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爱国事迹
![梅兰芳爱国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d5b0e85d011ca300a6c390bd.png)
梅兰芳爱国事迹篇一:《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的故事开端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京剧演员,1894-1961)蓄起唇髭,没过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
他年幼的儿子梅绍武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和典当度日。
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窘迫,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二练画蓄须逃出虎穴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
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
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
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
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
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81bf72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d.png)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一、童年贫困梅兰芳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并不富裕。
梅兰芳从小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京剧的热爱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的梅兰芳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三、执着学艺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让他决心要学好这门艺术。
虽然家境贫困,但梅兰芳并没有放弃学艺的机会。
他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戏曲培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梅兰芳逐渐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四、艰辛奋斗在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奋斗。
他曾在各地巡回演出以及面对不同的观众,这为他的艺术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梅兰芳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
五、艺术成就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他不仅在积极影响着京剧的发展,也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梅兰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京剧界的传奇人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痕迹。
总结回顾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坚强与勇气。
在艰苦的环境中,梅兰芳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执着地学习并最终成为了一代艺术巨匠。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人观点和理解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他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取决于出身和环境,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正是这种对梅兰芳历经坎坷,最终成就非凡的坚持,成就了他在京剧界的传奇地位。
写手: [你的名字]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梅兰芳的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家境虽然贫困,但是梅兰芳小时候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偷偷溜进戏院观看京剧,对那些唱戏的艺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梅兰芳的父亲并不支持他学戏,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戏曲艺人的行当并不被社会看好,而且他们家庭贫困,更不可能让梅兰芳去学艺。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b69180c77232f60ddcca15b.png)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长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练习。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逐步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dc0cc7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5.png)
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学艺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去学唱戏的时候,因为双眼无神,还有些近视,所以师父断言说他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但是下决心要学好戏的梅兰芳怎么肯轻易放弃,时数年间总养写活泼爱飞的各自,每天清晨都盯着各自消失在视野中,愣是把视力给练恢复了。
后来人们就能在舞台上看见梅兰芳的那双传神的眼睛了。
梅兰芳先生以旦角文明,男身扮女装,还将女人的神态言行举止表演的惟妙惟肖,这其中下了多少工夫可想而知。
为了更好地呈现女性的姿态,梅兰芳的太太也成为梅先生的学习的工具。
梅兰芳为了表达女性在受惊吓时的神态,在吃饭时突然举起花盆重重砸下,让正在吃饭的太太下了一大跳,梅兰芳立马就记下了太太的表情和动作,并在日后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
