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液体》教学设计

《液体》教学设计

《液体》教学设计

作者:尹延生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8年第06期

一、《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液体》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模块选修3-3中二级主题“固体、液体与气体”的内容,其基本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

教材选自《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选修3-3模块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主要是由“微观结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液晶”五个问题组成。

2.地位、作用和价值

液体知识点是在固体、气体之后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利用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的巩固和延伸。

学生将通过具体内容的探究学习,进而更好的利用微观解构解释物体的宏观现象。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活现象进行探究,从物理来源生活的角度,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知识基础

学生是高二平行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子动理论、气体、固体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学习特点

平行班学生,自主学习性较差,接受知识较慢,对已有知识掌握不牢逻辑思维不强;但有一定的动手和分析能力。

(三)学生已有经验

学生对液体的宏观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能利用微观结构进行解释。

三、教案

(一)液体的微观结构

1.问题引导:液体对比于气体和固体分子结构有什么不同?宏观表现有什么差别?

2.学生阅读,利用白板进行知识概括:

(1)液体的分子间距比气体的小,很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

(2)液体的分子力比固体的小,具有流动性,扩散速度更快。

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一等奖教案

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一等奖教案

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一等奖教案

1、学习认识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容器,了解不同容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调查总结不同容器的使用场景及其特点;

3、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分析讨论容器的特点及使用场景,启发学生思考有关容器的知识。

二、教学步骤

1、设计活动:

(1)介绍容器:教师让学生认识容器,引导学生了解容器的使用方法。

(2)开展实践活动:教师把容器分组,让学生分别调查每种容器的使用场景及其特点,收集分析数据,并进行总结汇报。

(3)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容器的特点及其使用场景,启发思考容器的知识,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讨论。

2、板书设计:

(1)教师把容器分类,根据不同形状和大小记录在板书上。

(2)教师让学生记录容器的使用场景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引进:

(1)介绍容器:教师让学生认识容器,了解容器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容器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看容器的形状,分析容器的使用场景及其特点。

2、调研活动:

(1)分组调查:教师让学生根据容器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组,学生们分别调查各组中的容器,收集分析数据,并进行总结汇报。

(2)研究分析: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收集的数据,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讨论。

3、教师总结:

(1)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容器的特点及其使用场景,形成一张容器总结表。

(2)教师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容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后检测

1、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容器的特点及使用场景,收集和归纳不同容器的特点;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压强简称液压,是液体容器底、内壁、内部的压强。因为液体的压强等于密度、深度和重力加速度常数之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节。《课程标准》中本节没做具体的要求,但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体验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时身体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通过连通器经历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

模型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光盘、微小压强计、连通器、水槽、水。

学生:关于带鱼的调查资料。

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设计2:9.2液体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设计2:9.2液体教案

2 液体

教材分析与整合:

教科书从分子动理论出发,分析构成气体、固体、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引出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随后围绕液体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这三个问题时教科书从生活现象,实验演示切入,再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研究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到浸润与不浸润以及毛细现象,这都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本节课教科书中也涉及到了液晶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2课时中讲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掌握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会分析表面层分子的微观结构,理解液体表面张力,会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3)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会从分子微观结构对浸润与不浸润想象进行解释。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会进行原因分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对液体的相关特殊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潜入深用分子的微观结构来分析物质的宏观特性和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猛然发觉看似简单的液体竟会蕴含如此多的相关想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动理论不但能在微观意义上研究气体、固体,而且能研究液体。

教学重点:

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

对浸润与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表面张力演示器、肥皂水、儿童吹泡泡液

一分钱硬币、培养皿

毛细现象演示

脱脂棉与普通棉花

新课引入:

复习分子动理论:【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液体》教学设计

【教材选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

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教案(一)

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教案(一)

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教案(一)

教案: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究精神。

教学步骤

第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内容。

2.利用课堂气氛和环境,营造轻松、活泼、富有互动性的学习氛围。第二步:知识讲解与解析

1.明确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

2.整理练习题目并与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和答疑。

第三步:拓展练习

1.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课外知识,创新思考。

2.帮助学生自主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源进行

知识补充和练习提高。

第四步:作业检查与评价

1.针对本节课练习题目,进行检查和评价。

2.通过集体讨论和个别答辩等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课堂互动。

3.课外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思考和

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探究式和情境式等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爱好性,促进了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

反思与展望

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

生综合能力等方面达到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例如有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

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3液体说课稿

液体说课部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液体,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确定,最后是对教学程序的设计。

首先来看一下对教材的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选修3-3第九章第二节,它是一门典型的实验课,很好地体现了选修3-3是实验教材的特点,侧重了物理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了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本节课在内容上共包含五个知识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浸润、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微观结构和表面张力。在内容上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形式上着重强调演示实验,偏重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从学生角度,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学过了分子动理论及相关知识,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考虑到本节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液体的微观结构、表面张力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科学习惯。从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学习方向看来,学生如果把握住了表面张力的相关知识,就把握住了本节课学习的要理,因此本节的学习重点就是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和对相关现象的微观解释,难点定为对液体表面张力形成原因的理解。针对这两个重点,我分别采用启发引导和实验探究的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层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液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液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液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液体》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 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具体应用。本节课从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三部分进行述。承接分子动理论和各物态变化关系等内容,又为本节后面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缺乏一定的认知理解,

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以对比固体的性质来学习液体的微观特点,了解液体

的微观结构

(2)结合自制泡泡水、金属环等进行实验,逐步地分析并掌握液体的表

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

(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浸润和不浸润概念并能对不同现象区分。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固体与液体性质的方法理解液体的微观特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观察各种演示实验并参与探究、讨论和分析,学习从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生活中的叶片上水珠呈球形等物理现象,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2)经历对回形针、金属环、硬币等演示实验的观察、分组实验,参与、交流,养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

