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病证

合集下载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
2、淋证
辩证分型: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附】尿浊
辩证分型:湿热内蕴、脾虚气陷、肾元亏虚
3、癃闭
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道阻塞、脾气不升(也称中气不足)、肾阳衰惫
4、关格
辨证分型:1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2脾肾阳虚,寒湿内蕴;
3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辩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结血瘀、瘀血阻窍、心肾失调
虚证(心阴亏虚、忧郁伤神、心神惑乱、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肝阴亏虚)
2、血证
辨证分型:1鼻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肝火上炎、气血亏虚
2齿衄:胃火炽盛、阴虚火旺
3咳血: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
4吐血: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
5便血:肠道湿热、气虚不摄、脾胃虚寒
6尿血:下焦热盛、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
7紫斑(肌衄):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
3、汗证(自汗、盗汗)
辨证分型:肺胃不固、营卫不与、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痰饮
辩证分型:1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2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与、阴虚内热)
3溢饮
4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
4、中风
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胀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
干疳
补益气血
八珍汤
眼疳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
兼证
口疳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
崩漏
脾虚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
肾气虚
补益肾气,固冲止血
苁蓉菟丝子丸
肾阴虚
滋水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
肾阳虚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
血瘀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逐血汤
血热
实热
苓桂术甘汤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胃痛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上痛
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
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肺痨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最新中医病证分类及编码

