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是哪十个人?越剧十姐妹的简介

合集下载

年演320场 演出收入135万元 诸暨市越剧团走进戏曲春天

年演320场 演出收入135万元 诸暨市越剧团走进戏曲春天

年 演 3 0场 演 出 收入 15万 元 2 3
诸 暨 市越剧 团走进戏 曲春 天
寿 震 林
诸 暨市越剧 团采取一 系列与市场 经济接轨的方 针政策 , 正确把握戏曲市场走势和主动灵活的运作 方法 , 出业务越来越红火 , 团继 20 年年演 出 演 该 04
的 演 出场 次 和 收 益 , 持 着逐 年 提 升 。从 目前 势 态 保 看 。我 团 20 06年 的收 益 肯定 会 更好 —— 因早 在 20 05年元 旦 前 ,我 团 2 0 春 节 下 乡业 务 已 预 订 06年
江三角洲经典 戏曲展演”等城 区大剧场争妍 斗艳 , 甚至 注入重 资投入 精排 细磨后 奔赴 国际大 都市香 港 ,献演 了二 台大戏和一 台折子戏专场 ,博得香港 观众强烈反响 和媒体 的高度评价 ,为该市 乃至我省 争得 了荣誉 ,为越 剧艺 术接轨 国际演艺市 场发挥了 积极作用 。可 以说 , 暨市越剧团 的 20 诸 05年是 艺术 效益和经济效益 双丰收的一 年。是城 乡兼顾 , 客户
盈 门春 风 得 意 的 一 年 。
在基层 民众的爱护下获得生存 和发展 , 获得冲刺艺 术殿堂的经济实力和艺术资本。因现在城市大剧场
演 出机会少 ,如果不认真开拓乡村演出市场 ,演职 员也会 因缺少舞 台实践磨练而滞化艺术 的长进 。 诸 暨越剧 团一直奉行城 乡并举的方针 , 在狠抓乡村演
袁 雪 芬 搭 档 素 娥 ,
文后颇有诸多感想也要谈一谈 。
“ 名伶 ” 词 , 一 在解放前旧社会 通常是对出名 的
戏曲艺人的 习称 , 电影 界则称为 “ 星” 常风诸 在 明 ,
于报刊文章 和宣传广告 中。称得上 “ 名伶 ” , 者 一般 总有相 当高 的演技 和专 长 , 至拿 手绝活 ,以及有 甚 自己的代表作 和拿 手戏 , 并在社会 上很 “ ” 拥有 红 , 大量 的观众 , 也为 同行业者所公认的 。越剧男班时 期的小旦魏梅 朵 、 白玉梅 、 金雪芳 , 生王永春 、 小 张 云标 、 支维永 、 花碧莲 , 老生马潮水 、 童正初 、 楼天 红 、 丑马阿顺 、 小 谢子 云、 张瑞丰 等 , 可算是那个时 期 的名伶 。女 子越剧诞 生后 , 早期的女班名伶有被

七十年前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越剧“十姐妹”与上海女性精神

七十年前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越剧“十姐妹”与上海女性精神

越剧“十姐妹”合影
以戏曲为职业的女性很多。

百年前的艺人和现在的艺人有着天差地别的社会地位,所谓“男不当兵,女不唱戏”。

就越剧来说,1923年第一女班成立之前,越剧演员都是男性,为什么会有女班?历史文化环境很复杂,可似乎又很简单,就是“生存”两个字。

生存问题,它是20世纪初期越剧女班兴起的心酸理由。

1929年后,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上海的工业萧条,缫丝业遭到重创,嵊县农村经济破产,导致女性更为恶劣的生存困境,女艺人骤然增加,当时小小一个嵊县,女演员有2万之多。

在生存面前,面子似乎不值一提。

越剧“十姐妹”中有七位来自嵊县及其周边地区。

尹桂芳8岁丧父,孤儿寡母四人,依靠母亲缝补浆洗为生,生活无以为继;范瑞娟、傅全香和张桂凤的父亲是雇工,收入菲薄,无法养家糊口;筱丹桂从小被卖作童养媳,受尽虐待;徐天红8岁父
言之。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十三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对越剧十三大流派的简要介绍:
1.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唱腔婉转细腻,表演真切自然。

