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对西汉政治的影响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41cc1035f0e7cd184253624.png)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刘国石(北华大学古籍研完所,吉林吉林132013)摘要:七国、八王、安史三乱皆因地方势力过于膨胀,中央对其失控所致;地方官品德之优劣,对叛乱发生与否关系甚为重要。
叛乱之结果及其影响,则与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与否有直接关系。
或是迅速平定叛乱,中央集权因之而强固;或是延误平叛,导致割据;或是叛乱经久难平,直接影响王朝之命运。
另外,叛乱如有少数民族成分参与,将增加其复杂性;而少数民族成分之参与与否又与统治集团民族政策直接关联。
关键词: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原因;过程;影响;比较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是发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前的三次大规模叛乱。
尽管三次叛乱的发动者身份不同,前二者为诸侯王,后者为地方官,但就其性质来说,三次叛乱都属于地方势力破坏并欲取代统一政权的战争。
三次叛乱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历来受到史学界关注。
三次叛乱虽然发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但亦可探究出某些共同之处和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笔者试就三次叛乱进行概略的对比,以求得到某些值得总结的同异。
一、三次叛乱发生的原因(一)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汉初消灭了异姓王势力后,汉高祖刘邦考虑到中央势力尚弱,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既而又分封宗室子弟为王,实为“同姓诸王”分封的原因。
刘邦封同姓王时,诸王年岁还小,未对中央产生威胁,但随诸王年龄的增长,诸侯王国势力的发展,逐渐构成了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势力,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爆发。
诸王势力的膨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诸侯王权力大。
诸王掌握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各级官吏,并可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行纪年等,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
第二,诸侯王势力强。
诸王国占据广阔地域。
当时西汉全国约有54郡,中央直辖只有15郡,另39郡为各王国所占。
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其中齐、楚、吴三国辖地几乎“分天下之半”。
从占有人口上看,中央也大不如诸侯王国。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a0953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4.png)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2.汉初“与民休息”之策(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
3.汉承秦制(1)概况: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为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2)郡国并行下的王国问题:采取郡县与________并行制。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________,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3)“七国之乱”:________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启思助学1.【概念阐释】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2)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2.【学术情境】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思考: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试答: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强化——加强中央集权(1)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________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采取其他一些打击手段,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________形成威胁。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强化监察制度①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
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七国之乱](https://img.taocdn.com/s3/m/e93fd1faaeaad1f347933f05.png)
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大功臣为:汉朝方面周亚夫、窦婴、栾布、郦寄,梁国方面刘武、张羽、韩安国。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https://img.taocdn.com/s3/m/b354d6854afe04a1b071de84.png)
中国历史故事-西汉七国之乱有何影响?七国是哪七国?自秦始皇驾崩以来,直到西汉建立的初期,整个大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盘综错节,权力的争夺也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是没有停止过的。
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杀死了公子扶苏以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还大肆杀害朝臣,使得百姓人人自危,最终不得不掀起了反抗秦二世统治的起义。
从这个时候起,天下就是乱的,各种战国时期的诸侯势力纷纷抬头,你争我抢丝毫不让。
即使汉高祖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更是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最后还开国建立了西汉这个朝代,但是还是避免不了无止境的权力争夺。
西汉是统一了,但是并不稳固,所以才会发生“七国之乱”。
要说“七国之乱”,就要从汉高祖刘邦甚至是秦始皇时期说起,这是政治上留下的弊端,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的各诸侯王虽然听命于天子,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小国的所有的治理权力,而且大的诸侯国甚至还可以吞并小的诸侯国,只要你不背叛天子,怎么浪怎么来都没有关系。
就是因为分封制下的这种弊端的出现,各诸侯国之间年年战争不断,周天子对各诸侯王的统治也越来越小,周天子控制不了这些势力庞大的诸侯王,被他们牵制、妥协。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分封制弊端的最好的体现,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秦楚燕韩赵魏齐这七个大国,其余的小诸侯国都被这七个国家给吞并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的这几个大国不可能这样相安无事下去,最后果然还是被秦国给统一了。
秦始皇统一了七个国家之后,听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不再奉行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将中央集权最大化,国家的政治体系先进化。
不得不说李斯和秦始皇这两位人物的思想真的很超前,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这种有远见的思想,为后世几千年直至现在的政治体系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模型。
郡县制下,民反而官不反,各官级管理自己的事情,不能插手其他官员的工作,就这样社会开始渐渐稳定。
好景不长,秦始皇为了千秋大业,劳累过度,早早的在东巡途中病死了,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没能继承皇位,反而是年幼无知的幼子胡亥继承了大业。
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69e76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d.png)
汉代的政治制度西汉建国初,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民大量逃亡。
汉初的人口,较之秦代大大减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否维持并巩固下去的首要问题。
对于西汉统治者来说,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事实时刻萦绕在他们的脑际。
这种情况使他们不能不采取一些比较现实的措施。
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开始,汉高祖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主要内容有:其一,组织军队复员。
