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西汉建国初,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民大量逃亡。

汉初的人口,较之秦代大大减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否维持并巩固下去的首要问题。

对于西汉统治者来说,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事实时刻萦绕在他们的脑际。

这种情况使他们不能不采取一些比较现实的措施。

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开始,汉高祖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主要内容有:其一,组织军队复员。

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功绩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

同时还规定,这些复员的官兵。

愿留在关中者,免除十二年的徭役,回归原籍的,免除六年。

这样,就使爵高位显的军官变成大地主,一般士兵也得到土地,成为自耕农,从事生产劳动。

其二,赐军吏卒以爵位。

凡军吏卒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者,皆赐爵为大夫(第五级爵),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七大夫以下者,免除全家赋役;七大夫以上者,分给食邑。

这一条诏令的作用,就是从政治、经济上扶持一批因军功而获得土地的地主。

其三,招抚流亡。

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着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

这使许多因秦末农民战争而丧失土地与爵位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这对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四,释放奴婢。

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以上是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冶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

这样,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恢复。

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一统王朝之一,统治了近四个世纪,是继秦朝之后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汉朝的政治制度是由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而来,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度体系。

本文将从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汉朝政治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专制制度。

汉武帝初年,设立中央官制,行三公、九卿制,掌握了国家的政治大权,并且通过任用贤能、撤换昏庸将才、尊崇典章制度等多种手段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和朝廷的控制,从而巩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官制方面,汉朝借鉴了秦朝的吏治制度和宋代的科举制度,将国家官吏的选拔和考核以及文化教育的普及纳入到制度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官僚制度。

同时,为了防范权力的滥用,汉朝还创制了辅佐皇帝的内外官制,并规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法律制度。

另外,在土地和劳动力的分配方面,汉朝也实行了和秦朝不同的政策。

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均田制、三公九卿制和轻徭薄赋等措施,促进了土地的平均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汉朝政治制度从创制到衰落,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汉、新莽、东汉。

前汉时期是汉朝政治制度的创制时期。

西汉初年,刘邦从秦朝手中夺取了政权,创立了大汉王朝。

他采取了适时的政策,多姿多彩的实践和稳健的手段,使得汉朝逐渐取代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新莽时期是汉朝政治制度的后期。

由于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和打压地方势力的政策,加上统治者治政的昏庸无能,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东汉时期是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期。

刘备夺取了汉朝的政权,恢复了王朝的统治权威,但是,东汉的社会矛盾愈发激化,统治者没有提出合适的政策,使得王朝衰落的势头更加明显,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汉朝政治制度的影响汉朝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

再次提示:东西方拉开了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落后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 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学术观点: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经过长 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 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 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 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 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 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 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 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致的,因而官宦门 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 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 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 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 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 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 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发展趋势: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
• 1、积极作用: • ①政治: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民族: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 2、消极作用: • ①政治: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 的因素,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 ② 思想: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 力,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 ③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汉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西汉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西汉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和运行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西汉政治方面,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深入了解和总结。

本文将从西汉的建立、政治制度、官制、军制、外交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西汉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情况。

一、西汉的建立西汉是在秦朝统一全国后不久建立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与秦朝的垮台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朝统治下的百姓生活非常艰难,战争频繁,百姓负担沉重,秦始皇死后,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

这种动荡的背后,是人民对秦朝暴政的反抗和不满情绪的爆发,也是各地诸侯、义军的反秦起义。

其中,项羽、刘邦等人率领义军,在汉中一带与秦军对抗,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西汉朝代。

在建立西汉朝代的过程中,项羽和刘邦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刘邦取得了胜利,成为了西汉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刘邦。

他建立了西汉朝代,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开启了汉朝的统治。

二、西汉的政治制度1.国家制度西汉延续了秦朝的国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一切决策都由皇帝做出。

同时,西汉也借鉴了秦朝的一些经验教训,对国家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使得国家制度更加健全和稳定。

2.官制西汉的官制采取了郡县制,设立了都尉和郡守,对地方进行精细管理。

同时,西汉朝廷还设置了官职人员的选拔和评选机制,以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3.土地制度在土地制度方面,西汉朝廷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各地农民。

这一举措,有利于民生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4.户口政策西汉朝廷对户口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和管理,实行了“占田里长制”,以确保国家对人口的精确掌握,并为后来的军事、税收等工作提供了便利。

5.赋税政策西汉朝廷对赋税政策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和管理,确定了赋税的标准和具体的征收办法。