2.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3.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4.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5.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唱腔高亢明亮,表演激昂奔放。

6. 戚派:由戚雅仙创立,唱腔朴实流畅,表演自然大方。

7.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唱腔委婉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8.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刚健洒脱。

9.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10.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唱腔清新甜美,表演自然大方。

11. 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唱腔婉转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12.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13.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以及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这些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使得越剧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

越剧以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深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越剧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优秀的演员和唱段,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

一、荀慧生荀慧生是越剧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越剧之花”。

她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深受观众喜爱。

她的代表作品有《牡丹亭》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红楼梦》中的“秦淮河畔”等。

二、袁雪芬袁雪芬是越剧界的巨星,她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她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和《西厢记》中的“夜深人静时”等。

三、程砚秋程砚秋是越剧界的一位老艺术家,她的唱腔深情婉转,表演细腻动人。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化蛇”等。

四、梅兰芳梅兰芳是中国戏曲界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越剧的名家,也是京剧的大师。

他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他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凤姐儿讲义气”等。

五、尹桂芳尹桂芳是越剧界的一位老艺术家,她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等。

六、秦怡秦怡是越剧界的一位老艺术家,她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凤姐儿讲义气”等。

七、王文娟王文娟是越剧界的一位年轻艺术家,她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等。

八、陈佩斯陈佩斯是越剧界的一位著名艺术家,他的唱腔清亮婉转,表演细腻动人,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挑选太监”等。

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

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

Northern Music 83Theatre Dramaturgy 戏剧戏曲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陈丹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傅全香是“越剧十姐妹”之一,是旦角傅派创始人,她饰演的祝英台、敫桂英等角色深入人心,她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细腻的表演,更在于她断追求完美的演唱方法。

她的演唱技巧值得我们新一代越剧爱好者学习研究。

本文从傅全香演唱技巧和行腔特点出发进行研究,以期为越剧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学习依据。

【关键词】傅全香;演唱;行腔【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83-02【本文著录格式】陈丹丹.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J].北方音乐,2020,02(04):83-84.傅全香出生在浙江嵊县,是地道的越乡人。

9岁时到近乡一所尼姑庵里拜师学艺,跟着“四季春班”走上了浪迹四海的艺人生涯。

一、傅全香演唱技巧傅全香的好嗓子是出了名的,被后人称为“越剧花腔女高音”。

当然,这样的演唱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拥有过人的声音条件,在学习越剧、演唱越剧的过程中,她一直不忘学习、借鉴、研究,向兄弟剧种学习、向其他大师请教,最终成就了傅派靓丽甜美的演唱特色。

(一)傅全香的真假声早期越剧唱腔音域控制在十度以内,因此,演员基本都用真声演唱,然而傅全香的嗓音条件好,演唱高音比较轻松。

她不满足于自己的天赋,选择挑战自己,在演唱中尽量扩大自己的音域,到高音处用假声来演唱;她向京剧名家程砚秋学习,在程先生的指导下,有机运用真假声;同时,还向评弹艺人徐云志学习发声、吐字、运气等演唱技巧。

经过长期苦练,多方请教,再根据自己的条件融会贯通,力求让真假声衔接处没有痕迹。

在傅全香的演唱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大跳和高音的延续,高音已开始借鉴混声的演唱方式来演唱(见下谱例):谱例1上例是《情探》中的乐句,“休书”两字音高达到小字二组的g,并且有一拍半的时值,后面的音符也都相对较高。

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越剧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而越剧的诞生地,就在嵊州。

嵊州与我们上虞是山水相连,同属绍兴市。

嵊州的地方不大,以前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做生意,来来往往经常奔走于嵊州,当年嵊州的领带可是独领风骚。

但我的印象中,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我的母亲是个越剧迷,年轻时曾在上海工作,业余经常登台演出,最拿手的是《盘夫索夫》,在文革中每当生产队开大会她总要露一手。

我是从小听着母亲的越剧戏曲长大的,有时候也会哼几句,来上一段越剧,有着浓重的越剧情结。

我很早就听母亲说过:越剧演员中有三花(赵瑞花、施银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后封越剧皇后);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传言。

