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关注小人物开始

合集下载

新闻通讯写活小人物的方法

新闻通讯写活小人物的方法

业苦不 苦 ,累不累 ,只要 是能创 造财 富 的正 当职 业 ,他一概不去计较 。于是 ,他就加入到了给常德 卷烟厂拖 烟叶的这个靠卖劳力的搬运队。就是这个
毫不犹豫 、 义无反顾的决定 , 他拖着板车跑了 1 1 年。 1 1 年 之后 ,他 踏实 的劳动态度 ,赢 得了大 家
个方面都要问 ,那种架势好像是非要把人物写成一 个 什么 大典型 不可 ,到头来 ,忙 乎 了半 天甚 至几 天 ,蜻蜓点水似 的采访 ,采集到的都是一些粗线条
里 ,也许有用 ,也许无用 。因为对一个人物特点 的
除尘房里的灰尘大得六七米 内看不清东西。人
进去一会 出来就是个 灰人 ,只看得见两只眼睛溜溜 转 。这样 的活他一直干到如今 。
了解 与提炼 ,也不完全或者说一下子就在采访 中完
成了。在采访 的过程 中 ,对于人物的特点 ,更多的
可 以看 出,他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 。他甚至没 有说一句 “ 高调”的话语 ,就是为 了通过劳动改变

÷ j . | . . | i | | | | 一 ÷ .
口 胡德 桂


豫聱
蠹豫
刊订实社会中 ,像焦裕禄 、钱学森 、袁隆平等这样 s 5 - 4 .  ̄ 全 国性大典型的人物 ,真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
样 ,需要把所有采访到的材料 慢慢 咀嚼 回味 。
息好一会儿才能 回过神来 。这样 的活 ,他没有安排
别人 ,而是揽在了 自己身上 ,一干就是 5年。
好看 ,有 的侧 面像好看 ;有的仰拍效果好 ,有 的俯 拍效果好 。记者或通讯员就是要像摄影 师那样 ,选
好 角度 或方位 ,用手 中的笔描绘 出人 物 的最 佳形

新闻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新闻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NEWS WORLD一篇受众较多的新闻的构成中,新闻背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尽管每一篇新闻不一定都要写背景,但是,一篇好新闻其背景材料绝对是它的加分项。

人们读一篇新闻,总是渴望明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

记者或通讯员写新闻,也总希望将这则新闻的社会价值能够明确地传达给受众。

然而,有的新闻,读者读后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甚至怀疑发表这样的新闻有无必要性。

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写作上的原因,但是,一些记者或通讯员不重视新闻背景的重要性,不善于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就是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和环境,它的作用是衬托、对比、说明、解释所要写的新闻事实。

它首要的特性是事实,不过这个事实是用来表明另一个事实(也可说是新闻)的产生环境的。

一篇新闻的背景写好了,说明缘由、烘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不言而喻,揭示和阐明该篇新闻的重要意义也能凸显,而且会使文章有深度,更加吸引读者。

二、新闻最好交待背景新闻要有背景,但背景也并非是人为的杜撰,而是要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

首先从事物发展本身来看,任何一个构成新闻的事实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本身所显露出来的现象是复杂的,它与周围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闻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报道,一篇新闻要正确地反映事实,就要比较准确地揭示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

这样,一篇新闻的来龙去脉清楚了,新闻也就立体化了。

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正确理解新闻事实,接受新闻中传播的事实,同时会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兴趣,提高阅读量。

因此,从事实形成的过程来看,写好新闻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写每一篇新闻,都是要告诉人们一些事实,这就需要下功夫在新闻事实中揭示出新闻事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以及其历史的沿革。

如果一篇新闻只是简单地写了一堆事实,而不去揭示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环境,那么这篇新闻肯定是不深刻的,起码是不完整的。

从新闻价值这个角度来看,一篇好新闻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新闻事实,这是一篇新闻的生命力所在。

新闻稿金句

新闻稿金句

新闻稿金句1. “这新闻啊,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 比如说最近那个明星的绯闻被曝光,就像这颗石子。

原本娱乐圈的平静被打破,各种媒体纷纷报道,粉丝们震惊、吃瓜群众围观看热闹,这消息一下子就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明星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像湖水的涟漪不断扩散。

2. “新闻可不只是文字的堆砌,那是生活百态的万花筒啊!”- 像报道城市里那些小人物的故事,有卖早餐的阿姨每天凌晨就开始准备食材,有送外卖的小哥风里来雨里去。

这些新闻就像万花筒里的一个个小图案,组合起来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你从这里面能看到人间的酸甜苦辣,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这难道不就是新闻的魅力吗?3. “嘿,新闻就像一阵风,吹到哪儿就把新鲜事儿带到哪儿。

”- 就拿奥运会来说吧。

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拼搏的新闻,就像这阵风。

吹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小山村。

人们通过新闻知道了谁得了金牌,谁打破了世界纪录。

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就这么被风带到大家的面前,让所有人都能共享这份喜悦。

4. “新闻,那是打开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啊,宝贝!”- 假如你一直生活在一个小地方,没怎么出去过。

