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回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开发

合集下载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的问题:
1. 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社保费用等,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2. 劳动力供应不稳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一些地区可能面临着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3. 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更新缓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竞争力下降。

4. 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限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污染物,不符合环保要求。

5.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替代,影响企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对策:
1. 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提高每位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注重培养企业内部的专业化人才,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加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4. 优化生产结构: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的环保等级,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加强技术创新和科研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的科研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需求
的变化。

6. 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降低对特定劳动力的依赖,减少劳动力供应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冲击。

7. 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政府的产业政策,争取政策支持,共同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问题。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的闲置现象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方面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重要性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指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源为基础,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形态。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就业。

由于农村闲置劳动力数量庞大,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闲置。

其次,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

农村劳动力闲置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可以使农村经济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1. 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

通过制定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相关政策,降低办厂用地和办厂审批的门槛,减免税收和贷款利息,激励企业投资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

2. 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影 响
梯度转移论认为 , 由于资源禀赋条件 、 经济体制 、 社会 历 史基础 、文化等原 因,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
的, 存在着高 、 、 的梯度差 , 中低 客观上存在着产业 由高梯度地
区向低梯度地 区扩散与转 移的趋势 。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 业 向不发达地 区转移 ,一方面可 以促进发达地 区产业结构调 整升级 ,另一方面可 以帮助不发达地区经济融入到发达地区
饮、 运输通信 、 文教卫等服务业 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 化初期 及中期产业经济的主导与基础 ,是 区域产业发展 由资 源和劳动密集型 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演进 的基础与必经
阶段。
中西部地区制定 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借鉴意义。
二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 转 移 对我 国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转移 的
地 区分 布 状 况 , 引起 我 国 东西 部 劳 动 力 比较优 势 的逆 转 , 在一
进入 2 0世纪 8 0年代后 , 也经历了一个缩小劳动密集型产业 , 向资金 、 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转变过程。2 0世纪 8 0年代 中国大
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地 区转 移, 制约了东西部地 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本文基于劳动密
陆 向外部打开了大 门, 以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 , 使亚洲
四小龙及美 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找到 了地域广泛 、劳动力丰 富而价格低廉的我 国沿海地区。 事实上 ,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快速发展就是得益 于 8 0年代 中期 承接从 世界经济发达的高
集 型产业转移理论 ,分析 了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
等 亚 洲 四小 龙 国家 和 地 区 。 洲 四小 龙 经过 l— 0年 的发 展 , 亚 02

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是其核心要素的产业。

这类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相对较少依赖机械与技术,其生产过程主要靠人工完成。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就业机会的创造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趋势,并分析其对就业、技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分布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其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通常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廉价的资源,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

例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都是全球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

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分工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迁至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竞争力。

1.2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政策等。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低技能就业机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提供就业和减少贫困的重要途径。

其次,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劳动力成本的不同也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迁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一些工业化国家也通过提高工资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升级,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另外,技术创新也在不断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替代的风险。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取代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工作。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地理科学 0802班 XXX 0855010213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顺利承接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使得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适时提出了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尤其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密集使用劳动作为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阶段性、存在广泛性、费用低成本性、就业高适应性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产业,现代经济的起源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终结还是劳动密集型。

近几年来,严峻的内需不足引致了经济增长减缓。

我们认为,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占总人口73%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80年代末以来摒弃了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模式而着力发展重工业,即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而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个过程的结果是抑制了农村人口收入的增长,也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受到扼制。

研究表明,尽管在局部某些方面已显示出达到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但中国的整体工业化阶段仍是处于钱纳里所划分的经济增长阶段的第二时期末,即传统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转型阶段。

产业结构也正经历着从低层次向高度化的调整变迁的过程,以及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正逐步整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这种全面的转型阶段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有助于我国工业化的真正完成,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对我国整体经济优势的发挥具有同样巨大的作用。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阶段,也是延续时期最长的阶段。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再回流是指曾经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再次返回农村,参与农村生产和发展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转型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消失或转移至其他地区,导致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而失去了在城市的工作岗位,被迫返回农村。

