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七律·长征》。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七律·长征》的意境和主题。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
(2)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红军长征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七律·长征》。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诗中的红军长征精神有哪些体现?4. 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欣赏。
(2)学生分享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七律·长征》。
2. 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精神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关于长征的诗词进行学习和分享。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征精神在诗词中的体现。
2. 参观学习:安排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如遵义会议旧址、长征出发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背诵情况和作文质量,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七律·长征》,主要包括课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诗词的结构与韵律、具体诗句的解析等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五页至二十六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律。
3. 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传承革命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词的格律、诗句的深层含义。
重点:课文背景、诗句解析、诗词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韵律。
接着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
3. 例题讲解:针对诗句的鉴赏,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诗词的鉴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七律·长征》2. 主要内容:背景知识:红军长征诗词格律:七言律诗重点词汇:大渡河、金沙江、岷山句子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七律·长征》。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境。
2. 答案:(1)参照课后注释,正确背诵诗词。
(2)诗句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诗词、文章,深入了解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深层含义与鉴赏方法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诗句的深层含义与鉴赏方法1. 背景知识:介绍长征的起因、过程和意义,使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
21《七律+长征》精品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能按七律诗的韵律节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四个生字,通过查词典、搜集长征背景资料、联系上下文等形式理解“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的意思。
3.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中心句,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初步感受七律的特点,学习总分的表达方法,体会夸张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能按七律诗的韵律节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中心句,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1.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中心句,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初步感受七律的特点,学习总分的表达方法,体会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1. 结合对学生的预习检查以及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首诗的节奏、韵律、内涵、情感、气势,并通过朗读进行表达。
2. 通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大意。
3. 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中心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在交流讨论中充分展示独到的见解,从不同角度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借助阐释、板画、朗读等方式表现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 借助故事《巧渡金沙江》和视频《飞夺泸定桥》,理解“暖”与“寒”的含义,突破难点。
5.通过“板画”引导学生体会“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中夸张的作用,结合板书体会诗歌“总—分”的结构形式。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2023最新-《七律长征》教案(最新3篇)

《七律长征》教案(最新3篇)《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七律长征》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七律·长征》的阅读与理解,诗歌的朗读与鉴赏,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七律·长征》的词句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了解长征历史背景,传承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鉴赏,情感表达和意境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词句含义,解读历史背景,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示例:以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为例,讲解夸张手法的运用。
5. 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和鉴赏,分析其表现手法。
6. 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七律·长征》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表现手法:夸张、比喻、拟人等4. 意境: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英勇无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七律·长征》中的表现手法,选取一句诗句进行鉴赏。
2. 答案示例: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运用了拟人和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惊险场景,表现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更多长征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 - 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课前谈话1、体会现场环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2、回顾体育艺术节,感悟不怕吃苦的精神。
3、播放歌曲《长征》,引入课题。
一、导入,引出诗文(6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改编自哪位伟人的哪首诗作呢?2、师:是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知道大家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答)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主席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全面胜利前夕创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师:(板书:七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征?(点名回答)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数句需要押韵,切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注意中间间隔号的停顿。
(课件出示)一起读题。
生:《七律•长征》。
5、师:大家知道我们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多少年的日子吗?(八十周年)你们了解长征吗?长征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你知道一些长征故事吗?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6、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1.生长点。
知识基础——在诗词学习中,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背诵并积累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
方法积累——学生基本掌握了看注释、想画面、查资料、抓字品读、归诗类等学习方法。
