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武篆镇江平村歌圩文化现状考察
关于武鸣三月三歌圩开发现状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F 1 2 7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4 2 8 ( 2 0 1 4) 1 0 — 4 2— 0 2
~
、
话 的神秘面纱 ; 千人竹杠阵在 民族 服
装、 道具 、 表演方式 、 音乐将竹杠阵 的表演和竞赛与 音乐 、 鼓点 融 为一体 , 场面 壮观 、 热烈。 ( 四) 活动项 目推陈出新 。文化活动方面基本每年增加新 的 比赛项 目, 参赛 队伍慢慢扩大全广西。在 民族体育竞技也根据市
关 于武 鸣三月三歌圩开发现状 的思考
李长春
摘 要: “ 三 月三” 歌 圩是 壮族 的传 统 节 日, 通 过 武鸣 三 月三歌 圩 目前的 开发现 状 分析 , 对歌 圩发展 提 出一 些 建议 , 希 望歌 圩
更 能提 高 武 呜 县 旅 游 业 的知 名 度 , 拓 展 了客 源 市 场 , 使 武 鸣成为 “ 壮 乡之 旅 ” 的 首 选 旅 游 目的 地 。 关键词 : 三 月三 ; 歌圩 ; 武 呜
目前 “ 武 鸣歌圩 ” 经过 多年的发展 , 已经有 了 自己的一定优
势, 具备 了越来 越高的文化品牌价值 , 已经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
一
个响亮的壮文化品牌 , 成为一张亮丽 的壮 民族名片 。 节 日期间
极 大地带 动当地商 贸、 宾馆 、 交通、 餐饮 、 商业 等相关 行业 的发 展, 成 为推动武鸣经济社会发展 的新平 台。同时 , 中央 、 区、 市等
从1 9 8 5 年起 , 武鸣县连续举办 了 2 9届“ 三月 三” 壮族歌节 。
2 0 0 3年 , 武呜县 为弘扬 民族的优 良文化传统 , 打造壮民族文化品 牌, 促进经 贸交流与合作 , 将“ 歌节 ” 复名为“ 歌圩 ” 。“ 武 呜歌圩 ” 2 0 0 7年 1 1月入选 第一批 南宁 市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 录后 , 2 0 0 8
镇江红色文化调查总结汇报
镇江红色文化调查总结汇报镇江市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红色文化是镇江市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源远流长。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并总结镇江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方式,对镇江市的红色文化进行考察。
首先,我们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选择。
在调查中,我们选取了200名居住在镇江市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我们还与一些当地的历史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个别访谈,以了解更深层次的红色文化发展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镇江市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红色遗址和红色传统节日等方面。
镇江市拥有众多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旅游景点,如金山寺革命旧址、大港河炮台和金山寺红色文化园等。
这些红色遗址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观者,对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镇江市还举办了多项红色传统节日活动,如八七建军节、十月革命纪念日和国庆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镇江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对于红色文化的影响,调查显示,镇江市的红色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活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其次,红色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镇江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最后,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也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镇江市的红色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样的发展特点。
红色文化对于镇江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然而,调查还发现,部分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还不够到位,需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未来,我们希望镇江市能够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掘其潜力,为镇江市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
四、传承与发展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迁,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 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培养新的传承 人等方式,保证其文化的延续性。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俗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 仅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窗口。希望这个节日能 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柳州鱼峰歌圩,作为柳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歌圩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 底蕴深厚。它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和探索。 本次演示将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歌唱形式等方面对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进 行深入探讨。
壮家山歌是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经过一千 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那些千锤百炼的歌颂 语言和美好动人的艺术音符,表现了壮族人民的创造精神,是中国少数民族文 艺园地里不可缺少的一支奇花异蕾。壮家人们珍视歌墟,历代相沿不断。而各 地歌墟又各有不同的唱法。壮话把山歌的本体称为“圩遇”
除了唱歌跳舞之外,壮族人民还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抛绣 球、抢花炮等等。这些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 的魅力。
在三月三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不仅能够享受到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展示 自己的美丽和自信。而这个节日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壮族的窗口,让更多 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传统文化。
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以歌唱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而 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最后,它体现了民间智慧。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在创 作过程中,融入了民间智慧,使得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为例