最新中医病证分类及编码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ZBF060 风邪热毒证ZBFP10 风盛脾虚证ZBFD 风、毒证类ZBFR 风、热证类ZBFD00 风毒证ZBFROO 风热证ZBFD10 风毒入里证ZBFR01 风热偏盛证ZBFD20 风毒在表证ZBFR02 风重于热证ZBFH 风、寒证类ZBFR03 热重于风证ZBFH00 风寒证ZBFR04 风热俱盛证ZBFH10 风寒袭表证ZBFR10 风热壅盛证ZBFH11 风寒外袭证ZBFR20 风热袭表证ZBFH20 风寒束表证ZBFR21 风热外袭证ZBFH30 风寒化热证ZBFR22 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ZBFH40 风寒闭肺证ZBFR23 风热外侵证ZBFH41 风寒束肺证ZBFR24 风热外犯证ZBFH50 风寒犯肺证ZBFR30 风热在表证ZBFH51 风寒袭肺证ZBFR40 风热化火证ZBFH60 风寒犯目证ZBFR50 风热犯肺证ZBFH70 风寒阻络证ZBFR60 风热闭肺证ZBFH80 风寒痹阻证ZBFR61 风热闭肺,心气虚衰证ZBFH90 风寒湿阻证ZBFR70 风热客睑证ZBFH 91 风寒湿痹证ZBFR80 风热上犯证ZBFH92 风寒湿邪证ZBFR81 风热上扰证ZBFM 风、湿证类ZBFR82 风热上攻证ZBHM20 寒湿阻滞证ZBS010 暑厥证ZBHM30 寒湿瘀滞证ZBSF 暑、肺证类ZBHM40 寒湿瘀郁证ZBSF10 暑伤肺胃证ZBHM50 寒湿蕴肤证ZBSF20 暑伤肺络证ZBHM60 寒湿困脾证ZBSF30 暑犯肺卫证ZBHM70 寒湿入络证ZBXM 暑、湿证类ZBHM80 寒湿阻络证ZBXM00 暑湿证ZBHJ 寒、经络证类ZBXM10 暑湿袭表证ZBHJ10 寒滞经络证ZBXM20 暑湿在表证ZBHP 寒、脾证类ZBXM30 暑湿内蕴证ZBHP10 寒邪犯胃证ZBXM31 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ZBHP11 寒邪客胃证ZBXM40 暑湿热蕴证ZBHV 寒、气证类ZBXM50 暑湿蕴结证ZBHV10 寒凝气滞证ZBXM60 暑湿交阻证ZBHV20 寒凝气聚证ZBXM70 暑湿困脾证ZBHR 寒、热证类ZBXM71 暑湿伤脾证ZBHR10 寒热错杂证ZBXM80 暑湿困阻中焦证ZBHR20 表寒里热证ZBXM90 暑湿困伤心脾证ZBHR21 外寒内热证ZBXMA0 暑湿弥漫三焦证ZBHT 寒、痰证类ZBSJ 暑、津液证类ZBHT10 寒饮停肺证ZBSJ10 暑伤津气证ZBHT20 寒饮伏肺证ZBSR 暑、热证类ZBM010 湿困中焦证ZBMR70 湿热动血证ZBM020 湿郁三焦证ZBMR80 湿热酿痰证ZBM030 湿邪外感证ZBMR81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ZBM040 湿邪蕴积证ZBMR90 湿热浸淫证ZBM050 湿邪浸渍证ZBMR91 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证ZBMD 湿、毒证类ZBMRA0 湿热伤胃证ZBMD00 湿毒证ZBMRB0 湿热伤阴证ZBMD10 湿毒侵淫证ZBMRC0 湿热上蒸证ZBMD20 湿毒蕴结证ZBMRD0 湿热下注证ZBMD30 湿毒蕴肤证ZBMRD1 湿热下注,膀胱滞涩证ZBMD40 湿毒中阻证ZBMRD2 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证ZBMF 湿、肺证类ZBMRD3 湿热下注,肝胆湿热证ZBMF10 湿阻肠道证ZBMRE0 湿热蕴结证ZBMF11 湿阻肠道,传导ZBMRE1 湿热蕴阻证失司证ZBMJ 湿、经络证类ZBMRF0 湿热蕴蒸证ZBMJ10 湿阻盘络证ZBMRF1 湿热薰蒸证ZBMJ20 湿邪阻络证ZBMRG0 湿热蕴毒证ZBMP 湿、脾证类ZBMRG0 湿热蕴伏证ZBMP10 湿脾胃证ZBMRM0 湿热蕴肠证ZBMRJ0 湿热壅盛证ZBMRK0 湿热壅结证ZBUDB0 火毒外泄证ZBR180 热盛动风证ZBUDC0 胎火蕴毒证ZBR181 热极生风证ZBUJ 火、经络证类ZBR190 热邪内郁证ZBUJ10 虚火灼络证ZBR200 热结血室证ZBUR 火、热证类ZBR210 邪热炽盛证ZBUR10 火热炽盛证ZBR220 邪热留恋证ZBUR20 火热伤阴证ZBR230 邪热郁蒸证ZBUR21 火热伤津证ZBR240 邪热壅结证ZBUR30 火热扰心证ZBR250 邪热内扰证ZBUR40 火热邪毒壅盛证ZBR251 邪热内陷证ZBUY 火、阴证类ZBR252 邪热内闭证ZBUY10 火盛伤阴证ZBR260 邪热传里证ZBUY20 郁火伤阴证ZBR261 邪热传里,肺胃热盛证ZBR 热证类ZBR270 邪热未清证ZBR000 热证ZBR271 邪热未清,阴液亏损证ZBR001 热邪偏盛证ZBR280 邪郁化热证ZBR010 热盛酿脓证ABRD 热、毒证类ZBR020 热盛肉腐证ABRD00 热毒证ZBR030 热炽腑实证ABRD01 邪毒热证ZBR040 腑实热结证ABRD10 热毒炽盛证ZBR050 热入胞宫证ABRD11 热毒炽盛,邪入营血证ZBRDF0 热毒酿脓证ZBRSA0 热伏少阳证ZBRDG0 热毒伤阴证ZBRSB0 热郁少阳证ZBRDG1 热毒伤津证ZBRX 热、心证类ZBRDH0 热毒火盛证ZBRX10 热陷心包证ZBRDM0 胎毒蕴热证ZBRX20 热闭心包证ZBRF 