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梅兰芳收藏火柴盒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梅兰芳为我国戏剧做出了无法估计的贡献,他把中国戏剧带到了全世界,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关于他的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帮到你更深入的了解他!为保气节举家南迁寓居上海上海是梅兰芳常跑的码头,早在1913年他第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献艺, 就轰动申城。
但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寓居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侵占东三省,又觊觎华北。
据说有一次梅兰芳到上海献艺,《申报》老板史量才对他说:“沈阳已经失守了,看起来华北也是岌岌可危,很可能你要当‘内廷供奉’了。
”梅兰芳岂肯在日寇淫威下为侵略者献媚?他是这样解释他所以要告别从艺20多年的北京城的:“从那时起(指‘九一八’事变),我的心上压着一块石头,同时感到北京上空笼罩着一片阴暗的黑云,我就决定离开北京,移家上海……”1932年冬,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因一时无合适寓所,先暂住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沧州饭店。
梅兰芳虽然收入不菲,但他到沪后不愿买房,故在沧州饭店居住了大约一年后,才租下了马思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这幢花园洋房是后来曾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将军的产业。
梅兰芳选中马思南路121号,是经过再三考虑的。
这里是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交通方便,闹中取静。
当年的马思南路两边矗立着一幢幢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法国梧桐遮阴蔽日,以清静、幽雅享誉沪上。
从今天的思南路向南穿过复兴中路,走过“周公馆”,就见南面的弄堂里有一排四层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它们朝南面向当年的震旦大学校园(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在这条弄底的第一幢花园洋房就是马思南路121号,由东向西比邻排列的两幢分别是123号程潜将军寓所、125号李烈钧将军寓所。
弄底是一所小学, 梅宅花园有便门直通学校操场。
梅兰芳选择马思南路121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离老友冯幼伟家很近,彼此往来方便。
梅宅是一幢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底层是汽车间和佣人居室,二层是梅兰芳的书房“梅华诗屋”,三层是梅兰芳夫妇的卧室,岳母和儿女住四层。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古老的北京城,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巷尾坐落着一户普通人家,那里住着一个名叫梅兰芳的孩子。
他的童年,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如雷的掌声,只有一盏微弱的油灯和一颗对戏曲充满好奇的心。
梅兰芳自小体弱多病,声音也细若蚊蚋,邻里间常有人议论:“这孩子,哪像是个唱戏的料?”这些话,像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割在他的心上。
但梅兰芳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便能照亮前行的路。
一日,梅兰芳偶得一本破旧的戏曲剧本,那上面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有魔力,牵引着他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开始偷偷练习唱腔,对着镜子模仿戏中的一举一动,尽管动作笨拙,声音也时常走调,但他从不气馁。
每当夜深人静,小巷里总能听到他那稚嫩而坚定的声音,穿透了夜的寂静,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梅兰芳,终将成为舞台上的王者!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梅兰芳的师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初见梅兰芳时,眉头紧锁,直言不讳:“你这条件,想要成角儿,难啊!”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心中的热情,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
他开始更加刻苦地训练,每日天不亮便起床,练声、踢腿、下腰,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完美。
他的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滋养了他心中的梦想之花。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梅兰芳已从一个瘦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
他的技艺,也在日复一日的苦练中,日益精进。
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个上台的机会,虽然只是个小角色,但他却以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光芒万丈。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就在梅兰芳的事业逐渐起步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的嗓子几近失声。
这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梅兰芳的世界,仿佛一夜之间崩塌了。
他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吃不喝,整日以泪洗面。
人们都说,梅兰芳完了,他的戏曲之路,到此为止了。
然而,就在这绝望之际,梅兰芳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重新学习发声,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他的戏曲生涯。
火花收藏知识大全绝招有哪些?
