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绝对音乐”及其历史渊源
音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音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音乐的发展与演变,不仅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对这些因素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的角度,探讨音乐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变迁及其意义。
一、古代音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在古代,音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古代文明的兴起,催生了各种形式的音乐产生。
比如古埃及的祭祀音乐、古希腊的战斗音乐和雅乐、古中国的宫廷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信仰,还反映了人们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理解。
古希腊雅乐,既有神秘的宗教性质,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达。
它是古希腊哲学与科学的基础,从柏拉图的“音乐之灵魂”到亚里士多德的“感官现象”,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雅乐不仅反映了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还影响了后世音乐的发展。
古中国的宫廷音乐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被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宗教音乐。
宫廷音乐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表达了统治者的权威与荣耀,并通过雅乐的形式教化臣民。
二、中世纪音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中世纪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被严格归于宗教领域,主要在教堂中演奏。
宗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极高,音乐成为宗教仪式与神秘儀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会音乐家们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作品,如圣咏、赞美诗、宗教剧等。
另一方面,中世纪音乐也受到了当时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的影响。
中世纪社会封建等级森严,贵族的生活优雅,也创造了一种叫做“行囊音乐”的形式,即游吟歌手利用世俗节日或贵族宴会等场合,表演自己谱写的歌曲。
行囊音乐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特点。
三、现代音乐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现代音乐作为文化产物也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作曲家们开始探索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例如浪漫主义音乐运动的兴起,使得音乐成为个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音乐的起源
音乐的起源音乐的起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就能听到音乐,到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去商店、大街,都能听到音乐。
仿佛音乐已经充满了每个角落。
可是音乐是从哪里来的呢?许多研究音乐的专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的起源相关内容,欢迎阅读!音乐的起源篇1音乐的起源在古希腊时代,便有学者对此进行过探索。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在其《诗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
他又在其《政治学》中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愤怒与和顺的形象、勇毅和节制的形象,以及一切和这些相反的形象,其他种种性格或情操的形象这些形象在音乐中表现得最逼真。
”而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在其《理想国》的“法律篇”中更是如此论述,认为音乐是“(模仿)善或恶的灵魂”。
这种“模仿说”在历史上影响很大,直到18世纪末,对于音乐起源的探索都没摆脱“模仿说”的巨大影响。
而后的时代,许多艺术家、理论家认为音乐起源于传达自己的情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19世纪的法国美学家维隆(E.Veron)、20世纪英国美学家阿诺理德(L.A.Reid)等。
音乐起源于劳动的命题,曾为许多西方学者所关注。
沃拉斯切克(Walaschek)和K.毕歇尔(K.Bucher)都强调过在劳动和舞蹈中身体动作的节奏应作为音乐的源泉。
他们认为:所有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必定形成一种节奏的形式,而同样动作的周期的反复,必定可以增加工作的效率,因此,人类找寻这种可以减轻他们劳动的节奏:他们开始歌唱了。
他们认为磨坊工人歌、纺织歌、舵工歌、纤夫歌等,都是这样形成的。
这种说法是有其道理的,因此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其说法,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除了劳动歌之外的歌曲是如何形成的?便不得而知,难道劳动歌是最早、最原始的音乐?18世纪的席勒(J.C.F.vonSchiler,1759~1805年)则在“模仿说”的基础上,提出“游戏说”的理论,他认为在模仿冲动的背后,还有着更为原始的动力,即推动模仿得以产生的游戏。
“绝对音乐”概念的演变①--《新格罗夫辞典》②和《MGG》③相关词条读解
“绝对音乐”概念的演变①--《新格罗夫辞典》②和《MGG》
③相关词条读解
汪涛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绝对音乐”是音乐美学的重要概念,它从产生到发展具有多义性。
本
文试从对《新格罗夫辞典》和《MGG》“绝对音乐”词条的分析,初步探讨“绝
对音乐”的一些基本问题。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汪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1;J60-02
【相关文献】
1.《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的西藏当代流行音乐词条研究 [J], 郜一丹;刘
新红
2.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相关条目看国际音乐图书馆专业机构发展
特征及启示 [J], 黄艺鸥
3.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 [J], 余珉露
4.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键盘音乐"词条节译 [J], 佘慧瑛
5.非西方音乐民间音乐术语索引介绍《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J], 王富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乐风格知识: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和文化传承