热、肺证类ZBRX21 热闭心包,血络瘀滞证ZBRF10 热伤肺津证ZBRX30 热入心包证ZBRF20 热伤肺络证ZBRX31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ZBRF30 热客肺经证ZBRX40 热在心营证ZBRF40 热犯肺胃证ZBRX41 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证ZBRF50 热壅肺窍证ZBRX 热、血证类ZBRF60 热入肺卫证ZBRXA0 热盛血瘀证ZBRF61 热在肺卫证ZBRXB0 热盛动血证ZBRF70 热蕴大肠证ZBRXC0 热迫血证ZBRF80 热结肠燥证ZBRXD0 热结血瘀证ZBRF90 热邪犯肺证ZBRXE0 热与血结证ZBRFA0 热邪壅肺证ZBRXF0 热入血结证ZBRG 热、肝证类ZBRX 热、血分证类ZBRG10 热郁胆腑证ZBRXL0 热入血分证ZBRJ 热、经络证类ZBRXL1 热在血分证ZBRJ10 热盛伤络证ZBRY 热、阴证类ZBRJ20 热蕴络瘀证ZBRY10 热盛伤阴证ZBX030 邪阻膜原证ZBXJ30 邪窜经络证ZBX031 邪伏膜原证ZBXJ 邪、厥阴证类ZBX040 外邪侵入证ZBXJA0 邪犯厥阴证ZBXP 邪、脾证类ZBX041 外邪侵入,热毒炽盛证ZBX050 温邪内陷证ZBXP10 外邪犯胃证ZBX060 余邪未尽证ZBXV 邪、气分证类ZBX061 余邪未尽,痰瘀ZBXV10 邪入气营证滞络证ZBX070 余邪留恋证ZBXV11 邪在气营证ZBX071 余邪留恋,气阴ZBXV12 邪入气营,热毒内陷证两伤证ZBX080 余邪扰目证ZBXV13 邪入气营,热毒内蕴证ZBX090 正盛邪实证ZBXV20 邪入气分证ZBX100 正虚邪恋证ZBXV21 邪在气分证ZBX101 正虚邪恋,肺脾ZBXS 邪、少阳证类气虚证ZBXS10 邪郁少阳证ZBX102 正虚邪恋,风内扰动证ZBXS10 邪入少阳证ZBX103 正虚邪恋,痰蒙清窍证ZBX104 正虚邪恋,阴虚ZBXS21 邪在少阳证肺热证ZBXU 邪、火证类ZBX105 正虚邪恋,余热未清证ZBX110 正虚邪留证ZBXU10 邪郁化火证ZBXYA1 邪在营血证ZBYP10 宿食伤脾证ZBXYB0 邪入营分证ZBYP20 食滞胃肠证ZBXYB1 邪在营分证ZBYP30 乳食伤胃证ZBV 情志证类ZBYP40 积滞伤胃证ZBV010 情志郁结证ZBYT 饮食、痰证类ZBV011 情志抑郁证ZBYT10 食滞痰阻证ZBV020 情志内伤证ZBYT20 食浊阻滞证ZBV030 情志失调证ZBW 外伤证类ZBV040 忧郁伤神证ZBW000 外伤证ZBV050 惊恐证ZBW010 跌仆伤胎证ZBV060 惊恐伤神证ZBW020 皮肉破损证ZBV070 惊恐惊厥证ZBW030 眼珠破损证ZBV080 惊恐痉厥证ZBW031 眼珠破损,风邪乘袭证ZBV090 暴受惊恐证ZBWJ 外伤、经络证类ZBV100 惊恐惊风证ZBWJ10 外伤损络证ZBVP 情志、脾证类ZBWJ20 外伤目络证ZBVP10 思虚伤脾证ZBWX 外伤、血证类ZBVV 情志、气证类ZBWX10 外伤血瘀证ZBVV10 惊恐气逆证ZBWX11 外伤瘀滞证ZBVS 情志、肾证类ZBWX20 鼻伤衄血证ZBVS10 惊恐伤肾证ZBC 虫证类ZBVS11 恐惧伤肾证ZBC010 虫积证ZBCF 虫、肺证类ZYYD 阴、毒证类ZBCF10 虫邪犯肺证ZYYD10 阴毒外发证ZBCF20 虫扰于肠证ZYYD20 阴虚毒恋证ZBCF30 虫积肠道证ZYYF 阴、肺证类ZBCP 虫、脾证类ZYYF10 阴虚肺热证ZBCP10 虫积伤脾证ZYYF20 阴虚肺燥证ZBCM 虫、湿证类ZYYF30 阴虚肠燥证ZBCM10 虫湿壅络证ZYYG 阴、肝证类ZBCT 虫、痰证类ZYYG10 阴虚肝旺证ZBCT10 虫痰互结证ZYYG20 阴虚风动证ZYYH 阴、寒证类ZY 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ZYY 阴证类ZYYH00 阴寒证ZYY010 亡阴证ZYYH10 阴寒凝聚证ZYY020 阴闭证ZYYH11 阴寒凝滞证ZYY030 伤阴证ZYYH20 阴寒内闭证ZYY040 腑实阴伤证ZYYH21 阴寒内结证ZYY050 久病伤阴证ZYYM 阴、湿证类ZYYM10 阴虚湿热证ZYY051 久病伤阴,虚火上炎证ZYY060 疹后阴伤证ZYYP 阴、脾证类ZYY070 真阴衰竭证ZYYP10 阴伤胃败证ZYYA 阴、阳证类ZYYV 阴、气证类ZYV140 气郁证ZYVT11 气滞痰郁证ZYV150 气滞证ZYVT12 气痰阻证ZYV160 气脱证ZYVT20 气滞痰瘀证ZYV170 清气不升证ZYVT30 气滞水停证ZYV180 上气不足证ZYVT40 气虚水停证ZYV190 元气衰败证ZYVT50 气虚痰结证ZYV200 元气败脱证ZYVT51 气虚痰滞证ZYV201 元气败脱,心神ZYVT60 气郁痰凝证散乱证ZYV210 元气不足证ZYVT61 气郁痰结证ZYV211 元气不足,阴血ZYVT70 气郁痰阻证亏损证ZYV220 元气亏虚证ZYVU 气、火证类ZYV230 中气不中证ZYVU10 气火郁结证ZYVU20 气郁化火证ZYV231 中气不足,膀胱失约证ZYV240 中气亏虚证ZYVX 气、血证类ZYV250 中气下陷证ZYVX10 气血不足证ZYVX11 气血不足,收摄失司证ZYV251 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证ZYV252 中气下陷,膀胱ZYVX20 