火花收藏知识大全绝招有哪些?一、火花概况火柴盒贴画,即火柴商标,在我国美其名曰火花,在国外称之为磷寸票、火柴贴纸、火柴标签、火柴画片等。
火花属世界五大收藏体系(邮票、火花、烟标、酒标、古市)之一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00多万人从事此项收藏活动。
集火花已成为继集邮之后的又一热门。
据考证,世界上第一枚火花,诞生于叹827年,是英国克里夫兰郡的史托克登公司出品的“约翰·华克”牌火花。
火花上印有这位最早制成摩擦火柴的英国药剂师的头像。
从时间推算,第一枚火花要比第一枚邮票、英国的黑便士邮票早13年。
1879年(清光绪五年),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火柴厂——广州巧明火柴厂。
当时市场上被日本、瑞典等国的“洋火”占领,这家民族工业的火柴厂不得不以仿制国外火柴商标打进市场,所以早期中国产的火柴却贴着日本的火花商标。
此后,中国火柴工业逐渐发展,沿海地区火柴厂产品质量得到了顾客认可,而此时日本等国火柴制造商反过来冒用我国的火柴商标,并配以当时老百姓喜爱的图案。
所以,在中国早期火花中,中、日火花很难分辨。
集花界普遍认为中国第一枚火花为广东巧明火柴厂的“舞龙”牌。
在已出版的各种火花书籍、报刊上均有文章介绍或提及。
但1996年10月,上海一年轻火花收藏家,在中国《火柴工业》杂志发表论文,论证中国民族火柴工业最早生产厂家诞生于上海,即1877年开设于上海大马路一洞天的“上海制造自来火局”,该局当时使用的火柴牌号为“马牌”。
火花,堪称时代的一面镜子。
我国早期火花(如舞龙、舞鲤、猴鹿等)真实反映了中国民风,是中国近代史和火柴工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五四”运动之后,出现在我国火花上的“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抵制外来侵略、振兴民族工业的爱国热情。
“九一八”事变后,火花又反映了全国军民抗日风暴;解放区根据地火花则反映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生龙活虎的景象。
“文革”开始之后,我国火花设计题材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如样板戏、语录等),同时,许多珍贵的早期火花被列为“四旧”,一些前辈藏家几十年的心血被毁于一旦。
梅兰芳与卓别林的跨国故意感人啊.
1930年初,梅兰芳率领剧团到美国六大城市进行访问演出,首次把中国京剧推向国际戏剧舞台。
5月的一天,梅兰芳一行抵达电影名城洛杉矶,当晚应剧场经理之邀来到一家夜总会,出席了由市长、企业家、导演、明星、著名艺术家等组成的62人赞助委员会举办的盛大欢迎酒会。
宾主刚刚入座,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迎面走来,他穿着工作服,连领带也没有系,与那些身着正统礼服的参加者相比显得格外特别。
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正思量着在哪儿见过此人时,剧场经理站起来向他介绍说:“这位是卓别林先生。
”经理又向卓别林介绍说:“这位是梅兰芳先生。
”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情不自禁地热烈握手并紧紧拥抱。
fgdfg那时,卓别林正在紧张地拍摄影片《城市之光》,当他得悉洛杉矶专门为梅兰芳举行欢迎酒会后,他赶紧抽出时间前往参加,并为自己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而向梅兰芳连连道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酒会竟然成了梅兰芳和卓别林的私人聚会。
他们一边品着美酒,一边畅谈戏剧。
梅兰芳说,他从卓别林的无声电影里学习到了如何依靠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剧情内容。
卓别林盛赞中国古典戏剧不仅给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而且给美国电影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参考价值。
他还向梅兰芳介绍自己早年也是舞台剧演员,后来才拍电影,并详细询问了京剧中丑角演员的表演技术。
梅兰芳对卓别林说,中国京戏里的丑角是很重要的,艺术含量也很高,自己的前辈中就有一位造诣很深的丑角名家萧长华先生,可惜这次他带来的节目中这类角色不多,仅《打渔杀家》中有一点,希望卓别林以后有机会访问中国,到时一定能够欣赏到中国京剧界许多丑角的精彩表演。
尽管这是梅兰芳与卓别林的第一次见面,但是由于对戏剧有着共同的挚爱和追求,他们毫无陌生感,反而无拘无束,相谈甚欢。
几天后,梅兰芳应邀到卓别林和范朋克等合办的联艺公司,以及米高梅、二十世纪等拍摄现场参观,再次和卓别林探讨了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卓别林热情相待,详尽地向梅兰芳介绍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情况,最后两人亲切合影,为世人留下了一幅十分珍贵的照片——梅兰芳身穿蓝缎团花长袍、黑缎马褂,卓别林身着笔挺西装,两人面含微笑,双手紧紧相握……当时,梅兰芳与卓别林都正值壮年,各自在艺术创作和表演道路上独树一帜,他们彼此仰慕,互相勉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梅兰芳的故事份
梅兰芳的故事(五)份梅兰芳的故事 1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唱红了以后,和忘年交杨小楼自组了戏班。
杨小楼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京剧演员之一,被誉为“武生泰斗”,慈禧掌权时曾多次被邀至宫中演出,一时名声大噪。
杨小楼的“戏份儿”比梅兰芳大。
对这个问题杨小楼本人并不计较,倒是他的追随者提出,两人同拿头牌的戏份儿,但杨小楼应该再拿一份加钱,即每卖出一张票,杨小楼从中提成一角钱。
这样一来,杨小楼的收入就大大超过梅兰芳了。