筱丹桂文武兼长,扮相俊美,眼睛传神。

旦角戏和女扮男装均很出彩。

我还听母亲讲过:袁雪芬、筱丹桂、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是什么越剧十姐妹。

并看过她们的照片,这些照片我母亲以前当宝贝一样地收藏着。

因此,我每次到了嵊州就会对越剧之乡颇感兴趣。

嵊州,在秦汉时就建县称剡,唐初曾设嵊州,北宋年间始名嵊县,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

1995年8月,撤嵊县设嵊州市。

嵊州四面青山环抱,中间盘地宽广,剡溪九曲悠悠。

嵊州因山而秀因水而名,四明山、西白山横贯东西,天姥山、峙大山遥望南北。

山中泉水清澈、幽谷深秀,断崖峭壁、龙潭飞瀑,处处千奇百怪。

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美誉。

书圣王羲之爱慕剡中山水而晚年隐居终老金庭,谢灵运、李白、杜甫、朱熹、陆游、戴逵等历代文人墨客名流贤士,多次来嵊游历,留下了不少咏剡佳句和访剡遗迹。

处于唐诗之路上的嵊州,由于中原文化的注入,民间学诗填词、善歌能唱者众多,人们借用佛曲、宣卷的曲调,即兴编词,见物唱物,见人唱人,见事唱事。

到19世纪初,逐渐成为嵊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嵊州民间多才多艺的农民,就是越剧艺术的原始创造者。

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前后,嵊州甘霖镇(原嵊县剡北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唱出了一种新的曲调,非常清新优美流畅,很快就流传开来。

越剧名家傅全香

越剧名家傅全香

>>>>>>>>>傅全香开创的“傅派”,广泛汲取京剧程派唱腔和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表演富于激情,细腻传神,唯美典雅;曲调流畅,优美华丽;演唱跌宕起伏,转换收放自如;润腔方法多样,音色变化丰富,融戏剧性、抒情性于一体,塑造出祝英台、敫桂英、李亚仙、杜十娘、刘兰芝、李清照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傅全香被戏曲家刘如曾赞誉为“越剧的花腔女高音”。

傅全香的一生,伴随着时代风云变幻,历经坎坷,终成大家。

“师傅把我一脚踢到前台”1923年8月的一天,绍兴嵊县西乡后庄村一间东倒西歪的破草屋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

傅全香原名孙泉香,其父孙琴文能唱戏文、会打鼓板,在当地戏曲界越剧名家傅全香郝达 夏元勇傅全香颇有些声名。

小泉香耳濡目染,加以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起山歌又脆又甜。

看过电影《舞台姐妹》的人都知道,当时绍兴穷人家的女孩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做童养媳,二是去戏班唱戏。

十岁那年,为了不做童养媳,傅全香抱着“唱勿出山就勿回转家里来”的决心,进“四季春”女子戏班学戏,和她同时进班的还有袁雪芬。

1933年农历六月廿二,傅全香、袁雪芬等拜老生鲍金龙为师。

拜师之后,袁雪芬学青衣,傅全香学花旦。

师傅鲍金龙水平高超,脾气暴躁,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戏稍稍马虎一点便要“吃手心”。

师傅把唱词写在布条上交给大家,当时傅全香并不识字,可还是郑重地将其放在一只心爱的火柴盒子里。

在师傅的辛勤培育下,袁雪芬、傅全香等人仅用半年时间,便能登台唱戏了。

1934年春,她们坐着乌篷船,开始了“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跑码头生涯。

傅全香首次登台是被鲍师傅踢上去的。

据其晚年在《师傅把我一脚踢到前台》一文中回忆,当时她在《三仙炉》中饰演白赛花小姐的丫头。

师傅早就替她化好妆,扎了个大包头,弄得她头晕眼花,泪水涟涟,脸上胭脂花粉被泪水淋得一塌糊涂。

要登台了,师傅把门帘一掀,傅全香只见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一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头一缩,又退回了后台。