但是通过新闻,你能了解到国外的文化、政治、科技。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在一个小镇上,但是他对巴黎的时装周、美国的硅谷科技发展都很了解,全是因为新闻这把钥匙,让他看到了世界那扇大门后面的精彩。

5. “新闻是社会的镜子,照出了我们的美丑善恶。

”- 当有一些企业被曝光污染环境,这就像镜子里照出的丑态。

而当有志愿者们无私地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时,这又是镜子里的美好画面。

新闻把这些事情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让我们能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就好像我们在镜子前审视自己一样,难道我们不应该根据这些做出改变吗?6. “新闻就像一场热闹的大戏,我们每个人都是观众或者演员。

”- 你看每次选举的时候,那些候选人们就像戏里的主角,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新闻报道。

采访“小人物”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采访“小人物”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视听2020.11|实践与思考户和平台之间的障碍。

(二)采用多元经营的理念,建立跨界思维互联网讲究的是长远发展,并且互联网公司进军媒体行业的想法也非一朝一夕,定是长期打下的基础才使其进入行业的速度如此之快。

对此,传统媒体也要有长线思维,而非只是解燃眉之急。

商业上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亚马逊,这家公司保持20年不盈利,却获得巨大的增值,从用户规模可见,亚马逊持续维护用户,提高用户黏性,着眼于长远的布局。

多年的亏损后,亚马逊才开始释放其在图书、媒体、云服务、医疗等多领域的能力,将触角延伸至各个领域。

传统媒体当前的一个通病就是“着急”。

急于产生利益,急于获得名誉,急于抢占市场。

一旦着急,就容易乱了阵脚,被互联网一个接一个快速产生又快速消亡的产物牵着鼻子走。

对此,传统媒体要想获得更持久的发展,必须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做长远计划。

要想有真正的突破,就要转变经营策略。

首先要打破单纯依靠广告收入的形式,开放媒体平台,整合平台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展深挖产业链。

传统媒体首先要利用好自身平台的优势,打造矩阵式资源池,获得数据;其次可以跨行业多元经营,传统媒体具有先天的内容优势和政策优势,可以大胆深入某些细分领域,比如音乐、短剧、微电影等,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四、结语互联网思维流行至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但是真正能够将互联网思维与某一行业完美融合的案例少之又少,这也说明互联网思维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一定难度。

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需要结合互联网思维。

深入探索互联网思维、深度学习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媒体的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互联网思维是一片探索不完的广阔海洋,随着其蕴含的奥秘被一点点解读,它的神秘之处却越发凸显。

传统媒体要在这不断涌起的浪潮中长久占领一席地,就必须从思想上跟紧脚步,坚定维护好用户这一决定性因素,构建新型媒体平台,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优化用户互动机制,增强用户体验感,探索长远发展之路。

让小人物成为新闻主角

让小人物成为新闻主角

乐见精 品佳作 的根本途 径。通过 活动 ,使 编辑
近和交融 。有 了这样 的感悟 ,我立 即付诸 于行 动 ,编辑 每篇稿件 时 ,都要想 群众之所 想 、急 群众之所 急 ,让 内容 鲜活起来 , 让 标题 生动起
来 ,让版面清新起 来。 作为 新 闻工作 者 ,只有 把镜 头对 准 群众 ,
清 晰 了,感 觉肩上 的担子更 重 了,做 好新 闻工 作 的动力更 大了 ,责任 心也更 强了 。在实践 中, 笔 者一方 面让新 闻的 内容鲜 活起来 ,做到 “ 有 人 、有 事 、有 细节 、讲 故事 ”; 一方 面让新 闻
的标 题生 动起来 ,走 “ 短小 、活泼 、生动 、 口
守候 ——朱清 章用孝 心唤醒沉 睡 3 1 年 的养母 ;
“ 最美 姑娘 ”琪琪格 街头救 助摔 伤老人 ; 好后
生 陈允 广帮助 3 0 0多个孩子重返校 园 ; 王松柏 5年义务清理社区牛皮癣…… 从2 0 1 1 年起 ,这些小人物 的感人事迹频繁
蒙古 ・ 市井 》 ,通过讲述 市井小事 、百 姓故事 , 赞小 人物之美 、解小人 物之忧 ,倡导好 人有好
报 、以德报德 的 良好风 尚,引起 了广大 读者 的
好评和关注 。经 常听读者说 : “ 看了 《 北 方新 报 》
的市井 新 闻,我 觉得那些 好人就 生活在 我的身
地见 诸 《 北 方新报 》 。他们 用平凡 的义 举 ,践 行 了真 善美 的深刻 内涵 ; 用让 人感 怀 的小 行
让小人物成 为新 闻主角
口 兰 天
“ 爱心妈妈”张莲云用无 私奉献 为留守儿 童 和失 足少年撑起一片艳 阳天 ; 好儿媳李改 清把
把 触 角伸 向群 众 ,才 能在 群 众生 活 的 “ 海洋” 里 抓住 “ 活鱼” ,才 能 写 出群众 欢迎 的新 闻作 品,才能增 强新 闻报道 的亲和力 、吸引力 、感