96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㊁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为例罗云祥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 石漠化是一种底层岩石大面积裸露而造成土地退化的灾害现象,集中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㊂本文通过分析石漠化地区村庄规划的问题和难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的背景和要求,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㊁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为例,从存量用地规划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㊁产业发展㊁精准扶贫等方面,探索石漠化地区实用性规划的思路和策略㊂对于探索石漠化地区的乡村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石漠化地区的乡村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㊂[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中图分类号]T U 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6-096-021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背景2018年,自然资源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机构职能,统一空间规划的基础数据㊁坐标系统㊁规划期限㊁管控规则,明确空间管理事权,实现单一国土空间的无堆叠式空间管制,真正实现 多规合一 ㊂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对村庄规划的定位㊁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力争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㊁有需求的村庄做到应编尽编㊂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随即印发了‘全面推进广西村庄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确定重点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数量名单及技术导则㊂旨在通过试点村庄规划的编制,探讨适应广西地方发展的实用性村庄规划㊂2 石漠化地区基础概况石漠化,也称作石质荒漠化,是一种底层岩石大面积裸露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㊂石漠化多发生在降水丰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㊂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是形成石漠化的重要区域㊂因为喀斯特地貌普遍拥有地表崎岖不平㊁土壤贫瘠,地下多溶洞等特点,地表植被如果被人为破坏,土壤就会很容易在侵蚀下迅速水土流失,最后形成石漠化㊂发生石漠化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性通常极度脆弱,伴随而至的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滑坡㊁泥石流和旱涝灾害频繁,同时还将威胁其它相邻地区尤其是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㊂中国的石漠化灾害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㊁云南㊁广西㊁四川㊁湖南㊁湖北㊁重庆和广东8个省(区㊁市),并集中分布在贵州㊁云南和广西三个省区㊂据统计,我国石漠化总面积已有10.51万平方公里㊂东兰县位于广西西部,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该片区涉及云南㊁广西㊁贵州三省(区)的15个地市㊁91个县,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㊁少数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㊂3 石漠化地区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难点3.1 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用地存量紧缺,首要难点是解决用地和发展的矛盾石漠化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导致土地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尤其是耕地资源大面积减少㊂石漠化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一般都评价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㊂根据‘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生态保护红线是实行严格保护的区域,是调整经济结构㊁规划产业发展㊁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㊂因此导致石漠化地区的村庄可用于产业发展的用地进一步被压缩,人地和发展矛盾突出㊂3.2 如何开展石漠化地区的国土空间修复整治石漠化会加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㊂由于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㊁截蓄降水的功能㊁调节径流的功能都大幅度下降,常见为山上严重缺水,山下水土流失水灾严重,表现为干旱和洪涝并存的状态㊂其次石漠化会造成植被结构简单化㊁生态系统简单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㊂因此,石漠化地区的国土空间修复和整治是村庄规划的一大重点和难点㊂3.3 基于石漠化地区的资源禀赋,村庄如何发展产业㊂村庄发展离不开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用地支持㊂石漠化导致的用地紧张,放大了产业发展和用地的矛盾㊂因此村庄规划中,平衡产业发展和保护是绕不开的重要命题㊂3.4 基于石漠化地区的先天条件,通过规划引导高质量的精准扶贫任务石漠化往往会导致地区的贫困加剧,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㊂目前多数石漠化地区都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地区,因此基于石漠化地区的先天条件,通过规划引导高质量的精准扶贫是石漠化地区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㊂4 规划实践东兰县武篆镇东里㊁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4.1 村庄概况东里村㊁江平村㊁色故村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镇,东兰县是桂西北地区的边远山区,也是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中较为严重的区域㊂东兰县曾经是广西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老区,在自治区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和建设 东巴凤 长寿国际旅游特区的政策下,东兰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道路㊂在近年的发展中,虽然已摘掉贫困县帽子,但扶贫工作仍任重道远㊂依靠东巴凤旅游特区的建设,旅游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东兰县在其中的定位不够明确㊂巴马和凤山的发展条件较为成熟,东兰在区域中定位日益边缘化,该如何明确定位和发展路线成功突围,是东兰县发展的首要问题㊂东里村㊁江平村㊁色故村作为东兰县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试点村庄,是韦拔群的故乡,拥有东兰县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兼具严重石漠化地区的发展制约㊂通过本次规划探讨适应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㊂4.2 石漠化地区的村庄规划策略(1)村庄存量用地的灵活赋能,挖掘潜在发展用地㊂东里村㊁色故-江平村属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用地存量紧缺,用地和发展的矛盾是制约村庄发展用地的制约因素㊂村庄主要发展产业为农业和旅游业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结合东里村㊁江平一色故片区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㊁永久基本农田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97保护区㊁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及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线,并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通过对各类 