范瑞娟个人资料

范瑞娟个人资料

范瑞娟个人资料
范瑞娟简介
范瑞娟,浙江嵊县人,生于1924年。

十一岁入“龙凤舞台”学艺,攻小生。

十三岁开始在杭州、宁波等地农村演戏。

1938年到上海后,与姚水娟、竺素娥、邢竹琴、傅全香等。

1945年,她参加雪声剧团,与袁雪芬一起演出了《梁祝哀史》、《祥林嫂》等一批剧目。

1947年参加“越剧十姐妹”的联合义演。

同年,和傅全香同组东山越艺社。

1950年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

翌年进华东戏曲研究院,任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后转上海越剧院。

范瑞娟的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

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

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范瑞娟戏路极宽,既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

其主演的《西厢记》、《白蛇传》、《打金枝》、《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优秀剧目,在观众中享有盛名。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袁雪芬与范瑞娟,从1944年第一次合作《雁南归》,到1953年拍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到1984年最后一次合作灌制《双烈记》录音,整整40年。

袁雪芬创造了越剧【尺调腔】,范瑞娟创造了越剧【弦下腔】,和越剧传统的【四工腔】一起成为越剧声腔的“三大主旋律”。

袁雪芬、范瑞娟两位艺术家对越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这里辑录两位各个时期的合作剧目,限于最多只能一个音频、三段视频(其中两个也是音频制作成的视频),所以难免挂一漏万。

1946年《绝代艳后》唱片袁雪芬饰演戚姬范瑞娟饰演刘盈应菊芬饰演吕后陆锦花饰演如意这是1946年醒狮唱片的第二面,可能大家很少听到,第一面“遭害”主要是袁雪芬与陆锦花的对唱,已经在《越韵华章》里出版了,这里不再辑录。

1953年《楼台会》电影袁雪芬饰演祝英台范瑞娟饰演梁山伯这是1953年拍摄的电影,大家非常熟悉了。

基于《楼台会》是越剧传统剧目,各个名家都有演出,留下的音响资料有最早的赵瑞花、李艳芳的3张丽歌唱片,还有尹桂芳、戚雅仙的1954年实况,徐玉兰、王文娟的1954年钢丝录音,戚雅仙、毕春芳的1962年实况和录音,竺水招、筱水招的1962年实况以及最为常见的范瑞娟、傅全香的多种版本(1950年电影、1952年10面粗纹唱片、1955年粗纹唱片、1961年密纹唱片以及1979年舞台实况)。

而袁、范版的《楼台会》反而对很多越剧迷来说印象不太深刻,其传人也没有很好地继承这个版本,所以重温一下袁、范50年代初期的作品,更体会两大流派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1962年《祥林嫂》实况袁雪芬饰演祥林嫂范瑞娟饰演贺老六这是1962年舞台实况版本的《祥林嫂》“洞房”一折,也是最为经典的版本。

袁雪芬的越剧《祥林嫂》有四个版本,从1946年首演之后,分别于1956年、1962年、1979年进行复排、修改,历时三十多年的打磨,每次修改都幅度很大,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越剧”知识资料

“越剧”知识资料
4 装饰性布景。在“守旧”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创造, 景
常用在时空变化较大、传统表演手法较浓的剧目中。 5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把特定环境与装饰性融为
一体,如把民间剪纸、皮影艺术手法吸收运用,具有较强 的民间艺术韵味。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 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 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 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 、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 》而得名。 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 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 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 ,“十姐妹”因此得名。
起源
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 而成。
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 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90年代以来,设计者还在越剧服 装中作了各种改革,刺绣上采用 了"深入淡出"、"淡入深出",绣 线上同色推移法、间色跳跃法、 对比色反衬法、衣料加绣剪贴、 丝网印花等方法。 多年来, 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使越剧 服装这种轻柔、淡雅、清丽的独 特风格,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并 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从而使它成为我国戏曲服装 中,除传统衣箱外的另一种服装 风格样式。


越 剧
灵 韵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
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
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 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
,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 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 、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 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5月20