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功绩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
同时还规定,这些复员的官兵。
愿留在关中者,免除十二年的徭役,回归原籍的,免除六年。
这样,就使爵高位显的军官变成大地主,一般士兵也得到土地,成为自耕农,从事生产劳动。
其二,赐军吏卒以爵位。
凡军吏卒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者,皆赐爵为大夫(第五级爵),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七大夫以下者,免除全家赋役;七大夫以上者,分给食邑。
这一条诏令的作用,就是从政治、经济上扶持一批因军功而获得土地的地主。
其三,招抚流亡。
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着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
这使许多因秦末农民战争而丧失土地与爵位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这对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四,释放奴婢。
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以上是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冶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
这样,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恢复。
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大一统的汉朝1
![大一统的汉朝1](https://img.taocdn.com/s3/m/a59347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4.png)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 ①什么叫休养生息?
②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 政策?
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措施
休
养 措施
生
息
的 措
汉文帝 减轻赋税和徭役 减轻刑罚, 废除肉刑 注意节俭
施
汉景帝 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进一步
减轻刑罚 惩处贪官污吏
结果:奠定了汉武帝大一统经济基础
二、七国之乱
思考 西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汉 高 祖 刘 邦
1.基础知识:记住下列年代、事件、人物和概
念:公元前2世纪 文景之治 汉武帝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
2.基本能力:(1)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
的原因。 (2)综合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所采取 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
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是本课重点。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平定七国之乱 奠定西汉鼎盛的政治基础
汉武帝的大一统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练习一:选择题
1.西汉的开国皇帝是 D
A.汉武帝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高祖
2.以下四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的是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
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A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练习二:填空题
1.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 “罢__黜__百__家__,__独__尊__儒__术”的建议,武帝还在 长安兴太办学_____,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c6bb97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8.png)
贰
西汉的强盛
1.背景
材料1:至汉武帝初七十余年间,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庚 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 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
材料2: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
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 不劳民。若后世又如联所为,是袭亡 秦之迹事。
2. 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 亡的原因。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结合两汉兴衰的史 实,认识国家治理 的规律和人民群众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时空观念】
梳理两汉发展中的 重大历史事件的时 间历史脉络,并结 合地图认识两汉的 疆域,形成正确的 时空观。
【历史解释】
结合两汉研究的相关 史料,描述重要名词 概念: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汉承 秦制、郡国并行、七 国之乱、推恩令、察 举制、刺史、均输平 准、独尊儒术、张骞 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思想上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
确立儒学独尊,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在 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志的王 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 成为主角。
【史料证实】
搜集有关汉武帝北击 匈奴、张骞出使西域 的史料,认识汉武帝 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搜集两汉时期的社会 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 料,多角度认识两汉 衰亡的原因。
【家国情怀】
归纳汉武帝在政治、 经济、思想等方面的 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 的外部建设,认识其 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 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结合两汉文化在史学、 文学、科技上的主要 成就,认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树立文化 自信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b98e3d184254b35eefd3493.png)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7e94b3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1.png)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_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西汉时期,影响帝陵分布或布局的因素很多,有卜选陵址,堪舆术的利用,选择地理、地势较好的形胜吉地,充分考虑族葬及与都城的关系等。
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汉的重大历史事件一: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指汉武帝征和二年,奸佞江充诈称武帝得病是由于巫蛊作祟,以预先埋设的偶人诬害太子,结果造成太子及其家属全部遇难。
巫蛊(wū gǔ)是一种巫术,人们认为使用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西汉和之前时代,人们对巫蛊厌胜之术深信不疑。
所谓巫蛊,是指巫师利用邪毒之术,设法诅咒人的统称。
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巫师和方士,为求通达,他们纷纷聚集在京城寻求机遇。
巫蛊也是平民、大臣、后宫女子之间常用的攻击陷害手段。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
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才有了长子刘据,甚爱之。
刘据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嫌他“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汉武帝察觉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
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后事如何评价?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后事如何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2f564e6770bf78a652954eb.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后事如何评价?
