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律赋学与科举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状元梦
科场舞弊

湖 南

江 西
大 著 名
句衡登商长庐书
容阳封丘沙山院
)))) )))))):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论语·季氏篇》:
“鲤趋而过庭,(孔子)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李,王,张,刘,陈,杨,黄, 赵,周,吴,徐,孙,朱,马, 胡,郭,林,何,高,梁,郑, 罗,宋,谢,唐,韩,曹,许, 邓,萧,冯,曾,程,蔡,彭, 潘,袁,于,董,余,苏,叶, 吕,魏,蒋,田,杜,丁,沈, 姜,范,江,傅,钟,卢,汪, 戴,崔,任,陆,廖,姚,方, 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 雷,白,龙,段,郝,孔,邵, 史,毛,常,万,顾,赖,武, 康,贺,严,尹,钱,施,牛, 洪,龚。
蒙学读物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俳赋亦即骈赋 。六朝骈赋初具律赋的某些特征 ,如讲求对仗工稳 ,常用四六对句等 , 特别是随着齐梁“声律”的发现 ,文人开始自觉追求声韵的和谐 “, 骈花俪叶 ,含宫泛商”的 六朝骈赋 ,为律赋的产生做好了创作经验和理论上的准备 。元代祝尧认为“俳者律之根 , 律者俳之蔓 。”“, 四律之作 ,始自徐庾 。俳体卑矣 ,而加以律 ;律体弱矣 ,而加以四六 。此唐 以来进士赋体所由始也”①,揭示了俳赋与律赋之间的渊源关联 :律赋是以俳赋为“根”,整
律赋最基本 、最典型的特征是“限韵”要求 。一般情况下 ,赋题下面就会标出这篇律赋 的押韵字 ———“以 ……为韵”。“韵”除规定用韵的具体要求外 ,还具有揭示标题 、概括赋作 主旨的作用 。如王起《墨池赋》以“临池学书水变成墨”为韵 ,白居易《赋赋》以“赋者古诗之 流”为韵等 。但也有一些韵字 ,只是单纯标出韵脚字 ,对内容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如丁春 泽的《日观赋》以“千载之统平上去入”为韵 “, 平上去入”与“观日”毫无联系 。律赋的题韵 字 ,多出自传统经典或名篇 。如《泰阶六符赋》以《易经》中的“元亨利贞”为韵《, 爱晚亭赋》 以杜牧诗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为韵 。这样涵蕴深厚 、语言优雅的韵字 ,使得赋与韵水乳交 融 ,相得益彰 。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61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郭建勋 毛锦群
提 要 律赋讲求声律 ,与“古赋”相对 。它源于六朝骈赋 ,形成于唐代 ,并因“科举试 赋”的制度而盛行于唐 、宋 、清三朝 。律赋在韵律 、平仄 、句法 、结构等方面 ,都有其特殊要 求 ,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 ,但各时代的律赋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 。律赋因科举而 兴 ,科举以律赋为用 ,律赋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从唐朝到清代 ,律赋创作走完了它的全部历程 ,其中虽时有间断 ,但大部分时间里 ,都 为文人甚至文化主流所关注 ,甚至进入社会政治的核心层面 ,成为皇帝 、官员和文人都非 常重视的文体 。律赋脱胎于南朝俳赋 ,在隋唐声律大盛的背景中逐渐形成兴起 ,借助科举 “诗赋取士”制度的便利 ,得到蓬勃发展 ,在唐 、宋 、清三代 ,形成三次创作高峰 。至于科举 与律赋的关系 ,则可以简单概括为 :律赋借科举而兴盛 ,科举借律赋而选才 。两者是一种 既黏附又偏离的双向促进关系 。

简论唐代律赋与科举考试的关系。

简论唐代律赋与科举考试的关系。

简论唐代律赋与科举考试的关系。

唐代律赋与科举考试有密切的关系,以下是对其关系的简论:
唐代律赋是指唐代盛行的一种文体,它以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规则为基础,注重语言的华丽和内容的精细,是一种具有规范性、艺术性和修辞性的文学形式。

