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七国之乱

合集下载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自秦始皇驾崩以来,直到西汉建立的初期,整个大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盘综错节,权力的争夺也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是没有停止过的。

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杀死了公子扶苏以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还大肆杀害朝臣,使得百姓人人自危,最终不得不掀起了反抗秦二世统治的起义。

从这个时候起,天下就是乱的,各种战国时期的诸侯势力纷纷抬头,你争我抢丝毫不让。

即使汉高祖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更是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最后还开国建立了西汉这个朝代,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无止境的权力争夺。

西汉是统一了,但是并不稳固,所以才会发生“七国之乱”。

要说“七国之乱”,就要从汉高祖刘邦甚至是秦始皇时期说起,这是政治上留下的弊端,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各诸侯王虽然听命于天子,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小国的所有的治理权力,而且大的诸侯国甚至还可以吞并小的诸侯国,只要你不背叛天子,怎么浪怎么来都没有关系。

就是因为分封制下的这种弊端的出现,各诸侯国之间年年战争不断,周天子对各诸侯王的统治也越来越小,周天子控制不了这些势力庞大的诸侯王,被他们牵制、妥协。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分封制弊端的最好的体现,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七个大国,其余的小诸侯国都被这七个国家给吞并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的这几个大国不可能这样相安无事下去,最后果然还是被秦国给统一了。

秦始皇统一了七个国家之后,听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不再奉行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将中央集权最大化,国家的政治体系先进化。

不得不说李斯和秦始皇这两位人物的思想真的很超前,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这种有远见的思想,为后世几千年直至现在的政治体系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模型。

郡县制下,民反而官不反,各官级管理自己的事情,不能插手其他官员的工作,就这样社会开始渐渐稳定。

好景不长,秦始皇为了千秋大业,劳累过度,早早的在东巡途中病死了,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没能继承皇位,反而是年幼无知的幼子胡亥继承了大业。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简史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

汉文帝时,获得大夫贾谊的建议,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

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

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经过远因: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吴国世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并得到许可去见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

与皇太子启喝酒、下六博棋时,吴世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才如此,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七国之乱对西汉政治的影响

七国之乱对西汉政治的影响
这个故事其实只是一个小插曲,对于刘濞和刘贤的父子感情,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就类似于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导火线,但他不同于萨拉热窝的是,最后他并没有引发战争,最后引发战争的,则不得不提一个人,大汉中央集权崛起事业的殉难者——晁错。
晁错在汉文帝时期便步入仕途,而在当时却并没有成为中央权力中枢的参政者,但是文帝发现了他的才能和品行,文帝并没有立即重用他,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景帝刘启,由是如此,晁错便成为了刘启的老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晁错的表现很不错,他认真完成了对太子的教学任务,并且赢得了刘启的敬重,早在刘启登基以前,他就是朝野公认的“太子智囊”。在公元前168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的上谷渔阳和云中,最后虽然汉军意图反击,但结果差强人意,13万汉军只能在边界目送远去的匈奴人,这一切都被晁错看在眼里,一股子年头,也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越演越烈。其实就当是汉朝的实力而言,并非不能敌匈奴,就算野战的缺失不敌,至少依靠长城防守也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这层层大幕下实则掩盖了一个问题,实力强大,但政权臃肿。这里的臃肿指的不是政治机构的腐败,而是那个旧问题,藩王问题,早在上文就说了,汉初诸侯王的实力强大,然而这股力量,中央政权却不能很好很协调的为自己所用,就好比一个很健壮的人,他在和一个比斗的时候,他需要用胳膊去格挡对手的进攻,他的胳膊很健硕,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并没有多少的力量可以很好的控制胳膊,这就是汉初的实力强大,却不能很好利用的问题,面对匈奴的进攻只能消极防御,求和。
又换个角度说,如果寓于一个政权而言,我不禁也发起对晁错的感叹,我不知道当年的他是否臆测了他推行削藩后的一切,他的父亲甚至因他的种种行为感到惧怕,自杀而死,晁错真的不知道么?他为景帝去殉道的时候他思考这些了么?我们后人不得而知,而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改革家都应该值得我们去敬佩,因为不论于公于私,他们都为这个国家抛洒下了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一股热血,一腔豪情,他们不止是国家政法的殉道者,换个角度说,他们也是历史的殉道者。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导致各诸侯王联合反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起因,希望大家喜欢!七国之乱原因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