音乐风格知识: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和文化传承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和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中,中国古典音乐更是饱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古典音乐的起源、演变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介绍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古典音乐起源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当时人们用八音、九乐来祭祀神明和庆祝丰收。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出现了“八音”:石、帛、钟、磬、竹、丝、匏、箫。
这些乐器后来演变成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音乐的演奏和演唱逐渐分开。
唐代,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出现了“乐府”,“乐府”是指传唱于民间的诗歌,常与音乐相配合演唱。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等人的作品就是其中的经典。
宋代,中国古典音乐再次出现了革新。
当时民间音乐日渐繁盛,进而对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诗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花间词和新体诗更是为此时代的音乐注入了灵魂。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又一高峰期,当时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曲调,例如清音《大漠谣》,明代《广陵散》,还有《高山流水》等。
这些曲子至今还广泛流传,经常被人游谈慢嗅,不断演绎。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变中国古典音乐在演变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特色,凝聚着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古典音乐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从祭祀的礼乐到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演变,直到现代化的音乐风格,然而,它一直保持着它的传统特色。
在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古典音乐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充实。
今天的中国古典音乐不仅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还受到流行音乐、爵士乐等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
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相遇碰撞,让中国古典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音乐的历史和发展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古至今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充当着文化传承、表达情感、放松身心的重要工具。
然而,音乐的历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现今的多元化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的音乐起源,探索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1. 音乐起源人类最早的音乐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候,人类还处于落后的时代,生活在仅有野兽、石器的环境下,但是他们却已具备了某些创造贡献的本质。
在狩猎、祭祀、战争等场合,人们通过发声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创造出一些唱歌、舞蹈、击鼓的节奏。
这些节奏发挥着人类社会交流和早期文化形成的作用,成为音乐起源的重要建立。
2. 古代的音乐尽管古代音乐形式十分朴素,但是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断时期,古埃及、古希腊等国家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
在那个时代,教堂成为音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根据宗教工作的需要,许多重要的宗教音乐都逐渐形成。
例如,谜样的庆祝音乐和经文音乐都是从其中发展出来的。
在中国,长笛、箫和琵琶等琴舶器乐逐渐出现,随着当时的戏曲文化的兴起,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曲调例如《青玉案》、《霸王别姬》等等。
3.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和阵容。
这一时期的音乐,注重个人表达和形式美学,启发着很多今天流行和古典音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比如巴赫、莫扎特在音乐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经典音乐,这些音乐至今仍然在古典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激发了许多作曲家、钢琴家和歌唱家的灵感。
4.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是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
然而该时期亦有大量的音乐家试图推翻传统观念,试图改革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文化特性。
在工业革命和媒体技术的带动下,音乐带着戏剧性的进步发展,诞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摇滚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合成器和录音技术迅速发展,音乐的制作和传播途径也得到了革新。
绝对音感的形成与发展
绝对音感的形成与发展绝对音感是指对音高的准确感知和辨别能力,也被称为绝对听音能力。
它使得人们能够准确地辨别和识别不同的音高,无论是听音乐、演奏乐器还是进行音乐创作,绝对音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绝对音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一、遗传的角色研究发现,绝对音感中有一定的遗传成分。
家庭中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往往能够将其遗传给下一代。
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在绝对音感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敏感期的影响在儿童早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3到7岁之间,是培养绝对音感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高峰期,容易接受音乐教育和训练,并形成稳定的绝对音高认知能力。
