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并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或者改变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条件,因此也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简介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有目的的整理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从中提炼出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

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做详尽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教育: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个体社会化: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教学:企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正式学生群体: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寝室等。

费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的行为的概况。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进步。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教师的人性化方向: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当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中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实验心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AB设计:通常被用于心理治疗中测量了某特定行为(A)后即提出某治疗(B)的研究设计;一个用处不大的研究设计。

ABA设计:见反向设计ABAB设计: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中使治疗程序(B)能够被再提出的完全反向设计。

ABBA设计:对处理或条件以ABBA或BAAB顺序给予的被试内平衡。

绝对阈限:在心理物理学中假定的外来刺激被感知到以前必须跨越的界限。

摘要:期刊文章前面的简短总结,告诉读者该研究做了些什么(方法)以及有何结果。

遗忘症:通常是由脑损伤引起的记忆障碍,其标志特征是全部或部分的记忆丧失。

不对称迁移:见延续效应。

作者:学术文章的责任人,通过对作者姓名进行文献检索可以找到其他有用的参考文献。

觉察:在没有意识觉知的前提下个体能否对某一事件作出知觉反应的知觉问题。

基线:用作对比基础的测量结果,通常没有接受处理。

基础研究:旨在增加基本了解的研究。

β波:注意于认知任务时所看到的低振幅快脑波。

被试间设计:实验中每个被试只在一个自变量的一个水平上接受测验的实验设计。

盲视:根据韦斯克兰茨的实验,被试不能再认物体但能够察觉物体存在和运动与否的特定脑损伤效应。

布朗-彼得森技术:一种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使用时先呈现需要记住的项目然后再呈现限制被试复习的材料以转移保持测验前被试的注意力。

天花板效应:见量表衰减效应。

变化标准设计:一种小样本设计,通过随时间系统地改变标准来获得某种结果。

选择反应时:见唐德斯反应B。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地一种基本形式,刺激最初不能引发某些反应,通过与能够引发此类反应的其他刺激(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最后它习得了这种能力;也被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

计算机文献检索:一种使用计算机再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进行数据库搜索的方法。

条件反应:对某一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呈现获得了引发起初只能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某种反应的中性刺激。

保密:研究中从被试处获得的信息除非得到被试的允许否则不可以公开。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作用的科学。

.医学模式—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或者大脑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横段研究――选择几组某些方面匹配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定。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

前瞻性研究-- 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目的是预见。

回顾性研究-- 是由现在看过去,将现在同过去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在完全自然条件下对人可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调查法――借助会见或问卷了解一组人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用心理测验来测量和评定人的能力、态度等心理方面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对一个特例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过程――人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说是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统一的方面。

心理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

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在众多刺激物种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成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概念或名称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1.预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用于初步检验因果关系。

在预实验设计中,没有控制组,只进行一组实验,通过对相对较小的样本进行测量和操纵自变量,来评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预实验设计通常仅用于提出假设,而不用于证明因果关系。

2.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在这种设计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组和对照组。

实验条件组接受特定的自变量操纵,而对照组不接受操纵。

研究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测量结果,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影响。

3.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变异的实验设计方法。

在这种设计中,每个参与者都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多次测量,以评估因变量在不同操纵条件下的变化。

这种设计方法可增加实验的内部效度,并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

4.配对实验设计:配对实验设计用于解决个体差异和实验随机分组引起的偏倚问题。

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被配对成对,并且每对配对中的一个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另一个被分配到对照组。

通过在相同的偶数个体对中操纵自变量,配对实验设计能够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5.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在参与者中操纵多个自变量,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重复测量因变量,来评估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交叉设计具有高度内部效度,并且可以减少参与者间的差异。

总之,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地操纵和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可以得出关于心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结论。

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特定目的和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实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实验心理学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科学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来揭示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本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一、受试者(Subjects)受试者通常指参与心理学实验的个体,他们是通过自愿参与实验的方式帮助研究者获得数据的重要来源。

研究者会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招募一定数量、特定条件的受试者来参与实验。

受试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实验中的因变量指的是研究者希望观察和测量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的结果。

