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案--1.1-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中职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教案

中职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案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教案旨在通过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帮助中职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案内容1. 经济学基础概念a. 定义经济学: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b. 经济学的分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c. 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a.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b. 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的定义及其特点与限制。
c.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3. 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a.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b.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c. 失业率:失业率的定义和测算方法。
d. 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4. 市场与价格a.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定义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
b.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的概念和达到均衡的过程。
c.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 生产要素及其报酬a.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定义和特点。
b. 生产要素报酬:劳动报酬、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6. 市场结构与竞争a.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定义和特点。
b. 市场竞争:竞争对市场和企业的影响。
7. 政府宏观调控a. 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b.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定义和常见手段。
c.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定义和常见手段。
三、教案总结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经济学基础的学习,中职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教案通过介绍经济学基础的概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市场与价格、生产要素及其报酬、市场结构与竞争,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等内容,旨在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份全面的经济学基础教案,帮助他们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学基础 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经济学基础教案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4.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
5. 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同时,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案例,如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并讨论案例中的经济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拓展学习(5分钟)推荐相关的经济学书籍、文章或网站,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个人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经济学相关文章并撰写读后感,评估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2. 经济学相关文章和案例:为学生提供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和交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或金融机构,了解实际经济运作和管理。
2. 邀请经济学专家或行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教案:经济学基础课程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的基础认识,并培养其应用经济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系统、市场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并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领域。
2.掌握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培养经济学意识。
3.理解和应用供给与需求理论,解读市场运行机制。
4.学习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认识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
5.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分类(1)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经济学的分类与分支领域(3)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供给与需求理论a.需求的决定因素与需求曲线b.供给的决定因素与供给曲线c.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d.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2)市场结构与竞争a.完全竞争市场与价格决定b.垄断市场与市场失灵c.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市场3.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国民经济核算a.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测算方法与意义b.常用经济指标的计算与解读(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a.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与模型b.经济周期及其特征(3)货币与金融市场a.货币的职能与货币供求关系b.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4)就业与失业a.就业与劳动力市场b.失业的类型与影响因素(5)通货膨胀与政府调控a.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b.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与目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授课法:结合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式进行生动讲解。
2.讨论与研究:安排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实践与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4.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个性化指导:提供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与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完整版)经济学教案1认识经济学

(完整版)经济学教案1认识经济学经济学教案1:认识经济学导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满足物质需求和利益分配的社会科学,它涵盖了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参与者之间的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
本教案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情况下,如何采取最优决策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利益分配的学科。
它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向。
1.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包括国家经济发展、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学科。
1.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包括个人、家庭和企业等参与者之间的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学科。
2. 经济学的重要性2.1 帮助决策制定经济学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政策、管理企业和理财规划。
2.2 理解社会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例如通货膨胀、失业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2.3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合理分配有限资源,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3.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认为人类的物质需求总是大于可用资源的数量,因此我们需要做出选择和取舍来满足最重要的需求。
3.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的是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这些被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收益就是机会成本。
3.3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的是随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增加,每次额外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度会逐渐减少。
4. 经济学的应用领域4.1 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宏观经济学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2 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微观经济学在企业管理、市场需求分析和个人投资理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总结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科学科,通过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经济学基础教案11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基础教案11经济学概述经济学基础教案 11:经济学概述一、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和决策,以满足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
无论是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和森林,还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在一定时期内都是有限的。
而人们的欲望和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产生了资源的稀缺与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广泛。
从微观层面看,它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包括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选择商品和服务以实现最大满足,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宏观层面,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的运行,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和财政政策等。
它试图解释经济总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对经济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交换和货币的作用有过初步的论述。
然而,现代经济学的真正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 18 世纪,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
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9 世纪,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0 世纪以来,经济学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以应对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此后,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众多学派相继兴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经济学基础教案

第1章经济学概述(6学时)课题1.1 什么是经济学(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前提2.掌握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3.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模型4.计算机会成本5.运用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节约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经济学、经济资源、资源配置、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2经济体制(2学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2.掌握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等基本概念3.掌握市场运行模型、价格机制4.能画出具体情况下的市场运行图5.能区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6.提升竞争意识、节约意识、大局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市场运行模型、价格机制难点: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案例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1.3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2.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与学习方法3.提升大局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2.学习经济学的方法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复习与测试资料六、教学进程第二章供求与价格理论(12学时)课题2.1 需求理论(2学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需求的概念2.掌握需求定理3.掌握需求函数及其影响因素4.正确区分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5.能运用需求理论解释、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竞争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需求定理3.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难点)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案例及实训资料六、教学进程课题2.2 供给理论(2学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供给的概念2.掌握供给定理3.掌握供给函数及影响因素4.正确区分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5.能运用供给理论解释、分析现实问题6.提升竞争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供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供给定理3.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难点)三、课型理论课四、教学方法目的: 建立库房管理制度,保证物料在储存期安全储存。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全)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01