梅兰芳只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较劲儿。
杨小楼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优待。
一个寒冷的傍晚,梅兰芳到一位友人家吃饭。
窗外,凛冽的寒风吹得树枝摇摆不定。
梅兰芳心情很差。
原来,前一天杨小楼演《冀州城》,卖出去1000多张票,今天该梅兰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公不作美。
梅兰芳忐忑不安,都想托病罢演了。
在朋友的规劝下,他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坐车前往剧场。
刚走到剧场那条街,老远就看到大街两边挤满了汽车、马车和人力车,显然都是来看戏的。
梅兰芳没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的戏。
于是,他振作精神,大步走进了戏院,只见里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原来,这天共卖出去1800多张票,不但超过了前一天的杨小楼,还打破了这个剧场开办以来的最高上座纪录。
第二天,杨小楼照例领到180块的加钱,但他却笑不出来了,“人家唱戏,咱拿钱,惭愧惭愧。
”杨小楼是个正直又明事理的人,于是提出从此不再拿加钱了,与梅兰芳*起*坐,不搞特殊待遇了。
所以,人若是想要改变处境,最好的方法是在隐忍的同时提高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
抱怨是最无用的。
梅兰芳的故事 2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__、中国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
一次在北京__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记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
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表演人物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历史趣谈: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大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大事导语: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
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
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
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
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
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
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
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
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
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梅兰芬的故事
关于梅兰芬的故事对于现代年轻观众而言,梅兰芳只是一个符号,从课本上知道他是四大名旦之首,代表着京剧文化,可能很多人都分不清梅兰芳和梅艳芳有什么区别。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关于梅兰芬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出场费值十根金条当年梅兰芳大师第一次去上海演出,丹桂戏院专门购买了数期当地报纸的版面,只写着‘梅兰芳’三个大字,连着登了好些天,引起不少人关注。
演出场场爆满,后来他出场费高达十根金条。
身价绝不逊于当今的各路明星。
解放后,中国没富人了,中国工资最高的是谁?梅兰芳!50年代,毛主席的工资四百零四块八,梅兰芳本来是自由职业者,演一场拿一分钱,1956年公私合营改成月薪,梅兰芳主动降薪两次后为2100元。
这是什么概念?那时清华教授,每个月拿出八块钱来当伙食费,可以天天吃水鱼王八的!所以抗美援朝,梅兰芳直接捐飞机,大炮都看不上。
国内最火,群星义演观众只认梅兰芳在一次义演中,谭鑫培被安排演大轴,压轴戏由杨小楼担当,梅兰芳和王蕙芳的《樊江关》被安排在倒数第三出。
由于那天晚上梅兰芳另外还有几出堂会戏,一时未能赶回来,杨小楼的压轴戏便顺理成章地提前上演,却引来观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大声责问戏院老板“梅兰芳为什么不来”,并纷纷表示“梅兰芳不来,我们要求退票”。
杨小楼的整出戏就在满场喧嚷声中草草收场。
这时,梅兰芳匆匆赶到。
他一出场即引来喝彩声一片,然后全场安静下来。
对待媒体:气度非凡有一个小报记者,想自己成名,急于想成名,所以他偏偏做反面文章,反面文章才能够惊动世界。
别人说梅兰芳好,我非说他糟!批评梅兰芳,骂梅兰芳,说梅兰芳艺术不行。
结果梅兰芳没有反应。
后来这事情过去若干岁月,这个小报记者落魄了,跑到了梅兰芳那里,一五一十,把自己的处境讲一遍,梅兰芳知道这些情况以后,拿出两百块钱来,货币不同年代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两百块,大概是比较值钱的两百块,给了他两百块,再也不说别的:“您走吧。
”记者没有想到,一个受过他侮辱的、受他欺负的这么一个人,居然会这样对待他,他的钱会如此容易地得到,他没有想到!他被梅兰芳的气度、胸怀感动,当场“扑通”跪下:“梅先生,我真不对!您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是有眼不识泰山!我错了!以前的文章都是狗屁,我今后再不这么做了……”大大的检讨了一番,梅兰芳说:“没关系,你也要吃饭,没关系,去吧!”。
