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双性性行为者性取向及群体性行为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对人类性行为和性取向的研究

心理学对人类性行为和性取向的研究

心理学对人类性行为和性取向的研究近年来,心理学对人类性行为和性取向的研究备受关注。

这个领域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性行为和性取向的理解,并且对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研究人类性行为和性取向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对我们对性的认知和态度的影响。

一、性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对性行为的定义、动机和表达方式进行了探究。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学家们认识到性行为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的满足,更是个人心理和情感层面的体现。

人们对性行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差异,并提供了改善个人和社会性生活的建议。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性取向是指个体在性吸引和情感上对男性或女性的偏好。

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凸显了性取向的多样性,包括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等。

研究发现性取向不是个体的选择或决定,而是早期受到基因、生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家还研究了与性取向相关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性取向的个体。

三、心理学对性教育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为性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在性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我们了解到性教育不仅是为了提供性知识,更应该强调性健康、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教育内容。

心理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性发展和需求,以及如何提供有效的性教育指导。

四、心理学对性健康的贡献心理学在性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与性相关的问题,包括性功能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此外,心理学家还致力于促进个体的性满意度和性健康,通过心理辅导、性治疗等手段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结心理学对人类性行为和性取向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性的认知。

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性行为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的满足,而是个人心理和情感体现的重要方式。

性取向的研究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性取向的多样性和个体权益的重要性。

上海市部分男男同性恋者社会学特征及艾滋病知识调查

上海市部分男男同性恋者社会学特征及艾滋病知识调查

上海市部分男男同性恋者社会学特征及艾滋病知识调查大量研究表明,男男性行为者(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造成艾滋病传播和蔓延的高危人群之一。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70万(55~85万)的艾滋病毒(HIV)感染者中,MSM约为7.7 万人,占总评估人数的11.0%[1]。

MSM有其经常活动的场所,如酒吧、公园、浴池等。

为了解上海地区这一群体的社会学状况以及他们对HIV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我们于2007年7—8月对上海市城区部分男同性恋酒吧的MSM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对网络上MSM聚集的酒吧进行搜索,确定卢湾区、徐汇区、静安区的5个MSM经常聚集的酒吧,以此作为调查场所,这些酒吧分布在商业区、公园、住宅区。

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对MSM 141人进行问卷调查。

本文MSM所指的是男男性行为者,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和其他不认同自己具备同性恋取向,但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

1.2 方法及内容调查由宝山区红十字会组织,调查人员由卫生专业人员、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经统一培训后,征得酒吧业主同意,对在酒吧内的MSM进行现场一对一的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社会状况、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性行为、艾滋病知识、安全套使用及接受HIV检测情况。

调查过程遵循尊重、自愿、保密的原则,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

部分被调查者对部分问题未予回答。

艾滋病知识题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不得分,满分为18分。

将艾滋病知识得分分成4级:9分以下为不及格,10~12分为及格,13~15分为达标,16~18分为优秀。

达标和优秀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

1.3 资料统计所有调查问卷资料经过复核后,输入Excel数据表核对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社会学情况此次共向MSM发放问卷142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

MSM的年龄分布、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户籍、民族、经济收入等情况见表1。

同志主要特点

同志主要特点

同志主要特点同志主要特点同志是指有性传导感染的人群,这其中包括了男男性行为人群、女女性行为人群和异性性行为者等多个不同的人群。

在现代社会中,同志群体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同志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志群体有哪些主要特点呢?1、性倾向的特异性同志群体在性取向上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异性,即与异性交往的性吸引力较弱,与同性交往的性吸引力强。

这种性倾向并非选择,而是个人内在本质的表现。

在性倾向的方面,同志群体与异性性行为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同志群体的成员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同质性,如思想意识、性趣追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同志群体的成员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共鸣感和认同感。

同志群体在自我认同方面的建立和认可,对于这个人群的正常生活、思想健康和性健康等方面非常重要。

3、群体内沟通的渠道不多同志群体的成员其实存在着极度的社交压力。

相对于其他的非同志群体,同志群体之间的交往渠道并不是非常广泛。

在很多场合中,同志群体的成员会面临着沟通困难的问题,不仅是对于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且也面对着保护自己不被歧视、压迫和暴力的困难。