梅兰芳对于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在表演时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出现问题就仔细揣摩,修改动作,使自己的表演日臻完美。
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梅兰芳的故事也让广大群众十分的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汉奸和日本人都打着请他出山的主意,想要通过请他演出的方式影响观众的情绪。
但是梅兰芳心中自然是不会答应的,他认为这些日本人和汉奸不会有好下场的,而且中国的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在这个期间还发生着一些梅兰芳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梅兰芳的故事中蓄须是比较之名的一个。
据说在1937年日军进军上海之后,有些日本军官听闻过梅兰芳的故事,知道在世界上他都很著名而且就住在上海,于是便派汉奸请梅兰芳到电台发表讲话,让他表示会答应日本的条件,为日本人服务。
梅兰芳已经察觉到日本人的意图,所以他一方面在拖住日本人的同时,另一方面带领着全家人都到香港避难。
梅兰芳知道自己的故事已经流传广泛,但是他并不想卖国求荣,更不想自己热爱的事业为日本人所糟蹋。
在香港的时间里,梅兰芳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很少出门露面,他会在家里练太极、读报纸,或者是画画。
这段避难的时光,是梅兰芳在抗日期间最为轻松的时间。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f50c44f336c1eb91a375d35.png)
关于梅兰芳的爱国小故事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的那天,留居在香港的梅兰芳蓄起唇髭[zī],没融几日,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脸上。
他年幼的儿子好奇的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回答:“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靠卖画度日。
上海的几家戏院老板,见他生活日渐贫穷,争先邀他出来演戏,都被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
然闯到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轮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
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小胡子,对他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吊吊嗓子,早已退出舞台了。
”
褚民谊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
哈,哈,哈……。
”
笑声未落,只听梅兰芳一阵讥讽的话语:“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大花脸唱得很不错。
我看你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听到这里,那肥嘟嘟的脸蛋
顿时收住笑,红一阵白一阵,吱唔了两句,狼狈地离开了。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b2244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c.png)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
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引起梅兰芳无比强烈的愤慨。
1933年,梅兰芳放弃了惨淡经营的北京故居,在上海马思南路的一所英式洋房定居下来。
为了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梅兰芳与叶玉虎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
高超的表演艺术与激烈的抗敌剧情融为一体,使观众的激情升华到了大顶点。
他还编演了《生死恨》,反映了敌人刺刀下,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以激励民族气节。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上海沦为孤岛,黑暗弥漫了大地。
像梅兰芳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看来,是大可利用他来帮助收买人心、点缀升平的。
而汉奸也纷纷出马游说,企图利用他做向主子邀功请赏的工具。
梅兰芳义正严辞坚决拒敌。
1938年春,他毅然决定息影舞台,暂居香港。
他蓄须明志,坚决不为侵略者和汉奷演岀。
香港的日军几番来请,他凛然拒之;南京伪政府派专机来请,他不去。
再三威逼下,他注射药品使自己发高烧来拒演。
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不惜损伤身体来抵制敌伪的胁迫。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次年夏天梅兰芳举家回到上海,杜门谢客,以画自遣。
当时他已经济拮据,为了坚持蓄须明志,他拒绝戏院老板要他摆脱经济困境、剃须登台的屡次要求,并画了一张松树斗方,题了前人诗句“岂中罹霜雪,松柏有本性”借以自勉。
朋友们劝他:“既不去演戏,何不卖画为生。
”既是为了消遣,也是为了生计,梅兰芳在他的“梅花诗屋”里,研墨调色,伸纸落笔,从夜半到天明,挥毫泼墨。
1945年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举办了画展。
梅兰芳借画言志,在摹《达摩面壁》图上,他题了语意双关的跋语:“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
”在艰难困苦的境地里,他对抗战胜利充满了信心,坚信总有一天他会重登舞台,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人民的。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https://img.taocdn.com/s3/m/2e6b37f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3.png)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爱国小故事简写: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艺术上非常有才华,被誉为"京剧皇帝"。
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深感国家的危机,决
定投身抗战事业。
有一天,日军的轰炸机飞临北京城,想要对中国人民进行恐吓和打击。
梅兰芳听到炸弹的声音后,立刻意识到国家的危险。
他决定用自己的艺术,来鼓舞人民的士气。
梅兰芳找到了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聂耳,请求他为自己创作一首宣传歌曲,以鼓舞人民的抗战精神。
聂耳感受到梅兰芳的真诚和爱国情怀,立刻着手创作。
通过不懈的努力,聂耳创作了一首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以梅兰芳的演唱进行了首次演出。