梅兰芳小故事
梅兰芳小故事梅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艺术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梅兰芳的小故事吧。
梅兰芳,原名梅春亭,1904年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
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戏曲表演,潜心研习,勤奋苦练。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艺术传统,还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他不仅在表演技艺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戏剧理论研究和舞台表现力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他深谙戏曲表演的精髓,善于运用声、律、动、静等表现手段,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如《赤桑》中的贾宝玉、《桃花扇》中的西门大官人等,深受观众喜爱。
他还在舞台表演上勇于创新,提倡“以唱为主,以身为辅”,注重唱功和身段的结合,使得他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除了在舞台上的杰出表现,梅兰芳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不满足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提出了“以唱为主,以身为辅”的表演理念,大胆尝试新的表演方式,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代宗师。
梅兰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经历过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梅兰芳的一生,是中国京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品质都让人钦佩。
他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力量的启迪。
让我们铭记梅兰芳,学习他的精神,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为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兰芳小故事,如此感人至深,让我们永远铭记。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有一个名叫梅兰芳的少年,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戏曲家庭,父亲是京剧团里的一名小丑。
在那个时代,戏曲虽受人们喜爱,但地位并不高,被视为下九流之一。
梅兰芳自小便被父亲带着穿梭于各大戏园子,看着台上那些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们,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他要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那颗星。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让这颗种子发芽。
梅兰芳的嗓音并不出众,甚至一度被认为不适合唱京剧。
每当他开口练唱,总会引来同伴们的嘲笑和师傅的摇头叹息。
面对这样的打击,梅兰芳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
他开始每天清晨起床,对着空旷的院子,一遍遍地练习发声,直到喉咙沙哑,也不肯停歇。
一天,梅兰芳在练习时,无意间听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评论:“唱戏,不仅仅是声音,更是情感的传递。
没有情感的声音,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心灵。
从那以后,梅兰芳开始注重情感的投入,他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角色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兰芳的演技逐渐得到了提升,但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天,剧团里的一位主演突然生病无法上台,团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梅兰芳主动请缨,虽然他的名气不大,但团长被他的坚持和热情所打动,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演出那天,梅兰芳身着华丽的戏服,站在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上。
他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那一声声唱腔中。
台下的观众先是惊讶,随即被他的表演深深吸引,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那一夜,梅兰芳的名字响彻京城,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成功并没有让梅兰芳停下脚步。
他深知,要想在京剧界站稳脚跟,必须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种戏曲流派,吸收其精华,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创造出了独特的“梅派”艺术。
