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开发研学活动设计

合集下载

8.2《河西走廊》精品教案

8.2《河西走廊》精品教案

观察分析:河西走廊在我国的位置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地处温带; 3、第二级阶梯(青海在第一级阶梯) ; 4、祁连山脉以北。 读图分析:说出河西走廊的范围。
地理(八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教 学
教师活动
第4页


学生活动
古今交通要道
(培养学生用所学 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 题的意识,提高分析 问题、处理信息的能 力的能力) 非季风区的划分图 放映幻灯片 11——结论:气候干
生态环境
(合作交流) 放映幻灯片 20,引导思考 放映幻灯片 21-22,干旱及沙尘 (交流合作, 相互补充) 暴图片,沙尘暴资料。情境引出:该 怎么办? 放映幻灯片 23——讨论:
(提高学生多方面分 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审美情趣, 加强环保教育) (补充知识,资料积 累,加深认识)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 结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处理 运用资料的能力)
《河西走廊》精品教案
教案序号 课 题 周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变动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二节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河西走廊”是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编排的一节教学内容,是一块省内区域,这 教 材 分 析
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河西走廊从古至今重要的地理位置, 了解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发展概况, 认识保护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 分析能力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本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优 势和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区 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作出 简要的评价。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特 点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3.举例说出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4.根据资料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说明 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浅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文化积淀丰厚,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从河西四镇到钢城镍都,从汉唐边塞诗到新生代诗作,从飞天舞袖到神州遨游……这些都折射出河西走廊悠久而璀璨的文化光芒,成为本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提升发展的鲜活课程资源。

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河西走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自立项两年来,通过研究开发河西走廊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确定开发方向,依照适用有效的价值准则,最终分类整理、汇编成校本课程,并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方式纳入嘉峪关酒钢三中和张掖市张掖二中的校内外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与社会隔离的状态,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學校和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现将本项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和预期效果作一概述。

河西走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四个方面逐步展开实施:一、立足本土,扩展实践本课题研究伊始,本着让学生首先要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出发点,课题组成员整理开发出了校本课程《璀璨时空--河西走廊历史发展和地理形胜概况》,从历史发展和地理概况两个维度梳理了河西走廊地区概况,普及了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为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有必要强调的是,甘肃省2015年3月重磅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后,本课题组立即将其作为深入了解河西历史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展开研讨和观后感写作,使关乎国家经略的河西走廊深入到每位学子心中。

在诗歌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群策群力,选辑自汉唐以来吟诵河西走廊风光的优美诗篇,开发整理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校本课程《诗歌中的河西走廊》和校本课程讲义《河西诗话》。

按照课题规划,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选修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与国家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相衔接、注重参与与体验、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河西走廊教学设计(华实中学沈爱花)

河西走廊教学设计(华实中学沈爱花)

河西走廊地区
华师大松江实验中学沈爱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这一地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渊
源。

能综合利用各种图文资料从气候、地形、水文、等地理特征分析河西走廊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

知道该地区主要的农产品和矿产能源。

知道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联系走廊的原意,理解该地区南北山脉夹峙,形成平坦、狭窄高平原的地形特
征。

从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现代交通图上发现该地区古往今来是沟通东西咽喉要道的事实。

结合景观图与地图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特征,认识到祁连山对河西走廊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河西走廊地区荒凉之美和富饶之美并存的独特地理风貌。

认识到一个
地区发展经济需要因地制宜的规律。

正视河西走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认同用人类的让步来换取生态进步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灌溉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
2.教学难点:灌溉农业发展条件
三.教学过程。

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概述

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概述

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概述作者:石杰马兆锋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05期河西走廊自汉唐时期以来,在历代国家战略下的边塞拓展和丝路交通持续了两千多年,其间无论是武将、文臣,还是信徒、游子,行吟于山川,留世遗篇,经久而不绝,延绵千年。

仅就初唐、盛唐时期来说,在这片大汉先民用鲜血开拓的热土,足以引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在这里,骆宾王、陈子昂曾踏访张掖,岑参、高适盘桓于凉州,王维跨长河逐落日出使于居延,李白、杜甫虽未前往,也把满腔的边塞情思倾吐在诗稿。