情感积淀——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长征、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章,在情感上有所积淀。
2.问题预设。
《七律·长征》这首诗反映的历史离学生较远,因此,对情感的理解、对诗风的体会是我在教学上预设的难点。
3.我的思考。
基于预设的难点,我想通过多种方法悟诗情、诗类拓展体诗风来设计教学。
二、学情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可以这样说,高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读得有目的,读得有技巧,读得有内涵。
总而言之,通过今天的教学观摩,让我们看到:介绍背景、借助恰当的视频音像、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深情的诵读,为我们以后上同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设计思路对于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学生对于“四个二类”字完全能够掌握知道其意义。
对于“丸”字,笔顺掌握很对,对于诗句中“暖”、“寒”两字,在老师的补充故事及有关视频帮助下,理解得还不错。
感悟诗情部分,因为学生们结合其他长征中的故事,多少会有一些理解,所以都能够体会出来。
但落实在读书时,效果就不太明显了。
学生们读得非常有气势,但对于“暖”、“寒”两句读不到位,原因是老师的范读,没跟好,没起到示范作用,学生无样可依。
今后,在备课时,一定要读好,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意层面上。
四、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薄”、“泯”四个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五、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六、教学难点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课下朗读毛泽东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播视频现在谁能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寒”字的?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 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 学习朗读、背诵和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二章:长征的背景2.1 历史背景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包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的开始等。
2.2 长征过程概述长征的主要过程,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等。
2.3 长征的意义阐述长征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意义,包括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长征精神的形成等。
第三章:《七律·长征》诗意解读3.1 诗歌结构分析《七律·长征》的韵律、节奏、句式等特点,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
3.2 诗意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第四章:长征精神的教育意义4.1 长征精神的内涵介绍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等。
4.2 长征精神的教育意义分析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如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等。
第五章:朗读、背诵和鉴赏诗歌5.1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七律·长征》,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5.2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熟背《七律·长征》,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3 鉴赏诗歌教授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意象、情感、主题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长征重要历史事件6.1 四渡赤水解释四渡赤水战役的背景、过程及其在长征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6.2 巧渡金沙江描述巧渡金沙江的行动策略,以及这一壮举如何展现了红军的智慧和勇气。
6.3 飞夺泸定桥讲述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分析这次战斗对于长征进程的影响和红军的英勇表现。
第七章:长征中的感人故事7.1 雪山草地分享红军在雪山草地中的艰苦经历,强调长征途中环境的恶劣与红军的不屈精神。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七律·长征》的阅读与理解,诗歌的韵律、意象分析,以及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长征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勇敢、团结、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课文《七律·长征》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意象分析,以及长征精神的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词的韵味。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诗歌的韵律、意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表达手法,探讨长征精神。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七律·长征》2. 诗歌韵律、意象分析3. 长征精神:勇敢、团结、坚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感悟。
答案示例: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我深感红军战士的勇敢、团结和坚定。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长征精神为榜样,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同学,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有关长征的诗词、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3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七律长征》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21.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21.七律•长征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时代背景,初步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时代背景,初步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2.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学课文A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
试着解答对方不懂的问题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指名学生逐句朗读诗歌(七律:七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理解词语的意思: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七律长征》教案通用

《七律长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背景了解、诗意把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体会作者对长征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确保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生字词: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析诗句的深刻含义,讲解重点诗句。
5. 情感体验: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长征的赞美之情,体会红军的英勇精神。
6. 例题讲解:分析课后的思考题,讲解答题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七律长征》、作者、生字词。
2. 黑板右侧:诗句解析、红军长征路线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七律长征》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长征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2. 情感体验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诗句解析1. 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金沙江”、“大渡桥”等地名,以及“腾细浪”、“走泥丸”等形象的比喻,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七律长征》。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习红军长征的不屈不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七律长征》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无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将诗中的意象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七律长征》原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长征的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品读(1)学生自主朗读《七律长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等。
