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作者:陈伏军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5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就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逐渐地成为数学教育和研究的热点。
那么,学生需要积累什么样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我们又要怎样引导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做法。
一、积累什么样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应该是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
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像购物、看钟表、知道方位等,这些经验的获得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获得。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得数学基本经验。
还有间接的数学基本经验也是学生需要积累的。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有意识地去积累一些间接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积累经验,他们会更加乐意。
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经验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彼此积极主动地结合,同样也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标准。
当然,这两条原则也需要我们努力地去探寻,让它们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经验的主线。
1.关注经验间的衔接每一种经验都会有些地方来自于以往的经验,它也会改变以后经验的性质。
所以说,经验会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经验的起点在哪儿,如何巧妙地与以往经验相衔接。
还要考虑到这些活动能为学生留下哪些更有价值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怎样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积的变化规律》时,学生对于规律已经有了一些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只需要适时地给予提问,让他们根据问题猜想,之后再去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落实策略
“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落实策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
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其中增加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凸显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未来的关注,是数学课程目标现代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一个华丽的转身!可是,“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作为践行课程目标的一线教师,怎样来落实“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如何夯实这“四基”教学,实现这一华丽的转身呢?应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本文笔者就增加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的落实,谈一点我的做法,仅供大家研讨。
(一)教学中渗透“基本思想”“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的主线或一门学科内容的诠释架构和逻辑架构。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讲好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是必要的,但在讲好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当让自己和学生清晰地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蕴涵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研究数学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是逻辑性强、抽象度高,小学生不易理解。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呢?在讲能被2、5、3整除的数时,第一节课先讲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 、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以生为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以生为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将传统的“双基”修订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个目标。
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怎样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一个个问号在脑中回旋。
此时,犹如及时雨,孙颖老师的团队用一节《比较图形的面积》向我们动态解读课标中的“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
下面就郑老师的课,以及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我对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思考。
一、目标制定,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经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精心备课了,也努力上课了,课堂上的“我”激情飞扬,学生却“不买账”。
就像郑旭老师第一次试讲后的感受:本来会的还是会了,本来不会的还是不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的问题,即“生本”与“文本”的关系问题。
在观看郑老师的课时,我关注了郑老师精彩的课堂,更关注了课堂之外的打磨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观课中,我看到了精彩的课,更想了解精彩的课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何在?于是,我首先看到了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制定的变化。
在第一稿教案设计中,郑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这样的目标设计是我们的原生态,也是我们大多数时候所关注的教学目标。
从郑老师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从中可以看到,目标的描述比较笼统,知识目标多于学生思维目标,缺少对学生学习经验、情感体验的关注。
经过两次试讲,两次反思、研讨,我们发现,郑老师的教学目标已经悄然变化,到第三稿,形成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随机性到条理性的发现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至此,教学目标中出现了这样的描述语“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体验”,这些词语的变化,标志着教师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与实践.
数学活动经验: 检索抽取数学信息的经验 选择运用已有知识的经验 建立数学模的经验 应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的经验 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经验 选择不同数学模型的经验 预测结论的经验 对有关经验进行证明的经验 调整、加工、完善数学模型的经验 对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的经验 巩固、记忆、应用所得数学知识的经验等
地面楼层
问题解决能力
地下基础
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蔡金法教授的观点)
在基础和楼层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
基础的投入?
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
地面楼层的投入?
问题解决能力?