明清以来,无论是谪戍边疆的朝廷重臣,还是镇守甘凉的地方大员,无论是主管文教的州县掾隶,还是慕名而往的文人墨客,都对河西的山水田园盛情赞美,聊寄情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篇。

无论是汉唐时期的边塞诗还是明清时期山水田园诗,这些作品始终与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方水土紧紧相连,成为流传给繁衍在河西大地子民丰厚的文化遗产。

然而历史的风沙似乎遮蔽了这些鲜活的诗歌文化资源,使青年学子对我们一度繁荣的地方诗歌文化一无所知,可谓只知江南小桥水乡,不知塞北大漠风光。

身为家乡人,应知家乡事。

况且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充分具备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所有特征,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对于传承河西走廊地区文化传统、促进河西走廊地区地方文化建设以及推动河西走廊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开发诗歌文化资源,有利于河西走廊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青少年文化文化素养的提升。

河西走廊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封存性和涵养性的特点,这一点在敦煌莫高窟文化的保存和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儒学传承得到印证。

因此,对于生长在河西走廊这个相对封闭地域的青年学子,我们有条件有必要开发适合于青少年发展状况的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资源,在增进对家乡传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地域文化自信,进而树立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应有贡献的人生理想。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课程资源开发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语文素养。

而河西走廊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有着丰富的文学遗产和诗歌创作。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资源开发的意义、资源开发的策略和资源开发的实施步骤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资源开发的意义1. 丰富教学内容: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学积淀,开发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认知视野。

2.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诗歌作为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通过河西走廊诗歌的开发,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河西走廊诗歌作为文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1. 梳理诗歌资源需要对河西走廊的诗歌资源进行梳理和筛选,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歌作品,并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诗歌作品,包括对河西走廊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所反映的作品,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精神风貌等有所描绘的作品。

2. 定位教学目标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和素养。

可以以“情感体验、文学鉴赏、语言表达”为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诗歌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对诗歌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3. 设计教学内容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歌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诗歌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等内容。

可以结合河西走廊的历史风貌和文学渊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感悟情感、提升能力。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步骤。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诗歌传统与现代课程资源的需求,揭示了开发策略的紧迫性。

提出了构建课程资源的方法与途径,包括整合传统资源和创新开发现代资源。

进一步,强调提升课程资源质量的重要性,需要重视内容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阐述了实施步骤,包括需求调研、资源整合、评估反馈等环节。

制定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不仅有利于传承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

【关键词】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重要性,传统,现代,需求,构建,方法,途径,提升,质量,实施步骤,结论。

1. 引言1.1 引言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之地,承载着丰富的诗歌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诗歌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河西走廊诗歌传统逐渐被人们遗忘,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重新梳理和整合河西走廊诗歌传统与现代的课程资源,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提升课程资源的质量和实用性。

通过构建全面与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体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河西走廊的诗歌传统,推动当代诗歌教学的发展。

本文将从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传统与现代课程资源需求、构建方法与途径、提升质量、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的重要性河西走廊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传统地区之一,其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对于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河西走廊诗歌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传统悠久,内容丰富,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通过开发诗歌课程资源,可以传承和弘扬河西走廊诗歌的优秀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河西走廊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地带,多元的文化背景为该地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人们对传统诗歌的认知和了解逐渐淡化,导致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逐渐被忽视。

有必要对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和推广,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河西走廊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这些因素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灵感和背景。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传承,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潜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开发,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一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诗歌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以期为诗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以及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而确定有效的开发方向和方法。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河西走廊地区诗歌教育的水平,促进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还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为其他类似地区的诗歌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诗歌教育的持续发展。

通过明确定义研究目的,我们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为河西走廊地区诗歌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2. 正文2.1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现状分析河西走廊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河西第一诗源”,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逐渐受到重视。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河西走廊地域独特,文化底蕴深厚,诗歌是其中的瑰宝。

为了充分发挥诗歌在河西走廊地区教育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我们可以搜集和整理河西走廊地区的优秀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包括古代诗人如王之涣、王昌龄等的作品,也可以包括现代和当代诗人的作品。