关于小人物新闻作文

关于小人物新闻作文

关于小人物新闻作文
嘿,哥们儿,你知道吗?昨晚我试了那家新开的川菜馆,简直辣到爆炸!不过味道是真的赞,下次还想去试试他们的麻婆豆腐。

今天上班路上,看到了一只超级可爱的流浪猫,眼睛大大的,毛色也很漂亮。

我突然想,如果能有个家,它肯定更幸福吧。

哇,你看这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刚才还晴空万里,现在就乌云密布了。

我得赶紧回家收衣服,不然待会儿淋湿了可就惨了。

你知道吗?我最近迷上了一个网络红人,她的穿搭风格真的太有品味了。

每次看她分享的照片,都能学到不少搭配技巧呢。

新闻的名人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新闻的名人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新闻的名人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新闻的名人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名人的言论常常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新闻领域也不例外。

本文将列举不少于20句新闻名人名言,这些言辞既鼓舞人心,又具有启示和反思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新闻事件。

正文:1.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草稿。

" - 瑞克·艾伯特2. "新闻就是把他们不想你知道的事情告诉你的方式。

其他的东西只是宣传。

" - 乔治·奥威尔3. "新闻的价值,不取决于是什么样的人做的新闻,而是取决于这条新闻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 - 汤姆·斯托普尔4. "新闻就是当你把灯打开,老鼠开始活动的时候。

" - 亨特·S·汤普森5. "新闻是造成不告能够造成社会统一的东西。

" - 纪德·哈利斯·奥尔金6. "新闻是第一历史草稿。

" - 本杰明·布拉德利·温克斯7. "新闻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揭示世界。

" - 雷切尔·卡森8. "新闻是受压抑声音的嗓音。

" - 杰西·杰克逊9. "新闻无处不在,它只是需要一个正直的心灵去理解它。

" - 约瑟夫·雷德尔10. "新闻是帝国最后的说法。

" - 哈丽雅·道格拉斯11. "新闻是构建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约瑟夫·斯图尔特锡兹克斯12. "新闻是社会行动的第一个启发者。

" - 汤普森·夏图尔13. "新闻是小人物唯一能干扰大人物的方式。

" - 埃马纽埃尔·纽曼14. "新闻是对民主所需的药剂。

" - 约瑟夫·佩伦斯15. "新闻是通过传递现实来创造历史的过程。

新闻特写身边的人范文(汇总8篇)

新闻特写身边的人范文(汇总8篇)

新闻特写身边的人范文(汇总8篇)在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住着一个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小姑娘,海蒂,在她的人生中,我们仿佛看不到忧愁与放弃,因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海蒂的阿姨,迪蒂为了生计,把她带到阿尔姆大叔家中。

众所周知,阿尔姆大叔是一还有很多人受到过海蒂的影响,从此改变了人生。

在这些事中,我看到了一个乐于助人的海蒂;看到了一个关心他人的海蒂;看到了一个活泼开朗的海蒂。

新闻特写含义特点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一种体裁。

它报取新闻事头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其中一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其中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1、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2、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3、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4、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惧等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5、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6、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标题导语。

用一段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的印象。

正文。

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列小标题,逐点逐层报告,正确地表达内容。

结尾。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深化主题,做出结论。

民生新闻的创作技巧

民生新闻的创作技巧

民生新闻的创作技巧
1. 突出故事性:民生新闻要有吸引力,就需要突出故事性。

通过讲述具体人物的故事,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更容易关注和关心新闻所涉及的问题。

2. 以小见大:从一个小人物或小事件入手,反映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或趋势。

这样的报道更容易贴近观众生活,引起共鸣。

3. 关注热点: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与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关注。

4. 深入调查:对于一些社会问题,要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避免片面、夸大或歪曲事实。

5. 数据支持:适当使用数据和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问题的严重性,增强新闻的说服力。

6. 多元化报道:采用多种形式的报道,如图文、视频、直播等,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7. 客观公正:在报道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让观众自行判断。

8. 互动参与:鼓励观众互动参与,如评论、分享等,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粘性。

9. 持续关注: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持续关注,跟踪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

10. 人文关怀:在报道中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关注他们的权益和需求,传递正能量。

总之,创作民生新闻需要深入了解民众的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同时要注重报道的故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引发社会的思考。

新闻记者如何讲好身边百姓故事

新闻记者如何讲好身边百姓故事

第 5 卷 总第 123期 67新闻采编收稿日期:2021-1-11作者简介:王新德(1963—),男,吉林白山人,主任记者,拟参评高级记者职称,本科。

一、要眼睛向下,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地市党报往往由于报社人员编制所限,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偏重于党政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报道,而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和群众生活现场,去捕捉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故事的机会却偏少了。

这就使得地市党报时政新闻充沛,百姓生活故事不足,也就是常说的“硬新闻”分量足,“软新闻”欠缺,某种程度上让报纸的可读性打了折扣。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线记者必须练好“眼力、脑力、脚力、笔力”,既关心当地时政大事,也要注意采访老百姓的人生故事,通过生活气息浓郁的新闻故事和独特的新闻视角去展现宏大的时代主题,见微知著。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新闻产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具体表现在要有故事性[1]。