而科举考试是唐代实施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评选出优秀的人才,选拔士人进入官僚机构。

唐代律赋与科举考试有以下几个关系:
1.形式上的契合: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律赋是常见的一种命
题作文形式之一。

科举考试中的文题往往要求考生按照严
格的格律和韵脚要求写作,这与律赋的写作规则高度契合。

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题目要求创作一篇律赋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修辞能力。

2.文学素养的要求:科举考试对考生不仅有严格的写作规定,
还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知识。

而律赋
作为一种重视文学修养和才华的文体,在考试中对于考生
的文学素养和修辞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通过熟悉和
写作律赋,考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科举考试做
好准备。

3.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唐代的科举考试是对儒家经典和
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在科举考试中,律赋作为一
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严格遵循儒家经典的规范和价值观,强调修辞和文学的美感。

通过考试对律赋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推动文化的繁荣。

综上所述,唐代律赋与科举考试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契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和修辞能力有要求,同时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律赋在科举考试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是考生在考试中展示才华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 1905年9月2日,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中,袁世凯、 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 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 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至此,实行 了将近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被废除。
• 童生试包括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三年 一考,因考期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 闱”。其录取名额由朝廷规定,考中者称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和殿 试试最高一级考试,其中会考是带有决定 性的考试,定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由礼 部主持,因考期在春季,故又称“春闱”, 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诗赋:科举时要求应试者须作诗,赋(时称杂文)各一篇。
小结:帖经的考试方法简单,只需考生熟读经书即可应付,后来
由于考生人数增长而录取人数限制,考官便常常出偏题,怪题。 墨义更为简单,考生只需依照原文作答,而不用运用思想。策问 的要求较高,对于考查政治才能曾是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考 试方法实行之后,一般士子束书不观,只拿旧策读之,以应付考 试。诗赋虽让较帖经、墨义,策问更能考查其思想,并能反映一 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但到后期过于追求孵化辞藻。可见 科举制在时间的检验下慢慢暴露出弊端。
唐朝科举考试中的各科考试内容与方法大致相同,仅侧重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科举取试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而且还 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 这种投献自己代表作的规定,虽然有将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 意味,但同时也为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可见也是弊多利 少。
进士及第不仅能获得为官的资格,而且还能获得皇帝“御 赐”的诸如黄榜报喜,曲江赴宴,雁塔题名等一系列恩宠有 加的活动,使自己风光,家族荣耀。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便是 以此利禄相诱,使天下士人埋首科考,后人有诗写到:“太 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延续至20世纪初。

古代中国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国子监教育和进士科举制度。

每个阶段都对人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面貌。

一、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

父母和家庭长辈对孩子进行教导,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家族传统的传承以及基础知识的授予。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传统价值观的灌输和人格修养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约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兴起。

私塾是由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士人创办的,为儿童和年轻人提供文学、历史、诗词等方面的教育。

学生通常是父母或长辈推荐,私塾教育主要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授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们通过逐字逐句地背诵经典著作,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思考和辩证的能力。

私塾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师者与徒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学的核心。

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要尊师重道,对老师毕恭毕敬。

私塾教育是繁荣的,但只对士人阶层和地主阶层的子弟开放,其他阶层的孩子较难接受这种教育。

三、国子监教育国子监教育是唐朝初期建立的一种官办教育制度,在唐至清朝期间一直存在并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官学教育系统,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

国子监的学制分为初学、终生两个阶段,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时也同时接受科学、法律、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国子监实行等级制度,只有特定的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晋级,进一步接受更高水平的知识。

在唐朝,国子监学生依次分为弟子、生员、貢生和进士四个等级,进士科举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进士科举制度进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历时近一千三百年。

进士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先进行乡试,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中的重要著作和诗词赋文,通过之后就能参加进一步的会试和殿试。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获得进士的资格,并且享受到相应的荣誉和待遇。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 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 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写作.
院试 秀才
明清科举考试
乡试
会试
举人
贡士
殿试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乡试发榜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 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 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 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二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 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 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 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 庸.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 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 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 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 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 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 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 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 挥.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 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篇一」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习,必须要通过童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

