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家素质及法律教育刍论
以法律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效法律教育-模板
以法律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效法律教育以法律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效法律教育一、法律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完善,人民群众对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法律现象也开始逐渐习惯。
因此,我国的法律院校逐渐增加,从事法律行业的人也逐渐增多。
但是,要成为专业的法律从业者,仅仅了解法律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的从业者要在对法律有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一般是指人们的守法和用法意识,法律素质一般被认为是道德素质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人,一般对于我国的法律法規都有一定的了解,且对于法律的正义性和守法的必要性深信不疑。
对于生活之中的涉法行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人会选择以法律手段进行处理。
因此,较高的法律素质是一个法律行业从业者的必备素质。
在一个完整的法律教育体系之中,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甚至要高于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
只有一个人的法律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具有较高的法律道德素质,这个人才可以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为人民和国家的法律完整作出贡献。
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法律教育之中的一个学科项目,主要面向的是将来要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学习者,对于法律从业者来说,较高的法律素质可以保证他在法律行业之中的工作不受到个人欲望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以法律规定为先,并以法律思维方式检视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才是一个法律从业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提高法律素质教育水平的措施要在现代的社会之中推广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就要让民众看到法律教育对于个人生活的有益之处。
对于法律从业者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业务能力,因此,加强法律素质的培养可以加强法律教育的效果。
1、加强对社会法治环境的优化在社会法治得到优化的环境之下,人民对于法律的信赖和使用度才会提高。
法律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和社会居民学习法律的热情和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的需求。
因此,提高人民对于法律的诉求和法律的普及度,可以确保以法律素质为引导的法律教育高效顺利进行。
法律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
法律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建设和法治意识的普及变得愈发重要。
法律教育在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教育来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一、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法律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旨在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并提高法律素养。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规范和程序,使公民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则的能力,并提高法律适应能力。
1.1 增强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地位与法律作用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法律教育,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法治的内涵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树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思想。
1.2 培养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指个体对法律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通过法律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法律的内容和基本原则,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1.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律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具备法律知识的人们会更加理性地处理矛盾和纠纷,遵循法律规则,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法律教育的实施方式为了提高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法律教育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实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法律教育方式:2.1 学校法制教育学校是法律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学校中设立法律教育课程或通过课外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学到基本的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
2.2 社会法律宣传社会法律宣传是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和信息。
政府、律师等机构可以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宣传片等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
2.3 在职业培训中加强法律教育在职业培训中,加强法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公务员,他们都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义务。
三、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效果通过法律教育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可以取得以下效果:3.1 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是社会法治进程的基础。
法学中的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
法学中的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法治的日益重视,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法学中的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展开探讨,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法学教育的效果。
一、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法学教育是培养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学知识的学习:法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法律体系的理解为目标。
通过系统学习法学知识,学生可以掌握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方法,为今后的法律实践打下基础。
法学教育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的学习,也包括法学理论、司法实务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法学素养。
2. 法治观念的培养: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通过学习法学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法治对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法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石,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法治观念,有利于他们将来成为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的公民。
二、提高法学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法学教育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法学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除了传授法律知识外,学校可以增加法律实务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法律应用能力。
同时,还可以引入法学伦理、法学哲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价值和伦理基础,提高他们的法律人文素养。
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法学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校可以与法院、检察院等法律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去,感受和理解法律的实际运作。
通过实践的锻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影响,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3. 强化法律思维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沟通能力对于提高法学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开设法律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
法律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民众权益的重要工具,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责任义务。
要正确应用法律,除了掌握充足的法律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本文将从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两方面来探讨法律的重要性和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掌握法律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都会遇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