记者要学会讲故事,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背景读者的差异去采写生活中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一家报纸如果总是偏重讲大道理,广告信息充斥报端,缺少群众生产生活的鲜活报道,缺少“烟火气”,群众就不爱看,找不到共鸣点,就不能“同频共振”。

这方面我深有体会。

有一次,我到基层采访,当地宣传部的同志给我介绍了许多新闻采访线索,主要是党委政府主抓的、领导关心的经济社会中心工作。

但我总觉得如果一味采写这些内容,不免流于笼统、枯燥,缺乏生活气息,就想多采访一些百姓故事。

那位同志就介绍了一个当地农民从河北沧州回新疆家乡养猪致富的故事。

那个农民从小喜欢武术,早年曾经在河北获得过散打冠军。

由于眼睛发病导致视网膜脱落,前几年只好回来种地、养猪,另辟新路干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

我觉得眼前一亮,立即对这位青年农民进行了采访,写出了《从散打冠军到养猪大王》这篇人物通讯,突出表现了这位普通青年农民的志趣爱好、奋斗意志和创业精神,得到报社同仁和读者的好评。

关于民生新闻的策划的几点看法 刘鹏

关于民生新闻的策划的几点看法 刘鹏

关于民生新闻的策划的几点看法刘鹏摘要:民生新闻是一种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新闻。

近年来,电视媒体和自媒体等各类媒体中民生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大,也是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

但同样是民生新闻,因为某些新闻做得枯燥、乏味,不够生动,以至流失了观众,造成收视率太低,即将面临停播的境地。

因此,做好新闻,不仅仅从采访开始,提前做到的新闻策划对提高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策划;社交引言:这里说的新闻策划定义在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是通过对新闻信息的汇总、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新闻报道策略,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充分发挥新闻策划的效用,使新闻报道更尊重客观事实、更贴近民生,也能够使新闻报道更体现民生的关怀,解决民生问题,弘扬社会正能量,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以客观的事实为源头、提升策划直入民心新闻报道最主要的是真实,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不违背事实事实的基础上,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调查、挖掘,进而不断将策划直入民心。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进入网络,民生报道随处可见,令人眼花缭乱,这个时候,新闻报道的“真”才会显得更加有力。

在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观众读者追求快节奏的新闻报道,一些新闻策划也因此而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关注新闻本身的质量,却靠猎奇、五花八门的嘘头来吸引观众的兴趣。

尤其是在公众素质不断提升,对新闻报道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靠各种猎奇新闻、“标题党”来吸引观众,显然是无法取得长久发展的。

民生新闻也要贴近老百姓,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以报道群众关心的本地新闻为主,做到取自民间、贴近民生。

关注民生就是要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反映发生在百姓寻常生活中的真实可贵之处。

这些人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这些事,大都是一些细微琐碎事。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一、放低视角,关注基层,把新闻点定在小人物身上现如今,各家媒体之间对新闻报道的相互竞争愈演愈烈,往往一个城市同时存在国家、省、市,甚至旗县区多层级新闻媒体单位,每当遇到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选题时,就会吸引各家媒体记者同时争相报道,新闻同质化几率大增。

要想在众多新闻媒体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和关注,首先就需要记者在新闻点的选取上要格外慎重,体现巧思,脱离惯有的通稿式思维,争取一开篇就能抓住受众心理,同时要尽可能站在基层人物角度上,并以他们为基础来定位新闻的采写方式。

例如笔者在2013年9月采制的一条新闻《村里有了骑警队》,说的是呼和浩特市西菜园派出所自从2013年7月成立自行车骑警队后,辖区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得到居民好评的事情。

确定这条选题后,我们也进行了认真地策划。

按常规来说,当地政府给所有的公安派出所都配有警用巡逻汽车,且日常经费均由政府财政买单,对民警来说坐汽车肯定要比骑自行车舒服。

于是我们把新闻点选在了普通骑警队员和街巷里平凡居民身上,以他们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并带着对骑警队是否作秀的疑问来采制新闻。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跟着民警骑车进行巡逻,发现少了一层厚厚汽车车门的阻挡,居民们更愿意与民警主动打招呼了,警民关系近了;其次是民警骑自行车经常巡逻到窄小的街巷,也能起到震慑犯罪分子、保卫居民安全的作用;再次是由于民警出警率高,使用才两个月的自行车已是锈迹斑斑,反映出民警工作的辛苦。

该新闻点的选取使报道贴近性强,人物特色鲜明,报道定位符合百姓需求,新闻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节目还获得了内蒙古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类短消息二等奖。

不管是采写什么样的新闻,它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事、具体的人身上,特别是代表大多数的基层人物,他们的话语更具代表性,也更能成为社会的主要声音,因此在同题竞争,差异表达模式下,放低视角,选择小人物的新闻才能抓住大多数的受众,并形成自己的特色,降低新闻同质化的倾向。

用小人物的故事记录、传递最美声音

用小人物的故事记录、传递最美声音

用小人物的故事记录、传递最美声音作者:郑国健来源:《中国广播》2015年第10期【摘 ;要】在“互联网+”的当下,内容、渠道是广播新闻对外传播的两翼,缺一不可,既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要挖掘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中的“小人物”线索,考量社会现象的新趋势,采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录制现场声,突出声响特性的展示,加快在新常态下的渠道变革,提升对外传播高度和温度。

