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基础掌握篇-第五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23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10页纸

2023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10页纸

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10页纸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点一】教育的起源【考点二】孔子观点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

③教育思想:庶、富、教。

④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⑤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⑥德育内容: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⑦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考点三】学记1.简介:《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孟子弟子乐正克的作品,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2.主要观点①教育作用与目的(社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②教学原则:未发先豫(预)、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

【考点四】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思想:①教育目的:为现世生活做准备,也要为来世生活做准备。

②“泛智”教育。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提出“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

③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④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首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考点五】洛克和斯宾塞1.洛克:绅士教育的倡导者。

《教育漫话》“白板说”。

2.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

他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绅士教育”,主张科学教育取代古典教育。

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要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代表作《教学论》。

【考点六】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之父”。

《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点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考点2:掌握教育的涵义: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考点3: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考点4: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考点5: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考点6: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一)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3)促进人口迁移2.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一定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发展还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质量是指社会人口总体反映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情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绪论)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一、二、三章)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第五章教育制度)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教育目的)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完整笔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完整笔记

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重点梳理目录(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二)中学课程: (9)三)中学教学: (11)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5)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22)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27)七)中学德育: (29)八)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32)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国内外着名教育家的代表着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着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知识点整理-后半部分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知识点整理-后半部分

【所使用的教材信息】:2019年下半年考试使用的教材;【注意】:打印前请注意排版以及文档中图片的大小是否合适;因内容较多,分成两个文档,这是后半部分!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阶段性和连续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发展的速度可能有个别差异,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可逾越;③不平衡性:不平衡性的表现有:a.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不同,达到成熟的时间不同;b.个体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④差异性;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①过渡性:②闭锁性: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的特征,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他们开始不轻易地表露内心世界;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常常不愿对长辈诉说心里话,中学生的年龄越大,其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就越明显;③社会性: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中学生活动的社会性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④动荡性: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整个心理面貌表现出很不稳定、动荡不安的特点;⑤独立性:随着中学生生理的急剧发展和变化,中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成人感”;⑥不平衡性: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二、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性心理是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性意识、性情感、性观念、性需求以及对性的自我调节等;就我国而言,处于性生理发育成熟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体有性疏远期、异性爱慕期和两性恋爱期三个阶段;1、疏远期:一般发生在性生理发育初期,持续时间约为半年至一年;小学四五年级,儿童开始关注异性,但表现为男女之间的对抗、排斥;2、爱慕期:3、恋爱期:三、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指导:指导中学生处理异性交往,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和态度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青少年学生心理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表现;2、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教师在指导中学生进行正常异性交往时,要告诫和建议学生把握好“自然”与“适度”两个原则;自然原则:是指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适度原则:是指异性交往的程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3、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克服羞涩:与异性交往时要感情自然,仪态大方、不是常态;②真实坦诚: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坦荡无私、以诚相待;③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4、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异性关系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并使学生认识到早恋对自我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①感觉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②知觉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精确性和概括性得到发展;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无意注意的产生最初主要依靠外部刺激物的作用,随着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逐渐稳定,无意注意的产生则主要受兴趣、爱好的影响;有意注意最明显的特点是注意的随意性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得以加强,注意逐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性质;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的机制:①图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②同化和顺应:使用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把心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来使用客观环境变化的过程;③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种:①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物理经验主要作用于物体,由个体对物体的个别动作(如:摸、触、推等)获得物体的特征(如物体的体积大小、物理重量等);逻辑数理经验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③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④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于认知发展的上述三种基本影响因素起到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点;3、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提出,应该从微观发生发展层面、个体发生发展层面、种系发生发展层面(系统层面)、社会历史发展层面来评价人类发展;他首次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是其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内容;2、心理发展的实质:3、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一、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的概述①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寄出,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②情绪和情感的成分:情绪和情感是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其中面部表情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生理唤醒是指情绪和情感产生时的生理反应;2、情绪的特点:3、情绪的种类:①情绪的基本分类: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但一般认为基本情绪有四种,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②情绪状态的种类: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4、情感的种类: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①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具有明显的自觉性,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监督和调控作用;②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③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砖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美感可以由客观景物引起,另一方面,人的容貌举止和道德修养也常能引发美感;5、情绪理论①詹姆斯—兰格理论:②坎农—巴德学说:③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④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⑤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⑥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6、