总的资金投入是 定额的、有限的。
教与学的时间和精 力是有限的。
2.课程目标的修改
把“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之一,突出了新课
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
维方式进行思考。
学者张天孝(浙江省功勋级特级教师)
在《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一文中指
出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三个要素,
数学的、经验的、活动的。
数学目标 感性认识 数学活动 思维活动
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的探究性学习活
动,也包括与数学课程相联系的学生实践活动;
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
1.概念的界定
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界定,国 内大部分研究者分别阐述什么是“活 动”、什么是“数学活动”、什么是 “数学活动经验”,什么是“数学基本 活动经验”。研究方法是一个逐步提炼、 逐渐缩小概念外延的过程。
(1)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事物的一 种特殊的的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和数 学应用的实践过程。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形式化
经验化 数学活动
基础活动 经 验
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
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相比,在数学教学目标上除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感性知识是指具有学生个人意义的过程性知识,也包括学生大脑中那些未经训练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情绪体验是指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对数学严谨性与数学结果确定性的感受以及对数学美的感受与欣赏等;应用意识包括“数学有用”的信念、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知识应用领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于11-20的数数,读写11-20的数,学生并不陌生,已经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写,或者对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解释说明它的意思,会感到困难,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
我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构建教学思路。
为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11-20的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及读、写、数三大块。
采用“学生操作、反馈展示、评价讨论、归纳点拨”这样的基本步骤,展开教学过程。
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因此,为了适应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各环节的设计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游戏。
如“考眼力”游戏、排队游戏、猜数游戏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做到“玩中学”。
深度关注过程 积累活动经验
深度关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作者:饶道松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摘要: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和主干之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深度关注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实践探究活动,数学思维活动和设疑解疑活动。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积累更多能够“带得走的东西”——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深度关注;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数学思维;设疑解疑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之一提出来,并进一步明确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也是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和主干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而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课堂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就有可能积累什么样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前精心设计好数学活动,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经历活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深度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数学思维和设疑解疑等四个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关注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案例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师:同学们,请你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我们教室中物体的面,你能找出你认识的面吗?生:有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随孩子的回答抽象出这些平面图形)……师:在你眼里,长方形、正方形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4人小组交流后写在作业纸上)生1:长方形有四个直角。
生2:长方形还有四条边,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生3:正方形也有四个直角。
生4: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的这些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得验证吧!大家可以利用大信封中里的材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直尺、三角尺等)来证明你的猜想或者补充你的发现。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活动后学生各小组汇报)师:好的,我们现在回顾一下,刚才是如何展开研究的?生1:我们先猜想了图形有哪些特征再动手操作验证。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的教学内容有: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用量角器量角、角的分类、画角等。
其中,有关线段、角的初步认识等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研究过,但当时的研究是初步的,属于直观认识。
本单元则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和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注重对操作步骤的整理与归纳,使学生感受操作技能研究的特点,体会程序性知识研究的过程和意义。
一、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本册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在生活中不易找到原型。
在编排时,考虑到学生的研究特点,教材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如直线、射线,由学生初步认识的线段引出,说明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进一步指出直线没是端点,是无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且还借助手电筒、激光光束等体会射线,直观感受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
二、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体会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一些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比较抽象,不易直接让学生领会。
教材通过让学生履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等体式格局,来领悟体味。
如角的度量道理学生不一定能清晰地理解。
但关于量的大小,通过前面的研究,学生知道能够用相应的单位进行测量,如要知道线段长短能够用长度单位度量、要了解一个面的面积能够用面积单位来量化。
相应的角的度量也应该用角的单位来度量。
为此教材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履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由此引出角的单位,并呈现了这个单位的产生过程:把一个圆平分为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角的单位(即1°角),在此基础上,申明正是根据这一道理制作了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量角器,使学生体味到:量角器实质上是角的单位的集合,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
经历学习过程 累积活动经验
经历学习过程累积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体。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的支撑,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一、积累操作的活动经验,关注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实践,多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造的潜能。
二、积累探究的活动经验,关注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并有效组织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