02
03
失业
阐述失业的类型、原因和 影响,探讨降低失业率的 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
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影 响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政 策措施。
经济周期
介绍经济周期的含义、阶 段和特点,探讨经济周期 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阐述财政政策的工具、类型和效应,分 析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和局限 性。
垄断竞争市场
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 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
03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
0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阐述其含
义、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02
经济增长
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 素以及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
的意义。
03
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 :XXX)
02
微观经济学基础
需求与供给理论
03
需求定理
供给定理
均衡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 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低,需求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需 求量越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 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 越高,供给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低,供 给量越小。
03
无差异曲线
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
迹。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函数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 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初步的认识。
2. 教学内容:a.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b. 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c.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d.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济学家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学生讨论c. 案例分析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著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
二、第二章:供需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供需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市场均衡,能够运用供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a. 需求分析:需求的概念、需求曲线、需求弹性b. 供给分析:供给的概念、供给曲线、供给弹性c. 市场均衡: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d. 市场变动: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实验:模拟市场交易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变动的实际案例,运用供需理论进行解释。
三、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特点,掌握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组合原理等。
2. 教学内容:a. 消费者行为: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b.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生产要素组合c.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d. 成本效益分析: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运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行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实例。
四、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掌握竞争策略及其应用。
2. 教学内容:a.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市场均衡b. 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价格歧视c.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竞争策略d. 完全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公共政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竞争策略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竞争案例,运用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理论。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导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的学科。
通过深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政策,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1.1 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1.1.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1.1.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1.2 市场供求和价格理论1.2.1 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2.2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1.3 边际分析与效用理论1.3.1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1.3.2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1.4 市场结构和行为理论1.4.1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1.4.2 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纯完全竞争的区别1.4.3 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2.1 国民经济核算2.1.1 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1.2 国民收入分配和使用2.2 经济增长与发展2.2.1 经济增长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2.2 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征2.3 通货膨胀与失业2.3.1 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3.2 失业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4 货币与银行2.4.1 货币的职能和形式2.4.2 银行的功能和性质2.5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2.5.1 贸易与贸易制度的基本原则2.5.2 汇率与国际支付第三部分:经济政策与实践3.1 经济周期和政策调控3.1.1 经济周期的概念和表现3.1.2 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和手段3.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3.2.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3.2.2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模式3.3 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3.3.1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3.3.2 政府介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结语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市场供求和价格决定的原理,了解不同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情况,掌握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工具,理解经济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经济学教案第一课

经济学教案第一课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是理解市场运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教案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思维。
一、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1. 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中资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的学科。
2. 目标: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 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供求平衡。
3. 成本和效益:成本是为生产商品或服务所付出的资源和劳动的代价,效益是指购买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感。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损失。
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均衡理论:均衡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供求均衡、成本效益均衡等。
2.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在边际效益相等时做出最佳的决策。
3. 战略行为理论:战略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在市场中的决策和行为,涉及博弈论等内容。
四、经济学的方法论1. 归纳法和演绎法:经济学既运用归纳法总结历史数据和实证研究,也借助演绎法构建理论模型和进行预测分析。
2.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经济学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数量化的研究,也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
3. 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基于数据和事实,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规范研究则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定经济政策。
五、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的总体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决策和行为,涉及价格理论、产业经济学等。
3.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以及政府对产业的干预和规制。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工商管理系经管类专业授课学时:3学时/周,共54学时(讲授48课时,机动6课时)课程学分:3学分一、课程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2)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经济学的一般知识与原理,尤其是理解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掌握经济学微观与宏观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生产者均衡与消费者均衡●掌握国家收入的核算方法●了解经济周期的运行(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阐述经济现象●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衡量企业生产均衡与消费者均衡●能够获得个人生活中的效用最大化(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经济管理意识●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效用观念●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经济学基础》,陈堂、王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使用评价:该书以重视基础、强调应用为原则,做到了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简明扼要、体系严谨。
该书做到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技能,适合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
选用的参考资料:《经济学》和《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等南开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梁小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朱善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罗伯特•E•霍尔等著)《微观经济学》(安德鲁•马斯-科莱尔等著)《微观经济学原理》(王秋石主编)等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后续课程:其他相应专业课与其他课程配合与取舍情况:《经济学原理》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法;3. 了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区别;4. 理解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学的概述1.1 定义与特点1.2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2.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2.1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及联系2.2 其他重要分支领域的简要介绍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1 归纳法与演绎法3.2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4.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4.1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特点4.2 计划经济的基本原理和特点4.3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5. 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1 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5.2 经济学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5.3 经济学在个人决策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 理解市场经济原理和计划经济原理的基本内容;3. 了解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 理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区别;2. 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讲解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企业经营和个人决策中的应用;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等辅助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五、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多媒体课件:包括经济学概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等内容的课件;3. 相关案例:包括政策制定、企业经营和个人决策等方面的案例分析材料。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 导入: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和思考。