2. 生活成本高: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大幅增加,使得一些农民工难以承受。

相比之下,农村生活成本较低,回到农村可以减轻生活压力。

3. 家庭因素:一些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期间,由于工作时间长、环境恶劣等原因,与家人的联系较少,甚至导致家庭矛盾。

回到农村,可以与家人团聚,照顾老人和孩子,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面对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现象,应采取以下对策:1. 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通过农村发展产业、吸引投资等方式,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交通、水电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解决农村劳动力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短板问题,提高其在农村就业的保障感和福利待遇。

4. 鼓励创业就业:政府可以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创业就业,培育农村经济的新动力。

提供创业贷款、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自我就业和创业梦想。

5. 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对农村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是一种现实情况,对策应综合考虑政府、市场和个人的因素,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创业就业和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密集型劳动产业成为推动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

一、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定义与特点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指以大量劳动力为基础,通过人工劳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产业。

其特点在于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需求广泛且持续稳定。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通常可以分为农产品加工业、手工制造业、家政服务业等。

二、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趋势1. 从劳动力转移角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失,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将面临劳动力供给的挑战。

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注重劳动力的培训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益和劳动力素质。

2. 从技术创新角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将更多地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推广使用机械化生产设备、智能化生产工艺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从市场需求角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对于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加。

未来,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多样化,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4. 从政策支持角度:为促进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政府将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

例如,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将有助于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创业热情和潜力。

三、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前景展望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产品增值: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形式,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3. 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也有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密集形产业发展趋势

密集形产业发展趋势

密集形产业发展趋势密集型产业,是指以大量劳动力为主要要素的产业,它通常不依赖于先进技术,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充足和廉价性来实现生产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显。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和经济总体发展的影响。

一、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1. 跨国投资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和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逐渐趋近于全球化。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成本。

同时,全球供应链的建立使得密集型产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 优势地区的形成与离岸外包: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一些地区成为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区域。

这些地区在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和产业链条完整的同时,还拥有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许多跨国公司选择将生产外包到这些优势地区,即所谓的离岸外包。

这一趋势加剧了全球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3.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密集型产业逐渐面临着替代和升级的压力。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工作可以被自动化和智能化替代,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然而,这一趋势也给传统密集型产业带来了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建设。

4.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产业: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产业成为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善生产工艺和技术,并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密集型产业可以实现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绿色产业也有望为密集型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二、密集型产业的影响与挑战1.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挑战: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劳动力素质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劳动力迁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

劳动力迁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

劳动力迁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迁移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力迁移的影响1.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劳动力迁移会导致源地和目的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

源地劳动力市场由于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将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

而目的地劳动力市场由于人口增加,劳动力供大于求,可能导致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劳动力迁移也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高水平的人才流动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另一方面,劳动力带来的国内市场的扩大也能够增加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助力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1.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将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兴产业的涌现和传统产业的衰退,将使得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进行迁移。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而传统产业则需要低技能劳动力。

2.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某些行业的需求减少,而其他行业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劳动力的流动。

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端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将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劳动力迁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1.相互促进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

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供需变化将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为劳动力迁移提供就业机会。

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帮助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劳动力的流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用工需求,确保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人员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五、结论劳动力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自然条件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通与殖民主义扩张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经济差异等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名师注解]【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旨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何去何从