尤其是在一些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同志群体的成员更加容易面临着封闭、隔离和歧视的困境。

4、群体成员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同志群体的成员面临着的困境不仅仅是外部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内部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很多同志群体的成员在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和保护自己的情感和人格时,往往会有极高的风险感和焦虑感。

尤其在存在歧视和压迫的环境中,同志群体的成员更加容易受到精神和心理创伤的影响。

5、性行为的风险由于卫生和保护意识的缺乏,同志群体在性行为中往往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其中包括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的传播,这些都会给同志群体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同志群体的成员来讲,健康的性行为意识和健康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同志群体是一个极为值得尊重和认可的人群。

对LGBT群体的认知调查及现象分析

对LGBT群体的认知调查及现象分析

对LGBT群体的认知调查及现象分析张军陈欢欢马健翔兰思群摘要: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性恋群体(LBGT)的生存现状和社会接纳程度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不断产生争议。

本文围绕LBGT群体这一敏感话题针对聊城市东昌府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大学生群体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群体的接纳程度较高,大多认为开放平等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对LBGT 群体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一、调查背景同性恋及双性恋群体(LBGT群体)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

一般而言,上述称谓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分别,我们使用了其狭义的含义,即指同性恋及双性恋群体,并在论文中泛用同性恋表示。

在人类历史中,同性恋行为经常受到歧视和压制。

到20世纪初,同性恋在西方社会仍被认为是病态和罪恶的。

直到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才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去除。

然而直至今日,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却仍然坚持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

在中国,同性恋长期被认定为精神病。

2001年4月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行为,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容忍同性恋群体,但是同性关系长期以来仍然是一个禁忌话题。

二、研究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分析大众同性恋的看法和接受程度,显得很有必要。

大多数人认为中老年人由于思想传统,对新事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情绪,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比较其他群体来说,相对新潮和开放些,对新事物的感知特别敏锐些。

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观念可能会被他们驳斥或全盘否定,所以,研究大学生同性恋看法,可能会得出更新的大众关于同性恋的一个看法,用这些理性的数据和结论,知道出于混乱观念引导的一部分人,很有价值,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想如此开放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了解程度、态度还有看法。

高校男同性恋性健康访谈调查及教育对策

高校男同性恋性健康访谈调查及教育对策

高校男同性恋性健康访谈调查及教育对策引言男同性恋在高校群体中并不少见,但是他们在性健康方面的特殊需求和困境却常常被忽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男同性恋群体的性健康问题,并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高校男同性恋性健康的访谈调查。

本文将对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该群体的性健康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访谈调查结果分析1. 有关性健康知识的欠缺访谈中发现,高校男同性恋群体对于性健康知识的了解相对欠缺。

他们对于性病、艾滋病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预防意识和行为习惯。

这可能与我国对于性教育的不足有关,也可能和男同性恋群体长期以来被边缘化、歧视有关。

2. 性行为健康问题在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进行性行为时往往缺乏保护措施。

他们对于性行为中的安全措施缺乏认识,也缺乏对于安全行为的坚持。

这将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性传播疾病的侵害,对自身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3. 心理健康问题访谈中还发现,男同性恋群体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对于自身性取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高,经常面临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可能会妨碍他们对于性健康的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实施。

二、教育对策1.加强性健康知识教育针对男同性恋群体对性健康知识的欠缺,学校应该加强性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举办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等方式,提高男同性恋群体对于性健康知识的了解。

学校可以建立性健康知识宣传平台,定期发布相关知识,让男同性恋群体更容易获取相关信息。

2.强化保护措施宣传针对男同性恋群体在性行为中缺乏保护措施的现象,学校可以加强相关宣传。

向男同性恋群体普及性行为中的安全措施,鼓励他们在进行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

学校也可以提供免费的安全套等保护用品,以增加他们使用的意愿。

3.心理健康辅导针对男同性恋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

性心理学认识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性心理学认识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性心理学认识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行为和性认同的学科,其对于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都有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人类性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并对个体的性健康和性满足产生重要影响。