通过改变自变量(下面会介绍)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因变量的选择需要符合实验的目的和假设,常见的因变量包括反应时间、记忆准确性、情绪状态等。

三、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自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有意进行操纵的变量,它作为实验的控制变量,用来探究其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自变量可以是物理刺激(例如光线的亮度)、社会情境(例如他人的观点)、个体特征(例如年龄性别)等。

通过对自变量的操纵,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得到实验结果。

四、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一项关键任务,它涉及到研究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实验的各个元素,包括自变量的选择和设置、因变量的测量和记录,以及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无组对照设计和双盲设计等,每种设计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五、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随机分配是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法,它能够尽量消除个体差异的干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随机分配的过程中,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在个体特征上的均衡。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实验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在研究中使用的计划和组织实验的方式。

它包括确定实验条件、控制变量、随机分配参与者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步骤。

2. 独立变量:独立变量是研究中研究人员有意操作或改变的因素。

它是实验的操纵因素,其变化可以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3. 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中被测量的结果或观察到的行为。

它是受独立变量影响的变量,用于评估实验效果。

4.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条件或干预的参与者群体,而对照组是相同条件下不接受实验干预的参与者群体。

对照组用于比较和评估实验组的结果。

5. 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实验条件或组别中的过程,以确保组间的可比性,并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实验中用来控制主观偏见的一种方法。

在双盲设计中,既参与者也实验人员不知道他们所处的实验条件,以避免期望效应和主观偏见对结果的干扰。

7. 控制组:控制组是实验中与实验组相对应的参与者群体,在实验中不接受任何干预或处理,用于比较和评估实验组的效果。

8. 效度和可靠性: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衡量所要测量的概念或现象;可靠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方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是否能够产生相似的结果。

9.变量:在性质数量上可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10.自变量:实验者操纵控制的,并且能够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变量。

11. 刺激变量:已知对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

这些名词只是实验心理学中的一部分,实验心理学涉及广泛
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自考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自考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1、科学——通常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解决“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 )”以及“为什么(why )”的过程。

2、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3、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4、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5、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6、实验法——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7、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8、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9、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1)纯定量研究观点。

(2)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纯定性研究观点。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1.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也被称为组间设计、完全随机设计、独立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也被称为组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相关组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2.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或被试组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相关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

3.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或选择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例如,研究者想知道身高对智商是否有影响,这里的身高就是自变量。

4.因变量是指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的变化,也称依从变量或反应变量。

5.额外变量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若额外变量没能得到控制,则可能与自变量一同引发因变量的变化,最终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混淆。

6.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由布里奇曼提出的,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

例如,在某项动物实验中,把“饥饿程度”定义为禁食20小时之后的食物摄入量。

7.实验者效应在实验中,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主试出现这种情况的现象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常见的实验者效应主要指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8.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试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背景条件不能保证一定相同。

9.交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10.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含义和检验方法两因素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即因素和因素的结合,而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即不管其中一个因素处于咖种水平,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均值间的差异都保持一致,则不会产生交互作用。

自考心理学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自考心理学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1、科学——通常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解决“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以及“为什么(why)”的过程。

2、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3、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4、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5、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6、实验法——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7、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8、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9、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1)纯定量研究观点。

(2)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纯定性研究观点。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实验心理学》部分术语解释

《实验心理学》部分术语解释

实验心理学部分术语1.ABAB设计(ABAB design)也称为轮回设计(reversal design),是一种单被试实验设计。

其实验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基线测试、实验处理条件下测试、返回基线测试段、实验处理条件下的再测等阶段。

2.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就是指由于某一声音刺激的存在而使另一声音刺激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听觉现象。

3.被试间实验设计(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也叫做独立测量设计(independent-measures design)、独立组设计(independent groups design)或组间设计(between-groups design),是将互相独立但又相等的被试组分派在不同实验处理下进行测量,然后对各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的一种实验设计。

4.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分数聚集在测量量表的高分端,使分数提高的可能性很少甚至没有。

