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
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李振楠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奖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第一课时)一、教材解析(一)整体观照:单元解构《曹冲称象》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人文主题,共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均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生活。
学习这一单元,需重点突出以下两条语文要素: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二是“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
(二)精准把脉:单课解读《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积极动脑想出了称大象办法的故事,赞扬了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曹冲称象》的课后练习使单元语文要素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落实。
例如课后练习第一题“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是通过比较探究落实“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这一单元要素。
这一要素,同时应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阅读目标。
课后练习第二题“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借助词句讲述故事的能力,再次落实了本单元另一个教学重点——“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执教对象为二年级学生,针对学生的学段特点,本课教学需观照以下两条要点:(一)精准定位学习起点首先,就学段特征而言,第一学段的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喜欢读故事。
《曹冲称象》作为一篇改写的历史小故事,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易在阅读时产生共鸣,进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其次,就语文能力而言,第一学段的学生具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一定的识字写字与阅读能力,这些均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正确把握学习难点首先,是识字难点。
作为第一学段的学习重点,识字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时需针对课后14个二会字和10个四会字,从字音、字形、字义、书写等方面作具体指导,突破识字难点。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教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成果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优秀课例中的佼佼者。
一、引言《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一篇家书,传承千古,脍炙人口。
这篇课文以简约的文字,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真挚关爱。
在这堂课上,教师将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传承这一份宝贵的家风家训。
二、课堂实录概述1.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解读、知识点讲解、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四个环节。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问题驱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学生参与程度:在本堂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表现出对课文的浓厚兴趣。
4.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课堂实录详述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诸葛亮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学环节:1)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课文主旨。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3)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实践操作:教师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劝诫他人的文章。
3.课堂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知识点,同时拓展学生对家训文化的了解。
四、评析内容1.教学目标达成度: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达成度高。
2.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3.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的参与度,课堂互动良好,学习效果显著。
4.教师教学素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富有感染力。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2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全国小学语文课说课比赛一等奖《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
全国小学语文课说课比赛一等奖《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一、内容简述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关于小学语文课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课件《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节课的主题是让孩子们了解感恩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让孩子们明白饮水思源,感恩他人的道理。
一开场我会以亲切的语气引入话题,问孩子们平时在家或者学校有没有遇到过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们是如何表达的感谢。
这样接地气的提问,能够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
接着我会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故事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让孩子们明白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和品质。
故事里的主人公懂得感恩,知道挖井的辛苦,所以每次用水时都会想起挖井的人。
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课件展示环节,我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和人物形象。
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同时我也会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让他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感恩他人。
1. 简要介绍比赛背景和获奖情况这次的全国小学语文课说课比赛,可真是汇聚了众多教学精英。
参赛的教师们都准备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我荣获了一等奖,课件名为《吃水不忘挖井人》。
获奖的消息传来时,我的心情激动万分。
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我背后付出的辛勤努力的认可。
比赛的背景十分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都展现出了高水平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育情怀。
我的课件以独特的设计思路和亲切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
接下来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课件,它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感恩的重要性。
课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 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这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不仅是一份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感恩他人、珍视美好生活的重要窗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草原》教案(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草原》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透过语言文字想开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学习单元页,了解单元语文要素。
1.读人文主题“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说理解。
师:你们背起行装出发过吗?去过哪?2.质疑:山川湖海的心跳怎么触摸?师:你们触摸过这些地方的“心跳”吗?(板书:心跳)怎样才能触摸它们的心跳?读一读阅读要素。
3.引出阅读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点明:透过文字想开去,就能与作者一起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板书:想开去)二、多方法展开想象,理解难词。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说理解。
师:课文都读了吧,这些词语会读吗?读一读。
渲染勾勒迂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生读词语师:哪个词能让你想开去?说说你想到的画面。
生说。
点明:由一个词语联想到相关的事物或经历,或者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想开去。
(板书:联想想象)让我们读着老舍的文字,想开去,去触摸草原的心跳。
三、自读思考,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试着由所读的文字想开去,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讨论交流:草原美景、迎接客人、热情招待、依依惜别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一)朗读讨论,初步了解第一自然段表达方法。
1.过渡:这草原的景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2.明确:除了写景,还写了作者的感受(和想象)。
部编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作者在描写大雁时对拟人手法的运用。
3.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
而每当萧瑟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也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之后教师提问: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背影》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
课时
一课时
执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背影》是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入了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让学生把握不同类型的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一节课,提高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步:明确语言特点:“素朴”“典雅”“简净”
第二步:初步构思品味的框架——语言特点+作用
这句话具有素朴、典雅、简净的特点。写出了丧事和父亲的失业导致家中光景惨淡。
第三步:语言特点(结合相关词句谈)+作用
这句话的句子都很短,且句句有用,可见语言之简净;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可见语言之素朴而典雅。这句话运用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之感。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影》这篇散文的语言的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说:“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课后的“积累拓展”处又说“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些独具特色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预习提示和“积累拓展”处中本课语言的特点。
第十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第一部分:概述1.1 回顾大赛第十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自从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
本届大赛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高中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展现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交流与发展。
1.2 奖项设置大赛设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奖项,同时还有个人奖、团队奖等各项奖励,激励着各位参赛选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创新和提高。
第二部分:参赛经历2.1 备赛过程无论是备课还是参赛,我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
我通过研读教学资料、调研教学案例以及反复实践探索,最终确定了备赛方案和教学指导思路。
2.2 参赛心得参赛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也意识到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之处。
在评委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下,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
第三部分:获奖感言3.1 荣誉和责任荣获第十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是一种重任和责任。
我会倍加珍惜这份荣誉,更加勤奋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3.2 感谢与展望在此,我要向一直支持和鼓励我的学校领导、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也会继续努力不懈,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更好地回馈社会,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部分:结语感谢大赛组委会和评委老师们的认可与指导,使我在本次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也要向所有参与本届大赛的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语文教学领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与各位一起努力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应以上要求,我会继续撰写文章。
第五部分:参赛经历详述5.1 教学选题和备课在备赛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课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和设计。
部编版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葡萄沟》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葡萄沟》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葡萄沟文本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讲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出产什么水果,哪种水果最惹人喜爱。
第2自然段先讲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再讲秋天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最后讲那里的老乡待客热情。
第3自然段先讲收下来的葡萄运到阴房,接着讲阴房的样子,再讲葡萄干的制作,最后讲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