三、音乐训练的重要性音乐训练是培养和发展绝对音感的主要方法之一。
持续的音乐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对音高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理论、演奏乐器和进行音乐创作,人们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绝对音感。
四、语言能力的关联研究表明,绝对音感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语言的音调和声调对于绝对音感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具备良好语言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具备较高的绝对音感。
五、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于绝对音感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某些文化中存在着对音乐的浸润,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绝对音感的培养和发展较为普遍。
相反,对音乐认知较少的文化环境中,绝对音感的形成可能相对较少。
六、神经可塑性的作用近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对音乐的处理与绝对音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断的音乐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即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增强个体对音高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综上所述,绝对音感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遗传、敏感期、音乐训练、语言能力、文化环境以及神经可塑性等因素,都对绝对音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想要培养自己的绝对音感的人来说,良好的音乐训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同时要善于利用敏感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提高自己的绝对音感水平。
“绝对音乐”概念的演变——《新格罗夫辞典》和《MGG》相关词条读解
《 新格 罗夫辞典 》② 和 《 MG G》③ 相 关词 条读 解
汪 涛 ( 西 南 大学 音 乐 学院 ,重庆 4 0 0 7 1 5)
【 摘 要】“ 绝 对音乐”是 音乐美 学 的重 要概 念 ,它从产 生到发展具有 多义性 。本 文试从 对 《 新格 罗夫辞 典 》和 《 M G G 》“ 绝对音乐”词条 的分析 ,初 步探讨 “ 绝对 音乐 ”的一些基本 问题 。 【 关键词】 绝对音乐 ; 《 新格 罗夫辞典 》; 《 M G G 》 【 中图分类 号] J 6 0 1 ;J 6 0 — 0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8 —9 6 6 7( 2 0 1 3)0 3 —0 0 3 1 —0 4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0 9
到2 0世纪初 ,长达半 个多世 纪。长期 以来 , 研究 者们 大 多关 注这 场论 战本 身 ,并受 双方 绝对 音乐 与标题 音乐 “ 对立 ” 的影 响 ,得 出 以上 二元 对 立 的结论 。然而 ,即便 是最 早划 分音乐 自律— —他律体 系的伽 茨④ 在分类 中也 并不 像通 常所 认 为 的那 样非 此 即彼 ,泾渭分 明 。此外 ,莫塞 ⑦ 在2 0 世纪 5 0 年 代对 自律
在音乐美学 的基本概念 中 , “ 绝 对音乐 ”
乐 派” 的论 战 。这 场论 战从 1 8 5 4年起 持续
按 通常的理解似乎是作为 “ 自律 ( A u t o n o mi e ) ” 、 “ 形式美学 ( F o r ms  ̄ i s t h e t i k ) ”、 “ 音 乐 自 身( Mu s i k s e l b s t ) ” 的 同义语 ,与 “ 标题 音 乐 ( P r o g r a mmu s i k ) ”、 “ 他律 f H e t e r o n o mi e ) ”、 “ 内容美学 ( I n h a l t s /  ̄ s t h e t i k ) ”、 “ 音乐 以外 ( a u B e r mu s i k a l i c h ) ”相对立 。这种 以二分法 所 进 行 的划 分 主要源 自汉 斯立 克 与 “ 新德 意 志
绝对音乐听力之谜
乐听 力 的人仅 有0 0 % 所 谓“ . 1。 赋有 正好 调在 10 t 上。 了一年之后 , 00z 过 t 绝对音乐听力 ”是 指他 们能辨别 出 又请她重新将 发生器调定在上 次听 ,
不是 一件 简单 的事 情 。 前苏 联少 儿 双 旋 律 现 象 。9 7 他 18 年
卫 生科 研 所 心 理 学 副 博 士 索 洛 维 们 研制 出测 试双 旋律 的方法 , 该方 训练有 关呢 ? 能不能 训练成 绝对
耶夫认 为 , 至今 还没 有一个 对 测量 法 能查 明这 种缺 陷 , 定其严 重程 乐 听力 呢 ?科 研 人 员做 了一 些 测
绝 对音 乐 听力完 全客 观 的标准 。 绝 度 并研 究其 遗传特 性 。 试 思想 既 验 , 测 发现 一 组音乐 爱好 者在 经过
对 音乐 听 力可 能是不 完整 的 , 它不 简 单又 巧妙 。 在人 所共 知 的儿 歌旋 期 训练之 后 , 在测试 中正确 回答
是对 一 切音 调 , 只 是对选 定 的一 律 中 , 更 高或更 低 的近 1 个 音调 几乎达 到8% 但 是 中断训练两年 而 将 0 0。 些音 调 来说 的 。 乐 听力发 达程 度 不准 的音 符 引入旋 律 中 , 受 试者 又 下降 了, 音 请 只有2 % 在 所有这 类 0。 亦 因人 而异 , 的人 能完全 正 确无 演奏 这些 走调 的 儿歌 , 有 并提 问旋律 验 中,普通人 从来没有 能达到 1 c 误地 辨 别钢 琴所 有8 个 音 调 , 8 而有
绝对音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
绝对音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绝对音感,即对音调或音符高低、音名的准确辨别能力,是一种相对罕见的音乐天赋。
在许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中,拥有绝对音感可以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天赋。
然而,绝对音感的形成与发展究竟是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还是环境因素的塑造呢?本文将探讨绝对音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遗传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双生子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绝对音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双生子研究是一种可以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间的差异来判断遗传因素影响的方法。
一项针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同卵双生子具备绝对音感时,其另一同卵双生子也很有可能具备该天赋。
而在异卵双生子中,只有少数一对具备绝对音感的情况。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绝对音感的遗传中,遗传因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检测基因的变异来寻找与绝对音感相关的遗传因素。