6.军制西汉的军事制度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建立了一支相对现代化的军队。

每个军队都有相应的战斗编制和作战计划,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

汉代的政治制度西汉建国初,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民大量逃亡。

汉初的人口,较之秦代大大减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

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否维持并巩固下去的首要问题。

对于西汉统治者来说,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事实时刻萦绕在他们的脑际。

这种情况使他们不能不采取一些比较现实的措施。

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开始,汉高祖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主要内容有:其一,组织军队复员。

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功绩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

同时还规定,这些复员的官兵。

愿留在关中者,免除十二年的徭役,回归原籍的,免除六年。

这样,就使爵高位显的军官变成大地主,一般士兵也得到土地,成为自耕农,从事生产劳动。

其二,赐军吏卒以爵位。

凡军吏卒爵在大夫以下或无爵者,皆赐爵为大夫(第五级爵),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七大夫以下者,免除全家赋役;七大夫以上者,分给食邑。

这一条诏令的作用,就是从政治、经济上扶持一批因军功而获得土地的地主。

其三,招抚流亡。

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着户籍的人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

这使许多因秦末农民战争而丧失土地与爵位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土地和爵位,这对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四,释放奴婢。

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以上是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冶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

这样,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恢复。

政治、军事制度及法律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西汉初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与地方豪强

西汉初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与地方豪强

西汉初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与地方豪强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

而在西汉初期,中央集权政治与地方豪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这个时期,汉朝政府力图加强中央政治控制,但与此同时,地方豪强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汉初期中央集权政治的特点。

在建立汉朝之初,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皇权至上的政治制度。

朝廷设立了不同的官职,以便通过官员来控制各地的土地和人口。

同时,他还通过实行严密的封建制度,控制地方贵族的力量。

这些措施使得中央政府在政治上拥有了较大的权力,朝廷能够更加精确地指挥整个国家。

然而,与中央集权政治相对应的是地方豪强的崛起。

在汉初,一些豪强家族通过控制土地、征收重税等手段获得了庞大的财富和权力。

他们不仅拥有实力雄厚的家族军队,还能够利用财富来收买官员,实现个人意志的扩张。

这些地方豪强的崛起成为了中央政府的一个巨大挑战,使得中央政权难以完全掌控各地。

在中央集权政治与地方豪强的对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的角色,那就是皇帝。

正是皇帝的强大权威和决策能力,才使得中央集权政治得以维持。

在西汉初期,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都是以深厚的统治智慧和强大的个人魅力来统治国家。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来压制地方豪强,使他们无法对朝廷构成真正的威胁。

然而,也不能否认地方豪强在西汉初期的一些积极作用。

在农业、商业等领域,地方豪强常常起到了重要推动力的作用。

他们投资兴办农田水利设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积极开展商业贸易,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地方豪强的自主经营与中央集权政治的统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总结起来,西汉初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与地方豪强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制衡的局面。

中央政府通过调整封建制度和加强控制手段,力图加强统治。

地方豪强通过控制地方资源和与中央政府的互动,保护自己的利益。

众多地方豪强的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中央政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汉初实行什么制度

汉初实行什么制度

汉初实行什么制度汉初是指西汉时期初建立的国家制度,大约在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00年之间。

在这一时期,西汉王朝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初实行了郡县制度。

汉朝设立了郡县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使得国家的地方制度更加系统化。

郡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县则是在郡之下的更小的行政单位。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地方政权更加细分,增加了地方行政的效率,并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其次,汉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是一个人事任命制度,根据一个官员的等级来决定他的职位和级别。

这一制度强调了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制度,使得官员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和业绩来获得更高的职位,而不是只根据他们的身份和政治关系。

此外,汉初还实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通过将土地均匀分配给农民,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

这一制度有利于消除土地不平等,减少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秩序。

同时,汉初还实行了官府垦殖制度。

官府垦殖制度是指官府对荒地进行开垦,将这些土地分配给农民进行耕种。

这一制度有助于扩大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的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汉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一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得政府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汉初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郡县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均田制、官府垦殖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施,汉初确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合理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一个选拔有才能的人才的制度,为中国未来几百年的统治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西汉西域管理制度

西汉西域管理制度

西汉西域管理制度
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西汉统治者
实行了委任太守和设置都护的制度。