“世界加工厂”将何去何从?世界银行曾经力推非洲抓 住契机,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接力棒”。另有观 点提出,地处南亚的印度仍处在人口红利期,越南
、老挝、缅甸等国收入水平较低,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 新的“世界加工厂”。但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地区无法 承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日本学者小泽辉
智2010年曾撰文指出,中国内陆地区仍具有低成本优势 以吸引产业转移,而政府也无意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发展路径,同时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远
形成挤出效应促使劳动力回流。在这样的情况下,“离 土不离乡”或不出省的迁移模式,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最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内陆,内陆
省份的引资力度持续加强。就一国内部而言,跨区域投 资是雁阵模式承接继起的纽带。必需品消费市场的饱和、 劳动力成本的升高,以及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追求
,促使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更具优势的地区 转移。而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引资政策的得力,是后发地 区经济起飞的关键。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战
地区阶梯式升级、继起式转移的过程。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从日本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进而转移到东盟 国家和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
国家FDI的牵引下,往往会沿着“进口→自主生产→出口” 的路径实现财富的积累,同时随着本国收入水平的提高 和资本的积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低
附加值的产业向外转移。从产品类型的角度看,产业变 迁的路径往往是由消费品制造业到资本品制造业,这是 雁阵模式的引申类型。 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地
Hale Waihona Puke 区发展具有差异性,而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 产业转移并不必然地指向非洲或者南亚,而是有可能在 国内延伸。有学者指出,小国经济资源禀赋单一
,其产业结构具有同质性,一旦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经 济整体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大国经济在地区之间具 有异质性,一些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另一些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思考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思考
律看 ,沿海 地区产业转移是一 种市场 的力量存 推动 。沿海 地
由于 农业 劳动生产率 的不断提高 ,农村 耕地 面积 的绝对
减 少 ,四JI 5 6 I 省 3 7万 农村 人 口不 口能 全部 从 事农 业生 产 , 『
农村 存在大 量剩 余劳动 力 ,把农 村剩余 劳动 力转移到 第二 、
2 0
维普资讯
Cn i tn o Ep ot uos f xe s专 家 特 稿 r i r b t
由于受到劳 动力价格上 涨 以及地 价和环境 承受 能力 的限 制 ,东 部沿海地 区劳动 密集 型产 业如今开 始 向中部转移 。沿 海地 区经过 多年 的发展 ,在资金 ,这 个 数 字高 下全 同 5 . %的 水平 ; 57 0 61 0
四川省 的耕 地面 积为 9 6 . 千 公 顷 ,占全 国总耕 地 面积 的 191
75 . %,土地资 源不足 ,而劳动 力资源相对丰富 : 0
经济相对落后
与 沿 海 发 达 地 相 比 , 四 川 的 经 济 相 对 落 后 :2 0 I 0 6年 ,
占 年 全省人 口总 数的 44 . %、46 . %、45 .%;另一方 面 ,全
四 川 的 省情 特 点
农业人 口占全省总人 口的大 多数 ,至 2 0 0 6年末 ,全省
农业人 口总数 为 5 6 ,城 市人 口总数 为 2 0 3 7万 8 2万 ,农业人
省 由农 村转移和输 的劳动 力人数呈不断上 升的趋势 ,2 0 03 年 为 1 7 人 ,20 3 0万 0 6年 为 19 人 ,增 加 20万人 。此 5 0万 2
因素与沿海 经济发达地 区有很 大不同 ,为 了促进 四』 经济 的 I l 加快发 展、科学发 展和又好 又怏 发展 ,存产业规 划和布局上 应 当注重发 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性思考

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性思考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性思考面对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

一、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按经济学家的一般解释,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资金吸收较多劳动力的经济部门。

从统计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经济中,单位资金所吸收的劳动力明显高于本经济体平均水平的部门。

在这一定义中,“一个经济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

“明显高于”的标准是相对的,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可以定为50%,也可以定为一倍。

劳动密集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和研究对象的规模、层次以及比较的基准等有密切关系。

一个经济体从整体上看可能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其内部的某一部分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

在我国内部,相对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在第三产业内部,商业和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分经济类型看,民营经济多为劳动密集型。

分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多。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经济从总体上看不仅现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也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对于是否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怀疑甚至否定的意见。

这就需要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由我国当前的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的相对份额。

我国土地辽阔、劳动力众多,而资金相对短缺,所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而不在于资金和技术。

要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就必须注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传统经济的新活力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传统经济的新活力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传统经济的新活力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红利逐渐递减,传统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赋予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传统经济新的活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农村劳动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过去的发展中,人才流失和就业不适配等问题较为突出。

新活力的注入需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推动农村劳动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传统农村劳动产业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产值增长乏力等问题。

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农村劳动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

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为农村地区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三、加强农村劳动产业的品牌和市场推广传统农村劳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产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品牌。

