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案例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
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
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
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工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和单位。
3.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4.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重力的计算。
5. 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和应用。
2.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3.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采用实验法观察和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有关引力定律的知识。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日月星辰运动中的应用。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检查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卫星导航、天体探测等。
2. 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学中的重要性,如黑洞、星系演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万有引力定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如嫦娥探月、火星探测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章节,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器材:准备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测量所需的实验器材。
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教案设计

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原理及计算方法。
3.了解引力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物质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4.发展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出问题引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和讨论一下:1.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被发现的?3.万有引力定律具有哪些性质?4.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或排斥?二、实验探究学生们将进行如下实验:1.实验一:探究万有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实验设备:两个不同的质量木球,细线,卷尺,砝码操作步骤:1.悬挂一个木球,并将一个细线连接在木球上。
2.拿出第二个木球,将它的细线与第一个木球的细线套在一起,将两者耦合。
3.在细线上加上一定的质量,使两个木球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4.使用卷尺测量两个球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数据。
5.重新测量两个球之间的距离,并以此类推,一直到两个木球完全碰在一起。
6.观察木球的运动轨迹,以及其所受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规律。
7.实验二:探究万有引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实验设备:不同物质的球体,磁铁,电子秤,细线,卷尺操作步骤:1.先准备好所有的物品,并将每个物品的质量记录下来。
2.将一个细线连接在一个球上,并使其悬挂在磁铁下面。
3.使用电子秤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记录下数据。
4.将其他物体分别也放在磁铁下面,将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的距离,重复步骤3。
5.观察每个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规律。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木球的运动轨迹,以及每个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总结出,万有引力具有以下规律:1.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万有引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两个物体的重心的连线方向。
三、讨论与总结1.在进行实验时是否存在误差?如何减少误差?2.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4.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例如在物理学研究中?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练习题。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案例 高密市第四中学 宋伟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案例高密市第四中学宋伟一、教案背景:1、高中物理2、一课时二、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三、教材分析: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间的引力推广到任何物体间的引力;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相结合的推理推理知识建构结构。
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月地检验”和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四、通过该课学习,能够完成以下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万有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六、教学难点:1.对“月—地检验”过程的理解。
2.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七、教学活动:【教学媒体】1.教室电脑多媒体系统。
2. PowerPoint课件、Flash动画(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动画,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运动及受力的动画)、苹果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落地的图片。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3. 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表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含义。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数学表达式及其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数学表达式及其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如行星运动、卫星轨道等。
4.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地球表面的实际问题,如重力加速度、地球质量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物体浮沉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观点。
七、拓展与延伸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
2. 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供学生课后复习和深入学习。
2. 网络资源:推荐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在线教程和科研论文,供学生参考。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2. 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天文观测、物理实验等,增强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一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比较强烈的体会科学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神奇宇宙现象及科学史实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采用科学是清净探究法,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去充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成功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心里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具有创造能力的活动,不断鼓舞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兴趣与积极性中学习知识。
教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万有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采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假设和推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做出自己的评价,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教学方法科学史情景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回放播放视频(美丽星空)。
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先带领大家进入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地方。
(视频)1.看着这样美丽的地方,同学们感觉如何?是不是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有一种身临其境想亲自去探索期中奥秘的冲动?2.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行星运动,才构成了这神奇的宇宙,才出现了这种.种神奇的现象。
高二物理下册《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本案例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宇航员失重现象、苹果落地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万有引力的存在。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
2.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高二物理下册《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高二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既是学习难点,也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关键时期。本案例以高二下册物理课堂为背景,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平面运动和力学知识,引导他们探索万有引力定律的奥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物理现象,激发他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案例以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梯度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案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4.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3. 实例分析: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地球绕太阳旋转、卫星绕地球旋转等实例,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间的引力,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如: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行星运动规律)进行讨论。
三、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策略
创新教学方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教案

创新教学方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掌握如何计算万有引力的大小和方向;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思考和探究物理原理。
二、教学内容1.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2.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3.万有引力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拓展教学法本课采用拓展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方法,以培养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思维能力。
拓展教学法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交流和结构的形成,着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法本课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示实验,结合图像直观理解,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的差异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四、教学流程1.探索问题“如果你在太空中漂浮,为什么会感受到地球的吸力呢?”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2.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万有引力的概念。
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利用重力计等装置,探究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大小的计算方法。
3.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具体实例。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4.创新应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万有引力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五、教学评价1.鉴定能力通过小组展示和问题讨论,考核学生理解力和理论掌握程度。
2.计算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和小组答题,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公式的能力。
3.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汇报和个人展示,考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差异性,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困难,使得探究式教学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必修教材2第六章第3课时教案:万有引力定律