他的表演细腻入微,情感真挚,将京剧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当梅兰芳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给了他一次考验。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胡同深处的一座小院里,住着一个名叫梅兰芳的少年。
他身材瘦削,眼神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但那时的他,还远远没有成为后来名震天下的京剧大师。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是京城小有名气的京剧演员,但梅兰芳的童年并未因此铺满鲜花。
相反,他因嗓音细弱、身形不够挺拔,常被同龄人嘲笑为“唱不了戏的料子”。
每当夜深人静,梅兰芳总是一个人偷偷在院子里练习发声,那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仿佛在与命运抗争。
一日,梅兰芳的父亲带他去看了一场京剧名家的演出。
舞台上,那位老生演员声如洪钟,形神兼备,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仿佛将人物的灵魂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梅兰芳看得入了迷,心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然而,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
梅兰芳的师父,一位严苛的老艺术家,对他的评价是:“天赋平平,需下苦功。
”这句话像一把利剑,深深刺痛了梅兰芳的心,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证明自己的决心。
他开始了一段近乎苛刻的训练生涯。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梅兰芳已在院子里练声,那声音从最初的微弱逐渐变得浑厚有力。
为了矫正身形,他每日绑着沙袋练习走路,直到双脚磨出了血泡,也未曾停下。
夜晚,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梅兰芳仍在灯下研究剧本,揣摩角色,力求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能精准传达人物的情感。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梅兰芳已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青年。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在一次小型的演出中,梅兰芳凭借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演绎,赢得了满堂彩。
那一刻,他仿佛听到了自己心中那声久违的欢呼,那是对过去所有努力和坚持的最好回应。
但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梅兰芳意识到,要想在京剧界站稳脚跟,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开始尝试将传统京剧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新意的表演风格。
这一创新之举,让他在京剧界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新星。
然而,正当梅兰芳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差点将他击垮。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古老的北京城,有一条名为“梨园巷”的小街,这里曾是无数戏曲艺人的摇篮,也孕育了一位传奇人物——梅兰芳。
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徒,一步步登上了戏曲界的巅峰,成为了名震天下的京剧大师。
故事要从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说起。
那年,梅兰芳不过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被父亲领着走进了梨园巷深处的一座小院。
院里,一位面容严肃却眼神温和的老者正等着他们,这便是梅兰芳的启蒙师父,人称“戏疯子”的苏三爷。
“孩子,你想唱戏吗?”苏三爷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穿透风雪,直击人心。
梅兰芳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然而,他并不知道,这条路上布满了荆棘与挑战。
起初,梅兰芳的学艺之路并不顺利。
他的嗓音不够清亮,动作也不够灵动,常常被同门师兄弟嘲笑为“笨鸟”。
每当夜深人静,梅兰芳便独自一人在院子里练习,汗水与泪水交织,但他从未放弃。
“师父,我真的能唱好吗?”一次,梅兰芳终于鼓起勇气,向苏三爷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苏三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他来到了一棵老梅树下。
“你看这梅花,它不畏严寒,独自绽放,是因为它相信自己终将美丽。
