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合集下载

语文即生活

语文即生活

语文即生活,不错的,从大语文的角度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

所以,生活就是语文的资源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意从生活中挖掘资源。

其一,利用生活的点滴。

比如,我设置了课前一分钟演讲,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经历的事情。

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从学生的发言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如果碰到一些有意义的节日,比如母亲节,我会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思考生活,也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其二,从文学作品中积累资料。

我自己很爱读书,如果在看报刊杂志的过程中看到好的文章和事迹我就会用各种方式积累下来,或摘抄或剪辑或记梗概,如果教学的时候用到了,就会很方便。

其三,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如果在教学中备好课后,发现现有的资源不够用,我就会利用网络来查找,经过整合后为我所用。

其四,利用教学反思积累资源。

对一些课堂中出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我会整理在笔记本上,充分利用。

当然,在积累资源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一些教学的设计中想要得资源,不一定都能找到,比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中,我想找一些视频资料分别展现“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的场景,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可是,查了很长时间,只找到了,第一个场景的视频,后两个找不到,就只好用图片来代替,效果就不如用视频好。

我想如果咱们教育系统有一个统一的资料库,把这些可贵的资源都保存下来让全国的教师共享,可以省去不少时间,也可以让大家有更多的资源。

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呀!
总之,我觉得只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收集到最好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2年高三月考作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2年高三月考作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2年高三月考作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杭州翻糖师陈瑶,开了一家甜品店“木桃”,店名取自《诗经》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在作品《最忆是杭州》中,她结合杭州的云栖竹径、雷峰塔、三潭印月、《梁祝》《白蛇传》等元素,把传统文化之美集中在翻糖蛋糕上。

苏州姑娘周立言是一名旗袍设计师。

2015年7月22日,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她带着20件“姹紫嫣红”系列的苏绣旗袍亮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除了旗袍创作,她的公司小伙伴每个人都有一个花名,都是词牌名或曲牌名。

比如,她自己是“临江仙”,运营主管是“浪淘沙”,CEO是“破阵子”。

上述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复兴中学“尔雅文学社”拟于近期召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专题座谈会。

假如你是该社社员,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山西省临汾市八校联合调研考试。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杭州翻糖师陈瑶,把传统文化之美集中在翻糖蛋糕上;苏州姑娘周立言她带着20件“姹紫嫣红”系列的苏绣旗袍亮相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她的公司小伙伴每个人都有一个来自词牌名或曲牌名的名字。

两则材料反映的都是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现象,《诗经》、宋词、历史文化名城景点、苏绣、旗袍等,都浓缩着文明古国的文化精华。

材料中两位当事人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别出心裁又恰到好处地引用古典诗词,体现传统文化之美,得到国内外受众的青睐。

两则材料均来自新闻报道,真实情景的设置是考生写作的基础,而材料所列举的仅仅是语文学习的生活外延外延的例子,考生要在此基础上联想和思考更多“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干设置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座谈专题,这是个二元关系型命题,考生要阐释“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的相等关系;考生的写作身份是学校“尔雅文学社”社员身份,写作对象是参加座谈会的社员;文章体式是发言稿,交际情景具体,读者对象明确,写作任务针对性强,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贴近新课程与新教材实际。

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摘要:“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建构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建构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

那么,如何建构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呢?一、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中,“生活”有其特定内涵:指作品内的生活、作者的生活、课文成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教师生活阅历和体验、学生生活阅历和体验等。

“生活化”的内涵可从两个层面表述:课堂学习层面:教师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据现实生活情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儿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篇、运招用技的理由;课外实践层面: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当日子来过,真正养成习惯,成为活生生的、大写的“语文”人。

二、建构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的策略1、加强自身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能力生活化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语文素养”同样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

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

从作文教学角度探讨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从作文教学角度探讨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

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

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文仅从作文教学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虽然各地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作文部分却留给我们从教者无尽的反思,即平时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当下。

当下,的确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从各地的高考作文来看,笔者觉得高考作文的确是展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任何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都是错误的,即使指导的技法再多,也是不切实际、不鲜活的。