(3)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无畏。
3. 背景介绍(1)教师介绍《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心境。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意象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七律长征》的艺术价值和红军长征的精神。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1)背诵《七律长征》。
(2)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其他描述长征的诗词或文学作品,分析其异同,进一步加深对《七律长征》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21 七律长征》教时:1课时设计者:日期:2015.5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制定依据: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了解长征历史。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创作背景。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
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
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
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三、关于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先要符合读音平仄相对的格律——上句某字位是平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仄声;反之,上句某字位是仄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平声。
然后,必须符合词性、词义对称的格律,即对称字位的字词只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有违律,则不能算律诗。
四、诗作艺术手法。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不怕”两字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千山万水”以静写动,高度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颔联承接“千山”。
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方式,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险峻,后用“细浪”和“泥丸”比喻手法言其渺小。
扬抑之间体现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灵动起来。
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一动一静,对仗工整、自然。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是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势就是一代伟人的胸怀,也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更是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基于这样的事实,怎样拉近学生与历史的陌生感,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另外,学生虽以学习了不少古诗,但对于七律这种独特的体裁,仍需作进一步的了解。
有什么: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习惯,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在形象思维与兴趣方面启发引导。
2.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诗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缺什么:《长征》的内容在时这时空上具有高度的跳跃性,它距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达71年之久,尽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长征的情况也不甚了解,他们读这首诗时难以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因此在学习时学生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提升点:基于以上认识,本人查了大量的《图文资料》与《影视资源》,让学生有一定的长征情境中学习。
鉴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长征)2.关于长征,你知道有多少?请你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长征。
随机出示长征线路图课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
3.“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出示长征线路图,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印象。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了纪念这段伟大的征程,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泽东挥毫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4.介绍七律:这里的七律,就是七言律诗,是诗的一种格式,指的是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一、二两叫作首联,三四两句叫作颈联,五六两句叫做颔联,七八两句叫作尾联,其中偶数句押韵,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要对偶。
5.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检查预习1.检查朗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初步了解七律诗。
学生试读,齐读全诗。
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三、核心推进1.统观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都是围绕着两句话来写的,你知道是哪两句吗?(1)远征难、远征难,究竟难在哪里,从这两句话中你有没有感受到难?从哪里感受到?(2)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让我们来看看红军是如何来克服的。
(五岭山脉……乌蒙山……这些山像大山一样挡住红军去路。
让人望而生畏。
想问一下你爬过山没有?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请你说说你爬山时的感受。
一座低矮的山你就那么吃力,那面对高耸、连绵的五岭、乌蒙红军是怎么做的呢?(3)指导朗读2.除了要爬山,红军还要涉水。
他们是如何来面对的。
让我们看下面两句。
你知道红军是如何渡过天险金沙江的吗?如此险恶的金沙江危机重重,怎么会让我们感到“暖”呢?让我们一起去追忆这一段历史。
指名说学生说自己爬山的感受。
出示图片,与细浪对比,在对比中突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
讲故事补充资料。
(渡过江是靠着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
)另一条天险大渡河呢。
大渡桥上唯一一座桥就是泸定桥,而且上面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了十几根光溜溜的铁链,看了使人心惊胆寒,让我们走进硝烟中一起去感受一下。
欣赏视频。
从这段视频,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是靠着“奋勇向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再读五六二句,体会对仗。
红军长征途中只仅仅遇到这几个困难吗?这些只不过是长征途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其实还有许多困难,如爬雪山,过草地,攻打天险腊子口,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红军的英勇无畏。
3.(说话训练)现在,红军队伍战胜了一路的千难万险,胜利就在眼前,毛泽东同志感叹到——,你能想想得出红军战士即将胜利会师的喜悦情景吗。
(说话训练)交流看后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再现历史场景,直观感受红军的英勇、不怕牺牲。
四、拓展延伸1.多么伟大的壮举啊,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靠着奋勇无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不仅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而且战胜围追堵截的敌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伟大壮举,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再来读一读这首七律,感受红军的精神。
2.指名背诵。
3.毛主席的这首诗赞颂了红军队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诵,现在已经编为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由这首七律谱写的歌曲。
感受一下他所带给我们的精神。
播放歌曲。
4.正如雷雁抒所说长征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气壮山河的场面我们已经淡忘,现在我们来学习《长征》来学习红军长征途中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你觉得有必要吗?请你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自由谈。
齐读诗歌。
练习背诵。
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20.七律长征翻五岭不怕困难藐视困难乐观红军不怕远征难走乌蒙万水千山只等闲巧渡金沙江机智勇敢大无畏 (总领) 飞夺泸定桥不怕牺牲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