越剧的简单介绍

越剧的简单介绍

赵志刚 男,一级演员。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12月出 生。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工小生。 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 个流派都学,皆有所成,为各派宗师所赞许,尤以尹派 见长。1980年从学馆毕业后,成为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 主要演员。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徐派
范派 尹派
小生
陆派
竺派
毕派
王派
傅派
袁派
吕派 张派
花旦
金派
戚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 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 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 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 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 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一级演员.1983年5月进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曾 学老生、花旦,后改学小生,师承表演艺术家范瑞娟。 1986年毕业后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扮相俊美、 文武皆备、唱做俱佳。1998年4月15日在武汉演出《断桥》 中,因掼“飞吊毛”造成第6第12节胸骨压缩性骨折,但 她不负众望,坚持带伤继续演完下一个折子戏,使观众大 为感动,纷纷前往医院慰问,赞誉为“德艺双馨”。 方雪雯 女,一级演员。浙江临海人,1966年2月25日出 生。1979年进浙江台州地区越剧团学戏,工小生,师承 范(瑞娟)派,为范派优秀传人之一。 1982年春,选送浙 江艺术学校进修,先后主演了《五女拜寿》中的三女婿、 《汉宫怨》中的刘询、《梁祝》中的梁山伯、《相思曲》 中的唐璧、《红丝错》中的张秋人等。被誉为该团“五 朵金花”之一。现退出越剧舞台. 章瑞虹 女,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 1963年11月出生。1979年入浙江临海越 剧团学艺,工小生,宗范(瑞娟)派。 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 1987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 任主要演员,1990年并入红楼剧团。

走进越剧吕瑞英

走进越剧吕瑞英

越 剧 十 姐 妹
越剧新十姐妹:
陈艺 (浙江越剧团,傅派花旦) 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尹派小生) 陈晓虹(杭州越剧团,王派花旦) 黄美菊(嵊州越剧团,金派花旦) 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张派老生) 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王派花旦) 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戚派花旦) 陈雪萍(杭州越剧团,范派小生) 朱晓平(平阳越剧团,傅派花旦) 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吕派花旦)
通过越女争锋出来的十个 金奖选手:
张琳(尹派小生) 王清(尹派小生) 李霄雯(尹派小生) 陈丽宇(尹派小生) 章益清(吕派花旦) 吴群(张派老生) 李璐彦(徐派小生) 杨婷娜(徐派小生) 盛舒扬(傅派花旦) 董鉴虹(傅派花旦)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越剧基本知识讲座

越剧基本知识讲座

旦行七派:
袁派(袁雪芬 2011.2.19去世)一辈子不收弟子。优秀传人有方亚芬、华怡青、陶琪、李沛 婕等。 傅派(傅全香)何英、陈飞、陈艺、陈颖、颜佳、陈岚、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胡 佩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等。 戚派(戚雅仙 2003.1.27去世)盛建丽、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周美姣、傅幸文、王杭娟 、朱蔺、戚继仙、余福英、徐洁明、钱丽文,邹红、陈震等。 王派(王文娟)孟莉英、周云娟、徐玉萍、单仰萍、王志萍、李敏、钱爱玉、洪瑛、吴洁、姚 建平、钱世娥、陈晓红、舒锦霞、张珺、徐璐、宓永仙、陈萍、张丽、李旭丹、忻雅琴、胡 泽红等。 吕派(吕瑞英)陈辉玲、黄依群、孙智君、吴素英、张永梅、赵海英、周妤俊等。 金派(金采风)应国英、胡蓓华、樊婷婷、史燕彬、樊建萍、谢群英、郭学新、黄美菊、张杭 英、张明惠等。 张派(张云霞 2004.4.18去世)薛桂珍、何赛飞、吴国兰、袁小云、杨学梅、徐琴等。
2、五法 :手、眼、身、法、步(法法重复) 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 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 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 程砚秋:口、手、眼、身、步(此说更加科学)。口 指发声的口法,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 指台步。 达到“六合” :即: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 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如此才能使口 、手、眼、身、步的表演达到自如和谐的境界。
4、代表人物
建国前:
1、越剧十姐妹:施银花,屠杏花,王杏花,赵瑞花,马 樟花,姚水娟,竺素娥,魏银凤,李艳芳,小白玉梅; 2、越剧新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 筱丹桂,范瑞娟,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建国后:
1、1963年,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公布“中国越剧六大流派 ”: 袁派(袁雪芬)、尹派(尹桂芳)、范派(范瑞娟)、傅 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戚派(戚雅仙)。 2、1988年,上海权威人士又对外公布“中国越剧十三大流 派”,增加王文娟、毕春芳、吕瑞英、陆锦花、金彩凤、张云 霞、张桂凤七位名家的流派唱腔。