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引导学生展开如下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一般三角形和梯形能不能密铺?在知道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都能密铺后,引导学生思考:一般的三角形或梯形能不能密铺呢?(用课件出示两个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学生展开争论,学生通过将三角形或梯形进行旋转、平移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是能密铺的,从而探究出一般的三角形或梯形是能密铺的。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了问题,平面图形只要能转化成已经确定能密铺的图形,这种图形就一定能密铺。
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与思考
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与思考王新民1,王富英2,王亚雄3(1,3.内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四川内江641112;2.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四川成都610100)摘要: 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与数学应用的实践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形式或过程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是“演绎活动”与“归纳活动”。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在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活动图式”,主要由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构成.在众多的数学活动经验中,最为基本的是归纳活动经验和演绎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双基”和“数学基本思想”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关键词: 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中国数学的双基教学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教学理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双基教学的理念又不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在2006-2007年数学高研班澳门、宁波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四基”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1].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双基”和“数学思想方法”已成为共识,但对“基本活动经验”意义的界定和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以及与数学“双基”和“基本思想”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数学活动1.1 活动“活动”一词的英文为“activity”,它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为“doing”,即“做”.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活动”这一概念.它把活动划分为理论活动、制作活动、实践活动.此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均对活动进行了论述,但他们都是从主观方面来抽象的理解“活动”的.马克思把他们的活动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扬弃,提出了科学的活动观.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2]马克思把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能动的社会实践.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而人的活动表现为多种多样,按人对外部世界作用的方式可分为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活动.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再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活动的最初形式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感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理性的认识活动(经验概括活动).1.2 数学活动数学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经验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教育科学科研重点项目(CJF013)作者简介:王新民(1962—),男,汉族,甘肃敦煌人,内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研究.概括的结果.数学的产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因此,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与数学应用的实践过程.从数学发展来看,数学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有两大历史渊源:一是以古希腊数学为代表的演绎体系;二是以古代中国数学为代表的归纳体系.前者以形式化的论证为其主要特征,而后者以经验性的算法为其主要特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的相互促进与相互融合,使得数学活动具有了鲜明的二重性——活动内容的形式性和活动过程的经验性,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数学具有两个面,……以欧几里得方式表现出来的数学看上去是一种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形成过程中的数学看上去却是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3]从数学活动的观点来看,数学具有静止状态和活动状态两种形态.作为静止状态的数学是把数学作为一个对象性的数学,它是指数学经验概括活动的结果,即活动结果的数学,表现形式为逻辑整理有序的、封闭的、静止的状态;作为活动状态的数学注重的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性,是指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数学化过程,是人类活动的数学,即活动过程的数学.表现形式为动态的、开放的活动状态.而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不应是静止状态的数学而应该是活动状态的数学.正如弗赖登塔尔指出的:“学生所要学习的不是作为一个封闭系统的数学,而是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数学,即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数学化过程.如果需要也可以包括从数学本身出发的数学化过程.”[4]因此,“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5].1.3 数学活动的层次从活动的内容角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A·A·斯托利亚尔将数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层次):“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和数学理论的应用,这三个阶段构成了数学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完整过程.”[5]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数学活动体现为数学化的过程,可分为先后两个层次:水平数学化,指把情景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垂直数学化,指建立数学问题与数学形式系统之间关系的过程[4].而从认识论的角度,苏格兰数学家波塞尔概述道:“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最重要的活动.它不只是一种游戏,尽管我们喜欢玩它;它不只是一种艺术,尽管有时它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它并不像哲学家所想象的是无聊的一小步、一小步推理组成的长链.数学活动是包容了从‘粗俗’的手工劳作到‘高雅’的理性发现的系统活动.”[6]1.4 基本数学活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活动是由“情景问题”驱动的,“问题解决”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在提出问题、形成相关概念、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时候主要以归纳活动为主,而在整理结论、表述问题解答过程以及进行形式化训练的时候则以演绎活动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形式或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有: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标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并且强调应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三大数学活动贯穿整个高中教学始终.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数学活动是以逻辑为特征的演绎论证活动和以经验为特征的归纳发现活动,其它的数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两种活动而展开的,或者是一种拓展,或者是一种延伸,或者是一种组合.这里的“归纳”是指“从特殊到范围更广的推理”,就方法而言,包括枚举法、归纳法、类比法、统计推断、因果分析、以及观察试验、比较分类、综合分析等[7].因此,数学学习中的基本数学活动是“演绎活动”与“归纳活动”.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2.1 经验的含义及其构成“经验”向来是教育学、哲学、学习心理学等领域中所讨论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杜威所倡导的经验课程,还是拉卡托斯关于数学的“拟经验”观点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经验”均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但经验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二是经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对“经验”给出过如下解释:“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8].孙宏安教授在概括了关于经验各方面的解释后给出如下定义:“经验指的就是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及在感性知识基础上,经过自己系统整理和由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经历对个人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9]我们认为,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活动图式”.