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教学内容:
1. 运动合成:平行运动的合成、垂直运动的合成、任意方向运动的合成
2. 运动分解:平行运动的分解、垂直运动的分解、任意方向运动的分解
教学目标:
1. 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2. 掌握各种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3. 能够运用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2.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
2. 实验演示
3. 讨论交流
4. 解题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节运动的合成
1. 引入: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一辆汽车同时做直线行驶和曲线行驶的合成运动
2. 讲解:平行运动的合成、垂直运动的合成、任意方向运动的合成原理
3. 实验演示:利用滑轮组合实验演示平行运动的合成原理
第二节运动的分解
1. 引入:通过一个足球运动员在传球过程中的动作,引出运动的分解问题
2. 讲解:平行运动的分解、垂直运动的分解、任意方向运动的分解原理
3. 实验演示:利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实验演示平行运动的分解原理
第三节综合应用
1. 练习:布置一些合成和分解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
2. 拓展:讨论如何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工程问题或运动问题
3.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原理,掌握各种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实验能力,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2.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忽视某些关键因素。
3.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布局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要求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地区概况及工业发展现状。
(2)影响该地区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工业布局的?
(1)包含工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分类、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
(2)设计美观,图文并茂,具有吸引力。
(3)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
4.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2.强调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国家工业布局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使学生具备科学、严谨、客观的分析问题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然而,对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工业布局问题时,可能存在以下困难:
第3章第2节 醛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醛一、教材分析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易受进攻,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化学中所介绍的含氧衍生物中,醛是其相互转变的中心环节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通过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乙醛的氧化,给出了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定义.从而使学生在无机化学中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在这里得到扩展和延伸.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记住乙醛的结构及乙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能说出醛类和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3)熟悉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来学习乙醛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实验能力,树立环保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难点:醛的氧化反应四、学情分析我们在必修二中曾经学习过葡萄糖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的反应,可以从中引入对乙醛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学习性质。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完成学案填写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实验仪器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乙醇在加热和Cu 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氧化成什么物质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回答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醛是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引发室内污染的罪魁祸首—甲醛及乙醛都是重要的醛,今天我们将学习醛的结构与性质。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研究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启发学生用已知去探究未知,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最终促进学生透彻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并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教学中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试验修订本·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3章“基因的本质”中的第2节。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的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三、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标性、连续性、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他们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强,但往往具备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目的性,此时若给予正确的学习指导,将对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的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准确判断 DNA 的组成单位⑵构建 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⑶理清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教学过程和方法:学会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优点:这节课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较浓,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例如:通过已学习的DNA的基本单位及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类型,推出DNA分子的结构。
整节课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所涉的活动中,思维都在高度运转。
不足: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需多加注意精炼的教学语言。
新人教版必修二 Unit 3 Period 2 Reading and Thinking教案
keys: 1.benefit2.convenient3.inspired4.distance5.through6.access7. company 8. now that
-Check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last lesson quickly.
-Help students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points.
Lead-in
Step 3
Video:How the Internet can change your life
-Activate students and remind them to concentrate.
Step 2
Preview check
Teacher asks students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phrases learnt last lesson.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loudly together.
-Use video to catch students’ attention.
-Expand their horizons and spark their interest.
Step 4
New words
Teacher explains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and asks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sentence.
5.You must go _________ your papers before you hand them in.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3.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人教版
教学设计来自石油的基本化工原料----乙烯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产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乙烯的产量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发展化工水平。
所以从乙烯的用途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出发,使学生有亲切感和重视感,学习中重视介绍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乙烯的性质和重要反应--加成反应。
乙烯的结构组成是研究乙烯化学性质的关键,乙烯的化学性质是重点,加成反应是乙烯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时,注意从乙烯的结构角度深化学生认识,建立“组成--性质--用途”的关系,使学生能更加深入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和烷烃的相关性质,能从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但是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还不深刻,需要进一步深化。
甲烷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饱和烃,为不饱和烃乙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思路乙烯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也是有机合成的基础原料,从生活各个领域正在使用的乙烯产品作为开篇引课,目的是显示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乙烯的性质和结构,进一步加强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乙烯的加成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成反应的原理,本节课开始先从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乙烯不同于甲烷的性质,引出乙烯及结构的介绍,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加成反应的机理,加深学生对加成反应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烯的来源。
认识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
2.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重点是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2.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乙烯分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领会内因决定外因的辩证关系,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2.使学生感受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科学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3章第2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必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追切要求。
重要性和目的: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的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公共参与:运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重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难点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圳要走在最前列
思考:你了解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吗?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并探究知识
课堂小结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整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和开放格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载体和空间展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和开放格局互动发展,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人教版思想政治高一年级必修2第三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一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识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认同我国的国家政策。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二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是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1.1知识目标: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3情感目标: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二、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
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
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他们从结构方面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乙烯》乙烯 教案
1、认识乙烯及加成反应。
2、掌握有机物氧化反应、可燃性等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养成观察分析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形成有机物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重要性,感受乙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引导学生发现有机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并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形成对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根本认识,建立有机物“结构(组成)-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打开学习有机化学之门,对于必修和选修阶段的有机化学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甲烷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是乙烯可以,酸性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乙烯可以被氧化剂氧化,具有还原性,尝试写出方程式。
乙烯这样有别于甲烷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甲烷中混有乙烯,是否可以通入KMnO4溶液除去乙烯?