导语: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以汉景帝意欲削弱汉初封下的诸侯国的实力为起因的一次叛乱。
七国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以汉景帝意欲削弱汉初封下的诸侯国的实力为起因的一次叛乱。
七国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以吴楚两国的军队为主力西进逼犯长安,最后在梁国境内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梁国的军队合击打败了。
其实这次的叛乱的失败,离不开吴楚联军所做出的两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第一就是在起兵之初,因为吴王父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吴军帐下的大将军田禄伯曾提建议,认为将所有大军联合成为一支庞大的军队会有两点劣势。
一是庞大的军队行军缓慢,不利于战事的发展,这样会让敌军有足够的时间增援。
二是倘若兵分两路,一路西进,另一路入武关在关中会师,能加大战争胜利的把握。
但是遭到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有叛乱的危险。
如果吴王采纳了意见,那么另一支军队极有可能同周亚夫与会绕后的军队相遇,战事也极有可能改写。
第二个就是吴楚联军在梁国境内遇到顽强抵抗的时候,一位姓恒的将军建议扬长避短。
不在梁国浪费时间,而是率大军直取洛阳,稳定关中,即便不能拿下长安,也能定下天下大势。
然而众人认为恒将军年少无知,没有经验,所以也未采纳。
最后,他们在梁国僵持的时间里,周亚夫有了充足的时间绕后截断粮草,进而一举击败叛军。
吴楚七国之乱,虽然起初胜在了早先有所预谋和声势浩大的军队上,但是最后还是输在了没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上。
生活常识分享。
谈前汉吴楚七国之乱及其影响(下)
![谈前汉吴楚七国之乱及其影响(下)](https://img.taocdn.com/s3/m/38722e0b804d2b160b4ec0aa.png)
谈前汉吴楚七国之乱及其影响(下)作者:汪春泓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04期三、七国之乱之深远影响七国之乱对于前汉政治之影响至为深广,它宣告高祖分封制之终结,汉随秦后,汉以反秦始,然而七国乱后,汉朝在职官制度上,基本上祖述秦朝的政治体制。
《汉书·武五子传》记述燕剌王刘旦上疏曰:“高皇帝览踪迹,观得失,见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规土连城,布王子孙,是以支叶扶疏,异姓不得间也。
今陛下承明继成,委任公卿,群臣连与成朋,非毀宗室,肤受之愬,日骋于廷,恶吏废法立威,主恩不及下究。
”到武帝朝,削藩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然而武帝晚年也立即品尝了削藩导致的恶果,霍光之所以能够操弄大权,挟昭帝以令天下,此与汉刘宗室受到打压有绝大之关系,宗室被彻底边缘化,从而失去了对于朝政制衡的力量。
因此,观刘旦上述言论,身为武帝之子,他亦有感于宗室之备受冷落,然而实质上,此根源于乃父、乃祖之酷政,刘旦岂可熟视无睹乎?唐李翰《汉祖吕后五等论》云:“揆夫高祖造汉,殷鉴亡秦,宗族无尺土之封,子弟立空虚之地,故众枝莫助而孤根易拔,封建之心肇于此矣。
”(《文苑英华》卷七四一,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868页)世事得一利者或受一弊,尽获其利而丝毫不蒙其害者,实属罕见。
高祖分封有当时形势之需要,而文景武帝削藩,也出自新时期新态势之诱惑,其历史必然性均不容否定。
于是,前汉政治至此之走向,就须以平定七国之乱作为新的逻辑起点,此后前汉兴衰存亡都与之有不解之缘也!《盐铁论·晁错》曰:“大夫曰:‘《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故臣罪莫重于弑君,子罪莫重于弑父。
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义集论,著书数十篇。
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
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
斯亦谁杀之乎?’”(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3页)武帝时期,朝廷诛灭淮南、衡山王之叛逆,实际上可以视为继七国之后,削藩行动之延续。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52813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c.png)
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那么你了解西汉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西汉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西汉七国之乱的简介七国之乱就是西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动的一场针对中央王朝的叛乱。
由于领导七国之乱的是当时被分封在七国的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乱。
汉景帝作为被反的对象,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派大将军周亚夫率领中央的汉军同据守在梁国的刘武的军队,运用正确的战术一举消灭了五十万叛军。
引起叛乱的主要原因是汉景帝二年,中央开始实行削弱各个诸侯国实力的政策。
在一年内,中央就抓住诸侯王所犯的每一个错误,然后以此为理由剥夺他们的领地,以示惩戒。
但是诸侯王并不傻,他们清楚这是中央对羽翼丰满的他们进行打压了。