以下是法律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1. 了解法律法规: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对我们正确行使权益和义务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了解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可以帮助我们维权,保护自身利益。
2. 学习案例分析:通过学习和分析法律案例,可以深入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应用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法律。
3. 了解法律程序和诉讼风险:了解法律程序和诉讼风险,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纠纷时,合理选择解决方式,并减少可能的法律风险。
4. 学习法律文书写作:学习和了解法律文书写作规范,能够提高我们与律师和法律机构的沟通效率,准确表达自己的诉求。
二、法律素养的重要性法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法律修养和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
正确的法律素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法制环境,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1. 守法意识强烈:良好的法律素养要求我们树立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要明白法律是保护社会秩序和民众权益的制度,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法律后果。
2. 尊重法律权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需要我们尊重法律权威,遵守法定程序,尊重法律裁判结果。
只有尊重法律,整个社会才能保持秩序和稳定。
3. 自我保护意识:良好的法律素养使我们能够正确评估和识别风险,做出合理决策,不被他人误导或欺诈,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4. 社会公正意识:具备法律素养的人更容易理解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对不公平的现象和行为持有批判态度,并积极参与到法律公益活动中。
三、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关联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是相互关联的,相辅相成的。
法律教育与法制素养
法律教育与法制素养近年来,法律教育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们日益意识到,法律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个人自身权益的重要议题。
法制素养的提升对每个公民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法律教育与法制素养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并探讨其意义和现状。
首先,正确认识法律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只有每个公民都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法律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适应和遵守法律。
同时,法律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增强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
然而,当前我国的法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法律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学院和法律专业,公众的法律知识普遍匮乏。
另一方面,法律教育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但公众对于这些问题的法律素养并不高。
例如,很多人对于劳动就业、消费维权、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的法律规定了解不足,导致在遇到问题时难以有效维权。
此外,一些法律知识的晦涩难懂,无法使公众真正理解和掌握,也成为法律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要提高法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的多样化和普及化。
除了在高校强化法律专业教育外,还应注重向全体公民普及基本法律知识。
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开设公开课和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
同时,还可以鼓励民间组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加强法律培训,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帮助。
其次,加强法律教育与实践结合,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将法律知识活学活用。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法与实务的结合,提供实际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也能提高法律教育的效果。
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培养
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培养当今社会,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扮演着维护公平正义、维稳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因此,法律教育成为培养人们的法治素养的关键环节。
法治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当前的法律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首先,法律教育应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从小培养孩子的法治素养。
幼儿园阶段的法律教育,不同于成年人的法律培养,应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示法治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法律的作用,并培养他们的秩序观念和法律尊重意识。
这样,培养出的新一代人将会更加尊重法律,懂得合理维权,形成守法自觉的习惯。
其次,在中小学阶段,法律教育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可以将法律知识更加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
同时,通过参观法院、模拟法庭等课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法律实践,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法律兴趣和热情。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学生法治团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除了学校的法律教育,家庭也应扮演重要角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法治教师。
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向孩子们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理解法律的普遍性和规范性。
父母还应当以身作则,遵纪守法,为孩子树立榜样。
只有家庭与学校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培养出法治素质高的一代。
此外,社会也应加强对成年人的法律教育。
法律是一门规范行为的学问,不仅对专业人士有要求,也关乎每一个公民。
因此,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以提高成年人的法律素养。
例如,组织社区法律讲座、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等,让居民了解常见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此外,社会媒体以及网络平台也可以发挥宣传作用,推出形式新颖、可参与性强的法律教育内容,让更多的人接触法律,了解法律。
最后,法治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法制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与法律遵从
法制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与法律遵从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遵从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所必需的。
法制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向公民传授法律知识、引导正确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观,推动人们遵守法律、尊重法治,从而培养了公民的法律素养与法律遵从。
首先,法制教育通过向公民传授法律知识,提高了公民的法律素养。
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公民了解法律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是必要的。
法制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普及法律知识课程,让学生了解宪法、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等内容。
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公民形成合法合规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此外,法制教育还应该注重向成年人传递法律知识,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培训,使公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提高法律素养。
其次,法制教育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了公民的法律遵从。
公民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观对他们对法律的遵守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法制教育应该引导公民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