在一项基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与音高感知有关的基因突变与绝对音感的表现相关。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对于绝对音感的具体遗传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二、环境因素的研究除了遗传因素,环境也被认为对绝对音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婴儿期和儿童期的音乐训练被视为影响绝对音感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一项针对音乐早期训练的研究发现,儿童在2至6岁进行专业音乐训练并接触乐器的概率更高,而这个年龄段是绝对音感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还发现,这些儿童在随后的测试中表现出更高的绝对音感能力。
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早期音乐训练的重要性。
另外,文化背景也对绝对音感的形成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东亚文化中,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音乐教育系统更注重音高训练和绝对音感的培养,从而导致绝对音感在这些文化中更为普遍。
然而,研究还指出,即使在这些文化中,个体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这表明环境因素并非唯一决定绝对音感的因素。
三、遗传与环境的综合影响绝对音感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其形成和发展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绝对音感是否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是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绝对音感的起源与发展
绝对音感的起源与发展绝对音感,简称“绝音”,指的是一个人对音调的准确判断和记忆能力,无需参考任何外部参考音准。
绝音是音乐领域内的一种天赋,被认为是音乐天才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探讨绝音的起源与发展,并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解析。
一、起源:先天还是后天?绝音的起源是科学界一直争论的话题之一。
有人认为绝音是先天的,即个体在出生时就拥有了绝音能力。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绝音是后天培养的结果,通过长时间的音乐训练而获得。
1. 先天起源论先天起源论认为绝音是个体天生具备的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
有研究发现,有些家庭的音乐天赋在家族中代代相传,这也说明了绝音能力可能与遗传有关。
然而,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绝音是完全先天的。
2. 后天培养论后天培养论认为绝音是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练习获得的。
从小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训练的个体更容易培养出绝音能力。
通过频繁地接触音乐、练习音阶以及不断塑造音准,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准确判断音调的能力。
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绝音的起源可以看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人努力等。
二、发展与表现绝音的发展与表现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下面将从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三个阶段来探讨绝音的发展轨迹。
1. 儿童期儿童期是绝音能力开始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大脑处于高度发育的状态,对音乐的敏感度较高。
通过早期的音乐训练和启蒙,可以促进儿童的绝音能力的培养。
2.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音乐素养进一步提升的阶段。
青少年具备更好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绝音能力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这一阶段,个体还可以通过独奏、合唱、演奏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绝音才能。
3. 成年期成年期的绝音能力已经相对稳定,但仍然需要持续的训练来保持和提高水平。
成年期的个体可以通过参与音乐团队、演出等形式来拓宽音乐视野,提升综合音乐素养,进而彰显绝音的才能。
三、科学原理解析绝音在科学上被归类为绝对音高的感知能力,其背后有一套复杂的神经认知机制。
从科学角度解读绝对音感
从科学角度解读绝对音感绝对音感,又被称为绝对音高,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参照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特定音调的能力。
这种神奇的音乐天赋被广泛认为是天生的,许多音乐家和听众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和羡慕。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解读绝对音感,并探寻其产生的原因。
一、绝对音感的定义绝对音感是指个体可以准确、精确地判断音调的高低,并且能够在没有外部参考的情况下唱出特定音高的能力。
相比之下,绝对音感的持有者可以通过内部感知直接判断音高,而相对音感的持有者则需要有外部音准的参照。
二、绝对音感的成因虽然绝对音感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形成有关:1. 基因因素:研究发现,绝对音感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倾向。
某些基因可能与绝对音感直接或间接相关,这一结论得到了基因研究的支持。
2. 认知特点:绝对音感的持有者在音高认知能力上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认知模式。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辨别音高的变化,并且在记忆音符时具有更强的记忆能力和感知细节的能力。
3. 神经学变化:一些研究表明,绝对音感的持有者的大脑在听觉区域的神经活动和结构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听觉皮层可能更加敏感,并具有对音高进行精确编码的能力。
三、绝对音感的训练尽管绝对音感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先天的,但也有研究证明,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相对音感者的音高识别能力。
这种训练主要包括:1. 音高训练:通过不断练习听辨音高,培养相对音感者对音调高低的敏感度。
可以通过唱歌、听音乐或者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来进行训练。
2. 色彩联想:一些研究发现,将音高与色彩进行联想可以帮助改善音高识别能力。
通过将不同音高映射到不同的颜色,有助于提高对音高的准确感知能力。
3. 多感官训练:除了听觉训练,练习者可以尝试多感官训练,包括视觉和触觉。
例如,观察音乐符号的跳动或手指在钢琴键盘上的触摸,可以帮助提高音高认知的准确性。
四、绝对音感的实际应用绝对音感的持有者在音乐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他们可以更准确地演奏乐曲,轻松地辨别和纠正音高错误,并且可以更好地通过自我估计来提高演奏技巧。