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7、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节:①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忧郁:忧郁是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消极情绪表现;恐惧:中学生常见的恐惧情绪有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孤独:孤独感是青春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是自然的、正常的,它标志着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愤怒:中学生由于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②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力法;意志调节法:也叫升华作用;幽默法:是指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困境的一种方法;补偿法:是指一个真正的货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纠正,这是一个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二、中学生一直的发展1、意志和意志行动:2、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3、意志品质: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1、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以及教育环境形成了个体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对人格的独特性的最好的诠释;②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就是针对人格而言的,稳定性表现在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③整合性(整体性、统合性):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④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而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成都;②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③家庭环境因素:家庭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上,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类型;④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⑤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个体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⑥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体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推动其去思考与行动;二、人格的结构:人格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一)、气质:1、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2、气质的类型: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4、气质类型与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教师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做好教育工作:(二)、性格: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一个人在显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有好坏、优劣之分,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2、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理智特征:是一个人认知特点与风格的体现;三、认知风格的类型:四、人格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热歌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①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的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②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③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2、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称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称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五)、A-B型人格理论:第五节中学生能力的发展一、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根据能力的构造,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二、能力结构理论: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机构论:4、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三、能力的发展:1、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两个方面;以下主要介绍能力发展个别差异的四个主要方面: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上,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心理学家把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分为三种,即智力超常、智力正常和智力低常;②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力早期显露和大器晚成;两个方面;④能力的性别差异: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b.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2、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以及学校教育;③实践活动: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④个人的主观努力:它主要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第六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一般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3、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三、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②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①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②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1、概念:心理健康至少包含两层含义,意识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2、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些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六条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和人格结构完整;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症: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中写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2、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3、抑郁症: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一是消极情绪;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三是动机缺失;四是躯体上疲劳;4、强迫症:①强迫症的主要表现:②强迫症的辅导方法:5、网络成瘾:治疗网络成瘾的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第二节学校心理辅导一、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适应,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寻求发展,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三、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行为疗法:①强化法:②代币奖励法:当学生做出我们期待的良好行为后,给其代币作为强化物;③示范法:④消退法:⑤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⑥自我控制法;⑦松弛训练法:⑧系统脱敏法:2、认知疗法(包括理性情绪疗法):3、人本主义疗法(包括来访者中心疗法):4、精神分析疗法:第三节压力与挫折一、压力1、四种类型的压力源:①躯体性压力源;②心理性压力源;③社会性压力源;④文化性压力源;二、挫折1、挫折具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三方面的概念;2、挫折的应对: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一、品德1、品德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 教学知识与能力中 学版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基础 • 课程与教学 • 德育与班级管理 • 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
01
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本概念
阐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 念和理论体系,为后续教育教学 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异常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干 预方法,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 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心理
研究学习的本质、条件、机制和过程,为有效教学提 供心理学指导。
动机与兴趣
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估与反馈
探讨教学评估的方法、标准和反馈技巧,提高教师对 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把握和指导能力。
班级管理方法包括制度管理 、目标管理、民主管理等, 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 手段。
班级管理评价
班级管理评价是对班级管理 工作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是 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果的重 要环节。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 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
02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教学是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育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 标的手段和方法。
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等。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原则
评价的标准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 效果等方面的标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供参考)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供参考)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课堂管理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课堂管理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课堂管理[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江南博哥)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故选D。

[单选题]3.班级.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特殊群体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如学校的班级.小组.共青团.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单选题]4.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单选题]5.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

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单选题]6.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A.权威型B.放任型C.民主型D.专制型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单选题]7.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A.联体群体B.松散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以个人好恶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非正式群体。

[单选题]8.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有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与()。