一、性爱行为性爱行为是指个体追求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

它是个体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爱行为可以包括性交、口交、手淫等不同方式。

不同个体有不同的性爱需求和偏好,但在正常的情况下,性爱行为应该是自愿、双赢和合法的。

二、性取向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对象的感情和性欲望的倾向。

常见的性取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异性恋指的是男性对女性或女性对男性的性吸引和性欲望,同性恋指的是男性对男性或女性对女性的性吸引和性欲望,而双性恋则指的是个体既可以对异性产生性吸引,也可以对同性产生性吸引。

性取向是个体固定和持久的特征,不同的性取向并没有对错之分,每一种性取向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性取向是个体的一部分,个体对于自己的性取向有权利做出选择并表达。

三、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性别的认同感和自我认知。

通常情况下,性别认同与个体的生物性别是一致的,这被称为“性别一致”。

然而,也有个体的性别认同与生物性别不一致的情况,这被称为“性别不一致”。

性别认同是一个个体深层次的感受和体验,它包含了社会角色、行为表现和身份认同等多个方面。

对于性别认同与生物性别不一致的个体,他们可能感受到与社会期待和常规观念的不一致,因此需要社会和个人的支持与认同。

四、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关系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密切相关的,并互相影响。

个体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都会对其性爱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同性恋者通常会追求与同性的性爱关系,而与此同时也会形成自己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

性爱行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于人类性心理学的认知,也有助于构建一个理解、尊重和包容个体不同性别和性取向的社会环境。

西藏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及高危行为状况调查

西藏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及高危行为状况调查

西藏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及高危行为状况调查马玉桂;雅西【摘要】目的了解西藏地区主要城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状况及性行为特征,为制订当地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现场工作手册>的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培训,现场问卷调查、采血,结果录入Epidata数据库统计分析.结果在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调查MSM人群20人,HIV抗体检测阳性1人,阳性率为5%;性行为以男女双性恋为主,占80%;初次发生插入性性行为最小年龄为17岁(与女性)和18岁(与男性).结论在西藏主要城市调查到的MSM人群中,HIV抗体阳性率较高,虽然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但是无保护性行为仍较为常见,多性伴和双性性行为发生比例较高,并且对自身HIV感染状况的了解也不够重视,是今后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人群.【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27)004【总页数】2页(P254-255)【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行为特征;艾滋病【作者】马玉桂;雅西【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67近几年来,男男性行为人群(以下简称MSM人群)HIV感染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MSM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1%~4%,个别城市达到5.9%[1,2]。

为了了解西藏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城市MSM人群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状况及行为学特征,加强当地MSM人群HIV检测、告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管理和治疗,探索适合当地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署,本研究于2008年4月~2009年6月,在拉萨市、日喀则市开展了 MSM 人群HIV感染状况及行为学特征的调查。

男男性行为者性伴和性行为特征及安全意识调查

男男性行为者性伴和性行为特征及安全意识调查

男男性行为者性伴和性行为特征及安全意识调查[摘要] 目的了解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性伴、性行为特征及安全意识现状。

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进行MSM人群的招募和相关信息的问卷调查。

结果在调查的400人中,累计男性性伴数平均(10.1±16.9)人,累计男朋友(BF)数平均(2.2±2.1 )人;近6月性伴数平均(2.2±2.5)人,近6月有女性性行为者其女性性伴数平均(1.3 ±1.0 )人,有商业性行为者其商业性伴数平均(1.8±1.3 )人。

近6月寻找性伴网络型为68.3%,浴室型0.5%,公园型13.0%,酒吧型5.4%,其他型14.5%。

性伴类型40.5%为偶然性伴,39.5%为BF ,26.5%为男性固定性伴(炮友),10.3%为女性性伴,2.0%为商业性伴。

遇到非常喜欢的性伴如果没有安全套时,51.2%表示会主动去找,13.5%进行口交,27.0%非插入性行为,3.8%进行无保护性肛交。

在健康和性快乐中94.0%首选健康,3.3%首选性快乐。

结论绵阳市MSM多性伴、网络及偶然性伴普遍,安全意识和行为严重分离。

受传统文化伦理的影响,男男性行为者(MSM)承受着普遍的社会歧视[1],为满足性需求,在歧视性文化环境中,大量的Gay(男同性恋)只能以达到基本的生理需求为性的全部目的[2],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成为其最普遍的社群特征,由此带来诸多健康问题,尤其是感染HIV。