气血亏虚证失约证ZYV260 腑气不通证ZYVX21 气血亏虚,毒滞难化证ZYV270 痹气郁结证ZYVX22 气血亏虚,邪毒久证ZYVXM1 气虚瘀滞证ZYX170 瘀血证ZYVXJ0 气衰血脱证ZYX180 瘀血痹闭证ZYVXK0 气滞血瘀证ZYX181 瘀血痹阻证ZYVXK1 气滞血郁证ZYX190 瘀血内滞证ZYVXK2 气滞血阻证ZYX191 瘀血内结证ZYVXK3 气滞瘀血证ZYX192 瘀血内停证ZYVXK4 气结血瘀证ZYX193 瘀血内停,清窍受阻证ZYVY 气、阴证类ZYX194 瘀血内阻证ZYVY10 气阴不足证ZYX195 瘀结证ZYVY20 气阴亏虚证ZYX200 瘀血阻滞证ZYX201 瘀血凝滞证ZYVY21 气阴亏虚,湿热内蕴证ZYVY30 气阴两虚证ZYX202 瘀血停滞证ZYVY40 气阴两伤证ZYX203 瘀血停着证ZYX204 瘀血留滞证ZYVY41 气阴两伤,余热不尽证ZYVY50 气阴耗伤证ZYX210 瘀血阻膈证ZYVY51 气阴耗竭证ZYX220 瘀肿疼痛证ZYVY52 气液耗伤证ZYX230 瘀滞证ZYX 血证类ZYX240 瘀滞胞宫证ZYX010 血滞证ZYX250 瘀滞肌肤证ZYX020 血枯证ZYX260 下焦瘀滞证ZYX030 血虚证ZYX270 瘀积发黄证ZYXT21 血瘀痰滞证ZYJZ10 津伤化燥证ZYXT30 瘀痰化火证ZYT 痰证类ZYXU 血、火证类ZYT010 痰饮内停证ZYXU10 血瘀化火证ZYT011 痰饮内阻证ZYXU20 瘀滞化火证ZYT020 痰饮内盛证ZYXX 血、心证类ZYT030 痰饮上逆证ZYXX10 败血冲心证ZYT040 痰饮留腹证ZYXX20 瘀血凌心证ZYT050 痰饮留膈证ZYXX30 血不养心证ZYT060 饮停胸胁证ZYXY 血、阴证类ZYT070 饮溢四肢证ZYXY10 血虚阴亏证ZYT080 饮阻胸膈证ZYXZ 血、燥证类ZYT090 水饮内停证ZYXZ10 血燥生风证ZYT091 水饮内扰证ZYXZ20 血燥失养证ZYT100 浊痰上逆证ZYJ 津液证类ZYT110 痰闭证ZYJ010 津液干枯证ZYT120 浊闭证ZYJ020 津液亏耗证ZYT130 痰核留结证ZYJ021 津液亏损证ZYT140 痰蒙清窍证ZYJ030 阴液不足证ZYT141 痰浊上蒙证ZYJ031 阴液不足,火毒ZYT142 痰浊蒙窍证炽盛证ZYJ032 阴津不足证ZYT143 痰蒙神窍证ZYTF10 痰浊阻肺证ZYTV30 痰气阻膈证ZYTF20 痰浊壅肺证ZYTV40 痰郁结证ZYTF30 痰浊蕴肺证ZYTV41 痰气凝结证ZYTF40 水饮留肠证ZYTV50 痰气壅实证ZYTM 痰、湿证类ZYTV60 水气上凌证ZYTM00 痰湿证ZYTV61 水气凌心证ZYTM10 痰湿痹阻证ZYTV62 水气凌心犯肺证ZYTM20 痰湿蒙蔽证ZYTR 痰、热证类ZYTM21 痰湿蒙窍证ZYTR00 痰热证ZYTM22 痰湿蒙蔽心神证ZYTR10 痰热动风证ZYTM23 痰湿蒙塞清窍证ZYTR20 痰热腑实证ZYTM30 痰湿内阻证ZYTR21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ZYTM40 痰湿上阻证ZYTR30 痰热结胸证ZYTM50 痰湿中阻证ZYTR40 痰热内闭证ZYTM60 痰湿阻滞证ZYTR41 痰热内闭心窍证ZYTM61 痰湿结滞证ZYTR42 痰热闭肺证ZYTM70 痰湿阻结证ZYTR43 痰热闭窍证ZYTM71 痰湿结聚ZYTR44 痰热内闭清窍证ZYTM72 痰湿凝结证ZYTR45 痰热蔽窍证ZYTM80 痰湿蕴结证ZYTR50 痰热内扰证ZYTM90 痰湿蕴肺证ZYTR60 痰热上蒙证ZYTM91 痰湿侵肺证ZYTR61 痰热上壅证ZZXP61 心脾两虚,虚风ZZF010 肺脏亏虚证动越证ZZXP70 心脾气虚证ZZF020 肺失治节,水道不利证ZZXP80 心脾血虚证ZZF030 肺虚不固证ZZXP90 心脾湿热证ZZF040 肺卫不固证ZZXPA0 心脾受损证ZZF041 肺卫气虚证ZZXPB0 心脾郁热证ZZFG 肺、肝证类ZZXPC0 劳伤心脾证ZZFG10 肺肝风热证ZZXPC1 劳伤心脾,气不ZZFG11 肺肝风热,血热壅滞证摄精证ZZXV 主、气证类ZZFG20 肝肺热盛证ZZXV10 心气不足证ZZFH 肺、寒证类ZZXV20 心气亏虚证ZZFH10 肺虚寒证ZZXS 心、肾证类ZZFH20 肺虚感寒证ZZXS10 心肾不交证ZZFM 肺、湿证类ZZXS20 心肾亏虚证ZZFM10 肠道湿热证ZZXS30 心肾气虚证ZZFM11 大肠湿热证ZZXS40 心肾阳虚证ZZFJ 肺、经络证类ZZXS50 心肾阴虚证ZZFJ10 肺经风热证ZZXU 心、火证类ZZFJ20 肺经热盛证ZZXU10 心火炽盛证ZZFJ30 肺经受热证ZZXU11 心火偏亢证ZZFJ31 肺经受热,痰湿凝滞证ZZXU20 心火上炎证ZZFJ40 肺经湿热证。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在中医中,常见的病症有很多种,需要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感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益气解表,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这些病症都是表现为感冒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不同的治疗。

