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经济学基础》教案了解收入分配
《经济学基础》教案了解收入分配经济学基础教案了解收入分配一、教学目标1. 了解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理解收入分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3. 掌握收入分配的各种形式和方式;4. 分析不同收入分配制度的利弊。
二、教学重点1. 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不同的收入分配形式和方式。
三、教学难点1. 不同收入分配制度的利弊。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学生讨论和小组讨论。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节: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收入分配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经济产生的收入进行合理调配的过程。
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牵涉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问题。
1.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a. 劳动者获得合理报酬的原则:体现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平等。
b. 以贡献为基础的分配原则:促进了创新和创造的动力,激发了个体和企业的积极性。
c. 保障和调节的分配原则: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2. 收入分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a. 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发个体和企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
b. 社会稳定和和谐: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减少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c. 消费能力的提升: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第二节:收入分配的形式和方式】收入分配的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方式。
1. 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a. 直接分配:由授权机关直接进行收入调配,如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
b. 间接分配: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进行分配,个体和企业凭借市场竞争力获取收入。
2. 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a. 资本收入:指通过资本投资和资本运作获得的收益,如股息、利息和房地产租金等。
b. 劳动收入:指通过参与生产和提供劳务获得的报酬,如工资和薪金。
3. 直接转移支付和间接转移支付a. 直接转移支付:由政府向社会弱势群体直接提供的金钱和实物援助,如社会救助和失业救济。
经济学基础 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经济学基础教案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4.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
5. 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同时,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案例,如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并讨论案例中的经济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拓展学习(5分钟)推荐相关的经济学书籍、文章或网站,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个人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经济学相关文章并撰写读后感,评估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2. 经济学相关文章和案例:为学生提供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和交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或金融机构,了解实际经济运作和管理。
2. 邀请经济学专家或行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经济学基础》教案第9课掌握成本理论
《经济学基础》教案第9课掌握成本理论一、引言在经济学中,成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学习的基石,还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本课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成本概念、成本类型以及成本计算方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成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二、成本概念1. 成本的定义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和经营所付出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能够直接归属于某个产品或服务的费用,例如原材料、劳动力等;间接费用是指无法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费用,例如租金、设备折旧等。
2. 成本与费用的区别成本和费用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成本主要与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关,是指企业为实现产品和服务所付出的费用;而费用则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所支付的相关费用。
简而言之,成本是生产和经营的基本支出,而费用是销售和营销过程中产生的支出。
三、成本类型1.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品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成本,不论企业生产多少产品,这部分成本都保持不变。
例如租金、水电费等。
2. 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成本,随着产品生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产品生产量的减少而减少。
例如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资等。
3. 半固定成本半固定成本是指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的成本。
它部分随产品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变化,部分保持不变。
例如销售人员的工资,部分是固定的,部分是随销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成本计算方法1. 总成本计算方法总成本是指企业在一个时期内支付的全部成本。
计算总成本的方法是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相加。
公式如下:总成本 = 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2. 平均成本计算方法平均成本是指单位产品所需的平均成本,计算平均成本的方法是将总成本除以产品产量。
公式如下:平均成本 = 总成本 / 产品产量3. 边际成本计算方法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品所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
计算边际成本的方法是将总成本的变动量除以产品产量的变动量。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3.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起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2. 讲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3. 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如供需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作业与练习: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认识。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教学目标:1. 理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3.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1. 市场的概念和类型: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等。
2. 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
3.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垄断、外部性、公共品等。
教学活动:1. 讲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基本构成。
2. 分析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
3. 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作业与练习: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市场和竞争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市场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市场竞争的认识。
第六章:消费者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动原因。
3. 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内容:1. 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偏好、预算约束等。
2. 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动原因:价格、收入、品味等。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引言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人类在生产、分配和消费资源方面的行为和决策。
本教案将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为主线,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二、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为满足有限资源而不断做出选择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经济学的范畴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宏观经济现象,而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三、经济学的基本原则1. 稀缺性原则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经济学研究了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最优化的决策。
2. 机会成本原则决策的机会成本是指放弃某种选择所付出的最高价值的机会。
经济学分析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及其决策影响。
3. 边际分析原则边际分析是指在决策中对额外增加或减少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
经济学通过边际分析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时考虑额外变动的影响。
四、经济学的主要概念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提供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价格弹性性价格弹性性是指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性的理解对于企业产品定价和市场营销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大小和相互关系等因素。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五、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 政府经济政策经济学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2. 企业经营决策经济学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指导作用,例如成本控制、定价策略和市场营销等。