底线 的叠加,明确发展用地界限㊂对于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的用地较为紧缺,规划对存量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估,通过旅游与农业结合,综合评估用地适宜性,对存量用地进行灵活赋能,对部分不宜作为耕地的用地进行挖掘,用于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用地,增加用地的发展弹性,实现村域发展㊁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㊂(2)采用 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产品 的空间治理与生态修复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修复整治东兰县是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桂西生态屏障的重点县,规划提出着力加强以石漠化治理㊁恢复林草植被㊁水源涵养㊁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㊂规划采用 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产品 的空间治理与生态修复模式,遵循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 的原则,通过现场走访调研㊁G I S 叠加分析和工程设计,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分区,对于石漠化地区的国土空间整治主要分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㊁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三种整治类型,提出生态环境整治的目标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修复工程措施,解决村庄的基本安全问题,更好的落实村庄的建设发展㊂(3)利用 红色文化+农业 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型村庄㊂东里村作为韦拔群故乡,是广西红色革命发展的策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㊂规划提出红色文化与田园观光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型村庄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教育㊁弘扬东里革命文化为基础,增强红色旅游的体验性㊁趣味性,融入现代休闲旅游元素,策划系列项目㊂江平-色故片区以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为背景,以传统古村落为重要显性载体,以极富魅力的富硒康体养生文化为重要的隐性载体及灵魂,打造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体系㊂(4)基于石漠化地区的资源禀赋,通过规划引导高质量的精准扶贫任务东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桂西北地区典型的石漠化片区,同时也是东巴凤长寿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和旅游资源㊂规划主要通过挖掘村庄资源,从自身资源谋发展出路,构建生态农业㊁观光农业㊁乡村旅游为中心的立体式产业发展结构,培育两个主导产业㊁一个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条㊂立足产业扶贫㊁智力扶贫㊁旅居融合的扶贫形式,从单一的政策资金扶贫转向产业宜居等多方面系统化的扶贫,在 老少山穷 的地区探索引导高质量精准扶贫的规划实践㊂4.3 村庄规划的发展思路(1)农田保护与国土综合整治:严控底线,确保发展空间以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㊁质量不降低为原则,确保村庄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各类农用地㊂建立对村域内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机制,提升土壤质量,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建立完善农业灌溉水源㊁灌溉输配水和排水等水利保障体系㊂(2)产业转型升级:种养为基础,一三产业融合为特色以传统种养殖业为基础,积极推进田园风光㊁东平河长寿养生度假旅游发展,打造以田园风光㊁长寿养生为特色的旅游示范村㊂结合现有田园风光㊁东平河㊁壮族文化及山体景观资源,配套发展农事体验㊁田园观光㊁休闲运动㊁民俗体验㊁长寿养生㊁康养度假㊁生态科普等项目,推动一三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㊂(3)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涉及和旅游设施全面改善村庄设施条件,加快完善村庄交通邮电㊁农田水利㊁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旅游服务中心㊁景观小品㊁景观座椅㊁旅游厕所等旅游设施,为村庄发展夯实基础㊂(4)生态建设:修复岸线,疏导清淤,构建生态网络修复东平河生态岸线,并对沟渠㊁池塘等村庄内部水系进行疏导清淤,打通部分节点,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网络;结合居民点环境改造,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规范化肥㊁农药使用量;提高村庄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㊂(5)景观风貌:优化景观界面,延续传统风貌特色结合村庄良好的田园风光㊁东平河水系,以及东平山㊁小象山㊁骆驼山㊁天门山㊁拉甲山等山体,在保护传统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环境提升改造,提高环境品质㊂(6)区域协同:联动周边,协同发展综合考虑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明确东里村㊁江平-色故片区的区域特点,以田园观光㊁长寿疗养为主导功能的江平-色故片区,积极联动东里村红色旅游㊁拉甲山旅游景区㊁三石建珉宗教文化园等景点,形成 红色+田园+文化 的多元体验旅游圈,与周边区域旅游协同一体化发展㊂4.4 适应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1)产业协同发展创新 从单一型村庄规划向流域性村庄规划转变,引导村庄协同发展东里村㊁江平村㊁色故村沿东里河流域分布,共拥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㊂在旅游发展战略上,规划提出抱团式发展,沿东里河流域形成村庄发展带,在资源利用上相互融合,打造资源共同体,引导村庄协同发展,互补互足㊂(2)灵活用地创新 存量用地的灵活赋能,解决石漠化地区的发展用地矛盾村庄处于石漠化地区,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用地矛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规划一方面在严控红线的前提深度挖掘存量用地,另一方面旅游与农业结合,综合评估用地适宜性,对存量用地进行灵活赋能,对部分不宜作为耕地的用地进行挖掘,用于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用地,不占建设用地指标,增加用地的发展弹性㊂(3)设施布局创新 景居相融的分级设施布局㊂村庄设施方面,由传统的重点村屯-非重点村屯的分级模式向 核心景区圈层-景区辐射圈层-外围圈层 的模式转变,打造旅游景区与宜人民居相融合的村庄氛围,为游客提供深度的旅游体验和服务,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㊂(4)村庄风貌创新 1+N 式风貌管控,一套风貌整体控制规则+菜单式建筑单体引导㊂村庄风貌引导策略提出菜单式管理,兼具弹性和刚性㊂在建筑要素中,提出大统一小个性的引导原则,在整体风貌上提出一定控制原则,在建筑风貌要素形式上给予一定的弹性选择空间㊂使村庄整体风貌即统一美观,又避免千村一面的呆板生硬,打造出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潺潺的田园村庄意境㊂5 结语综上所述,石漠化地区的村庄规划仍有很多难点痛点有待解决,规划师在村庄规划中,需要深入分析村庄的现状条件㊁地域差异和存在的问题,统筹合理安排村域层面各项国土空间利用,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求,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下石漠化地区的村庄规划能够高质量完成㊂本次规划对于石漠化地区村庄的整体发展和规划编制,具有较为现实的参考价值,是真正具有 实用性 的全域村庄规划㊂同时,对于全国其他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村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㊂。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
