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七国之乱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自秦始皇驾崩以来,直到西汉建立的初期,整个大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盘综错节,权力的争夺也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是没有停止过的。
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杀死了公子扶苏以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还大肆杀害朝臣,使得百姓人人自危,最终不得不掀起了反抗秦二世统治的起义。
从这个时候起,天下就是乱的,各种战国时期的诸侯势力纷纷抬头,你争我抢丝毫不让。
即使汉高祖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更是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最后还开国建立了西汉这个朝代,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无止境的权力争夺。
西汉是统一了,但是并不稳固,所以才会发生“七国之乱”。
要说“七国之乱”,就要从汉高祖刘邦甚至是秦始皇时期说起,这是政治上留下的弊端,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各诸侯王虽然听命于天子,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小国的所有的治理权力,而且大的诸侯国甚至还可以吞并小的诸侯国,只要你不背叛天子,怎么浪怎么来都没有关系。
就是因为分封制下的这种弊端的出现,各诸侯国之间年年战争不断,周天子对各诸侯王的统治也越来越小,周天子控制不了这些势力庞大的诸侯王,被他们牵制、妥协。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分封制弊端的最好的体现,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七个大国,其余的小诸侯国都被这七个国家给吞并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的这几个大国不可能这样相安无事下去,最后果然还是被秦国给统一了。
秦始皇统一了七个国家之后,听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不再奉行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将中央集权最大化,国家的政治体系先进化。
不得不说李斯和秦始皇这两位人物的思想真的很超前,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这种有远见的思想,为后世几千年直至现在的政治体系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模型。
郡县制下,民反而官不反,各官级管理自己的事情,不能插手其他官员的工作,就这样社会开始渐渐稳定。
好景不长,秦始皇为了千秋大业,劳累过度,早早的在东巡途中病死了,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没能继承皇位,反而是年幼无知的幼子胡亥继承了大业。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简史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
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经过远因: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
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导致各诸侯王联合反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起因,希望大家喜欢!七国之乱原因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
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
一日两小儿在下棋,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
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天下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
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
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
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
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
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西汉七国之乱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
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中国史上的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1]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乱七八糟的渊源
成语“乱七八糟”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
“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但是,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扩大,其弊病和隐患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了。经过几朝的演变,到景帝时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天下之半,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大臣晁错建议景帝进行“削藩”,以减少诸王的封土,从而巩固中央政权。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在众同姓王中推行“削藩”的政策,激起诸王强烈反对。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有些慌张,听信馋言,诛杀晁错,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继续挺进。景帝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得很多,只得败退。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冲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被杀。这时候,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到了文帝时期,已崭露头角的晁错敏锐地看到诸侯王势力的扩大,必然对汉朝中央政府带来严重的威胁,便向景帝刘启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王国的封地。这就是历史上的“周亚夫平七乱”。“乱七”一词,即产生于此。
七国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
七国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导语: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
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
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
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经过:诛杀晁错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西汉时期,影响帝陵分布或布局的因素很多,有卜选陵址,堪舆术的利用,选择地理、地势较好的形胜吉地,充分考虑族葬及与都城的关系等。
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一: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指汉武帝征和二年,奸佞江充诈称武帝得病是由于巫蛊作祟,以预先埋设的偶人诬害太子,结果造成太子及其家属全部遇难。