音符之旅——音乐的源头与发展
音符之旅——音乐的源头与发展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情感、传递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本文将带你踏上一段名为“音符之旅”的旅程,探寻音乐的源头与发展历程。
一、音乐的起源音乐在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早期的音乐并不是用符号表示的,而是通过人声模仿自然界的声音。
古人们往往用歌曲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在打击物体或弹拨弦线的过程中创造出更丰富的声音,这也开启了音乐的发展之路。
二、古代音乐的发展古代文明中的音乐尤为丰富多样。
例如,在古埃及,人们用各种乐器伴奏歌唱,以传达祈祷和庆祝的情感;在古希腊,音乐与神话紧密相连,被视为神圣的艺术形式;在古中国,乐府民歌的出现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音乐的乐趣。
这些形式的音乐,或雄壮、或悲伤、或欢快,都成为了古代文明的瑰宝。
三、中世纪音乐的传承中世纪是音乐的传承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堂音乐成为主导,宗教诗歌被谱曲、演唱。
著名的格里高利圣咏,成为中世纪教会音乐的代表。
此外,吟游诗人的出现也为中世纪音乐增添了浪漫色彩。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音乐开始重拾古代文化的元素。
大型声乐合唱团和交响乐团的形成,让音乐作品在艺术性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著名作曲家巴赫、莫扎特等人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传唱。
五、音乐的现代发展进入近代,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演变的时期。
各种音乐流派纷纷出现,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等。
科技的进步也让音乐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电子音乐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音乐形式。
同时,全球化的交流让世界各地的音乐相互影响,出现了一系列跨文化的音乐作品。
六、音乐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新的技术和创新不断涌现,音乐制作和创作将变得更加多样化。
同时,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音乐可能会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体验。
“绝对音乐”词义辨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170・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绝对音乐”词义辨析王学佳摘要:“绝对音乐”是19世纪以降西方艺术音乐的核心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器乐形态,创作原则,美学观念。
三个层面的含义均生成于西方音乐历史文化之中。
厘清“绝对音乐”概念,对于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音乐及其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绝对音乐;器乐形态;创作原则;美学观念DOI:10.3969/j.issn.1008-7389.2020.04.013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89(2020)04-0170-081846年,瓦格纳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而作的“乐曲解说”首次提及“绝对音乐”概念:“这里的音乐已几近冲破绝对音乐的界限,以刚健的雄辩之声遏制住其他乐器的喧嚣骚动,强势走向果断的决定,最终形成一个歌曲般的主题。
”①此处“绝对音乐”主要指18-19世纪器乐音乐类型。
"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又称纯音乐(pure music)、纯器乐、独立音乐②。
“绝对音乐”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器乐形态;二是创作原则;三是美学观念。
一、“绝对音乐”之器乐形态作为器乐音乐形态的“绝对音乐”,是一个历史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指向一种音乐纯粹性的理想。
首先,它不是其他艺术的附属:不从属于戏剧和舞蹈(歌剧、舞剧),不从属于歌词(歌曲),不从属于描写性意义(标题音乐)。
其次,它不是达成音乐之外目的的手段:不是为了礼拜功能的宗教音乐,不是为了社交目的的宫廷音乐,不是为了舞蹈、叙事、表达情爱的世收稿日期:2020-09-04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析美学之纯音乐理解专题研究”(2017GXJK082)。
作者简介:王学佳(1982-),女,博士,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绝对音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绝对音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绝对音感是指个体具有准确地辨别音高或音调的能力,即能够准确无误地辨别和记忆音乐音高。
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拥有绝对音感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
在许多音乐领域,如作曲、演奏和音乐教育方面,绝对音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天赋。
然而,绝对音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绝对音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进行探讨。
一、遗传因素绝对音感的遗传因素起源于个体基因的遗传。
研究表明,有些人天生就具备绝对音感,这与其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一项基因学研究发现,绝对音感与人类基因中的某些变异有关,这些变异可能导致个体对音调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增加。
然而,这些基因变异只占绝对音感的一小部分原因,因此单纯依靠遗传因素无法完全解释绝对音感的发展。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绝对音感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早期的音乐训练和家庭音乐环境可以促进绝对音感的形成和培养。
在婴幼儿时期,接触音乐、歌唱和演奏乐器等活动,能够帮助儿童培养对音调的敏感性。
同时,音乐训练对发展儿童的听觉和认知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经过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绝对音感。
因此,环境对绝对音感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与影响。
研究发现,即使个体天生没有绝对音感的基因变异,通过适当的音乐训练和环境刺激,仍有机会培养和发展绝对音感。
然而,对于天生具有绝对音感的人来说,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即使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训练,他们仍然能够准确识别音调。