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一、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
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巷单”等多种称呼。
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
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
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壮都”。
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
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XX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
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
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
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壮族歌圩文化与经济互动探究——以南宁市为例
系统 , 各有其发展规律 , 同时 , 二者又共生互动 。固 文化与经济 互动, 既是一种 文化现象, 也是一 种经 济
现 象 。人 类 的经 济 活 动产 生 了文 化 , 化 又 促 进 了经 济 活 文 动 的 发展 。二 者 相互 渗 透 。 文化 为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注 入 了新
化发展影 响着经济发展, 文化素质决定着经济素质 。几乎 所有的经 济活动和产品都包含着文化 , 而且经济借助文化 的力量扩张。 文化资源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力量, 将是未来中 国经济社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与文
乡人文魅力, 打造文化 品牌 。“ 手抓 , 两 两手硬” 经济与文 ,
中圈 分类 号 : 4 G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4 2 2 1 ) 1—0 3 17 0 X(0 1 0 0 8—0 5
一
、
引 言
二 、 化 与 经 济互 动 的理 论概 述 文
民族文化是 各民族 在其历史发展过程 中创造 和发展 起来的具 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 互 动 方 可 显 示 “ 化搭 台 。 济 唱戏 ” “ 文 经 、 经济 开发 , 化 文
传承” 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
化发展相互交融促进 , 共生互动 。这种融合互动使得物质 生产力的深入开掘要依托文化资源变革和创新 , 而文化资 源的开发传承则要依靠强大经济实力的打造。 文化与经济
— —
以南 宁市 为例
覃夏梅
( 东技 术 师 范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6 ) 广 广 1 65 摘 要 : 族歌 圩 是 壮族 传 统 的 民 间 习俗 文 化活 动 , 壮 源远 流 长 , 经 数 百年 经 久 不衰 。 从最 初 的 “ 歌择 偶 ” 今 天 集 历 倚 到 各 种 文 艺和 商 业活 动 于 一身 , 圩这 一壮 族 文 化越 来 越 显 出其 不可 忽视 的价 值 。 南 宁 市 积极 开 展 由传 统 的“ 月 三” 歌 三 歌节 发 展 而来 的南 宁 国际 民歌 艺 术 节 , 用原 生态 的 歌圩 文 化 资源 拓 宽投 资 渠道 , 民族 经 济 开发 打 遣壮 乡人 文魅 力 . 智 慧构 以 用 筑“ 文化 和 经济 共 进双 赢 ” 良性 循环 基 础 , 进 文化 与 经 贸完 美结 合 。 的 促 关 键 词 : 族歌 圩 ; 化 与经 济 互 动 ; 壮 文 良性 循环
民间歌唱传统与中越边境乡村之“魂”的重铸——基于广西龙州壮族歌圩习俗的考察
民间歌唱传统与中越边境乡村之“魂”的重铸——基于广西龙州壮族歌圩习俗的考察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打破国界限制的趋势,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与越南之间的中越边境地区,作为两国人民的交流纽带,涌现出了许多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化现象。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以壮族歌圩习俗为代表的民间歌唱传统是该地区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越边境乡村之“魂”的重铸。
壮族歌圩,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表演形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歌圩是壮族人民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的途径。
在龙州县乡村中,歌圩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至今仍在乡村中保持着活力。
歌圩表演通常在乡村广场或室外举行,广场上搭设平台供歌手表演。
歌圩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歌曲的内容通常涉及生活、爱情、自然等主题,既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情感,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州县的壮族歌圩习俗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中越边境乡村之“魂”的重铸。
这里的乡村,紧邻越南边境,两国人民在边境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
壮族歌圩因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风格,吸引了许多越南民众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种跨国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歌圩习俗本身,也促进了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龙州县的壮族歌圩习俗在近年来受到了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年轻一代对现代化娱乐方式的追求,壮族歌圩习俗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歌圩习俗的保护和发展中。
他们组织各种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壮族歌圩的保护和发展是广大乡村地区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歌圩习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一项文化任务,更是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通过对广西龙州壮族歌圩习俗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歌唱传统与中越边境乡村之间文化交融的美妙景象。
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是中国南方民间音乐艺术的瑰宝,独特而丰富。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敢壮山歌圩是广西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
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唱法、旋律和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传承了数百年的时间,敢壮山歌圩已经成为了广西田阳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然而,现代化的浪潮给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都对这一传统文化造成了压力。
许多年轻人被吸引到城市工作,对于敢壮山歌圩缺乏了解和兴趣,传统的圩场也逐渐荒废。
此外,现代流行音乐和电子娱乐的兴起,使得年轻一代更容易忽略和遗忘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要保护和传承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必须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这一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的意识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节、比赛以及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来吸引年轻人参与。