从2008年开始,我国各地高考作文涉及的社会热点越来越多,今年的高考作文半数涉及社会热点,201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与江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

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

有人说

有人说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生活领域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阔。

欲学好语文,要在课堂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缓解语文课时数少,训练量又相当大的矛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把在校内语文小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词句拿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上去检验、巩固、运用,才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一从影视中学习电影、电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量好的作品令人受益非浅。

从中既可以认识社会生活,还可以学习语言。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电影《边城》中的一句话:“他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十几年了。

它让我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事无常,对自己的未来或者对他人,在抱最大希望的同时也要作最坏的准备。

实际上,影视作品或其他艺术创作都是对人类生活和大千世界的概括。

读到、听到或者看到它们,可以间接地丰富自己的经验,进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写文章离不开语言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壳”与“核”之间,显然后者更重要。

因为它决定前者,人们往往先对某个人、某件事产生想法、感受,然后才诉诸文字,形成文章。

影视作品正是利用它生动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富有哲理的台词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进而提高思维的品质。

因此,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不要光看热闹的故事情节,更要边看边思考其中孕含的道理。

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必须的一种思想训练。

另外,观赏影视作品还可以学习语言。

我看过一期《东方时空》特别节目,报道了中央电视台与贵州电视台联合举办足球义赛,收入用来给大山里的一所小学购置远程互动式教学设备。

很多著名主持人都参加了。

这期节目的标题新颖而又耐人寻味——风儿吹过山岗。

一看这个标题首先让人想到自然界中的和煦的清风,轻拂面颊,感觉舒适。

进而再悟到:它也是一股给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希望的温暖春风。

看着那些没见过足球,甚至买不起一元钱的水彩笔的孩子,不由教人心中酸楚,但仅有同情是不够的,还要有行动。

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

在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赋语文以生命的活力以往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反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起点,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稿、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的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从中真正受到启迪。

这样才能赋语文以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1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因为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领悟语文,有助于学生情意的激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某某,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如教师在教学第十二册《走向生活》一文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名校报记者,当你见到了罗斯福夫人时,你会向她提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会怎样回答呢?”读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千年之久、万仞之远的“友人”进行“交谈”,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祖先、名人对话的平台,不但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更促进了学生的情感、精神的升华。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感悟语文新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生活“语文化”。

长期以来,许多学科的知识都被概念化了,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了书本的奴隶。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使原本来自于生活的知识偏离了生活。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就是语文能力。

因此,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现出来,而思想认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等也都可以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出来。

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具有增进记忆的潜能,具有解释概念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而思维又可创造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丰富性,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语言又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所以,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语言应用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使学生领悟出“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在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记忆力好,在这个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语言的学习能够使他们接受严格的语言训练,尽量吸收、积累、运用规范化的语言,也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学习不仅关乎课内还延伸到课外,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国家新闻、报纸杂志和各种娱乐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孕育语文。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扩大学习的空间,开阔学习的视野,让语文学习在实践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综合能力。

1 课内得法,实践增效封闭教学带来的是耗时低效,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

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语文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梳理探究“对联”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结合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对联的特点,再让学生举出事先搜集到的对联,加以体会印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实践中体会“仄起平收”和“对仗”的要求;在交流互赏中,学生享受到了语文的美感和创作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在春节来临之际,我鼓励学生去实地演练,正确地去张贴春联,去欣赏春联。

鼓励会书法的同学亲自动手创作对联,给春节增添了别样的喜悦。

2 提供平台,培养能力你相信课内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吗?我的做法是:开展课前讲话训练。

在课堂上,我利用课内前三至五分钟,开展讲话训练。

内容要求积极向上。

可以是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动人的故事;可以是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是国家时事;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网络里的;等等。