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开拓和推广力度,通过开展农产品展销会、电商平台推广等途径,拓宽农村劳动产业的市场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销售额。

四、鼓励农村劳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农村劳动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能够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政府可以鼓励农村劳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推动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通过与金融、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值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加强农村劳动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对于劳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引导农村劳动产业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引言劳动力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以寻找就业机会或提升工资待遇。

这种流动不仅影响个体的经济状况,还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二、人才流失与技术进步劳动力流动导致人才流失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有些地区因为经济不发达或缺乏发展机会,导致人才大量外流。

这种人才流失对于原居地来说是一种经济损失,因为这些人才是地方经济的支柱。

同时,也使得目的地地区受益,因为他们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

然而,人才流失并非完全是坏事。

一方面,流失的人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培训和机会,在新地方发挥潜能,这将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另一方面,这种竞争也刺激了原居地的经济发展。

原居地被迫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以吸引人才回流或留住人才。

这种竞争机制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三、人口增加与市场扩大劳动力流动还导致了目的地地区的人口增加,从而带动了市场的扩大。

新流入的劳动力为目的地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增加的人口也增加了市场需求,推动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目的地地区的经济规模扩大,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人口增加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如何保障新流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新流入的人口还可能对原有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产生冲击,需要合理的管理和引导,以避免社会不稳定和文化差异的冲突。

四、就业机会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流动最直接的效果是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高失业率的地区来说,流入的劳动力可以缓解压力,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流入的劳动力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然而,就业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就业质量的提高。

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流入的劳动力可能面临低薪、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是指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这些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擎作用。

本文将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促进就业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闲置率较高,农民工数量也不断增加。

发展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农民的就业压力。

二、增加收入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相较于传统农业,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薪资待遇更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更加稳定。

同时,农村劳动力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升了其就业能力和收入。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为了满足劳动力就业需求,政府和企业通常会投入资金修建道路、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这些改善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四、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升级。

传统农业往往受制于种植和养殖的季节性和数量有限性,收益相对有限。

而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通常是以非农业产业为基础,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回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五、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具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但随着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将会得到改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

通过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密集型劳动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习题上海某公司是一家以设计、开发、生产及销售各类车用传动轴产品为主的公司。

该公司在上海、武汉、长春以及重庆等设立了生产工厂。

其中武汉、长春生产线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分别为当地多家汽车制造工厂提供其产品。

2020年疫情使得我国各地交通、物流受到限制,武汉许多工厂因此短期内无法恢复生产。

为能如期交付产品,该公司用卡车分批次把生产模具从武汉运输到长春,替代生产相关产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公司在武汉设厂,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A.市场B.交通C.技术D.劳动力2.武汉的生产模具能快速转移,主要是因为()A.疫情期间市场对产品的迫切需求B.便捷的交通C.我国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D.相关部门的支持3.该公司的工厂多,却选择长春替代生产的原因是()A.长春的研发技术先进B.长春的生产条件类似C.转移到长春的成本低D.长春的工业基础雄厚【答案】1.A 2.D 3.B【分析】1.由材料“该公司在上海、武汉、长春以及重庆等设立了生产工厂。

其中武汉、长春生产线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分别为当地多家汽车制造工厂提供其产品”可知,该公司在武汉设立的是生产厂,为当地多家汽车制造工厂提供其产品,因此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市场因素,A正确;交通条件是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是在武汉当地生产,直接供给当地企业,因此交通条件不是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B错误;设立的是生产厂,不需要设计、开发,因此不是主要考虑的技术因素,C错误;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高,需要的劳动力较少,不是主要考虑劳动力因素,D错误。

故选A。

2.由材料“2020年疫情使得我国各地交通、物流受到限制,武汉许多工厂因此短期内无法恢复生产。

为能如期交付产品,该公司用卡车分批次把生产模具从武汉运输到长春,替代生产相关产品”可知,在疫情使得我国各地交通、物流受到限制的条件下,武汉的生产模具能快速转移,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支持,用卡车分批次外运到长春生产,达到能如期交付产品的目的,D正确;不是疫情期间市场对产品的迫切需求,而是已经签好了合约的订单需要如期交付,A错误;疫情期间我国各地交通、物流受到限制,交通条件不便,B错误;和我国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无关,C错误。