此外,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将敢壮山歌圩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听众中去。
其次,应该加强对传统圩场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广西田阳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圩场,这些地方是敢壮山歌圩文化重要的传承场所。
需要加大对这些圩场的保护力度,改善其硬件设施,确保良好的演出环境。
同时,还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圩场的正常运营和艺术传承。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扶持力度。
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圩歌艺人提供更好的创作和表演环境。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相关组织和团队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
总之,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是一种珍贵而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要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新时代壮族歌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南宁市为例
新时代壮族歌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南宁市为例摘要:壮族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壮族歌圩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传承和发展任务艰巨。
本研究以南宁市为例,通过了解当地壮族歌圩的现状及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发展壮族歌圩,以实现其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
关键词:壮族歌圩;传承;发展;保护;南宁市一、引言壮族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是音乐、舞蹈、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大背景、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它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壮族社会的精神纽带和社会凝聚力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壮族歌圩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另一方面,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歌圩受到了市场经济和商业化的影响,其商业化倾向对其传统性和纯粹性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二、南宁市壮族歌圩的现状南宁市是壮族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壮族歌圩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然而,与传统的壮族歌圩相比,现代化的影响使得南宁市的壮族歌圩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南宁市壮族歌圩在传承上存在着薄弱环节。
随着年长一代逐渐老去,许多相关的技艺、曲目和传统仪式信息可能会随之丢失,对传承形成了威胁。
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一代对壮族歌圩的兴趣和认同感有所减弱,这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其次,商业化对壮族歌圩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近年来,壮族歌圩逐渐向商业化和市场导向转变,这导致了一些圩点追求商业效益和市场的流行趋势,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纯粹性。
一些商业演出和节目为了吸引观众和娱乐效果,对壮族歌圩的曲艺形式和演出内容进行了过度包装和改编,导致传统壮族歌圩的特色和内涵逐渐流失。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在壮族的漫长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歌圩是其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民俗活动。
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壮族社会生活、民族风情、艺术表现等各方面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围绕壮族歌圩这一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现状以及所蕴含的民俗风情。
一、歌圩的起源与历史壮族歌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壮族人民通过举行歌圩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圩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文化活动,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壮族地区,每年都有定期的歌圩,如三月三、五月初五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壮族群众前来参加。
二、歌圩的民俗风情1.歌唱比赛歌圩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就是歌唱比赛。
比赛通常由几个村寨联合举办,参赛者必须用壮语进行演唱。
比赛的内容包括情歌对唱、劳动歌曲、山歌比赛等。
歌唱比赛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歌唱技巧,还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音乐和舞蹈壮族歌圩中除了歌唱比赛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
人们用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欢乐。
音乐和舞蹈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3.食品文化壮族歌圩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风情就是食品文化。
在歌圩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如糯米饭、糍粑、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品尝美食来庆祝节日,增进友谊,加强民族团结。
4.社交活动壮族歌圩也是一个社交活动的场所。
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增进感情。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人际关系的互动。
三、歌圩的影响壮族歌圩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对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歌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流合作。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可以相互了解、交流和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其次,歌圩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
在歌圩期间,人们可以进行商贸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东兰县铜鼓文化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东兰县铜鼓文化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作者:韦云润杨钧媛覃良思覃娜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22期摘要:东兰县有“铜鼓之乡”的美称,铜鼓数量众多、造型精美,是东兰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