通过教授法律案例和典型案例,让公民了解违法行为带来的后果,明确认识到违法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同时,法制教育还应该强调法律平等和公正的概念,引导公民坚持公正、公平的价值观,遵守法律并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主动遵守法律的习惯,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另外,法制教育也需要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公民对法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仅仅掌握法律知识是不够的,公民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法制教育应该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形式,让公民参与到真实的法律案例中,锻炼他们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法制教育还可以组织公民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提供法律帮助,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感。
通过实践环节的培训,公民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运用,增强对法律的信仰和效应,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和法律遵从意识。
法律教育与法律素养的培养
法律教育与法律素养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教育与法律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法律意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法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使其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并能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正确处理。
本文将从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情景模拟的实践等方面,探讨法律教育与法律素养的培养。
首先,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对每个公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法律教育,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法律教育不仅培养了公民的法律素养,还提高了其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正义。
其次,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
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是培养公民法律素养的基础。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使自己在法律面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例如,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预防劳动纠纷的发生;了解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避免违法犯罪的行为。
因此,法律知识的普及不仅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
此外,情景模拟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
情景模拟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使其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
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法律规定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增强他们对法律的实践理解。
例如,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体验诉讼过程,理解法官、律师的工作以及证据的重要性。
这种实践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法律,提高法律素养。
此外,法律教育还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人们的实际需求。
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日常用语的普及等方式,使公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迅速反应和解决。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了解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可以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解决邻里纠纷时,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则,可以让矛盾得到妥善处理。
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
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教育和法治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法律教育不仅是一种驱使人们遵纪守法的手段,更是一种培养法治素养的途径。
本文就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展开一番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是指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培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
正因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法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中,使每个公民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法律教育。
通过法律教育,人们能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的适用范围以及法律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除了法律教育外,法治素养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应具备的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不仅可以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拥有较高的法治素养的人们通常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严守法律的底线,不轻易违反法律规定。
与此同时,法治素养还包括了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热心公益事业以及正确对待司法机关等方面。
这些都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提高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呢?首先,法律教育应始于儿童。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至关重要。
在学校,法律知识应当纳入课程中,编写相应的教材,教师也需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研究。
此外,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法律教师,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意识。
同时,社会也应加大对法律教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推出法治宣传媒体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开设法律咨询热线,帮助公众解答法律问题,增强公众的法律素养。
最后,要推动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的提高,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一些宏观制度的建设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救济渠道,从而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加大司法力度,营造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
法律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
法律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在当今社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
随着法律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养的提高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法治意识的培养1.1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法律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与精神。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法制教育的宣传,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引导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
1.2 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教育也是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各级政府和法律专业机构应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例如举办法律讲座、撰写法律知识手册等,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度和法治意识。
1.3 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培养法治意识的基础,家长要以身作则,将法律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这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观看法律题材的电视剧、影片,或者与孩子讨论社会新闻中的法律问题等方式来实现。
二、法律素养的提高2.1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的首要途径是学习法律知识。
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参与法律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可以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2.2 注重法律实践单纯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注重法律实践同样重要。
可以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活动,亲身体验法律实践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法律素养。
2.3 培养批判思维在提高法律素养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十分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分析法律问题的本质,了解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
这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案例、法律评论等途径来实现。