它主要由三种成分组成,一是知识性成分,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所建构的关于活动主客体的个人意义,包括操作的直观感知、建立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活动过程的感悟等,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所悟出的道理,是对活动过程的直观把握,其合理性主要由活动的有效性来保证,如“老马识途”;二是体验性成分,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成就感与失败感、自我调节心态的体会等,如“大赛经验”;三是观念性成分,是指活动过程所形成的意识和信念,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做事的信心与信念等等.2.2 经验与活动的关系杜威指出:“经验即所做(doing)的事情、动作和感受(或经历)的密切关系就形成我们所谓经验”[10];“经验就是人和自己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因此,经验是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经验与活动(做事)是紧密相连的.经验在活动中产生,又在活动中体现,并且只体现在需要这种经验的活动之中.经验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活动是经验的源泉,而经验又是为人们的活动服务的,没有亲历的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经验,活动与经验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2.3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前面对“经验”三种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数学活动经验的如下理解: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感性知识是指具有学生个人意义的过程性知识,也包括学生大脑中那些未经训练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情绪体验是指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对数学严谨性与数学结果确定性的感受以及对数学美的感受与欣赏等;应用意识包括“数学有用”的信念、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知识应用领域的创新意识,而且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正如朱德全教授指出的:“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11].基于对数学基本活动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以把演绎活动经验和归纳活动经验称之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建立在人们的感觉基础上的,又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的,与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相比,它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也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是动态的、隐性的和个人化的.它可以是米三国藏眼中的使人受益终生的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甚至经历的挫折等;也可以是克莱因笔下的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6].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检索、抽取数学信息的经验,选择和运用已有知识的经验、建立数学模型的经验,应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的经验,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选择不同数学模型的经验,预测结论的经验,对有关结论进行证明的经验,调整、加工、完善数学模型的经验,对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的经验,巩固、记忆、应用所得知识的经验等等.这些经验的最基本的成分是演绎活动经验与归纳活动经验.3 数学“四基”之间的关系关于数学“双基”的涵义非常丰富,可以有知识形态、教学形态与个体形态等三种表现形式[12].从教学的角度,邵光华教授与顾泠沅先生指出:“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13]其中的“精讲多练”、“练中学”、“熟能生巧”等主要是围绕“演绎活动”而展开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形式化的结果知识——用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所表述的系统知识.基本活动经验则主要是指在数学基本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知识.由于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演绎活动”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归纳活动”,因此,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关于归纳活动的经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双基”与基本活动经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二者的不断融合、多次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反思提炼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奠基作用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经验便是数学基本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给出数学“四基”的如下关系结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双基”是一种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而基本活动经验则是一种感性的、情景化的过程性知识,它们各强调了数学知识的一个侧面,前者形成的是一种知识系统,而后者形成的是一种经验系统,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就方法而言,“双基”主要以演绎法为主,演绎法只是一种依据固定的前提(定义、公理、定理等),利用相对固定的推理程序(三段论),得出固定结论的方法,而结论的预测与发现,推理思路的探索与调整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等,靠演绎法是推不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不可能通过演绎法学会新的数学知识!”[4]关于“双基”的学习需要有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此过程是以原有经验为基础的,又是从操作性的经验开始的,并且所建构的意义最终是以经验的形态储存学生的大脑当中的,就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作的关于人获得知识过程的嫁接树枝的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14]因此,“双基”只有通过经验化才能真正成长为学生的数学素养.相对于“双基”而言,“基本活动经验”是比较模糊的、不太严谨的,缺乏明晰的结构体系,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经验”,含有许多主观的、片面的非本质因素,就像数学家克里斯戈尔所描述那样:“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不够精确的和片面的,其整体结构好像一片原始森林,或者说是交相缠绕的树枝.”[6]因此,要使“基本活动经验”更加确切、合理而有效,就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化与形式化的过程,虽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某些经验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但毕竟数学知识本质上是追求严谨性与确定性的.经过概念化与形式化,“基本活动经验”就可以转化或融入到“双基”之中,不但使“基本活动经验”得到了升华,也使“双基”因为充满了学生的感受而获得了某种生命的活力.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7]关于数学基本思想,在以往的文献中有诸多论述.胡炯涛先生认为:“最高层次的基本数学思想是数学教材的基础与起点,整个中学数学的内容均循着基本数学思想的轨迹而展开.……‘符号化与变换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以及‘公理化与结构思想’,它们构成了最高层次的基本数学思想.”[15]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任子朝先生提出的四种基本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化归的思想[16].然而,在众多的数学思想中起着奠基性、引领性作用的还应该是归纳思想与演绎思想.如“化归思想”,在探索化归的方向、发现问题的结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时,主要运用的是归纳思想;在链接“中间问题”、整理和表述化归结果时,则需运用演绎思想,而且化归的主要策略——“一般化”与“特殊化”本身就是归纳思想与演绎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形成过程来看,演绎思想主要是在“双基”的形式化训练中练就的,而归纳思想则主要是在“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逐步孕育的.归纳思想与演绎思想是数学思想体系的两翼,二者的协同发展,才能使数学知识健康、和谐地成长为学生的智慧.总之,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既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参考文献:[1] 巩子坤等.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3):99-102.[2] 冯契.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 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4] 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张静.数学新课程与数学活动的教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17(6):115-116.[6] 涂荣豹,宁连华.论数学活动的过程性知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9-13.[7] 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46(5):1-5.[8] 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9]孙宏安.课程概念的一个阐释[J].教育研究,2000,3:44-47.[10]杜威.经验与自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1]朱德全.知识经验获取的心理机制与反思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76-79.[12]王新民,马岷兴.关于“数学双基”存在形态的分析[J].