其中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的表现,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三拗汤合止嗽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袭肺和咳嗽等症状。

其中包括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和风燥伤肺等症状。

其中包括桑菊饮、桑杏汤、杏苏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和痰热等症状。

其中包括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和哮喘等症状。

其中包括沙参麦冬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寒包热哮和风痰哮等症状。

其中包括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三子养亲汤、固本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气虚耗伤益气养阴,阴阳虚损滋阴补阳。

常见中医病证精华汇总

常见中医病证精华汇总

常见中医病证精华汇总 49类疾病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缓解期: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虚喘: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2016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可打印背诵】

【2016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可打印背诵】

【2016】实践技能【中医常见病证57种】一、感冒⑴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⑵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⑶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①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②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⑴外感咳嗽①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②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③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⑵内伤咳嗽①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②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③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⑴发作期①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②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③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⑵缓解期:①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②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⑴实喘①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②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③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④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⑤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⑵虚喘①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②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③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痨⑴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⑵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⑶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⑷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⑴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⑶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⑷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⑸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⑹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⑺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⑴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⑵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⑶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⑷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⑸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⑹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活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⑺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⑴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⑵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⑶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⑷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⑸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⑴风痰闭阻: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⑵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⑶瘀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⑷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⑸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⑴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⑵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⑶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⑷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⑸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⑹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⑺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②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③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④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⑵虚证①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②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③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⑴寒邪内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⑵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⑶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⑷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⑸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⑹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⑴暴泻①寒湿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②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③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⑵久泻①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②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③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⑴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⑵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⑶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⑷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⑸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⑹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⑴实秘①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⑵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⑶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⑵虚秘:①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②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③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胁痛⑴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⑵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⑶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⑷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⑴阳黄①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②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③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④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⑵阴黄:①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②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⑶黄疸消退后的调治:①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②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③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⑴外感头痛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⑵内伤头痛①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②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③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④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⑤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⑥气虚头痛:健脾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十九、眩晕⑴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⑵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⑶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⑷痰浊中阻:化痰袪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⑸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一)中经络⑴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⑵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⑶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二)中脏腑⑴闭证①痰热腑实: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②痰火瘀闭: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最新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最新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7紫斑(肌衄):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
3、汗证(自汗、盗汗)
辨证分型:肺胃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痰饮
辩证分型:1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2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气不和、阴虚内热)
3溢饮
4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
久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肝郁泄泻
第二种辨证分型:
感受外邪(寒湿、湿热)
内伤所致(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
8、便秘
辩证分型:
实秘:肠胃积热(热秘)、气机郁滞(气秘)、阴寒积滞(冷秘)
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9、痢疾
辨证分型:湿热痢、痰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
10、霍乱
正疟(邪盛)、温疟(热证)、寒疟(寒证)、热瘴(热证)、冷瘴(湿证)、劳疟(气血两虚)、疟母(血瘀痰结)
备注:瘴疟(热瘴、冷瘴)
二、肺病证
1、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哮病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辩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结血瘀、瘀血阻窍、心肾失调
辨证分型:
寒霍证(轻证、重证)
热霍证
干霍乱
11、虫证