称为秀才。

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2、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应多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正是参加了乡试。

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

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

3、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称为会试。

因为在春季举行,故又称为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成为杏榜。

4、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统称进士,考试后会发布金榜,假如考不中,则称落第。

5、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篇二」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联都辞赋解析律赋的演进

联都辞赋解析律赋的演进

联都辞赋解析律赋的演进唐代科举考试自高宗永隆二年起,为提高考试的难度,进士试策前还需加试杂文,指铭箴论表等作为预选,而至开元、天宝间又改以诗试赋。

徐松《登科考记》卷一永隆二年条:「按杂文两首,论箴明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

杂文之直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间。

」之后,赋(律赋)便成为士子是否能够进仕之关键。

律赋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赋既然成了进士考试的科目,为便于试官的评阅和防止士人的预作,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些限制,于是限韵和开头必须点题,也就成了试赋的要求。

在唐代,赋也随着律诗的形成而在逐渐格律化,并且也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于是,由试官命题并限以韵脚的律赋,也就正式形成。

上述皆以「限韵」做为律赋成立的一项要件,甚至认为「限韵」乃基于科场防弊的需求而订定。

也因此,如果以「限韵」做为律赋成立的充分条件,则律赋早在科举试赋之前便已存在。

如果配合赋篇较长而将规定调整为:除押该韵字外,另押与该韵字同韵部之字,便是律赋的限韵方式了。

律赋最初是一些文人学士为表现才学和写作技巧而开启的,早在南朝,文人作诗以有先赋韵的情况,仅从四声八病讲求声韵之美外,更从格律加以要求,不仅诗如此,赋亦如此,演化下来,便会形成诗赋同流的趋势,而律赋除限韵外,其律赋的形式在南朝其实都大概具备,故发展成为律赋俨然成为下一阶段文学特征之必然。

但是南朝的騈赋和律赋其实还是有一段差距,可分三方面讨论,第一就以形式上而言,騈赋的特征包括用典、词藻华丽和讲求声韵,而律赋最重要的特征则在于限韵。

第二是题材和内容上的区别,律赋的体材无所不包,具有赋主题的开阔性和多样性。

第三是风格情调上的区别,騈赋大都注重个人情感的感发,而到后期,物像的格局越来越小,然而律赋一方面除了用于科举制度外,也有许多律赋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精神。

吴锡麒〈律赋清华叙〉说:原夫赋之为道,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词。

支别多途,体实参以写志;封疆不隔,才自擅乎登高。

赋体的演变——精选推荐

赋体的演变——精选推荐

赋体的演变赋体的演变 赋的形式有⼏次⼤的演变。

明代徐师曾的《⽂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赋四种,⽐较概括地说明赋体演变的结果。

汉代的赋是古赋。

古赋⼜叫辞赋。

汉赋的篇幅⼀般⽐较长,多采⽤问答体的形式,韵⽂中夹杂散⽂。

例如扬雄《解嘲》就是⽤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

司马相如的《⼦虚赋》《上林赋》是⽤⼦虚和乌有先⽣、亡是公三⼈的对话组成,两篇赋的⾸尾部分都是不押韵的散⽂,《上林赋》中间主要部分还有⼀些不押韵的地⽅。

汉赋的句式以四⾔六⾔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还有许多长句。

例如扬雄《解嘲》: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

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

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

有谈范、蔡之说于⾦、张、许、史之间,则狂矣。

这种长句在《诗经》《楚辞》中是没有的,汉赋中却不少。

在⽤词⽅⾯,汉赋喜欢⽤许多僻字。

上⾯所举《上林赋》的⼀段,就可以作为例证。

刘勰在《⽂⼼雕龙·练字》中所批评的“坏怪”“字林”,正是汉代赋家⽤词的风尚。

因此曹植说:“扬马之作,趣幽旨深。

读者⾮师傅不能析其词,⾮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这是当时的风尚,不能算汉赋的语⾔特点。