数学通报,2006,45(8):10-12.[13]邵光华,顾泠沅.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2):48-52.[14]陈佑清.不同素质发展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J].上海教育研究,2002,11:27-29.[15]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6]任子朝.199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评价报告[J].中学数学月刊,1994,2:1-4.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the FundamentalAction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WANG Xin-min1,WANG Fu-ying2,WANG Ya-xiong3(1,3.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Neijiang Sichuan 641112, China2.The Staff Room of Bureau of Education at Longquanyi Borough in Chengdu,Sichuan Chengdu 610100, China)Abstract: Mathematical actions are a espial method which man treats the outside world. And it is also the process which man carry’s out the practice of the abstract Mathematics and the applied Mathematics. In mathematical teaching, its actions and its process are various. But what is the essential are the deductive method and the inductive method. The mathematical action experience is the knowledge of course which is formed an “action s chemata” in it. It is composed of perceptual knowledg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pplied consciousness. Among all the mathematical actions, the deductive method and the inductive method are essential. The mathematical essential actions and the mathematical essential thought are interdepend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knowledge.Key Words: mathematical actions; 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Fundamental Actions; “four basic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关注主题活动下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关注主题活动下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期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这个阶段的经验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经验都在不断地塑造着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技能等各个方面。
了解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对于提高幼儿的发展质量和成长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个别经验,而很少有研究从整体的角度去探究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
幼儿期的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别经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构成幼儿经验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内在规律。
为了更好地关注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需要对幼儿参与的主题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促进幼儿经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关注主题活动下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我们可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幼儿的经验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注主题活动下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成长的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究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有助于揭示幼儿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为幼教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对幼儿经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育和培养方案。
关注主题活动下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关注主题活动对幼儿经验发展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影响,揭示幼儿在不同主题活动中的经验发展特点和规律。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增进对幼儿经验发展的理解,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我们也希望探讨关注主题活动在幼儿经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今后设计更有效的主题活动提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积累基本的教学活动经验
175学习版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数学经验和活动经验,并使其能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除了接受学习外,还要注意结合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推理、计算等教学活动过程。
我们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学习机会,才有可能不断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较好地获得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
下面我就以《环形面积》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这是一节融合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数学课。
它要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之后来教学,让学生懂得环形面积是外圆面积与内圆面积之差,同时又要会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环形面积问题。
一、教师注意选择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环形面积是在学生已掌握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我们教师在认识环形的环节中,选择安排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出一个同心圆,然后在环形部分涂上阴影,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所求环形部分的形状,大小,然后分别求出内圆面积和外圆面积,再求出环形面积。
由于学生自己画圆,又没有剪掉空白部分,圆心、半径清楚,利用原来已掌握的求圆面积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学生得心应手,很快解答出求环形面积的问题。
二、教师注意设计环节,迁移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接着我出示一个塑料圆环,请同学们来求一求这个圆环的面积。
安排求实物圆环的面积目的是与上一环节相衔接,在无法确定圆心与半径的情况下,如何解答?我将20名同学分成五组,每组一个圆环,同时指定1名小组长、2名测量员、1名记录员,然后开展小组合作。
要求每一种数据至少测量两次,最后由小组长汇报本组是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了什么数据以及计算结果。
落实数学“四基”,提高数学素养
落实数学“四基”,提高数学素养作者:邹曲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年第07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取,即由“双基”向“四基”转变,数学课程的维度得以延伸.“双基”是教学的基础,思想是教学的灵魂,活动是教学的形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一、探寻生长点,夯实基础知识知识的构建是不断提升、逐步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探寻知识的生长点、延展点,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在情境的“刺激”下悄然生长,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成为知识建构的支撑点,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环节进行张弛有度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绝对值内容时,教者创设情境:让甲、乙两名学生分别从同一位置向南、北各走3米.然后提出问题:“甲、乙两名同学所走的路程是否相同?若以向南为正,请表示甲、乙两位同学的位置.甲、乙两位同学所走的路程存在何种关系?试着用数轴画出甲、乙两位同学的位置,并说一说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怎么样?表示什么样的性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感知、分析、观察、归纳,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记忆与经验,由此引出绝对值的概念,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作良好的铺垫.二、把握训练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培养应用技能、提升解决能力的过程,教师要通过适度的训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要把握训练契机,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落实“四基”.基本技能的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地进行训练.