与其坐在这里被他慢慢剥削完,不如奋起反击。
所以吴王刘濞就带头挑起了事端,唆使了其他六个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主力军队是实力强大的吴楚两国。
当时周亚夫并没有按照常理,带兵直奔战场梁国,而是让梁王拖住敌军,他率军绕到了叛军的后方。
梁王在庞大的叛军连番攻势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
但是周亚夫清楚战机并没有到,必须避开叛军锋芒,所以暗中派人截断了叛军的粮草。
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七国的军队持续不了多久,这时候周亚夫才出战迎敌,终于以少胜多大败叛军。
七国之乱最后以吴王刘濞被东越王斩首,上献给汉朝,其他六国的诸侯王在造反失败的压力下陆陆续续自杀身亡为结果。
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从而得以顺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诸侯的广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极大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西汉七国之乱的地图七国之乱指的是在西汉时期,由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联合叛乱。
那么七国之乱是怎么样的呢?从七国之乱地图中,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战况:叛乱的诸侯国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那么为什么这六个诸侯国会叛乱呢?原来是因为汉景帝在位的时候,当时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向汉景帝上奏了一本《削藩策》,主要的内容便是要将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以进一步地加强中央集权。
中华五千年战争故事-七国之乱的故事
![中华五千年战争故事-七国之乱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65fd0d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1.png)
中华五千年战争故事-七国之乱的故事 七国之乱即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17⽇,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的⼀次叛乱。
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下⾯⼩编给⼤家讲⼀讲中华五千年战争故事-七国之乱的故事。
七国之乱 七王之乱主要是地⽅王国势⼒和中央集权的⽭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王国的势⼒奠定了好的基础。
概况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王国势⼒的⽭盾⽇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先与齐王肥诸⼦中最强⼤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治之。
胶西王昂⼜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千⽯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
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是宗室元⽼,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
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社稷。
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
吴国始受封于⾼帝⼗⼆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吴越,⾼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壮王⽆以镇之,⽽⾼祖亲⼦均年少,乃封兄⼦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余城的⼤国。
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船相当于北⽅数⼗辆车,有较⾼的运输能⼒。
七国之乱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 西汉七国之乱简介
![七国之乱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 西汉七国之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c3e8f4d5bbfd0a79567339.png)
七国之乱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西汉七国之乱简介1、背景——郡国并行高祖时期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吕后时期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
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
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
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汉朝安抚下只好退兵。