这首歌曲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代表歌曲,激励了全国人民为祖国抗战到底。
梅兰芳并不满足于只是通过艺术来支持国家,他还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
他组织了许多义演活动,筹集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和捐款。
除了在前线支持抗日战争,梅兰芳还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演出,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继续激励人民的抗战意志。
梅兰芳的爱国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他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英
雄。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血,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梅兰芳小故事
![梅兰芳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0bce2b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2.png)
梅兰芳小故事梅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艺术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梅兰芳的小故事吧。
梅兰芳,原名梅春亭,1904年生于北京一个戏曲世家。
自幼酷爱京剧,梅兰芳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戏曲表演,潜心研习,勤奋苦练。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艺术传统,还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他不仅在表演技艺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戏剧理论研究和舞台表现力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他深谙戏曲表演的精髓,善于运用声、律、动、静等表现手段,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如《赤桑》中的贾宝玉、《桃花扇》中的西门大官人等,深受观众喜爱。
他还在舞台表演上勇于创新,提倡“以唱为主,以身为辅”,注重唱功和身段的结合,使得他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除了在舞台上的杰出表现,梅兰芳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据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不满足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提出了“以唱为主,以身为辅”的表演理念,大胆尝试新的表演方式,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非议,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一代宗师。
梅兰芳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经历过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梅兰芳的一生,是中国京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品质都让人钦佩。
他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力量的启迪。
让我们铭记梅兰芳,学习他的精神,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为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梅兰芳小故事,如此感人至深,让我们永远铭记。
梅兰芳的故事5篇600字
![梅兰芳的故事5篇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4047e3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8.png)
梅兰芳的故事5篇600字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梅兰芳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梅兰芳的故事1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不久北京沦陷。
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海。
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粉饰太平拉拢人心,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
梅兰芳果断拒绝日寇要求,并蓄须明志。
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把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高官气急败坏骂道:“在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梅兰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兰芳把民族大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
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可称幸会。
”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赠与梅兰芳。
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
随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无比,想劝劝蒋介石。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蒋介石也在上海,就让人给蒋介石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
”很显然,梅兰芳暗指蒋介石倒行逆施,将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蒋介石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如果你有好下场的。
梅兰芳的小故事
![梅兰芳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46fdc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9.png)