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丰富的诗歌资源库,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专家学者可以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欣赏方法以及与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关联,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诗歌课程。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演出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比较,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和进步。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的翻译和创作。

翻译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创作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学校可以设立诗歌作品展览和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我们还可以将诗歌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创设跨学科的课程。

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一些和河西走廊有关的诗歌欣赏和分析内容,在地理课程中讲解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时,引用相关的诗歌作品,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深度。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诗歌资源数字化,并开发一些诗歌学习工具和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诗歌App等方式获取诗歌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设计一些互动课堂活动,提高诗歌的教学效果。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应该从搜集和整理优秀诗歌作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鼓励学生翻译和创作、跨学科融合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入手。

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一、需求分析1.1 目的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地域意识。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描述河西走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2)让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河西走廊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人文修养。

1.3 教学对象本课程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

二、资源选取2.1 选拔标准(1)内容真实准确所选资源必须符合河西走廊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和自然风光等真实情况,确保资源内容具备可靠性和科学性。

(2)艺术价值高所选资源需要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欣赏和文化探索的活动。

(3)教育指导性强所选资源要有足够的教育指导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探讨,并有利于学生的素养提高和个性发展。

2.2 资源类型本课程的资源类型主要包括:(1)诗歌文本资源选择河西走廊地域文化背景强,创作手法丰富多样,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诗歌作品,如王昌龄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音像资料资源选取关于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料,如《甘肃河西文物之旅》和《甘肃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等。

从学术、文化、艺术等角度对河西走廊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图书,如《甘肃文化丛书》系列、《甘肃史地》系列等。

(1)设计培训方案,将资源合理组织、分类、整合,使其成为有领导力的教育资源体系。

(2)将选取出的资源嵌入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文化探索和跨学科研究。

(3)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诗歌鉴赏、阅读分享、创作比赛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河西走廊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理解和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文化品位。

三、资源评估3.1 效果评估通过学生参与程度、学习成果和评价反馈等多维度评估手段,评估本课程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并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河西走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河西走廊地区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心。

因此,对于河西走廊地区的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开发目标1.挖掘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2.打造独具特色、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诗歌课程3.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学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1.开发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根据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从中挑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包括名家诗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等,如《陇西行》、《西北夜话》等,以此作为课程的主要文本。

2.借助河西走廊的自然景观资源:利用班里远足、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深入走廊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撰写感性、理性的诗歌作品。

3.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课程教学中,将数字化技术和诗歌创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注重师资建设: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组织老师赴走廊地区考察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5.开展多元化活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课余阅读、作文比赛、朗诵演讲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和自信心。

1.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诗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和阅读的能力,增强对语言和文学的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瑰宝。

2.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生将更好地了解、感受、体验河西走廊的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3.增强文化传承的价值观:通过诗歌创作和交流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文化传承的价值观,使他们能更好地代代相传河西走廊的文化精神。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河西走廊是中国著名的诗词之地,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作。

为了充分挖掘和传承河西走廊的诗歌文化,开发一门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是必要的。

以下是我提出的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1. 建立诗歌文化研究团队:组建由专业诗歌研究者、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组成的团队,对河西走廊的诗歌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学术支持。

2. 整理和搜集河西走廊诗词文献:通过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学术机构的合作,搜集和整理河西走廊地区与诗歌相关的文献,包括古代诗人的作品集、诗人的传记和批评文章等。

3. 录制河西走廊诗歌视频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诗人,录制关于河西走廊诗歌的视频讲座,讲述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以及对这些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这些视频讲座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也可以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广大爱好者自学。

4. 编写河西走廊诗歌教材:依据团队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编写一本系统介绍河西走廊诗歌的教材。

该教材应包括对河西走廊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介绍,对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的详细解读,以及一些实践性的课堂活动和作业。