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理解

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理解

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理解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只能赚到血汗钱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概念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

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据一般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约是非劳动密集型企业的2.5倍。

到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的潜意识往往就会想到商贸餐饮、纺织服装、运输等传统产业。

其实,传统产业并非一成不变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拿运输业这一典型的传统产业来说,过去靠的是人挑马拉,自然需要投入很多劳动力。

但随着现代化装卸运输工具的使用,传统的运输业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物流业,不再需要太多劳动力,已经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被认为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立的。

其实不然,这也是一种误解。

一般地讲,有很多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如现代电子产业中的一些产品,就同时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

东北财经大学赵建国教授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决不是落后与传统产业的同义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绝不意味着是对资金和技术的排斥。

相反,只有与资金和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才可能实现产业开发的持续和高效。

因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提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再回到过去那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实现有机结合。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当资本丰富到一定的程度,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比较优势也会改变,使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到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甚至信息密集型上去。

当然在促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劳动密集型认定的标准

劳动密集型认定的标准

劳动密集型认定的标准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占比较高的行业。

劳动密集型认定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劳动密集型认定的标准:
1. 劳动力占比: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在全职员工总人数中应较高。

具体的劳动力占比标准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企业规模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有所调整。

2. 劳动力密集度: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操作和劳动力投入。

通过比较不同行业、不同工序间的劳动力需求,可以评估出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度。

3. 技术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相对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而言,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大。

4. 工资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工资水平一般较低,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大。

相对来说,工资支付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更有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密集型。

5. 产业链参与者: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涉及到众多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最终产品制造,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劳动密集型可以考虑其产业链中是否涉及到大量劳动力的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认定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认定标准应以相关政策规定为准。

4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思考

4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思考

4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思考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东南流—回流的转变,产业布局体现为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东部产业集聚—产业内迁的演变;受此影响,我国城镇化道路也形成了由20世纪80年代小城镇发展模式—90年代集中型城镇化模式—21世纪以来城市体系分散化的趋势。

当前产业内迁与劳动力回流趋势促使城镇化重心偏向落后农村区域,因此,城镇化发展重点要由大城市到乡村振兴转变,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要由集中的城市区域向分散的农村地区延伸,这将成为改善城镇化结构与区域趋同发展的契机与出发点。

标签: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演变特征一、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视角下我国城镇化道路及其历史演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从城镇化率看,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2017年城镇化率为58.5%,提升幅度达到40个百分点,從农村进入城市的新增人口达到6.4亿人;从城市数量看,1978年城市数量为193个,2017年为657个,增加了464个,增加了1.4倍;从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看,从1978年的36%提升至2017年的80%,进入诺瑟姆曲线所描述的城镇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由于工业化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在中国已接近尾声,快速的城镇化愈发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梳理40年来我国城镇化历史演变及特征,对指导未来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离土不离乡”与小城镇发展模式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劳动力“离土不离乡”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早期城镇化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是农村劳动力率先解放,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供给;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从业人员占全国非农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80年的23.9%持续上升到1985年的35.8%,并在1989年达到最高值40.9%①;三是“离土不离乡”的非农转移方式,1988年我国有1.2亿农民工,其中大约有75%都在家乡附近的乡镇企业实现了就地转移,外出务工者仅占不到四分之一②,跨省迁移者更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3期(总第127期)人口学刊PoPU乙哪oNJOURNALNo.3,2001(Tot.No.127)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开发邱海盈(浙江大学入口与发展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摘要】不同于以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近年来出现的“逆潮回归”现象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大转交。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出及回流的“推一拉”因素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回流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回流者通过自己的才识展现,为回流地输入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带动当地新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开发,表现为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促使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在城乡之间、先进和落后地区之间建立全新的要素分配机制。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回流;“推一拉”因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29X(2001)(13—0052—04【AbStract】Differentfromrurallaboroutflowinthepast,returnmigrationphenomenawichhaveoccurredinrecentyearsaresuchgreattral谶orms0frurallabormovement.Throughtherelativeanalysisof“push—pun”factorsinoutmigrationandreturnmigration。

