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离骚》(逐字逐句翻译解析)精编版
百姓的生活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 生活多么艰苦。
分析: 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 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束缚
谏诤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唯 修洁而美好 句首语气词 废弃、 贬斥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上刚进谏
而晚上就遭贬黜。 因为
屈原与楚词
1、 简介屈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
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 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 动领袖何塞·马蒂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字灵均,汉族,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 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 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 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 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 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 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 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_______则开创了浪漫主义 的诗风。所以,“_______”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
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 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本来
背向、违背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善于取巧
通“措”措施
世俗本来适合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 改变措施。
墨斗,指准则
《离骚》(逐字逐句翻译解析)教材
爱美,比喻修身养性
(11)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人们各有各的乐趣啊,而我独
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疑问副词,
分解
难道
受创伤而改变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把我肢解了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
我的志向还会因受挫折而改变?
分析:诗人为自己坚持真理而自豪 ,并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重点词语积累
墨斗,指准则
苟合取容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准则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 于人奉作法度。
分析: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 气的败坏。
失意的样子
(5)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忧闷 通“郁悒”
原指(路)阻塞不通, 引申为走投无路
我忧郁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分析:无奈而痛苦的浩叹。 众女的种种丑态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不同能够相安?
分析: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意志
侮辱
(7)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使动用法,使……受压抑
责骂 忍受
我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我忍受着责骂
和侮辱。
保持
献身正道,死:为 动用法,为……死
推崇、赞许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
分析: 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 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束缚
谏诤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唯 修洁而美好 句首语气词 废弃、 贬斥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上刚进谏
而晚上就遭贬黜。 因为
代词,我 chǎi 香草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比兴艺术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已经得到了确立,但是,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离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离骚》的比兴都是虚构、想象之辞,是诗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比兴的发展;《离骚》的比兴,不只是以具体的事物比具体的事物,而且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内涵极为丰富复杂;而且一系列的比兴,相互联缀,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一种诗的艺术境界,有机地表现出全诗的内容,因而给人以整体的美的享受。
特别是诗人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
值得特别研讨的,是屈原首创的“两性喻”和“芳草喻”以及《离骚》的比德艺术。
下面就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一、两性喻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种刚柔和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
于是出现了《离骚》中的“两性喻”: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离骚》是写实的又是浪漫的
《离骚》是写实的又是浪漫的,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抒情长诗,是一首现实的浪漫主义诗作。
《离骚》浪漫主义最大的特色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精神的和谐统一,所以说它既是写实的又是浪漫的。
《离骚》是写实的:《离骚》的创作是源于作者屈原个人的生活,这首诗写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疏远的时期,是屈原个人身世生平、不幸境遇、美好理想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楚国政治上的腐靡、君王的昏聩和楚国人民的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创作表现手法来看,诗的前半部分是屈原的身份经历、政治斗争以及遭遇的描写,虽然手法上不完全写实,但诗人所写的是从自己个人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出来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用比兴手法而创作的诗句。
例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都是屈原个人当时生活、心情等的现实描写。
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看,诗的主人公形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政治家形象,他渴望从先贤的智慧中去寻找救世治国的方法,“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他又是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仁人志士,“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还是一个品性高洁,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人,“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这些都是屈原个人形象、内心和品行的真实写照。
《离骚》的写实风格虽然不明显,但是诗中的许多形象都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对诗人生活实践的直接描写,因此可以说《离骚》是写实的。
《离骚》是浪漫的:《离骚》诗篇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对作者想象中的事物进行描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极富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美丽高洁的事物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篇古今无双的浪漫主义诗篇。
诗的前半部分虽然说是以写实为主,但也加入了不少梦幻色彩,例如:制ji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女xu之婵媛兮,申申其ji予等等,都是可以称为现实中的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及其时代背景浅析