5. 开展诗歌写作比赛和演讲比赛:组织河西走廊地区的学生和诗歌爱好者参加诗歌写作比赛和演讲比赛,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推动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 举办诗歌朗诵会和演出:定期举办河西走廊诗歌朗诵会和演出活动,邀请著名诗人和演员参与,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河西走廊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7. 搭建河西走廊诗歌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搭建一个河西走廊诗歌文化交流平台,供学生、教师、研究者和爱好者一起讨论、分享和交流河西走廊诗歌的相关信息和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开发和推广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宣传和传承河西走廊的诗歌文化,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培养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条自然文化的辽阔走廊,从东汉时期腾起,到明清时期达到最高峰,河西走廊上建有数以千计的大小古迹,大量地开发了我国历史文化及文学宝库。

河西
走廊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富贵”,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是文学家、音乐家及艺术家
的旷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珍品。

为了更好地发掘、开发河西走廊诗歌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
代科技手段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深刻内涵,开发河西走廊文学资源,通过对河西走廊
诗歌的正确教学,让更多的人认知和欣赏古代诗歌文学,促进中华文化广泛流传。

开发河西走廊文学资源,需遵循一些特定的策略:
首先,从形式多样的文字资源,如历史记载、河西走廊典故、古代作品等方面,选取
更多的优秀文字收集,整理出更有价值的内涵素材,形成可浏览的文字资源库,对普及河
西走廊“文学宝库”做出贡献。

其次,建立“河西走廊文学资源学习”网络,针对河西走廊诗歌精华,选拔优秀的老师、学者,汇集起一批有志青年,定期开展文学研讨会,大费心思策划出最精彩的文学活动。

再者,把河西走廊诗歌放入文学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知晓河西走廊的优秀传统文学,通过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创作,通过不断的参与交流,使学生体会古
代文学文化的乐趣,也使古代文学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传承,也为储存和传承中国
古代文学文化提供可能性。

最后,像河西走廊这样的传统文学不仅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千百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希望有关负责人能够大力支持,给予更好的
开发,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一、引言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承之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发展与传承。

如何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诗歌传统融入到课程资源中,成为了当前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展开论述。

二、分析课程资源的现状在当今社会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很难满足学生对河西走廊诗歌的学习需求;课程资源的质量不高,缺乏新颖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河西走廊诗歌缺乏兴趣。

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开发策略,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三、明确开发目标在制定开发策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河西走廊诗歌,增强他们对河西走廊地区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四、开展调研在确定开发目标之后,我们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前的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河西走廊诗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找准学生的需求和诉求,为后续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还可以通过调研,了解当地文化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五、制定资源开发方案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诉求,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方案。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资源开发:1.收集整理优秀的河西走廊诗歌作品,建立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库,丰富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河西走廊诗歌的风采。

2.邀请当地优秀的诗人和文化名人,进行河西走廊诗歌的讲座、分享等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见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河西走廊诗歌的魅力。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唐代时期是河西走廊边塞主题诗歌创作的重要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人文环境作为支持。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军事重地等性质,成为唐代河西走廊边塞诗歌创作的主要背景。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将帮助当代青年学生准确认识河西走廊的历史、人文,促进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的传播发展。

一、河西走廊诗歌基本认知(一)自然环境认知唐代是河西走廊诗歌创作的繁盛时期,诗人诗歌创作的基础。

河西边塞自然环境包含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等。

河西走廊边塞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的干旱气候,全年降水少且蒸发量大,河西走廊边塞地区沙漠广布。

河西走廊边塞诗歌中,对于艰苦的戍边环境描写,是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真实认识,在诗歌中呈现出荒凉且雄奇的壮丽之美。

(二)人文环境认知河西走廊地区不仅是我国自然地理层面的分界线,也为人文环境的分界线。

在河西走廊以东,是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播,与西北地区的游牧迁徙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河西走廊的边塞地区,是古代时期政治势力的边界线,因此,即使此地环境恶劣且条件艰苦,仍需众多的战士戍守此地。

在唐代,关于河西走廊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人文内容,例如,玉门关、居延、羌笛、琵琶、胡琴等。

二、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一)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放眼望去,黄河之水渐行渐远,仿佛是奔腾在白云之间,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玉门关这座孤城独自矗立,冷寂孤凉。

使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杨柳之曲,何必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

