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和王充关于儒者的分类

合集下载

荀子、王充哲学中的儒士观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

荀子、王充哲学中的儒士观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

荀子、王充哲学中的儒士观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作者:柳素平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摘要荀子、王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中的儒士观包涵了对各个儒士阶层的看法及对儒者社会作用的分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知识分子认识自身的社会使命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政治使命、道德使命三个方面。

关键词荀子;王充;儒士观;知识分子;社会使命中图分类号B222.6;B234.8文献标志码 A(一)荀子和王充都是中国古代学富五车、敢于直言、有责任心的哲学家。

荀子游历丰富,先后游学于燕、齐、楚、秦、赵等国,参加过稷下学宫的重建。

每至一处,他都敢于直言君王,讨论治国良策,授徒讲学,并热衷于文化建设。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早年师从班彪,博览群书,读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言。

他文风恣肆,学识渊博,为人耿直,致力于著书立说,并授徒不辍。

荀子和王充分别生活于战国末年和东汉末年,社会主导思想在当时尚未确立,东汉时期甚至走向谶纬迷信的涡流。

作为具有客观理性思想的学者,二人都能集众家所长,对各种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二人的哲学思想均建立在自然天道基础上,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及认识方法都有相通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二人均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自己的学识,从儒士的分类、修养、参政议政、道德风化及撰文修书等多个角度,对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政治使命和道德使命进行了评价。

二人的儒士观对于重估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荀子、王充分别在《荀子》与《论衡》中对当时社会的儒士及儒士的社会作用进行了分析、评价。

《荀子》在《儒效》《解蔽》两篇中,《论衡》在《超奇》《书解》《定贤》《寒温》《效力》《良知》《程材》等篇目中集中论述了对儒士的看法。

总结起来,二人的儒士观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标准出发,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儒士,分别对待;二是对儒士的社会作用进行解析。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近代吕思勉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一、儒家(崇古思想):代表人物:孔丘、曾参、卜商、公羊高、卜商、左丘明、谷梁俶(chù)、颜回、孟轲、荀况、鲁仲连、告子等作品:四书五经、《荀子》、《景子》、《徐子》、《芈子》、《宓子》、《世子》、《羊子》、《宁越》、《子思子》、《王孙子》、《漆雕子》、《公孙尼子》、《鲁仲连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孔丘像墨翟像四、法家(法治思想):代表人物:商鞅、李悝(kuī)、管仲、子产、慎到、吴起、申不害、韩非、李斯等作品:《法经》、《管子》、《申子》、《李子》、《处子》、《慎子》、《商君书》、《韩非子》等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韩非子,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说儒分为八上

说儒分为八上

说“儒分为八”(上)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儒家学说又有重新回归社会主流的迹象。

但儒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儒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究竟怎样,非研究儒学史、经学史的,一般都弄不清楚了。

正像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儒家学说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教科书,更没有一个“钦定的”或公认的历史定本。

儒学不仅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个什么“道统”,即便在孔子之后,在儒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势力之后,儒家学者也是各说各话,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儒分为八”。

“儒分为八”的说法来自韩非。

《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石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很显然,儒分为八只是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

韩非的主要依据与其说是学术史的客观过程,不如说是其主观感受。

故而韩非既在儒家八派中剔除子夏,使后人费解,又将孔子及门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并列,使学者不知所从。

事实上,韩非儒学八派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学术界定,它所反映的内容也只是孔子去世后战国初年或稍后直至韩非子时一般情形。

根据韩非子的说法,儒家八派中的第一家为子张之儒。

子张,本名颛孙师,字子张。

一说陈人,一说鲁人。

比较可信的表述大致是:子张出身于鲁国下层社会(鄙家),在少年或青年时代不知何故似乎受到“刑戮”,为刑余之人。

后来师从孔子,改邪归正,终成为儒林名士。

(《吕氏春秋·尊师》)在追随孔子的过程中,子张向孔子学干禄,问从政,其心思似乎并不在学术本身,故而子张虽终其寿,但其身后并没有什么著作传世。

至于子张在孔门究竟学到了什么东西,史料阙如,不便演绎。

但从已知情况看,一来孔子对他似乎并不太满意,曾经批评其“师也过”,“师也辟”;二是子游、曾参也批评他“未仁”,“难与辨为仁”,似乎其思想品质、精神境界并不高。

以至荀子大骂子张是“贱儒”:弟陀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荀子·非十二子》)荀子这话骂得是有点难听,可见在儒家学术传承系统中,子张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王充知识点解析

