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例2]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 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 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 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D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 (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史料三:……我们提出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实施根本的经 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请分析: 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特点? 2.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特点?其目的有哪 些? 3.史料三表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有何特点? 结果怎样?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主题一 比较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
史料一:苏共中央全会决定: (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 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
——《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 (根据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 于1955年1月31日通过)
史料二:现在,进一步改进工业工作的问题作为极其重要 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了。组织良好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社会 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威力的基础。我国整个经济的顺利发 展,苏联人民福利的提高,苏联防御力量的进一步加强都取决 于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都取决于工业工作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 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知识点三 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①内容:制定“ 加强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 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 义”。 ②倡导“民主化 ”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人民版必修2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 步实现工业化。
“三读”“三找”“三界定”,大题满分不是梦 1.材料要“三读” 第一遍“速读”: 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 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 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 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 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 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 点。 2.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 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 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 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 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 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实录点评 1.回答问题条理清晰,书写认真,语言简洁、明了。 2.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如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回答 地较好。 3.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审题方面存在缺陷。第(1)问没有从材 料出发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作答,只是回答了国际方面。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2
集的,而苏联工业化资金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2.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 4.建设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__________。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 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 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 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 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 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 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 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 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点拨提示:苏联和中国农业集体化的不同: 苏联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采取强制推行的方式,实行“全盘集体化”和 “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中国采取自愿互利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 初级农业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道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七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呢?
材料: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 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使用 这一非常政策,------实现向向共产主义的直 接过渡。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 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 了强化。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二115页)
分析: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所面临的形势:
(1)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1、战 (2)¾国土被敌人所占 时共产 主义政 (3)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策实施 (4)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的背景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内容:
阅读材料:——导入新课(2)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 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 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 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 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 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 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 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 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 面包。
③体制、理论上造成消极影响。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一种政策,又是 列宁和苏维埃政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尝试, 它已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 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 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 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 义的主要途径。 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当时采取这种政策除 了战争的需要,还有什么目的?其管理体制有何特点 和影响?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人民版必修2课件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 围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 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 价,因此,①②是正确的。后果是促使苏维埃政府实行新 经济政策,③错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是能够建成的, ④错误。
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在农业、工 业和商品流通方面有何变化?你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听/课/记/录 (1)变化: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 森林油田等;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 物分配制。(2)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 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②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 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 态,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b.长期实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制约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c.单一的公有制对后来经济的发展起了负面影响。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 体的重要原因。
(2)经验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 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 活水平。
3.有人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是错误 的。这种看法正确吗?
听/课/记/录 不正确。苏联在当时情况下,实行农业 集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措施;只是牺牲 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 调,但不能完全否定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40人民版PPT课件
细节3;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曾在“十月革命 ”中打响第一炮 的“英雄”,却 将枪口对准了苏 维埃政权 。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 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 品生产和货币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
小农
社会主义
三、返航重来
继续航行,意味着更 多人的死亡,甚至全军覆 没;返航重新补给,可能 会耽误一些时间,对此一 些水手也颇有不满,但却 是当前唯一有效的办法。 返航,立即返航……
“行背公口有袋的制人、”计成为划当经时济最 受欢和迎按的劳人。分在配整,个国取内消战商 争有期一品间半生,是产供由应 “和背城货口市币袋的的粮。人食约”
运进城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时
企业全部国有化
共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苏俄红军凯旋
二、试航失利
这是一次孤单的航行,没 有伙伴;这是一次冒险的航 行,没有前人的指引。手头 有的只是一幅多年前绘制的 地图,上面仅标注了目的地 及其基本情况的介绍。航行 不久,船上的人却发现由于 起航仓促,准备不足,船上 的物资供应竟然不够了,船 员因此出现了骚动。……
细节二;背口袋的人
+
国国• 1家各马的9定地1克理9量的年思想分集2月配 市对预开粮买社设始食卖会每,被: 人查主6每月禁义天,,全由 市场被在取缔生。产城力市居高民度不发得 不来悄,达于悄是的去“资农背村本口用袋主口”义袋活背基动粮盛础回行上 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实