【关键词】对外传播 ; ;小人物 ; ;故事 ; 温度 ; 高度【中图分类号】G222 ; ; ; ;【文献标识码】A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在“互联网+”的当下,内容、渠道是广播新闻对外传播的两翼,缺一不可,就内容而言,既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浙江温州是一座具有新闻故事的城市,这里的广播新闻人坚守创新,用“小人物”的声音记录温州时代变迁的“小故事”。

特别是2010年以来,主创的《温州民企老板飞赴坎昆说“碳汇”》《温州“张海迪”——王乐秋的康复人生》《温州养路工胡建立的公路梦》《温州通用锁具的底气和“牛”气》《老罗的难题和期待——中国养老模式的探索》等,这些对外传播新闻作品的发生地主要在温州,除了选题具有强烈的地域化特征外,更多的是温州小人物的故事。

可以说,这些年在温州广播新闻对外传播的实践中,突出了用小人物的声音向全国传递温州改革发展的“最强音”,向世界唱响了最美温州的新乐章。

一、挖掘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中的“小人物”线索,考量社会现象的新趋势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是获取新闻线索后最初的想法和考虑,决定所采写新闻的方向和基调。

以笔者经验,创新性获取对外传播新闻题材,具体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挖掘重大主题新闻活动中的“小人物”线索,善用逆向思维,跳出窠臼,与众不同。

要坚持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积极创新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凝聚社会共识。

2013年,温州启动全国新闻行动《中国梦温州情》,派出上百名(人次)记者,分赴全国各地,用声音记录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生活、生产、生意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老记者三年连获好新闻一等奖,写的都是村里的小人物小事情

老记者三年连获好新闻一等奖,写的都是村里的小人物小事情

老记者三年连获好新闻一等奖,写的都是村里的小人物小事情我写的3篇稿件,《老蒜农成了“医保通”》《老陈家的镢头生锈了》《乡愁难却“三棵树”》,分别获得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从标题上可以看出,3篇稿子都是写村子里小人物的小事情,事情普普通通,语言简简单单。

作者:于向阳大众日报社这样的稿件能获得山东新闻界的最高奖,难免有人不服气:“你就是运气太好。

如果我在采访中能碰到一对生大病经常住院的老蒜农夫妇,如果我到老陈家也看到门厅墙上挂了一把镢头,如果我在旧村拆迁现场也能看到孤伶伶的三棵树,我也能写出山东新闻奖来。

”或许会吧,有时我这样想。

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强大的新闻思维做支撑,就算是一件件新闻事实摆在你的眼前,也会像过眼云烟一样,你视而不见,更不会心动。

1不在低标准上徘徊不蜻蜓点水、莫浅尝辄止,这是记者的底线。

任何时代,采写新闻都不能虚构,不能天马行空,只能基于事实。

这看似束缚了新闻的精彩,实则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早年的一篇山东新闻奖作品《咱富了,不能忘了工人老大哥》就是这样来的。

1997年11月的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济南西市场服装城开业活动。

这是一次集体采访,因为开业,服装城请来了众多媒体记者。

这本是一次拿了通稿和纪念品回报社交差的活。

但活动结束以后,我独自走进市场,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反差:这个由农民建的服装城里,摊位上多是城里的下岗职工。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结识了1年多前下岗,现在在服装城里喜滋滋地上了岗的工人崔建中。

原本,这个市场里不可能有他的一席之地,大批南方投资者找上门来,一口气就要租10年,跟这样的大户相比,像他这样只能按月交租的散户当然没有优势可言。

然而,服装城的创办者——一群匡山村农民,当一个长期稳定的巨大经济利益摆在面前时,选择的是放弃,给1100多名像崔建中一样的下岗工人开辟了一条生路。

时值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之时,先行的政策让农民通过创业富了起来,而全国却有一大批工人下岗。

从“最美群像”看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

从“最美群像”看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

从“最美群像”看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作者:杨天瑜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立足于“最美群像”的繁荣,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为切入点,从关注普通人、凸显报道的人文关怀、利用全媒体创新典型人物报道形式等方面解析了典型人物报道如何更好地传递正能量。

[关键词]最美群像典型人物报道全媒体正能量[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95-02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2012大型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这些反映最美群像的典型人物报道是如何契合了受众心理?是如何让人物真实、鲜活、可信、可亲、可学?是如何让这些“美丽心灵的力量”在充满情绪性宣泄和戾气怨言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本文从“最美群像”说起,谈谈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

一、关注“小人物”,普通人谱写出“最美”旋律今天的典型人物,不再是“高、大、全”和“十全十美”,而是要把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社会准则中来看。

“所谓重大典型人物,并不一定是公众人物或位居高位,普通人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贡献,或一刹那的高尚行为,都可以成为重大典型人物。

[1]”这些“普通人”的典型来自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让普通受众感到平实、亲切,具有很强的可学性,也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

由此,新闻媒介在推出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的同时,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