王充知识点解析

王充——《论衡》
(1)东汉时期
(2)把人才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五种层次
文吏:文吏是指略受过识字教育,或依靠自己的门第、或攀援权族而入仕为官的人。

儒生:能说一经者,即能讲解一种经书的人。

通人:博古通今者,即博览古今的人。

文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既能摘引传,记史书内容撰写报告奏章的人。

鸿儒: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

即能精心思考,撰写文章和著作的人。

(3)王充认为“鸿儒”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4)并主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的教育方法,
“学知与闻见”即对于知识如何获得,王充认为,首先是耳目的闻见,而要真正掌握,唯一途径是学习;
“思考与求是”即要使理论成立,不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
“问难与距师”即对于明显的错误要敢于否定,敢于批判,不能完全附和老师。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他出身于农人兼小商贩家庭,在6岁的时候开始识字,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开始进入太学学习,王充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在太学学习期间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也是王充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王充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和写作中度过的,他的著作有《政务》、《养性》、《论衡》等,其中《论衡》被后世广为流传,书中的有很多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天道自然”、“人死神灭”、“万物自生、万物一元”等。

王充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况把知识分子分为了五类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这也是他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

文吏在王充的五类培养目标中是最低的,这类人之接受过一些简单的识字教育,但是成人以后一般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本领而是靠自己的门第家里的势力、攀权富贵最终走到仕途的这条路上;二是儒生:这类人对儒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比较窄,不能博古通今很多时候并不能令人满意;第三类是通人,这类人知识量比较丰富,博古通今,但是不能够很好的把自己所教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第四类是文人:这类知识分子在知识量丰富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对当时的实际政治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第五类是鸿儒:这类知识分子是王充培养目标中的最高层次,这类人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博古通今,除此之外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创新能力,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受前人的影响会摆脱前人的束缚充分根据当前的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充的一生过的非常的清贫,不愿意趋炎附势63岁辞官回家,教授终生。

试题回顾: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 )A.雅儒B.文吏C.大儒D.鸿儒【答案】D。

解析:王充认为教育目的主要培养五类人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

其中最高的目标是鸿儒。

【知识点】教育学——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汉代的教育家的思想【难度等级】★★。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陈琳、刘、徐干、阮禹、应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为代表。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说儒分为八下

说儒分为八下

说“儒分为八”(下)假如儒家八派中的颜氏之儒并不是颜回这一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这个颜氏之儒何所指呢?而且,我们前面已经相信孔门八颜中只有颜回最具有资格传学,因此一旦否定了颜回的可能,那么这个颜氏之儒究竟是谁呢?其实,如果仔细分析相关资料,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门徒中除了前述的八颜外尚有一颜,即颜浊邹。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显而易见,按照司马迁的意思,颜浊邹虽不在七十子之列,但似在三千人之内,故而也应列为孔门弟子。

关于颜浊邹的情况,我们所知也不多。

但知他是春秋末年卫国人或齐国人,一说为子路妻兄,一说否。

但不管怎样,可能正是由于这层特殊关系,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并由此而引起一点风波: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于痈疽,于齐主于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痈疽与侍者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说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者瘠环,何以为孔子?”(《孟子·万章上》)据此可知,颜浊邹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机缘而得列孔子门墙,而他之所以接待孔子,其目的或许正如弥子所道出的那样,“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因此我们相信颜浊邹如果得传孔学,他一定是像韩非所批评的那样,不过是假借孔子作为仕途进程中的敲门砖而已。

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怀疑儒家八派中的颜氏之儒可能就是指颜浊邹及其后学。

据先秦两汉可信史料,颜浊邹又作颜雠由、颜涿聚、颜斫聚、颜喙聚、颜烛趋、颜烛雏等,为梁父之大盗,与子张的境遇比较相似,也因大盗生涯而受刑戮,为“刑余之人”。

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

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

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先秦两汉时期儒家气性论的演变与发展,从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的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的王充。

儒家气性论,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伦理、政治乃至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时期儒家气性论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本文首先将对先秦两汉时期儒家气性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界定和阐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逐一分析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王充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气性思想,揭示他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本文还将关注儒家气性论在当时的实践应用,如政治伦理、社会教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儒家气性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儒家气性论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后世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孔子儒家气性论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对气性论的理解与阐述,奠定了儒家气性论的基石。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气与性是两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概念。

孔子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也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他提出“天地之气,人为贵”的观点,强调人在宇宙间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同时,孔子也指出气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万物生长与消亡,也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中。