具体要求:每课一人,按座次轮流讲话。

低年级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阅读经纬 ・ 论道 说文
低 年 级 语 文 生 活 他 教 学 的 实 筠 与思 考
江苏溧 阳 市西平 小学( 13 0 史旭 芬 230 )
美 国 教 育 家 华 特 很 早 就 提 出 :语 文 的 外 延 与 生 活 “ 的外 延 相 等 ” 。这 一 句 话 充 分显 示 了语 文 教 学 与 生活 之 间的 关 系 。教 材 中 的每 一 篇 课 文都 来 自于 生 活 , 课堂 教 学 的 外 延 与 生 活 的 外 延 相 等 ,我 们理 应 以 课 堂 为 起 点 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 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 加 让 教 学 贴 近 生 活 , 系实 际 。 这 样 , 联 才能 帮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课 文 内容 , 真 正 受 到 启 迪 ; 能 赋 予 课 文 以生 命 并 才 和活力 , 更好地揭 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 才能 引导学生 更好 地 懂 得 生 活 、 学会 生活 、 造 生活 , 生 活 的 强 者 , 改 做 做 生 活 的 主人 。

以 人 为 地 创 设 某 种 情 境 , 由学 生 亲 身 经 历 一 次仿 真 表 演 活 动 。我 们 语 文 教 材 中 安排 了许 多 有 趣 的 童话 故事 , 这 些 故 事 情 节 简 单 、 动 活 泼 , 人 喜 爱 , 生 乐 于 朗 生 令 学 读 和 学 习这 些 课 文 ,但 学 生 往 往 只 能 停 留在 文 本 的 表 面 , 深入其 中 , 近 与学生生 活的距 离 , 认为最好 要 拉 我 的 方 法 就 是 情 境 模 拟 ,让 学 生 亲 身 经 历 再 现 当 时 的情
解课文 , 强化语 言文字 的训练 , 提高 观察和理 解能力 。
对 此 。 师 要 组 织 学 生 查 阅 相关 资 料 , 深 对 课 文 中 那 教 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语文学习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读读书、写写生字哦。

其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我们生活的外延是一样大的!
比如说,我们去公园玩耍,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美丽的景色就是语文呀,我们可以用好多词语和句子来形容它们。

还有,过年的时候,我们贴春联,那红红的春联上写着吉祥的话语,也是语文。

走亲访友时,和长辈们说的祝福话,也是语文。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听到卖菜的阿姨大声吆喝:“新鲜的蔬菜,便宜卖啦!”这吆喝声多有意思,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也是语文呢!
所以呀,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学好语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大秘密,那就是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咱们出去旅游,看到高山、大海,心里特别激动,想把这美景分享给别人。

这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的感受,就是语文。

就像上次我过生日,好朋友送了我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你生日快乐,天天开心!”这短短的几个字,让我心里暖暖的,这也是语文的魅力。

再比如,我们看动画片,里面有趣的对话,精彩的情节,也是在教我们语文呢。

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狗迷路了,我帮它找到了主人。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我努力说得清楚又生动,这也是在练习语文呀。

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我们要多多留意,就能让语文变得更厉害!。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就像我们生活的大朋友你知道吗?语文,就像我们的大朋友,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们。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相似点”。

如课文《初冬》的安排与季节接近,我们可以把它调整在冬季有浓浓大雾之时把课堂置于茫茫大雾之中,让学生在雾的渐变过程中诵读课文,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根据自己观察体会到的初冬雾景改编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选准“争议点”。

如《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围绕铁罐的争议展开的。

在教学时,我先把学生分成陶罐和铁罐两方展开辩论,让陶罐和铁罐各自充分彰显自身优点,揭露对方缺点,在学生辩论的层层深入、激烈进行中文章的寓意渐渐明晰,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一步步发展。

3、诠释“困惑之点”。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到“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邱少云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查阅、思考、讨论,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

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居然通过上网、向老人请教、跟同学合作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地理到天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

