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_唐超
2014年ESC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
ESC/ESA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 2014?年?8?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
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
有趣的是,除了?ESC/ESA发布的最新指南,?ACC/AHA也发布了非心脏手术?CVD评估防治指南(详见2014ACC/AHA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B受体阻滞剂评估意见),建议读者综合两者长处进行阅读学习。
以下为?ESC/ESA非心脏手术?CVD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其中涉及到的指南内容推荐等级及证据等级参考?ACC/AHA成人稳定型缺血心脏病指南更新的附表一。
另有关ESC/ESA及ACC/AHA指南进一步分析见解读非心脏手术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两大指南一、重视?CVD并发症ESC/ESA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并发症带来的治疗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严格来说,非心脏手术后?CVD并发症好发于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型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VHD及心律失常的患者。
非心脏手术引起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异常及心脏异常负荷。
造成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机制主要有两点:(1)冠脉狭窄引起血液动力学波动,造成血流受限,进而出现因代谢需求异常引起的血液供需比例失调。
(2)压力异常引起的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常伴有血管炎症、血管收缩功能改变及凝血异常。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着。
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 并发症的评估指标。
下表为各种介入或手术治疗风险率归类。
多数稳定型心脏病患者可以承受低中度风险手术治疗,无需进一步评估对于存在潜在或已知CVD风险且风险因素较为复杂的患者,必须全面评估其手术造成的CVD风险。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邹玉宝;惠汝太;宋雷【摘要】介绍了最新发表的《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的基本内容,有助于规范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治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供临床同行参考.%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of the recently published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hinese Adult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which tend to offer a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improved prognosis of patients.【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作者】邹玉宝;惠汝太;宋雷【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内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内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心内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1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 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3 mm,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该病的基本特征是心肌肥厚及猝死发生率高.从1958年Teare教授首先对HCM进行详细描述至今,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2/3的HCM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大部分患者已经克隆到致病基因.2003年,美国就开始推出了HCM基因诊断技术.随着疾病致病基因的进一步明确、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飞速进展和大数据处理的智能化,HCM精准诊断在临床上已逐步实现.临床观察到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中国人群中并不少见.已有研究揭示成年人HCM患病率为80/10万,粗略估算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因此HCM的规范化诊治和早期干预得到越来越多心血管专科医师的重视. 欧美医学界十余年前就开始着手规范HCM的诊断和治疗.200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首次发布了HCM专家共识,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表了第一部《HCM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年ESC也发布了《HCM诊断与治疗指南》.而在中国,有关HCM诊治共识或者指南的制定工作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2007年《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和2011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是指导临床医生规范诊疗的主要技术标准.众所周知,近年来HCM研究进展迅猛,并且国内医学界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HCM研究的成果,因此总结国内外有关HCM诊疗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的HCM 疾病特点,及时更新HCM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从事HCM临床诊疗的专家撰写了《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期望通过该指南的撰写和推广,规范HCM 的临床诊疗行为,并有效改善HCM患者预后.特此撰文对该指南进行精要解读,供临床医生参考.1 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绝大部分HCM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约60%的成年HCM患者可检测到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其中40%~60%为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已发现27个致病基因与HCM相关),这些基因编码粗肌丝、细肌丝、Z盘结构蛋白或钙调控相关蛋白;5%~10%是由其他遗传性或非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包括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病、肉碱代谢疾病、溶酶体贮积病)、神经肌肉疾病(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线粒体疾病、畸形综合征、系统性淀粉样变等,这类疾病临床罕见或少见;另外还有约25%~30%是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HCM的发病机制仍有待明确.HCM大体病理可见心脏肥大、心壁不规则增厚、心腔狭小,一般左心室壁肥厚程度重于右心室,组织病理可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及形态异常等.2 分型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 l ow tract gradient,LVOTG),可将HCM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3种类型.安静时LVOTG≥30 mmHg(3.99 kPa)为梗阻性;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 mmHg(3.99 kPa)为隐匿梗阻性;安静或负荷时LVOTG均<30 mmHg(3.99 kPa)为非梗阻性.这种分型有利于指导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型方法.另外,约3%的患者表现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HCM.此外,根据心肌肥厚部位,也可分为心尖心肌肥厚、右心室心肌肥厚和孤立性乳头肌肥厚HCM.3 诊断3.1 症状HCM的临床症状变异性显著,一些患者可长期无症状,而有些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猝死.儿童或青年期确诊的HCM患者症状更多、预后更差.临床症状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功能受损、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等有关,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或者先兆晕厥、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HCM扩张期心力衰竭等.3.2 体征HCM体格检查所见与患者疾病状态有关,典型体征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关,在心尖和胸骨左缘之间可闻及递增递减型杂音,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因素可使心脏杂音增强,常见于患者从蹲、坐、仰卧等姿势变换为直立姿势时,以及Valsalva动作、室性早搏后代偿性搏动的心肌收缩力增强或使用硝酸甘油后.3.3 辅助检查除了进行全面的心脏病史和家族史信息收集、体格检查以外,还需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学、影像学等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监测、运动负荷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心内导管检查等,具体总结如下.