委任太守是在西域地区设立行郡,由汉朝直接派遣的
太守管理,而都护则是负责西域边境防卫的高级将领。

这种分权管理的制度,使得西域地
区得以在政治上有序管理,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

在军事方面,西汉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下辖多个镇戍,负责边境防务和维护西域地区的安全。

都护府下设的镇戍由驻军负责,以保障西域地区的安全。

这种军事管理制度,保障了
西域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也增强了西汉统治者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

在经济方面,西汉对西域地区实行了属国制度。

属国制度是指西域地区作为汉朝的附属国,对汉朝纳税贡赋,同时享受汉朝的保护。

这种经济管理制度,使得西域地区能够稳定发展,同时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看,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和优势。

这种管理制度不仅加强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同时也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对我国历史上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来唐、宋等朝代对西域地区管理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西汉对西域地区管理制度的研究与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方式,为今后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提供
有益启示。

西汉时期的制度创新

西汉时期的制度创新

西汉时期的制度创新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我国实现了从一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政治形式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西汉时期的制度创新对于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制度和政治的重要对象。

一、官制改革西汉时期,由于周朝多离散状态的影响,新朝成立后,为统一全国,建立了严格的官制和六部制度。

这种官制是一个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官制,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化,而不是精通政治。

这个制度后跟随了测量学和数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学科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除了九品中正制,西汉朝的官员制还有其他重大变革。

比如说在汉武帝时期,汉官制改变了各级官员之间的角色关系。

枢密秘书省、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的建立,使得中央政府的管理与控制力更加强大和集中。

二、法律制度改革汉朝中期,官制改革令各种条例得以重新建立,司法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更新。

汉武帝和汉昭帝二帝比较重视法律规则,建立了更简单,更公正和更透明的司法体系。

据传,当时的汉代很重视有关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将笃行公正作为最高原则贯穿整个司法制度。

此外,汉代还建立了国朝诏制,使朝廷颁布的政令和法律变得透明化。

汉朝一系列法律制度改革的实施,对后世的司法体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地方制度改革西汉中期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汉武帝颁布了一系列地方制度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设置藩王、郡县以及建立了许多道路和人口控制系统。

汉武帝也为天下所有的人建造了驿站,方便了信息交流和国家治理。

所有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势力的成长,事实上也使中央集权的政策实现了。

四、依据科技和文化制度的创新西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不断,这也促使了汉朝的制度创新。

在当时,人们开始发明纸笺和印刷技术,这大大帮助了信息交流、知识传播和文化发展。

此外,汉代还发明了磁石和高温烧炼技术,强化了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

总之,西汉时期的制度创新贯穿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历程。

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制与行政机构

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制与行政机构

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制与行政机构西汉时期(前206年-公元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推动了西汉王朝的繁荣和稳定,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方官制在西汉时期内呈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化。

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下设县、乡等不同等级。

各郡的管理者称为太守,而县的管理者则叫做县令。

太守和县令的职责包括收税、征兵、维护治安等,他们是皇帝统治地方的重要手段。

此外,西汉还设立了诸侯国,由诸侯王管理。

这些诸侯王也被视为地方官员,负责管理所在领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在行政机构方面,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制逐渐完善并赋予了各级官员相应的权力。

在太守和县令之下,设立了一系列的官职,如郡丞、县丞、主簿等。

这些官员的职责是负责办公文书、记录和管理地方事务。

此外,西汉还设立了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和御史组成,他们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行政表现,避免腐败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的运行离不开律法的配套。

在地方行政方面,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员需要遵循刑律和律令,保持政法分开、政治和法律的独立性。

此外,西汉还特别注重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通过设立朝廷考察制度和上表制度,确保地方官员的廉洁和公正。

然而,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地方官员的任期较短,他们面临着时间紧迫的压力,难以做出有益于地方发展的决策。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主要依靠朝廷的认可和指派,存在着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的发展。

总之,西汉时期的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并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同时,这一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尤其是地方官员任期短暂、利益冲突等问题。

西汉,编户制度

西汉,编户制度

西汉,编户制度篇一:西汉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

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监察制度——刺史制度:①实行: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③发展: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定期巡行郡国,检阅刑狱,考察官吏政绩,年终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开始掌握军队。

东汉末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④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评价;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②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积极作用)③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消极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汉武帝设州(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以及地方高官,后刺史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东汉:加强监察制度。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2、地方行政——郡国并存;实行: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

3、选官制度——察举制;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

九年级历史西汉时期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西汉时期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西汉时期知识点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了解西汉时期的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于九年级历史西汉时期的知识点。