要走出题海战术的樊篱,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疑惑点、知识的关键点设计习题.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中,教者设置问题如下:(1)对于点(2,1),(2,4),(0,2),(3,0),哪些点在一次函数y=3x-2的图象上?(2)已知一次函数y=x+2的图象经过点(a,4),求a的值.(3)一次函数y=x-2的大致图象是().(4)直线y=-x+2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上述练习题能由易到难地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三、捕捉渗透点,有机渗透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本质认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精髓.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需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做到精心预设,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方法,提升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如已知关于x的函数y=mx2+4x+1(m为常数),若函数的图象与x轴恰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在此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讨论.本题应针对m的值讨论:(1)当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此时m=0;(2)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时,m≠0,则Δ=16-4m=0,此时m=4.通过分类讨论,得出当m为0或4时,函数图象与x轴恰好有一个交点.四、找准探究点,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所获得的感悟.数学学习,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深度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依托,以探究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参与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分析、交流等活动,亲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经验,夯实数学“四基”.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掌握画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同时思考: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是一条直线,有没有更为简单的画法?这种简单画法的依据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试着运用此方法,画出一次函数y=3x-3的图象.学生在亲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中,形成了参与意识,提高了探究能力.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载体,强化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活动经验的积累,引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培育.能力的提升,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经验,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基本活动经验如何在活动中生成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如何在活动中生成经验摘要:基本活动经验是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之一。
实践表明,活动并不必然生成经验,只有基于学生生活基础且指向明确的数学学习目的的活动,才有可能生成有效的经验。
经验的生成过程与生成的经验的有效性,是需要关注的两个重要对象。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生成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四基的概念,在传统双基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两个关键。
笔者对其中的基本活动经验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教学当中予以实践。
结合起初的实践经验来看,活动与经验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即使学生参与了活动,也不一定能够生成有助于数学学习的经验。
而这样的事实也给笔者一个提醒,那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能否有效地生成经验,只有关注到这一点,才能让课程标准提到的基本活动经验落到实处。
当然,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
笔者这里不想多堆砌专家对这一概念的表述,而是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
笔者以为,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指的应当是两个层面的活动概念理解:一种理解是类生活的活动,另一种理解是类数学的活动。
而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理解又不大可能截然分开,因此真正能够呈现给学生的活动,应当是同时容纳了生活元素与数学元素的活动。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去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情况,关键看学生的思维能否在生活元素或者数学元素的作用之下进一步活跃,以生成能够与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且能驻留学生思维的新的认识。
这种认识与生活认识相关,同时又与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可能会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上升为有助于数学学习的经验。
一旦这个过程得到实现,那基本活动经验的生成也就成为现实。
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就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生成谈几点看法:■一、基本活动的设计要注意生活与数学的衔接设计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内容之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活动好设计,而能够让学生生成经验的活动的设计。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通用19篇)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通用19篇)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篇1我在小班的一次音乐活动中,跟着音乐的节奏( X)示范“拍腿拍腿,拍手”动作,让幼儿跟着做相同的动作几遍后,问“我们除了跟着音乐拍腿两次,拍手一次,还可以做什么动作呢?让我们动手拍起来好吗?”幼儿回答说:“拍肩两次,拍手一次,”“拍胳膊两次,拍手一次。
”我又问:“除了这些,还可以做什么动作呢?”幼儿回答:“拍膝盖两次,拍手一次”幼儿回答:“拍膝盖两次”……所有幼儿的回答都是手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接触,没有一名幼儿能联系到刚学过去不久的小兔跳等动作。
听着幼儿的回答,我意识到是自己的提问出了问题。
沉吟了片刻后,我又问:“我们除了用肩和手,腿和手做游戏,根据( X)这个节奏,还可以模仿出哪些小动物的动作来呢?”幼儿回答说:“小兔子跳两次,拍手一次。
”“小花猫洗脸两次,拍手一次” ……幼儿的回答及动作一下子活泼起来……幼儿经验迁移是指个体通过回忆,提取自身的已有经验从而获得新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幼儿经验迁移的过程中的指导很重要。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切记生搬硬套,要尽量采用幼儿近期学习的经验进行迁移,尤其小班的孩子。
另外,教师的开放性提问也很重要,能够促进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思索各个环节活动中已有相关经验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幼儿已具有的相关经验,筛选可以提取的经验,及时巩固提高幼儿经验迁移的效果,真正让经验迁移成为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上述动作中,幼儿开始的回答都属同一水平,都是手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接触。
我的预期期望是幼儿根据既定的( X)节奏型随着音乐做出更丰富的肢体动作。
但是由于我开始的题问开放程度不够,没有激发幼儿的的想象力,幼儿动作的出现比较单一。
这在教学活动中是常见的现象。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及时调整了提问方式,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篇2在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总有这样的不同:有的活动积极性高,勇于举手发言,思维活跃;有的安安静静地端坐着一言不发有的大胆,说话声音响亮;有的胆怯,声音让人难以听见有的各方面表现突出,突然有一天变得不如从前有的活动幼儿都积极参与,有的活动幼儿并不感兴趣。
小学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1.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基本活动经验首先是“数学“的。
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是研究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主要是统计关系),也就是说与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无关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
其次是“经验”的。
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
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再次是“活动”的。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教育学》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包括抽象思维、数学证明、数学解题在内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都是“数学活动”,这样就过于泛化。
我们所说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通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探究活动。