(1)所有患者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2)所有HCM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等.对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患者,推荐行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计划行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患者建议行经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以确定消融位置.(3)所有HCM患者均应行24~48 h动态心电图监测.(4)对静息时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有症状的患者,可行运动负荷检查,以排除隐匿梗阻.(5)心脏磁共振成像较超声心动图提供的信息更多,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是识别心肌纤维化最有效的方法,而LGE与死亡、SCD等风险正相关.若条件允许,所有确诊或疑似HCM的患者均应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6)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适用于:①有明显心绞痛症状而冠状动脉状况会影响下一步治疗策略的患者或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②有心脏停搏的成年幸存者,或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7)疑诊HCM,当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可行心内导管检查:①需要与限制型心肌病或缩窄性心包炎鉴别;②怀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之间存在差异;③需行心内膜活检鉴别不同病因的心肌病;④拟行心脏移植的患者术前评估.3.4 基因诊断基因突变是绝大部分HCM患者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基因诊断对于HCM的诊断价值比较明确.推荐所有HCM患者进行遗传咨询;推荐所有临床诊断为HCM的患者进行基因筛查,检测方法为定制的多基因深度靶向测序.能承受经济负担的患者,可行全外显子或全基因组筛查,并对筛出的候选致病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筛查基因包括编码肌小节致病基因、HCM相关类型综合征的致病基因等.HCM致病基因的外显率为40%~100%,发病年龄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且近年来研究发现,约7%的HCM患者存在多基因或复合突变,发病可能较单基因突变者更早、临床表现更重、预后更差,因此对基因诊断的结果解释应谨慎.应当确定HCM患者直系亲属是否临床受累或者遗传受累.如果HCM患者筛查出了明确的致病突变,不管其直系亲属是否存在临床表现,均推荐一代测序检测该致病突变,并同时对所有直系亲属(尤其是携带该突变的亲属)进行仔细的临床检查.如果先证者尚未进行基因检测,或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检测到尚未报道过的临床意义不确定的突变时,其一级亲属应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由于存在外显延迟或年龄依赖的遗传外显性,HCM患者亲属需定期临床复查.3.5 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上很多种疾病都能够引起心肌肥厚,并且引起HCM的病因也多种多样,必须注意鉴别,以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1)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突变,约60%HCM是由肌小节蛋白的编码基因突变所致,临床表现就是典型的HCM,基因诊断是确诊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2)糖原贮积病.该病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即严重的左心室肥厚,早期进展为扩张期,常伴心室预激和传导异常等心电图表现.除传统的检查外基因检测有确诊价值,主要有Danon病和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γ2亚基编码基因突变(PRKAG2)心脏综合征.(3)Anderson-Fabry病.成年HCM的患者中约有0.5%~1.0%最终确诊为Anderson-Fabry病.半乳糖苷酶(galactosidase,GLA)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内缺乏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是病因.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病理检查有特异表现,确诊有赖于α-半乳糖苷酶A活性的测定,基因检测也可用于该病的诊断.(4)Friedreich共济失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X25基因第一内含子(GAA)n发生异常扩增或X25基因点突变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步态和肢体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阳性和骨骼异常.34%~77%的患者伴有心肌肥厚.(5)线粒体疾病,由核DNA或线粒体DNA突变所致,多系统受累,以对有氧代谢需求高的脑、骨骼肌以及心肌表现为主.心脏病变见于40%的患者,其中心肌肥厚最常见.实验室检查血乳酸、丙酮酸最小运动量试验阳性,心肌活检表现特异.基因分析发现核DNA或者线粒体DNA突变等有助于确诊.(6)畸形综合征.一些畸形综合征合并心肌肥厚,仔细体检能够发现其他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由编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包括Noonan,LEOPARD,Costello和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CFC).这些综合征多合并发育异常,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7)系统性淀粉样变,可多系统受累,常累及心脏,左心室肥厚通常为对称性,可明显增厚,但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或者正常电压.除心室肌外,房间隔和瓣膜也可发生增厚.组织病理检查能够确诊.总之,HCM相关综合征临床罕见,心肌肥厚是其特点之一,一般会同时累及其他系统或器官,并且各有特点,这与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的HCM不同,临床上出现特殊征象(如智力发育迟缓、感音神经性耳聋、视力受损、步态失衡、感觉倒错/感觉异常/神经性疼痛、腕管综合征、肌无力、雀斑样痣/咖啡牛奶斑、血管角质瘤等)时,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HCM相关综合征等情况,基因诊断是主要的鉴别手段之一.(8)强化运动引起的心肌肥厚,无HCM家族史,心肺运动功能较好,超声心动图常显示左心室腔内径增大、室壁轻度均匀增厚(未出现极端不对称或者心尖肥厚),通常不合并左心房增大、严重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和组织多普勒显示的收缩速度降低,终止体能训练可使肥厚程度减轻.(9)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心肌肥厚通常呈对称性,为均匀的低回声,一般室壁厚度≤15 mm,经严格血压控制,6~12个月后左心室肥厚程度减轻或者消退.(10)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其中主动脉瓣狭窄心肌肥厚70%~80%为对称性轻度肥厚,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临床表现与主动脉瓣狭窄类似,需要仔细行心脏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能清晰可见隔膜存在.(11)冠心病合并心肌肥厚,冠心病患者多有相关危险因素,心电图R波电压一般不高,超声心动图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征象.(12)内分泌异常导致的心肌肥厚,即肢端肥大症,过度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疾病(如嗜铬细胞瘤)会导致心肌肥厚,治疗这些内分泌疾病后左心室肥厚会缓慢逆转. (13)药物导致的心肌肥厚,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包括促代谢合成的类固醇、他克莫司(tacrolimus)和羟氯喹,可以导致左心室肥厚,但室壁厚度很少会大于15 mm,停药后左心室肥厚可以逆转.4 治疗为便于了解某一治疗的价值,该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4.1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治疗4.1.1 药物治疗(1)Ⅰ类推荐:①对于静息时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推荐一线治疗方案,给予无血管扩张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以改善症状;②对于静息时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但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症的患者,推荐给予维拉帕米以改善症状(小剂量开始,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但对LVOTG严重升高(≥100 mmHg(13.3 kPa))、严重心衰或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维拉帕米应慎用;③除β受体阻滞剂外(或合并维拉帕米),推荐另外给予丙吡胺以改善静息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症状(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虽目前国内尚无此药,但对有渠道购得的患者,可予以推荐;④治疗急性低血压时对液体输入无反应的梗阻性HCM患者,推荐静脉用苯肾上腺素(或其他单纯血管收缩剂). (2)Ⅱa类推荐:①静息时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动静脉扩张剂,包括硝酸盐类药物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②对于不耐受β受体阻滞剂和维拉帕米或有禁忌证的有症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应考虑给予地尔硫卓以改善症状(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3)Ⅱb类推荐:①对于静息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无症状患者,可考虑采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以减小左心室压力;②对于有症状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可考虑谨慎采用低剂量襻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以改善劳力性呼吸困难;③可考虑给予丙吡胺作为单一疗法,以改善静息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症状.