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豆腐教师”吴金城;从“最美司机”吴斌到90后“最美铁警”李博亚等,在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之前,他们是一群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有着酸甜苦辣的生活感受。

但他们或凭多年的坚持,或以瞬间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最美”。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普通人的故事却是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其社会意义可能比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更有价值,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

典型人物新闻报道策划案例

典型人物新闻报道策划案例

典型人物新闻报道策划案例一、报道主题。

老张,一个在城市街角默默经营煎饼摊多年的普通人,却凭借独特的煎饼手艺和热情的服务态度,成为附近居民和上班族心中的“煎饼侠”。

本报道旨在深入挖掘老张的故事,展现小人物背后的大梦想与城市生活的烟火气。

二、报道目的。

1. 讲述老张平凡而又充满意义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普通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坚持与热爱。

2. 透过老张的煎饼摊,反映城市基层商业文化和邻里关系。

3. 激励更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价值,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报道对象。

老张,[具体城市名称]某街区煎饼摊摊主,45岁,经营煎饼摊已有15年。

四、采访内容与问题。

1. 创业故事。

老张啊,您当初怎么就想到要开个煎饼摊呢?是有啥特别的契机不?刚开摊的时候,肯定不容易吧,您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呀?就像刚开始找摊位、买设备这些事儿。

2. 煎饼的独特之处。

老张,您这煎饼可真是一绝啊!好多人都专门来吃。

您能给咱透露透露,这煎饼有啥独家秘方吗?在选料上是不是特别讲究呢?像这面糊、配菜啥的。

3. 顾客与邻里关系。

您这天天迎来送往的,肯定有不少老顾客吧。

有没有啥特别让您印象深刻的顾客呢?在这一片儿摆摊这么久了,您和周围的邻居、商户关系咋样啊?有没有啥暖心的小故事呢?4. 梦想与坚持。

您这15年如一日地守着这个煎饼摊,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吧。

您的梦想是啥呢?就是一直把煎饼摊开下去吗?在这么多年的经营过程中,有没有想过放弃呢?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下来的呢?5. 对生活的看法。

老张,您觉得您这煎饼摊在您的生活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您通过这个煎饼摊,对生活有没有啥特别的感悟呀?五、报道形式。

1. 文字报道。

以人物专访的形式,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深度报道。

文章开头通过描写老张煎饼摊前热闹的场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逐步深入讲述老张的故事,中间穿插对老张的采访内容,结尾部分总结老张的故事对大家的启示。

2. 图片报道。

拍摄一组老张制作煎饼的全过程照片,从准备食材、摊煎饼到递给顾客,展现老张熟练的手艺。

浅谈剧作家夏衍戏剧创作观

浅谈剧作家夏衍戏剧创作观

•艺术教育181浅谈剧作家夏衍戏剧创作观内容摘要 夏衍以革命实践和艺术实践谱写了交织着历史与现实旋律的篇章,他历经了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变迁,从少年洗礼、青年留学并加入国民党左翼,总是紧紧拥抱时代的脉搏,始终关注民族的命运。

时代的政治风云,底层百姓严峻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命运,他们的感受、挣扎和呼告,充斥于夏衍的视野、心灵和笔端,使他永远不会单纯书写个人的一己悲欢。

他的剧作,总是携带着时代的气息,具有变革现实的深刻力量。

关键词 剧作家;夏衍;创作观夏衍一生的创作,对各种文学题材涉猎很广,他不仅是戏剧家,还是电影家、评论家、记者、编辑、新闻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作家的生活际遇中,夏衍的创作一直关注底层,关注小人物的生存之艰辛的态度是极其真诚的,为改变黑暗社会、追求公平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1 《秋瑾传》创作背景与风格《秋瑾传》写于1936年,夏衍十分敬仰革命先烈秋瑾,把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推上舞台。

清末,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秋瑾随丈夫王子芳进京上任。

她沿途目睹受八国联军践踏的凄凉景象,心情极为沉重。

王子芳混迹于清王府内,与一班宦家子弟觥筹交错,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秋瑾不堪忍受,展读陈天华的《警世钟》,赋诗抒怀,遭到王子芳的责骂。

秋瑾决心步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志士的后尘,忍痛抛下一子一女,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秋瑾与徐锡麟、陈天华结为同志,誓为革命抛洒热血。

日本政府宣布“取缔不法留学生规则”后,中国留学生提出强烈抗议,但留学生中也有人主张妥协。

陈天华为此义愤填膺,蹈海殉国。

秋瑾为实现陈天华未竟的事业,决定回国。

临行前,她拜会了孙中山。

孙中山委托她回国后挑起浙江主盟人重任。

秋瑾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并接替徐锡麟出任大通学堂督办。

徐锡麟为打开安徽的局面,前去安庆。

秋瑾机智地聘请知府贵福担任学堂的名誉董事,暗中购置武器,组织武装,同光复会骨干王金发等人联络各地会党,准备配合徐锡麟在浙皖两省同时举行起义。

戴军——快乐大男孩

戴军——快乐大男孩

戴军——快乐大男孩
茉莉
【期刊名称】《时代风采》
【年(卷),期】2002(000)014
【摘要】许多年前,一首《阿莲》让戴军红遍大江南北;许多年后,我读到了戴军写的一本名叫《戴头戴脑》的书。