至于“基本”,《数学》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有四个:个体性: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属于个人的,它有明显的学生个性特征。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实践性: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能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
多样性:学习群体针对同一数学对象,尽管学习环境等外部条件相同,但每一个学生仍然会有不同的活动经验。
所以。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多样性。
发展性: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反映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是感性的、非严格性的,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获得的活动经验会不断变化、不断发展。
而且个体的活动经验在群体的“经验交流”中会相互补充。
相互充实,丰富、发展个体活动经验。
3、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类型小学数学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是帮助学生能为抽象的数学找到具体形象的原型,增进数学理解。
根据从事数学活动的不同模式,数学基本活动的主要类型有:(1)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知识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因此,应设计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活动,体验其中的“数学味”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注核心经验,促进幼儿教师观察幼儿能力的发展
关注核心经验,促进幼儿教师观察幼儿能力的发展摘要: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是现代幼儿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识。
本文尝试找出幼儿教师在观察幼儿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经验,从幼儿教师观察幼儿过程中所具有的核心理念,核心技能以及核心知识方面加以梳理以及论述。
关键词:行为观察;行为分析;核心经验引言:我国的相关幼儿教师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通过仔细的分析这些基本的理念,我们能够发现这里面的基本核心就是需要幼儿教师在形成这些基本理念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以及对幼儿的一些行为进行理解,只有更多的熟悉幼儿,才能够有效的关注与关爱幼儿,以及建立对幼儿教师行业的合理认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以幼儿为本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同时,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从客观的视角去观察幼儿,运用科学的知识经验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够进一步的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教育策略。
幼儿教师最初尝试观察幼儿的过程也正是在实践中所学到专业知识的过程,他们综合运用学校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理论去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记录并且分析幼儿的相关行为,进而尝试对幼儿进行理解,在这整个的过程当中,没有办法避免带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主观意愿,这个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主动关注自身一些必备的核心经验,培养并且尝试在观察与分析实践中加以运用。
所谓的核心经验就是指幼儿教师在专业学习和执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观念与技能,就观察幼儿能力的形成而言,其核心经验主要就是指幼儿教师在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方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核心理念,核心技能和核心知识。
(一)核心理念是对幼儿实施有效观察的前提和基础有效观察幼儿的过程首先是对幼儿揭示自我方式的多元化认知的过程。
幼儿教师只有学会客观的观察儿童,才能够在其中获得了解幼儿的真正线索。
不管是幼儿的身体发育还是他们的情感发育状态都不足以为他们表达自我形成坚实的基础,幼儿的肢体动作与情感发展正处于起步的阶段,他们往往需要手脚并用地思考与社交,所谓客观地记录幼儿的成长与学习,就是要记录他们身体做过什么,而不仅仅是倾听他们用嘴说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基本活动经验提升数学课堂实效-------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课的实践思考【内容摘要】瓯海实验小学季迅群《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要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进一步指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石。
笔者通过对三个版本教材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面积图形面积公式推课以及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并对小学数学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和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在结合实际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积累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识”、“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的系统性”、“加强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指导”等具体建议。
从而提高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实践研究一、缘起:2008年11月温州市骨干班举行了“空间与图形领域面积推导课”的研讨活动,笔者作为第二届市教坛新秀要上一节汇报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笔者在多次的试教过程中发现一个共同的困惑“没有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想不到用剪拼的方法去探索推导面积公式”。
于是对另外的3个班共15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准备怎样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现94%的学生无从下手,从访谈中了解到知道用剪拼方法的6%的学生,是因为对教学安排内容有过预习,所以才知道。
看来学生之前没有具备剪拼的活动经验,而这个活动经验对这节课的学习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这样一个困惑,笔者对多个版本的教材和教师们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和实践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引发一些思考。
二、三个版本教材分析笔者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课”以及相关内容的进行整理(详见附件1),发现从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角度来分析,三个版本教材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强调动手操作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课的安排上都呈现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
例如:三下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人教版:现代版:北师大版:教材的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其他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同样也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二)注重自主探究三个版本教材呈现的结构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
这样的安排的目的是借助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并为今后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人教版:现代版:每个内容都是从观察与提问这个环节开始,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北师大版:呈现的内容都是以探索活动为主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三)重视数学交流活动三个版本教材都注重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关注个人对问题的解决与他人对问题解决策略上的整合。
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学生差异性的个人知识和经验成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例如:《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人教版:现代版:操作与交流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数学交流活动经验的重视。
北师大版:“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三个版本教材都体现非常到位,但从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实践来看教材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一)忽视猜想科学的探究过程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猜想到探究的过程。
数学猜想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
三个版本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但探究前的猜想往往都被忽视了。
(二)忽视数学推广活动经验的培养数学推广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或由理性到现实的过程后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具体一抽象一具体,再将数学结论一般化或推广到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并在这其中发展数学探索能力,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例如学习了梯形的面积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后遇到求圆的面积你准备怎么研究?”三个版本教材都似乎只局限于本知识点的研究,没有对知识的推广活动经验加以利用,将各知识间进行互相沟通。