丙吡胺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应用时需注意.4.1.2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适应症包括临床适应证、有症状患者血流动力学适应证和形态学适应证,具备这些适应证的患者建议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并建议在三级医疗中心由治疗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进行.(1)临床适应证:①经过严格药物治疗3个月,基础心率控制在60次/min左右,静息或轻度活动后仍出现临床症状,既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或加拿大胸痛分级Ⅲ级的患者;②尽管症状不严重,NYHA心功能未达到Ⅲ级,但LVOTG较高及有其他猝死的高危因素,或有运动诱发的晕厥的患者;③外科室间隔切除或植入带模式调节功能的双腔(DDD)起搏器失败;④有增加外科手术危险的合并症的患者.(2)有症状患者血液动力学适应证: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检查,静息状态下LVOTG≥50 mmHg(66.5 kPa),或激发后LVOTG≥70 mmHg(93.1 kPa).(3)形态学适应证:①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肥厚,梗阻位于室间隔基底段,并合并与SAM征有关的左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中部压力阶差,排除乳头肌受累和二尖瓣叶过长;②冠状动脉造影有合适的间隔支,间隔支解剖形态适合介入操作,心肌声学造影可明确拟消融的间隔支为梗阻心肌提供血供,即消融靶血管;③室间隔厚度≥15 mm.4.1.3 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分经典Morrow手术和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实施,在三级医疗中心开展.适应证:①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其一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最大耐受剂量药物治疗仍存在呼吸困难或胸痛(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或其他症状(如晕厥、先兆晕厥);其二为静息或运动激发后,由室间隔肥厚和SAM所致的LVOTG≥50 mmHg(66.5 kPa);②对于部分症状较轻(NYHA心功能Ⅱ级),LVOTG≥50 mmHg(66.5 kPa),但是出现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或左心房明显增大等情况的患者,也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以预防不可逆的合并症.外科手术要注意特殊问题的处理,包括二尖瓣异常、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桥、心房颤动、右室流出道梗阻等,如合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一并处理.4.1.4 安置永久起搏器植入DDD起搏器对有严重症状的梗阻性HCM可能有用,但其确切的疗效仍有待证实.对于部分静息或刺激时LVOTG≥50 mmHg(66.5 kPa)、窦性心律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若合并有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或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禁忌症,或术后发生心脏传导阻滞风险较高,应考虑房室顺序起搏并优化房室(atrioventricular,AV)间期,以降低LVOTG,并提高β受体阻滞剂和/或维拉帕米药物治疗的疗效.另外,当存在房性心律失常药物无法有效控制心室率时,可考虑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4.2 合并心衰的治疗4.2.1 Ⅱa类推荐(1)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的患者,若静息和刺激时均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应考虑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治疗.(2)NYHA心功能Ⅱ~Ⅳ且LVEF≥50%的患者,若静息和刺激时均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应考虑低剂量利尿剂治疗.(3)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且LVEF<50%的患者,应考虑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治疗.若ACEI 不耐受,可考虑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ARB)治疗.(4)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LVEF<50%的有症状患者,应考虑小剂量襻利尿剂治疗.(5)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LVEF<50%的有症状患者,无论是否服用ACEI/ARB 和β受体阻滞剂,均应考虑接受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治疗.4.2.2 Ⅱb类推荐(1)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LVEF≥50%的患者,ACEI或ARB治疗控制症状(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的有效性尚未确定,故这些药物应慎用于有静息或可激发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2)NYHA心功能Ⅱ~Ⅳ级、LVEF<50%且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小剂量地高辛控制心室率.4.3 合并胸痛的治疗(1)Ⅱa类推荐:对于出现心绞痛样胸痛且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考虑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治疗以改善症状.(2)Ⅱb类推荐:对于出现心绞痛样胸痛且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可考虑口服硝酸盐类药物以改善症状.对于胸痛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治疗同缓解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药物治疗部分.4.4 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4.4.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1)Ⅰ类推荐:①对于所有伴发持续性、永久性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的HCM患者,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均建议口服抗凝药如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3.0,预防血栓栓塞,无需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卒中风险;②如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剂量调整后的维生素K拮抗剂疗效欠佳或不良反应过大,或不能监测INR,建议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进行治疗;③除非心房颤动病因可逆转,否则在恢复窦性节律前建议终身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④对于心房扑动(房扑)的患者,建议采取与心房颤动患者一致的抗凝治疗;⑤永久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建议采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2)Ⅱa类推荐:①如患者拒绝口服抗凝药,可考虑每日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联合75 mg氯吡格雷(出血风险较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②进行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应考虑利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③近期心房颤动发作的患者,应考虑通过电复律或静脉注射胺碘酮以恢复窦性节律;④心脏电复律后,应考虑采用胺碘酮治疗以控制并维持窦性心率;⑤对于新发或心室率控制不达标的心房颤动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应考虑先恢复窦性节律或控制心室率于适当水平.4.4.2 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对于进行房室结消融术后LVEF≥50%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建议植入DDD起搏器,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建议植入单腔(VVIR)起搏器.