赏析:《凉州词》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是作者王焕之辞官后自由生活期间创作。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西北边塞的壮阔景色。

首句将眺望黄河时,由下至上、由近及远的景色,将黄河的蜿蜒曲折描绘成“黄河远上白云间”。

诗歌的首句之中,将黄河的源远流长描写得淋漓尽致。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描写出了塞上孤城的已经,在高山黄河的反衬之下,表达出孤城地势的险要及孤危。

河西中心校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工作方案

河西中心校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工作方案

开展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中华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活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坚持做到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努力营造学诗词、用诗词、赏诗词的良好氛围,形成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良好局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的:1、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她“以其极为明显的民族特色、极为精练的形式、极为深刻的内容、极为独有的风格、极富感情的语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映射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光辉,体现着一个民族精神的精华。

”2、将实施“中华诗词进校园”工作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旨在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3、以“中华诗词进校园”作为校园特色教育,达到“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目的。

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年龄段直面经典,与古典诗词“结伴”,与先贤“对话”,在诵读中获得知识,在诵读中明白事理,在诵读中学会做人,在诵读中提高综合素养。

三、实施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华诗词的兴趣;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诵读古诗词,积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诵中感悟,感受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鞭策冒尖;少数尖子生,可引导试着练习写诗,培养部分“小诗人”。

四、实施原则:实施“中华诗词进校园”必须遵循“六大原则”:1、趣味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诵读活动,培养其持久的兴趣。

2、全员性原则:“中华诗词进校园”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坚持全员性的原则下,教师要鼓励一些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诵读古诗词的“尖子生”,鼓励学生学习写一些诗歌作品,培养一些“小诗人”。

河西走廊研学活动名称

河西走廊研学活动名称

河西走廊研学活动名称河西走廊研学活动——丝绸之路的历史探索一、引言河西走廊是中国境内的一个狭长地带,位于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开展了一次名为“河西走廊研学活动”的探索之旅。

二、活动安排1. 第一天:兰州古城之旅我们首先前往兰州,参观兰州的古城区。

兰州作为河西走廊的起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在古城区,我们游览了兰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山桥,欣赏了黄河之美。

随后,我们参观了兰州博物馆,了解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

2. 第二天:敦煌莫高窟之行第二天,我们乘坐火车前往敦煌,这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城。

在敦煌,我们参观了著名的莫高窟,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

在莫高窟中,我们欣赏了壁画和雕塑,了解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和佛教文化。

3. 第三天:鸣沙山月牙泉之旅第三天,我们前往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鸣沙山是一座蜿蜒起伏的沙丘,而月牙泉则是一处清澈见底的湖泊,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

在景区,我们参加了沙漠探险活动,体验了沙漠中的刺激和挑战。

4. 第四天:张掖丹霞地貌之游第四天,我们前往张掖,参观了著名的丹霞地貌。

丹霞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景观,由红色的砂岩和泥页岩组成,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峡谷。

在丹霞景区,我们爬上了著名的丹霞台,俯瞰了壮丽的景色。

5. 第五天:嘉峪关长城之行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是中国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我们沿着长城漫步,感受了古代边塞的守卫之艰辛,了解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

三、活动收获通过这次河西走廊研学活动,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深入了解了河西走廊在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我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莫高窟等,了解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研学前置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研学前置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具体研学主题],如“河西走廊探梦之旅”二、适用年级:[年级]三、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研学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研学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四、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导入与背景知识介绍1. 导入:- 简要介绍研学活动的主题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研学活动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和问题。

2. 背景知识介绍:- 介绍研学目的地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等。

- 分享与研学目的地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

第二部分:前置学习任务1. 知识储备:- 分发研学资料包,包括地图、图片、文字介绍等。

-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完成知识卡片制作。

2. 问题探究:- 提出与研学目的地相关的问题,如“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特点是什么?”“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搜集资料,准备展示。

第三部分:实践技能培训1. 摄影摄像:- 介绍摄影摄像的基本技巧,如构图、光线、角度等。

- 分组练习,指导学生拍摄研学目的地的风景照片或视频。

2. 团队协作:- 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如“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