梅兰芳的小故事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70b971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a.png)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写5件事简短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回忆第一件事:家族影响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传奇人物之一,他的京剧事业源于家族的影响。
梅兰芳出生在京剧世家,父亲梅兰芳一世是著名的老生演员。
从小,梅兰芳就在舞台上度过了童年时光,他观摩父亲的表演,耳濡目染。
第二件事:童年的培养小时候,梅兰芳在京剧培训学校接受了严格的训练。
每天,他都要练习唱腔、舞蹈和身段。
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了刻苦钻研的艺术探索之路。
他学习各种角色,包括花旦、青衣、丑角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
第三件事:跨越门槛梅兰芳小时候面临着父亲的阴影,他常常感到自己的表演不如父亲出色。
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努力。
有一次,他冒险尝试了一些新颖独特的表演技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成为了他跨越门槛的一次关键,自此开始被人们熟知和赞赏。
第四件事:新起点梅兰芳小时候经历了许多艰辛,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青年时期,他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京剧事业。
然而,他并未放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择京剧剧目创作,重新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成为了他人生的新起点,也是他成为京剧大师的关键一步。
第五件事:成就传奇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梅兰芳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京剧之路。
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娴熟运用各种唱腔技巧和身体语言,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他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将中国京剧推向了世界舞台,成为了中国京剧的一面旗帜。
他被誉为“梅派国粹”,对于京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兰芳小时候的故事,充满了励志和奋斗的经历。
他在艺术道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付出努力,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梅兰芳的成就不仅是中国京剧文化的瑰宝,更是无数人追求梦想的榜样。
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传奇的艺术家,他的故事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梅兰芳的故事份
![梅兰芳的故事份](https://img.taocdn.com/s3/m/058556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6.png)
梅兰芳的故事(五)份梅兰芳的故事 1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唱红了以后,和忘年交杨小楼自组了戏班。
杨小楼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京剧演员之一,被誉为“武生泰斗”,慈禧掌权时曾多次被邀至宫中演出,一时名声大噪。
杨小楼的“戏份儿”比梅兰芳大。
对这个问题杨小楼本人并不计较,倒是他的追随者提出,两人同拿头牌的戏份儿,但杨小楼应该再拿一份加钱,即每卖出一张票,杨小楼从中提成一角钱。
这样一来,杨小楼的收入就大大超过梅兰芳了。
梅兰芳只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较劲儿。
杨小楼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优待。
一个寒冷的傍晚,梅兰芳到一位友人家吃饭。
窗外,凛冽的寒风吹得树枝摇摆不定。
梅兰芳心情很差。
原来,前一天杨小楼演《冀州城》,卖出去1000多张票,今天该梅兰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公不作美。
梅兰芳忐忑不安,都想托病罢演了。
在朋友的规劝下,他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坐车前往剧场。
刚走到剧场那条街,老远就看到大街两边挤满了汽车、马车和人力车,显然都是来看戏的。
梅兰芳没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的戏。
于是,他振作精神,大步走进了戏院,只见里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原来,这天共卖出去1800多张票,不但超过了前一天的杨小楼,还打破了这个剧场开办以来的最高上座纪录。
第二天,杨小楼照例领到180块的加钱,但他却笑不出来了,“人家唱戏,咱拿钱,惭愧惭愧。
”杨小楼是个正直又明事理的人,于是提出从此不再拿加钱了,与梅兰芳*起*坐,不搞特殊待遇了。
所以,人若是想要改变处境,最好的方法是在隐忍的同时提高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
抱怨是最无用的。
梅兰芳的故事 2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__、中国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
一次在北京__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记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
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表演人物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78ad1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9.png)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梅兰芳的传奇故事梅兰芳17岁这年,经历了几件事情,对他的人生或特别重要,或有特殊意义,或影响久远。
一是他倒仓了;二是他迷上了养鸽子;三是结婚了。
梅兰芳娶的这位妻子叫王明华,与他可谓门当户对。
她出生于一个京剧家庭,父亲王顺福工花旦,胞兄王毓楼,是著名的武生。
王明华处事干练,能吃苦,会持家,而且通情达理。
她刚嫁过来时,梅家还不富裕,她毫无嫌贫之意,而是尽心尽力操持家务。
她的手也很巧,梅兰芳有件过冬的羊皮袍,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皮板子已经很破,但经她的巧手缝缀,就又可以让梅兰芳多穿一个冬天。