”苏三爷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一样,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那以后,梅兰芳更加刻苦地练习,他不仅学习了京剧的传统技艺,还大胆创新,将西方的戏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表演,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美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然而,正当梅兰芳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将他击垮。
一场大病让他的嗓音变得沙哑,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梅兰芳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站在舞台上。
就在这时,一位神秘的老中医出现了,他给了梅兰芳一剂药方,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梅兰芳一个秘密:“真正的艺术,不在于声音的高低,而在于情感的传递。
”这句话仿佛一道曙光,照亮了梅兰芳心中的黑暗。
经过长时间的调养与努力,梅兰芳终于重返舞台。
众人拾柴火焰高——《梅兰芳全集》编纂背后的故事
傅谨教授承担的北京哲社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梅兰芳生前文献搜集、整理及《梅兰芳全集》的编纂”(编号14ZDB21)历时三年已经完成,八卷本《梅兰芳全集》也于2016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
这套书已经成为梅兰芳研究的新进阶,戏曲界人人必读的经典文献,使得梅兰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走出资料匮乏、重复、遮蔽的困境,走出转相抄录的状况,不断促进梅兰芳研究乃至整个京剧研究走向新颖和纵深。
因此《梅兰芳全集》的编纂虽是资料汇编性的基础工作,但对京剧学学科建设乃至整个戏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梅兰芳全集》主要编纂者之一,笔者深感自豪,同时也特别愿意把编纂过程中的故事分享给学界同仁,希望能够激起大家的热情,为《梅兰芳全集》的补遗增砖添瓦。
编纂“全集”,怎样做到“全”?这不仅是《梅兰芳全集》面临的首要问题,恐怕也是整个学术界面临的难题。
当年陆小曼为徐志摩编全集,有些资料费尽心思也未能如愿收录,只能徒留遗憾。
我们为了尽可能避免遗憾,下了很多功夫,花了很长时间。
作为戏曲领域著名的理论家,傅谨老师学术会议频繁,科研课题众多,但他在百忙之中时时处处不忘对《梅兰芳全集》给予高度关注。
项目一开始立项,傅老师立即成立课题组,课题中间一直不间断地给我们以悉心指导。
他督促工作、告知线索、引荐同仁,甚至为搜集资料亲自上阵。
譬如,2013年11月傅老师在英国利兹大学期间提供了《舞台生活四十年》俄文版序言;2015年12月傅老师在美国期间发给我们《中央日报》1935年9月4日第3版登载的《梅兰芳昨晚赴沪》的专访,这都是我们无法找到的资料。
在傅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利用了十几种数据库,跑了几十家图书馆,翻阅了几十种旧报刊,搜集了大量为人罕见的资料。
在初稿交付出版社之后,又零星发现一些资料,傅老师都让一一加入,虽然这样需要重新更改目录和页码,增加不少校对工作,但为了使全集尽可能“全”,也在所不惜。
即便这样,凭我们自己的力量,要想无一遗漏,也是比较困难的。
梅兰芳珍藏的火柴盒
作者: 李大椿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64-64页
主题词: 梅兰芳 独裁者 地球仪 希特勒 艺术大师 纪念馆 世界著名 收藏 炸弹 象征着
摘要: 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素有收藏火柴盒的癖好。
在梅兰芳纪念馆里有不少他生前收藏的火柴盒,其中有一个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原来是世界著名电影喜剧大师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在玩弄地球仪,里边的火柴都制成炸弹形态,磷面正好连接到希特勒的屁股处。
整个设计幽默而寓意深刻,炸弹与地球仪象征着这个大独裁者好战的本质,使人们必然产生"玩火者必自焚"的联想。
美国华裔收藏家鲁振国趣说火花收藏
Stamp & Coin 邮币卡鲁振国193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父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到法国向当地华工传道,因常与国外通信,家中有许多欧洲邮票。
自幼耳濡目染,他也跟着搜集。
记得父亲曾用几张稀有的邮票与人换了一部缝纫机,当时的价钱可买半间房子。
因“文化大革命”时期收藏外国邮票有反革命嫌疑,担心被牵连,多数自行销毁,加上当时流通的邮票多印有毛主席像,他担心弄脏了美国华裔收藏家鲁振国趣说火花收藏吕传彬鲁振国收藏的第一组火柴盒,1956年由南京首都火柴厂制造编辑|朱慧敏Stamp & Coin 邮币卡遭人告发,因此不想再收集邮票。
民族工业发光亮童年时在集邮杂志读过介绍火柴盒的文章勾起了他的记忆。
火柴原叫洋火,是进口货,中国民初开始自制火柴,象征中国站起来了,属于民族工业。
当时,人们常说“一根火柴可照亮许多人”,他终于找到一项“不敏感”的新嗜好。
南京第13中学毕业后,他到印刷厂当电工,是份闲差事,有许多时间“忙”自己的收藏。
搜集火柴盒的人,目的是上面贴的商标。
他认识火柴厂的工人,所以常有渠道获得全新的盒贴。
他回忆,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有人搜集火柴商标,别名“火花”。
这项收藏的兴起,主因中苏交好,进口许多东欧火柴。
火柴在中国原为廉价消费品,火柴工厂也知道,光靠火柴赚钱太难,欧洲人开始印制各种如邮票的火柴盒贴供人搜集,引起中国火柴工厂仿效,带动了收藏。
摊开一本本以废纸装订的火柴盒册,他说当时物资匮乏,借在印刷厂工作之便,他用公司的账册废纸自己装订,每页都还可清楚地看到一行行数字。
虽然如此,他仍认真地在每本封面印上“火柴商标集”与自己的名字。
还找外国朋友以不同文字写下“火柴商标集”几个字,增强艺术性。
里面也记录了许多藏友的联络方式,以便交换收藏。