3. 国际贸易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帮助实现国际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09798_经济学基础全套教案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介绍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环境评估、环境 政策分析和环境经济模型等。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学基础全套教案
2024/1/26
1
目录
2024/1/26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 市场结构与企业决策 •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 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 • 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 • 经济思想史及流派简介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1/26
3
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
03
2024/1/26
22
06
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
2024/1/26
23
发展经济学概述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结构转变和社会 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
发展经济学的历史与现状
介绍发展经济学的起源、主要流派和代表人 物,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2024/1/26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024/1/26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2024/1/26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微观经济学、宏 观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和专题。
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36学时,每周3学时,共12 周。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学校安排 。
6
02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2024/1/267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与概述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2 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3 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阐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介绍其他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第二章:供需分析2.1 市场与竞争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竞争的作用和市场效率2.2 供给与需求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绘制供给和需求曲线图2.3 价格与市场均衡推导市场均衡的条件和结果讨论价格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3.1 边际效用与需求解释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与需求的关系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2 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探讨生产要素的分类和作用计算短期和长期生产成本3.3 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比较短期和长期成本的差异分析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4.1 完全竞争市场描述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条件推导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决定4.2 垄断市场解释垄断市场的形成和原因分析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决定4.3 竞争策略与市场效率探讨竞争策略的形式和效果评估市场效率的标准和条件第五章: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政策5.1 国民收入的测量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2 通货膨胀与失业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及其成因探讨通货膨胀和失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5.3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目标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成效和局限性第六章:国际经济学基础6.1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介绍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6.2 国际贸易政策探讨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政策分析国际贸易组织和国际贸易规则6.3 国际金融市场描述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和结构探讨国际汇率的决定和国际金融政策第七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7.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测量解释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介绍经济增长的测量方法7.2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索洛增长模型和新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7.3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探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评估经济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第八章:财政与税收政策8.1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解释财政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探讨财政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8.2 税收政策的设计与分析分析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类型讨论税收政策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影响8.3 财政与税收政策的案例研究研究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财政与税收政策案例评估案例中政策的成效和挑战第九章:货币与货币政策9.1 货币与利率探讨货币的定义和功能分析利率的决定和作用9.2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解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传导机制探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效果9.3 货币政策案例分析研究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案例评估案例中政策的成效和对经济的影响第十章:经济危机与经济政策10.1 经济危机的类型与影响分析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滞胀等经济危机类型探讨经济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0.2 危机应对政策讨论危机时期政府的应对措施分析危机政策对经济恢复的作用和争议10.3 经济政策的长远挑战预测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讨论长远经济政策的方向和策略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经济学基础的全册电子教案,包括十个章节的内容。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经济学基础》教材的第五章第一节,主要讲述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具体内容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知道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2.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2.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经济学基础》、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供需关系。
2. 知识讲解:介绍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例题,如市场竞争对价格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竞争策略。
7. 板书设计: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2. 答案: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供应与需求相互制约,形成价格。
竞争机制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式,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全)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01
02
03
失业
阐述失业的类型、原因和 影响,探讨降低失业率的 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
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影 响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政 策措施。
经济周期
介绍经济周期的含义、阶 段和特点,探讨经济周期 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阐述财政政策的工具、类型和效应,分 析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和局限 性。
垄断竞争市场
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 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
03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
0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阐述其含
义、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02
经济增长
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 素以及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
的意义。
03
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02
微观经济学基础
需求与供给理论
03
需求定理
供给定理
均衡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 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 求量越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 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高,供给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低,供 给量越小。
03
无差异曲线
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
迹。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 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基础教案(推荐5篇)