每每看到妻子于天寒地冻的雪夜坐在被窝里就着昏暗的光线一针一线地缝补时,梅兰芳的心中就充满愧疚和感激。
随着梅兰芳渐渐走红收入日增,又见王明华如此能干,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便放心地将家里银钱往来、日常用度的账目交由王明华。
在她的细心安排下,梅家虽未大富大贵,但也安逸。
王明华与梅兰芳十分恩爱,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个女儿,唤作五十,儿子、女儿都很乖巧。
那时梅兰芳每当散戏回家,总是与媳妇说起演出的情况,一边与儿女嬉戏,沉醉在天伦之乐中。
王明华不仅在生活上体贴照料梅兰芳,甚至在他的事业上也能给他很多有益的建议。
比如《嫦娥奔月》中嫦娥的服装,老戏是把短裙系在袄子里边,在王明华的建议下,创作人员参照古代美女图,改为淡红软绸对胸袄外系一白软绸长裙,腰间围着丝绦编成的各种花围,中间系一条打着如意结的丝带,两旁垂着些玉佩。
这种设计后来成为程式化服饰。
嫦娥头面的式样王明华也功不可没。
头面的式样梅兰芳他们最初也取样于仕女画,可是画中人物只有正面、侧面,很少见到有背面的,结果当梅兰芳转过身去的时候,后面的式样很不理想。
这一难题最终是由王明华解决的,她的设计是把头发披散在后面,分成两条,每一条在靠近颈的部位加上一个丝绒做的“头把”,在头把下面用假发打两个如意结。
不仅如此,王明华对梳头也很在行。
梅兰芳初期演古装戏时,出门往戏馆去,随身总是带着一个木盒子。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https://img.taocdn.com/s3/m/dbdbe3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1.png)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爱国故事:蓄须明志梅兰芳(1894年-1961年),原名梅元贵,字兰芳,号兰洲,因长得俊美,嗓音悦耳,善于表演京剧而得名。
他是中国京剧界的传奇人物,也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中,有一则备受人们所称道的故事,那就是“蓄须明志”。
梅兰芳在民国时期被任命为北京市戏曲专科学校教师,他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将学校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
他的才华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意识到他的力量和声音需要更多地服务于祖国。
1940年,梅兰芳决定与妻子和儿子一同前往重庆,投身于战争的前线。
在那里,他为士兵们表演京剧,用艺术为战士们增加士气。
梅兰芳不想仅仅只是在舞台上表演,他想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一次他与部队指挥官交流时,他说:“我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现在的美国顶尖音乐家胡伟立在为美国残疾人士演出,我觉得演戏而已太浪费了,我能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
”于是,梅兰芳决定蓄须。
他认为,蓄须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形象,是一个标志,可以激励人们为国家去奋斗。
他将自己蓄胡须的决定告诉了剧团的成员,他们都对他的决定非常支持。
蓄胡须的决定也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认为梅兰芳虚伪,只是为了炒作自己的形象。
梅兰芳并没有被这些非议所打击。
他坚信自己蓄须的决定是出于爱国的情感和责任感。
他表示:“咱们京剧从表现角色来说,强调一个‘正义’字。
一个男子汉,就应该是赤胸露背的吧?我要拿我这个艺术家的身份,也说明咱们艺术其实也是对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人民有一种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兰芳的胡须逐渐蓄得更长,他的形象也在人们心中焕发出更加威严和庄重的力量。
梅兰芳始终将自己的艺术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个艺术家可以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中,“蓄须明志”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他的一种精神和品格的象征。
他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caea49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0.png)
梅兰芳的事迹有哪些梅兰芳他的一生致力于艺术表演和创作,曾经为国家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发扬了真正的戏曲精华和精神,将中国京剧带到了国际舞台上。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梅兰芳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的事迹梅兰芳的事迹中,还有这样一件事情。
在梅兰芳小时候,自身条件并不是十分的出众,相反,他因为轻微近视,而导致眼神不灵活,不能将心中的情感用眼神表达出来,这可是表演中的大忌。
不过梅兰芳没有放弃,他每天都长时间的观察鸽子,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眼力,终于在不久之后,练就了一双灵活的眼睛。
梅兰芳的事迹还有很多,例如他为了对抗日本特务,而一气之下毁坏了所有的画作。
当时知名人士想要为他举办画展,可是没想到遭到了特务和汉奸的破坏,看着一幅幅心血上被冠上了日本军官的标签,梅兰芳毅然决然的毁画泄气。
之后梅兰芳的事迹传遍了中国,许多人士对梅兰芳事迹表达了敬仰之情,并且表示支持的态度。
还有许多的梅兰芳事迹,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从梅兰芳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国家、热爱艺术的伟大人物形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刻苦、不屈不挠的精神。
梅兰芳的事迹一定会继续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国人的骄傲。
梅兰芳的眼睛故事在他小时候,梅兰芳的眼睛有些近视,所以造成了眼神没有神采,气质也不能外漏,甚至有的时候梅兰芳的眼睛还会迎风就流泪。
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表达情感的窗户,对于一个从事艺术表演的人,眼睛是尤为重要的。
像梅兰芳这种眼睛不灵活的,很难会有所成就。
在他小时候想要拜师时,他的老师就说梅兰芳眼睛实在没有神采,以后也不会有前途,所以不肯教他。
梅兰芳因为眼睛的事儿十分的痛苦,可是他并不曾轻易就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的练功和学习。
开始了训鸽练眼功,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都不能阻挡梅兰芳练习眼睛的步伐,每天天才亮就为鸽子吃食和喝水,然后就开始观察鸽子的飞行状况和特点,同时注意着其他的突发状况,眼珠子更是不停的转来转去,天长日久,梅兰芳的眼睛越看越远,也越看越清晰,就连下垂的眼皮都得到改善,眼神也自然而然的灵活起来。