文帝时期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
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
西汉的王国制度
![西汉的王国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743122f5022aaea988f0fe3.png)
西汉的王国制度篇一:西汉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
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实行: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发展: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定期巡行郡国,检阅刑狱,考察官吏政绩,年终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开始掌握军队。
东汉末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积极作用)?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1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消极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汉武帝设州(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以及地方高官,后刺史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东汉:加强监察制度。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2、地方行政——郡国并存;实行: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
3、选官制度——察举制;发展:?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
“乱七八糟”源于两场动乱
![“乱七八糟”源于两场动乱](https://img.taocdn.com/s3/m/95dcc84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c.png)
舌L j 七八寤"三原于两士币云力舌L j “乱七八糟”是个成语,也 是口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 词。
它常用来形容毫无秩序、乱
糟糟的样子。
“乱七”和“八糟”分别和 中国古代的两场政治大动乱有 关。
其中,“乱七”指的是西汉 初年的“七国之乱”,“八糟”跳蚤市fT 由由来
“跳蚤市场”起源于十九世巴黎市政府为
立法禁止沿街纪末的法国。
公元1884年, 了保持市容整洁,乱倒垃圾,并颁布法令让三万名 靠捡破烂为生的贫民把市区堆积 的垃圾搬运到郊区一个废弃的练 指的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
这两场动乱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朝
代,但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 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 秩序混乱不堪。
因此,后人就用 “乱七八糟”来表达混乱或者无 序的状态。
兵场上。
贫民们在垃圾堆里挑拣 有用的东西,并就地随手出售。
到了 1886年,圣旺这个地方就形 成了一个固定的市场。
因为在这 里出售的旧衣物上常带有跳蚤, 巴黎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跳 蚤市场”,也叫“旧货市场”。
七国之乱有什么结局和影响
![七国之乱有什么结局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eb28e4401f69e31433294ee.png)
七国之乱有什么结局和影响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反映了当时社会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七国之乱最终以汉庭的胜利而结束。
那么此战带来了什么样的结局和影响。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七国之乱的结局及其影响,希望你喜欢。
七国之乱的结局及其影响叛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吴楚七国之乱简介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共同原因的例子
![共同原因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6b8d3e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7.png)
共同原因的例子
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发生的共同原因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形成与中央政权对抗的割据势力。
西汉诸侯王的势力发展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唐朝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总揽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不听中央节制。