如果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能服用,在未出现严重左心房扩张的情况下,可考虑导管消融术治疗.4.5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SCD的危险分层和预防是HCM治疗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可靠方法只有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 i brillator,ICD).HCM患者应避免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药物预防SCD效果尚不明确,胺碘酮可能有效.HCM患者初始评估时均应进行综合SCD危险分层,确定是否存在下述情况,具备其中任意一项均建议植入ICD:①具有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跳骤停(SCD未遂)的个人史;②早发SCD家族史,包括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ICD治疗史;③不明原因的晕厥;④动态心电图证实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t achycardia,NSVT);⑤左心室壁最大厚度≥30 mm.也可应用HCM预测模型(HCM Risk-SCD)对HCM患者进行个体化的5年风险评估,5年SCD风险≥6%建议植入ICD,5年SCD风险<4%不建议植入ICD,4%≤5年SCD风险<6%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证实了常规危险因素后,对风险仍处于临界的HCM患者,具备下述潜在SCD危险因素任意一项者均建议植入ICD:①心脏磁共振成像LGE阳性;②多个HCM致病基因突变或复合突变(即致病突变个数>1). 4.6 终末期治疗心脏移植的适应证包括终末期心脏病,尤其是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对于常规治疗均无反应的患者.5 其他(1)关于妊娠期药物治疗的建议:对无症状或症状已被β受体阻滞剂控制的女性HCM患者,妊娠期间应在产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但需要加强监测.(2)生活指导:无症状HCM患者可参加低强度运动和娱乐活动;HCM患者不适合参加剧烈的竞技运动.(3)随访推荐:HCM患者要做好规律的临床随访.6 结束语总之,《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密切结合临床,迎合了医生的迫切临床需求,能够指导临床对于HCM的规范化诊治.同时,该指南明确了HCM的定义,扩展了HCM定义的范畴,简洁厘清了HCM的诊断治疗思路.HCM作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该指南客观分析了基因诊断对于HCM的价值,并作出了合理的推荐.当然,HCM不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收集临床案例较困难,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较少,很多推荐意见来自小样本的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结果或荟萃分析或专家共识等,临床医生在参考该指南进行职业行为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另外,该指南中很多观点引自中国的数据和结果,体现了中国HCM的临床特点,对于中国医生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相对更大.。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流行病学和病因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左室壁增厚且不伴有心腔扩大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已排除其他可致心肌肥厚的心脏及系统性原因)。
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男女发病率相等,约0.2%~0.5%。
HCM可以继发于30多种不同基因的突变,约60%的青少年与成人患者的病因为编码心脏主要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呈散发型或交替遗传型。
除此之外,约5%~10%成人患者的病因为其他类型的遗传性疾病,包括染色体异常、代谢和神经肌肉遗传病、遗传综合征、线粒体遗传病;也可以继发于非遗传疾病,如衰老或淀粉样变性。
HCM的病理生理学复杂,涉及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和重构、流出道梗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有很强的异质性,可表现为无症状、心绞痛、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晕厥和猝死等。
尽管心脏死亡率的绝对风险每年低于1%,但HCM仍然是青年人及运动员心原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由于HCM起病隐匿和进展缓慢,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防治可直接改善患者预后。
近年来,基因检测已用于HCM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其与辅助生殖技术的结合还可以指导优生优育。
诊断01诊断标准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 ESC指南,HCM的诊断标准在成人中为:任意成像(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显示,并非完全因心脏负荷异常引起的左心室心肌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室壁厚度≥15 mm;在儿童中为左心室室壁厚度≥预测平均值+2×标准差。
对于HCM患者的一级亲属,若心脏成像检测发现无其他已知原因的左心室室壁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厚度≥13 mm,即可确诊HCM。
02基因检测在诊断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基因检测方法确定HCM的致病基因,可以为HCM提供分子诊断依据。
目前,已经发现编码心肌肌节蛋白的20多个基因的1 400多个突变,大量线粒体相关基因和修饰蛋白基因也被发现与HCM 存在关联。
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C
22,147
室间隔酒精消融术前可考虑进行LGE-CMR检查,以评估心肌肥厚与心肌纤维化的分布和严重程度。
IIb
C
150,151
4.核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成像
建议
分级
水平
参考文献
具有TTR相关淀粉样病变症状、迹象或非侵入性检查证据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核素骨显像检查(特别推荐99m Tc-DPD)。
IIa
二、诊断标准
1.成人
成人中HCM定义为:任意成像手段(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显示,并非完全因心脏负荷异常引起的左室心肌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室壁厚度≥15 mm。
遗传或非遗传疾病可能表现出来的室壁增厚程度稍弱(13-14 mm),对于这部分患者,需要评估其他特征以诊断是否为HCM,评估内容包括家族病史、非心脏性症状和迹象、心电图异常、实验室检查和多模式心脏成像。
该定义对儿童与成人均可适用,并不需要对病因或心肌病理进行先验推测。虽然这个定义会扩大指南的范围,并使一些推荐复杂化,但与每日临床实践紧密相关,能更好地改善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
一、病因
高达60%的青少年与成人HCM患者的病因是心脏肌球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10%的成人患者病因为其他遗传疾病,包括代谢和神经肌肉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综合征。还有一些患者的病因是类似遗传疾病的非遗传疾病,如老年淀粉样变性。
对于静息态或激发后左室流出道压差瞬时峰值<50 mm Hg的有症状患者,推荐在患者站立位、坐位和半仰卧位的运动过程中进行2D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检测刺激后LVOTO和运动诱导的二尖瓣反流。
I
B
84,85,93,94
对于静息态或激发后左室流出道压差瞬时峰值<50 mm Hg的无症状患者,若LVOT压差的存在与生活方式建议和药物治疗决策相关,可考虑在患者站立位、坐位和半仰卧位的运动过程中进行2D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9
10
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有研究者推测基因突变导致肌纤维收缩功能受损,从而代偿性的出 现心肌肥厚和舒张功能障碍;
也有研究者提出基因突变导致钙循环或钙敏感性受扰,能量代谢受 到影响,从而出现心肌肥厚、纤维化、肌纤维排列紊乱及舒张功能 改变。
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常见于10~35岁的年轻患者, 心力衰竭(心衰)死亡多发生于中年患者,HCM相关的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 卒中则以老年患者多见。
SCD的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但不会消失。
在三级医疗中心就诊的HCM患者年死亡率为2%~4%,SCD是最常见的死 因之一。
目前认为,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 左心室壁增厚,通常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 度≥15 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厚度≥13 mm,通常不伴有左心室 腔的扩大,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 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
4
典型HCM心肌肥厚
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图A)显示室间隔明显增厚。应用ECHO测量时需避开右室面肌 小梁。
诊断时还需结合左室短轴切面(图B),左室后壁基底段厚度大多正常。
5
流行病学
6
流行病学
一些来源于特定人群的患病率调查发现HCM并不少见。
美国成年人(23~35岁、51~77岁)HCM患病率为200/10万,中国HCM患 病率为80/10万,粗略估算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
解读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
解读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
第23页
(3)除β受体阻滞剂外(或合并维拉帕米),丙 吡胺能够改进静息或刺激后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 阻患者症状(剂量可加至最大耐受剂量)。