巫蛊(wū gǔ)是一种巫术,人们认为使用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西汉和之前时代,人们对巫蛊厌胜之术深信不疑。
所谓巫蛊,是指巫师利用邪毒之术,设法诅咒人的统称。
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巫师和方士,为求通达,他们纷纷聚集在京城寻求机遇。
巫蛊也是平民、大臣、后宫女子之间常用的攻击陷害手段。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
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才有了长子刘据,甚爱之。
刘据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嫌他“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汉武帝察觉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
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本文导读: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联合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这六位宗室诸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场西汉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叛乱,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被平定。
汉景帝能在短时间内平乱,名将周亚夫功不可没,这位再造汉室江山英雄也从此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其实,平定七国之乱的汉朝功臣中,除了周亚夫之外,还有一位宗室功臣,他就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正是刘武在梁国的坚守,为周亚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得以顺利平定叛乱!刘武剧照刘武是汉文帝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母亲是大名鼎鼎的窦太后,即近些年在多部影视剧中出镜的传奇女子窦漪房。
窦太后宠溺刘武,甚至想让刘武成为皇位继承人,当然,这并非窦太后异想天开,而是缘于汉景帝醉酒后曾说过传位给弟弟,但窦太后信以为真,多次催促景帝立刘武为接班人。
刘武被封为梁王,知道景帝所说的传位给自己并不是真心,但还是很高兴,“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窦太后和刘武剧照就在这一年,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爆发,刘武立即整顿梁国兵马,与吴国和楚国叛军在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交战,战斗极为激烈,梁国军队死亡数万人,依然没有挡住叛军。
刘武集结残余部队,任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大将军,共同死守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抗击叛军。
吴国和楚国叛军围城后轮番猛攻,刘武亲自登上城桓督战,多次打退叛军攻击,但叛军势大,睢阳能守多久,刘武心中也没有底,派人向周亚夫求援,但是,周亚夫却调遣军队到达昌邑坚守,并不派部队增援。
刘武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依然不派援军,刘武又派人到京城向皇帝求援,汉景帝担心弟弟安危,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但周亚夫依然不为所动,“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
”周亚夫剧照刘武并不知晓周亚夫的平叛战略,对其作壁上观的行为火冒三丈,心里早已把周亚夫的全家问候一个遍,但是生气归生气,仗还是要打,刘武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和叛军死磕。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吴楚七国之乱的简介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以汉景帝意欲削弱汉初封下的诸侯国的实力为起因的一次。
七国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以吴楚两国的军队为主力西进逼犯长安,最后在梁国境内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梁国的军队合击打败了。
其实这次的的失败,离不开吴楚联军所做出的两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第一就是在起兵之初,因为吴王父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吴军帐下的大将军田禄伯曾提建议,认为将所有大军联合成为一支庞大的军队会有两点劣势。
一是庞大的军队行军缓慢,不利于战事的发展,这样会让敌军有足够的时间增援。
二是倘若兵分两路,一路西进,另一路入武关在关中会师,能加大战争胜利的把握。
但是遭到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有的危险。
如果吴王采纳了意见,那么另一支军队极有可能同周亚夫与会绕后的军队相遇,战事也极有可能改写。
第二个就是吴楚联军在梁国境内遇到顽强抵抗的时候,一位姓恒的将军建议扬长避短。
不在梁国浪费时间,而是率大军直取洛阳,稳定关中,即便不能拿下长安,也能定下天下大势。
然而众人认为恒将军年少无知,没有经验,所以也未采纳。
最后,他们在梁国僵持的时间里,周亚夫有了充足的时间绕后截断粮草,进而一举击败叛军。
吴楚七国之乱,虽然起初胜在了早先有所预谋和声势浩大的军队上,但是最后还是输在了没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上。
吴楚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西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军队发生。
因为七国军队早先就有预谋,所以起初由东向西的进军很顺利,直到梁国碰到刘武的抵抗,进军才被挡下来。
但是七国的军队足有五十万,在叛军连续的攻打下,梁王刘武是接连向驻守在外的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没有急于一时发兵,而是南下截断了叛军粮草后,以静制动,最后以少胜多击败了叛军。
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无疑是周亚夫的功劳最大,因为他懂得制造机会,懂得等待正确的时机,所以才会有三月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
而这个周亚夫早先就不是一般人,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博的儿子。
历史趣谈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周亚夫如何平七国之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周亚夫如何平七国之乱导语: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
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
引起叛乱的主要原因是汉景帝二年,中央开始实行削弱各个诸侯国实力的政策。
在一年内,中央就抓住诸侯王所犯的每一个错误,然后以此为理由剥夺他们的领地,以示惩戒。
但是诸侯王并不傻,他们清楚这是中央对羽翼丰满的他们进行打压了。
与其坐在这里被他慢慢剥削完,不如奋起反击。
所以吴王刘濞就带头挑起了事端,唆使了其他六个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主力军队是实力强大的吴楚两国。
当时周亚夫并没有按照常理,带兵直奔战场梁国,而是让梁王拖住敌军,他率军绕到了叛军的后方。
梁王在庞大的叛军连番攻势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清楚战机并没有到,必须避开叛军锋芒,所以暗中派人截断了叛军的粮草。
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七国的军队持续不了多久,这时候周亚夫才出战迎敌,终于以少胜多大败叛军。
七国之乱最后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斩首,上献给汉朝,其他六国的诸侯王在造反失败的压力下陆陆续续自杀身亡为结果。
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从而得以顺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诸侯的广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极大加强生活常识分享。