三、建议与总结在推动法律教育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相关机构的协作,形成合力。
各级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法律教育的发展。
2. 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能够胜任法律职业。
教育行业的法律教育与法制素养
教育行业的法律教育与法制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教育行业对于法律教育和法制素养有着特殊的需求和责任。
本文将从教育行业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强教育行业中的法律教育,提升从业者和学生的法制素养。
一、教师的法律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核心力量,其法律素养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因此,加强教师的法律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培训计划,提供法律知识和素养的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教师法律责任、学生权益保护、教育法规等内容,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法律知识。
同时,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给教师进行讲座和培训,提供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加深教师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教育机构可以建立法律咨询和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能面临各种法律问题和挑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师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专门的法律咨询团队或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和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最后,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教师遵守法律法规,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纪律处分制度,教育机构可以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敬畏之心,减少教育行业中的违法行为。
二、学生的法制素养除了教师的法律教育,教育行业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法制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发展,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首先,学校应将法制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开设法律课程,教授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分析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法律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举办模拟法庭、法制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的过程,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教育与法学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
法律教育与法学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学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如何提高法学专业素质也成为了很多法律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法学专业素质培养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
法律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领域,需要学习大量的法律理论知识。
在法学专业素质培养中,学生应该通过系统且全面的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法学专业素质培养也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法学专业素质培养还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法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的学科。
因此,充分的实践能力训练对于法学专业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尽管实践项目的参与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资源,但是学校可以通过与法律机构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
这些实践机会可以包括参观法院、律师事务所以及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等。
通过这些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律职业的本质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法学专业素质。
此外,法学专业素质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法学专业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例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是法学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法律英语、法律写作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当前的法学专业素质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学教育过于理论化,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在很多学校中,法学专业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的灌输和重复背诵。
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往往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其次,法学教育的内容相对封闭,缺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
法学教育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启发式教学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引导。
再者,法学专业的素质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很多学校并未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法学专业素质的培养。
法律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法律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法律教育对于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阐述法律教育在未成年人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促进法律教育的措施。
法律素养的培养法律素养是指个体对法律的基本了解和适应能力。
未成年人往往对法律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为了培养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法律教育课程的开设。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知识、分析案例以及模拟法庭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同时,学校还应该组织一些法律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法庭、参与模拟法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法律的力量。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培养未成年人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当主动引导孩子学习法律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他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
此外,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正确的法律观念。
最后,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
未成年人往往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知识限制,很难独立解决。
因此,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援助机构和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和支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法治观念的培养法治观念是指个体对法治的认同和遵守意识。
在当今社会,法治观念的培养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教育、媒体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
首先,教育机构应当将法治观念融入到教育内容中。
学校和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法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道德。
同时,学校还应该组织一些法治主题的讲座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
中国高中法律教育中的法制观念与法律素养培养
中国高中法律教育中的法制观念与法律素养培养在中国的高中教育体系中,法律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高中法律教育中的法制观念与法律素养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一、法制观念的培养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重要性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对于维护公平、公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法律教育应当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活动实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于个人权益的保护和维护。