在性的理解上,孔子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天性所在。

他强调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这些美德是人性最本质的表现。

然而,孔子也认识到人性并非完美无缺,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完善和提升。

在气与性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气是性的载体,性通过气得以表现和实现。

他提出“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气质是先天赋予的,而气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道德品质。

因此,孔子强调要通过修炼气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人性的完善。

当代儒家为何再分为八

当代儒家为何再分为八

当代儒家为何再分为八?春秋战国时期,儒分为八,儒家出现异化,是受来自波斯帝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当下的儒分为八,儒家再次出现异化,是受来自西欧的科学思想的影响。

异化的儒家不是真正的儒家,也称其不上儒家。

因传承了以五经为载体的更古老的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之主干和代表。

近似地说,儒家文化等同中国文化。

一部5000年中国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偏离,和再信奉的轮回史。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信奉儒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儒家思想不是别的,只是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

这段历史非常古老和久远,不仅可以追溯至农业产生之初的一万年前,甚至涵盖农业之前的更渺茫的渔猎采集时代。

既然在中国信奉儒家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个常态,为何历史上的中国还会出现多次对儒家的偏离?答案是,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

最近一次偏离,及其原因,是大家都熟知的。

就是1840年,在欧洲坚船利炮之打击下,中国逐渐放弃了儒家,而接受了西方思想,进行现代化。

再往前一次的偏离,及其原因,也基本为大家熟知。

那就是东汉末以来,中国逐渐开始接纳,甚至崇拜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到唐代达到高峰。

然而,再往前,对中国是否偏离,及如何偏离儒家的,就很少人知道了。

本文的意图是介绍当下对儒家的偏离情况,并与春秋战国时的那次偏离相参。

对别的偏离不会详细展开。

只是指出,在整个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至少可以辨识出5次对儒家思想的大偏离。

分别是:黄帝蚩尤时期的偏离、商时期的偏离、春秋战国时期的偏离、魏晋唐时期的偏离、现代的偏离。

这5次偏离都是因遭遇外来文化冲击:黄帝蚩尤时期遭遇的是古埃及-两河文化,商时期是遭遇更新了古埃及-两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遭遇的是再次更新的古埃及-两河文化(即法家思想),魏晋唐遭遇的是印度文化,现代是遭遇西欧文化。

还需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之外的所有西方文化之间,影响是双向的、相互的,中国文化在因遭遇西方文化而偏离儒家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和改造着西方文化,进而使整个的西方文化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进化”态势。

儒 者三类

儒 者三类

儒者三类(学术随笔)崔存明《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5日07 版)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担当至关重要。

在当代中国,强化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荀子·儒效》中有一个说法,将儒者分为三类,即“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在今天,可以借鉴来对知识分子的责任进行一些讨论。

所谓俗儒,是自称以古代圣贤为楷模,粗略地掌握了一些历史知识,借假学问沽名钓誉、混口饭吃的人。

荀子所说的俗儒,实际是孔子批判的“乡愿”以及“不做小人儒”的综合。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读书人无视道德底线,把知识当作获利手段,甚至不惜钻法律空子,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这就需要树立起新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知识分子精神的特点是主动承担社会道义、担当社会良心与责任。

知识分子应当摆脱唯利是图的俗儒心态,自觉担当起树立时代精神典范的责任。

所谓雅儒,是指以近世圣贤为榜样,善于汲取近世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却往往忽略贯通古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

荀子雅儒之论隐含着知识分子要摆脱急功近利思想的涵义。

当前也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取得快速成功的业绩。

然而物极必反,过分高效的成就往往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

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现代化弊病就是生动的例证。

因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既要掌握西方先进科技所带来的高效率,又要自觉反思科学主义的功利影响,探索科技与人文互补,摆脱功利主义影响,实现既符合人文关怀又适应时代精神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所谓大儒是指真正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把握历史规律,以长远规划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人。

荀子表彰的这种大儒能够将求真与致用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兼顾长远目标与当下利益。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应准确把握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的实际,结合历史智慧与时代精神,在总结中国成就的同时,揭示其背后的精神价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创新良性互动。

世说新语名士分类

世说新语名士分类

世说新语名士分类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纂的一部名人轶事录,其中记录了许多名士的言行和故事。

根据世说新语的内容,可以将其中的名士分为以下几类:
1. 政治家与军事家:包括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王导等。

2. 文学家与学者:包括历史上的文学家和学者,如陆机、孔融、陆逊、嵇康等。

他们以其才华和学问在文学和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3. 儒家经学家: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学家,如颜回、孟子、程颐等。