古代文学《离骚》及其时代背景浅析郭婧瑶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摘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品,其创作风格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呈现了荆楚独特的地域文化,研究屈原《离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现代文学创作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离骚》内容的基础上,从其地域文化、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三个角度进行探究。
关键词:《离骚》;时代背景;探究分析《离骚》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在创作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在阅读《离骚》后对其评价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通过赏析《离骚》,读者可以见证屈原伟大的理想抱负、独立于世的高尚品格、忧国忧民的政治意识,整首诗词流露出屈原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历史研究意义。
一、《离骚》作品内涵分析《离骚》是我国诗词的重要代表作品,后世的诗词创作或多或少都受《离骚》创作风格、表达形式、修辞手法等,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泰斗的地位,研究《离骚》,在文学和历史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结合屈原忐忑的一生,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流放时期,直至对统治者失去希望,以死明志,屈原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其作品《离骚》中始终借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向君王剖析自己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想要实现理想大同社会的美好意愿,同时揭示了屈原见证国家有兴盛走向衰微的矛盾心理。
关于《离骚》的题目解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史学家班固出提出“离,遭也;骚,忧也”,“离骚”就是指遭遇忧愁;钱澄之提出“离骚”是指当屈原苦于不得志、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心情写照,屈原只能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离骚》的定义主要采用班固作为官方解释。
结合《离骚》整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构思上十巧妙,用短短的两千多字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世界,在对《诗经》中的神话人物和事件进行加工和改造,将现实世界折射生成天界,揭示自己“求天帝不得见”的苦闷心理此外整首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以现实世界为主,通过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政治活动,点出屈原自身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对君王的“怒其不争”,后半部分讲述屈原对现实的逃避,企图追求理想的社会,通过各种幻境的塑造,安慰自身精神世界,但最终还是幻灭,现实与虚幻世界的交替,让屈原的内心世界再度崩溃,不惜以身殉国。
语文《离骚》教案与课文赏析
语文《离骚》教案与课文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教案模板、教学设计、说课稿等等,想了解不同教育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lesson plan templates, teaching design, lecture draf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educational material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正文内容《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4、“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 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 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 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 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 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 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 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 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我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 同流合污,卑躬屈节。 (5)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凡鸟不能同处一群啊,从远古以 来就是这样。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 态的词语,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哀:民生多艰,朝谇而夕替
怨:灵修不察民心,众女嫉余蛾眉,谓余善淫
2、“楚辞”
①诗体名。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 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 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 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 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 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 屈原的作品。 ③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 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 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民 离 散 而 相 失 兮
何 百 姓 之 震 愆
以《离骚》观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以《离骚》观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很多人把屈原定位成一个浪漫主义者,无疑这把屈原简单划了,因为除了浪漫主义之外,他文章还有很多方面的特点,比如说现实主义。
屈原是一个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为一体,为后世树立二者结合的优良典范的人。
关键字:屈原;浪漫主义;表现性;现实主义;典型性正文:辛亥革命以后,梁启超明确的指出屈原的作品为“浪漫的文学”,因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屈原定位成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人物。
这本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信服的结论,屈原的作品能大胆的驰骋想像,创作出了许多奇特优美﹑奔放雄伟的艺术形象,这表露了他自觉运用“想象”这一浪漫主义者必用的艺术手法。
并且在神话传说﹑行文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纯熟运用都体现了屈原浪漫主义的显著特征。
但是单凭文法词章就判定一个人似乎太过武断,也太过盲目。
这样做把一个本来多方位多层次的屈原单一化和简单化了,因为屈原除了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之外,现实主义的表现也是很明显的。
接下来我想根据他的代表作《离骚》来分析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具体体现。
“浪漫主义”的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他的的表现性,即表现情感、表现理想和个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愤怒出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在屈原在仕途上因奸馋被逐,眼见国家内忧外患、民生多艰但他空有满身才华﹑满腔抱负的情况下发愤而抒的。
因此《离骚》中很多地方都抒发了屈原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比如说“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宗国故土怀有深沉的情愫,虽屡次遭馋被逐,却是宁死不肯离去。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则表现的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之先后兮,及前人之踵武”反映了他不计个人安危,为祖国富强和政治修明而终生奋斗的政治目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则体现出他特别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与锻炼,终生汲汲于自身人格美得追求。
西方有位名人说过“把(自然界)这些与人类心灵有限性相适应的意象汇集到一起,从而根据这些意象来提取那些与他们相近的道德省察形式,再施加在这些意象之上,是外在事物内化,内在事物外化,是自然变思想,思想变成自然”。
《离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离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摘要:一直以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是以浪漫主义诗风开启者的面貌植根于人们心底的。
他的作品,尤其是《离骚》,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和杰作。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离骚》只是浪漫主义之作。