这是一种全距效应。

5.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混淆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是指那些不拟研究但却与自变量一起发生系统性改变的变量,它使得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原因变得无法确定。

6.知会同意表(Consent form)是研究者提供的书面声明,上面包含所有知会同意的项目和被试签名行。

研究实施之前,要将知会同意表提供给可能被试,以便他们了解在决定是否愿意参加研究之前需要知道的全部信息。

7.控制组(Control group)在一项研究中不接受处理或只接受安慰剂处理的被试组。

8.抵消平衡(Counterbalancing)在被试内设计中,一种为了使顺序效应和与时间有关的影响降到最小而将被试分成若干小组以便各小组以不同的顺序接受一系列实验处理的实验程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在每一种可能的处理顺序上都有相等的被试按照各自顺序参加实验。

心理实验设计考试资料(名词、简答)

心理实验设计考试资料(名词、简答)

⼼理实验设计考试资料(名词、简答)四、名词解释1.⾃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变量与⼀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变量混淆。

P39(第⼆章)【11】2.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研究。

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P77(第三章)【11】3.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种⽆效或⾮活动性的物质。

P56(第三章)【11】4.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斯蒂⽂斯曾⽤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实验,以进⼀步验证斯蒂⽂斯定律。

试验中被试紧握⼿压⼒计,⽤握⼒⼤⼩来匹配电流、⽩噪⾳、震动等等。

其结果在双双对数坐标上画出的曲线都是直线,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符合幂定律,与⽤数量估计法的结果相同。

P112(第四章)【11】5.内部效度:是表⽰实验所提供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种指标。

如果因变量具有较⾼的内部效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变量造成的。

P35(第⼆章)【11】6.分段法:是制作⼼理⽐例量表的⼀种直接⽅法。

这种⽅法是通过把⼀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例来建⽴⼼理量表。

具体做法是,呈现⼀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定⽐例。

每个实验只选定⼀个⽐例进⾏⽐较。

⽤⽐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较以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半的刺激强度。

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个感觉的⽐例量表。

P107(第四章)【10】7.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为变化的测量。

然⽽,有时这种⽅法也被扩展为对单⼀组的测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个案研究⽅法,因为在单被试实验设计中,个体的⾏为变化是在⼀定的控制条件下产⽣的,相⽐较⽽⾔,个案研究法的实验控制较少。

心理学实验法名词解释

心理学实验法名词解释

心理学实验法名词解释
心理学实验法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收集和分析心理学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实验法的名词解释:
1. 实验设计:指的是实验研究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安排、控制和组织的计划。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预实验设计、随机分配设计等。

2. 因变量:指研究过程中受实验处理或操作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变量。

通常是研究者感兴趣的主要测量对象。

3. 自变量:指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控制和操作的变量,通过改变自变量来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4. 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中固定不变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平行实验设计:在实验中使用两个或多个实验组,并使各组在开始实验前尽可能相似,然后对它们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和操作。

6. 随机分配: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以确保每个实验组的特征和性质在开始实验时是相似的。

7. 预实验设计: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过程进行试验性的操作,以评估实验设计的有效性和潜在问题。

8. 单盲实验:实验中,实验对象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接受的处理或条件,以减少实验对象的主观偏见。

9. 双盲实验:既实验者也实验对象均对实验中的处理或条件不知情,以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偏见。

10. 控制组:实验中一个或多个与实验组除了接受特定处理或条件之外其他方面相同的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实验法的名词解释,每种实验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实验法进行研究。

实验设计 心理学解释

实验设计 心理学解释

实验设计心理学解释
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目的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起源和表现。

它首先把实验环境和测量工具分开,然后把不同的参与者聚集起来,通过实验研究来测量实验后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以此来获得对心理活动的认识。

实验设计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一般由心理学家们设计,以了解某一指标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情况。

心理学家们建立一个实验因素和一个被测量指标,甚至有多个实验因素和被测量指标的组合。

实验因素可以是受测者的属性,也可以是某种外来影响变量,比如某些特定的报酬等。

进行实验设计就是要研究指标的变化,不同的受试者可以有不同的反应,也可以有不同的实验结果。

因此,实验设计就是要比较实验前后的反应变化情况,以及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差异。