铜鼓文化拥有悠久且深厚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兰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普及受阻、保护变异等困境。
基于“十四五”规划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的铜鼓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在东兰县铜鼓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保护方针与需求,提出创新性与建设性并存的对策,以此推动东兰铜鼓文化的永续性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东兰县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2-0014-03一、研究背景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高度重视。
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早在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明确指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确保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得到继承和持续发展。
”[1]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广西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确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壮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审美内涵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壮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审美内涵研究姓名:蒋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美学指导教师:王朝元20080401壮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审美内涵研究学科专业:美学研究方向:审美人类学年级:2005级研究生:蒋剑指导老师:王朝元教授中文摘要歌圩是壮族歌谣文化的载体,是壮族文化中最显著的标志。
审美人类学以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审美文化的变迁和艺术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
所以壮族歌圩文化也一直是审美人类学家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沿着前辈学者开辟的研究道路,以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对壮族歌圩中的“个案”——“嘹歌歌圩”进行考察研究。
通过对嘹歌歌圩文化的梳理,探讨其形成的文化背景,阐释其美学内涵。
本论文的理论资源有三块,一是审美人类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视野,以及审美人类学对黑衣壮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的范例。
二是壮族歌圩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三是近年来学者对“嘹歌”文化研究的成果。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研究对象,目前关于壮族歌圩研究的专著只有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一本,而且该书是从总体上来研究整个壮族歌圩的。
而嘹歌歌圩本身就是壮族歌圩中的一个特例,它对壮族嘹歌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身也有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中主要用的审美人类学的观念、概念、范畴结合人类学的调查和实证方法。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是:一、通过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嘹歌的发源地是在今天平果县太平镇历史上属于思恩府文化圈。
二、通过对嘹歌歌圩内容和形式的考察,揭示其文化上的特殊性。
三、通过嘹歌歌圩的审美内涵的分析,找到在“倚歌择配”的婚恋动力消失以后,人们赶歌圩对嘹歌的文化动力,也就是嘹歌歌圩存在的动力——人们的审美需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整体上介绍壮族嘹歌文化的内容和范围。
其中包括:嘹歌的曲调(音乐部分),嘹歌的唱词(文学部分),嘹歌的对唱场合。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嘹歌歌圩的形成和内容、形式。
论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摘要】三月三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节日,也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在三月三的那天,我们这里特别开展了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活动。
“歌圩”就是壮族人民在对歌过程中产生的集会形式,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而歌圩节活动上的抛绣球,唱山歌等,都表现出壮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载体,由于近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使得壮族文化难以传扬,故歌圩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建议一同解决。
【关键词】传统节日;歌圩节;传承和发展;建议壮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从而铸造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发展的,是壮族人民重要的节日之一,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壮族“三月三”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文化概述(一)壮族“三月三”歌圩的起源壮族“三月三”歌圩历史悠久,是壮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演变产生的,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对于壮族人民而言既是祭奠祖先的节日,同时也是壮族的歌圩节。
之所以叫歌圩节,[1]据吴超在《中国民歌》一书中解释:“‘是外族人给壮族歌节所定之名,壮语叫‘观龙垌’意为田间去唱山歌,有些地方称‘欢窝敢,意为出岩洞外唱的歌’”,也就是说,歌圩是歌节的承载和表现形式,是以圩日的集会形式来表现歌节的内容。
歌圩也成为广西称为‘民歌之乡’的代名词。
歌圩是壮族人民在特定时间自发组织的对歌活动,在古代的时候,壮族的祖先都是以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歌圩的形式,而关于歌圩节是如何形成,各地也有着不少的传说。
有的说是为了祈祷丰年;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而关于刘三姐这个传说,相传在唐代的时候,壮族出现了一位歌仙叫做刘三姐,她聪明过人,十分擅长唱山歌,并且用山歌来歌颂劳动,唱出穷人们心中的愤懑,这就使得财主乡绅对她产生了怨恨,因此,在一年的三月三,地主乘刘三姐上山砍柴的时候,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得刘三姐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她遇难的那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而歌圩就在此基础上形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研究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众多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壮族三月三”歌圩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歌圩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与开发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为继承与保护歌圩文化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历史与特点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广西当地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壮族人民相信,三月三是与祖先们共同欢庆农业丰收的日子,在此日举办歌圩可以祈福祭祀祖先,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歌圩是壮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通过歌唱和舞蹈表达自身情感的场所。