因此,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绝对音感的发展中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个体能否获得绝对音感。
综上所述,绝对音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其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决定个体对音调的感知和辨别能力,而环境因素则通过音乐训练和家庭音乐环境等方式对其进行培养和发展。
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共同决定个体是否具备绝对音感。
因此,在培养和发展绝对音感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体遗传的特点,也要提供适宜的音乐训练和音乐环境。
王文卓论“绝对音乐”聆听范式
王文卓论“绝对音乐”聆听范式摘要:探讨“绝对音乐”审美范式可以从多方面开展,聆听范式是其中的一个层面。
“绝对音乐”聆听范式的形成与器乐的独立紧密相关,但其成因还需从18-19 世纪欧洲贵族阶层与中产阶级之间的权利博弈中寻找。
从社会学而言,作为一种典范性的赏乐方式,“绝对音乐”聆听范式具有历史建构性,它不仅是一种稳定的作品释义模式,还作为隐性的社会权利形式来维护特定阶层的社会身份。
关键词:绝对音乐审美范式聆听范式历史建构在西方音乐史上,18世纪是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器乐独立促使音乐审美范式转换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
德国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CarlDahlhaus)对此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探讨,他提出的“绝对音乐”审美范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探讨“绝对音乐”审美范式可以从多方面开展。
从达尔豪斯的探讨看,他很明显地把聆听经验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一理论倾向表现于他的多部著作中。
根据此理论倾向,本文从“绝对音乐”审美范式中析出了聆听范式一层,在阐释其基本内涵及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尝试将它引入社会学视域。
从社会文化状况的宏观视野出发,有哪些外在因素促使了“绝对音乐”聆听范式的形成?回答这一问题,将有助于从社会学视角揭示“绝对音乐”审美范式的文化实质与历史意义。
一“绝对音乐”聆听范式释义(一)“绝对音乐”审美范式经过了18世纪中叶至世纪末的古典主义器乐实践,“绝对音乐”观念于18世纪成为德意志音乐文化中的主导审美范式1。
这里的审美范式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这是我们首先需明确的问题。
其实达尔豪斯也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他只是说:“范式,在此是指引导音乐感知和音乐思维的多种基本概念,构成了一种音乐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2这个表述不算透彻。
中国学界关于“绝对音乐”的探讨已有不少。
从新近文论看,将“绝对音乐”的内涵划为器乐形态、创作原则及美学观念三个层面是合理而清晰的。
3当把“绝对音乐”这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放置在历史性的音乐实践中予以审视时,我们会发现,达尔豪斯所说的“音乐感知和音乐思维的多种基本概念”大致与上述的三个层面相契合。
浅析“绝对音乐”及其历史渊源
浅析“绝对音乐”及其历史渊源摘要:术语“绝对音乐”的意指,作为一个美学问题并没有达成很大程度上的共识。
它在19世纪的论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汉斯立克对绝对音乐形式的极力辩护以对抗瓦格纳的“综合艺术”理念,它也同时出现在抽象的20世纪音乐美学中。
本文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对这个音乐术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绝对音乐历史渊源“绝对音乐”意指一个纯粹音乐的理念。
这个表达来自于德语原型。
在浪漫主义时期哲学家和批评家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如J.L.泰克、J.G.赫尔德、W.H.瓦肯诺德、J.P.李赫特、E.T.A.霍夫曼等人。
这个理念源于音乐在多种形式之中的背离。
例如音乐在歌曲中作为语词的附属品。
在歌剧中作为戏剧的附属品。
在标题音乐中附加表现性意义。
甚至于在情感表达上的含糊要求。
事实上,我们更加趋向给绝对音乐下一个消极的定义而不是积极的。
绝对音乐没有语词的设置。
歌曲,宗教音乐和歌剧都否定绝对音乐的地位,而有词的音乐则被认为是对理念纯粹性的背离。
这种纯粹性是指表达意义的独立方式。
音乐之所以能被理解,至少部分原因是根据它在口头感知上的贡献。
因而得出结论,绝对音乐必须至少是器乐。
李斯特和瓦格纳坚称。
音乐中语词的缺失并不意味着意义的缺失。
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和瓦格纳的“综合艺术作品”都倡导这样一个看法,所有的音乐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并且没有哪种音乐能够被看作是比其它类型的音乐更加的绝对。
这个看法引发了一个更加消极的、在音乐中“绝对性”的定义:音乐不涉及任何外部的参考。
关注“绝对”的渴望还未让人满意。
同从音乐理念中移除代表性概念一样。
批评者也设法去除“表达”的概念,绝对音乐现在取得了完全的自主性,其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自身:它必须被理解为只同人类的精神运动次要地产生关联的一种抽象性结构。
李斯特和瓦格纳声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绝对音乐的:甚至于汉斯立克都可能会同意他们的观点。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绝对音乐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
《绝对音乐:一部思想史》
《绝对音乐:一部思想史》「今日荐书」瓦格纳在其音乐史的辩证法中以否定的立场创造了这一术语,“绝对音乐”的名称诞生于负面的背景中。
在瓦格纳看来,绝对音乐并不仅限于器乐曲,也包括“语言、诗歌基础被替换”的声乐曲。
作者邦兹揭示了19世纪50年代至20年代之间,对于绝对音乐的理解是如何发展的。
并且阐述了为何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
Absolute Music: The History of an Idea《绝对音乐》一部思想史By Mark Evan BondsWhat is music, and why does it move us? From Pythagoras t o the present, writers have struggled to isolate the essence of 'p ure' or 'absolute' music in ways that also account for its profound effect. In Absolute Music: The History of an Idea, Mark Evan B onds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se efforts across more than two mi llennia,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 sic's essence and its qualities of form, expression, beauty, auton omy, as well as its perceived capacity to disclose philosophical tr uths.什么是音乐?为什么它能感染我们?从毕达哥拉斯到现在,作家们一直在试图分离“纯粹”或“绝对”音乐的本质,这也解释了它的深刻影响。