为了解MSM人群的性伴、性行为特征及安全意识现状,为制定HIV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绵阳市于2010-8/2011-1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绵阳主城区及郊县的MSM。

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8岁以上,在绵阳城区居住满3个月,过去12个月内发生过男男性行为(口交和/或肛交),同意接受调查。

1.2 方法与内容2010-8/2011-1,采用滚雪球法进行MSM人群的招募。

中国男同_双性爱者AIDS高危性行为监测与比较

中国男同_双性爱者AIDS高危性行为监测与比较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4 年 10 月第 10 卷第 5 期 China J AIDS/ STD Vol110 No15 Oct . 2004
333
市 (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 获取 MSM 样本 ,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 ,邮寄 问卷时同时邮去统一印制 、贴有邮票的供寄复问卷的 信封[1 ] 。 113 资料处理 使用 SPSS 1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 计分析 ,包括卡方检验 、精确概率法 、方差分析和非参 数检验 (秩变换) 。
近 1 年内有无保护性被动 349/ 575 60170 60/ 135 44144 111823 01001
1 对象与方法
111 对象 研究对象是与本项目组有直接联系的我 国大陆的 MSM 。被调查者自 1998 年至今 ,通过《朋 友》健康干预项目 ,与项目组建立了固定的通信联系 和信任关系 。除直接参与调查外 ,他们中一部分人还 负责协助向其他熟识的 MSM 讲明本次调查的意义 , 并转送问卷 。 112 方法 以定向抽样法从 30 个省 、自治区 、直辖
361894 , P < 0101) ;近 1 年内 Bi 与女性性交时的安 全套使用率低于男男性交时的安全套使用率 ,差异有 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 = 131365 , P < 01001) 。
表 2 gay/ Bi 的性伙伴数
总男性伙伴数 总女性伙伴数 肛交性伙伴数 近 1 年内肛交性伙伴 数 近 1 年内男性伙伴数 近 1 年内陌生男性伙 伴数 近 1 年内女性伙伴数 目前的固定男性伙伴 数 目前的女性伙伴数 与目前的固定男性伙 伴保持性关系最长 时间 (月)
双性爱
构成 χ2 人数
P
( %)
(n = 191)

四类场所男性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梅毒检测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四类场所男性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梅毒检测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四类场所男性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梅毒检测及性行为特征分析张万宏;陈雷;王玫玲;李刚;程程;石萍;石卫东;杨涛【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场所男性双向性性行为者性行为特征。

方法选择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聚集的浴池、酒吧、公园、会所为目标场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73名兼有异性性行为的 MSM开展匿名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艾滋病和梅毒血清学检测。

对社区志愿者组织(CBO)关键人物及场所业主开展深度访谈。

结果473名 MSM 中,“1暠(扮演“丈夫暠者)占38.56%,“0.5暠(可扮演“丈夫暠或“妻子暠者)占45.53%,“0暠(扮演“妻子暠者)占15.90%,酒吧和会所中“0暠和“1暠占比较大,浴池和公园中“1暠占比较大;最近半年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的共占37.58%,公园和浴池中的占比高于酒吧和会所;有“滥交暠经历的共占66.23%,按占比高低排序为:浴池、公园、会所、酒吧;每次性行为时均使用安全套的共占37.93%,活动于公园的最低;HIV 抗体和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44%和20.93%,浴池和公园的 MSM 感染率均较高。

结论在针对 MSM 的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中,应将浴池和公园作为场所干预的重点。

【总页数】3页(P112-114)【作者】张万宏;陈雷;王玫玲;李刚;程程;石萍;石卫东;杨涛【作者单位】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0;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0;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0;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0;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0;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0;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7【相关文献】1.某移民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分析 [J], 李林涛;旷翠萍;齐杰;刘文忠2.中国城市男男性行为者娱乐场所性病艾滋病干预现状调查 [J], 郝树伟;葛凤琴;蒋宁;李奇;曹宁校;王颖;张人杰;周荣贵3.男性双性性行为者性取向及群体性行为特征分析 [J], 张万宏;石萍;石卫东;李刚;杨涛;莫运滨;徐业华4.广州市番禺区2007-2020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J], 朱才盛;杨燕君;吴少敏;梁穗;熊甜军;蒙婉莹;何秋霞;曹广进5.南京市不同活动场所男男性行为者行为特征及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 [J], 郭璐;张敏;朱正平;刘黎;徐园园;吴苏姝;李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男男性行为者性伴特征及影响因素