《经济学基础》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经济学系各专业规定学时: 60 学时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任课教师:经济学课程组第一讲学时2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定义导入案例1—1: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 《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概述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解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概述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1.2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说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如理性人假设、市场出清假设等探讨这些假设对经济学分析的影响和局限性1.3 经济学的两大定律介绍供需定律和市场均衡的概念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影响第二章:微观经济学2.1 市场和竞争探讨市场的定义和类型,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分析竞争的作用和市场效率2.2 消费者行为介绍需求曲线的概念和影响需求的因素解释消费者剩余和边际效用理论2.3 生产者和成本讨论生产者的目标和经济利润分析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变化及其对生产决策的影响第三章:宏观经济学3.1 宏观经济指标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分析这些指标对经济状况的反映和重要性3.2 国民收入的determination解释国民收入的概念和核算方法探讨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3.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义、目标和工具讨论这些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及可能的副作用第四章:国际经济学4.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好处与产生原因探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如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4.2 贸易制度与国际经济组织分析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影响讨论贸易政策工具,如关税、配额、补贴等,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3 汇率与外汇市场解释汇率和外汇市场的概念探讨汇率决定理论,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等,及政府干预对汇率的影响第五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衡量解释经济增长的概念及衡量指标(如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分析经济增长的意义和重要性5.2 经济增长理论介绍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探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3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如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等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6.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分析市场失灵的情况,如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探讨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方式,如制定法规、提供公共品、调控市场等6.2 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介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分析这些制度对缓解贫困、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和争议6.3 市场秩序与市场监管讨论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及其维护手段分析市场监管的策略和措施,如反垄断法、质量监管、价格干预等第七章:劳动经济学7.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结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分析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及其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7.2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与平等就业探讨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及其表现讨论反歧视政策和劳动平等的原则与实践7.3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如工资基金理论、劳动力需求理论等分析劳动力市场政策,如最低工资法、工时制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八章:环境经济学8.1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分析环境资源的使用和配置问题,如水、土地、空气等8.2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介绍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如外部性理论、环境价值评估等讨论环境政策的工具和效果,如污染税、排放交易制度等8.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践探讨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挑战和机遇第九章:金融经济学9.1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解释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探讨金融工具的功能和风险,如股票、债券、衍生品等9.2 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分析金融机构的类型和作用,如银行、保险公司等讨论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9.3 利率与货币政策解释利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探讨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应,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整等第十章:行为经济学10.1 行为经济学概述介绍行为经济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分析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差异和互补性10.2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探讨有限理性、心理账户、代表性启发等行为经济现象讨论行为经济学在决策、判断、偏好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10.3 行为经济学与政策设计分析行为经济学在政策设计中的应用,如默认选项、助推等探讨如何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改善公共政策和市场机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义与衡量:这一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以及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
经济学基础教案完整版

03
国际经济学前沿动 态
如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规则重 构、数字货币与国际金融等最新 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03
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尊重市场规律,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
发展。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和知识点。
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计36学时,每周3学时, 共12周。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学 校安排。
生产者均衡
研究生产者在既定成本下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或在既定产量下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市场结构类型及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 源可以自由流动,信息是完全的。在完全竞争市场 上,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价格由整个 行业的供求决定。
垄断竞争市场
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卖者,产品具有差异性,厂商具 有一定的定价权。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 因素,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 结构。
均衡价格理论
分析市场供求力量如何决定商品 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以及市
场失衡时的价格调整机制。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理论
研究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收入条 件下,通过选择不同商品组合来 实现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
大化。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阐述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 的增加,其从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 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01
经济全球化趋势
阐述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变革。
02
反全球化思潮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经济学基础教案简化版

经济学基础教案简化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概念。
3.熟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教学重点:1.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基本概念2.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教学准备:教案、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二、经济学的定义(10分钟)1.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经济学?2.解释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选择、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社会科学。
三、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0分钟)1.简要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
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5分钟)1.引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机会成本、效用、边际效用、供给与需求等。
2.通过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内容,与学生一起复述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二、经济学的两大分支(10分钟)1.介绍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2.解释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如国民经济的总体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
3.解释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的选择、生产者的供给等。
1.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研究对象的层次不同。
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20分钟)1.介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历史法、实证法等。
2.介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正统经济学与非正统经济学,重点介绍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展望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经济学基础教案简化版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两大分支、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等内容,使学生对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案例和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经济学概念的理解。
此外,本教案还在课堂中加入了复习和小结的环节,加强了知识的巩固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望的满足需要各种资源。哪些属于资源呢?在经济学中,资源是指生产物品或劳务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通常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种基本的生产要素。
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资源总是不足的,经济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稀缺性”,即社会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的物品与劳务。家庭成员不可能得他想要的每一件东西。社会中每个人也不能达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
作业
1、请在书中勾出以下关键词:
欲望、稀缺、经济学
2、案例分析
预习1.2 1.3
教学反馈
内容饱满,时间1课时合适。可将PPT中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修改(配置与利用)。
教研室Leabharlann 审阅意见活动:请各组讨论并列出某组员现时欲望是什么?收入和支出有哪些?为什么现时欲望无法满足?准备怎么样满足?