音乐中的世界文化渊源探究
音乐中的世界文化渊源探究一、概述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带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渊源。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究音乐中的世界文化渊源,分别从中国、印度、非洲和西方音乐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中国音乐的文化渊源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音乐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方式。
中国音乐运用了丰富的传统乐器来表达出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的音乐,可以说是独具特色。
在中国音乐中,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非常有名,它们便是中华文化的音乐精髓。
这些乐器既能作为独奏乐器,也能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中国音乐中,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如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等,它们是随着各地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而独具特色的。
这些曲艺形式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广泛传播和流传,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
此外,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还出现了以才艺、音乐为传统文化元素的节庆活动,如闹元宵、庆中元、拜祭等。
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意义,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三、印度音乐的文化渊源印度音乐源远流长,也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渊源。
在印度的文化中,音乐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印度的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吠陀时代。
在古印度,音乐被视为一种行政和政治手段,被用来为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增添气氛。
印度音乐的特色在于其音乐体系和乐器。
印度音乐体系有七个音阶和22个音程,音乐家通过音高、节奏、韵律等手段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和特色。
印度的乐器非常多样,有丰富的弦乐器、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萨兰吉、坦普拉和巴杜克。
印度音乐通常被分为南印度音乐和北印度音乐两种类型。
南印度音乐通常是以卡那达节奏为基础的,而北印度音乐则主要使用“坐月”方法,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四、非洲音乐的文化渊源非洲音乐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音乐形式,它在音乐表达和创作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渊源。
中国歌曲音乐的历史渊源与风格
中国歌曲音乐的历史渊源与风格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中,歌曲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在宫廷音乐中,还是在民间音乐中,都可以看到歌曲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歌曲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风貌。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与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歌曲。
一、历史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歌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中,歌曲的形式非常常见。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可以唱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来自各个时期的民间观念和思想。
《左传》中也有许多地方提到了相应的歌曲,如《文公十年》中所说的:“公奭为叔,筝歌舞于市。
”,说明在古代的市镇中,筝和歌曲是非常流行的。
此外,还有其它的古代音乐作品,如《楚辞》、《广陵散》等,这些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歌曲元素。
在唐朝时期,中国歌曲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歌曲分为宫廷歌曲和民间歌曲两种。
宫廷歌曲大多是由皇宫中的乐师创作的,歌词多取自宫廷诗歌和经典文学作品,这些歌曲的表现方式大多是华丽、端庄的,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高雅和尊贵。
而民间歌曲则更加朴实自然,多着重于表达生活、爱情、自由等方面的主题。
此时期的歌曲也影响了后来的歌曲,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音乐风格中国歌曲的风格以《丝绸之路》和《茉莉花》为代表的两种风格特别鲜明。
《丝绸之路》是一首旋律优美、气势恢宏的音乐作品。
这首歌的旋律悠扬,具有浓郁的中亚和东南亚风格,使得听者仿佛置身于一条途经丝绸之路的商旅之中,感受着那种远古时代的神秘感和文化交融的历史气息。
而《茉莉花》则是一首源自江南水乡、爱情主题鲜明的民谣,旋律轻快,犹如一阵清新的春风,极具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歌曲的风格和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如今的中国歌曲具有了更为多元化和独特的风格,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流行歌曲中有着非常多的元素,如摇滚、爵士、流行、电子等,融合着不同的文化和音乐元素,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音乐风格。
如著名歌手李宇春的《应该》就是将摇滚和民族音乐融合在了一起,使得音乐更富有创意。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间的美学纷争-文档资料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间的美学纷争-文档资料“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间的美学纷争在曼海姆乐派巴黎凯旋之前,甚至最有教养的人也贬低器乐作为“绝对音乐”的审美价值,将其斥为无生命的噪音和空洞的音响。
卢梭随意的称器乐为“垃圾”。
除非附上易懂的节目单说明,否则,器乐绝没有雄辩诉说的能力,“实际上简直就是无话可说”。
所以,在18世纪约翰?马特松的《完美的乐正》论著中,宣称器乐是乐音的语言、声响的修辞,这就是一种辩护。
在马特松看来,器乐与声乐在目的上是没有区别的,“令心灵激荡澎湃,如此美妙的听觉快意”,只是在手段上存在差异。