七国之乱没有对西汉强盛产生多大不利影响,而安史之乱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原因有三:①两次动乱发生的背景不同,七国之乱发生在政治比较清明的西汉前期,而安史之乱发生在政治十分腐败的唐玄宗后期。
②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迅速平定,没有对社会经济造成大的破坏。
而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许多州县成为废墟。
③两次动乱善后处理情况不同。
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地方官到王国境内治理人民,汉政府对王国的控制加强了。
而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弊端没有解决,藩镇的设置反而进一步扩大到内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晁错在汉文帝时期便步入仕途,而在当时却并没有成为中央权力中枢的参政者,但是文帝发现了他的才能和品行,文帝并没有立即重用他,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景帝刘启,由是如此,晁错便成为了刘启的老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晁错的表现很不错,他认真完成了对太子的教学任务,并且赢得了刘启的敬重,早在刘启登基以前,他就是朝野公认的“太子智囊”。在公元前168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的上谷渔阳和云中,最后虽然汉军意图反击,但结果差强人意,13万汉军只能在边界目送远去的匈奴人,这一切都被晁错看在眼里,一股子年头,也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越演越烈。其实就当是汉朝的实力而言,并非不能敌匈奴,就算野战的缺失不敌,至少依靠长城防守也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这层层大幕下实则掩盖了一个问题,实力强大,但政权臃肿。这里的臃肿指的不是政治机构的腐败,而是那个旧问题,藩王问题,早在上文就说了,汉初诸侯王的实力强大,然而这股力量,中央政权却不能很好很协调的为自己所用,就好比一个很健壮的人,他在和一个比斗的时候,他需要用胳膊去格挡对手的进攻,他的胳膊很健硕,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并没有多少的力量可以很好的控制胳膊,这就是汉初的实力强大,却不能很好利用的问题,面对匈奴的进攻只能消极防御,求和。
又换个角度说,如果寓于一个政权而言,我不禁也发起对晁错的感叹,我不知道当年的他是否臆测了他推行削藩后的一切,他的父亲甚至因他的种种行为感到惧怕,自杀而死,晁错真的不知道么?他为景帝去殉道的时候他思考这些了么?我们后人不得而知,而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改革家都应该值得我们去敬佩,因为不论于公于私,他们都为这个国家抛洒下了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一股热血,一腔豪情,他们不止是国家政法的殉道者,换个角度说,他们也是历史的殉道者。
汉文帝时,吴王的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饮酒玩乐。吴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王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其中的原因,我想,除去安抚战后的人心外,也体现了刘邦秉承着秦亡于不封国,而使中央权力无法顾及边地此类的想法,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刘濞也开始了他的厚积之路,如果要说刘濞在此时的内心想法,他是不是早在这一时期就想篡位,我想这些帽子强加的太早,权力会腐蚀一个人,但这个过程是缓慢而长远的,刘濞封于吴地后,他不仅要面对战后的动荡,和当地旧贵族的不安因素,显然此时的他无暇多顾。而真正使西汉的经济腾飞的时期,则是后来文帝景帝执政励精图治的时代,但也不可否认,高祖时代和吕后把持的惠帝时代,也是西汉经济积淀的基石。
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而后,在惧怕刘濞的进一步攻击,再加上朝中人鼓噪杀了晁错平七国之怒,一系列种种的原由下,晁错做了西汉中央集权的基石,殉道而去,被景帝下令腰斩。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最后在周亚夫和梁王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平灭叛乱,叛乱从景帝三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都被废除。在此,我不过多描述战争内容。
景帝三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了刘濞的极大不满,刘濞拥有庞大的军队,底盘和财富资源,在面对景帝的一系列削藩政策后,他毅然决然的起兵造反。