越剧京剧流派

越剧京剧流派

越剧流派常见演员一、小生类1、尹桂芳创立的“尹派”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茅威涛(饰邵士龙)王君安、萧雅李霄雯(饰贾蔷)傅江风(饰四姑爷陈文新)王清2、范瑞娟创立的“范派”传人有: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张志明、方雪雯(饰三姑爷邵应龙)、章瑞虹吴凤花(饰柳湘莲)江瑶(饰五姑爷陈文华)王少楼韩婷婷张伟忠陈雪萍3、徐玉兰创立的“徐派”传人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翁荔英、刘觉、徐持平、钱惠丽郑国凤张小君(饰贾蓉)邵龙(饰孙绍祖)邵雁(饰大姑爷俞志云)陈筱珍(饰二姑爷丁大富)4、陆锦花师承张福奎,又受马樟花影响,创立“陆派”,传人有:曹银娣、陆文治、许杰,夏赛丽(饰门童)黄慧、裘巧芳杨魏文(饰贾琏)廖琪英徐标新张宇峰何慧丽5、毕春芳创立“毕派”传人有:杨文蔚、丁莲芳杨童华、丁小娃、孙建红6、竺水招创立的“竺派”传人有:竺小招,孙婷涯,孙静二、花旦类1、袁雪芬创立的“袁派”传人有:方亚芬、陶琪、华怡青林慧茜(饰探春)谢进联(饰元春)2、傅全香创立的“傅派” 传人有: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陈颖、颜恝、何英(饰三小姐三春)、陈岚、陈飞(饰薛姨妈)徐芬芳(饰秦雯)钱松青(饰鸳鸯)吴海丽(饰二小姐双桃)3、王文娟师承竺素娥,创立“王派”,传人有:钱爱玉、姚建平、钱世娥、王志萍、徐璐单仰萍、俞建华李敏(饰袭人)陶慧敏(饰五小姐五凤)洪瑛(饰春兰)舒锦霞4、吕瑞英初跟袁雪芬学艺,创立“吕派”传人有:吴素英、黄依群、陈辉玲(饰夏莲)孙智君、张咏梅、赵海英(饰薛宝钗)周妙利(饰尤三姐、配唱:王滨梅) 舒燕(饰龄官)5、金采风师袁雪芬,并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华,融汇一体创立“金派”,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何嘉仪(饰王熙凤)6、戚雅仙创立的“戚派”是从袁派中衍化出来的,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饰大小姐大梅)王杭娟、朱蔺陈珠(饰迎春)王建丽(饰金钏)7、张云霞师承袁雪芬,又拜昆曲名角方传靶为师,创立“张派”传人有:何赛飞(饰三春)袁小云、吴国兰、洪倩管海燕(饰秦可卿)陈伟萍三、老生类1、张桂凤创立的张派老生,传人有:董柯娣(饰杨继康)张国华,章海灵,孟柯娟杨慧月(饰贾政)2、徐天红创立的老生徐派,传人有金烨3、吴小楼创立的老生吴派,传人有:杨同时、许矞云、陈琴香、金红四、老旦类周宝奎派创立的周派,传人有:陈少君,俞会珍越剧“五朵金花”:茅威涛、董柯娣、何英、何赛飞、方雪雯越剧“舞台十姐妹”:1、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和吴小楼,人称“越剧十姐妹”。

永远的尹桂芳,永远的尹派艺术

永远的尹桂芳,永远的尹派艺术

28 ┸ 大师剪影2000年3月1日8时40分,一代宗师尹桂芳离开我们了,数以万计观众冒着雨、排着长队前去为尹桂芳先生送别,他们个个神情黯然,悲难自抑,场面感人肺腑。

尹桂芳先生是创造越剧史上殿堂级艺术的一代宗师,是中国戏曲界的一面旗帜,她是越剧小生流永远的尹桂芳,永远的尹派艺术文/孙根宝派——尹派艺术的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系“越剧十姐妹”之一。

中国戏曲评论家、剧作家李惠康如是评价尹桂芳:“中国越剧界100年才出了一个尹桂芳,这是中国越剧界和中国戏剧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越剧要在新世纪重新走向辉煌,那么研究尹派艺术、继承和发扬尹派艺术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