it’seasyforustorealizethepossibilityandrealityofretulTlmigrationphenomena.Returnmigrantsinput∞枷tal,technologyandhumancap-italtotheiroriginthroughtheirownabilitiesandiIl:蜘.Itbrmgsalongthedevelopment0flocallabor—intensiveestatesdnewpat—terns,developsunifiedagncultundestates。

acceleratestraditionalproperties’high—gn,dmgtraHsfer,establishescompletelynewdis-tributivemechanismofdementsbetweencitiesandvi】lage8,advancedandbackwardareas.【Keywords】Rurallabor-Returnmigration,“Push—pun”factor,Labor—intensiveestate一、“民工潮”产生的动因——人口迁移理论的“推一拉”因素分析中国的“民工潮”是在某些年份,短期内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集中流动而引起的。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它大的社会背景:一是体制转轨创造了流动发生发展的制度空间,使农民有权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配置自己的劳动力。

二是社会转型创造了流动发生发展的就业空间,使农民有机会向发达的地区转移就业。

在既定的社会背景下之所以存在纷繁复杂的劳动力流动现象,是缘于以下的内外因素:(一)从外部来看,首先缘于因农业生产落后而导致的农村推力因素:1.区域发展不平衡,即本村自然、经济资源的缺乏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低质量,迫使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

2.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拉大致使农村相对贫困现象愈演愈烈;3.农村中由于人口过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的不充分就业产生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其次是由于城镇较高的预期收入水平、合适的现代生活条件以及潜在的不同层次自我实现的机会对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拉动力。

”(二)从内部来看,虽然每个人的内在外出动机是多方面的,但都存在着群体上的倾向性。

可分为两类:首先是推力因素:1.相当一部分来自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农民为解决温饱等生活问题的流动。

2.农民收入增长过缓,相对生活水平的下降与日渐提高的预期生活目标产生矛盾。

3.由于农民与基层工作人员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冲突导致的特殊性外出。

其次是村民出于想进一步致富和发展的拉力因素,多为一些拥有一定技能的工匠、商贩或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的年青人因不安现状,寻求身份和地位的改变而外出谋业。

[收稿日期]2000—10—23[作者简介]邱海盈(1977一),女,浙江象山人,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99级硕士研究生。

一52—万方数据二、“逆潮回归”——“推一拉”作用方向的转变中国的农民是最具理性意识的,由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支付和风险承载问题的现实存在,流动对于流动者本人来说就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决策的事情,而是一种沉重的、富有理性的经济行为。

在此目标影响下,流动从根本上说要符合农民的比较利益最大化原则。

在经过诸多的艰辛和颠沛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和改善,流动者质朴厚重的经济理性使他们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决定:回乡创业。

这部分新的社会群体,数量急剧扩张,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力流出频率高的地区,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

如果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登记注册为标准,四川省1995年打工回乡创业者有19万人,1996年即猛增至34万人,至1997年上半年,已有40万人。

到1997年6月末,江西省萍乡市外出打工又回乡创业者有22884户,占该市个体私营企业总数的70%左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作出如此决定,这还要取决于导致迁移的推一拉因素的转向:(一)推力作用因素首先是城市和发达地区创业空间的相对狭窄和家乡优越的创业环境的比较差异使然。

尤其是民工大量流出的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各类资源,兼备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创业者们创造良好的发展、创业环境。

同时,又因这些地区建设相对落后,留有的大量创业空间与回乡者带回的资金、技术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其次,回乡创业者成功的示范效应导致的连锁作用,是流动者回归的助推器。

相对于外出打工者的团队组织性,回乡创业者成功的效应也是以一带百式的集体回迁。

再次,现行户籍制度的“门槛”作用、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尚未建立以及与此相关的多种附加功能和价值倾向的仍未改观,使回迁者把回归作为相对降低物质和心理成本的二手计划。