中医执业助理考试 技能 常见病证型总结及趣味记忆

中医执业助理考试 技能 常见病证型总结及趣味记忆

第一章内科一、感冒(一)常人感冒1.风寒感冒2.风热感冒3.暑湿感冒(二)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2.阴虚感冒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2.风热犯肺证3.风燥伤肺证(二)内伤咳嗽(痰痰肺阴)1.痰湿蕴肺证2.痰热郁肺证3.肝火犯肺证4.肺阴亏耗证三、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证2.热哮证3.寒包热哮证4.风痰哮证5.虚哮证(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2.痰热郁肺证3.表寒肺热证4.痰浊阻肺证5.肺气郁痹证(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2.肾虚不纳证3.正虚喘脱证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2.虚火灼肺证3.气阴耗伤证4.阴阳两虚证六、心悸(气血阴阳水瘀痰)1.心虚胆怯证2.心血不足证3.阴虚火旺证4.心阳不振证5.水饮凌心证6.瘀阻心脉证7.痰火扰心证七、胸痹(气阴心肾阴阳虚)1.心血瘀阻证2.气滞心胸证3.痰浊闭阻证4.寒凝心脉证5.气阴两虚证6.心肾阴虚证7.心肾阳虚证八、不寐(肝胆脾肺肾)1.肝火扰心证2.心胆气虚证3.心脾两虚证4.痰热扰心证5.心肾两虚证九、痫病痫病风痰痰火瘀,心脾心肾两亏虚)1.风痰闭阻证2.痰火扰心证3.瘀阻脑络证4.心脾两虚证5心肾亏虚证十、胃痛(寒热食肝+阴寒瘀)1.寒邪客胃证2.湿热伤中证3.饮食伤胃证4.肝气犯胃证5.胃阴亏耗证6.脾胃虚寒证7.瘀血停胃证十二、呕吐(食肝痰邪,吐阴阳气)(一)实证1.食滞内停证2.肝气犯胃证3.痰饮内阻证4.外邪犯胃证(二)虚证1.胃阴不足证2.脾胃阳虚证3.脾胃气虚证十二、腹痛(寒热食肝+寒瘀)1.寒邪内阻证2.湿热壅滞证3.饮食积滞证4.肝郁气滞证5.中虚脏寒证6.瘀血内停证十三、泄泻(寒热食肝+气阳)(一)暴泻1.寒湿内盛证2.湿热伤中证3.食滞肠胃证(二)久泻1.肝气乘脾证2.脾胃虚弱证3.肾阳虚衰证十四、痢疾(6个证)1.湿热痢2.疫毒痢3.寒湿痢4.阴虚痢5.虚寒痢6.休息痢十五、便秘(冷热气,阴阳气)(一)实秘1.冷秘2.热秘3.气秘(二)虚秘1.阴虚秘2.阳虚秘3.气虚秘十六、协痛(三肝瘀)1.肝郁气滞证2.肝胆湿热证3.肝络失养证4.瘀血阻络证十七、黄疸(湿热胆毒寒湿脾)(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2.湿重于热证3.胆腑郁热证4.疫毒炽盛证(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2.脾虚湿滞证十八、头痛(寒热湿,气血阴阳痰瘀)(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2.风热头痛3.风湿头痛(二)内伤头痛1.气虚头痛2.血虚头痛3.肾虚头痛4.肝阳头痛5.痰浊头痛6.瘀血头痛十九、眩晕(气血阴阳痰瘀)1.气血亏虚证2.肾精不足证3.肝阳上亢证4.痰湿中阻证5.瘀血阻窍证二十、中风(一)中经络(络阳风)1.风痰入络证2.风阳上扰证3.阴虚风动证(二)中脏腑(脏腑痰痰痰)闭证1.痰浊闭阻证2.痰热腑实证3.痰火瘀痹症脱证阴竭阳亡证(三)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2.气虚络瘀证3.肝肾亏虚证二十一、水肿(一)阳水(风水湿湿湿)1.风水相搏证2.水湿浸渍证3.湿热壅盛证4.湿毒浸淫证(二)阴水1.脾阳虚衰证2.肾阳衰微证3.瘀水互结证二十二、淋证(气血石膏劳热)1.气淋2.血淋3.石淋4.膏淋5.劳淋6.热淋二十三、阳痿(肝肝肾肾心脾)1.肝郁不舒证2.湿热下注证3.命门火衰证4.惊恐伤神证5.心脾亏虚证二十四、郁证(气火痰,神脾肾)1.肝气郁结证2.气郁化火证3.痰气郁结证4.心神失养证5.心脾两虚证6.心肾阴虚证二十五、血症(一)鼻衄(玉龙归桑)1.胃热炽盛证2.肝火上炎证3.气阴亏虚证4.热邪犯肺证(二)齿衄(胃清心,阴六茜)1.胃火炽盛证2.阴虚火旺证(三)咳血(百白黛桑)1.阴虚肺热证2.肝火犯肺证3.燥热伤肺证(四)吐血(十心龙归)1.胃热壅盛证2.肝火犯胃证3.气虚血溢证(五)便血(黄地归)1.脾胃虚寒证2.肠道湿热证3.气虚不摄证(六)尿血(小白药归)1.下焦湿热证2.肾虚火旺证3.肾气不固证4.脾不统血证(七)紫斑(十茜归)1.血热妄行证2.阴虚火旺证3.气不摄血证二十六、消渴(一)上消肺热津伤证(二)中消1.胃热炽盛证2.气阴亏虚证(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2.阴阳两虚证二十七、内伤发热(气血阴阳气痰瘀)1.气虚发热证2.血虚发热证3.阴虚发热证4.阳虚发热正5.气郁发热证6.痰湿郁热证7.血瘀发热症二十八、虚劳(一)气虚1.心气虚证2.脾气虚证3.肺气虚证4.肾气虚证(二)血虚1.肝血虚证2.心血虚证(三)阴虚证1.肝阴虚证2.心阴虚证3.脾阴虚证4.肺阴虚证5.肾阴虚证(四)阳虚证1.心阳虚证2.脾阳虚证3.肾阳虚证三十、痹症(寒热痰瘀肝肾虚)1.风寒湿痹(1)行痹(2)痛痹(3)着痹2.风湿热痹3.痰瘀痹阻证4.肝肾阴虚证三十一、痉证(邪三热痰阴血亏)1.邪壅经络证2.肝经热盛证3.阳明热盛证4.心营热盛证5.痰浊阻滞证6.阴血亏虚证三十二、萎证萎证脾胃肝肾虚,肺热湿热脉络瘀)1.脾胃虚弱证2.肝肾亏虚证3.肺热津伤证4.湿热浸淫证5.脉络瘀阻证三十三、腰痛(寒热瘀虚)1.寒湿腰痛2.湿热腰痛3.瘀血腰痛4.肾虚腰痛(1)肾阴虚证(2)肾阳虚证第二章外科一、乳癖(冲痰)1.冲任失调证2.肝郁痰凝证二、湿疮1.湿热蕴肤证(急性)2.脾虚湿滞证(亚急性)3.血虚风燥证(慢性)三、痔(风湿瘀脾)1.风热肠燥证2.湿热下注证3.气滞血瘀证4.脾虚气陷证六、肠痈1.瘀滞证(初期)2.湿热证(酿脓期)3.热毒证(溃脓期)第三章妇科病一、崩漏(崩漏热瘀脾肾虚)1.血热证(1)虚热证(2)湿热证2.血瘀证3.肾虚证4.肾虚证(1)肾阳虚证(2)肾阴虚证(3)肾气虚证三、痛经痛经气滞寒热瘀,气血亏虚肾气虚)1.气滞血虚证2.寒凝血瘀证3.湿热瘀阻证4.气血亏虚证5.肾气亏虚证四、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证2.肾阳虚证3.肾阴阳俱虚证五、带下病带下脾肾夹湿毒,肝肾亏虚血枯阻)(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2.肾虚证3.阴虚夹湿证4.湿热下注证5.热毒炽盛证(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虚证2.血枯瘀阻证六、胎漏、胎动不安(热肾气血虚)1.血热证2.肾虚证3.气血虚弱4.跌仆伤胎5.癥瘕伤胎第四章儿科一、肺炎喘嗽寒热痰毒阴脾虚,心阳厥阴难喘息)(一)常证1.风寒闭肺2.风热闭肺证3.痰热闭肺证4.毒热闭肺证5.阴虚肺热证6.肺脾气虚证(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2.邪陷厥阴证二、小儿泄泻(一)常证(寒热食肝脾肾虚)1.风寒泻证2.湿热泻证3.伤食泻证4.肝郁脾虚证5.脾虚泻证6.脾肾阳虚泻证(二)变证1.气阴两虚证2.阴竭阳脱证三、厌食症(不异胃)1.脾失健运证2.脾胃气虚证3.脾胃阴虚证四、水痘(水痘肺气心包肺)(一)常证1.邪伤肺卫证2.邪炽气营证(二)变证1.邪陷心包证2.邪毒闭肺证。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中医常见病证