学纽约华埠早期观光火柴中国早期防风火柴篆科系列Stamp & Coin 邮币卡过俄文的鲁振国也曾写信到苏联画报与人交换火柴商标。
中国火花众多中国最早的火柴,是甲午战争用于火炮点引信,长度像个火把。
最精彩的表演(忆梅兰芳)
最精彩的表演(忆梅兰芳)贵妃醉酒最精彩的表演陈炳熙一梅兰芳先生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
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位画家来要求了,虽然并不像后来传说的那样,他甚至要靠润笔来糊口。
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他还没有拮据到那地步,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
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登台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远路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
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他并非一起始就想蓄须示志。
当日本侵略军刚刚打开国门,大批国土和城市还没有沦入敌手的时候,他是想以自己的艺术去召唤抗敌的血诚的。
直到此刻,一想起他在上海创演的《抗金兵》,还为那种“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壮志敌代激动万分。
然而后来连上海也沦陷了,那已经不是他可以上演《抗金兵》的地方,再要唱下去,就只能为敌人歌舞升平了。
所以他的退路只有香港,他要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他未尝没有亲操吴钩到战场上与敌人拼一个你死我活的壮心,但他毕竟是一介文人,且年齿已长,自知上不了战场,他所自信的唯有那坚贞不移的节守。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的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的形象,他正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去坚定他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的准则。
白石老人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
当北京沦陷,敌伪横行时期,老人在前厅里放了一具棺材,声称“齐白石死了”,让那些附敌的新贵们不必来此求画。
这一种孤傲高洁狷介自重的风标,正是先生所要努力为自己树立的。
尤其在他想起老人为感激他于稠人广众中为之争来荣誉,而做的那首“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的绝诗时,就要发出“老人把自己引为知己,自己也要把老人引为同调”的感慨,并以此来勉励自己。
他要用老人那副嶙峋的傲骨,去抵御那些随时都会袭来的恶风。
梅兰芳收藏火柴盒
梅兰芳收藏火柴盒
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前有一种爱好:收藏火柴盒。
其中有一只特别设计的火柴盒,火柴盒封面上印的是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在玩弄地球仪,磷面正好连接到希特勒的屁股处。
整个设计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炸弹与地球仪象征着希特勒的好战,谁要使用火柴又必然会产生“玩火者必自焚”的联想。
这火柴盒的设计者,正是卓别林本人。
梅兰芳收藏这只火柴盒,还有一番来历。
1941年的春天,《大独裁者》即将在香港上演。
当时,美国电影在香港总是由“皇后”、“娱乐”两家影院首映,中国人办的“利舞台”剧场这次想争得首映权,就找正居留香港的梅兰芳设法帮忙。
梅兰芳与卓别林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友谊,现在他为此事特地打了个电报给卓别林,卓很快复电同意。
《大独裁者》在香港上映后,梅兰芳先后看了七遍。
这种炸弹式火柴,就是“利舞
台”首映《大独裁者》时作为新片广告赠给梅兰芳的。
此后,梅兰芳一直珍藏着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火柴盒。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也是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兰芳,原名梅昆仑,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自幼随父亲学戏。
他从小就展示了对京剧的浓厚兴趣,为了追求艺术梦想,他读书时就只在课余时间学习京剧表演技巧。
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始于14岁,当时他以个人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世间名篇《小二黑结印钞》,从此开启了他的表演生涯。
梅兰芳开始接受各地剧社的雇佣,参加各种规模的演出。
他在演出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渐渐地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青年戏剧演员。
他以其高超的表演技艺和出色的演技迅速成为当时京剧界的佼佼者,成为了“花旦”派的代表人物。
梅兰芳不仅在表演技艺上勤恳求学,而且对于诗文、书法、美术等方面也有所涉猎,这些对综合艺术修养的追求使得他的表演更加出彩。
他总是在演出中展现出对戏剧艺术的倾注和爱情,使得他成为了非常受观众喜爱的演员。