戴军说自己当初出来唱歌目的不纯(养家容易),因为《阿莲》而走红,又因为自己“无心插柳柳成荫”,走上了主持人的道路。

如今,戴军的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接着又出书,又演话剧。

看来,”呆头呆脑”的他,还真是一个忙人。

戴军不仅很忙,而且还特别爱管“闲事”。

对此,他直认不讳,笑称自己在做节目的时候的确“管得太多”。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茉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6
【相关文献】
1.创造幸福快乐的新起点——“北川可乐男孩”杨彬创业记 [J], 刘倩
2.李逸南:快乐的80后“坏”男孩 [J], 严慧;李玮(摄影)
3.快乐男孩 [J], 田孟宸
4.新闻,从关注小人物开始——无臂男孩戴军颂报道的前后 [J], 胡卫国;
5.做个男孩很快乐 [J], 焦斐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从关注小人物开始
作者:胡卫国
来源:《新闻世界》2018年第02期
【摘要】泥土中藏着新闻的富矿,泥土中蕴育着平凡中的伟大。

无臂男孩戴军颂的报道,在拍摄技术上没有多少创新,在报道手法上也没有标新立异。

记者应关注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沉淀积累并跟踪报道。

相机在我们的手中,镜头在我们的心中,新闻影像在我们的奔走中,如果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思考中按下快门,我们就一定会惊喜连连,收获丰盈。

【关键词】新闻人物;跟踪报道;新闻摄影
2010年高考期间,蒙城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系列报道《无臂男孩“战”高考》赢得了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之后,我们又继续跟进,对其填报志愿、收到录取通知书、入学等情况进行追踪报道,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报道链,呈现给观众一个自强不息、阳光灿烂的人物形象。

无臂男孩戴军颂报道取得的成功,潜心积累和深度发掘是两个重要因素。

作为新闻从业者,在我们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之后,不妨多一份关注,进一步拓宽思路,用镜头跟踪拍摄,坚持这样做就能够“修成正果”。

在《无臂男孩“战”高考》这个报道中,戴军颂作为新闻的主人公,他的惊人毅力感动了笔者,自2007年第一次采访他之后,他就成了笔者重点关注的采访对象之一。

几年来,笔者始终关注着戴军颂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在跟踪拍摄报道的同时,承担起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竭力为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07年6月27日,安徽中考的最后一天。

上午,笔者接到县教委一位朋友的电话,在蒙城县九中考点有一名用嘴咬笔填写答卷的考生,他的坚强令人感动。

获悉这个新闻线索后,笔者和台里的摄像记者一起火速赶往考点了解相关情况。

为了不影响其他考生的正常考试,主考同意让我们待其他考生考试结束之后,在给戴军颂延长的20分钟的时间里可以进去拍摄,但是时间不易过长,动静不可太大,以免影响其考试。

按照主考的安排笔者和摄像记者慢步走进考场。

考场里三位监考老师,正在为一个穿着花格衬衫、双臂空空的男孩监考。

男孩低着头用牙咬着笔在答卷上认真地填写着,额头不时渗出豆粒大的汗珠,站在身旁的监考老师不时地为他移动考卷,并用毛巾为他擦去头上和脸上渗出的汗水,此情此景令人感动。

为了尽量不影响他的答卷,笔者悄悄地选择角度拍摄。

在拍摄他以牙咬笔答题的特写画面时,笔者单腿跪在地上,用相机记录他的坚强,被他的坚强的毅力所感动。

之后我们退出了考场,在考场外等待男孩结束考试。

当延长时间结束后,笔者和他的带队老师去迎接他的时候,他笑着告诉老师试卷上的题目是怎么做的,哪些题目自己做得可能有失误。

尽管没有了双臂,给他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这是一个十分阳光、开朗的男孩。

从和他及带队老师的交流中也知晓了他更多的故事。

他叫戴军颂,是蒙城县岳坊镇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

在读小学五年级时,因电击失去了双臂。

在一度失学之后,他学会了用牙齿咬笔书写,并在家人和同学的鼓励下重返校园。

多年来,戴军颂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坚强的毅力,用牙齿咬笔刻苦学习,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钦佩,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几名。

2007年中考期间,戴军颂凭顽强意志参加中考的行为被发现后,当地考务部门向亳州市招生办进行汇报,并经请示特批延长其每科考试时间20分钟。

当天中午,笔者以最快的速度将这张感人的新闻图片发给新华社以及当地的媒体,次日当地多家媒体相继刊发了该图片报道。

一时间,“无臂男孩”参加中考的消息被市民传为佳话。

靠着自己的顽强和毅力,在2007年的中考中,戴军颂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蒙城县第八中学获知戴军颂的情况后,学校决定免除其在校学习期间的费用。

2007年8月23日,戴军颂在父亲的陪伴下赶到学校进行新生报道注册,并主动提出参加新生军训。

操场上,戴军颂和其他新生一样在教官的口令下完成每一个动作,此情此景令参加军训的同学投来更多敬佩的目光。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了。