-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馈1. 研学计划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研学活动的具体安排,如行程、住宿、餐饮等。

- 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反馈与评价:- 学生分享前置课程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1. 研学资料包(地图、图片、文字介绍等)2. 摄影摄像设备3. 团队建设活动道具六、教学时间:[具体时间,如2课时]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讨论、展示等。

2. 知识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的知识卡片和展示内容,评估学生对研学目的地的了解程度。

3. 实践技能:评价学生在摄影摄像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表现。

一带一路 研学课程

一带一路 研学课程

一带一路研学课程一、需求定线路选择河西走廊地区作为研学地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高考试题的情境呈现和区域地理教学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2)河西走廊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具有极高的研学旅行价值。

(3)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宁波,学生有必要了解陆上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河西走廊研学线路的设计以典型自然地理景观(区)为主线,兼顾重要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文化,同时满足学生旅游需求,并考虑河西走廊地区住宿、餐饮、交通等条件的便捷程度,在全面评估了沿途研学点的安全性后,师生共同确定了“敦煌雅丹地质公园-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嘉峪关长城-东风航天城-酒泉泉湖公园-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六天五夜的研学旅行线路。

(1)地理事象探究与特征认知通过实地考察、沿路观察、拍摄记录等方式,探究各研学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特征,认知河西走廊范围、整体特点和内部差异。

(2)地理信息获取与技术应用运用行图、地图、天气等地理信息应用软件,获取研学点的地图信息和重要数据,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提取、分析、比较和综合,能解决研学中的实际地理问题。

(3)典型地貌观察与对比分析考察雅丹地貌、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测量地形、气象等数据,学会从时空变化、整体性角度对比分析两种地貌的成因、特点和差异,提升区域分析和地理综合思维水平。

(4)人文历史解读与艺术欣赏借助描写玉门关、嘉峪关的古诗词并结合实地考察,学会分析古代关隘的区位选择,探讨古代关隘的功能分区,审视古人对自然条件的利用;游览敦煌莫高窟,了解莫高窟的作用和历史地位,提取莫高窟绘画中的地理元素(如古代民俗、聚落建设、宗教信仰等),提升艺术欣赏和解读能力,理解人地关系动态变化的规律。

(5)特殊现象观察与成因探究观察鸣沙山月牙泉的地理位置,探讨“沙山鸣声、泉水不枯”的成因,提升对特殊地理现象的探知欲望,培养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搜集资料
要深入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历史、文化和诗歌特点,需要收集大量相关资料。

可以
从图书馆、互联网、专业机构和当地人民等多方面收集资料,包括历代诗人的诗歌作品、
相关书籍、地理、历史和文化相关资料,还可以在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当地人
民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二、整合资源
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建立资源库,进行分类整理并建立索引,方便用户检
索和使用。

可以分为地理、历史、文化和诗歌四大类,每个类别设立相应的子类别,具体
按照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和诗歌类型进行分类。

三、提供在线学习平台
为了更好地普及河西走廊诗歌文化,需要建立一个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通过
网站或者APP等多种形式提供在线课程,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参与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增
加使用者的参与感和交互性。

四、加强推广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河西走廊诗歌资源,需要加强推广工作,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线下宣传、赞助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和使用这些资源,并对河西
走廊的诗歌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特别是在当地高校、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场所进行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提高课程资源的影响力和价值。

五、增加互动性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课程资源的使用中,需要增加用户的互动体验,可以设置讨
论区、博客等社交平台,让用户可以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参与度。

此外,还可以设置互
动游戏、测试或者线下活动,增强课程资源的趣味性和可玩性,使用户更加投入到学习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
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

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将反映河西走廊边塞风光的历代优秀诗篇的赏析作为研学旅行的推手,游历目的地涉及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游学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关键词: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开发研学设计
河西走廊自汉唐以来,在历代国家战略下,边塞拓展和丝路交通持续了两千多年,
其间无论是武将、文臣,还是信徒、游子,行吟于山川,留世遗篇,经久不绝,延绵千年。

无论是汉唐时期的边塞诗还是明清时期的山水田园诗,这些作品始终与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方水土紧密相连,成为河西大地子民丰厚的文化遗产。