事实上,它是把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创作方式上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素有“风”“骚”并称之说,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性诗作)。
并且因它们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至今熠熠生辉。
然而,在屈原的作品,尤其在《离骚》中,我们更会深刻的感受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屈原跋涉、挣扎其中的黑暗污浊的现实,以及在污浊的现实中诗人痛苦而又执着地上下求索的孤傲不群的身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骚》中具有丰富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富有强烈的现实性。
它是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表达方式上的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之作,不能只片面地强调或忽略其中一个方面。
1 污浊的现实中不屈的抗争与追求《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定信念与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情感;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耀。
1.1 屈原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对立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反对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所谓:“循能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也是屈原所谓的“美政”理想。
正是这严重的对立,为屈原“美政“理想的实现设置了重重障碍,也最终导致了屈原只能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正是这些由奸佞之徒纠集起来的屈原的敌对势力,构成了屈原至死没有屈服的黑暗现实。
5.《离骚》(高中语文必修二___人教版)
名句: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立志寻求救国之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关心民生疾苦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课文总结: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自叙受屈遭贬的 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表现追求美政、九死 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 情。
我忧郁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流而消亡逝:古;:今随:水因流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灾祸背井离乡
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6)名词动用,合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形容词用作名词,木
陆离:古为修长 的样子,今义是 色彩繁杂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 长而又长。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因为我的芳香与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唯独我光明纯 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12)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 观光。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 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 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3、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 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 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
文章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 的完美结合
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又因为我采集白芷 而给我追加上罪名。
离骚艺术手法
斥全文,随处可见。 《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内容表现
更加具体形象,色彩更加鲜明,人物更加突出丰 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的比体艺术
常森在《论屈原诗歌的 比体艺术》一文中指出: 屈原的《离骚》营造了 一系列的比体艺术,其 核心有三:一是香草美 玉,二是道路,三是美 女。
浪漫主义风格
1、《离骚》是一篇浪漫 主义的作品,它汲取了 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风 格为创造方法。而不直 接去写现实,更多的是 表现作者由于现实的刺 激而迸发出的对理想的 强烈追求与反抗现实的 叛逆精神。
2、《离骚》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幻想更加 自由(如最后一段),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 操,借用神话素材并加以构思,把诗歌的艺术效果推到高潮。
《离骚》艺术手法补充
《离骚》的艺术特色美
“五美”: 1、鸿篇巨制,博大精深的“波澜壮阔美”; 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美”; 3、众多因素构成十大转折的“线索曲折美”; 4、“现实”基础融合“浪漫”升华的“现实浪
漫美”; 5、通篇铺写又大量比喻比拟起兴的“赋比兴应
用 美”。
《离骚》的艺术成就
波澜壮阔美
·音韵的铿锵,优美乐章 ·想象的神奇,地下天上 ·诗境的浩渺,艺术长廊 ·思想的周密,透彻深刻 ·联想的广远,古今八方 ·爱国的忠诚,始终如一 ·求真的品格,规矩绳墨 ·进取的精神,百折不挠 ·斗争的坚定,毫不退让 ·热爱祖国,决不离楚 ·追求真理,决不含糊 ·殉国殉真,慷慨悲壮
《离骚》的悲剧美
/10/29
.
13
文章特色
一、深刻的现实内容与 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1.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译文】【第一段】止不住的叹息擦不干的泪水啊,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不顺利。
我虽然爱好高洁又严于律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被废弃。
既然因为我佩戴美蕙而遭斥退啊,但我还要加上芳香的白芷。
爱慕芳草是我内心的信念啊,虽九死也绝不悔恨停止。
怨只怨君王是这般放荡糊涂啊,始终不理解人家的心意。
众美女嫉妒我的娇容丰姿啊,说我善淫大肆散布流言飞语。
本来时俗之人就善于取巧啊,违背法度把政令改变抛弃。
他们背弃正道而追求邪曲啊,争相把苟合求容当做法则规律。
忧愁、抑郁、烦恼我是这样失意啊,只有我被困厄在这不幸的世纪。
《离骚》(含逐字逐句翻译解析)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心地善良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 后悔。
神仙,这里指怀王
荒唐,没有准则
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分析:面对君主贤愚不分、忠奸不辨 别,自己和群臣矛盾尖锐,诗人坚定决心 ,抗争到底。
我
高尚德行 造谣
(9)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赶着我的马车缓步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 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岗暂时休息。 步:步行,使动用法,使……走。
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
驰:快跑。 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岗。
焉:于彼,在那里。
止息:停下来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 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入:被君王所用。 离:通“罹”,遭受。尤:指责。 退:退隐。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分析:诗人无奈中退让,但仍带着倔强 ,洁身自好。
用 淫荡
(4)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比喻许多小人
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娥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 之事。
本来 背向、违背
善于取巧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 任意改变措施。
墨斗,指准则
苟合取容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准则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 于人奉作法度。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 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诗人为什么“太息”、“掩涕“?此句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 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两句 启下。