2010年6月7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拉开帷幕。

6月7日一大早,笔者就守在考点等待他的出现。

当戴军颂和其他考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考场时,笔者用长焦抓拍了他和同学们走进考场的镜头。

为确保既能够拍摄到戴军颂参加高考的画面,又不违反高考相关纪律及规定,笔者一直在思量如何实施拍摄方案。

蒙城县的所有考场均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并明确规定考试期间非考务人员不得进入考场。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做了相应的规划:一是争取在第一场考试快结束前的时间里,进入考场外拍摄,再在考生交卷后进入教室进行拍摄;二是赶往设在县教育局的监控中心,拍摄电子监考的大屏幕,然后再拍走出考场的戴军颂。

为了达到近距离拍摄考试中的戴军颂的目的,笔者主动向负责该考场的主考介绍戴军颂咬笔求学、自强不息等情况以及笔者的拍摄想法。

当听完关于戴军颂情况的介绍后,主考对笔者的想法表示支持,为了确保考场秩序,他要求笔者在上午考试结束前的10分钟左右上楼拍摄,但不要影响正常的考务秩序。

来到了考场外,隔着窗户笔者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咬笔答题的戴军颂。

11:25分左右,笔者倚在考场外的窗户边,将相机的感光度稍微调高,屏住呼吸用准备好的长焦镜头,借着自然光线对准正在答题的戴军颂按下了快门,全景、中景、特写、横片、竖片,当这组图片拍摄完成后,笔者又快速退到楼层的入口处等候。

11:36分,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试卷被监考老师收完之后,笔者走进了刚才考生还在奋笔疾书的考场。

在他步出考场的一瞬间,笔者以考场号及考生编号为前景,再次按下了快门。

之后,笔者又跟踪在考场大门外拍摄了班主任迎接戴军颂,祝贺他高考首场告捷等画面。

结束拍摄之后,第一时间将图片上传到新华社的图片发稿平台。

当题为《无臂男孩“战”高考》一组7幅图片通稿播发后,笔者及时将此信息向县委、县政府及县委宣传部和台主要领导
进行了报告。

获悉此情况后,县主要领导表示赞同并要求当地媒体进行重点报道,以弘扬戴军颂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更多的考生全身心投入高考,考出好成绩。

这组图片编发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众多市民及社会各界的廣泛关注。

在戴军颂的努力下,他的高考成绩超过当年安徽高职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135分。

2010
年8月23日,戴军颂接到了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令他异常兴奋。

新华社图片总汇以《安徽蒙城无臂男孩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为题再次播发了一组图片。

戴军颂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网民。

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从媒体上了解新华社编发的戴军颂事迹的系列图片报道后,为戴军颂设立入学报到绿色通道,同时还对戴军颂给予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公寓用品费、工装费等所有费用。

针对戴军颂行动不便,其父亲要前去陪读的实际情况,还单独给他们准备了一间公寓,备齐了居住用的生活用品,并给戴军颂的父亲在学院服务中心安排了临时工作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学校还作出决定,可以为其调整到想去的专业,并将根据他本人的需求定做专门的桌椅。

戴军颂根据个人意愿以及身体条件等,将专业由当初录取时的景区开发与管理,调整至电子商务。

在学习中,他还学会了用嘴咬着笔点击键盘、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操作电脑。

2012年7月8日,已进入实习阶段的戴军颂被阜阳市老年公寓接纳,笔者再次用镜头记录了戴军颂的第一次上岗实习。

被戴军颂精神感动,企业承诺愿意在戴军颂实习结束后,无条件接纳其正式就业,并安排其父母在公寓从事保洁工作,以照顾戴军颂的起居及生活。

几年来,笔者以记者的视角始终关注着戴军颂的求学路,其间新华社图片总汇的老师给了笔者帮助和鼓励,为了追踪报道戴军颂事迹,编辑王贞老师曾多次电话鼓励笔者如何把握拍摄的重点,每次向她请教她也是不厌其烦地解答相关疑惑。

从2002年成为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的签约摄影师至今,笔者每年在总汇的发稿基本上都保持在40幅左右,这些图片及配图文字经过编辑老师的辛苦加工,得以传播。

多年来,对于所拍摄的每一个新闻人物,笔者都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关注着新闻事件的发展。

如新华社图片总汇先后编发的《安徽蒙城一盲童被免费接纳入学》中的主人公邓奇奇,《12岁安徽女孩卖唱救父》中的主人公茆华瑞等。

作为县级最基层的签约摄影师,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和事等待我们去用新闻的眼睛去发掘,用镜头去记录,用新闻的形式去推介。

泥土中藏着新闻的富矿,泥土中蕴育着平凡中的伟大。

无臂男孩戴军颂的报道,在拍摄技术上没有多少创新,在报道手法上也没有标新立异。

这个报道的成功,应该是记者关注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沉淀积累并跟踪报道的一个延伸。

相机在我们的手中,镜头在我们的心中,新闻影像在我们的奔走中,如果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思考中按下快门,我们就一定会惊喜连连,收获丰盈。

(作者单位:蒙城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