(二)拉力作用因素首先,国家建设计划中对发展落后地区的倾向性为流动者回归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其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尤其是如今中央大力提倡“开发大西北”所支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大有助于回乡创业者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获得巨大产出。

其次,流出地政府对吸引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日渐重视,所作的鼓励和扶持工作及制定的相关政策将为创业者提供各种优惠和方便,有效拉动了有才之士回乡发展。

再次,亲情的拉动,热爱家乡的情感维系以及诸如“光宗耀祖”、“落叶归根”等传统意识的萦绕,强烈地拉动着在外过着漂泊不定、受人歧视的生活的游子们的心索。

三、“逆潮回归”流动者的特征表现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外流规模大小及性质差异悬殊,导致回流者在外出者整体框架内呈现不同特征,异中求同,则有以下几个共性:(一)年龄特征。

回乡创业者中3㈣岁的中青年占大多数,年龄分布较外出民工向后推迟,这是想法较成熟、思维较活跃的最具创造力的时段,可见这批人即是外出者中的精英分子。

(二)学识特征。

这批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或经营管理能力,大部分人曾是用人单位中的技术骨干或曾担负较高级别的管理工作。

他们中尤以初高中文化程度者为多,通过技术学校培训拥有一技之长的也不在少数。

(三)价值观念特征。

随着阅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成熟,外出打工者逐渐溶人了城市现代文明。

市场经济观念的具备,在工作中培养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是每个回流者能更好地投入创业大潮中去的法宝。

而新的价值观掩盖不住传统的意识观念,无论是因利益考虑还是因为建设农乡而来的回流者,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根在家乡”的情愫。

四、“逆潮回归”的效应及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开发如今,“民工潮”的“逆潮回归”促使城乡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要素分配机制。

它不仅给回归地及时输出了各种生产要素,而且带动了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一)回乡创业潮带来了落后地区急需的资金和技术,以及发展所需的开放的市场信息和现一53—万方数据代化的价值观念。

通过农民的流出——进入市场——再流回的机制,形成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与扩散效益,促进了乡村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为落后的乡村地区发展经济、改变经济结构奠定物质基础。

据1997年全国政协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国东中西部38个县市进行的调查,22个低收入县1989---1996年寄、带回乡资金220.2亿,县均lO亿元,这对低收入县市农村、农民来说,是占有相当份量的现金收入来源。

(二)高素质回归者的加盟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从城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双向流动,促进了当地现代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

据对322个低收入县市的一项调查,打工回乡的农民工约有92万人,相当于目前外出就业劳动力的13%。

……他们除了在家乡自我实现非农就业,一些人是由打工者变为厂长、经理,还带动13.8万人就业实现非农就业,……,(其中)还有2.8万回乡农民工成为乡镇企业的经营技术骨干。

另据调查,安徽阜阳地区的回乡民工开办的700多家乡镇企业中,有近2000多名工程师、技术员和管理人员是从城里高薪聘请的。

可见,回乡农民工确实给当地带来了一股新的建设力量。

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促使一个城乡一体化、东西部相协调的全要素市场的建立,而这将有助于农村新的经济生长点的培育和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剩余经济类型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资金相对缺乏,尤其是农村还蕴藏着大批的劳动力后备大军。

据预测,2001--20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6万人左右,……,如果同期乡镇企业的发展每年能解决大约500万左右个就业机会,那么,10年累计还将出现1300万劳动力剩余。

因资本与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我国应首先在农村地区发展那些能充分利用廉价资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积累资本,逐步促进工业化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于回归创业者来说,开发建设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业新经济生长点之所在。

(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

以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最终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54一所谓劳动密集型农业主要指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产业,它与以耕地密集型为特征的小农业相比,不但具有比小农产品大的边际价值量,更重要的是拥有较强的劳动力吸收能力和较小受耕地条件制约的优点。

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1994年在农户的种植业收人中,粮食收入仅占55%,而其占用耕地达75%;此外,再从以东部为主的11个高收入县市看,1996年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值的55%,从事多种经营的劳力40.7万人,仅占农村劳力的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