梅兰芳的小故事日记字
![梅兰芳的小故事日记字](https://img.taocdn.com/s3/m/e1c2621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9.png)
梅兰芳的小故事日记字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表演不光是中国戏曲的精髓,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一生的表演生涯中,他对京剧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誓言将京剧带入世界,将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创造的精神和气质传递给世界人民。
今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他的日记所记录下的小故事。
小故事一:“演技要素”在梅兰芳的日记中曾有这样一篇文章:“演员在精神上的把握非常重要。
不仅要掌握角色的形态特征,还要把握角色的心理特征,才能真正将角色刻画的淋漓尽致,不让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演,而是让观众看到角色的生命力。
”这段话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达了京剧演员对于演技要素的把握。
梅兰芳一生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最终使自己的演技与众不同。
小故事二:“艺术家的修养”在梅兰芳的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于艺术家修养的重视。
他曾说:“艺术家的修养应该在人际关系处理、道德规范、审美品位、思想品质等方面尽可能地完善。
只有以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来塑造角色和艺术形象,才能真正地把自己和观众融为一体。
”这一观点让我们看到了梅兰芳对于艺术家自身素质和艺术创作的高度重视,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真谛。
小故事三:“对外交流”在梅兰芳的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对外交流的重视。
梅兰芳曾表示:“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承性。
我们应该抓住国际交流的机会,将京剧推广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重要文化资源。
”我们看到梅兰芳对于京剧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对外交流的积极态度,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京剧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
总之,梅兰芳的日记记录了他一生中在艺术、修养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追求和思考。
梅兰芳的经历和思想,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京剧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模范。
我们必须像梅兰芳一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保持一个良好的品质和素养,将京剧带入到全世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d144c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10.png)
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出生于中国戏曲世家,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祖师”。
梅兰芳世家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中,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京剧演员。
他从小就接受了京剧的熏陶,十分喜爱艺术。
然而,在他的家族中,京剧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
因为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艺术家是没有地位的,他们只是打杂工的人。
梅兰芳的家族为了寻找生计,只好将自己的志向压抑在心里,做不理想的工作。
但梅兰芳不一样。
他很年轻就透过京剧门,看到了一种神奇而多姿多彩的剧场艺术形态。
他下决心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不让父亲担心尽管梅兰芳所要走的道路是漫长而困难的,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他的家族不希望他成为一个京剧演员,更不希望他走上这条艰苦的道路。
尤其是他的父亲,作为他的亲人和老师,更是反对他从事京剧。
因为父亲曾经历过“餐不饱穿不暖”的艰苦生活,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保障”的人,过着舒适的生活。
然而,梅兰芳并不想让父亲担心,他每天都早早地起床,做小学校的食堂管理员来养家糊口。
同时,他还在学校里教授戏曲知识,赚取更多的钱财。
为了让父亲放心,梅兰芳还常常把表演成果展示给他看,并向他汇报自己艺术上的进步。
这样一来,父亲也渐渐地认识到了儿子的才华和努力,心里慢慢地觉得安心了。
终成大器梅兰芳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来练习和钻研京剧,他不仅学习了多种表演方式,还学习了多种曲调和唱腔,尤其是在唱腔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在时光的沉淀中,梅兰芳逐渐成了艺术大师,被誉为“梅派祖师”。
他因为表演技巧高超、形体美观而自成一派,创造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他的表演方式舞台形象特别,高傲自信,咳声高低,细腻而充满爆发力,声情并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曾两次赴美巡演,表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梅兰芳用一生的努力,将京剧这一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更在世界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梅兰芳的故事精选汇总
![梅兰芳的故事精选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0e3e94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3.png)
梅兰芳的故事精选汇总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梅兰芳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梅兰芳的故事1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梅兰芳故事