在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中,人们会相约前往集市,参与歌唱和舞蹈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商家也会在歌圩上设摊售卖各种商品,形成热闹的市集氛围。
人们除了参与传统的节庆活动外,还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壮族文化表演,例如歌舞、服饰、民俗技艺等,这些都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了独特的价值。
第二部分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的困境尽管壮族三月三歌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其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形式的娱乐和活动,导致歌圩的参与者和观众逐渐减少。
其次,传统技艺的衰退和流失加剧了歌圩文化的传承困境。
很多年轻人对歌圩的舞蹈和歌唱技巧缺乏兴趣,导致这些技艺逐渐失传。
此外,缺乏相关的传承机构和专业人才,使得歌圩文化的传承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第三部分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为了保护和传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对歌圩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广大民众对其的认知和参与度。
语言信仰与歌圩文化——对东兰县蚂(虫另)节歌会的语言民俗学思考
语言信仰与歌圩文化——对东兰县蚂(虫另)节歌会的语言民俗
学思考
黄文富
【期刊名称】《歌海》
【年(卷),期】2011(0)1
【摘要】歌圩文化是壮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是语言民俗文化的结晶,从语言民俗学视角对之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以广西东兰县蚂(虫另)节歌会为个案,对歌圩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内藏的语言民俗机理,可以知道歌圩文化是人类原始思维催生的产物,其一大根源是民众的语言信仰.【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黄文富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兰县壮族蚂拐节的价值特征与社会功能分析 [J], 覃静洁;朱青松
2.壮族蚂(虫另)节的生态民俗学研究 [J], 安月兰
3.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大河流域壮族稻作文化的表征——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比较研究论文之一 [J], 何永艳
4.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南疆边地壮族社会整合的仪式——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比较研究论文之二 [J], 何永艳
5.生命仪式:壮族节庆活动中蚂拐节的起源、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为例 [J], 韦柳;包诗璞;韦东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林歌圩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
上林歌圩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上林歌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上林县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集市。
歌圩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上林歌圩的繁荣发展,不仅反映了千年来上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了上林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与展示上林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上林歌圩的历史溯源相传可以追溯到唐朝。
根据史书记载,唐代上林县县城的街市有“三圩”之称,即大圩、中圩和小圩。
大圩是上林县最重要的集市,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繁华热闹的场所,被誉为“歌圩”。
据说,当时的上林县人民在圩上唱歌跳舞,表演各种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商贾前来贸易和观赏。
人们将这个集市称作“歌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林歌圩逐渐发展壮大。
特别在明、清两代,歌圩成为了上林县的商贸中心,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和民众前来交流和贸易。
当时的歌圩,不仅是一个市场,还是一个体现上林县民俗风情和社会文化的场所。
商贩们挑着担子、驮着货物,从各地赶来,唱着歌谣、吆喝叫卖,商贩与顾客互动,交流贸易,热闹非凡。
而且,在歌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竞技比赛。
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购买到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还能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戏曲、杂技、民间艺术表演等。
一些传统技艺如陶瓷、染织、编织等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据传说,明代的歌圩还有专门的戏台,每逢歌圩举办时,会有专业的戏班和木偶戏团赶来演出,引得人们络绎不绝,乐此不疲。
上林歌圩在近代遭遇了一些困境。
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上林歌圩逐渐衰落。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歌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歌圩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变得冷冷清清,甚至人去楼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上林歌圩得到了重新振兴和发展。
上林县政府决定将歌圩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歌圩的保护和建设力度。
政府还加大对歌圩的宣传和推广,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商人前来参观和交流。
如今,上林歌圩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人。
每逢歌圩举办时,都会有大量的商品和文化产品亮相,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壮族歌圩当代流变论
壮族歌圩当代流变论
陆晓芹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25)4
【摘要】壮族歌圩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壮民族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歌圩在当代的流变态势、流变规律、流变原因作整体把握 ,从文化自觉、审美多元化的角度探讨歌圩流变的深层意义。
【总页数】5页(P93-97)
【关键词】壮族歌圩;当代;流变
【作者】陆晓芹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1.8
【相关文献】
1.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r——以壮族男声合唱《赶歌圩》演唱训练为例[J], 邹建军
2.当代壮族歌圩:参与观察壮族歌圩——笃邦村歌圩 [J], 黄玉果