分析:欲望与资源稀缺的矛盾
1.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因缺少而不满足的感觉以及寻求满足的愿望。欲望的主要特点是多层次性与无限性。
图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不知足》诗:清朝人胡澹庵《不知足》充分反映了人欲望的无限性。hú、dàn、ān
2.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什么是经济学?
研究人和社会在面临欲望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时,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教师组织教学
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
讲授
提出活动目标
总结:欲望与资稀缺的矛盾
讲授
讲授
提问:这对矛盾如何解决?
分析:
讲授
讲授
提问并组织分组讨论
总结:什么是“经济学”?
报到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思考
分组讨论并回答
思考并记录
思考
思考
思考并回答
听课并记录
思考
思考
分组讨论
思考并在白纸上写下答案
小结
本课主要讲授了的欲望、稀缺、选择、经济学等概念,介绍了经济人理性、机会成本、边际等经济学中心思想。
讨论:请问小李是否赚钱了呢?
3.经济学家、医生和牧师
有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约好某天去打高尔夫球。这天,玩兴正浓时,他们发现有一个人老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跑,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兴致,于是他们决定去同球场的管理人员交涉。球场的管理人员向他们解释:“球场为了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献爱心,星期一下午向盲人免费开放。今天正好是星期一,那个到处乱跑的人是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了你们,我向你们表示歉意。”三人听后,有三种不同的反应。
选择:怎么样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产出更多物品来满足欲望
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1.合理配置
生产什么?(一亩地的作用?)
如何生产?(快递业务用飞机还是用汽车?)
为谁生产?
2.合理利用
资源为什么得不到充分利用?
经济水平为什么会波动?
五、市场与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叫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体制
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办有他们有权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计划经济是一个别人说了算的经济,是一个公众不能自主决定自己事务的经济。
牧师听后大为感动,遂决定抽出一定时间,免费为残疾人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为残疾人带来福音。
医生听后,马上决定,向球场学习,并准备在他的诊所所里,留出一定的时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
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些不明白,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向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
讨论:你更赞成哪一位的行为?
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学基础
年级
专业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时
授课
题目
1.1经济学概述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经济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理解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掌握欲望、稀缺性等含义。
技能目标:能理解经济学的相关思维模式,能对经济学总体框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素质目标:
教学
重点
欲望、稀缺性等含义,经济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模块一揭开经济的面纱
主题一经济学概述
一、“经济”的来源
“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69-399年间的古希腊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举例
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决策。
二、欲望与资源稀缺的矛盾--经济学的出发点
教学
难点
欲望、稀缺性等含义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
教学
准备
教师:制作教案、PPT
学生:预习1.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名
课堂活动
1.案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有人请你吃午餐,他出钱,而且不附带任何条件。
讨论:这个午餐是免费的么?
2.案例《小李开餐馆》
小李原来在一个政府部门上班,每年有10万元收入。现在,小李决定下海经营一家餐馆。每年的全部收入是19万元,会计成本是10万元,包括买菜、买肉、员工工资、税收和各种其他费用。
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与人类共存亡。
三、选择—经济学的产生基础
提问:“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这对矛盾如何解决?
过去年代:压抑人的欲望?(宗教在本质上的作用)、
现代社会:资源除了稀缺以外,还有多用性(野果除了能果腹,还能作种子繁殖更多的果子,或是用作饲料喂养)那么人可不可以考虑如何将果子分配给不同的用途,从而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换取最多的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