第 6 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 3 课时
教学课题: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及意义;②理解引力常量; ①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掌握掌握方法;②学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答问题。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自然界的必然规 律,从而认识客观世界。 教学器材 教学难点 相关课件,常规教具 公式理解与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卢小柱个人电子教案(xzlu@)
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②
D、两个物体所受的引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 1 和 ,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 2 10
2、火星质量和半径分别为地球质量和半径的 度为 g,则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多少? 解:对火星上的物体: m1 g1 G 对地面物体: m 2 g 2 G 得:g1=0.4g
Mm R
2
5 、分析 思考 G 的物理 意义及单位
m 2 R
②在两极附近时,向心力为零,重力最大,有 Gmax= G
Mm R2
所以,赤道处重力加速度 g 最小,两极 g 最大。 2、地面上的物体通常只分析重力(地球自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绕地球转 动的物体(比如卫星)通常只分析万有引力。 Mm 即:地面物体的重力 G 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则 mg=G 2 r 3、上式变换有: gR 2 GM 叫做黄金代换式。 4、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 g= G 则 g'=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讨论、探究、点拨、练习 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引入: 1、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行星绕太阳转、月球和卫星绕地球转、苹果等物体总是 往下落等。为什么呢?这些力是不是相同的作用力? 2、上节课得出了结论: F 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6.3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5)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常用定律,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它的发现过程是漫长曲折的。
教科书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
它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学生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从知识建构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及公式的适用范围。
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月-地检验的推到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
【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课件、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
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体验式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教案设计

体验式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教案设计万有引力定律教案设计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属于重点难点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讲解、背诵和计算为主,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或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更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
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并能解答有关练习和考题。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原理和应用场景,并能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和探究。
3.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案例3.课堂实践环节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加强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体验感。
2.采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逼真、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3.探索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如课件、演示、模拟、游戏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和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现象、场景或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概括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例如:(1)为什么月亮总是朝着地球的同一面?(2)为什么与地球距离最近的行星不是金星而是水星?(3)火星比地球轻,为什么它的密度比地球小?(4)我们如何测定物体的质量和重量?(5)如何计算两个星球之间的引力大小?2.讲解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等方式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各个重要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包括:(1)牛顿的有引力定律是什么?(2)如何计算万有引力的大小和方向?(3)万有引力的应用场景有哪些?(4)如何进行万有引力的量算和单位转换?3.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验、模拟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和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过程和效应。
例如:(1)使用两个羽毛球和一根细线,制作一架羽毛球天平,比较两个羽毛球的质量和重力大小。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引言: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长期研究物理时所探讨出来的定律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理解和实验验证,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科的理解,更可以探究到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未知领域,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进一步探究和加深自己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及相关量的定义。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及实验方案。
4.学生能够探究万有引力对于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过程。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及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发现过程。
2.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3.掌握实验过程和具体操作方法,懂得利用科学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三、教学内容1.概念及定义物体之间的引力随着它们的互相靠近而增强,随着它们彼此远离而减弱。
这种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距离越近引力就越大。
这种受力叫做万有引力。
而万有引力的大小由质量之积除以距离平方。
2.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于公元1670年发现的,牛顿通过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发现了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力存在着本质一致性。
牛顿在这一基础之上,得到了引力定律,并且公式化表示这一定律。
3.实验方案和方法探究万有引力的实验方案主要是通过悬挂两个物体,利用弹簧天平来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从而推算出两个物体之间所存在的接近距离和重力加速度等重要数据,进一步推算出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从而验证定律的正确性。
四、教学方法和步骤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宣讲+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来感受物理法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通过PPT讲解,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第二步:进行实验前的讲解,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6.3万有引力定律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 (5)