”尹先生在越剧发展史上的贡献之巨大,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估量、无与伦比的,最值得人们世代去怀念她、品味她。

壹尹桂芳,原名尹喜花,1919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

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

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

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

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1940年初期,尹桂芳向绍兴大班和向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学习京剧艺术,吸取营养,在唱腔和表演上求新求精、自创一格,创造了风靡越坛、独树一帜的尹桂芳流派越剧艺术,受到越剧观众欢迎,成为越剧名小生。

1942年10月19日,尹桂芳开始越剧改革,与傅全香在龙门大戏院首演由张莎茵编导的新戏《戏粉飘零》,新布景、新场面。

同年,推出了由欧阳编导的《新红楼》,这部戏可以说是越剧史上最早出现的贾宝玉形象。

1943年,尹桂芳演唱的《贾宝玉哭灵》灌制了唱片,又成为首张《贾宝玉哭灵》的唱片。

1945年,尹桂芳又将《红楼梦》搬上越剧舞台,成为尹桂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并灌下唱片,红遍电台。

女子越剧早期的“三花一娟”

女子越剧早期的“三花一娟”

女子越剧早期的“三花一娟”“三花” 是女子越剧早期成名的演员。

在30年代时期的“三花”是指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40年代时期的“三花”是指施银花、赵瑞花、和王杏花。

也是越剧由男班过渡到女班之初的代表人物,她们以各具特色的艺术造诣,赢得观众的喜爱。

并对她们之后的一代名演员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

施银花(1910-1984),浙江省嵊县施家岙村人。

1923年入施家岙女子绍兴文戏科班习小旦,得师傅金荣水悉心教学,苦学苦钻,成为科班头牌。

1924年1月,随科班到上海演出。

1926年在嘉兴演出时,在琴师王春荣帮助下,吸取京剧『西皮』的音调和过门,改胡琴1一5定弦的『正宫』调为6-3定弦的『四工』调,开创了女子越剧一代新腔。

1927年2月,与屠杏花、王湘芝领衔演出于上诲。

1928年结婚后离开舞台。

30年代初期施银花以对越剧的深厚感情,回到舞台,以客师身份搭班 “高升舞台”、“素风舞台”,施银花的“东山再起”,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39年7月,她在上海首次演出《雷雨》饰演繁漪,开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之先河。

1949年随丈夫去台湾。

是一位女子越剧的开拓者。

赵瑞花 (1912一1982),浙江嵊县博济镇孔村人。

1923年5月23日进施家岙女子科班学唱花且,受业于金荣水。

在五年多时间里,她坚持刻苦学艺,遂成为与施银花、屠杏花齐名的“三花"之一。

1931年初受“群英凤舞台”之请,任客师3个月,后加入“高升舞台”。

1932年与魏素云(小生)领衔组成“瑞云舞台”。

这个戏班没有老板,由演员自己传理,按底分分报酬,是越剧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姐妹班。

竺水招、商芳臣等均出自该舞台。

1941年,在上海南京东路新新公司屋顶的“新新玻璃电台”为普善山庄募捐,直播演唱《叶香盗印》和《方玉娘哭塔》,一次即获听众捐款一千多银元,可见其号召力之大。

赵瑞花唱做俱佳,功底深厚,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嗓音清丽响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组织振奋越剧团,应邀重返舞台。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精品文档54页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精品文档54页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越剧的流派-傅派(2)
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
《劈山救母》的华山圣母,《情探》的敫桂英, 《杜十娘》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的刘兰 芝,《李娃传》的李亚仙,《人比黄花瘦》的 李清照等。
傅派传人有: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 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何英、陈 颖、颜恝、陈岚、陈飞等。其中何英、陈颖这 两位傅派新秀,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
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 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 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 妇女形象。例如,祝英 台、崔莺莺、祥林嫂、 花木兰、梁红玉、秋瑾 等等。
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 唱袁派腔的人愈来愈多, 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员如 戚雅仙、张云霞、 金采 凤、吕瑞英、筱月英、 朱东韵等。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越剧名剧-红楼梦(3)
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上海共舞 台及大舞台。1959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 出。1960年去香港演出时,角色做了适当的调整,金 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1962年,海燕电影 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岑范导演。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尹桂芳
越剧名剧-何文秀
该剧唱腔富有特色,“桑园访妻”和“哭牌算 命”历为戏迷所衷爱。
1962年、1980年,福建芳华越剧团两次返沪演 出此剧。
20世纪80年代,上海越剧院曾复排,赵志刚饰 何文秀。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初期,由茅威涛饰何文 秀。
2005.6.10
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 有表现力;表演激情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 以形 、动力以情的魅力。傅全香的嗓音条件 很好,而且真假嗓结合,曲调波澜起伏,重视 收放开合与花腔的润色,唱腔美若呖呖莺声, 被誉为 “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 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