男男性行为者性伴特征及影响因素

男男性行为者性伴特征及影响因素了解绵阳市城区男男性行为者(MSM)性伴现况。

方法采用应答者趋动招募抽样法(RDS),在MSM活动场所定时、定点进行性伴及相关因素招募和寻问式匿名现场调查。

结果共调查MSM 400人,首次插入性性行为平均(18±3.59)岁。

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占88.4%(352/398),平均(2±3.29)人;买性占 4.7%(17/359),平均(1±2.49)人;卖性占2.5%(9/355),平均(4±6.19)人;与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占18.3%(73/400),平均(1±2.42)人。

调查者中不同婚姻状况、性取向、首次插入性行为年龄、认识当地MSM朋友数、性伴居住城市数、近6月男男肛交安全套使用,艾滋病知识是否来自书籍、来自学校,是否知道性伴没有健康问题、是否知道性伴健康状况者,近6个月男男肛交用安全套等因素与男男肛交数有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有婚姻、认识当地MSM朋友数、首次插入性行为年龄、性伴居住城市数、不知道性伴健康状况共5个(P<0.05),在婚(OR=5.074)、认识当地MSM朋友数≥9人(OR=2.192)、不知道性伴健康状况(OR=1.235)、首次插入性行年龄≤24岁(OR=6.948~9.871)者近6月肛交人数较多,性伴居住城市数≤1个者肛交人数较少。

结论绵阳城区MSM首次性行为较早,多种性伴共存,多性伴普遍。

男男性行为者(MSM)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在我国的新发艾滋病感染者中,男男性传播从2007年的12.2%猛增到2009年的32.5%[1],我国哨点监测数据,MSM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2005年为0.76%,2006年为3.14%,2007年超过4%[2]。

由于MSM长期受到社会偏见的歧视,相互间性结合关系极不稳定,通常性伴较多,这一行为特征也是艾滋病在该人群传播的高危行为之一。

2016-2019年西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特征分析

2016-2019年西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特征分析

•论著.2016—2019年西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特征分析黄晓丹,张海兰,王瑞,卫晓丽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目的 了解西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 S M)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行为特征及H1V感染的流行趋势,为制定西安市M S M人群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2016—2019年每年4-7月由社会组织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M S M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清学检测,采用Logisti('回归分析法对艾滋病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1 600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8.78 ±8.48)岁,本省户籍占79.31%,未婚占79.0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7.75%,自认为性取向为同性恋占75.25%,95.06%的M S M通过互联网及软件进行交友。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1.38%。

在回答“安全套是否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正确者中,41.1%出现知行分离。

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ff = 3.279)、大专及以上(Oft =4.738)的M S M艾滋病知晓率较初中及以下高,自认为性取向为异性恋的M S M艾滋病知晓率较同性恋低(0/? =0.240)。

最近6个月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商业同性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弄性性行为比例及最近1年诊断有性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均P<0.01),最近6个月异性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最近丨年接受干预服务比例呈下降趋势(均P<0.01)。

结论应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地及固定场所的中老年、已婚M S M宣传,采购M S M个性化干预服务包,规范性病诊疗,探索互联网+干预模式。