六朝赋是俳赋。

俳赋⼜叫骈赋。

孙梅《四六丛话》说:“左(左思)陆(陆机)以下,渐趋整炼,益事妍华,古赋⼀变⽽为骈赋。

”六朝的赋与汉赋有很⼤的差别。

这时期的赋篇幅⼀般⽐较短⼩,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赋是很少的。

六朝赋除⽤韵与汉赋相同外,骈偶、⽤典是它与汉赋显然不同的地⽅。

由此看来,所谓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

骈偶的来源很远,汉赋中就有⼀些对句。

例如扬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鴈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但是汉赋往往是⽤多句排⽐,⽽很少是双句对偶;汉赋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对,⼜不限于四字对和六字对。

到了六朝赋,则篇中的骈偶变得⾮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且尽可能避免同字相对。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 “判”:写另一类文章,试其“文理优长”;
• “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
• “言”,口齿是否伶俐,试其“言辞辩正”,全 部通过即可授予官职。
2020/3/1
10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和由皇帝根 据需要举行的制科。常科即常设科目六,包括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科也称特科,有一史、三史、 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
2020/3/1
12
• (4)明法科:法律科,考律、令,即朝廷律法和国家组 织制度,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考生主 要是来自律学的学生和州县的乡贡,录取人数少。
• (5)明字科:明书科。先试帖经,然后口试,笔试,考 生主要来自书学,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训诂知识, 也称明书科,反映唐代重视书法的传统。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举考试有一套完备的 制度,表面看来很客观公正,事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 响其客观性。
3、科举考试使 “通榜”(主考官)和“行卷”(考生) 等舞弊现象滋生。(科举夹带)如图
2020/3/1
2
•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 明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2020/3/1
3
隋朝:科举的创立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构;
2020/3/1
6
• 武则天统治时不重视学校重科举。对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 1、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 式;
• 2、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开创了武举的先例; • 3、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

中国人读书科举制度

中国人读书科举制度

中国人读书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背景1. 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在科举制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主要依据门第选拔官员,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子弟凭借门第就能入朝为官,而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却被埋没,政治逐渐被士族门阀所垄断,社会阶层固化严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 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公平、更能广泛选拔人才的制度。

一方面,庶族地主势力不断崛起,他们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封建王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也需要从更广泛的阶层中选拔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 隋朝 - 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他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这种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科举制从此正式诞生。

这一制度的创立打破了门第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

2. 唐朝 - 科举制的完善- 考试科目:唐朝科举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分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主要科目。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比较容易;进士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难度较大,但是进士科出身的官员在仕途上更受重视。

- 考试过程: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生徒,即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送往尚书省受试者;二是乡贡,即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两级。

乡试由地方州县长官主持,合格者送往京城参加省试,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

- 武则天时期的发展:武则天时期对科举制进行了创新,她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中对考生进行面试,选拔出真正的天子门生,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选官权的控制。

武举则是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射箭、骑马、举重等武艺项目,拓宽了科举选拔人才的范围。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与产生的影响(2011-09-29 19:14:08)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隋朝建立伊始, 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 建立了科举制度。

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 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

(一)科举选官的兴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加强中央集权, 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 合格者可以做官。

大业年间, 隋炀帝还设置明经, 进士二科, 并以“试策”取士, 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但此时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 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

真正的进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表现在: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唐代取士, 不仅看考试成绩, 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 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 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 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二是武则天时,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 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 其次以类升”。

三是开元年间,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但总的说来, 科技选官从录取的数量上来看在唐初的选官制度中还是很低的。

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 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 制定成式经过唐代的奠基, 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 明代制定成式后, 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 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 终至鼎盛。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一、古代学校1.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起源于奴隶制社会。

开始出现时,往往兼有习射、养老的场所。

夏朝时的学校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

商朝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一级的学校,在王府内就有五所,分别称之为“辟雍”、“成均”、“上庠”、“东庠”、“瞽宗”。