乱七八糟的故事及意思
乱七八糟的故事及意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儿童故事、童话故事、睡前故事、寓言故事、胎教故事、格林童话、其他童话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fairy tales, Folktale, idiom stories, children's stories, fairy tales, bedtime stories, fables, prenatal education stories, Green's fairy tales, other fairy tale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乱七八糟的故事及意思“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汉高祖后嗣的争位与战争
七国之乱汉高祖后嗣的争位与战争七国之乱:汉高祖后嗣的争位与战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业家和政治家,他建立了西汉王朝并成为其首任皇帝。
然而,随着他的逝世,汉高祖的后嗣们陷入了争夺皇位的混乱时期,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七国之乱。
这场内战发生在公元前154年至前144年期间,涉及了刘邦的诸多儿子和亲属之间的争夺。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争位者和他们之间的战争。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刘邦的长子刘盈,即汉惠帝。
他生于刘邦即位之前,因此被视为刘邦的正统后嗣。
然而,刘盈并不具备领导才能,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混乱。
由于他过度信任宦官和亲信,政府腐败,并且丧失了战略眼光。
同时,刘盈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兄弟争夺权力的威胁。
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他下令处决了数位潜在的竞争者,加剧了朝廷内部的不稳定。
刘盈的去世引发了七国之乱的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的两个庶子刘贾和刘启是最重要的争位者。
刘贾曾经在汉朝的统治下担任要职,但他在刘盈的时代不受重视,因此他与弟弟刘启联合,试图夺取皇位。
他们组织起自己的军队,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
这两位争位者之间的斗争导致了许多城市的毁灭和社会的动荡。
与此同时,刘盈的儿子刘张也试图在这场争位战争中夺取统治权。
他在父亲去世后被尊为汉帝,但由于他年幼,实权并不在他手中。
刘张的母亲吕雉成为了汉惠帝的摄政者,但她的野心使她成为其他争位者的目标。
在七国之乱期间,刘张的母亲和他的支持者不断与刘贾、刘启及其他争夺者进行战斗。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有野心的将领和地方势力加入了这场混乱的争斗。
他们利用七国之乱这个机会,试图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地盘。
这些势力的加入使得争位者之间的战争更加复杂和激烈。
七国之乱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长期的不稳定。
然而,最终刘贾和他的联盟在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
刘贾最终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成为新的皇帝,并以刘家的名义继续统治西汉。
尽管七国之乱在当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但它也使刘家王朝得以巩固和延续。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那么你了解西汉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西汉七国之乱的简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
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
引起叛乱的主要原因是汉景帝二年,中央开始实行削弱各个诸侯国实力的政策。
在一年内,中央就抓住诸侯王所犯的每一个错误,然后以此为理由剥夺他们的领地,以示惩戒。
但是诸侯王并不傻,他们清楚这是中央对羽翼丰满的他们进行打压了。
与其坐在这里被他慢慢剥削完,不如奋起反击。
所以吴王刘濞就带头挑起了事端,唆使了其他六个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主力军队是实力强大的吴楚两国。
当时周亚夫并没有按照常理,带兵直奔战场梁国,而是让梁王拖住敌军,他率军绕到了叛军的后方。
梁王在庞大的叛军连番攻势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清楚战机并没有到,必须避开叛军锋芒,所以暗中派人截断了叛军的粮草。
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七国的军队持续不了多久,这时候周亚夫才出战迎敌,终于以少胜多大败叛军。
七国之乱最后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斩首,上献给汉朝,其他六国的诸侯王在造反失败的压力下陆陆续续自杀身亡为结果。
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从而得以顺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诸侯的广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极大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西汉七国之乱的地图七国之乱指的是在西汉时期,由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联合叛乱。
那么七国之乱是怎么样的呢?从七国之乱地图中,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战况:叛乱的诸侯国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那么为什么这六个诸侯国会叛乱呢?原来是因为汉景帝在位的时候,当时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向汉景帝上奏了一本《削藩策》,主要的内容便是要将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以进一步地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 年发生的一次叛乱。
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 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
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
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
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
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 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
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
历史趣谈深度剖析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真实背景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深度剖析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真实背景是什么导语: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
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
引起叛乱的主要原因是汉景帝二年,中央开始实行削弱各个诸侯国实力的政策。
在一年内,中央就抓住诸侯王所犯的每一个错误,然后以此为理由剥夺他们的领地,以示惩戒。
但是诸侯王并不傻,他们清楚这是中央对羽翼丰满的他们进行打压了。
与其坐在这里被他慢慢剥削完,不如奋起反击。
所以吴王刘濞就带头挑起了事端,唆使了其他六个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主力军队是实力强大的吴楚两国。