【关键词】艾滋病;男男性行为者;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039(2021)02-0146-04Awareness of AID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mong men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Xi'an City, 2016-2019HUANG Xiao-dan, ZHANG Hai-lan, WANGRui, WEI Xiao-liX i'an Center f o 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i \i n 7 \0054,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 o analyze the awareness of A I D S knowledg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pidemic trend of H I V infection a m o n g m e n w h o have sex with m e n (M S M) in Xi'an City,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A I D 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Methods Through a cross-sectional sentinel survey of M S M from 2016 to 2019,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erological tests were performed by N G O from April to July every yea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 I D S awareness. Results A total of 1600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verage age of (28.78 ± 8.48)years.Of the participants, 79.31% were Shanxi registration, 79.06% were unmarried,77.75% had junior college degree and above, and 75.25% were homosexual, up to 95.06% m a d e friends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software. T h e awareness rate of A I D S knowledge was 91.38%. 41.1% of M S M w h o answered correctly about the c on­d o m question s h owed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The awareness rates of A I D S a m o ng M S M with high school or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education (OR = 3.279) , junior college or above (0R= 4.738)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below. Heterosexual (0/? =0.240) was lower than homosexual. T h e incidence of c o n d o m use in anal sex, c o n d o m use in commercial homosexual sex, proportion of heterosexual sex in the last six months and the proport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diagnosed in the last year were on the rise, and c o n d o m use in heterosexual sex in the last six months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last year were in decline. Conclusion Propaganda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 middle-agedD O I:10. 12183/j.scjpm. 2021.0146作者简介:黄晓丹(1987—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艾滋病防控通作者:卫晓R R,E-mail:wenxiaoli@163.(、o mand elderly, married M S M in floating population gathering areas and fixed places, personalized intervention service p a c k­age should be purchased, S T 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rvice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an d an internet model for M S M in­tervention should be explored.【Keywords】A I D S;M S M;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男男同性性行为(M S M)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H I V)已成为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 挑战之一⑴。

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性别与性取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内心心理活动的学科,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就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进行探讨,以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1. 定义与解释性别与性取向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

性别是指个体所属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性质,一般分为男性和女性。

而性取向则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性吸引对象的倾向,主要涉及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

2. 性别与性取向的成因心理学研究发现,性别与性取向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生物学因素在性别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因素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对性别差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此外,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社会因素也对性别和性取向产生着影响。

3. 性别与性取向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心理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性一般更注重竞争和实用性,而女性更关注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社会化和生物学因素有关。

在性取向方面,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在心理表现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同性恋者更容易体验到社会歧视和压力,相对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

4. 性别与性取向的社会影响性别与性取向对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要求个体在行为和表达上具有对应的特征。

而对于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来说,社会歧视和偏见经常导致他们在工作、教育和家庭方面面临挑战。

5. 性别与性取向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性别与性取向认知的变化,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也在不断演变。

心理学研究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促进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

同时,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对性别与性取向的包容与尊重。

6. 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对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

通过对不同性别和性取向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获取关于性别与性取向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和性取向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和性取向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性别差异可以从生物、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性取向则是指个体对于性对象的吸引、兴趣和偏好,包括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等不同的性倾向。

下面将从心理学角度详细探讨性别差异和性取向。

一、性别差异的生物基础:1. 性别差异的起源:性别差异在生物层面上起源于性染色体和性激素的作用。

男性携带XY染色体,而女性则携带XX染色体。

2. 雄激素的影响:雄激素在男性身上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影响男性的体格特征,如肌肉发达和胡须生长等。

3. 雌激素的影响:雌激素在女性身上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影响女性的体格特征,如乳房发育和月经周期等。

4. 性别差异的遗传学研究:研究表明,某些性格特质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如性格稳定性、外向性和婚姻稳定性等。

二、性别差异的认知差异:1. 注意力差异:男性在注意力分配上更注重细节和空间信息,而女性更广泛地分配注意力。

2. 学习差异:研究显示,男性在数学和空间能力方面表现更好,而女性在语言和记忆方面表现更好。

3. 社交差异: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和支配,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和亲和,更容易表现出为他人着想的行为。

三、性别差异的情感表达:1. 情绪表达:女性更擅长情感表达,并且更容易表达内心的感受,而男性在情绪表达上通常较保守。

2. 情感处理:女性在处理情感时更倾向于寻求支持和交流,而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

四、性取向:1. 异性恋:异性恋是最普遍和传统的性取向,指个体对异性的吸引和兴趣。

2. 同性恋:同性恋是指个体对同性的吸引和兴趣,性取向的理论解释包括遗传、性别认同和环境因素。

3. 双性恋:双性恋是指个体对于异性和同性的吸引和兴趣,表明个体在性取向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五、心理学对于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和性取向主要受到社会角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取向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性别和性取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性别和性取向的问题,可以揭示人类性别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对性取向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性别与性取向的研究讨论。

一、性别的心理学解读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行为和特质的集合,是一种社会构建。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性别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

比如,在男性和女性中普遍存在的行为差异,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方面表现更出色,女性在情绪表达和语言沟通方面更加敏感,这些差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性别角色理论指出,社会和文化的期望塑造了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行为表现。