他们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4. 佛教、道教与神仙:包括一些佛教、道教和神仙的代表人物,如慧远、王慎箕、巢元方等。

他们在宗教和玄学领域有所成就。

5. 医学家与方士:包括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方士,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在医学和药方方面有所造诣。

6. 历史家与传记作者: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家和传记作者,如司马迁、班固、杜预等。

他们对历史和人物的研究和撰写有很高的造诣。

以上只是世说新语中名士的主要分类,实际上,由于篇幅有限,世说新语中所涉及的名士还有很多其他的类型和角色。

每个名
士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和特点,世说新语中的记述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些名士的人生和思想。

三儒学者之文的特色

三儒学者之文的特色

三儒学者之文的特色
三儒学者之文的特色如下:
荀子曾把儒者分为“三儒”,即是“俗儒、雅儒、大儒”。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
荀子认为,“三儒”中大儒最为杰出,因为大儒不仅主张“一制度”,而且最终目标是“天下为一”。

可见,荀子继孟子“定于一”之后,提出了“一天下”和“一制度”的构想。

古代文学前七子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前七子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前七子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前七子是指先秦时期的七位杰出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对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是对每个前七子的名词解释:1.孔子: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张包括仁爱、忠诚、道德教育等,对后代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孟子:即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发展了“性善”、“人性”等理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可以达到道德境界,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3.荀子:即荀况,字存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强调“性恶”,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制度规范来约束人性,提倡礼仪、法制等来维持社会秩序。

4.韩非子:即韩非,名无忌,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法治,注重以法律来规范人民行为,强调严明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对秦朝的崛起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5.李斯:名斯,字子长,是秦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韩非子的弟子。

他为秦始皇撰写了《焚书坑儒》等著名文献,主张集权统治和法治思想。

6.车胤:名胤,字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他与荀子同属荀氏宗族,他的学说强调了自然界规律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7.郑国渠:名我,字子牙,又称郑子牙,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主张统一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水利规划等,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这七位前七子在古代文化中各有贡献,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为后世的文学、哲学和政治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他们的各自学说和观点互相辩证,对中国古代文化多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浅议“儒分为八”

浅议“儒分为八”

浅议“儒分为八”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儒家的开山祖师。

孔子之后,儒家在发展中究竟分为多少派,迄今仍无定论。

《韩非子·显学篇》记载:《韩非子显学篇》:“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和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 这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后世学者也多次为据,来考证这八派究竟为何人,但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原因很简单,韩非子所列八人,除子张较为明确外,其余七人都有争议。

那么,“儒分为八”的说法对我们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篇》中首先提出“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他提出“显学”说的用意又何在呢?许慎《说文解字》:“显,头明饰也,”段玉裁注:“头明饰者,冕弁充耳之类,引申为凡明之称。

”王绍兰段注补订:“冕服采饰即头明饰之谓。

”后世也多以显学为著名的学说、学派或者学问。

其实韩非子的本意是说当时的儒、墨乃是一种毫无用处的装饰学问,恐怕这才是“显学”的真实意思。

他在《韩非子·显学篇》后面所着力论述的就是儒、墨“言先王之义”乃是一种“愚诬之学”,并抨击它们“无益于治”。

在《韩非子·五蠹篇》中,韩非子把儒家的学者列为国家的五种蛀虫之一,“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义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很显然,他对当时的“显学”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因此他不可能对“显学”作出一个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那么他的“儒分为八”的说法也就值得怀疑了。

再者,我们从儒家本身来分析,“儒分为八”的说法就更不可信了。

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人之多。

《论语》中提到的较为著名的弟子如子贡、子路、子夏、子游和曾子等人,韩非子都没有列入,确实让人怀疑。

王充《论衡超奇》

王充《论衡超奇》

王充《论衡超奇》本篇谈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超等奇才,故篇名曰“超奇”。

王充把儒分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他说,能讲解一经的是儒生;能博览古今的是通人;能摘引传书,写报告,提建议,作传记的是文人;能精心思考,兴论立说,写书成文,博通能用的是鸿儒。

因此,他认为鸿儒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世之金玉”。

鸿儒的文章有深奥的道理,重大的谋略,治国的方法,而且能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感情,极有文采,能深深地感动人,是世上少有的。

可是由于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颂古非今思想的影响,由于地方长官“怀俗人之节”,是些“瞽言之徒”,使得他们不受重视,往往被埋没。