完成方程式书写。
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
不可以,由杂质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结果: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生成了无色的1,2-二溴乙烷(CH2BrCH2Br)液体。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加成反应。
2、教学难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源自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
引入主题
乙烯的
工业制法
石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石油取之于地底,如何将原油提炼成我们需要的工业原料呢?我们来学习石油如何炼制?有什么产品呢?
汽车动力,工业使用等
思考,翻看课本石蜡油分解实验。
环节五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教学设计
深入挖掘教材,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使学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流程清晰,并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导学案的编排都很好。
本节课课件中用了丰富的使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场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并且图片展示时间和问题的呈现时机都衔接很好,很及时。
在每探究完一个活动后,我及时展示课件设计的表格,
的问题做一个小结,起到一个巩固提升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是觉得在课堂小组讨论探究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讨论,有点流于形式。
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对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更精简和更有梯度,使课堂讨论更热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作者:学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三章第二节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教学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农业区位因素4.主要的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2)水源3)地形4)土壤(2)人文因素1)市场需求2)交通运输条件3)政策法规4)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筹因素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2.科学技术的进步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1.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3.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4.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新课导入]:某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
回答问题。
[新课教学]: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3.17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2.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3.工业主要区位因素《思考》工业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多媒体展示》图3.18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1)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如果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是很理想的,但是实际上很少有这样所有条件都理想的场所。
因此,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 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2022年人教版高一年上学期必修2第三章教学设计
课题: 必修2第三章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授课类型:新授课日期:年月日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过程:(一)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 那么, 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 …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问: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α<180°.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如图, 直线a∥b∥c, 那么它们的倾斜角α相等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α(二)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 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斜率公式: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 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90°, 直线与x轴垂直;(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 (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4) 当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四)例题: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分析: 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略解: 直线AB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直线BC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直线CA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d.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 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略解: 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1=(y-0)/(x-0) 所以 x = y 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 M(1,1), 可作直线a. 同理, 可作直线b, c, d.(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五)练习: P91 1. 2. 3. 4.(六)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课题: 必修2第三章 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授课类型:新授课日期:年月日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一)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上一节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表示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 现在, 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讨论: 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 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 我们知道, 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的方向决定的, 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 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α1, α2的关系)∴tgα1=tgα2.即 k1=k2.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即k1=k2,那么tgα1=tgα2.由于0°≤α1<180°, 0°≤α<180°,∴α1=α2.又∵两条直线不重合,∴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α1=90°+α2.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注意: 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如果k1·k2 = -1,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k1, k2的关系, 并使L1(或L2)转动起来, 但仍保持L1⊥L2, 观察k1, k2的关系, 得到猜想, 再加以验证. 转动时, 可使α1为锐角,钝角等).例题例1 已知A(2,3), B(-4,0), P(-3,1), Q(-1,2), 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BA∥PQ,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解: 直线BA的斜率k1=(3-0)/(2-(-4))=0.5,直线PQ的斜率k2=(2-1)/(-1-(-3))=0.5,因为 k1=k2=0.5, 所以直线BA∥PQ.例2 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 C(4,2), D(2,3), 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解同上.例3 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 直线AB的斜率k1= (6-0)/(3-(-6))=2/3,直线PQ的斜率k2= (6-3)(-2-0)=-3/2,因为 k1·k2 = -1 所以 AB⊥PQ.例4 已知A(5,-1), B(1,1), C(2,3), 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AB⊥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课堂练习P94 练习 1. 2.课后小结(1)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真实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 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 判定三点共线.布置作业P94 习题3.1 5. 8.板书设计课题: 必修2第三章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授课类型:新授课日期:年月日一、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生物高中必修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3第2章第3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2课时)广州一中生物科张正芳一、课标解读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如下: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描述血糖调节;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这些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3、情感目标(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关注人体健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在知识方面、情感方面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关于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已学过,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
高中强调的是激素的调节机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探究、小组合作、讨论. 多媒体课件、通过激素的调节的第2课时的内容中血糖调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保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我将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第1课时教学内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激素调节的特点。
第2课时教学内容: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包括模型建构、反馈调节、糖尿病有关知识的拓展),(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这节教学内容在本章本册中地位重要,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同时,学生对这部分与自身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知识也非常感兴趣,于是我精心设计,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主学习,教师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
本化工原料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苍山县第四中学刘芳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苍山县第四中学刘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的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苯又是芳香烃化合物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物质,掌握了苯的性质可以为后面选修5中系统的研究芳香烃及其衍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中,苯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真正用杂化轨道理论及价键理论中的大∏键来解释苯分子的结构那又是选修3中的内容,所以此时只要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第一章中所学的化学键的知识,把苯中的化学键理解为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即可。
同时,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借助一些有关苯的性质的实验来讨论一些重要实验装置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但实验设计要考虑到苯的毒性。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刚学有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应充分抓住这一点进行引导探究式教学,多做实验、多设计探究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需要注意,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整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增加难度,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甚至芳香烃,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教学目标】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提高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掌握苯的典型的化学性质,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3.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介绍,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习惯。
【学习重点】
1.苯的结构特点
2.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
⑴课前单独布置家中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去查阅苯的用途和毒性。
⑵准备实验:苯的燃烧;苯和水、乙醇的溶解性;苯和溴水反应;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⑶准备分子模型:苯。
⑷苯的溴代、硝化反应的实验录像及反应机理动画模拟;苯的氢化反应的动画模拟;苯结构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 3H
2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和师生的帮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探究意识非常强烈,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培养了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