6.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教学课时】2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即。
知道了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那么大家想到过,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吗?还有,月球能够绕地球运转,说明月球与地球之间也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转的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1、月-地检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 =6.4×106m,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一起点评。
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则,,r=60R,得代入数据解得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2、万有引力定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把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推广到宇宙万物之间,你觉得合适吗?发表自己的见解。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_物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资料讲解(2021最新汇编)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_物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张格丽宝鸡中学 721013)【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3节【设计理念】1.本课设计中,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探究场所,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学习、探究,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从上述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其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阅读教材, 根据定律内容得出表达式: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 ◆进一步猜想: 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是否都存 mm F = G 1 2 2 ,式中 G 是比例系数,即引力常 在这样的力? r ◆提问 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量;r 为球心间距离。 式中物理量表示什么? 定律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 内容: 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 的乘积成正比, 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m1 和 m2 的乘积成正比,与它 ◇学生观察视频,通过讨论交流得出:采用 的二次方成反比。 们之间的距离 r 的二次方成反比。 ◆提问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光杠杆”原理使微小物理量放大的方法。 前面研究弹力时用到过该方法, 显示桌面的微 小形变。 (四)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G 的测定 ◆提问 1万有引力定律呢? /id_XMjU1MTc2MzU 生平。/view/量地球质量; /view/77792.htm 2、进一步证实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 ◆提问 2:卡文迪许实验用到哪一重要的实验方 3、使万有引力定律更具有实际意义。 法?这一实验有什么重要意义?
T
(二) “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该吸引力遵从太阳与 Mm 1、提出问题 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即: F天 = G 2 。 ◆提问 1:是什么力使苹果落回地面?为什么在山 r 顶也会感到重力作用? 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就是苹果的重力,即: ◆提问 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 F地 = mg 。 的力,是否遵循相同的规律? 2、猜想假设 ◇学生演绎推理: ◆提问:对于以上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假设我们的猜想成立,则有: Mm 3、推理检验 F天 = G 2 = ma n ① 启发:如何设法验证上述猜想? r Mm 背景: “天上”的力―月球受到的力; F地 = G 2 = mg ② “人间”的力―苹果受到的力,假设苹果的质量 R 与月球的质量相同。 a R2 ◆问题 1: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对月球有什么作 两式相比得: n = 2 。
g
r
用?它有什么特点? ◆问题 2: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与我们熟知的重力 有什么关系?
2
代入数据可得:
◆问题 3: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是否遵从太阳与行
Mm 星间引力的规律呢?即 F地 = G 2 是否成立呢? R
an =
4π 2 r ≈ 2.7 ×1 = 2 ≈ ,说明猜想成立。 /view/1984.htm g 3600 r 能否利用以上参数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得出结论 这就是著名的“月―地检验”,这一检验表明,地 ◇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大胆地把以上结论 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 推广到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即万有引力。 阳、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相同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分析 材分析与教法分析
1、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 2 第六章第三节 人民教育 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2、编写意图:本节教材重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 教材分析 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3、内容性质和地位: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推演,是下节课教学内容 的基础;是一种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相结合的推理知识建构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 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1、教学方法:对教材和学情分析,选择“启发式教学法”最合适。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PPT 演示文稿及辅以图片视频。 3、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重温定律的发现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 理论证等科学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理想模型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理解事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体 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 艰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理论推算―实验检验的探究方法; (2)月-地检验的推导过程。 (1)学生对于万有引力的存在缺乏感性的认识; (2)理解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三、课堂小结 ◇自行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尤其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要理解“月―地检验”。 ◆提问 1: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得出的? ◆提问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是什么? ◇叙述定律内容,列出表达式,分析各物理 如何理解距离 r 和常量 G? 量的含义。 ☆多媒体逐渐展示知识建构图。 四、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 P41“问题与练习”。 2、通过互联网查找阅读牛顿、卡文迪许生平相关资料。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案例 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案背景与教学课题 教案背景与教学课题
1、面向学生 □高中 2、学科 □物理 3、课时 1 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了解; (2)完成预习习题。
教案背景Leabharlann 教学课题万有引力定律
3
五、板书设计
6.3 万有引力定律
(一)行星与卫星间的引力 1、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3、推理检验 4、得出结论 (二) “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 1、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3、推理检验(月―地检验) 4、得出结论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 1、定律内容 2、表达式 3、科学意义 (四)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G 的测定 1、卡文迪许简介 2、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3、G 的数值及单位 4、测出引力常量 G 的科学意义。 “教然后知不足” ,只有真正深入才会发现不足之处,现反思总结如下: (1)从三维目标达成来看,本节课能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会, 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上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展示没有给予及时的表扬。 (2)本节课的学习重在体会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复习用到的知识。让学生学
教学反思 会探究问题的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生在本节课中既学到了方法又提高了能力。
(3)教材没有介绍 G 的测定实验,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了解该实验。因为它不只测 量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同时也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直接验证,还有让学生理解实验原 理,体会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4
1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 教学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 ◆提问 1:回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过程,回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模型简 忆该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 化、演绎推理等。 ◆提问 2: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关系时,每 ◇牛顿第二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牛 一步推理的依据是什么? 顿第三定律。 ◇学生做出猜想:行星与卫星间的力和太阳 二、新课教学 (一)行星与卫星间的引力 与行星间的力应遵循相同的规律。 1、提出问题 ◆提问: 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行星与 ◇学生演绎推理:假设猜想成立,则有: 它的卫星? Mm 4π 2 2、猜想假设 F1 = G 2 ① F2 = m 2 r ② r T ◆提问:对于以上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3、推理检3356.htm ▲通过资料验证以上猜想。 ◇思考讨论后展示猜想: “天上” 的力与 “人 说明: 该检验方法在牛顿的年代是无法进行的,那 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 时还不知道地球的质量。 ◇思考讨论后得出: 4、得出结论 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提供月球圆周运动的 行星与卫星间的力和太阳与行星间的力遵循相同 4π 2 的规律,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向心力,即: F天 = ma n = m 2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