2. 推动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学生应当树立法治意识,尊重和遵守法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的起源、演变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内涵与作用,从而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3. 鼓励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高中法律教育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制实践活动,例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法律素养的培养1. 开设多样化的法律课程高中法律教育应当开设多样化的法律课程,涵盖法律基础知识、法律理论和法律实务等方面。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分析能力。
2. 进行案例分析和辩论讨论案例分析和辩论讨论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方法。
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和进行辩论讨论,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和实践,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
3. 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高中法律教育还应当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法律机构,亲身感受法律的实践与运作,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和切身体验。
三、建立健全的法律教育体系1. 完善法律教材与资源高中法律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教材和资源体系,包括编写科学合理的法律教材,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以及建设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育能力教师是高中法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需要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教育能力。
法学教育与法律专业素养的培养
法学教育与法律专业素养的培养引言法学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保障。
然而,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人们对法学教育和法律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学教育以及培养法律专业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部分:法学教育的意义与挑战法学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了解法治的理念和原则。
其次,法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与困境。
例如,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而且,法学教育往往也面临着法律发展的落后问题,学生缺乏对最新法律动态的了解。
第二部分:培养法律专业素养的途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法律人才成为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法律专业素养。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使法学教育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案例研究。
其次,提升法学教师的素质,加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培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教授法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对法学研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法学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法学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走向国际化。
国际化的法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国际法律体系,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
为此,可以通过与国外高等法学院校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秀法学教师,并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此外,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前沿法学研究,也是促进法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结论法学教育与法律专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推进法学教育国际化,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法律人才。
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素质教育探索
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素质教育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法律行业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然而,仅仅拥有知识和技能似乎已经无法满足法律人才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在法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素质教育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要探讨素质教育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法律教育注重理论的灌输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法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仅有理论与技能是不够的。
法律人员既需要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和卓越的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其次,需要探讨如何在法律人才培养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将素质教育纳入法律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法学院阶段,可以通过开设道德法学、法律伦理学等课程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能力培养,例如开展各类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如开设法律与文化、法律与经济等课程。
在司法考试和实习阶段,也需要对法律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以确保其具备综合素质。
再次,需要探讨素质教育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首先,如何评价学生的素质成为了一个难题。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需要引入多元评价方法,如学术论文、个人陈述、面试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法律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同时,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最后,可以探讨素质教育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前景和机遇。
随着社会对法律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素质全面的法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将成为法律教育的必然趋势。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法律教育素养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法律教育素养法律教育对于大学法律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
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教育素养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法律教育素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教案中应设置专门的法律基础课程,如法律原理、法律逻辑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法律的基本认知。
其次,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法律知识和法律逻辑进行问题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教案中应强调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提升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
此外,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
法律道德观念是指学生在法律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的意识。
教案中应加强对法律道德的强调,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道德观念,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运用和践行。
此外,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教案中应加强对法律实践的引导和指导,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法律教育素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教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道德观念和法律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多方位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全面法律教育素养的大学法律学专业人才。
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培养
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培养近年来,法治素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法治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对法律的无知和不了解。
因此,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法律教育应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学校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法律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法律知识普及讲座、模拟法庭等。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学习到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