当前我国尚无此药,对有渠道购得患者,可给 予推荐(Ⅰ,B)。
约10%患者发生左心室扩张,称之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 为肥厚型心肌病终末阶段表现之一,临床症状类似于扩张 型心肌病,心肌组织缺失和纤维替换是其机制之一。
解读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
第11页
2.体征
肥厚型心肌病典型体征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关。心脏 听诊常见两种杂音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反流相关。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通常由室间隔局部肥厚以及SAM引发, 造成第一心音(S1)后出现显著递增递减型杂音,在心尖 和胸骨左缘之间最清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可使心脏 杂音增强,常见于患者从蹲、坐、仰卧等姿势变换为直立 姿势时,以及Valsalva动作、室性早搏后代偿性搏动心肌 收缩力增强或使用硝酸甘油后。
解读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
第18页
心内导管检验:疑诊肥厚型心肌病,存在以下
一个或各种情况,可行心内导管检验(Ⅱb,C):
(1)需要与限制型心肌病或缩窄性心包炎判别;(2)怀 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验之间存在 差异;
(3)需行心内膜活检判别不一样病因心肌病; (4)拟心脏移植患者术前评定。
第6页
依据超声心动图检验时测定左心室流出道与主 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可将肥厚型心肌 病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3种 类型。
梗阻性:平静时LVOTG≥30mmHg;
隐匿梗阻性:平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 LVOTG≥30mmHg;
肥厚型心肌病最新指南2023更新要点
HCM最新指南更新要点目录更新要点临床表现基本概念321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基本概念肥厚型心肌病(h y p e r t r o p h i c cardiomyopathy,HCM),是由于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致病性变异所致的、或病因不明的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左心室壁受累常见,需排除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或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心室壁增厚。
(一)超声心动图或者磁共振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任意部位室壁厚度≥15mm可确诊。
(二)致病基因检测阳性者或者遗传受累家系成员检查发现左心室壁厚度≥13mm也可确诊。
Ø 随着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家族谱系筛查的推广以及更敏感的心脏影像学诊断的实施,HCM的患病率据估计至少为1/200。
Ø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研究发现,HCM从2016年起成为该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肌病类型,占比45%,并且呈持续上升态势。
患者有什么不舒服?——临床表现(一)症状:HCM临床症状差异性大,有些患者可长期无症状,而有些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猝死。
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确诊的HCM患者症状较多,预后可能更差。
1.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
2. 胸痛:大约40%的HCM患者有胸痛不适的症状。
3. 头晕:劳力、valsalva动作、药物(利尿剂、硝酸甘油、血管扩张性药物)、低灌注等。
4. 心悸: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5. 晕厥:15%-25%的HCM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多见于活动时。
6. SCD(猝死):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发生SCD最常见的病因。
(二)体征:典型体征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关,无或梗阻较轻的患者可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最新指南有什么不同?——更新要点(一)更新了HCM的定义,拟表型疾病不再包括在HCM之中,减少临床混淆。
拟表型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淀粉样变、法布雷病、糖原贮积症等。
1. 心肌淀粉样变:由遗传、变性和感染等因素引起蛋白前体形成不可溶性淀粉样纤维并沉积于器官或组织细胞外,导致其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其中心脏是淀粉样变常累及的器官,表现为心肌肥厚和舒张功能受损。
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最全版)
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最全版)刖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 HCM),是一种以左心室肥厚为突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也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发生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 SCD)的首要原因[1.234.5.6]。
对HCM的现代硏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8],经过近60 年发展,如今在流行病学、遗传学、影像学及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展[9]。
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该病的认识已从临床水平进入基因水平[10]。
我国目前尚缺乏HCM管理指南,10年前发表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涉及HCM内容,但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11]。
为此,我们组织了专门从事HCM硏究的专家分析现有资料,借鉴欧美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报告和科学声明[1,2,3]以及专门针对HCM的专家共识和指南[4.5.6],并结合我国硏究成果,制定本指南,旨在规范HCM的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决策。
本指南采用国际通用方式,对每种诊疗措施均标明了其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分级:I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有益、有效,应该采用;II类推荐指某治疗措施或操作的有效性尚有争论,其中Ha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效,应用该治疗措施是适当的, □ 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证明有效,需进一步硏究;m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A级指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级指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指资料来源于专家共识和(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硏究或注册登记。
由于HCM的随机对照研究很少[12],本指南中关于HCM 的诊治建议大多依据队列硏究和专家共识意见(证据水平为B级或C级)。
ESC2014主动脉疾病诊疗指南
ESC2014主动脉疾病诊疗指南2016-01-16 19:17 来源:丁香园作者:王鹏字体大小T+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于2014年更新了主动脉疾病指南,并在2014ESC会议期间再次推荐了这一指南。
现概述该指南要点。
一、前言本指南专家组全面回顾了已往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最新研究数据对旧指南进行了修正、升级。
ESC委员会力求在新指南中提供全面、详细、具体的主动脉疾病内容,同时切实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实践。
文中涉及到的证据效力及指南推荐内容等级,具体内容请见ACC/AHA成人稳定型缺血心脏病指南更新。
二、主动脉解剖学结构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主动脉的解剖学结构。
详见下图。
[期」脉弓以横膈膜为界,主动脉被分为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
主动脉壁组织可分为3层,分别是由内皮细胞覆盖的血管内膜组织,富含血管平滑肌、层状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的血管中膜以及由胶原、血管滋养血管、淋巴管组成的血管外膜。
作为血管,主动脉具有循环通路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位于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可以起到调节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作用。
主动脉压力升高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降低,而降低会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
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期扮演着「二级血泵」的功能,即Windkessel效应。
这项功能对于诸如冠脉灌注等在内的多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的主动脉直径不超过40 mm,且随着下行逐渐变小。