其中“辟雍”居中而又最尊。

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之为“泮宫”的学校。

《周礼》中称:“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一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

”这种学校叫做“家塾”,为当时最低一级的学校。

比“家塾”高一级的学校叫做“序”,每500家设一“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在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

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做“国子寺”。

至隋代,隋炀帝将“国子寺”改叫“国子监”。

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至明清两朝。

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清末兴办近代学校,1902年称为“学堂”;1912年的学制改称“学校”。

2. 官学中国历代各级官府所办的学校。

西周的国学、乡学,汉代的太学、州郡学,唐宋以后的太学、国子学(监)、府州县学,元代以后的社学,都属官学。

3. 国学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大学。

源于三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国学根据学生入学的年龄和程度的高下,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

大学又有“辟雍”、“东序”、“成均”、“上庠”、“瞽宗”五院。

为天子所设者曰“辟雍”、为诸侯所设者曰“宫”。

4. 乡学古代的地方学校。

源于西周。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2021/5/27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2021/5/27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 但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 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2021/5/27
10
武举
• 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 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舞弊与反舞弊的斗争所形成的贡院规制——定型在明清的贡院以及规制有着自己本身的一套严格的考试 程序,指定的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 1、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贡院举行的考试, 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2、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 “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3、古代科举考试试卷也类似与今天的高考一样在封闭的环境中出卷,等考试结束,老师才可以出来, 保证公平性 科举制度在贡院规制的引导之下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 明朝有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 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 者言之。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工作报告、辞职报告、心得体会、演讲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debriefing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speech drafts, other templates, etc.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实施的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实施的

科举制度的特点:以文化素 质为选拔标准,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的影响:促进了社 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素 质,推动了文化发展
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 隋朝时期,为选拔
人才而设立
僵化的影响:限制 了考生的思维和创
新能力
明代科举制度的特 点:八股文盛行,
考试内容单一
僵化的后果:导致 社会缺乏创新精神
和活力
3
科举考试的内容
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科目
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策问、诗赋等
会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策问、诗赋等
殿试:主要考策问、诗 赋等
各科目考试内容:四书 五经、策问、诗赋等
社会流动:科举 制度为平民提供 了向上流动的机 会,促进了社会 的稳定和和谐。
教育普及:科举 制度促进了教育 的普及,提高了 民众的文化素质 。
思想控制:科举 制度通过考试内 容对考生的思想 进行控制,加强 了中央集权。
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 繁荣和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 文化素质和修 养
促进了文学艺 术的发展
科举考试的流程
报名与资格审查
报名时间:每年春季和秋季
报名条件:年龄、身份、学历等 符合规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报名地点:各地方政府设立的报 名点
资格审查:对报名者的身份、学 历等进行审查,确保符合规定
考试时间与地点
考试时间: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举 行,具体时间由皇帝决定
考试周期:通常需要三年时间, 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唐朝的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

唐朝的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

唐朝的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也是历史上最为发达和成熟的,对于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唐朝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的深入探讨,探究其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唐制教育制度起源于汉代的五经博士制度和隋代的省试制度。

在唐朝,教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制度是博士、生员、秀才、举人和进士五个阶段的科举考试制度。

博士是唐朝学术界的最高学位,由皇帝直接任命,主要任务是为皇室和政府提供咨询。

生员是通过地方县试和府试选拔而来的优秀学生,有免徭役和税赋之权。

秀才则是通过地方州试(乡试)选拔而来的,可以免去特定职务的兼任,锻炼其政治素质。

举人是通过省试(会试)选拔而来的,可以担任中央或地方官员的一些职务。

进士则是通过殿试选拔而来的,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的阶段,可迅速晋升为官。

科举考试的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例如禁止贿赂、开设专门的书院等。

唐朝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是重视博学多才,提倡强化政治文化素质的培育,帮助官员充分了解和掌握与当时社会现实相关的议题,并推动其有效处理和解决。