其次,对广大公民开展法律教育活动也至关重要。
通过社区、公司、机关等相应的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等形式的法律教育活动,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知晓法律的规范与底线。
这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纠纷和冲突的发生。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法律知识普及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
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一大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教育平台,提供在线法律课程、法律问答社区等方式,让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法治素养,还能够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技能。
此外,法律教育还应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法规制定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法律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
最后,法律教育应该是全民性的,不仅要从学校教育开始,还需要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法律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法律界、媒体、学者等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法律教育的推广,提供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咨询服务,为公民提供更全面的法治素养培养。
总之,法律教育与法治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公民。
法律教育与专业素养培养法学学生的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
法律教育与专业素养培养法学学生的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法学学生的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对于其未来法律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和法学专业技能,以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法学知识和高度职业操守的法律人才。
本文将探讨法律教育与专业素养培养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强化法学学生的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
首先,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意识是指个体根据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关于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在法律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法律秩序意识和法制观念。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强调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始终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法学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也是法律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专业素养是指在特定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该领域相关职业要求的素养。
对于法学学生而言,良好的专业素养意味着具备扎实的法学知识、合理的法律思维和优秀的法律实务能力。
在法律教育中,应该注重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法律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法律写作、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和卓越的专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法学学生的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有以下几点建议:1. 构建多样化的法学教育体系。
法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建立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
可以引入判例教学、辩论赛和法律实务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法律知识,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应与法律实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参与真实案件的机会,让法学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伦理和社会责任。
论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2100字
论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2100字摘要:21世纪的教育应是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如今,中国的法学教育稳步向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随着中国法学教育的急剧膨胀和大众化的、粗放式的发展,再加上教育模式上的种种弊端和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和理念的问题,导致如今法学本科生的数量庞大,整体素质却差强人意,本文就将论述法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关键词:法学教育教育理念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法学学科的本身特点和历史任务决定了其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法治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性法律人才。
而素质教育以其对于高等教育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成为法律教育的理想模式,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法学教学过程的融合,这是推进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国际化形式下对法学人才的要求对法学人才的要求问题,即是塑造怎样的法律人才问题,使其更好的适应国际化大形势的能力与素质。
首先,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在这之中,除了把其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讲授,还应强调法律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法律本身的忠诚.而心理上的素质问题,不仅要求法学人才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里素质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其将来能更好的应对社会和适应法律本身复杂又繁重的环境。
最后,还要求法学人才具有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著名教授杨振宁在谈及中国高等学校教育的质量时说:”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讲,成绩和学识都是很好的而且相当的优异、突出,但就是胆子太小,总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和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方法与思想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地加以怀疑,凸现了中国的学生思想的蒙蔽与缺乏创新的精神,这与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有关,不能突破这一瓶颈,便始终不能适应国际化大形势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
”这就要求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开拓创新,要求学生自己能以发展的眼光与态度洞察周边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专业优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法学教育与法律家的培养至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探讨的法律家实际上主要是指实务法律家,而法律家的培养也主要是指实务法律家、特别是司法官的职业培训。
上文分析的法律家素质的三个方面固然缺一不可,但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序列之别。
而在法律家的培养中,依此顺序也存在重点和途径的不同。
一般而言,法律家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方面的素质,与法学家的研究资质培养不同,通常是随着法律家集团的逐渐成熟,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养成、并通过职业集团内部的自律机制保障的。
这种职业教育或培训,在欧洲大陆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通常是在大学法学教育体系之外,由专门的司法培训机构承担的,其重点在于进行法律实务知识的传授和长时间的实习,并在就职后通过逐级升迁和继续教育保证法律家素质的水准。
在美国,职业教育则是由法学院承担,并通过从律师中选任法官的制度作为法官经验积累的途径。
然而,必须指出,美国的大学法学院渊源于英国的律师学院,最初是一种行业内的师徒传承的法律教育方式,本身属于一种职业培训及机构,其授予的JD(法律博士)是一种法律实务学位,区别于专门从事法学研究的法学博士(PHD)。
也就是说,即使在美国,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也是有本质区别的[18].然而,无论哪个国家、何种体制下的法律家任职道路,强调的都是从事特定职务之前的职业培训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不能由学历或学位取代的。
在英美法的历史上,法律家的教育并不是通过大学、而是在律师学院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的。
随着大学的普及,基础的大学学历始成为必需,但这种学历教育并不能取代职业培训(甚至不能取代司法考试)的地位。
至于继续教育(即任职后的定期培训),则完全与学历无关。
对于法律家而言,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律职业集团,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成熟的法律家培养体制和行业自律的机制。
然而,这正是我国目前最薄弱、也是认识的误区最多的一个领域。
究其原因,首先是把法律家的素质简单等同于文化素质,忽视法律职业的特殊性、片面强调学历,甚至允许以国外获得的学历、学位取代任职必经的资格考试[19];以学识标准取代象征经验的资历积累。