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血压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主动脉直径。
一般来说,男性每10年主动脉直径扩张0.9 mm,女性为0.7 mm。
这种生理性扩张造成脉压升高,机制或与胶原/弹性纤维比例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主动脉根部重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影响上限为男性40 mm,女性34 mm。
三、评估主动脉病变1. 临床体检虽然临床上,主动脉病变多数情况下无显著症状,但是若患者出现以下症状,临床医生应考虑主动脉疾病的可能性。
(1)胸部或腹部深部急性疼痛或悸动,伴背部、臀部、腹股沟或腿部放射痛,患者或有「破裂感」。
[ESC2014]欧洲最新发布四部心血管指南(附全文下载)
[ESC2014]欧洲最新发布四部心血管指南(附全文下载)医脉通2014-08-30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于8月30日15:30(北京时间)隆重启幕。
本届年会上发布的4部新指南毫无疑问成为重头戏,分别是《2014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2014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2014ESC主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4部指南已于8月29日发表于《Eur Heart J》。
而在2014年8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麻醉学学会(ESC/ESA)刚刚发布了《2014ESC/ESA非心脏手术指南:心血管评估和管理》。
在ESC2014指南专题会议上将对这5部指南进行解读和讨论。
(点击标题可下载指南全文↓ )一、2014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在EuroPCR 2014会议上,多位专家曾介绍了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制订的最新版心肌血运重建指南(草案)。
2014ESC大会上,我们终于看到了指南最终版本的详细内容。
新指南是对2010版指南的更新,包含了近年来关于PCI和手术相关的最新试验和进展,重点是一项对100个试验的系统综述,共包括93533例患者。
详见:先睹为快:2014ESC/EACTS血运重建指南揭开面纱二、2014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指南亮点:(1)采用简单的临床指标形成新的风险评估工具用以评价心脏猝死5年风险;(2)采用绝对风险而不是相对风险。
三、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指南中包括肺栓塞的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治疗以及特殊问题的处理等内容。
新型口服抗凝药首次在指南中获得推荐用于肺栓塞的治疗。
四、2014ESC主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本次指南更新在2001年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指南基础上增加了动脉瘤、动脉钙化、先天性疾病所致动脉瘤、主动脉炎和主动脉肿瘤等内容。
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14q11.2-q13]
α-原肌球蛋白(TPM9p13.2-q13.2]
11 2 21 4 >50
4
6
… Met129Val Arg154His 大多数突变导致了短链蛋白 Glu22Ly
Arg249Gln Gly256Glu(ATP区的外端) Arg403Gln ( 肌 球 - 肌 纤 蛋 白 接 口 ) Arg453Cys(ATP区的外端) Val606Met(50-kd交叉点) Arg719Trp(ELC结合点) Gly716Arg Arg719Gln(ELC粘接口) Lys847Glu(在杆上) Arg870His(在杆上) Leu908Val(在杆上) Asp175Asn Glu180Gly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is 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LV) wall thickness that is not solely explained by abnormal loading conditions
药物:他克莫司、类固醇、羟化氯 喹
未知病因(25%-30%)
6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基因多变性
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
已明确突变的举例
数目
突变(在分子中的位置)
临床联系
心脏肌钙蛋白T(TNN2)[lq32] 基本轻链(MYL3)[3p21.2-p21.3] 肌球结合蛋白C(MYBPC3)[11p11.2] 调节轻链(MYL2)[12q23-q24.3]
2019/11/13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指南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特征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遗传等有关。
肥厚型心肌病有猝死风险,是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病因肥厚型心肌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60%~70%为家族性,30%~40%为散发性,家族性病例和散发病例、儿童病例和成年病例具有同样的致病基因突变。
目前已证实,至少14个基因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有关,其中有10种是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绝大部分突变位于这些基因。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常有家族史。
2.可以无症状,也可以有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易疲劳、晕厥甚至猝死,晚期出现左心衰的表现。
3.梗阻性肥厚型心肌患者胸骨左缘可出现粗糙的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可伴震颤,应用洋地黄制剂、硝酸甘油、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及Valsalva动作后杂音增强,反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去甲肾上腺素、下蹲时杂音减弱。
有些病人闻及S3及S4心音及心尖区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
检查1.超声心动图对HCM诊断有重要意义:①室间隔肥厚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1.5cm;②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向前移动及主动脉收缩中期关闭现象;③心室腔小;④左室流出道狭窄<2.0cm;⑤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加快;⑥休息时收缩期左室心尖部心腔与流出道压力阶差>30mmHg,则认为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
对称性左室肥厚时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一致。
2.心电图左心室或双室肥厚及ST-T改变,深而倒置的T波、有时有异常Q波。
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还可以发现其他心律失常如房颤、早博等。
3.X线检查X线检查没有明显的特点,可能见到左房、左心室增大,也可能在正常范围。
晚期可见右室增大和肺淤血表现。
4.心脏磁共振(MRI)其敏感性高于超声心动图,但费用较高,对于诊断特殊部位的肥厚和不典型的肥厚最为灵敏。
2014欧洲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更新要点
2014欧洲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更新要点作者:谢烨卿陈瑞珍来源:《上海医药》2015年第02期摘要 2014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了新版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治指南。
该版指南最大的亮点是对疾病的风险评估基于绝对风险而不是相对风险。
同时,指南也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以及非药物治疗手段选择(如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室间隔化学消融等)的推荐进行了部分更新。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室间隔化学消融术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2-0007-03The update points of 2014 ESC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XIE Yeqing CHEN Ruizhen(Shanghai Cardiovasculer Institut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ABSTRACT In September 2014,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issued new guidelin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this new version, the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was based on absolute risk rather than the relative risk. Meanwhile,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recommendations of non-drug treatment choice (e.g.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ventricular septal chemical ablation, etc.) were slightly updated.KEY WORDS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diagnosi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ventricular septal chemical ablation2014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公布了2014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1]。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一)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一)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