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

一日两小儿在下棋,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

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天下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

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

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

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

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

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西汉七国之乱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

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有哪些功臣

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有哪些功臣

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有哪些功臣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功臣为:汉廷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功臣,希望你喜欢。

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七大功臣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

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

七国之乱时,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

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

”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

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

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

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

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

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

七王之乱的平定,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守荥阳,监齐、赵兵。

七国破,封魏其侯。

武帝初,任丞相。

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

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

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

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西汉时期,影响帝陵分布或布局的因素很多,有卜选陵址,堪舆术的利用,选择地理、地势较好的形胜吉地,充分考虑族葬及与都城的关系等。

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一: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指汉武帝征和二年,奸佞江充诈称武帝得病是由于巫蛊作祟,以预先埋设的偶人诬害太子,结果造成太子及其家属全部遇难。

巫蛊(wū gǔ)是一种巫术,人们认为使用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西汉和之前时代,人们对巫蛊厌胜之术深信不疑。

所谓巫蛊,是指巫师利用邪毒之术,设法诅咒人的统称。

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巫师和方士,为求通达,他们纷纷聚集在京城寻求机遇。

巫蛊也是平民、大臣、后宫女子之间常用的攻击陷害手段。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

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才有了长子刘据,甚爱之。

刘据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嫌他“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汉武帝察觉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

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本文导读: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联合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这六位宗室诸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场西汉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叛乱,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被平定。

汉景帝能在短时间内平乱,名将周亚夫功不可没,这位再造汉室江山英雄也从此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其实,平定七国之乱的汉朝功臣中,除了周亚夫之外,还有一位宗室功臣,他就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正是刘武在梁国的坚守,为周亚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得以顺利平定叛乱!刘武剧照刘武是汉文帝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母亲是大名鼎鼎的窦太后,即近些年在多部影视剧中出镜的传奇女子窦漪房。

窦太后宠溺刘武,甚至想让刘武成为皇位继承人,当然,这并非窦太后异想天开,而是缘于汉景帝醉酒后曾说过传位给弟弟,但窦太后信以为真,多次催促景帝立刘武为接班人。

刘武被封为梁王,知道景帝所说的传位给自己并不是真心,但还是很高兴,“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窦太后和刘武剧照就在这一年,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爆发,刘武立即整顿梁国兵马,与吴国和楚国叛军在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交战,战斗极为激烈,梁国军队死亡数万人,依然没有挡住叛军。

刘武集结残余部队,任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大将军,共同死守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抗击叛军。

吴国和楚国叛军围城后轮番猛攻,刘武亲自登上城桓督战,多次打退叛军攻击,但叛军势大,睢阳能守多久,刘武心中也没有底,派人向周亚夫求援,但是,周亚夫却调遣军队到达昌邑坚守,并不派部队增援。

刘武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依然不派援军,刘武又派人到京城向皇帝求援,汉景帝担心弟弟安危,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但周亚夫依然不为所动,“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

”周亚夫剧照刘武并不知晓周亚夫的平叛战略,对其作壁上观的行为火冒三丈,心里早已把周亚夫的全家问候一个遍,但是生气归生气,仗还是要打,刘武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和叛军死磕。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吴楚七国之乱的简介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以汉景帝意欲削弱汉初封下的诸侯国的实力为起因的一次。

七国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以吴楚两国的军队为主力西进逼犯长安,最后在梁国境内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梁国的军队合击打败了。

其实这次的的失败,离不开吴楚联军所做出的两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第一就是在起兵之初,因为吴王父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吴军帐下的大将军田禄伯曾提建议,认为将所有大军联合成为一支庞大的军队会有两点劣势。