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关于如何上好语文课的讨论

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关于如何上好语文课的讨论

样的, 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这实际上是把
学 生平 E t 对 生活 的思 考和语 文课 结合 起来 ,把 鲜活 的生活 场景 引进课 堂 ,把 人生需 要 思考 的命题 和文
本挂 钩 。这样 的讲 解 1 9然会 吸 引学生 ,进 而 引领学
刷 地站 起 身 , 直 怔怔 看 着他 . 两年 未 见 的 夫妻 , 都 给
堂注 人活 力 , 激发 学生 学 习兴趣 , 培 养学 生语 文 能力
的有效 途 径 。
生》 中曾说 : “ 抓住某一时刻的新景象与兴趣而给以
永恒 的表现 , 这是文艺 。 ” 这就是说 , 古 代 的 一 些 文 章, 虽 然 内容是 古代 的 , 但 却 反 映了人 类永恒 的情 感 和人 性 , 也 具有 生 活气 息 。 但 学 生 由于知 识 、 阅历 的 局限 , 理解 起来 比较 困难 , 我们 教语 文 就是要 打通 古

比如学 习苏 轼 的 《 江 城子 ・ 十 年生死 两茫 茫 》 这 首词时 , 有学 生 问 “ 相 顾无 言 , 惟 有 泪 千行 ” , 为 什 么 会“ 相 顾无 言 ” 呢? 笔者 就 拿 《 高 女 人 和她 的矮 丈夫 》 里 的一个 细 节为 例来 说 明 :
但有一天, 矮 男人 重 新 出现 了 。 这是 秋后 时 节 。
作者简介 : 史德仁 ( 1 9 7 O 一) , 山西祁县人 , 本科学历 , 中学高级教师 , 山西省特级教师 , 山西省祁县 中学
语 文教师 。研究方 向 : 中学语文教 学 、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 多 老师 抱 怨语 文课 不 好 教 ,学 生 没 兴 趣 , 以 致课 堂上 出现死气 沉 沉 的局 面 , 笔 者认 为 , 要 改 变这 种状 况 , 须加 强语 文 与生活 的联 系 。 美 国教育 家 华特 指出: “ 语 文 的外延 与 生活 的外 延相 等 。 ” 教学 实 践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用活教材,深度拓展——浅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汊口中心小学曹志诚“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是生活,生活是多么广阔,因而语文的课程资源也是多么广阔。

在当今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和紧密的时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凝聚了人类社会经验和智慧的精华,值得教师引领学生在语文课本的殿堂里含英咀华。

但教师更要不落巢窠,要敢于走出文本,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

学校里那株冬夏常青的老树可以成为学生最好的文本——阅读寒来暑往的变化,观察根茎叶花果的形态,品味收获和奉献的乐趣;乡村的街道、家乡的河流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走向街道感受节日的气氛,走近母亲河实践保护环境的主题。

教育成功人士成为学生调查访问的对象,他们用笔记录下来如何教育好孩子最宝贵的经验。

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是学生最好的教科书,教师说出来的话学生喜欢模仿并把它写到习作中,教师热爱生活,学生也对生活充满热情。

在语文的天地里,我始终做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春寒乍暖,我把学生带入原野,寻找春天的足迹,就这样柳枝上的第一抹新绿被学生写进了日记,小草钻出了嫩芽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

当班上的同学因一次小小的挫折心灰意懒的时候,我勉励他振作起来,并且发动学生向他写鼓励短信。

顿时一条条热情洋溢的祝福短信雪片般飞来,孩子的脸上漾起了久违的笑容,学生从中学会了关爱,学会了用语言来传情达意。

我用行动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所谓“教无定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科书。

教师不能以本为本,照本宣科,而要灵活运用教材,或化整为零,或合二为一。

我在处理教材课程资源上有自己的想法:一、化整为零。

如人教版课标本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少数选读课文,这些课文是配合每个单元主题而编写的,在处理教材上我就把它分散在单元教学中进行,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在主题学习上的不足,又避免了学生集中学习的繁琐,化整为零,凸显选读课文教学的指导功能。

浅析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浅析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浅析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作者:王露燕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3-021.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1 教材生活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是培养能力的依托,是培育人文素养的载体和沃土。