当时周亚夫并没有按照常理,带兵直奔战场梁国,而是让梁王拖住敌军,他率军绕到了叛军的后方。
梁王在庞大的叛军连番攻势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清楚战机并没有到,必须避开叛军锋芒,所以暗中派人截断了叛军的粮草。
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七国的军队持续不了多久,这时候周亚夫才出战迎敌,终于以少胜多大败叛军。
七国之乱最后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斩首,上献给汉朝,其他六国的诸侯王在造反失败的压力下陆陆续续自杀身亡为结果。
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从而得以顺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诸侯的广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极大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生活常识分享。
七国之乱是谁发动的
七国之乱是谁发动的公元前154年,西汉中央政府与吴楚等七国爆发七国之乱,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周亚夫成为此次平叛的最大功臣。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七国之乱发动者介绍,希望你喜欢。
七国之乱发动者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者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将领是周亚夫。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
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
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
”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
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
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
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
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
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
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
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
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
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
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
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
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汉朝安抚下只好退兵。
文帝时期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
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
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
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
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
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
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
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
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
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折叠奕棋事件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的兄长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之时,高祖刘邦亲自率军。
沛侯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
英布逃掉了,但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
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
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
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
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汉文帝时,吴王的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饮酒玩乐。
吴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王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朝廷的软弱让吴王愈发骄横了。
起因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西汉前期形势图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
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
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
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经过诛晁错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晁错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
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晁错已死,七国联军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折叠灭吴楚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周亚夫行军路线图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
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
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
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
吴王死后,吴军溃散,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被平定后统计数据,汉朝与梁国所杀伤和掳掠的敌军、物资大约相等。
由于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首功,梁孝王在七国之乱后实力反而更加壮大,直接威胁了汉朝,埋下了梁孝王谋夺储君之位,刺杀袁盎等多位朝廷大臣的后患。
平叛乱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临淄,三月不下。
七国之乱形势图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
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
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
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
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入出兵相助。
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结果叛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