同时,唐朝教育制度还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认为“有才干者,皆可为官”,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唐朝教育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宽泛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仪、音律、文学、历史、经学和科学等方面。

其中,文学和经学是必修课程,礼仪和音律则是官方考试的重点。

科学方面则注重实践和应用,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现代性。

唐朝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要求其学习诚实宽厚、正直廉洁等优良品质。

科举考试是唐朝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朝官员选拔机制的核心。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考核文学方面的基本功,如诗歌、文章、八股等;会试更注重政治思想,如题目涉及国家大政方针,要求考生用文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殿试则注重对考生政治判断能力、了解历史和哲学智慧的考察。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可谓贡献巨大,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开设进士科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直至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其后又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令五品以上京官,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已经形成。

2.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添科目,还大大增加了录取人数。

载初元年(690)二月,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初设武举”,扩大了选拔的范围。

唐玄宗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颇有才学的人。

3.宋代:科举考试变得更为开放和严密。

自宋太祖时起,政府在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九月下诏废止唐代以来的“公荐制”,使得北宋的人才选拔制度更为公正合理。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同时,由州试、省试和殿试组成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國 廈門大
20 洌上古典硏究 제40집 (2014. 6)
當時的人心、世道和風俗, 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科舉學是以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歷史上存在的科舉考試制度及其運作的
歷史為研究物件的一個專門研究領域, 或者說一門綜合性的專學。它處於歷 史學、教育學、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文學等學科的交叉地帶, 因此 需要從多學科的角度進行綜合研究。科舉學的研究物件雖然十分專門獨特, 但研究空間卻非常廣闊, 它是與中國一千多年間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書 籍和幾乎所有地區有關的一門學問。科舉學博大精深, 涉及許多方面, 包括 科舉文學。科舉文學是指因科舉考試而產生的文學作品和體裁及與科舉相 關的文學, 它包含試帖詩、策、論、律賦、表、判、誥、箴、銘、八股文等 “科文”和以科舉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律賦又稱試體賦、律體賦, 屬於限制立意和韻腳的命題賦, 可以說是因 科舉而興起的考試文體。類似於八股文與古文相對而稱為時文, 律賦與 古賦相對, 也有“時賦”之稱。在八股文、試帖詩、律賦、策、論等常用 中國科舉考試文體中, 律賦的文學性最強, 其次為試帖詩, 之後依次為八 股文、論、策。詩賦都屬於韻文, 但相比試帖詩, 律賦顯得體大思精。從 佈局謀篇來看, 律賦與八股文類似, 需要整體構思, 但律賦更受格律聲韻 的限制。就題材內容而言, 八股文最受局限, 只從 ≪四書≫、≪五經≫ 中命題, 且語氣必須“代聖賢立言”;策論的題目通常為經史時務方面, 而 詩賦試題則還包括了山川林木花鳥等大量自然的論題, 因此範圍最為廣 泛。科舉與律賦相生相伴, 律賦學是古代科舉之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 文從科舉學角度來研究律賦, 首先論述科舉取士與“律賦時代”, 進而探討 清代律賦與律賦學的興盛, 並論述律賦學與科舉學的關係。