![梅兰芳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0c198c6d15abe23482f4d5a.png)
梅兰芳故事练画蓄须逃出虎穴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
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
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
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
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
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
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
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
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夫人献计躲过劫难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
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
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
• 少年梅兰芳在一次和京剧前辈十三燕的合作中,两 人因艺术观点分歧,产生争执。十三燕执意要与梅 兰芳打三天擂台,分个高下。梅兰芳不惧权威,毅 然应战,并击败十三燕,初露锋芒,奠定了他在北 京梨园界的地位,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 1930年,当时美国深陷经济危机中,美国人民到底 能否接受京剧他心中没底,赴美需巨额费用。在此 背景下,梅兰芳仍决定赴美国演出。面对风险,他 勇于担当。结果,京剧和梅兰芳都受到了美国人民 热烈欢迎,梅兰芳被誉为把京剧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
• 点评: • 梅兰芳大师成功的职场经历告诉我们:只要 我们拥有“三气”:敢于挑战权威的“锐 气”、 直面风险的“勇气” 和坚持原则的 “正气”, 那么在职场中你就能够无往不 胜,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 梅兰芳的爱国情操更是感人至深。
5.懂大义蓄须明志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不久北京 沦陷。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 海。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粉饰太平拉拢人心, 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梅兰芳断然拒绝日寇要求, 并蓄须明志。 • 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把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 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高官气急败坏骂道:“在 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梅兰芳一字一 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 兰芳把民族大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 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迫于 生计,有一段时间,他不得不靠卖画为生。
7.脾气不随“能耐”长
• 点评: • 古代“耐”同“奈”。凭当时的“能耐”,梅兰芳 假如借故辞退“刘师傅”,无需托词。而他却巧用 “耐”和“奈”的通假,将俗话“脾气随着能耐长” 中的“脾气”和“能耐”,用哲理、辩证性解释予 以回答,妥当巧妙,折射出梅兰芳一代大师的宽厚 仁慈,令人叹为观止。 • 有语云:“成熟的稻谷低着头。”而今生活中,脾 气或随着官位长,或随着钞票长,或随着名气长, 或随着成绩长等现象,不可谓少数。其实,如果我 们能像梅兰芳那样,脾气不随“能耐”长,低调处 事,为别人着想,何愁不受人尊重和拥戴呢?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点评: • 梅兰芳身为京剧大师,演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竟 被别人连喝倒彩。他听了这样煞风景的倒彩后, 不但不怒,反而把老人接到住处,恭敬地请求指 教,结果得到老者的真诚指正,提高了演技。 • 面对别人批评的声音,我们不妨用谦虚坦诚的心 态对待,努力寻找批评中的合理之处,然后俯首 请教,化批评为点拨,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自身 的能力,还可以为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分。
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
• 点评: • 人生在世难免犯错,有时候还会在大是大非 面前犯错,犯错后你的身边还能剩下几个朋 友?大多数都会选择避嫌,躲得远远的,生 怕被连累,只有少数几个把昔日恩情铭记于 心的朋友才会把是非和友情分开,不避嫌, 伸出援手接济你的生活,给你精神上的安慰。 • 我们总是希望多有几个像梅兰芳这样的、危 难之时不避嫌的朋友,但反过来想想,我们 自己做到了吗?
5.懂大义蓄须明志
• 点评: • 抗战年代,一面是国仇家恨,一面是死亡 威胁,梅兰芳的处境可谓艰难。但可敬的 是,梅兰芳懂大义,轻生死,有原则,时 刻铭记自己是名中国人,义正言辞拒绝为 日军演出。 • 这一拒绝,让我们看到了梅兰芳的爱国情 操,更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的美名。
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
• 李宣倜清末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三品御前侍卫,人称 “三爷”。梅兰芳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随祖母生活。他自幼入 科班学艺,10岁登台演出。李宣倜对梅兰芳极为赏识。 • 梅兰芳15岁那年,染上了白喉,每日带病演出。白喉若治疗不及 时,会危及生命。李宣倜得知后,对祖母道:“从明天起,你每 天派人到我家去取八吊钱来,马上送孩子去治病!” 梅兰芳安 心待在家里养病,40天后痊愈。梅兰芳对此恩终生不忘! • 转眼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李宣 倜却在汪伪任职。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名满天下,李宣倜却沦为 汉奸,妻离子散穷困潦倒,很多昔日好友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看 到李宣倜无法维持生计,梅兰芳想不管他以前犯过什么错,但现 在他毕竟是一位风餐露宿的老人,需要朋友的关怀和照顾。于是, 梅兰芳不避嫌,每月资助他200元生活费,每次到上海演出,必 先把李宣倜接来吃饭。