《离骚》艺术特点
《离骚》艺术特点《离骚》艺术特点我们在指出《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的时候,还要明白,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它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和污浊,揭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并且展示了光明战胜黑暗,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前景,因此没有粉饰现实,而是激起人们向往光明,向往美好,唤起人们对黑暗现实的反叛情绪。
因此,《离骚》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健康的,培养了我国人民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三、《离骚》在艺术上的第三个成就就是发展了比兴的艺术传统,使之达到新的高度。
比和兴在《诗经》的民歌中得到很好运用,但《诗经》中的比和兴往往是单纯的,质朴的,很多情况下比和兴都能很清楚地分开。
《离骚》不同了,它的比兴更复杂、更广泛,王逸《离骚经序》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虽然在具体认识《离骚》的比兴内容上还可商榷,但是他已指出《离骚》比兴手法的复杂广泛。
我们很难指出《离骚》里哪些是兴,即使是比,诗中也没有给我们以某物比某物的明示。
朱熹在《楚辞集释》的《离骚经序》的注中说:“《诗》之兴多而比、赋少,《骚》则兴少而比、赋多。
”但他在《离骚经》的注文中,说了不少“赋也”、“比也”、“比而赋也”、“赋而比也”之类的话,却没有提到哪儿是兴。
《离骚》中确乎难找到明确的兴。
而朱熹说到的一些比,后世也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他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下注云:“比也。
……言己种莳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
” 我们现在大多不同意朱熹把种植众香看成是“修行仁义”的比喻,而认为是比喻对人才的培养延揽。
这说明《离骚》的比兴确比《诗经》的复杂得多。
其实《离骚》的比兴已不是《诗经》里的分而言之的比和兴,它已作为一个统一的名词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离骚
屈原《涉江》翻译
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年纪老了这种爱好仍 然没有衰减。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 之冠。披挂着夜晚发光的明珠,佩带着珍贵的美玉。 社会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却正在大步驰骋义无反 顾。用青龙驾车,两边配上白龙,我同重华一道去 游玉树的园圃。登上昆仑山吃那玉树的花,我要跟 天地一样长寿,跟日月一样光华。我为楚国没有人 了解我而悲伤,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江。 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在秋冬余下的寒风中叹息惆 怅。让我的马走上山冈,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停放。 我乘着篷窗船上溯沅水,船夫们一齐摇桨击水前行。 船慢腾腾地不肯向前,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滞不进。 清晨从枉渚出发,晚上歇宿在辰阳。只要我心地正 直,放逐在僻远的地方又有何妨?
诵读
1.形式上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 “兮”是有浓厚 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 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 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 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 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 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 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
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 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 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 比 喻 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 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等。
探究阅读
1、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举动吗?(讨论)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 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 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该坚强的活下来,活着便是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 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 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 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 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 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A、 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 能动摇和悔改。 B、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 C、 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屈原《离骚》讲解及赏析
屈原《离骚》讲解及赏析屈原《离骚》讲解及赏析_屈原离骚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讲解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屈原《离骚》的写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离骚》主要内容
《离骚》主要内容《离骚》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以下是《离骚》主要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
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
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离骚赏析——精选推荐
离骚赏析离骚赏析 《离骚》是屈原⽤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于整个⽣命所熔铸⽽成的宏伟诗篇,下⾯⼩编为⼤家带来了关于屈原《离骚》的赏析,欢迎⼤家阅读! 1.屈原是⼀位爱国主义诗⼈。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富强,以⾄统⼀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正是在诗⼈因受到谗⾔第⼀次被放逐,诗⼈是被迫远离故⼟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彩的⽂学样式,是屈原、宋⽟等诗⼈创造出的⼀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量使⽤的虚词"兮",可视为⼀种重要的标志。
4.屈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来的两次被流放。
第⼀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
原⾼中教材中所选的出⾃《九章》篇的《涉江》⼀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教案《离骚(节选)教案》。
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投汨罗江⽽亡的。
5.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离骚》则是⼀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热情奔放的语⾔、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法来塑造形象"(摘⾃《辞海·⽂学分册》)。
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艺术特⾊ 深深植根于现实盼积极浪漫主义 中国⽂学观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创作⽅法源远流长,现实主义导源于《诗经》,浪漫主义导源于《楚辞》。
《离骚》上
外 表 美
屈原笔下的香花香草
• • • • • 江离:香草。(取其芬芳) 辟芷:幽僻处的香草。(取其淡泊) 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取其高洁) 木兰:香树。去皮而不死。(取其顽强)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取其坚守)
诗人与香花香草
• 以香花香草喻美好的品德与才能,比喻 高尚的行为与追求。 • 香花香草衬托出诗人纯洁美好的内心世 界和高洁伟岸的精神形象。 • 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委婉而富 有情韵,营造了清丽的意境,增强了抒 情效果,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离骚》——诗家之绝唱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故 •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 灵脩美人,以媲於君。
——汉 王逸《离骚》序
合作探究HEZUOTANJIU