经济学基础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经济学基础教案《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与思路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的设计本课程总学时为32,每周授课1次,每次3学时。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20%、作业成绩及课堂表现占20%2、各部分的学时分配与安排本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11章,具体各章学时安排见第二部分。
3、本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增补本课程最后选定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叶德磊编著),从其包含的章节内容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深度也较适合非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学习。
结合学时考虑,除5、7、13章内容大部分省略外,其他11章内容基本不进行过多的取舍与增补。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本课程共包括11章内容,讲授时将采取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
导论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和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五章分配理论研究商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宏观经济学部分内容。
第六章~第八章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核算和决定的内容展开,因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各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将其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效应与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第十一章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4、各部分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讨论和习题巩固。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
2、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弹性理论等。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机会成本的计算和理解。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2、难点弹性理论的应用。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现象,如商品价格的波动、就业选择等,引起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兴趣。
讲述一个简单的经济故事,如“一个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选择种植小麦还是玉米”,引出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概念。
2、经济学基本概念讲解(约 30 分钟)稀缺性:解释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强调这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机会成本:通过具体例子,如一个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而放弃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边际分析:以企业生产为例,说明企业在决定是否增加生产时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3、经济学基本原理讲解(约 40 分钟)供求关系:详细讲解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
通过绘制供求曲线,直观地展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市场均衡: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和数量。
分析当市场偏离均衡时,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自我调整。
弹性理论:介绍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理解不同商品的弹性大小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4、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约 30 分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5 人。
案例:给出一个关于市场供求变化的案例,如“猪肉价格的上涨与下跌”,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初步的认识。
2. 教学内容:a.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b. 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c.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d.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济学家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学生讨论c. 案例分析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著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
二、第二章:供需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供需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市场均衡,能够运用供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a. 需求分析:需求的概念、需求曲线、需求弹性b. 供给分析:供给的概念、供给曲线、供给弹性c. 市场均衡: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d. 市场变动: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实验:模拟市场交易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变动的实际案例,运用供需理论进行解释。
三、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特点,掌握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组合原理等。
2. 教学内容:a. 消费者行为: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b.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生产要素组合c.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d. 成本效益分析: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运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行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实例。
四、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掌握竞争策略及其应用。
2. 教学内容:a.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市场均衡b. 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价格歧视c.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竞争策略d. 完全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公共政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竞争策略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竞争案例,运用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理论。
《经济学基础 》(邓先娥 第2版) 教案 第一章 认识经济学
经济学基础教案课时分配第1章认识经济学(6学时)课题1.1 什么是经济学(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前提2.掌握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3.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模型4.计算机会成本5.运用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节约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2经济体制(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市场机制及市场经济运行模型2.掌握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等基本概念3.能画出具体情况下的市场运行图4.能区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5.提升竞争意识、节约意识、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6.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市场运行模型、价格机制难点: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3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2.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3.提升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2.学习经济学的方法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复习与测试资料。
《经济学基础》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经济学系各专业规定学时: 60 学时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任课教师:经济学课程组第一讲学时2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定义导入案例1—1: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 《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概述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解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概述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1.2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说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如理性人假设、市场出清假设等探讨这些假设对经济学分析的影响和局限性1.3 经济学的两大定律介绍供需定律和市场均衡的概念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影响第二章:微观经济学2.1 市场和竞争探讨市场的定义和类型,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分析竞争的作用和市场效率2.2 消费者行为介绍需求曲线的概念和影响需求的因素解释消费者剩余和边际效用理论2.3 生产者和成本讨论生产者的目标和经济利润分析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变化及其对生产决策的影响第三章:宏观经济学3.1 宏观经济指标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分析这些指标对经济状况的反映和重要性3.2 国民收入的determination解释国民收入的概念和核算方法探讨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3.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义、目标和工具讨论这些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及可能的副作用第四章:国际经济学4.