8.和蒋介石暗语交锋
•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 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 可称幸会。”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 赠予梅兰芳。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随后,蒋介石单方面 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 无比,想劝劝蒋介石。 •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蒋介 石也在上海,就让人给蒋介石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 条,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 你还有朋友的话。”很明显,梅兰芳暗指蒋介石倒行逆施,将 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 蒋介石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 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 如果你有好下场的。”蒋介石的回复一语双关,毫不客气。梅 兰芳看了字条,长叹一声,大家都是明白人,话都说到这个份 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梅兰芳再没和蒋介石来往过nxyz
摘 要
本ppt讲述了八个京剧大师梅兰芳 的故事:1.梅兰芳刻苦学艺;2.面 对批评放低自己;3.善对别人的挑 刺;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5.懂大 义蓄须明志;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 7.脾气不随“能耐”长;8.和蒋介 石暗语交锋。
目 录
1.梅兰芳刻苦学艺/4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6 3.善对别人的挑刺/8 4.职场取得成功之道/10 5.懂大义蓄须明志/12 6.在人危难时不避嫌/14 7.脾气不随“能耐”长/16 8.和蒋介石暗语交锋/18
8.和蒋介石暗语交锋
• 点评: • 梅兰芳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京剧艺术表演大 师,他爱国爱民,正直无私,光明磊落, 一身正气,不媚权贵,表现出了高尚的气 节和聪明睿智,令人崇敬。
3.善对别人的挑刺
• 点评: •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富商和好友都给梅兰芳 挑刺,谁给的建议合理、高明呢?这是不言而 知的。这也启示我们,给人建议之前,必须先 问问自己这个建议可行还是不可行。 • 如果你的建议可行,别人会听取,会重视,会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你的建议不可 行,不仅没什么分量,还可能自取其辱。
3.善对别人的挑刺
• 1917年12月,梅兰芳唱了好几次《天女撒花》。当地一位富 商大放厥词:“这出戏好俗、死板,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 还不如看一个骂街的泼妇。男的扮女的,像什么话?强烈建 议你不要再扮什么仙女了,肮脏!”话语传到梅兰芳那里, 他只是一笑了之。 • 不久,梅兰芳的一位好友利伟诚来看他。利伟诚是“骨灰级” 戏迷,他看了《天女撒花》后,说:,“今天唱得不大好, 两段昆曲里的绸子舞,动作太多了,叫人眼花缭乱,分不出 段落、层次。这样唱下去,容易走到油滑的路子上去。建议 你纠正过来。”梅兰芳一听,深感惭愧,自己确实在身段舞 蹈上作了随意增减,太随意。 • 后来,梅兰芳把身段和绸子舞作了固定,“规矩”演唱。著 名京剧演员盖叫天一连看了三天《天女撒花》,他告诉梅兰 芳:“三天唱的都是一式一样,又稳又准,你是有功夫的。”
1.梅兰芳刻苦学艺
• 点评: • 青年梅兰芳对自己的“死鱼眼睛”缺憾并未 灰心绝望,相反,他采取了科学的对策,坚 持锻炼和矫正,终于整容为“流星眼睛”, 学艺拜师成功。 •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人有缺憾不用怕,正确 对待能转化。
2.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 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 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 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 散场后,梅兰芳找到老人,并用专车把他接到住地, 待如上宾。梅兰芳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吾师 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 亡羊补牢。”老者见梅兰芳如此谦恭知礼,便认真指 出:“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 七下八,你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 深觉自己疏漏,于是低头便拜,称谢不止。 • 以后每在此地演出,他都必请老者观看并请其指正。
7.脾气不随“能耐”长
• 一次,梅兰芳临出演《嫦娥奔月》不到几分钟,突然得知,管 道具的刘师傅家里因有病人,思想不集中,把花镰花篮忘在家 里。救场如救火。当时他冷静处理,一边让刘师傅乘自己的车 去取,一方面自己上场应付。 • 因没有嫦娥所带的花镰花篮,梅兰芳凭演技没按老套路演,愣 是没让观众看出其中破绽,但场后刘师傅却感到十分惶恐,唯 恐梅老板使脾气辞退自己。后来,刘师傅发现梅老板还和往常 一样待自己,丝毫没被辞退的迹象,心里虽稍舒了口气,却仍 然留下个谜团,不知其中原因。 • 一天,闲聊时见梅兰芳高兴,刘师傅面带感激含笑谢道:“俗 话说‘脾气随着能耐长’,您和其他人不一样,您的脾气没随 能耐长,大人有大量!谢谢,谢谢!”梅兰芳笑笑回说:“能 耐,就是能奈,就是要能奈住自己的脾气和性子,动不动耍脾 气,使性子,那是没有能奈之举。我‘能耐‘还差很多,咋能 长脾气呢?”顿时刘师傅敬慕又增三分,连连鞠躬。
1.梅兰芳刻苦学艺
• 年轻时代的梅兰芳,有一次去拜一位老艺人为师, 这位名师仔细打量后,摇头拒绝,认为梅兰芳长着 一双“死鱼眼睛”: 灰暗、呆滞、无光、不灵。 • 梅兰芳并未灰心气馁,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眼睛进行刻苦锻炼 和矫正。他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望长空,双眼 同鸽子一起飞翔,穷追不舍;每天俯视水底,双眼 同金鱼一起遨游,寻踪觅影。 • 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恭请那位名 师亲临指导,他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目瞪口呆,大 为震惊。梅兰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如一汪清澈的秋 水,闪闪生辉,美丽动人。他当即收下了这名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