一是庞大的军队行军缓慢,不利于战事的发展,这样会让敌军有足够的时间增援。

二是倘若兵分两路,一路西进,另一路入武关在关中会师,能加大战争胜利的把握。

但是遭到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有的危险。

如果吴王采纳了意见,那么另一支军队极有可能同周亚夫与会绕后的军队相遇,战事也极有可能改写。

第二个就是吴楚联军在梁国境内遇到顽强抵抗的时候,一位姓恒的将军建议扬长避短。

不在梁国浪费时间,而是率大军直取洛阳,稳定关中,即便不能拿下长安,也能定下天下大势。

然而众人认为恒将军年少无知,没有经验,所以也未采纳。

最后,他们在梁国僵持的时间里,周亚夫有了充足的时间绕后截断粮草,进而一举击败叛军。

吴楚七国之乱,虽然起初胜在了早先有所预谋和声势浩大的军队上,但是最后还是输在了没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上。

吴楚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西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军队发生。

因为七国军队早先就有预谋,所以起初由东向西的进军很顺利,直到梁国碰到刘武的抵抗,进军才被挡下来。

但是七国的军队足有五十万,在叛军连续的攻打下,梁王刘武是接连向驻守在外的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没有急于一时发兵,而是南下截断了叛军粮草后,以静制动,最后以少胜多击败了叛军。

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无疑是周亚夫的功劳最大,因为他懂得制造机会,懂得等待正确的时机,所以才会有三月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

而这个周亚夫早先就不是一般人,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博的儿子。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影响: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十三个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评价: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历史趣谈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周亚夫如何平七国之乱

历史趣谈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周亚夫如何平七国之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周亚夫如何平七国之乱导语: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

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

引起叛乱的主要原因是汉景帝二年,中央开始实行削弱各个诸侯国实力的政策。

在一年内,中央就抓住诸侯王所犯的每一个错误,然后以此为理由剥夺他们的领地,以示惩戒。

但是诸侯王并不傻,他们清楚这是中央对羽翼丰满的他们进行打压了。

与其坐在这里被他慢慢剥削完,不如奋起反击。

所以吴王刘濞就带头挑起了事端,唆使了其他六个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主力军队是实力强大的吴楚两国。

当时周亚夫并没有按照常理,带兵直奔战场梁国,而是让梁王拖住敌军,他率军绕到了叛军的后方。

梁王在庞大的叛军连番攻势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清楚战机并没有到,必须避开叛军锋芒,所以暗中派人截断了叛军的粮草。

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七国的军队持续不了多久,这时候周亚夫才出战迎敌,终于以少胜多大败叛军。

七国之乱最后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斩首,上献给汉朝,其他六国的诸侯王在造反失败的压力下陆陆续续自杀身亡为结果。

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从而得以顺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诸侯的广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极大加强生活常识分享。

利益均衡之西汉周亚夫与七国之乱

利益均衡之西汉周亚夫与七国之乱

利益均衡之西汉周亚夫与七国之乱在职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如今的社会是非常现实的,特别是在职场中,出现利益上的分歧时,彼此利用也就在所难免。

日常工作中看似关系很好的同事,在关键时刻总会因为利益上的冲突而置情谊于不顾,职场中利用与被利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别人是不道德的;为了公司的利益无意之中利用了别人,按理说也是不对的,但是只要合乎礼法,事过之后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谅解,还有可能受到上司的赞赏。

权衡之后,还是后者比较划算,但是如何利用他人使自己在职场中步步高升,深得上司赏识呢?在西汉时期,周亚夫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军。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自己江山,铲除异姓诸侯,而对同姓子弟封王。

刘邦还立下了“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他希望用家族的血缘关系来维护刘氏基业。

在刘邦分封的同姓王侯中,有齐、燕、赵、梁、代、楚、吴等。

这些王侯都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加起来有39郡之多,面积几乎占了整个西汉国土的一大半。