背景介绍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和心腔缩小。
•超声诊断是目前常用的肥厚型心肌病筛查方法之一,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超声诊断标准
•心室壁增厚:心肌肥厚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壁明显增厚,常伴有心室腔缩小。
•不对称性肥厚:心肌肥厚是不对称的,主要分布在心室中隔和(或)室间隔局部,并可伴有心肌梗死病灶。
•动态梗阻:部分患者可出现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导致血液流速加快,超声心动图可显示流速的动态变化。
•二尖瓣后前移:由于心肌肥厚,二尖瓣瓣叶前移、应收缩型离合不全。
•心室肥大:心室腔缩小导致心室肥大,常伴有扩张功能减退或收缩功能减退。
诊断误区
•和生理性心肌增厚相区分: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增厚和生理性心肌增厚有所不同,需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和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相区分:肥厚型心肌病和梗阻性心肌病有相似的表现,但前者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其他检查加以鉴别。
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心室壁增厚、不对称性肥厚、动态梗阻、二尖瓣后前移和心室肥大等特征。
•超声诊断可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能够提高准确性和灵敏度。
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
长期管理
定期随访:监测 病情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
01
药物治疗: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 的药物进行治疗
02
04
心理支持:关注 患者的心理状况, 提供心理支持和 疏导
03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如合理饮 食、适当运动等
谢谢
心肌活检:直接获 取心肌组织样本,
进行病理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心肌厚度、室 壁运动异常等特征
基因检测:检测与 肥厚型心肌病相关
的基因突变
心脏磁共振成像 (CMR):观察心 肌厚度、室壁运动
异常等特征
家族史调查:了解 家族中是否存在肥
厚型心肌病患者
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
2
术后护理:抗凝、 抗感染、监测心 功能等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 盐、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 夜和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提高心肺功能
4
肥厚型心肌病的 预后
预后因素
04
治疗方案:治疗方案
越合理,预后越好
03
并发症:并发症越多,
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但心电 图和心肌酶谱正常
心包炎: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心电图 和心肌酶谱正常
主动脉瓣狭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但 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正常
3
肥厚型心肌病的 治疗
药物治疗
01
β受体阻滞剂:减轻心脏 负担,降低心率
0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05
肥厚型心肌病诊 治指南
目录
2014 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
2014 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
唐超;蔡琳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14(35)5
【摘要】2003年1月,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发表了《ESC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专家共识文件》新草案。
时隔11年,2014年ESC年会上对肥厚型心肌病指南做了更新,发表了《2014 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
该指南对成人心源性猝死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建议是其中的主要亮点。
【总页数】3页(P615-617)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ESC;欧洲心脏病协会;解读;心源性猝死
【作者】唐超;蔡琳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2014 ESC指南节选) [J], 张兆国
2.《2014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J], 王乐;周玉杰;杨士伟
3.对肥厚型心肌病认知与治疗手段的变革——2011年ACCF/AHA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解读 [J], 于心亚;乔树宾
4.2014年欧洲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心脏性猝死事件风险评估模型在中国
的适用性分析 [J], 朱苏徽;李瑶;黄为;蒋鹤;李声娜;陈亮;黄苏;余洪松;徐标
5.《2014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J], 邹长虹;赵雪梅;张宇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肥厚型心肌病用药指南
肥厚型心肌病用药指南【概述】肥厚型心肌病是另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特征为心室肌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病因尚不清楚,有明确家族遗传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大部分无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类似心绞痛发作,梗阻性者有头晕、近似晕厥,有粹死倾向。
【诊断要点】1.症状(1)运动后有头晕、晕厥、心悸及心绞痛等症状。
(2)晚期患者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2.体征梗阻性者可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处听到收缩期喷射样杂音。
3.辅助检查(1)心电图:多有ST-T改变,左室高电压,部分有深而窄的Q波。
需要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相鉴别。
(2)超声心动图:可见对称或不对称的心肌|巴厚,室间隔厚度>18mm伴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可区分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结合超声或心导管检查显示左心室与流出道压力阶差,即可确诊。
(3)影像学检查(CT、MRI):心肌肥厚和心室腔变小的表现。
【药物治疗】1.治疗原则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流出道狭窄,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减少猝死。
用药方案(1).ß受体阻断剂:起始量美托洛尔12.5mg,一日2次,普萘洛尔10mg—日3次。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最大耐受量(心率60次/分左右),每日剂量个体差异极大。
(2).钙离子拮抗剂:应选用降低心肌收缩力较强,而扩血管降压作用较弱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口服,起始量一次40mg,一日3次,逐渐加量。
(3)胺碘酮:快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给予首剂 15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在20分钟内滴人(滴人时间不得短于10分钟),继以每分钟1〜1. 5mg维持,疗效差者应尽快转院。
预防心律失常发作可以口服,按照第1周200mg,一日3次,第2周200mg,一日2次,然后200mg,一日1次长期维持的方案。
【注意事项】1.梗阻性者慎用各种使梗阻加重的药物,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增加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和快速房颤者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7·
建议
续未来 5 年内猝死概率≥6% ,并且还存活 1 年以上,详尽的临床评 估应考虑到终身并发症的风险、植入手术的影响、社会环境的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
除颤器的植入手术应考虑以下情况:该患者在未来 5 年内猝死概率≥4% ,< 6% ,并且还存活 1 年以上,详尽的 临床评估应考虑到终身并发症的风险、植入手术的影响、社会环境的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
最近,一个涉及 3 675 例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 纵向队列研究( 即 HCM Risk-SCD ) 有所进展,并验证 了一种新的肥厚型心肌病预测模型。HCM Risk-SCD 使用至少一个已发表的多变量分析中的猝死风险增 高有联系的预测变量。这并不包括作为危险标志的血 压异常。该模型提供了个体化的 5 年风险评估,并和 使用了 4 大主要风险因素的模型正面比较,其性能有 了实质性的提高( C-指数 0. 54 ~ 0. 7) ,可和其他相类 似的预测算法( 如 CHA2DS2-VASc 评估量表) 相媲美。
Ⅰ
B
者建议通过肥厚型心肌病风险率模型来预测未来 5 年内心脏性猝死的概率。