3.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以壮族男声合唱《赶歌圩》演唱训l练为例 [J], 邹建军;
4.壮族山歌发新桠民族文化添新花--《壮族网络歌圩研究》成果报告暨网络歌圩研讨会综述 [J], 徐向东
5.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 [J], 黄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开题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特有的文化和传统方式,深深地融入了这个民族社会的生活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代壮族歌圩文化是中国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然而,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这一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
为了提高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能力,深刻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必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进行探讨,协助当代壮族人民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了解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状况,探讨其保护与发展方案,以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对这一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三、研究内容1. 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介绍壮族歌圩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帮助大家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2. 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状况——研究现在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状况,包括传承的形式和传统的方法。
3. 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案——探讨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主要是从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四、论文结构第一章: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的介绍第二章: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第三章: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状况第四章: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案第五章:结论和建议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代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加强壮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可以为其他民族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 研
究
行政村等 乡 、 、 的壮 、 、 、 南等 民族 的居 镇 村 汉 瑶 毛
民, 都来到江平圩赶圩。这 时候 的江平圩变得人气 旺盛 , 商贸繁华 , 热闹非凡。当地的歌圩文化就在这
质 化 越来 越严 重 , 多 地 方 的 、 很 民族 的 、 色 的文 化 特 正被 时代 一 体 化 潮 流 所 吞 噬 。“ 人 好 歌 之 俗 ” 在 壮 也
重点文物单位——北帝岩 ( 现为广西农 民运动讲 习
所 旧址 ) 等名胜古迹。 江平 村是武 篆镇最南边 的一个 行政村 ,人 口 80 00多人 , 常住居 民主要为壮 、 、 , 中壮族人 汉 瑶 其
上圩 村 。武 篆 一 名 源 于 明朝 韦 虎 臣 抗 倭 有 功 , 朝 被
廷封为武 夷侯 , 发给武夷侯官篆 ( 官印 )简称 武篆 , ,
县城 、 木乡 、 兰 三石镇 、 四孟 乡 , 以及武篆镇 的其他
① 廖明君 : 图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 产》 载《 海>o 9年第 4期。 《 说 , 歌 )o 2 ② 黄甫英主编: 东兰县黄纲家族腾龙公 宗支族谱》 内部 资料 , 2 《 , 第 2页。
头, 壮人住 田头 , 瑶人住 山头 ” 模式 。其经济模式 主 要是农耕 , 以种植水稻 、 玉米 和种桑养 蚕为主 , 也有
少 数 人 以做 生 意 为 生 。 这 里 山水 秀 丽 , 园风 光 如 田
诗如 画, 又地处广 西西北部 , 气候宜人 , 有红水河支
流( 当地 称 月 亮 河 ) 腹 心 地 带 穿 过 , 入 “ 寿 之 从 流 长
两县壮 、 、 瑶 汉等 民族 民俗文化交流 的“ 对接地带 ” ,
混 合 有 巴 马 瑶 族 自治 县 长 寿 文 化 、 族 文 化 、 兰 瑶 东
铜鼓 文化 、 壮瑶 民族 其他文化 习俗等 , 化成分复 文 杂、 多样 , 以说是两县一个小的 “ 可 活态 民俗文化博 物馆” 。江平村有一个集市 ,当地人 叫 “ e ji g h w a jn
pn ” 壮语 , 为 江 平 圩 )逢 日期 个 位 数 是 一 、 、 i ( g 译 , 四 七 日为 该 集 市 的 圩 日。 每 逢 圩 日, 平 村 周 围一 带 江 巴马 县 的 县 城 、 山 乡 、 凰 乡 、 洞 乡 和 东 兰 县 的 西 凤 平
来人才不 断涌现 。历史上 , 武篆 曾为明朝i 州州署 丑 驻地 (H , I' 即东 兰县旧时的州制 , 当于现在的东 N 相 兰县 , 管辖地域包 括今东 兰县 、 巴马瑶族 自治县 和 风山县部 分地 区 ) ,旧州州府就设 在今天的武篆镇
委 旧址 、 清光绪早期落成 的古楼——魁星楼 , 以奇 、 险、 秀著称且人 文内涵丰 富的 “ 东里 三潭” 国家级 ,
壮族 同胞 的广西是壮歌的故乡 ,是壮歌 的海洋 ; 壮 族人 民世代居住 的这片热土 ,自古 以来歌声不 断。 然而 , 随着世界一体化 的发展 , 社会文化普 同化 、 同
歌圩 远去 了 , 歌圩文化远去 了, 是没有 了听众 , 还是 没有 了歌者 , 或是两者都没有了呢?为此 , 笔者 以广
西 东 兰 县 武 篆 镇 江 平 村 作 为 个 案 ,于 20 0 9年 寒 假
乡” 巴马县 , 河两岸 田地富饶 , 民生活古朴 、 居 恬静 ,
富有 风 情 。该 村 现 已被 列 入河 池 市 的旅 游 景 点 重点
些 有 益 的帮 助 。
一
、
武篆镇江 平村概况
国家 红 色 根 据 地 之 一 、 江 革命 根 据 地 的策 源 右 地 和腹 心 地 — — 武 篆 镇 ,是 广 西 东 兰 县 的重 镇 , 那 里 自然 风 光 秀 丽 , 文 历 史 悠 久 , 杰 地 灵 , 人 人 自古 以
民
族
民
 ̄- 'x -
东 兰武 篆 镇江 平村歌 圩 文化 现 状 考察 的艺术奇 葩。当下社会 , 歌 歌圩文化发生 了 大的变迁。对广 西东兰县武篆镇江平 很 村歌圩文化生存现状进行 系统考察 审视 , 可以获得很 多启示, 这些启示时壮 族歌 圩文化的传承保 护可以
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 关键词 】 广西东兰; 歌圩 文化 ; 民俗
“ 人好歌之俗 ” 远流长 , 壮 源 由好 歌 之 俗 不 断 积
武 篆 地 名 因此 而 得 。②当地 有 著 名 的 中 共 红 七 军前
淀起 来的歌圩文化 已成为壮族标志性 的民族文化 ,
是 国 家级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 。①聚 居 着 一 千八 百 多 万
期间在当地进 行了为期 一个月的 田野考察 , 并结合 笔者 在当地十多年 的故 土生活经历 , 对所观察到 的 当地 歌圩 文化进行 梳理 ,希冀从 中得到一些启 示 , 能对 广西歌 圩这一 古老 民族 文化 的传承保 护提供
一
建设项 目之一 , 牌的景点名称为江平 山水 田园风 挂
口 占 9 %以 上 。 民 族 聚 居模 式 是 典 型 的 “ 人 住 街 0 汉
当前时代背景下隐去了昔 日的光泽 , 嘹亮 的歌声 不 再满 山遍 野地“ 开花 ” 而是渐 渐远去 , 为人们 渐 , 成
渐遗 忘 的 “ 景 ” 风 。如 今 , 曾经 像 壮 族 人 的 血 液 一 样 流 淌 在广 西壮 乡热 土上 的 歌 圩 , 已经 剩 下 不 多 了。
光 。 村是 东 兰 县 与 巴马 瑶族 自治 县 ( 该 简称 巴马 县 ) 的交 界 地 带 , 于 “ 境 ” 南 邻 巴马 县 西 山 乡 , 邻 属 边 , 北
武篆镇腹 心地 巴学 村 。 东邻 巴马县凤凰 乡 , 西邻 巴
马 县 平 洞 乡 , 理 上 呈 “ 角 地 带 ” 势 , 于 巴马 地 三 之 属 瑶 族 与 东 兰 壮 族 及 少 数 汉 族 人 混 居 杂 住 的地 带 ,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