1. 西汉的建立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由刘邦创建的一个朝代。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崤山之战胜利后,建立了西汉,并称帝号为汉高祖。

2. 西汉的统治西汉共经历了12位皇帝,历时两百多年。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皇帝有汉武帝、汉文帝和汉景帝等。

3. 西汉的政治制度西汉时期采取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稳定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考试制度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4. 西汉的改革措施西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涉及农业、经济、军事等方面,使得西汉得以长期繁荣。

5. 西汉的经济发展西汉时期,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农民的产业收入增加,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6. 西汉的外交关系西汉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非常广泛。

与匈奴的战争、朝鲜的关系、与西域的贸易等都对西汉的外交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7. 西汉的文化发展西汉时期,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等重要著作在这个时期问世,对后世影响深远。

8. 西汉的衰落与灭亡西汉在汉武帝后期开始出现衰落趋势,直到王莽篡位,导致西汉灭亡,结束了两百多年的统治。

9. 西汉时期的重要人物西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等重要人物,如刘邦、汉武帝、司马迁等,他们的事迹为后人所称道。

总结: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了解西汉时期的知识点有助于拓宽历史视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通过学习西汉时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汉武帝改革对西汉政治制度的影响

汉武帝改革对西汉政治制度的影响

汉武帝改革对西汉政治制度的影响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建立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

但是尽管西汉制度有很多显著的特点,它的政治制度一度难以应对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恰恰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汉武帝的改革给西汉政治制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促进了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将分三个方面,探讨汉武帝改革对西汉政治制度的影响。

一、汉武帝改革的背景西汉在位长达两百多年,尽管实行了成熟的封建政治制度,但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在政治方面,限定皇帝与中外之分的三公九卿体制不足以有效应对全国官员的职务,官员权力过大,造成了严重的腐败和失信问题;在军事方面,各地诸侯之间矛盾重重,军阀势力极具影响力,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度较弱;在经济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商业贸易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財稅制度没法充分调节各地之间的经济状况,还有钱庄利率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加重了社会稳定的威胁,除此之外,大量坐大的军阀势力和豪门贵族对中央王朝的管控,更是令君主西顿的心忧如焚。

此时,汉武帝继位,重新审视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尝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实行了郡县制,并改革了中央集权制度。

二、实行郡县制在武帝开始实行郡县制之前,西汉的制度基础是以郡为单位,下辖若干县。

但是由于这种制度下,政府无法很好地控制下属县,各地的治理方式也没有统一,因此各地的州郡权利极其复杂,并且容易形成势力范围。

同时,这种制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在汉武帝实行郡县制之后,把各县划分在若干个郡之下,并划分负责治理的州、团、县,以及聘任吏君和县长等官员,让其负责管理和发展各地区的产业、经济和人口,特别是开展灌溉和水利工程,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水平。

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国家集中治理的能力,减少了政治腐败,还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改善了国家经济状况。

同时,在制度上,武帝也对州县设立了更严格的科举考试,并且让经过考试的官员在就职之后接受统一的培训,这也有助于将官员变成有能力的人。

西汉所学知识点总结

西汉所学知识点总结

西汉所学知识点总结政治:西汉政治制度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

首先是在京师设立了太尉、司徒、司马等官职,还设立了中央九卿来辅助朝廷处理政务。

此外,公车上书、诏令下达等也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

此外,在地方政府上,西汉设立了太守、郡守等官职,采取了分封制度,还对土地政策进行了一些改革。

经济:西汉经济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首先是在农业方面,秦朝统一度量衡,使得交易更加便利,还推行了公田制,对土地进行统一分配。

此外,还发展了铁器和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在商业方面,西汉时期秦朝统一度量衡,使得交易更加方便。

在工商业方面,西汉时期不断发展手工业,这些都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西汉文化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建立了今天中国的文字,也推广了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的知识。

在文学方面,西汉时期出现了汉赋这种新的文体。

在哲学方面,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说被奉为国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

在科学技术方面,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还出现了医学和数学的进步。

军事:西汉军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推行军功爵制度和亲贵军制度,不断进行军事改革,提高了战斗力。