A.沉默的B.对抗的C.安静的D.活跃的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完整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完整版)

能力测试:
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参见浙教人〔2003〕 224号文),“除列入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的师范 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外,申请教师资格人员 均应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 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 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察”。
能力测试:
在宁波市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非师范教育类专 业毕业人员,均须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 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撰写教案、 试讲(上课)、面试等。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 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其他规定:申请人在同一年度只能申请认定一个种类的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材料:
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2份; 2.由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鉴定填写的《申请 人员思想品德鉴定表》1份; 3.户口簿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证明; 4.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5.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师范类毕业生还需提供本人档案中在学期间 成绩单复印件; 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 复印件(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有效期5年);参加“国考”的需带考试 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 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还需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资 格证书或者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9.与网报同一底版的2寸照片4张,其中两张请事先粘贴在《申请表》上, 另两张在现场确认时交上。 10.交费:280元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由来与定义★单●(一)教育一词的由来●(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单辨●(一)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2020下.辨析)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二)教育的社会属性●(2021上.辨析)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018上.辨析)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单●四、教育的基本形态★单●五、教育的基本功能★★单辨●(一)(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二)(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2018下.辨析)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三)(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六、教育的起源★★单●七、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简●(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单简●(三)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单●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中国的教育思想★★★单●(二)西方的教育思想★★单●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单●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单●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单●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单简●(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单辨简●(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2018下.简答)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单简●(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2020下/2015下.简答)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单简●(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的人口功能)●五、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单●(一)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育的生态功能)●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互补性●(五)个别差异性。

2023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2023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第一章习题: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著名旳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旳是()。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一般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旳代言人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4.我国旳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A.商务印书馆编旳《教育学》 B.凯洛夫旳《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旳《现代教育原理》【参照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旳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著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旳《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旳《设计教学法》。

2.【答案】C。

解析:德国赫尔巴特旳《一般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旳建立。

3.【答案】B。

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旳代言人,他旳《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旳代表作品。

4.【答案】C。

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旳化名写旳《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旳教育学著作。

第二章习题:中学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旳重要根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原则 C.课程目旳 D.教科书2.中学阶段旳课程应符合()。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3.教育改革旳关键是()。

A.内容改革 B.措施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4.打破学科界线,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络,用这种方式编成旳课程为()。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有关课程 D.关键课程5.研究性学习旳主线出发点就是变化老式旳()。

A.课程构造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6.()是校本课程开发旳重要力量。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班集体与班主任一、班级与班集体1.班级(1)概述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团体,即指若干身心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为了品德、智能、身心、审美、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以一定的角色发生相互作用的群体。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通常是由教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班级组织的发展①班级组织的萌芽时期班级是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从教学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学生编制,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②班级组织的发展时期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逐步推广。

③班级组织的成熟时期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中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注: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

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

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

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

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

6.中公的书是根据大纲编写的,实际上并无唯一答案,有些表述不同17版中公书籍的地方,为了使笔记更完善,我采用的是教育综合的答案,二选其一即可。

7.大七手打的笔记,如有打错字的地方还请见谅,也可以私信告诉我,我纠正哈。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的起源:(选择题)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国)、沛西·能(英国)心理起源论—孟禄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交往起源论—叶澜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中学篇)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中学篇)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 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以儿童为中心” “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 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 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特点有(1)鲜明的阶级性(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精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要求考生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及写作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并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一节信息处理能力高频考点提要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ord、ExCe1、PowerPoint的简单操作;2.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一)信息素养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者对于信息素养概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1)对信息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2)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3)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

这里认为,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信息有效地检索分析和使用”。

(二)中学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1.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2.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3.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

二、信息检索能力三、(一)信息检索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四、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信息检索与文献密切相关,又叫文献检索。

五、文献类型:六、信息检索能力包括:(1)传统信息检索的能力(工具书检索能力);(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的能力(网络检索能力)。