对于实验设计,关键就是研究受试者在实验前后的反应差异,通过比较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起源和表现。

实验设计有一定的设计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干扰因素,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反应变化的结果并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

在实验设计中,机会影响因素也要给予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测量到受试者的心理活动。

最后要综合考虑受试者属性,以便更好地控制实验以及更加精确地掌握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准确的测量某一指标的变化,还可以加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深入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

它的设计原则会使受试者更加专注于实验,也能够加深受试者对实验研究的认可,使实验研究得到更好的结果。

最终,它能够为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起源和表现提供重要的参考。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2.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4.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现场实验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被试者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7.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现场实验法: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试验的方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试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试验设备,引起核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1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1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4.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5.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16. 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7.镇静剂: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

18. 兴奋剂: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的一类药物。

19.迷幻剂: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药物,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

20.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21. 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飞感觉能力。

22. 感受门或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3. 绝对感觉门或限:是指最小可观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索需要的最小差异。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3)

实验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3)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 design):与“真实验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控制无法严格进行的实验设计。

坎贝尔和斯坦尼1966年提出。

以人或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特别是教育研究实验),影响实验的变量复杂,由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或无需对所有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把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研究中。

组内设计(withi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与“组间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使用相同个体组成实验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组内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控制由于被试的个体差异带来的无关变异。

缺点是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造成实验顺序的麻烦。

组内设计包括实验前后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和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三种。

组间设计(betwee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间设计”、“独立组设计”。

与“组内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用随机的或事前匹配好的方式将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上,形成不同的实验组。

组间设计的优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水平,因此自变量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可能的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缺点则是因变量的变化可能来自每组的被试间差异,导致实验效度的下降,且与组内设计相比,所需的被试量较大。

组间设计通常有随机组设计和匹配组设计两种。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结合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两种实验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其中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间设计,另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内设计。

如,在一个有AB两个自变量的实验中,一个被试接受A变量的一种情况,但接受B变量的每一种情况,这时的A变量是被试间自变量,B变量则是被试内自变量。

单因素设计(single factor design):与“多因素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知识讲解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知识讲解
被试间设计:是指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 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这种设计中的变量为被试间 变量。 被试内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形式,由一个被试 (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 水平的结合的设计。实验中的自变量叫做被试内变量。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 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 是一种最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
二、实验设计的分类
(一)心理实验设计的宏观分类 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前实
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
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 是以数理 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 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 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量的指标,以 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 结果。
4.其他的设计 前后测设计,所罗门设计,小N设计,正交设计,嵌套设 计
三、实验设计的思想基础(复习)
1.统计检验的基本思想 统计检验的目的: 确定从样本统计值得出的差异能否作出 一般性的结论——总体参数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使用条件:当研究假说不能通过直接观察或通过观察总体 的所有成员而直接被估价时,就需要通过统计推论间接地 对它进行估价。
(二)真实验设计的具体分类
1. 按统计检验力分,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 实验设计
以上是三种最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它们可以组合成
各种复杂的实验设计。它们的区别在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方 法。分别采用随机化方法、区组技术、双重区组技术控制 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结果的检验精度逐级提高。
实验设计模型:
国外对非实验设计的看法
非实验设计就是不用实验作为研究手段的研究设计。 具体方法有: 1.现象学方法(phenomenology),是指对自己的直接经验进行描述的方法。 局限:(1)不能比较不同条件下被试的数据,因此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

心理学自考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2)

心理学自考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2)

心理学自考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2)心理学自考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特质是有组织的、持久的、具有某种心理状态的倾向。

人们用特质来预测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道德认知概念: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对是非善恶做出的判断及其依据自制力的发展:制止进行违背规则(如道德标准)行为的冲动共情: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欺侮行为:有意造成接受者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或心理的。

教师的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表现做出的预测。

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的期望最终表现在学生行为上的现象。

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时序设计时序设计时序设计是将整合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设计1、观察法: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察法。