(2)浸润与不浸润及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

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

教学设计及理念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认识液体微观结构以及液体表面张力的产

生原因、大小、方向等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生活中相贴切的视频及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什么是浮力

浮力是指液体中物体的上升或下沉的力,是由液体的压力和密度决定的。它是一种有用的力,可以让物体不被重力拉下,而是被浮力支撑。

二、浮力的表现形式

1、物体在液体中上升

当物体放入液体中时,它会被浮力推上,使其上升。这是因为物体的重力和浮力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即重力的作用抵消了浮力的作用。

2、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物体放入液体中,物体受浮力的作用,使其在液体中保持一定的高度。这是因为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即液体的密度抵消了物体的重力。

三、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一项荣誉,旨在表彰具有良好教学成果的学校,以及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以下是获得一等奖的具体教学设计:

1.提出设计思路

首先,探讨浮力的原理,引出浮力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图片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浮力。

2.实施教学设计

(1)教师准备一些实验装置,如浮力实验管、称重秤、液体、玻璃等,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浮力的表现形式。

(2)教师使用PPT等形式,介绍浮力的原理,并展示浮力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浮力的特性。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上升和下降,以及液体对物体浮力的影响,让学生体验浮力的作用。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浮力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获奖原因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一等奖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表彰具有良好教学成果的学校和教师。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压强》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液体压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液体压强》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 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开口塑料筒、橡皮膜、简易压强计、水、盐水、连通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水中的气泡越上升变的越大渔民们发现,带鱼刚从海里被捕捞到船上差不多已经死亡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上述情景中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产生老师演示实验: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①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②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说明: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③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水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液体的压强»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

2、知道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乐于探索自然规律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液体压强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推导三、教学资源:

水槽、液体压强计、玻璃管、盐、烧杯、玻璃棒、橡皮膜、砝码、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提问:为什么深水潜水,要穿特制的潜水服?

2、新课教学

一、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演示一播放视频,提问:下面的薄膜凸出说明什么?

点拨:液体受重力,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演示二播放视频,提问:侧面的薄膜为什么凸出?

点拨:液体由于具有流动性,因而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

展示喷泉图片,问:水为什么会喷出?点拨: 液体由于具有流动性,因而向上也有压强.

总结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三液体内部的压强

介绍U形管压强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说明:如果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放在液体里的薄膜就会变形,U行管的两侧液面就会产生高度差.

点拨: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液

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的关系.

总结二: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新)物理教科版八下《9.2液体的压强》一等奖(教案)

(新)物理教科版八下《9.2液体的压强》一等奖(教案)

9.2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微小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知道流体的概念和流体压强的根本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开展学生由猜想到实验设计、现象分析的能力,由现象概括结论的归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5.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6.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明确探究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2.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

2.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3.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能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微小压强计、水杯、水、玻璃管、橡皮膜、烧杯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哪些同学有过游泳的经历呢?同学们积极发言,都说游到深处感觉胸口更闷。再用课件展示浅海潜水服、深海潜水服,并问:为什么深海潜水服要比浅海潜水服更厚重些?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压强。

教学活动

一、液体压强特点探究

全国教师教学大赛获奖教学设计

全国教师教学大赛获奖教学设计

全国教师教学大赛获奖教学设计

背景

全国教师教学大赛是我国教育界的重要赛事,旨在发现和表彰

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设计。获奖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

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取得显著教学成果的设计方案。

目标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获奖教学设计的简单策略,帮助教师在全

国教师教学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策略

1. 选题:选择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能够引发学生

兴趣和思考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设计:根据选题,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3. 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小组

合作学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评估:设计合适的评估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注意事项

- 简洁明了:教学设计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内容和复

杂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 确认可行性: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确认所选的教学方法和

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避免出现无法实施的情况。

- 引用可确认内容:在教学设计中,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确保教学设计的可信度。

结论

通过以上简单策略,在全国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教学设计奖项

的机会将会增加。请教师们遵循上述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汽化和液化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汽化和液化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3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一、情景引入

按照教材中的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选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第37页至第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共分为四小节,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八章气体,第九章第一节固体的基础上对液体相关性质的研究,在学习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加深了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好基础。在教材中,本节课共分为五部分内容: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以及液晶,考虑到教学大纲中关于后三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没有做严格的要求,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并用它研究了气体和固体,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验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避免被动填鸭,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注意逻辑线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基本性质;

2. 知道液体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增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养成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性质;

2.对相关表面张力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

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教法】

对液体的表面张力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对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主要实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用具】

硬币,毛笔、铁丝环、棉线、玻璃杯、肥皂水等二人一套,色素,学生自备牛奶,多媒体素材。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

液体

1、液体的微观结构:分子在不固定平衡位置附近做小振动,形成暂时的分子规则排布

宏观性质: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比固体扩

散快。

2、液体表面张力

的性质

实验一:液体表面

存在收缩的趋势

实验二:液体表面

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

总结:液体的表面

存在张力,张力的方向

在液面内

【教学设计说明】

1.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又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重视应用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以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而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信息提供者,实验材料的准备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实验器材改进。在教材中,棉线圈实验里的棉线圈都是由一根或者两根棉线固定的。实验过程中,棉线圈很容易绞在一起,使得实验时很难将棉线圈中的液体膜刺破,而且刺破液体膜采用的是烧热的钢针,需要酒精灯,很不方便。我在教学中改用三根短线将棉线圈固定,用粉笔将棉线圈中的液体膜刺破(粉笔吸水,液体膜自破),表面张力使棉线圈外的液体膜收缩,棉线圈将形成一个很规则的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