尽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大多数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有一定的共识。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学习来内化这些期望,形成自己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并在行为表现中受到这些期望的影响。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析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伴侣的情感吸引和性吸引的方向。

心理学家对于性取向的研究,一方面关注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关注性取向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性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

其中一种解释是基于遗传和生物因素的观点,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另一种解释是基于环境和社会学因素的观点,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表明,综合多种因素的解释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性取向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元化的性取向社群中,一国研究表明,与异性恋相比,同性恋和双性恋个体常常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歧视,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支持和尊重各种性取向的权利和平等,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取向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取向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取向研究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性取向一直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对于性别的吸引和喜好,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等。

近年来,性取向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性取向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性别身份与性取向性别身份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密切相关。

然而,性别身份和性取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区分开来。

一个人可以是异性恋,同时也可以是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身份。

同样,一个人可以是同性恋,同时也可能是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身份。

性别身份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性取向则涉及到个体的性吸引和性行为,对于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幸福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学中,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研究常常是相互关联的。

二、社会认同与性取向一个人的性取向往往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性取向的认知和态度会有所不同。

在一些社会中,同性恋依然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离婚和同性婚姻等问题也面临着挑战。

而在一些其他的社会中,同性婚姻和同性恋关系被合法化,社会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接受度较高。

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一个对于性少数群体较为开放和接受的社会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更可能对自身的性取向进行公开和自豪,同时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和认可,从而更愿意和其他群体进行交往和互动。

而在一个对于性少数群体较为排斥和否定的社会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障碍,比如被逼婚、遭到歧视和骚扰等。

三、性取向的多样性性取向是一种复杂且多样的现象。

近年来,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对于性别自我认知和性取向多样性的探讨也越来越多。

一方面,人们的性取向可能随着时间、社交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

比如,在一些同性恋者的自述中,他们在年轻时期可能属于异性恋或者双性恋,但是随着生命经历和性认知的深化,性取向逐渐向同性趋近。

性行为中的名词解释

性行为中的名词解释

性行为中的名词解释在当代社会中,性行为是一个让人难以回避,但又常常被忽视和避讳的话题。

它涵盖了广泛的定义和范围,包括性别、性取向、性行为方式、性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性行为中涉及到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性行为的多样性和相关概念。

一、性别性别是指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身体特征。

通常以生理特征和染色体作为判断依据,但也有一些人存在性别认同与生理特征不符的现象,这被称为性别多元性。

在个体的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选择上,存在着性别多样性的存在。

二、性取向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情感和性吸引的方向。

通常分为三类:异性恋(对异性产生吸引力)、同性恋(对同性产生吸引力)和双性恋(对异性和同性均产生吸引力)。

性取向是个体内心和身体上的感受,并不是个人选择或意志所能控制的。

三、性行为方式性行为方式是指人们在进行性行为时选择的方式和方式。

这包括但不限于性交、口交、手淫等行为方式。

性行为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下存在着差异,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基于自愿、平等和安全的原则。

四、性具性具是一类用于增强性刺激和满足性欲望的器具或设备。

它们的种类繁多,包括震动棒、仿真器官、情趣用品等。

性具的使用仅限于自愿成年人之间,并应注意卫生和安全的问题,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界限。

五、性健康性健康是指个体在性行为中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

它包括避孕、性病预防、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保持性健康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个体应该关注和重视自己的性健康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六、性文化性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对性的态度、观念和价值观的总和。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对性行为有不同的看法和禁忌。

性文化是多元的,应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的性观念和行为,同时也要倡导性教育和性权益的普及,以促进性关系的平等和健康发展。