中医常见病证

中医常见病证中医常见病证是指在中医学中经常遇到并且有固定的临床表现的疾病。

这些疾病往往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障碍以及寒热湿燥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总结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冠心病是中医常见病证中的一种。

在中医看来,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功能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

中医治疗冠心病通常采用调理心脏气血、活血化瘀的方法,例如运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气血运行。

慢性支气管炎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肺脾两脏虚弱、外邪侵袭所致。

患者常有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有温化肺气、调理脾胃功能的特点。

可以运用中药煎汤、服药或者针灸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消化性溃疡也是中医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将消化性溃疡归类为中焦病证,认为其病因主要是脾胃失调,气滞血瘀。

患者表现为上腹痛、饱胀、恶心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有调理脾胃、活血化瘀的特点。

可以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功能,通过针灸来舒缓病情,促进溃疡的愈合。

除此之外,中医常见病证还包括感冒、过敏性鼻炎、痛经、失眠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看来,往往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脏腑功能的紊乱,进而引发了相应的病症。

中医治疗这些病证通常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来达到康复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常见病证是中医学中经常遇到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障碍以及环境等因素引起。

中医治疗常见病证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活血化瘀,以及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通过对常见病证的研究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中医常见病症

中医常见病症
第二十九页,共62页。
证属脾胃虚寒之胃痛,宜温养脾胃
党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菖蒲
台乌 黄芪 炙草 生姜
连服六剂后,胃脘逐渐舒适,余无它感,原方又服六剂 ,疼痛稍缓,食欲略增,时有口干津少之感,原方去菖 蒲、台乌、生姜、加麦芽,连服十剂,疼痛缓解,食欲 渐趋正常。嘱节饮食。
第三十页,共62页。
2. 患者,女性,55岁,杭州上城五金交电化工有限公司退休 职工。2005年4月30日就诊。 刻见胃脘胀痛,牵连两胁,伴有腹胀,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纳 食尚可,口不干。大便溏薄,日2-3次,不成形,便前腹痛 ,解后痛减。舌质淡红,苔白,脉两关弦细。患者平素性 情抑郁。 方药:炒陈皮12 g 白芍15 g 枳壳12 g 炒防风6 g 木 香12 g 炒川连6 g 郁金9 g 柴胡12 g 大腹皮9 g 冬术 12 g 茯苓12 g 香附12 g 首乌藤30 g 淮小麦20 g 炙 甘草6 g 合欢皮12 g 丹皮9 g 焦山楂15 g 柒剂 患者服药后,胃脘胀满感觉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无 腹痛。两胁胀痛感觉已明显减轻。 二剂:去丹皮,加入八月札12,以加强理气之力。
第十二页,共62页。
四、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头痛鼻塞,咳嗽痰
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
证机概要:阳气虚者,感邪易从寒化,且易感受 风寒之邪.即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 邪。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
第十三页,共62页。
五、阴虚感冒:
证候: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头
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
第二十一页,共62页。
初病在气
气滞: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
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中医基本证型