5、纵观全诗,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人格美)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 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 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 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 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 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 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 子样。
民生疾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进谏不纳被贬: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君王荒唐没有准则: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小人嫉妒“谣诼”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世俗的观点: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作者:王雪红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3期
摘要:一直以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是以浪漫主义诗风开启者的面貌植根于人们心底的。
他的作品,尤其是《离骚》,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和杰作。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离骚》只是浪漫主义之作。
事实上,它是把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创作方式上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完美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a)-0194-0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素有“风”“骚”并称之说,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性诗作)。
并且因它们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至今熠熠生辉。
然而,在屈原的作品,尤其在《离骚》中,我们更会深刻的感受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屈原跋涉、挣扎其中的黑暗污浊的现实,以及在污浊的现实中诗人痛苦而又执着地上下求索的孤傲不群的身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骚》中具有丰富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富有强烈的现实性。
它是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表达方式上的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之作,不能只片面地强调或忽略其中一个方面。
1 污浊的现实中不屈的抗争与追求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定信念与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情感;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耀。
1.1 屈原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对立
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反对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所谓:“循能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也是屈原所谓的“美政”理想。
正是这严重的对立,为屈原“美政“理想的实现设置了重重障碍,也最终导致了屈原只能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正是这些由奸佞之徒纠集起来的屈原的敌对势力,构成了屈原至死没有屈服的黑暗现实。
1.2 从《离骚》的内容分析其现实性
《离骚》的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群小的贪婪,展示了楚国政治舞台的黑暗现实。
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一切都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
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重重的迫害和打击。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屈原所置身其中的楚国统治阶级内部奸邪当道、庸俗势利、黑暗污浊的现状以及令人窒息的浓重氛围。
其中现实主义之特色表现得鲜明而突出。
离骚的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到篇末),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美政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
描写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现了他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一部分内容虽然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但却真实生动地表现来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矛盾而痛苦的心理发展过程,留下了诗人在污浊现实中奋力挣扎的深深的印痕,同样表现了强烈而鲜明的现实主义因素。
2 高洁理想中的浪漫情怀
《离骚》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但在创作方式上,《离骚》却又表现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因而《离骚》更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之作。
2.1 作者由于社会现实刺激而迸发的激情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他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离骚》的前半部分,着重是诗人对自己的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在表现方式上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把自己生活上的经历和情感深化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协调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恶的崇高,恶与丑的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了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中用上天下地的描写,希望与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达了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了卓绝的战斗精神。
2.2 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长顑颔亦何伤”。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的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2.3 在残酷现实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离骚》中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现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
诗人它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
2.4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王逸为《离骚》作序云:“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一媲于君……”。
作为诗歌的象征手法,《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是一个复杂而巧妙地象征比喻系统,表达着作者追求内美,贤臣明君的渴慕等。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或比况当世贤德,或喻指古代贤人,随文见义。
另外,美人的意象,同样被赋予了鲜明的象征意义,或比喻君王(“恐美人之迟暮”),或是自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实质是对一种理想的政治关系的借喻。
综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屈原的《离骚》,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只强调它是浪漫主义之作,也不能偏执地只看到它的现实主义因素。
一部《离骚》,真正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篇。
参考文献
[1]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
[2] 于野.文学与生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2.
[3] 张崇琛,等.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3.
[4] 向阳.一口气读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8.
[5] 何怀远,贾歆,孙梦魁.四库精华·楚辞.远方出版社,2006,9.
[6]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