监督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
3.银行资本的特点
银行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所有者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银行资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银行借入的资本。
银行资本的特点是:
(1)银行资本是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银行是借款者和存款者的集中,银行资本在他们之间起中介作用。
(2)银行资本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现金,二是有价证券,和纯粹的借贷资本有区别。
(3)银行资本的运动除了以银行信用的形式存在外,还会以买卖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4)银行资本是一种职能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