七、性教育性教育是一种通过传授性知识、价值观和技能,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性健康的教育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占 3 . 6 , 性 恋 占 6 3 , 取 向不 确 定 者 占 5 0 ;5 9 的 人 曾与 异 性 谈 过 恋 爱 ; 性 角 色 扮 演 方 面 ,1 ( 演 6 3 异 .4 性 . 8 7. 0 在 “” 扮 “ 夫 ” ) 3 . 3 ,0 5 ( 扮 演 “ 夫 ” “ 子 ” ) 4 . = ,0 ( 演 “ 子 ” ) 比最 低 , 1. 8 , 答 者 丈 者 占 7 6 “ . ” 可 丈 或 妻 者 占 5 。 “ ”扮 { 妻 者 占 为 6 2 拒 占 10 ; 过 网 络 途 径 结 识 性 伴 的 占 3 . 0 ; 5 9 的 人 经 历 过 “ 夜 情 ” 性 行 为 时 坚 持 使 用 安 全 套 比 例 为 .6 通 1 5 6 . 6 一 ; 3.1 。结论 7 2
Zha g W a n nho ng, n Sh edo ta ShiPi g, iW i ng e l
W u a n ttt f Dema oo y a d Ve ee lg W u a 3 0 0, h n h n I siueo r tlg n n roo y, h n 4 0 3 C i a
摘要 : 目的
研 究 男 性 双 性 性 行 为 者 性 取 向 构 成 及 群 体 性 行 为 特 征 。方 法
选 择 男 男 性 行 为 者 ( M ) 集 的浴 MS 聚
池 、 吧 、 园 、 所 为 目标 场 所 , 用 分 层 整 群 抽 样 方 法 , 取 4 3名 兼 有 异 性 性 行 为 的 MS , 展 匿名 问卷 调 查 , 时 酒 公 会 采 抽 7 M 开 同
m e nd w o e M eho Pu i t ous g y ba , ar nd cub w e e c n a m n. t ds blcba hh e, a r p k a l r hos n het r e l c s e ast a g tp a e .Sta iid c u t rs m p i r tfe l s e a lng
的干预 。
男 性 双 性 性 行 为 人 群 性 取 向构 成 多 元 化 , 性 伴 现 象 严 重 , 全 套 使 用 率 低 , 有 针 对 性 地 加 强 该 人 群 多 安 应
关键词 : 男性 双性 性 行 为 者 ; 性 取 向 ; 性 行 为
中 图分 类 号 : 6 R1 7 D : 0 3 7 /.sn 1 7 — 7 1 2 1 . 3 0 9 OI 1 . 8 0 j is . 6 20 4 . 0 2 0 . 2


第 4 卷 第 3期 第 3 5页 1 7
2 2年 0 一调1 一 6月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学 版 ) 医
Ac a M e i c c n lH u z o g t d Un v S i Te h o a h n
Vo 1 No 3 P. 3 5 L 4 . 7
to a r s, e nwhie I a y i nn ie m a l H V nd s phii e twe e t ke .W e c m un c e ih t y pe s n ofc m m uniy b s d or nz ton lst s r a n om iat dw t heke r o o t — a e ga ia i
( O) Re u t Amo g t e 4 3 c s s t e p st e r t f HI a d s p i s wa . 4 CB . s l s n h 7 a e , h o i v a e o V n y h l s 4 4 i i
me h d wa mp o e o s l c 7 n wh a es x wi o h me n me wh r t r iwe t n n mo sq e — t o s e l y d t e e t4 3 me o h v e t b t n a d wo n, o we ei e ve d wi a o y u u s h n h
Cha a t rs is o e u lO re t to n e u lBe v o m o e r c e itc fS x a in a i n a d S x a ha i r a ng M n
W ho Ha e S x b t t e n o e v e o h wih M n a d W m n
J n 2 2 u. 性 性 行 为者 性取 向及 群 体 性 行 为 特 征 分 析
张 万宏 , 石 萍 , 石卫 东, 李 刚 , 杨 涛 , 莫运 滨 , 徐 业华
武 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 汉 武 4 0 3 300
进 行 艾 滋 病 和 梅 毒 血 清 学 检 测 。 对 社 区 志 愿 者 组 织 ( B 关 键 人 物 及 场 所 业 主 开展 深度 访谈 。对 相 关 信 息 资 料 进 行 定 C O) 性 和 定 量 分 析 。结 果 4 3名 MS 中 , 出 HI 阳 性 率 为 44 , 毒 阳 性 率 为 2 . 3 ; 7 M 检 V .4 梅 o 9 同性 恋 占 5 . 2 , 性 恋 2 2 双
Abtat 0betv To su y te c a a tr tc fsx a re tto n e a ira n n wh a e s xb t t sr c jcie t d h h r cei iso e u lo inain a d b h vo mo g me o h v e o h wi s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