建议使用初次评估来预测未来 5 年内心脏性猝死的概率,并在之后的 1 ~ 2 年内以及当临床状态有所变化时进
Ⅰ
B
行不间断的测试。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4 年 9 月第 35 卷第 5 期 Adv Cardiovasc Dis,September 2014,Vol. 35,No. 5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它只能评估 相对的风险,而非绝对的风险。它并不能说明个别风 险因素效应值的差别; 而像左心室壁肥厚等风险因素 和风险 持 续 增 加 有 联 系 时,则 视 其 为 二 元 变 量。因 此,现在的风险计算法在高风险患者和低风险患者间 应做适当调整。其他临床特征,如心肌纤维化( 由对 比增强的心脏核磁共振决定) 、左心室顶端动脉瘤和 遗传性多肌节蛋白基因突变都可以用以指导中度危 险患者使用 ICD 疗法,但现在并没有太多数据支持该 方法。
分类 Ⅱa Ⅱb Ⅱb Ⅲ
级别 B B
B B
表 3 ICD 治疗手术实践方面的相关推荐
推荐
手术之前,患者应咨询手术可能带来的心律异常,植入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对周边环境、工作、驾驶限制等方面 的影响。
对于那些尽管治疗条件及设备优异,但仍患有持续性心律失常做过植入手术的患者,建议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 和 /或胺碘酮。 为治疗因常规室上性心动过速而导致的心律失常,建议参照电生理学。 皮下除颤器导联系统经 FDA 批准,可考虑用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至今,关于如何识别那些患有潜在型心脏性猝死 却并没遭遇过心室颤动的高危人群,在医学上仍是个 挑战。目前仅有一小部分接受过 ICD 治疗的患者可 能会遭遇休克现象。
在这些指 导 方 针 中,对 患 者 开 展 标 准 化 的 临 床 评估,记录下可事先确定的一 系 列 用 于 评 估 预 后 的 变量,利用患肥厚型心肌病风险率模型来预估未来 5 年内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表 2 和表 3 是本次指南 对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建议和 ICD 治疗 推荐。
1 介绍 主动脉疾病是除外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
病的 又 一 大 动 脉 系 统 疾 病,包 括 主 动 脉 瘤、急 性 主 动 脉综合征,其中又包括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穿透性 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创伤、假性动脉瘤、主 动脉破裂、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遗传性疾病如马 凡综合征,以及先天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狭窄。
HCM Risk-SCD 方程式如下: 5 年心源性猝死可能性 = 1 - 0. 998 exp ( 预后指 数) 其中预 后 指 数 = [0. 15 939 858 × 最 大 壁 厚 度 ( mm) ]- [0. 00 294 271 × 最大心室壁厚度2 ( mm)2] +[0. 0 259 082 × 左心房内径( mm) ]+[0. 00 446 131 × 最大 ( 静息 / Valsalva 动作) 左心室流出通道压力 阶差 ( mm Hg) ] + [0. 4 583 082 × 心源性猝死家族 史] + [0. 82 639 195 × NSVT] + [0. 71 650 361 × 不能解释的晕厥]- [0. 01 799 934 × 临床评估年龄 ( 年) ]。
大约 1 /3 的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表现为渐进性高血压或收缩压无法升高,这是由体循环血管阻 力异常下降和心输出储备较低。 相关报道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压反应异常的定义不同;该指南旨在把血压反应异常定义为收缩压无法升高,至少从运动 高峰期到休息时升高到 20 mm Hg(1 mm Hg = 0. 133 3 kPa) ,或从最高压降低 > 20 mm Hg 。 运动血压反应异常和 40 岁以下的心源性猝死患者较高的风险相关,但其对 40 岁以上的患者预后意义还未可知。
2003 年 1 月,欧洲心脏病协会( ESC) 发表了《ESC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专家共识文件》新草案。时隔 11 年,2014 年 ESC 年会上对肥厚型心肌病指南做了更 新,发表 了《2014 ESC 肥 厚 型 心 肌 病 诊 断 和 管 理 指 南》。该指南对成人心源性猝死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建 议是其中的主要亮点。 1 成人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的主要临床特征
分类 Ⅰ
Ⅰ Ⅰ Ⅱb
级别 C
C C C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唐超 蔡琳节译 收稿日期:2014-09-16
2014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主动脉疾病诊断及治疗指南( 部分)
[Task Force members,Erbel R,Aboyans V,et al. Eur Heart J,2014,pii:ehu281( Epub ahead of print) ( 英文) ]
并没有相关数据能用来证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物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或肥厚型心肌病。在某一 观察试验中,据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胺碘酮的使用 虽能降低室性心动过速者的猝死率以及心室颤动,但 观 测 数 据 表 明,胺 碘 酮 并 不 能 有 效 防 止 猝 死 的 发 生。 丙吡胺对心脏性猝死的防止并未能产生显著影响。 3. 3 ICD 3. 3. 1 二级预防
2014 ESC 指南指出,心源性猝死风险评估是临 床管理必不可少 的 一 部 分。大 量 证 据 表 明,青 少 年 和成人中,该风险评估应包 含 临 床 病 史、家 族 史、48 小时动态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 或心脏磁共振) 和症状限制性 运 动 试 验。如 表 1 所 示,心 源 性 猝 死 风险增加的相关临床特征和先前用于评估风险的指
·616·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4 年 9 月第 35 卷第 5 期 Adv Cardiovasc Dis,September 2014,Vol. 35,No. 5
最新版指南中,一些临床特点( NSVT、左心室壁厚度最 大值≥30 mm、心源性猝死家族史、不明原因性昏厥、 运动反应血压异常) 被用以评估风险和指导 ICD 的治 疗。
目前无证据表明 NSVT 的频率、持续时间或速率对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有影响。
最大左心室壁厚度
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出的左心室肥大的严重性、范围和心源性猝死风险有联系。
有些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风险最大的因素是与患者的最大左心室壁厚度≥30 mm,但很少有关于极度肥大( ≥35 mm) 患者 的数据。
年轻时患心源性 猝死的家族史
昏厥
虽然定义各有不同,当一个或多个直系亲属在 40 岁前猝死( 有或无确诊肥厚型心肌病) ,或肥厚型心肌病确诊的患者直系亲 属( 不论年纪大小) 发生心源性猝死,通常认为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昏厥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很常见,但由于导致昏厥的原因较多,较难评估其是否由于肥厚型心肌病引起。 非神经心源性昏厥在调查后无原因表明其和心源性猝死相关。 6 个月内的昏厥较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征兆。
3 预防心源性猝死 3. 1 限制运动量
尽管运动会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记载并不 常见,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治疗往往是在心律 平稳以及运动量较少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并不建议 更不鼓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尤其那些随时可能猝死 或突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参加竞技性运动或剧烈 的体力活动。 3. 2 抗心律失常药物
表 1 心源性猝死主要风险
风险因素 年龄 NSVT
评价 年龄对心源性猝死的影响的若干研究结果中,较年轻的患者中,有两种研究结果表明和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有巨大联系。 一些风险因素似乎对年纪较轻的患者影响更大、更显著,如: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NSVT) 、严重性左心室肥大和不明原因 昏厥。 NSVT( 定义为≥3 个持续心室跳动,频率≥120 次 / min,持续时间 < 30 s) ,有 20% ~ 30% 的患者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生,是 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兆。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4 年 9 月第 35 卷第 5 期 Adv Cardiovasc Dis,September 2014,Vol. 35,No. 5
·615·
·节 译·
2014 ESC 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
[Task force members,Elliott PM,Anastasakis A,et al. Eur Heart J,2014,pii:ehu284 ( Epub ahead of print) ( 英 文) ]
表 2 心脏性猝死预防建议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避免参与竞技性活动。
建议
分类 Ⅰ
级别 C
曾发生过因心律失常或心室颤动而导致心搏停止,或因持续性的心室颤动导致晕厥或室性心动过速,后又抢救
Ⅰ
B
过来的生命可延续 1 年以上的患者建议植入 ICD。
对于并没有发生过心律失常或心室颤动,或因持续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或室性心动过速,年龄在 16 岁以上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