3、测验法:测验法是指采用一套标准化的测验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个体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常模作比较,对心理发展水平或特点作出评定或诊断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2017-04-09 08:05 | #2楼一、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与概括4.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5.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外部变化。

心理实验设计知识点

心理实验设计知识点

心理实验设计知识点心理实验设计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实验设计知识点。

一、实验设计的目的在开始设计心理实验之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实验设计的目的主要包括验证假设、探索因果关系、比较群体间差异等。

明确实验的目的有助于确定合适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二、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心理实验中的独立变量是研究人员有意识地操作的变量,它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观察或测量的变量,它受到独立变量的影响。

独立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实验目的来确定。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将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干预,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或干预。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独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随机分组和配对设计随机分组是指将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降低实验结果的偏倚性。

配对设计则是根据被试之间具有类似特征的情况,将他们一对一地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随机分组和配对设计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效度。

五、实验控制和操作操作实验控制是指通过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使研究中只有独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实验控制可以通过实验设备的标准化、实验环境的控制和被试的甄选等方式来实现。

操作操作是指对独立变量进行明确操作定义和操作方式,以确保独立变量的实施一致性和可复制性。

六、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它旨在减少研究人员和被试之间的期望效应和偏见。

在双盲设计中,研究人员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处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以减少主观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七、实验过程和伦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实验时,需要确保实验过程符合伦理要求。

研究人员应该保护被试的权益,确保实验过程中的隐私和保密,并取得被试的知情同意。

此外,实验结果的公正性与结果的正确解读也需要引起注意。

自考心理学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自考心理学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1、科学——通常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解决“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以及“为什么(why)”的过程。

2、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3、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4、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5、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6、实验法——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7、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8、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9、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1)纯定量研究观点。

(2)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纯定性研究观点。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1、科学——通常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解决“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以及“为什么(why)”的过程。

2、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3、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4、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5、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6、实验法——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7、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8、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9、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1)纯定量研究观点。

(2)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纯定性研究观点。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

6、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程度。

7、结构效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

8、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

9、高限效应——也称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0、低限效应——也称地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1、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无关变量。

12、有关变量——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

13、额外变量——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

14、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我们也把额外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15、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16、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7、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1、组间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2、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3、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4、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

5、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6、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7、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8、组内设计——又称为被试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有时又称为重复测量设计。

9、完全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

10、随机区组设计——是随机组设计中最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实验中包含多个区组(block),每一个区组中实验条件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11、ABBA平衡法——是指每一种实验条件都以正反两种顺序呈现给被试。

12、预期作用——是指被试对后面实验条件的预期。

13、拉丁方设计——每一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

(因素的k个水平随机分配在k2个方格中,每一水平在每行、每列中仅出现一次)。

14、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15、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6、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

17、比较研究——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内几个子群组样本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的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

通常所指的比较研究就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

18、横断研究——是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通常是具有不同的年龄)之间的比较。

19、纵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20、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

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1、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感觉阈限——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是刺激系列中的一小段,因此就产生了感觉阈限的问题。

3、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4、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

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增量。

5、韦伯比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

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

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6、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大小顺序呈现的,有递增和递减两类系列,刺激间的变化很小且间距相等。

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递减系列),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递增系列)。

7、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

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8、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9、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当刺激和感觉早已发生了变化,被试还以先前的感觉来报告。

10、期望误差——是指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11、时间误差——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成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

12、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不相等时就会产生空间误差。

每对刺激同时呈现也可产生。

13、阶梯法——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

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14、主观相等点——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

它的含义是,被试在做比较时,实际上是以62·75in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64in为标准刺激。

15、相等地带——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I/U)或叫做相等地带。

16、直线内插法——17、平均Z分数法——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因而提高了结果的精确度。

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实验结果的P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即Z分数,这可以通过P-Z 转换表来获得。

18、最小二乘法——比平均Z分数法更为精确的方法。

用最小二乘法做直线时,要先确定直线方程:Y=a+bX中的a和b。

19、心理量表——心理量是如何随刺激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心理量表。

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20、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一个顺序。

21、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因此它只能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

22、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

若有n个刺激,一共可配成n(n-1)/2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