(三)人教版教材对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缺乏系统性笔者针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为什么教师不提示学生就想不到剪拼的方法”这个困惑,我查阅了现代版,北师大版,人教版三个版本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和相关的教材内容。
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在本课前安排了“比较图形的面积”和“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两部分内容渗透了策略多样化,在第17页练习第1题渗透了“割补”的方法。
现代版教材在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之前,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边与角”这个内容中出现了这样两题现代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就已经渗透了剪拼的方法。
唯独人教版教材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之前是没有渗透剪拼的方法。
由此可见,笔者所执教的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不具备剪拼的经验,学生想不到剪拼的方法也在情理之中。
对比三个版本的教材,现代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在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上有逐步渗透的一个系统安排,人教版教材在这方面显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
三、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调查与分析笔者于2009年1月—2009年2月,在网上针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们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对温州市数学骨干教师共3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对回收问卷的逐项统计,发现当前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存在着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对基本活动经验认识缺乏表1显示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已成课标修订后的‘四基’之一”,45.7%的老师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
40%老从没有听说过。
在平时教学中有85.7%的老师对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想重视,但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仅8.6%重视在教学中关注基本活动经验。
可见,对于新课程提出的“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老师们还很陌生,更谈不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关注了。
表一: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认识调查统计表(二)教学中对基本活动经验关注的缺失1.备课中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分析的缺失从访谈中了解到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只停留在对学生数学客观性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分析上,停留在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分析上,很少能从数学角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与联结。
从表二可以看出仅34.3 %的老师在学前分析中关注到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的制定中也仅仅只有25.7%的老师有关注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学习的类似性使得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认同性,这些带有个人认知特征的经验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受到重视,是当前备课学情分析中的一个普遍缺失。
2.对教学中的活动缺乏提炼活动经验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是经验,而随后的教学又奠基于经验处理的基础上。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有很多学习经验可谈——“当初是怎样开展问题探究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中间遇到哪些困难?交流中有哪些思想碰撞?”等等。
反思、提炼与评价这些智力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和经验,对今后学习非常有帮助。
表二显示调查的35名教师中100%教师都已经关注了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交流互动的活动中学习,但活动后的反思提炼活动经验却被忽视了,仅14.3%老师关注了反思过程提升经验。
可见,课堂中的这些活动是零散的,目标只局限于这节课,缺少了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体验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并提炼归纳出一般的活动经验。
这本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机会,在现实的教学中却遗憾地缺失了。
表二:教师教学中对基本活动经验的关注情况调查统计表四、思考与建议(一)增强积累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要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进一步指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石。
张奠宙教授也指出:“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很有意义”。
首先,掌握好这些基本活动经验,将对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正迁移”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日常生活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即有一颗“数学的头脑”;其次,它的研究必将进一步凸现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体验,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各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最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将会强化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明确安排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这些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强积累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识。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经验的开发者、促进者。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依据学生经验、利用学生经验、提升学生经验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二)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的系统性1.整体把握教材,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程的连续性基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课程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课程。
教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根据知识的前后连接逐步渗透孕伏在其中,从而形成一个体系。
例如:五上教材安排了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推导、梯形的面积推导三节课。
这三节课在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应该如何把握?笔者的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之前唤醒和积累学生剪拼的活动经验,课一开始安排了1.25×8,和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两题,意在唤醒转化的方法和积累剪拼的活动经验。
再沿着提出问题-明确思路-找寻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已知到未知,未知到已知的活动过程。
最后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活动过程,并把这一基本活动经验推广到三角形面积推导中,提出了“如果下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你准备怎么做?”无论在转化意识、操作方法、探究问题过程奠定了基本活动经验。
《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进一步巩固操作方法,尤其是两个完全一样图形拼的方法,这种活动经验积累为让学生自主探索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本活动经验,所以《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因基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
《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又为多角度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并形成了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推导的一般模式。
2.经历完整的数学活动过程,积累系统性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整体,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最终目的。
一个完整的数学活动应包括展现活动情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理解对象、构造模型、解决问题、回顾反思、归纳推广等多种形式。
而我们的课堂中常常是“掐了两头,烧中间”。
非常注重关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构造模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