如果要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就要实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分成三类,即:再现生活的教材、贴近生活的教材、远离生活的教材。

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再现生活的教材: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和景物,学习之后再到生活中去验证、提高认识。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可以这么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

生活,是语文之源。

无论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

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文以载道”。

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它的本和源。

这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经常感到不解的地方——学了这么多年语文了,学生竟然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现代素质教育的推广将语文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大语文教学。

它指的是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行合理的整合,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辐射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把语文教学中智力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接爱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所以,让语文重新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让语文教学再次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应该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这句话给我们以很多的启发。

当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文段,概括段意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应试”。

学生为了文章的意义、文章的写法、文字的含义在练习,全然忘记了语文所蕴含的内在的美。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河流山川感到很漠然。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感悟。

大自然是美不胜收的。

这些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将很难理解。

当然,我们读过《桂林山水》,感受过那儿的山那儿的水,我们读过李白、王维的诗篇,感受过山川的秀美和大漠的风光,读过《背影》,体会过父爱的伟大。

然而,这些毕竟来源于书本,是在课堂上运用诵读来领略的。

虽然这是我们感受语文所必需的手段和路径,但比之于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来这些就显得很苍白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者:林忠然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17期《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有哪一门科目与生活紧密联系呢?没有生活这个源头活水,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语文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先锋,理应努力构建与生活联系的体系。

那么,将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

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紧密、更和谐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尝试了下面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的、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首先,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充满生活情趣。

学生喜欢教室,才会愿意到学校学习。

假如学生不愿到学校读书,老师再厉害也没有用。

可以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悬挂学生的美术或书法作品、在教室一角开辟学生优秀作文专栏等,让学生觉得教室像一个温馨的家。

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比如《皇帝的新装》可作为课本剧进行表演,《威尼斯商人》法庭上的情节也是很好的课本剧表演素材,等等。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带领着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置身于这种生活的乐园中,孩子们怎能不神采飞扬、活力四射?其次,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教学能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了学与教的互动。

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比较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填补了这一缺陷。

如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飞天”凌空》这篇课文假如没有视频播放,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课文内容。

我将课文内容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先形象、直观地感受跳水的动作,然后由学生用动词表达出来,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也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在黑板上板书有效率得多。

同一个单元的《一着惊海天》也可以播放视频,这比单纯讲解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生活是教材的源头活水。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1. 再现生活情景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存在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对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在课堂上补充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够深入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文本,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现在的学生把它理解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因此如果没有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的理解肯定会有所偏颇。

部编教材新增了活动单元,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采访的活动单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人,如校长、门卫、校工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同时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学生会感觉到原来学习语文这么有趣,老师没有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2. 再现生活角色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

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愚公移山》等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使学生获得了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

3. 再现社會生活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在岸边讲一大堆理论是没有用的。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于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语文、学会做人。

例如,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可以让学生在走访社区、搜寻家乡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写成报告,以锻炼学生的待人接物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而所有这些,没有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是无法完成的。

三、活动资源生活化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统编语文教材在八、九年级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每册教材安排一个,八年级上册学习的是新闻。

与传统意义上的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不同,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以写作为落脚点,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也试图改变学生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学习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基本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实践活动,则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来,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揣摩台词、排演戏剧。

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课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并自主搜集、整理、建构相关知识。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了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这些任务都比较生活化。

1. 日常生活有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外名著、名胜古迹、山川河流等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

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

翻阅部编语文教材,会发现有一个与传统教材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这是部编教材的亮点之一。

温儒敏教授解释,大人是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

增加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

以往亲子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外,一些有想法且关注家校合作的老师也会请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但这只是微弱的声音。

现在教材上对亲子阅读规定了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倡导,一个非常及时的倡导,它将会督促家长们进一步关注孩子的阅读,也会和孩子一起学习,认同主流思想,实现共同成长。

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

此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

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

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

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写作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 班级生活有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学生的学习中。

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演讲、讲故事、表演课本剧、写作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社会生活有语文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

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徑。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更好地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

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O63)的研究论文之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