马特松为绝对音乐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没有语词的帮助,这需要更多的艺术和更强大的想象力才能企及这样的生就。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无词的情形下让音乐同样具有雄辩有力的效应。
不论是马泰松的修辞说,还是巴托的模仿论,都旨在为“器乐作品有雄辩的力量”这一观点提供帮助,为“绝对音乐没有(明晰的)意义”辩护。
面对18世纪冯特奈尔“奏呜曲,你究竟要我怎样?”提法的挑衅,赫尔德说,“那些斥责音乐艺术本身,觉得音乐百无一用的人,最好不用对音乐妄加评论,最好离开音乐”。
他对于康德的回应同样激烈,认为任何人如果将脱离于语词和身体姿态的独立音乐看作是空洞的游戏,那么,他要么是耳聋,那么就迟钝。
但是听众往往还是依赖熟悉的美学观念,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寻找含糊的文学性的内容。
达尔豪斯敏锐的指出了绝对音乐与其所处学术环境之间的关系――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19世纪的哲学家是音乐的门外汉,在接触这个专业时怀着复杂的情感。
他一方面尊敬音乐家的艰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怀疑音乐家在文化方面太受局限。
于是对器乐持怀疑态度。
业余分子因觉得掌握了艺术精神而感到洋洋得意,因对技术和低级手艺的贬低而感到自命不凡。
黑格尔体系认为,器乐是不完全的,需要语词方能达致完整。
因为“心灵就其本性和本能而言,就疏远模糊和混乱,趋向明确和清晰”。
依据黑格尔体系的美学家认为,“只有指向明确无疑的客体时,感情所有的丰富宝藏才会绽开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绝对音乐”及其历史渊源
作者:吴格妮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4期
摘要:术语“绝对音乐”的意指,作为一个美学问题并没有达成很大程度上的共识。
它在19世纪的论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汉斯立克对绝对音乐形式的极力辩护以对抗瓦格纳的“综合艺术”理念,它也同时出现在抽象的20世纪音乐美学中。
本文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对这个音乐术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绝对音乐历史渊源
“绝对音乐”意指一个纯粹音乐的理念。
这个表达来自于德语原型。
在浪漫主义时期哲学家和批评家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如J.L.泰克、J.G.赫尔德、W.H.瓦肯诺德、J.P.李赫特、E.T.A.霍夫曼等人。
这个理念源于音乐在多种形式之中的背离。
例如音乐在歌曲中作为语词的附属品。
在歌剧中作为戏剧的附属品。
在标题音乐中附加表现性意义。
甚至于在情感表达上的含糊要求。
事实上,我们更加趋向给绝对音乐下一个消极的定义而不是积极的。
绝对音乐没有语词的设置。
歌曲,宗教音乐和歌剧都否定绝对音乐的地位,而有词的音乐则被认为是对理念纯粹性的背离。
这种纯粹性是指表达意义的独立方式。
音乐之所以能被理解,至少部分原因是根据它在口头感知上的贡献。
因而得出结论,绝对音乐必须至少是器乐。
李斯特和瓦格纳坚称。
音乐中语词的缺失并不意味着意义的缺失。
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和瓦格纳的“综合艺术作品”都倡导这样一个看法,所有的音乐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并且没有哪种音乐能够被看作是比其它类型的音乐更加的绝对。
这个看法引发了一个更加消极的、在音乐中“绝对性”的定义:音乐不涉及任何外部的参考。
关注“绝对”的渴望还未让人满意。
同从音乐理念中移除代表性概念一样。
批评者也设法去除“表达”的概念,绝对音乐现在取得了完全的自主性,其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自身:它必须被理解为只同人类的精神运动次要地产生关联的一种抽象性结构。
李斯特和瓦格纳声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绝对音乐的:甚至于汉斯立克都可能会同意他们的观点。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绝对音乐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
当然,它也不再符合李赫特和霍夫曼的观点。
此二人都考虑到音乐的纯洁性一作为一种“绝对”艺术的素质一是来源于音乐本身所拥有的富于表现力的能量这一本质。
而不是因为缺乏这种表现力。
李赫特认为音乐的绝对是体现于它本质上表达了一种神圣的预感:霍夫曼认为音乐通过试图用唯一的形式表达对于人类情感无限的理解来达到“绝对”,借用黑格尔的术语:音乐是绝对的。
因为它表现了绝对。
因此,音乐中“绝对”的观念就不可分割地与音乐表现的问题纠缠在一起。
是所有音乐都具有表现力。
还是只有一些有。
或是都没有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音乐批评中术语“绝对”的
使用。
对这个术语的消极定义立刻会导致一个棘手的哲学问题。
所以,就需要去探寻一个关于“绝对”的积极定义。
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术语的积极定义又引发了另一个哲学问题——“理解音乐”是什么意思?存在这样一种只能全部从其自身去理解的艺术形式吗?
支持绝对音乐而去回答这些问题的尝试都集中在两点看法上:客观性和结构。
这场论战在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海因里希·申克和俄国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
音乐通过成为一项“客观性”的艺术而变得绝对。
而客观性来自于它的结构。
音乐是客观的,就是说音乐自身作为一个客体而被理解。
而不去救助任何语义、外部意义或者主观想法。
它的客观性是通过制造相适宜的模式和形式而达成的,这些形式作为一种可被理解的结构性关系而满足了我们。
对于申克,这种满足感是指学习结构性的去聆听一个音乐片段。
把它作为一个根本的和声和旋律结构的精细安排。
“谨慎”的进入到音乐的前景中去。
从定义上,“绝对音乐”不仅仅意味着“抽象音乐”。
还有其它的抽象艺术,包括建筑和某些形式的绘画。
说它们抽象,是指这些艺术不具有代表性。
这并不意味对于它们的理解不需要参照外部的目的和主观念想,一幅抽象绘画作品并不缺乏表达,然而“绝对”音乐是一种不允许有杂质介入的理想化表示。
这种“绝对音乐”的理念在它的术语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中世纪的波埃修斯和廷克托里斯给出了关于它的早期定义,扎里诺也受这种理念的影响。
尽管如此,自相矛盾的情况是。
器乐的兴起和古典音乐形式的发展却致使这种“绝对”理念的暂时消失。
仅在赫尔德及其追随者引入这个术语之后。
在瓦格纳的音乐理念中(通过对“绝对音乐”的驳斥),“绝对音乐”的概念才在严肃的美学理论中又一次被表达出来。
倡导绝对音乐是以音乐理解为目的。
李斯特为保护交响诗体裁而创作的作品正是基于对这种理念的怀疑。
当然,假定对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的理解主要就是要理解音乐是什么“意思”。
这肯定是荒谬的。
这似乎意味着旋律、发展、和声以其音乐关联都是一个信息的从属,这种音乐的信息能够像语言一样表达意思。
更加荒谬的是去假设对于巴赫赋格曲的理解是要把握存在于音乐部分中的结构性关系。
欣赏音乐的听众并非电脑。
巴赫赋格曲中的逻辑必须是所听到的。
作品的理解存在于经验中而不是思想中。
为什么不应该像对待纯结构声音一样。
用音乐的经验去体悟情感和精神呢?很明显。
尽管有“绝对”的音乐片段的可能。
但音乐能让我们一直感兴趣只是因为音乐中有让我们理解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对于声音模式的感激。
参考文献:
[1]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黑格尔.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