然而,历史的风沙似乎遮蔽了这些鲜活的诗歌文化资源,
青年学子对我们一度繁荣的地方诗歌文化甚至一无所知,可谓只知江南小桥水乡,不知塞北大漠风光。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
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

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进一步传承华夏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研学课程开发
针对如何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这个问题,
我们在近几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些有效的教学探索,开发整理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校课程“诗歌中的河西走廊”,然后将适合研学的篇目按地域分类整理,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篇目,装订成册,成研学课程资料,组织学生研读赏析。

综合描写河西走廊风貌的诗篇:《匈奴歌》、《南山雪》和《祁连山》。

描写兰州地区风貌的诗篇:《题金城临河驿楼》和城北楼》。

描写武威地区风貌的诗篇:《天梯古雪》
、《使至上》、《凉州词》、《武威绝句》、《逢入京使》、《河西春暮忆中》和《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描写张掖地区风貌的诗篇:《薤谷石室》、《宁济公祠《咏五云楼》、《黑河古渡》、《合黎山》、《石峡口山》、《流河》、《大斗拔谷》和《居延海树闻鸾同作》。

描写酒泉地区风貌的诗篇:
《宋纤画像颂》、《送元使安西》、《玉门关》、《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和《塞外杂咏描写敦煌地区风貌的诗篇:《莫高窟咏》、《渥洼池马咏》、《鸣沙山》
和《月牙泉》。

二、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研学课程目标
(1)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人论世,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了解河西走廊灿烂的诗歌文化,提高学生热爱乡、服务家乡的意识。

三、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研学活动课程内容1.研学目的地:
兰州地区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市金城关故址。

登临凭吊金城关。

金城关是千百年来许多中外旅家、使臣、诗人、僧侣、商贾由此行经黄河前往河西走廊起点和要道。

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开发研学活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马兆锋
石杰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批准号GS [2017]GHB1560。

中学课程资源
ZHONGXUE KECHENG ZIYUAN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修正。

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每组实验,对各小组方案做到心中有数,观察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演示。

(3)设计意图
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提问、设计实验、设计方案等,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和创新。

四、课堂小结
(1)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并举例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2)学会分析曲线图、柱状图及表格数据的方法。

(3)合作完成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

五、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是学生必备的生物学素养。

帮助学生回顾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能够使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更有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材料,辨别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

组内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实验步骤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在课后要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相互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搜集学生的易错和疏忽之处,在学生展示时注意引导、点拨。

经过小组讨论、相互修正、动手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等活动,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敢于创新和质疑,获得使自己终身受益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
学,2015(10).
[2]王海凤.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18(76).
经典诗歌推荐:《题金城临河驿楼》(岑参):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2.研学目的地:武威地区
参观武威市博物馆、文庙、雷台景区、天梯山石窟(了解我国早期的石窟艺术)。

游览武威天马广场,一边吟诗一边欣赏城市的风景。

经典诗歌推荐:《武威绝句》(许荪荃):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

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

3.研学目的地:张掖地区
参观张掖市博物馆。

游览焉支山景区、马蹄寺景区、张掖丹霞地貌和张掖市湿地公园。

经典诗歌推荐:《咏五云楼》(罗家伦):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

不望山顶祁连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4.研学目的地:酒嘉地区
参观酒泉市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和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玉门关遗址。

游览西汉酒泉胜迹。

经典诗歌推荐:《月下独酌四首·其二》(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研学目的地:敦煌地区
参观莫高窟景区、鸣沙山景区。

游览阳关遗址。

经典诗歌推荐:《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研学活动课程评价
按照活动小组的分工要求,对照实施标准,对活动组织的各个实施环节进行检测,并根据活动完成情况,对教师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过程评估,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重视活动成果的评比,以诗歌创作、摄影作品等方式呈现,评比结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方式,对此项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齐瑛,石杰.河西走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概述[J].现代语文(教
学研究版),2017(7).
[2]石骏.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例谈[J].学周刊,2013(19).
[3]鲜恩赋.谈研学旅行的语文课程开发[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12).(上接4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