在他的30岁时,梅兰芳开始刻苦钻研外国戏剧,并结合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大胆创新,使得传统的京剧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他在诸多传统剧目中以绝对的创新精神、艺术感染力、艺术的辅助和自然方法将所演剧目都与美术、中国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有理想地结合在一起。
能够改进京剧传统表演形式是梅兰芳的一项英才,他的表演思考赋予了传统戏曲新的生机。
梅兰芳注重学习和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造诣。
他的精工细制和戏剧表演艺术,让他成为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舞台上的辉煌发挥,在生活中,梅兰芳也遵循着严格的自律和修身养性,努力维护纯朴高雅的生活方式。
他崇尚品德,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操。
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尊敬和爱戴。
梅兰芳也通过自己的表率推动着京剧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和传承。
梅兰芳是一张戏剧艺术肖像的传奇,是中国戏剧行业的神话。
他的精神力量和艺术修养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并对中国戏剧舞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人故事】梅兰芳:空前绝后的时尚之王
【名人故事】梅兰芳:空前绝后的时尚之王,对于现代年轻观众而言,梅兰芳只是一个符号,从课本上知道他是四大名旦之首,代表着京剧文化,可能很多人都分不清梅兰芳和梅艳芳有什么区别。
而事实上,梅兰芳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当年最红的时尚明星,他和孟小冬的恋情是各大报纸的头条,他演出的场次一票难求片酬天价,他受到的推崇和肯定,更是空前绝后。
如果说梅兰芳空前绝后的时尚之王,您肯定不信,那不妨告诉你梅兰芳当年有多红、多时髦!1,西服革履的洋派京剧明星旧上海的时髦是全盘西化,海派贵族往往比肩西方,看的是好莱坞电影,吃西餐、跳社交舞等等。
作为他们中一员的梅兰芳先生,虽然是传统京剧演员,但台下却西装革履、极其洋化。
当时,国际最新杂志汇集上海,中国缝工无疑世界第一。
据一些老上海回忆,在三四十年代,一两黄金可以做二到三套上好英国呢三件套西装,价钱不菲,但街头西装革履的比比皆是。
那时候,除非真的是做粗活的或者实在穷困潦倒的,一般的上海男人起码有一套西装,哪怕亭子间打地铺的小文员,隔夜还要把上衣高高挂起,把裤子裤管折齐压在枕头下。
很有一些西装革履、卖相蛮好的朋友,常常会闷着头、缩起肩胛在弄堂口的小面摊上吃一碗廉价的阳春面,上海人针对这班人称其为“赤膊打领带的户头”,或许还会骂一声“洋装瘪三”。
西装是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征,与精致、优雅同义。
人们想起了一丝不苟,想起了翩翩起舞,想起了爵士乐,想起了鸡尾酒……按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尚标准,一套gentleman (绅士)的“行头”一般应该包括以下这些内容:一顶呢帽或草帽;一套三件头西装;内衣、衬衫和领带(或领结);袜子和皮鞋(或连鞋罩);其他的还有皮带或吊裤带、袖扣、领带扣针、襟针;打火机、香烟盒、钥匙链、钱包……但是,有了这些“行头”,不等于就有了应有的包装,还必须讲究它们的出身??品牌和质地,如呢帽应该是英国的HATMAN或STAYSON,决不能是在南京路上“小吕宋”或“蛊锡福”买来的国产货;西装衣料的牌子即使不是TOWNTEX或DOMAFLRE,也得是其他英国贷花呢,不能穿周产的“章华”或“协新”呢料;皮鞋要穿SAXSON或FEEEMAN,至少也得穿在静安寺路上的“第五街鞋店”(解放后改为博步皮鞋启)定做的BOB SHOE,不能穿“鹤鸣”或“大不同”的产品;衬衫要穿VAN HEUSEN或AGEOW,不能穿“司麦脱”或“康派司”;还有EONSON烟盒和打火机;或者DUNHILL或三B烟斗,SWANK牌镀金钥匙链……要配齐并不难,南京路四川路口有一家惠罗公司,是英国人开的,店里专卖各种英国货男人衣着和用品,要配齐这‘行头’,只消进去从一楼到四楼兜上一圈使能办妥了??只要腰包里有足够的钱或者开出的支票他们愿意接受。
梅兰芳的小故事
梅兰芳的小故事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鉴于大家对作文素材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名人故事梅兰芳收藏火柴盒,供大家参考!
题目:名人故事梅兰芳收藏火柴盒
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8941961)生前有一种爱好:收藏火柴盒。
其中有一只特别设计的火柴盒,火柴盒封面上印的是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在玩弄地球仪,磷面正好连接到希特勒的屁股处。
整个设计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炸弹与地球仪象征着希特勒的好战,谁要使用火柴又必然会产生玩火者必自焚的联想。
这火柴盒的设计者,正是卓别林本人。
梅兰芳收藏这只火柴盒,还有一番来历。
1941年的春天,《大独裁者》即将在香港上演。
当时,美国电影在香港总是由皇后、娱乐两家影院首映,中国人办的利舞台剧场这次想争得首映权,就找正居留香港的梅兰芳设法帮忙。
梅兰芳与卓别林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友谊,现在他为此事特地打了个电报给卓别林,卓很快复电同意。
《大独裁者》在香港上映后,梅兰芳先后看了七遍。
这种炸弹式火柴,就是利舞台首映《大独裁者》时作为新片广告赠给梅兰芳的。
此后,梅兰芳一直珍藏着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火柴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