分配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 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5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3 人民版必修2
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
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
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
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
呼声日益高涨。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哪一方 面?这一做法有何后果? 答案 部门。 (1)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2) 后果:造成经济负担持续增长,农、轻、重工业比
例继续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停滞。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 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答案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 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 答案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
重点精讲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
源,影响经济发展。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归类比较
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1)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 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素材人民版必修2课件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素材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还处在同德、奥匈等国交战的状态。
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止战争,缔结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美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和谈。
于是,1917年12月3日,苏维埃政权单独同德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基进行和谈。
德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从俄国割出15万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媾和的苛刻条件,列宁说服党内持反对该条件的人接受了这些苛刻条件。
1918年3月3日,苏俄同德国等国在布列斯特签订了和约。
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政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了和平喘息时间,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为以后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
苏俄国内战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策划、组织俄国境内反革命武装,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俄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1919年3月初,盘踞西伯利亚的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调集40万白卫军,在长达2000千米的东方战线向苏俄红军发动进攻,白军很快越过乌拉尔,占领乌法,逼近喀山,侵入伏尔加河流域。
与此同时,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英国干涉军占领巴库。
在这危急时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一切为了东线”和“必须全力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得到人民积极响应,大批党团员带头奔赴前线。
6月初,红军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
11月14日,攻占高尔察克老巢鄂木斯克,高尔察克率残部东逃,年底在伊尔库茨克被活捉(次年2月被处决)。
正当东线战事激烈时,1919年6月底盘踞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开始北犯察里津。
这时,列宁又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斯大林奉命到南方战线加强领导,红军主力也由敌人后方调至奥寥尔、沃罗涅日前线,准备发动反攻。
红军在南线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41人民版PPT课件
结合教辅,分组讨论学习完成以 下任务:
• 1、建立本节知识结构导图 • 2、斯大林模式内涵以及背景? • 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 4、如何看待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 模式的 形成 ——斯 大林时 代苏联 社会主 义建设 道路的 探索
(1924_1
953)
含义
形成 原因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要调动企业和地方积极性;发扬民主,健 全法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尊重经济规律
[图示记忆]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 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 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 优先发展重工业 路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建立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
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
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
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
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比例
解析:由材料中“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
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
“二五”计划意图实现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A项错误,
D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年增长率问题,没
有涉及国家整体的经济结构比例,特别是农业和工业的比重,B
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 背景
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一、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体制调整比较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点(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例题分析: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维克党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角度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跟踪训练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而罗斯福新政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干预、尽量避免依靠市场和货币关系的特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知识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2
B “大清洗”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材料中的观点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 C 方,因此值得商榷
材料中的观点虽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观点表述 D 很明确,并不模糊
结论 × × √
×
答案
知识导图
专题整合 一、20 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
题解题技巧
[典例] 苏联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运动)。有 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 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你认为这一观点( )
A.不可采信 B.符合史实 C.值得商榷 D.观点模糊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题干
明考点
考查史学研究
定时空
斯大林统治时期
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
抓关键 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
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答案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材料观点也有合理的地方,如工业化是人类进程 A 的历史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经济建设 —— 新经济政策,旨
在考查学生读取表格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 题干表格材料中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 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粮食税以代替过去
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择B项。A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确定后逐
渐僵化,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苏联从20世 纪 5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末,先后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 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但由于都未对旧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变 革,最后使列宁亲手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
总结归纳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民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专题整合
1.1.1 集合的概念
时 空 定 位
主 干 图 说
总结归纳
时空定位
主干图说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继列宁之后,斯大林领导全苏联人 民进行了探索和调整,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
(2)1928~1953年 ①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②措施:“斯大林模式”。 ③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
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④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 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2014·江苏·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
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1920~ 1921 10.30 1921~ 1922 6.11 1922~ 1923 3.98 1923~ 1924 3.06
年份
平均税款(卢布)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1)1917~1927年 ①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③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
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④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 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 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 高综合国力。 ②措施: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 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一些成效,
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 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