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好处与产生原因探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如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4.2 贸易制度与国际经济组织分析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影响讨论贸易政策工具,如关税、配额、补贴等,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3 汇率与外汇市场解释汇率和外汇市场的概念探讨汇率决定理论,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等,及政府干预对汇率的影响第五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衡量解释经济增长的概念及衡量指标(如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分析经济增长的意义和重要性5.2 经济增长理论介绍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探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3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如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等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6.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分析市场失灵的情况,如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探讨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方式,如制定法规、提供公共品、调控市场等6.2 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介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分析这些制度对缓解贫困、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和争议6.3 市场秩序与市场监管讨论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及其维护手段分析市场监管的策略和措施,如反垄断法、质量监管、价格干预等第七章:劳动经济学7.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结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分析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及其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7.2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与平等就业探讨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及其表现讨论反歧视政策和劳动平等的原则与实践7.3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如工资基金理论、劳动力需求理论等分析劳动力市场政策,如最低工资法、工时制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八章:环境经济学8.1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分析环境资源的使用和配置问题,如水、土地、空气等8.2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介绍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如外部性理论、环境价值评估等讨论环境政策的工具和效果,如污染税、排放交易制度等8.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践探讨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挑战和机遇第九章:金融经济学9.1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解释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探讨金融工具的功能和风险,如股票、债券、衍生品等9.2 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分析金融机构的类型和作用,如银行、保险公司等讨论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9.3 利率与货币政策解释利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探讨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应,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整等第十章:行为经济学10.1 行为经济学概述介绍行为经济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分析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差异和互补性10.2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探讨有限理性、心理账户、代表性启发等行为经济现象讨论行为经济学在决策、判断、偏好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10.3 行为经济学与政策设计分析行为经济学在政策设计中的应用,如默认选项、助推等探讨如何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改善公共政策和市场机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义与衡量:这一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以及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
经济学基础教案完整版
03
国际经济学前沿动 态
如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规则重 构、数字货币与国际金融等最新 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03
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尊重市场规律,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
发展。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和知识点。
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计36学时,每周3学时, 共12周。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学 校安排。
生产者均衡
研究生产者在既定成本下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或在既定产量下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市场结构类型及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 源可以自由流动,信息是完全的。在完全竞争市场 上,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价格由整个 行业的供求决定。
垄断竞争市场
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卖者,产品具有差异性,厂商具 有一定的定价权。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 因素,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 结构。
均衡价格理论
分析市场供求力量如何决定商品 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以及市
场失衡时的价格调整机制。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理论
研究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收入条 件下,通过选择不同商品组合来 实现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
大化。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阐述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 的增加,其从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 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01
经济全球化趋势
阐述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变革。
02
反全球化思潮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2、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等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
2、难点(1)弹性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商品价格的变动、市场上商品的供应与需求等,从而引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2、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约 30 分钟)(1)讲解经济学的定义,强调其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学科。
(2)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3)解释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重要概念。
3、需求与供给(约 40 分钟)(1)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定义需求,即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如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以具体商品为例,如汽车,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需求。
(2)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定义供给,即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分析影响供给的因素,如商品自身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以农产品为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供给。
(3)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直观展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4、市场均衡(约 30 分钟)(1)市场均衡的定义及形成当市场上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教案《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与思路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的设计本课程总学时为32,每周授课1次,每次3学时。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20%、作业成绩及课堂表现占20%2、各部分的学时分配与安排本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11章,具体各章学时安排见第二部分。
3、本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增补本课程最后选定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叶德磊编著),从其包含的章节内容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深度也较适合非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学习。
结合学时考虑,除5、7、13章内容大部分省略外,其他11章内容基本不进行过多的取舍与增补。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本课程共包括11章内容,讲授时将采取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
导论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和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五章分配理论研究商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宏观经济学部分内容。
第六章~第八章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核算和决定的内容展开,因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各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将其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效应与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第十一章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4、各部分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讨论和习题巩固。