七、(二)工具书检索信息能力八、1.工具书九、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

它系统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用的文献。

十、2.工具书的种类十一、(1)百科全书:《中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十二、(2)年鉴:《中国教育年鉴》《教育统计年答》等;十三、(3)手册:《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中学英语教师手册》等;十四、(4)字典、词典(辞典):《教育大辞典》《中学化学教师实用辞典》等;十五、(5)名录:《期刊名录》《中国图书馆名录》等;十六、(6)图录: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图录、人物图录、科技图谱等;十七、(7)表谱:《中国文化史年表》《中外历史年表》《达尔文年谱》《孙中山年谱》等;十八、(8)其他类书、政书。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华讲义+笔记梳理 (1)

中学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华讲义+笔记梳理 (1)

理论精讲 1-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三章中学教学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七章中学德育第八章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五节教育制度第六节教育目的第七节教育科学研究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含义2.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属性4.教育的功能5.教育的起源6.教育的发展p3一、教育的含义单选(一)“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单选、辨析(二)“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p4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单选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纽带、中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最基本的两个?p5单选、辨析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教育的属性,你会了吗?1.(2018 上)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

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阶级性C.社会生产性D.相对独立性2.(2020 年)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3.(2021 上)教育具有自身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p6单选、辨析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谋生、享用社会发展功能(派生):社会流动功能按教育功能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猜一猜王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竞赛活动。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精讲+真题解析】-第五章 中学课程【圣才出品】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精讲+真题解析】-第五章 中学课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 中学课程考纲提要1.了解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二、课程理论一、课程(一)含义与作用1.课程的定义与形式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称课程方案,比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课程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

指导思想通常放在课程计划的开始部分,主要从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当前课程变革的宗旨、制定本课程计划的方法论等方面来阐述。

培养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品德、体质和审美等方面提出的要求。

课程结构是指一个课程计划中各种课程类型的划分及其比例、内在联系。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教师资格证中学中公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中公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中公国家教师 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知识与
能力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知识
帮助
辅导
考试
中学
教材
提供
资格
家教
教育 考生
大量
考试
能力
记忆
资格
能够
教师
掌握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探讨了《教师资格证中学中公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这本书的主 要内容和特点。该教材由中公教育中学教研组编撰,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大纲进行详细解读和指导。 在这本教材中,作者们集中探讨了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所涉及的各种关键知识点,例如教育心理 学、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等。书中不仅有对各知识点的详尽解释和阐述,而且结合了实际教学 案例,帮助考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各知识点,教材中还设置了大量的图表、总结和记忆口诀,使考 生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各章内容。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帮助考生熟 悉考试形式和解题技巧。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教师资格证中学中公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读后感 在追求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都曾疑惑、焦虑、寻找。直到我遇到了《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 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这本宝藏,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 理解。 这本书来不得半点虚假,它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进行编写,知识体系力求 覆盖大纲考点,与真题相契合。这其中的知识点,从教育基础到教育法律法规,从教育心理学到 教育史学,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书中不仅有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让 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教育的真谛并非只在于知识,更在于情感。正如书中所强调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表 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到本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才渐渐分化为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

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
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思维、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概述
维果茨基是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于语言实现的。

维果茨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①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简单的感觉和无意注意等;②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等。

(2)主要观点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3)“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这两种水平状态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真题链接】
【例5.1单项选择题】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称之为()。

[2014年上半年真题]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相协调
【答案】B
【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这两种水平状态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①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②观察持久性不断增强,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②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③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②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③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够用理论做指导,综合分析各种事实,从而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④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还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此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

2.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①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而主动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

②各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①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②发展和教学可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学校教学能够在促进认知阶段的转化和发展中发生作用。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一、情绪的分类
1.情绪
(1)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它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成分组成的。

(2)情绪的组成内容
①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②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③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

2.情绪的分类
(1)伊扎德的情绪分类
①基本情绪
基本情绪是先天生成、非习得性的,具有分别独立的外显表情、内部体验、生理神经机制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基本情绪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并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②复合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即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伊扎德把复合情绪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在基本情绪基础上,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