此外还推广了胶东和南越,巩固了边疆。

在部队编制方面,西汉时期出现了计功制军制,再加上地方武备制度的改革,使得兵力体制更加完善。

外交:西汉的外交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通过文武并行的政策,不断扩大了国土。

此外还发展了海上贸易,并取得了和外国的外交成就,使得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

通过崑曲之占城、变征东申和福建为汉最南郡等政策,不断推行扩张政策。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以其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也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发扬西汉时期的传统,将其精神延续和发扬下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汉政治制度

西汉政治制度

西汉政治制度
西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政治制度,它建立在秦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

西汉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官制和选拔制度等几个方面。

西汉政治制度的封建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分封的制度。

在西汉初期,刘邦通过政治手段赐予集团中的盟主和功臣一些封地,使其成为世袭的封建王,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

这些封建王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地方豪强作为军事基地和行政单位,实际上是为了保护中央政权的稳定。

西汉政府对于封地的控制和监督相对较强,通过派遣官员巡视和封地大小之间的调整来保持封建制度的稳定。

西汉政治制度的官制则是指政府内部的官员体系和职位等级。

西汉政府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统,设立有各种官职,包括卿、大夫、二千石之职等。

这些官员分设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官吏的选拔和升降制度。

西汉政府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政府官员能力较为优秀。

同时,西汉政府还设立了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监管官员的言行,以防止腐败和任意妄为。

西汉政治制度的选拔制度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政府采用了举荐制度,即以人才举荐为基础,选拔合适的人员担任重要职位。

这种制度对人才的挖掘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西汉政府还推行官员定期轮换的制度,使得各级官员在不同地点工作,增加政府的管理效果。

总的来说,西汉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封建制度、官制和选拔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有助于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然而,随着西汉政权的衰落,一些制度也逐渐出现了变异和腐败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政治制度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

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监察制度——刺史制度:①实行: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③发展: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定期巡行郡国,检阅刑狱,考察官吏政绩,年终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开始掌握军队。

东汉末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④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评价;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②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积极作用)③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消极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汉武帝设州(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以及地方高官,后刺史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东汉:加强监察制度。

北宋:设通
判,负责监督知州。

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2、地方行政——郡国并存;实行: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

3、选官制度——察举制;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

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实质:是一种选官制度。

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制度:税收制度--编户齐民;目的: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和雇农等,被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隶属地方政府,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等。

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实质: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影响:编户制度推行后,解决了隐蔽人口的现象,国家能够控制赋税的交纳,促进了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但编户制度实行后,人口税加重,地主将赋税分摊在农民身上,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
二、西汉赋税制度的内容①田租——土地税。

自战国以来,均为“十税一”。

后来刘邦称帝,减为“十五税一”。

②算赋和口赋——都是人口税。

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因称算赋。

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

③更赋——代役税。

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

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

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

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三、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①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汉武帝“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③察举制在西汉中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控制了人才的选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

④编户齐民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赋税,巩固了统治。

四、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发展变化。

“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
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1、监察制度和刺史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它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确立于西汉,东汉时有了新发展,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

⑴秦朝设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供内廷差遣,又握有监察行政官吏之权。

⑵西汉初期,“汉承秦制”。

至汉武帝时,建立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主要表现在:①分全国为十三郡,置刺史巡视以监察郡县长官;②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位卑而权重;③制定对地方监察的“六条”标准,包括违法乱纪、以权谋私、以权代法、制造冤狱、任人惟亲、纵容子弟为非作歹、收受贿赂等内容。

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统治者所借鉴。

⑶东汉时期,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后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⑷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都设置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⑸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于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的。

2、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1)在政治上,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其明显的发展表现是在专制主义方面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宣扬皇帝的神圣性;提倡儒家学说,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在经济上,对农民赋税
的征收和兵役、徭役的负担有了更严密的组织办法,实行编户制度。

对农民剥削的数量比秦朝有所减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在民族关系上,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西汉时,中原和西域各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都得到加强。

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采取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则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先实行无为而治,后又改造和发挥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在政治政策、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有那些相同与不同之处⑴政治方面:相同点是:他们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

不同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点是消弱诸侯王的势力。

秦始皇没有。

在思想控制上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则是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尊儒尚法的两手政策。

⑵民族关系方面:相同点:①他们都以战争方式打败匈奴。

②他们都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不同点是:汉武帝还加强了与西域地区各民族的联系。

⑶经济方面:相同点:①他们都注重发展经济,并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改革和推行全国统一的货币。

②他们都因对外战争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而造成对生产的破坏。

不同的是:秦始皇的残暴剥削不断加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

而汉武帝后来有所调整、使西汉统治稳定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