第4自然段赞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概括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
在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句理解课文,领略到葡萄沟的美丽景色,并为祖国的富饶美丽而骄傲。
教学目标:1.认识“沟、产”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会写“份、坡”等10个字,会写“水果、月份”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
4.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沟、产”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会写“份、坡”等10个字,会写“水果、月份”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
【要点把握】1.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激起学生的兴趣。
导语: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音乐,现在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听一首歌曲,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
听的时候可以拍手打节奏,也可以跟着一起唱。
大家知道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吗?(生答:新疆。
全国小学二年级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
二年级语文《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结构简单,意蕴深刻的文章。
主人公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再画一幅了,玲玲着急地哭了。
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从而引出本文的观点——“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篇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
全文由玲玲和爸爸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重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爸爸说出道理时自然贴切,没有说教之感。
本文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会认“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幅”等10个字,会写“评奖、时间”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2.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幅”等10个字,会写“评奖、时间”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点把握】1.识记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
2.理清课文顺序,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树洞图和树洞手绘画,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导语:(出示树洞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对,这些是树洞,它们就像大树的伤口,看起来既不美观,又让人心疼大树。
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图片。
(出示树洞手绘画)是不是很好看呀?这是一些爱画画的人,看到这些树洞,想让大树重添生机,就用颜料和画笔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爱的图画。
这样一来,这些树洞看上去就没那么难看了。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老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备受好评。
这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文本、结合现实生活拓展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本次优质课评选旨在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一等奖的《诫子书》课堂实录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2.《诫子书》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仅八十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哲理。
这篇文章以严谨的论述、恳切的语气,劝诫儿子勤学立志,严谨治学,成为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同学们对《诫子书》产生兴趣,老师从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故事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明确学习目标老师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篇章结构,体会家训教育的意义。
2.文本解析1) 词语解释老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等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句子分析老师选取了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3) 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3.教学互动1) 学生自主阅读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体会其中的教育思想。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感悟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4.拓展延伸1) 同类文章推荐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经典文章,如《颜氏家训》等。
2) 家庭教育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
2) 引导深入理解文本老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部编版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3、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咱们再读课题!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5篇)
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5篇)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精选5篇)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小编收集整理了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全国一等奖语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2024年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注重文化传承
部编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通过选文、练习和活动 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教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选取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和古 代文化常识,帮助学生了解和热爱中 华传统文化。
强化语文实践
部编版教材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和综合素养。
通过对历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了解命题趋势和考点分布,为教 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把握中考语文评价标准
熟悉中考语文评价标准,明确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便更好地 指导学生的学习。
16
关注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与学生交流、作业批 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兴趣爱好和实际 需求。
202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29
赏析语言艺术
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 美语言,欣赏作者运用语 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 言感受力和审美水平。
拓展文化视野
通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和 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课文,拓宽文化视 野。
8
写作技巧指导
写作基础知识
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 选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提
高学生的写作基础能力。
家校互动平台
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方 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动态和成绩变化。
家长评价
鼓励家长对学生的学习 情况进行评价,提供宝
贵的反馈意见。
22
结果反馈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 学生和家长,帮助学生 认清自己的不足,制定
改进计划。
课程资源整合与拓
06
展延伸
2024/2/29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摘要: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2.《诫子书》作品简介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2) 明确学习目标2.文本解析1) 词语解读2) 句子分析3) 篇章结构3.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2) 案例分享3) 写作实践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2) 教学方法多样3) 学生参与度高2.教学改进空间1) 课堂节奏控制2) 拓展阅读推荐3) 个性化评价机制四、总结1.课堂实录启示2.对语文教育的思考正文: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一、引言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中,一等奖获得者的一堂《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高效的课堂互动赢得了评委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和评析。
《诫子书》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篇家书,以严谨的论述、优美的文辞和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成为了中国古代家书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堂课上,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篇文章,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亲情。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教师首先介绍了《诫子书》的背景,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并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家庭教育观念。
2.文本解析在文本解析环节,教师从词语解读、句子分析、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例如,在解读“夫孝,德之本也”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孝道的内涵。
在分析句子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理解句子背后的意境。
在剖析篇章结构时,教师让学生明白了文章总分总的布局。
3.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组讨论、案例分享、写作实践等。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在案例分享环节,学生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导入: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轼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
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
(读出忧愁)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读出失落、欣喜)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 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二.课文阅读:1,配乐朗读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朗读问题 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4,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5,朗读课文 4. 5. 6 段第二课时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 4 段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 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5. 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三)诵读、鉴赏第 6 段1. 齐声朗读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4. 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5. 齐声朗读第 6 段,体会其特点四、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五.(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l .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l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l .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l .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附录、“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荷塘月色》说课稿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
青山不老教学全国一等奖
青山不老教学全国一等奖这是青山不老教学全国一等奖,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青山不老教学全国一等奖第1篇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
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
有味地细品语句
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
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
(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
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
(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
很天真。
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
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
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
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
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
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
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
从容面对苦难。
豁达乐观。
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9、
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齐读课文)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六、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
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