因而王充极力强调评论人才应该实事求是,不论古今,好的就应该肯定,坏的就应该贬斥,“优者为高,明者为上”,于是他把阳成衡、扬雄、桓谭、周长生等四人列为鸿儒。

【原文】39·1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1),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2)。

杼其义旨(3),损益其文句(4),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

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5),论说古今,万不耐一(6)。

然则著书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7),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8),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9),与彼草木不能伐采(10),一实也。

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11)。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12),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衍传书之意(13),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14),不能任也。

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

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15),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文革"期间,"四人帮"史学将百家学派简化为儒法两家,虚构了一个儒法斗争贯穿全部中国史的伪史体系。

其说久已随其政治破产而淹灭。

但我在检读先秦史料中却惊讶地发现,就其本源来说,儒法两家非但不相对立,而且共出于一源,其学说最初都是来自孔子所开创的儒家。

(郭沫若于20世纪四十年代也曾有过这种猜想。

但他未予考实,后来似未坚持这一观点。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学术及政治思想史关系甚大,因此有必要略加考述。

1.儒分为八,汇聚于二韩非子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历战国秦汉的大变迁后,儒家的这八个学派中,包括颜子一派在内的六派,均逐渐淹灭而无闻。

真正使儒家在秦汉以后仍能够薪火相传的,只有两家,即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孟氏即孟轲(孟子)。

其学术出于子思之门,子思是孔子之嫡孙。

孙氏即孙卿,亦即荀子。

荀子之学,则师承于孔子弟子子弓与子夏。

子思和孟子一派儒学,一方面仍坚持孔子的礼制思想,另一方面又提出外仁内圣之学,即人格主义的儒学。

唐宋以后演变为孔、韩、程、朱之理学。

而荀子之学,则源于子张和子夏,主要是外王之学,亦即用权与法术之学。

战国中后期的法家一派,实际主要来自子夏学派。

孔子死后,受魏文侯之弟魏成子邀聘,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晚年讲学于魏国之西河,在这里建立了子夏学派。

这个学派就是法家之祖,其门生首先是魏文侯。

《史记》说:"文侯受子夏经艺"。

其弟子中包括李悝、段干木、田子方、吴起。

魏文侯以礼贤下士闻名于时,是战国时第一位大举招客讲学养士的诸侯。

"秦曾欲伐魏。

容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子夏及其诸门生都受到魏文侯礼遇?quot;以师礼事之。

"其中李悝(克)与吴起成为一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高中论述类阅读: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

高中论述类阅读: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

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

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

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

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

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

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

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

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

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

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

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

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

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论汉初儒士类型和特点

论汉初儒士类型和特点

论汉初儒士类型和特点
儒学实践型,以叔孙通及其弟子为代表,他们着重继承和改革先秦儒家礼仪,为汉立法;
理论型,以陆贾、贾谊为代表,他们居官为政,直接从事儒家政治和理论文化建树;
教师型,从事学术义理的研究,并开门授徒,薪火相传,以专门的学术集团为代表。

与此同时,还有大批教师型儒者兢兢业业,埋头从事经典文化的补苴,钩沉和整理工作,他们从经典人手演绎义理,追慕圣人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为儒家文化的普及和开展建功立业,《史记》和《汉书》把他们归人“儒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况和王充关于儒者的分类
一、王充关于儒者的分类
王充提出了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他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分别是:
文吏:受过识字教育,但“无篇章之通,不闻仁义之语”,长大以后,或依靠自己的门第,或攀援权贵,入仕成吏。

起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

所以他对这种人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儒生:他们能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能说一经”,“旦夕讲授章句”。

虽以教学为职资,但知识面极其狭窄,不能博古通今。

这种人虽不坏,但不能令人满意。

通人:虽然他们“博览古今”,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但他们不能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理论思维能力,不能“掇以论说”。

文人:知识渊博,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上书奏记”,对实际政治加以评论和提出自已的建议。

他们能成为称职的行政人才
鸿儒: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

他们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精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

他们不仅系统地掌了现存的社会知识,且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创新知识,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学术人オ。

王充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

即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二、荀况关于儒者的分类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

俗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对《诗》《书》《礼》仅会作教条诵读,全然不知其用,而且还会谄谀当权者,人格低下。

雅儒的言行已能合《诗》《书》的精神,他们不侈谈“先王”,懂得取法“后王"。

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不自欺欺人,显得光明而坦荡。

他们能使“千乘之国安”。

大儒是最理想的类人オ,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对从未见过和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这种人治国即使只凭借"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
显然,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