5、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的处理因本课程为非管理经济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因此主要联系课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分章节设计导论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熟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学时)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经济学的分类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价格机制,熟悉需求、供给的基本理论、点弹性和弧弹性的计算,掌握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于变动、需求弹性理论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函数2、需求曲线3、需求规律4、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5、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函数6、供给曲线7、供给规律8、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9、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10、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11、需求价格弹性12、需求收入弹性13、需求交叉弹性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规律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5、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6、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7、需求价格弹性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讨论、练习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消费者剩余,熟悉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预算线的含义与变动,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消费者均衡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4、消费者剩余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6、预算线的含义与变动7、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5、预算线的含义。
6、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实例分析、练习第三章生产与成本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的本质、生产函数、生产的扩张、范围经济、成本的性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熟悉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等成本线的含义、长期成本函数的概念与曲线形态,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投入的最优组合、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短期成本函数的曲线形态。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1、企业的本质2、生产函数的定义3、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4、生产三阶段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6、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7、等成本线的含义8、投入的最优组合9、生产的扩张10、规模收益的含义11、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12、范围经济13、成本的性质14、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15、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沉没成本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17、短期成本函数概念18、短期成本函数曲线形状19、长期成本函数含义20、长期成本函数曲线形态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2、生产三阶段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5、等成本线的含义6、投入的最优组合7、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8、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总成本9、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10、短期成本函数曲线形状11、长期成本函数曲线形态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完全垄断市场上的价格歧视、政府的价格管制,熟悉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掌握四类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和比较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2、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需求与厂商需求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收益4、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5、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6、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7、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8、完全垄断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9、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10、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11、价格歧视12、完全垄断市场上政府的价格管制13、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4、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15、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16、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17、寡头垄断的特征18、寡头垄断市场相互勾结19、各种市场类型的比较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2、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需求与厂商需求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收益4、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5、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6、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7、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8、完全垄断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9、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10、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1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2、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13、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14、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15、寡头垄断的特征16、寡头垄断市场相互勾结17、各种市场类型的比较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第五章分配理论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熟悉四种要素价格的决定、收入不均的矫治对策,掌握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1、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2、工资的决定3、利息的决定4、利润的决定5、地租的决定6、洛伦斯曲线7、基尼系数8、矫治对策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工资的决定2、利息的决定3、利润的决定4、地租的决定5、洛伦斯曲线6、基尼系数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第六章国民收人的核算及决定的简单模型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含义及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乘数的含义与计算,熟悉GDP的定义、总需求的构成,掌握GDP统计中的支出法、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投资乘数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3、名义GDP与实际GDP4、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5、总需求的构成6、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7、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8、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9、乘数理论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3、总需求的构成4、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5、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6、投资乘数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第七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一LM模型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熟悉IS、LM曲线的含义与形状,掌握两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1、IS曲线的含义及形状2、IS曲线的移动3、货币的供给与需求4、LM曲线的含义及形状5、LM曲线的移动6、均衡国民收入7、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IS曲线的含义及形状2、IS曲线的移动3、LM曲线的含义及形状4、LM曲线的移动5、均衡国民收入6、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第八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熟悉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形态、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1、总需求曲线的形态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4、短期总供给曲线5、长期总供给曲线6、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7、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8、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总需求曲线的形态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3、短期总供给曲线4、长期总供给曲线5、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6、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充分就业,自然失业、失业的社会代价,熟悉失业的含义与计量、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通货膨胀的类型,掌握总需求与失业、通货膨胀的效应、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解释、对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的解释、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