这里要穿插一个事件,即诛灭吕后乱党时期前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吕雉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在采取“无为而治”,巩固西汉政权的同时,首先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重用其宠臣审食其。然后布置党羽,大封诸吕及所爱后宫美人之子为王侯。随后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但这一时期,也有极个别的刘姓诸侯王幸免于难,或许用幸免有些不准确,那么换个词好了。看似吕雉“宽恕”的背后,其实是忌惮诸侯王的实力,其中以齐王刘襄实力最强,而刘襄也是在周勃等人平灭吕后遗党时期的强大助力。刘襄雄踞齐地,辖地富饶且广阔,这也是吕雉一直不敢对其过分打压的原因,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汉初诸侯王实力的强大。给大家一组数据,在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95年这六年的时间内,汉当权者大封诸侯王,力主无为思想,如果从地图上看,不难看出,当时九大同姓诸侯王的国土,从南到北,几乎包括了战国时期关东诸侯的所有故地。用天下郡国的数量来看,全国共有57郡,而诸侯王控制的达42个,中央政权控制的郡仅有15个,只包括了今天的关中地区,四川地区和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如果我们跳开西汉这个帝国来看,实际上当时的中央政权,只不过是一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而已。在看汉初地方诸侯王的权利,我从《汉书·高帝纪》整理出了一部分——其中我主要说征收赋税。汉初诸侯王经济权力很大。他们在封国内可以征收汉廷规定的各种赋税。诸侯国征收的赋税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个是租赋,即田租和人口税。二是山川园池和市井之税,他供给了给诸侯王庞大的财富,也是诸侯王实力积存的前提。在除去自身所征收的外,诸侯王向中央缴纳的财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另外最值得要提的,是在西汉文景之治下,实行薄税养民,但其实在各诸侯王的封地中,百姓的负担一点也不轻,当时诸侯国向中央要缴纳的赋税,和给诸侯王的赋税比大概是1:9,也就是说,在诸侯国国境内,百姓的负担是西汉中央负担的10倍,另外诸侯国内百姓还要缴纳例如盐铁税,渔税等,这就是我们前文说的山川园池和市井之税,这是属于诸侯王的专利赋税,作为诸侯王个人财产的“私奉养”,在西汉开国前期,最发家致富的,就是这帮诸侯。
战争的胜利,对西汉王朝的裨益开始体现,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和伏笔,虽然七国之乱波及范围很广,但是,对于一个臃肿暗流涌动的国家而言,不破不立,改革和革命这两种不同方向的适用,在西汉初年这场七国之乱中,也做了一个良好的诠释。
正是面对这一系列的弊病,在景帝即位后,晁错开始大力的提倡削藩,另一方面,在更早之前,晁错也上书“论贵粟疏”和“言兵事书”,这两道奏疏并不出名,但却是扭转西汉军事政策的奏疏。这都是后话,我们的主要话题依旧在这个削藩策上。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再说吴王刘濞,吴国的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的资财非常富有。在当时,盐铁绝对是一项暴利,而刘濞坐拥东南的广大财富,在赋税上,不仅有收入,在“私奉养”上,刘濞的收入则更为恐怖。另外由于吴国所辖地拥有铜山和盐的缘故,吴地的百姓没有赋税。兵卒按规定去卫戍时,还给予相等的金钱代价。还每年时常去慰问辖区那些有才能的人,在乡里赏赐他们。其他郡国官吏想要追捕逃犯,吴王总是收容他们而不交给别的郡国。如此做法有三十多年,因此刘濞能够指挥他的部众。可以说刘濞收尽地利之宜,实力过分的膨胀,权力的腐蚀,另外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事件,也就是弈棋事件。
抛开这表面上的一切来看,其实七国之乱的发生实际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不可调和。当权者的意图是缔造一个大一统,强盛的集权帝国,而各个诸侯王的利益则与之相悖,然后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利益的搏斗,不管是中央政府的获胜,或者我们说刘濞最后赢了,成了皇帝,他们最后的选择依旧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去削弱他们,以达到自身权利利益的需求与满足。举个例子说,明初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和刘濞不同的是,他成功篡夺了皇位,而后他对藩王推行的政令不难看出,他也在为巩固自己权利统治利益的实现,而去打压藩王。对于一个分封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而言,或许只有我上文提及的长沙王吴芮才适应皇权集权大幕下的需要,无疑的说,吴芮的做法,也为后世人提供了一种明哲保身的借鉴。
安史之乱一般,使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还推动了西汉王朝的发展和中央权力的巩固。
凡事必有前因,方才有后果,而七国之乱这一事件也亦然,从客观原因上来看,最初的原因,来自于西汉初年大肆封国。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就王而言,主要有二种:一是异姓王,一是同姓王。楚汉战争后期,汉高祖刘邦迫于形势需要,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他们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长沙王吴芮。高祖当时所以封此七人为诸侯王,皆是出于各种不同的需要。但是在西汉政权的初步巩固后,刘邦开始着手于平灭各个权势过大的各诸侯王。高祖五年七月,燕王臧荼首先反叛,刚即帝位的刘邦当即率领大军前去征讨,两月后叛乱被彻底平定。接着高祖便主动向其他异姓王发起攻击,其第一个目标就是拥有重兵的楚王韩信。此后,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皆以谋反被诛灭。仅保留一个势单力孤的长沙王吴芮。而长沙王的幸存,也是得益于其为人的低调和对刘汉的屈服,但这些都是其次的,不过最终引发七国之乱的伏笔,也是在这一时期埋下的。公元前196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在平灭异姓王时代,刘濞也是追随刘邦开始在西汉的政坛上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