越剧简介

越剧简介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 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以它整齐的阵容从亮相依始就确立了
它在越剧界甚至是整个戏剧界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
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的优美、抒情、清新、细腻的艺术特 色,为国内外观众所瞩目。 女子专业表演团体之一 “东方奇葩” 10多年来,剧团从初创时期的《五女拜寿》、《汉宫怨》 到成熟时期的《西厢记》,积累了一批优秀剧目。 《西厢记》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 和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陆游与唐琬》荣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通俗喜剧《红丝错》荣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 《琵琶记》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越剧的流派
流派分类的依据: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
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 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 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 腔。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
越剧的流派-曲调
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 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 各自的基本风格 。
越剧的起源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 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 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 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 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迄今有90多年历史
越剧的发展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 1917年到达上海。 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作为影响卓著的国家剧院,创建于1955年11月。 剧院合作、改编、整理的古装戏、 历史戏和现代戏 300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剧十姐妹是哪十个人?越剧十姐妹的简介
本文导读:
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

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袁雪芬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尹桂芳,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

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

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

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

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

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

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筱丹桂(1920-1947) ,越剧名演员。

姓钱,名春韵、春凤,嵊县长乐人。

被誉为"越剧皇后",是女伶中最早冠以"皇后"之人。

曾有"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说法。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
演出《梁祝哀史》,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

1951年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2017年2月17日11时18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越剧院获悉,依照范瑞娟先生生前遗愿,将不设灵堂,不举办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会。

而他的家属和学生弟子也遵从老人家的遗愿,低调处理后事,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傅全香,原名孙泉香,1923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九)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33年,她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1940年以《恒娘》一剧声誉鹊起,1943年在"四季春"挂头牌,50年代初期,傅全香在《十八相送》和《织锦记》中首开定腔定谱先例,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嗓音明亮宽广,细腻传神,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激情,创立了越剧"傅派"。

2017年4月7日,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2017年10月24日,傅全香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去世,
享年94岁。

徐玉兰,汉族,越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

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

1939年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

她改唱小生的时间是1941年12月19日,地点在上海老闸戏院,当时是与施银花搭档。

1947年9月组玉兰剧团。

与王文娟合作始于1948年。

1952年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0月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以《西厢记》获演员一等奖。

1954
年起加入上海越剧院。

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记》等。

学生和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郑国凤,徐持平、翁荔英、钱丽亚、张小君、刘觉、汪涛等,其中以金美芳、钱惠丽、郑国凤、刘觉最具代表性。

于2017年4月19日17点18分去世,享年96岁。

竺水招,原名竺云华,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灵娥村,越剧小生流派"竺派"创始人,"越剧十姐妹"之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2岁离开就学数年的本村义学堂,进晋溪后山村之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兼学花旦。

因谦逊好学,练功刻苦,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
武功的演员之一。

在浙江乡镇演出时,与尹桂芳义结金兰。

张桂凤,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张派老生创始人。

192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

1936年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艺,工老生,代表作《打金枝》等。

1942年10月进上海大来剧场,是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的第一批参加者之一,1945年在上海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

建国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上海越剧院演员。

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唱腔刚劲挺拔,声情并茂,有"性格演员"之称,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常演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

徐天红(1925年9月13日-2010年),女,著名越剧老生。

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生于浙江省余姚。

越剧四大老生之一,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

曾任上海市新城区、黄浦区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

吴小楼(1926~1998),女,越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又名月楼,浙江省诸暨人,1926年6月18日生于杭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