只关注选任司法官的学历条件和出身 [20],似乎学历越高则素质越高,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主审法官任职的基本标准,甚至主张把法律家的学历普遍提高到研究生层次,这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并不能在不断提高司法官学历标准的同时,相应解决司法腐败现象和提高执法水平问题,却可能会以学历的提高代替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放松对法律家行为的制约。
实践证明,仅由学院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法律家,不仅难以很快适应实务的需要,而且往往很难形成对现存法律体制的认同。
经过法学院长期熏陶的学院派司法官,往往容易以批判性或开创性的方式看待现行法律体系,以学理观点代替法律依据,以外国的经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容易产生一种突破现行法的偏好,这实际上很可能会成为法律实践中的不安定因素。
其次,把系统的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简单地等同起来,无视我国法律家培养的问题主要在于职业培训的薄弱,把提高法律家素质的途径仅仅寄托于大学的学历、学位教育。
一方面,业已建立的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并未担负起系统进行职业培训的使命,仍停留在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模式上[21].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大学法律教育体系和方式并未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模仿美国法学院在大学中设立“法律硕士”专业学位[22],批量生产所谓复合型法律实务型人才,其结果不仅难以达到职业培训的目的,而且使原有的大学法律本科教育受到严重冲击[23].这必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并且使这一社会工程演变为改善个人竞争条件(或升职)的机会,而完全无助于法律家整体素质的提高。
即使在“拉动经济”和提高在职司法官的学历上有某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带来的结构性的混乱和后患则不是短时间可以纠正的。
同时,这种混乱的体制也使学院式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实务法律家的头脑中,导致某种程度的角色错位,今天,我们的一些法官们热衷于作专家、学者、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大义凛然的批判精神活跃于各种学术研讨和改革前沿,不断地把从国外参观学得的“先进经验”移植于本法院的试验田,其精神固然可嘉,但对现行法的忠诚与信仰和应有的保守特质就这样消失殆尽了。
当我们不断从法官口中听到对现行法的否定时,不能不怀疑这是否确实意味着其素质的提高。
最后,在急功近利的目标推动下,无视我国的社会实际和法律家成长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过程,在提高司法官素质的口号下,以一系列措施侵害着司法独立的制度性保障。
例如,今天的司法改革中,往往出现一种矛盾:一方面,根据司法独立的原理,主张改革或取消一些传统的制约机制,如审判委员会、院长审批等,力求还权于法官和检察官;另一方面,又以治理司法腐败和司法人员素质低为由,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监督制约制度。
例如,在实行主审法官和主诉检察官制度的同时,又以竞争上岗、错案追究等自毁长城的措施,破坏了《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初步确立的身份保障原则。
在论及司法官素质时,往往简单套用学历或某些西方国家法律家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试图通过一种大换班的政策,尽快用高学历的年轻法律家全面替换现有的司法官,或曰竞争上岗、或曰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或曰深层次体制改革,且不说其可行性如何,至少这种做法违背法律家集团成长的客观规律,还可能使得法律家与社会的距离快速扩大,导致法与社会的脱节。
因为当事人关心的并不是法官的学历,而是司法的公正性,而这种公正的标准首先是来源于社会的。
与公正直接相关的道德素质与学历并不是同等概念,试图以提高学历达到司法公正、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只能说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舍本求末的政策。
四、法律家成长的社会环境法既是一种规范体系,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
法是社会的产物,法律家亦然。
如同法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样,法律家也是在长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逐渐成长的。
如前所述,法律家的行为方式是形成法律传统的主观因素,也是联结法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法律家的历史与法本身一样悠久,实际上其活动甚至早于法律规范和法典的形成。
然而,在法律移植和社会转型期法治重构的情况下,法律家集团的形成和成长往往滞后于制定法和法律制度,并可能会出现法律家与社会的脱节现象。
这不仅体现为数量上的匮乏,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法律家素质上:例如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机制的欠缺、专业技能的低下、教育培训制度的不健全等等,这种现象在美国建国初期表现得非常典型,并曾出现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很多国家的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也屡见不鲜。
在这些国家,法律家的成长或成熟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和几代人的努力,其中不仅受时间本身的渐进性制约,而且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人们可以在数年内建立起庞大的法典和法律规范体系,却很难一蹴而就地造就一个成熟的法律家集团,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天的法治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能否和应该怎样多快好省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法律家?法律家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周期,大跃进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法律家的人数、营造出虚假的法治繁荣,却无法真正提高法律家的素质,尤其是难以形成法律家集团的独立与自治的机制和内在的凝聚力[24].法律家成长的社会环境是由多种复杂条件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家的成长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法律家的需求和规模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按比例增加;尽量避免因人数的激增而导致法律家质量即素质的低下。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和纠纷客观上必然会急剧增加,如果过度刺激法律需求、片面强制司法解决的作用,往往会使司法机制负担过重,不仅会使社会在纠纷解决过程中耗费掉过多的资源和成本,也会使尚不成熟的法律家在市场和权力的中心失却平衡。
法律家人数、特别是司法官人数的增长应该是相对缓慢的、有节制的,这样才能在保证其素质的同时,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为他们提供较为优越的待遇。
因此,在这一时期,毋宁通过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分担司法的负担,从而使法律家的成长能够获得较为充裕的时间。
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而实现司法公正的一个基本保障是司法独立。
在现行政治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实现司法独立而言最重要的是两点:首先,是确保司法的权威,减少法律程序外的监督和制约对司法活动的掣肘;其次,是确立司法官的身份保障制度,最终实现法官的独立审判。
然而,现实中司法腐败的存在和对司法人员素质的低估,以及“错案”效应,使得当前的司法改革仍把加强监督放在核心地位。
随着实现司法独立呼声的提高,虽然党政机关直接干预司法的情况逐渐减少,然而,从错案追究到个案监督,实际上,对司法的制约和监督变本加厉。
从长远来看,这些制度在约束法院和法官、避免其滥用权力的同时,也束缚了其独立发展和行使司法权的合理空间,增加了“合法”干预司法的可能性和渠道,阻碍了司法独立的成长,因而恰似饮鸩止渴之举。
在实现司法独立和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之间,前者是原则和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后者则是一个需要在发展中客观对待的现实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问题,必须以司法独立作为改革的方向。
因为,受到重重制约监督的司法人员无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无法形成职责的神圣感、也不具有承担责任的条件和资格。
然而,正因为司法人员的素质还不够高,才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对其身份的保障。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与其迷信一种“万能”的制度,不断设立、尝试新的“改革”措施,毋宁首先严格地落实现行法(宪法、组织法、法官法、程序法等)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和司法人员的身份保障成为现实,最终逐步实现法官独立。
总之,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和司法人员素质低的现状,不应成为破坏其身份保障原则和司法独立的借口,当然,也不应幻想理想状态的一蹴而就。
其次,法律家的教育、特别是学历水平应该与社会整体的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多数发达国家,尽管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司法官的教育不过是大学毕业+ 司法考试+职业培训,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并不是必须的[25].就整个国家的教育结构而言,应该形成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主,逐步提高的梯形或三角形结构,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将法律职业的基础学历定为本科(最好是法律本科)比较适当,之后通过司法考试和专门的任职前职业培训(一到两年),并经过一个实习期既可以达到法定任职条件,在任职后可以享受身份保障,保证他们可以有从容的时间和条件积累经验,并通过贯穿执业过程始终的继续教育不断得以提高。
而在我国,一方面目前国民的基础教育水平还很低;大学本科学历对于社会而言仍然是一种奢侈;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发展,却已出现了法律大学毕业生过剩的假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已经很难迈进法院的大门。
这种状况与考研热形成了一轮新的恶性循环——在制度化的法律家培养途径、特别是职业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之前,司法官的任职条件无形中已经上移到研究生学历,这不仅会造成重学历、轻经验的畸形结果,以及大学教育资源的浪费[26],而且因在职司法官疲于提高学历,使办案力量受到极大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