中医基本证型

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 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 4 痰热腑实2、虚证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 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 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 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五呃逆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1癫—痰气郁结2癫—心脾两1胃中寒冷2.虚喘1.气虚血瘀虚3狂—痰火扰1肺气虚耗证1寒凝心脉2胃火上逆神4狂—痰热瘀3气机郁滞2肾虚不纳证2正虚阳脱结5狂—火盛阴4脾胃阳虚3正虚喘脱证四不寐伤五肺痈1、肝火扰心五痫病5胃阴不足1. 初期2、痰热扰心1风痰闭阻六腹痛2. 成痈期3、心脾两虚2痰火扰神1寒邪内阻证3. 溃脓期4、心肾不交3瘀阻脑络2湿热壅滞证4. 恢复期5、心胆气虚4心脾两虚3饮食积滞证5心肾亏虚4肝郁气滞证2脾肾两虚六痴呆5瘀血内停证4瘀血内阻3痰浊蒙窍1髓海不足6中虚脏寒证六泄泻三积聚4、浊痰阻塞证1邪犯胸肺1、暴泻1、聚证5、脾气不升证2饮停胸胁1寒湿内盛证1肝气郁结证6、肾阳衰惫证3络气不和2湿热伤中证2食滞痰阻证七、气血津液4阴虚内热3食滞肠胃证2、积证一郁证三溢饮表寒里饮2、久泻3气滞血阻证1肝气郁结证四支饮1脾胃虚弱证4瘀血内结证2气郁化火证1寒饮伏肺2肾阳虚衰证5正气瘀结证3痰气郁结证2脾肾阳虚3肝气乘脾证四鼓胀4心神失养证一消渴七痢疾1、气滞湿阻证5心脾两虚证1上消肺热津伤1湿热痢2、水湿困脾证6心肾阴虚证2中消胃热炽盛2疫毒痢3、水热蕴结证二鼻衄3中消气阴亏虚3寒湿痢4、瘀结水留证1、热邪犯肺4下消肾阴亏虚4阴虚痢5、阳虚水盛证1胃热炽盛5下消阴阳两虚5虚寒痢6、阴虚水停证2肝火上炎一自汗、盗汗6休息痢五疟疾3气血亏虚1肺卫不固八便秘1、正疟三齿衄2心血不足1气秘2、温疟1、胃火炽盛3阴虚火旺2冷秘3、寒疟1阴虚火旺4邪热郁蒸3气虚秘4、瘴疟:热瘴四咳血一内伤发热4阴虚秘5、瘴疟:冷瘴1燥热伤肺1、阴虚发热5阳虚秘6、劳疟2肝火犯肺2、血虚发热五、肾系病证3阴虚肺热3、气虚发热四、肝胆病证一水肿五吐血4、阳虚发热一胁痛1、阳水1胃热壅盛5、气郁发热1、肝郁气滞证1风水相搏证2肝火犯胃6、痰湿郁热2、肝胆湿热证2湿毒浸淫证3气虚血溢7、血瘀发热3、瘀血阻络证3水湿浸渍证六尿血一气虚4、肝络失养证4湿热壅盛证1下焦湿热1、心气虚二黄疸2、阴水2肾虚火旺2、脾气虚1、阳黄1脾阳虚衰证3脾不统血3、肾气虚1热重于湿证2肾阳衰微证4肾气不固一血虚2湿重于热证3瘀水互结证六便血1、心血虚3胆腑郁热证二淋证1肠道湿热2、肝血虚4疫毒炽盛证1、热淋2气虚不摄一阴虚2、阴黄2、石淋3脾胃虚寒1、肺阴虚1寒湿阻遏证3、血淋七紫斑2、心阴虚2脾虚湿滞证4、气淋1血热妄行3、脾胃3、黄疸消退后调5、膏淋2阴虚火旺4、肝阴治1湿热留恋证6、劳淋3气不摄血5、肾阴虚2肝脾不调证三癃闭一痰饮一阳虚3气滞血瘀证1、膀胱湿热证1脾阳虚弱1、心阳虚2、肺热壅盛证2饮留胃肠2、脾阳虚3、肝郁气滞证二悬饮3、肾阳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龙胆泻肝丸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胃痛:上腹胃脘部今心窝处疼痛。
1.寒邪客胃证——良附丸
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
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证——清中汤
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证——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和鳖甲煎丸
十八、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
十六、胁痛: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痒证——一贯煎
十七、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
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
二十、中风: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二)中脏腑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八、不寐: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九、痫病:突然意识丧失,甚则扑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
1.肺阴亏损Leabharlann ——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昊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常见中医病证(蓝字部分为2016版与旧版不同之处)
1、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咳嗽、咳痰。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6.休息痢——连理汤
十五、便秘: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
(不分实秘、虚秘;无血虚秘,但例题有)
1.热秘——麻子仁丸
2.气秘——六磨汤
3.冷秘——温脾汤
4.气虚秘——黄芪汤
5.血虚秘——润肠丸
6.阴虚秘——增液汤
7.阳虚秘——济川煎
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十一、呕吐: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有声有物。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
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证——理中汤
3.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
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七、胸痹: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
4.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证——四神丸
6.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
十四、痢疾: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
1.湿热痢——芍药汤
2.疫毒痢——白头翁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驻车丸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十二、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
十三、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
(不分暴泻久泻)
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
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6.气虚头痛——益气聪明汤
十九、眩晕:眼花或眼前发黑;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
4.痰湿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