中國的律賦學與科舉學
劉海峰* 1)
차례
一. 序言 二. 科舉取士與“律賦時代”
1. 科舉考試與律賦體裁 2. 唐宋律賦的產生與發展 三. 清代律賦與律賦學的興盛 1. 清代律賦的極盛 2. 律賦學的興盛 四. 從律賦學看科舉學 1. 律賦文獻的價值 2.古代一項集文化、教育、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 制度, 它曾長期左右著士人的命運和文風時尚, 1300年間, 傳統中國官僚政 治、士紳社會與儒家文化皆以科場為中心得以維繫和共生, 科場成為中國 社會政治生活和人文教育活動的一個關鍵場域。由於科舉與中國社會政 治、教育、文學、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密切相關, 且長久深刻地影響過
以詩賦取士的特點, 是其內容比策論等考試文體更為廣博, 而且比較難 作假。清代“科文”大家路德說:“詩賦之變, 至試律、律賦而極, 而國家用 以取士, 不患其弊者, 何也?每試詩賦, 必命以題, 題萬變而不竭。……以 萬變不竭之題, 取萬變不竭之詩賦, 雖有善作偽者, 不能一一二為之備, 真 偽之判, 若黑白然。”也就是說, 因為律賦命題範圍廣泛, 很難猜題宿構, 因此能夠區分應試者才學的真偽。關於律賦比較不能作假的特點, 顧蓴 在≪律賦必以集≫序中也指出“蓋律者, 法也。有對偶, 有聲病。古賦可 以偽為, 而律賦非富於涉獵、揣摩有素者, 不能為也。”馬俊良≪本朝館 閣律賦集腋≫序說:“賦家不患意匱, 只患材窮; 不患材窮, 但患手拙。要 在包括宇宙, 總攬人物, 大自窺天測地, 細至鳥語蟲吟, 靡不格物致知, 豁 然胸次。”律賦涉及天文地理等百科知識, 幾乎無所不包。張世熹≪味蘭 軒百篇賦鈔≫說:“賦源於古詩, 律賦源于古賦。雖規格迥異, 而敷陳事 理、益綜六義, 律賦與無殊。大而象緯時令、風土建置、兵農禮樂, 鋪張 揚厲, 可以資經濟、廣學問; 小而名物象數、言情體物, 可以助窮理、博 見聞。古雲登高能賦, 可以為大夫, 律賦何不然?”從這些論述中, 都可以 看出科舉時代人多認為律賦的內容豐富多彩, 非常廣博。
1. 科舉考試與律賦體裁
作為科舉考試文體之一, 律賦能夠考察出應試者的才情學識。古代中 國人認為詩賦可以言志, 家事國事天下事、個人抱負和習性好尚皆可以 從詩賦中曲折表達和宣洩出來。只有才情並茂、文理優長的人才寫得出 好的詩賦。作賦很能體現人的才學, 這是與學而優則仕、以才學取士的 科舉制相符合。班固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 後序引劉向≪別錄≫ : “≪傳≫曰 : ‘不歌而誦謂之賦, 登高能賦, 可以為大夫。’ 言感物造端, 材知深美, 可與圖事, 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唐、宋和清代許多賦學論著, 往往引述這句“登高能賦, 可以為大夫”。李蘭岑≪新賦麗則≫序說 : “登 高能賦, 可以為大夫, 言其造端體物, 材智茂美, 足以預圖政事也。阮籍 見張華之賦、楊億見王曾之賦, 皆許其有王佐才, 而袁樞之于劉珙, 亦因 賦而信為遠大之器, 蓋即其洪深奧衍之詞, 具見性情才識之概。”科舉制 的功能是選拔才智之士來從政, 從一個人作賦的水準, “足以預圖政事”, 或可以看出其是否能成大器。
中國的律賦學與科舉學 21
二. 科舉取士與“律賦時代”
雖然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文章辭章, 從今天看來, 科舉幾 乎就是一種文學考試, 一個人的文學水準往往決定其是否能被錄取。律 賦是科舉考試的一種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文學性的文體。律賦能夠檢驗士 子的學問與才情, 在文學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章技巧和美學觀念, 是中 國形式主義美學的重要載體。中國賦文發展到唐代開始進入“律賦時代”, 因為科舉考試律賦, 律賦從數量上佔據了賦體文學的主要地位, 宋代和清 代也都可以稱之為“律賦時代”。
律賦之名與律賦之 “律” 的含義, 彭紅衛曾作了相當詳細的闡述。律賦
22 洌上古典硏究 제40집 (2014. 6)
的“格”與“律”還與律令有關。餘丙照≪分類賦學指南≫指出 : “自有唐以 律賦取士, 而賦法始嚴, 謂之律者, 以其繩尺法度, 亦如律令之不可逾 也。”清人楊曾華的≪賦賦(以登高能賦可為大夫為韻)≫描述了律賦的 特徵之一是“法必求其最細, 律尤貴乎上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