当然,刘邦为了避免诸王的势力过大而影皇帝的地位,就规定诸王除了可以掌管自己封地的经济之外,其他的一切事务都要由皇帝掌管。

但是随着西汉王朝的不断发展,诸王的实力也在日益扩大,逐1渐形成了割据的状态,朝廷和诸王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恶化。

到了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最终他和朝中的大臣商量决定把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回来。

他又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梁王,让他掌管一部分封地,另外,汉文帝还采取了其他的措施来削弱诸王的势力。

但是当时的吴王已经有了充足的财力,并且通过经济实力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蓄谋夺取朝廷的权力。

诸王和朝廷之间的矛盾到了汉景帝时期已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诸王的势力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地位。

为了避免威胁,汉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的建议,决定借着诸侯王犯错的机会削减他们的封地。

首先削减的就是楚、赵和胶西这三王的封地,此举一出,就引起了诸侯王的一致反对。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那么你了解西汉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西汉七国之乱的简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

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

引起叛乱的主要原因是汉景帝二年,中央开始实行削弱各个诸侯国实力的政策。

在一年内,中央就抓住诸侯王所犯的每一个错误,然后以此为理由剥夺他们的领地,以示惩戒。

但是诸侯王并不傻,他们清楚这是中央对羽翼丰满的他们进行打压了。

与其坐在这里被他慢慢剥削完,不如奋起反击。

所以吴王刘濞就带头挑起了事端,唆使了其他六个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主力军队是实力强大的吴楚两国。

当时周亚夫并没有按照常理,带兵直奔战场梁国,而是让梁王拖住敌军,他率军绕到了叛军的后方。

梁王在庞大的叛军连番攻势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清楚战机并没有到,必须避开叛军锋芒,所以暗中派人截断了叛军的粮草。

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七国的军队持续不了多久,这时候周亚夫才出战迎敌,终于以少胜多大败叛军。

七国之乱最后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斩首,上献给汉朝,其他六国的诸侯王在造反失败的压力下陆陆续续自杀身亡为结果。

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从而得以顺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诸侯的广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极大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西汉七国之乱的地图七国之乱指的是在西汉时期,由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联合叛乱。

那么七国之乱是怎么样的呢?从七国之乱地图中,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战况:叛乱的诸侯国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那么为什么这六个诸侯国会叛乱呢?原来是因为汉景帝在位的时候,当时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向汉景帝上奏了一本《削藩策》,主要的内容便是要将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以进一步地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 年发生的一次叛乱。

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 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

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

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

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

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 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

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

七国之乱简介

七国之乱简介

Hale Waihona Puke ● 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饮酒玩乐。吴太子 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 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 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 了反叛之心。
●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 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 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鄣郡 、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 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 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 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 七国之乱。
●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 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 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 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击败吴楚
● 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 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 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 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七国之乱是谁发动的

七国之乱是谁发动的

七国之乱是谁发动的公元前154年,西汉中央政府与吴楚等七国爆发七国之乱,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周亚夫成为此次平叛的最大功臣。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七国之乱发动者介绍,希望你喜欢。

七国之乱发动者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者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将领是周亚夫。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

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

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

”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

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

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

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

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

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

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

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

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

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

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

何谓“乱七八糟”

何谓“乱七八糟”

何谓“乱七八糟”
(043500)翼城中学程苏风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

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

发起叛乱。

“八糟”指的是西晋时代的“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司马哀继位,称惠帝。

惠帝无能,大权旁落外戚杨骏手中。

后来,以公元291年惠帝妻贾后杀死杨骏开端。

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同、成都王司马、河间王司马、长沙王司马义、东海王司马越为夺大权,先后大动干戈。

直至晋怀帝司马炽登基。

此后,人们经常把这两次动乱联系起来,逐渐产生了“乱七八糟”一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生的一次叛乱。

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

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

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

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

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

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

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

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决心以武力平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即平定了叛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

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兵。

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

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

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

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

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

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

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

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

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

东越人杀吴王濞。

楚王戊也军败自杀。

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

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

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

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

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