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论土地利用规划学
5.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图(1:5万); 6.专题研究报告; 7.相关专题研究图件。
2、规划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阶段:
123容度4....组制制安收织定定排集准工技)基备作术础(计方资领划案料导(((小组规社组织划会、领目经办导的济公、、、室日原自、程则然技安、条术排期件方图组、限、法件)工、相、资作目关程料分标规序等工、划、))内进
8.土地利用时空配置(各部门用地、各产业用地、各 项目用地的区位选择,达到时空配置优化的目的)。
9.规划方案可行性论证(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10.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预测、评价和效益分析)。
11.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快策、不确 定型决策)。
12.规划实施计划和措施(年度实施计划、动态监测、 规划后评价、政策和制度保障)。
—土地统计年报和土地统计台帐(小斑卡)
(2)土地质量统计资料
—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及图件 —土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料及图件 —不同地形和坡度下耕地分布状况和图件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资料和图件 —农用地定级估价资料和图件
(3)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文本和说明 土地利用现状图(1997)(1:10万市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10) (1:10万市级)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报告和相应图件
6.实行民主化决策(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听取 意见、强化论证)
7.突出创新意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吸取和 借鉴相关规划编制经验、注重政策和制度创新)
(八)进度安排
规划编制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
(九)规划成果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土地利用现状图(2004)(1:10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第三章 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
第三章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第一节城市地租一、地租和地租理论(一)地租的含义地租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土地使用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代价,这种代价可以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或者由使用土地的一方交易者提供等价资产或劳动。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地租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土地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二)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威廉·配第弗朗索瓦·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2、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萨伊托马斯·马尔萨斯3、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保罗·萨缪尔森雷利·巴洛维(三)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农业地租,科学地解释了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涉及到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一是土地所有者;二是租地的农场主(资本家);三是农业雇佣工人。
1、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造成土地等级差异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不同地块在丰度、肥力上具有差异性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即区位存在差异性三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也有差异性马克思将由于土地丰度(肥力)和位置差异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级差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
将由于在同一地块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级差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I。
(1)级差地租I(2)级差地租II2、绝对地租马克思把这种只要使用所有者的土地绝对需要支付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实体表现为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条件下,绝对地租来源于土地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二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的条件下,绝对地租只能来源于土地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差额3、垄断地租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土经浓缩版
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自然属性的反应,固有,与人类的利用与否无关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人类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供给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二: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一.影响与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二.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地的转移税收手段三.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一.农业区位论二.工业区维纶三.中心地理论四.土地区位配置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五:土地利用的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一.概念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二: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一、土地规划利用是指一个国家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和作用1,土地利用规划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土地利用规划是统筹安排各地区土地利用、促进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4,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5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6土地的分类——地貌特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土地权属(国有、集体所有、私有利用现状(分为多种类别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坡度、海拔、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人口数量及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土地市场价格等 , 行政因素 (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 ,社会因素(人文景观、社会环境、传统风俗习惯等。
5土地利用的目标——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划分: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
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
6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7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土地经济学(自己)
⼟地经济学(⾃⼰)第⼀章1、⼟地的特性:1)⼟地的⾃然特性是⼟地⾃然属性的反映,是⼟地所固有的,与⼈类对⼟地利⽤与否没有必然联系2)⼟地的经济特性是⼈类在⼟地利⽤过程中产⽣的。
⼟地的⾃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后果的社会性。
2、⼟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产功能3、资源(⾮⽣物)功能。
3、(⼟地分类)P491(选择题):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地、⼯矿仓储⽤地、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特殊⽤地、交通运输⽤地、⽔域及⽔利设施⽤地、其他⽤地第⼆章⼟地资源利⽤概论(⽼师说看⼤标题)1、⼟地利⽤:是⼈类劳动与⼟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活动表现为⼈类与⼟地进⾏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2、⼟地利⽤的内容:1、⼟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地利⽤现状分析3、⼟地利⽤规划4、⼟地开发5、⼟地保护3、⼟地利⽤的⽬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产资料和⽣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类利⽤⼟地的⽬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可分为:经济⽬标、⽣态⽬标和社会⽬标。
4、⼟地利⽤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地结构。
2、集约利⽤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与综合利⽤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
5、开发利⽤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5、⼟地开发:⼀般来讲⼟地开发是指对未利⽤或利⽤效率低下的⼟地,通过⼯程、⽣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的或效益更⾼的⼟地的过程。
6、我国⼟地利⽤⽅⾯存在的问题:1、⼟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并存2、⼟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地利⽤率和利⽤效益还有待提⾼。
第三章⼟地利⽤分区⼟地分区利⽤(论述题)▲⽤理论解释城市的形成与现状1、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2、区位理论是关于⾃然物体和⼈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地分区利⽤的基本原理。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编写人:刘润秋编写时间:2005年10月30日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地经济学Land Economics课程号:4011663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 学分: 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地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理解人地关系原理、土地报酬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对地租理论、土地价值与价格理论及其内涵能够正确把握和分析,能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好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中人与地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以发挥土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了解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制度与政策,并能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结合实际,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运用。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第二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世界范围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土地的特性及功能一、土地的自然特性二、土地的经济特性第二章土地市场(9学时)第一节土地市场概论一、土地市场的内涵与特点二、土地市场的功能与运行条件三、土地市场运行模式第二节土地的供给一、土地的自然供给二、土地的经济供给三、土地供给的特点第三节土地的需求一、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的影响二、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三、农业用地需求四、非农业用地需求五、土地需求的特点第四节土地的供求平衡一、土地的需求曲线二、土地的供给曲线三、土地的价格均衡第五节中国土地市场一、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二、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三、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第三章地租理论与地价理论(15学时)* 第一节地租概论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地租理论二、斯密、李嘉图、安德森与屠能的地租理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一、地租的概念二、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一、价格的形成与变动二、土地价格的形成与变动三、土地价格的涵义及特点第四章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6学时)第一节土地金融一、土地金融的概念二、土地金融的职能和作用三、中国土地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土地税收一、土地税收的概念和特点二、中国现行土地税制第五章土地利用(9学时)第一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土地的集约利用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概述二、土地报酬的形态三、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四、土地集约利用第二节土地规模利用一、土地规模利用原理二、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三、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四、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第三节土地分区利用一、区位理论二、土地分区利用第六章土地制度(6学时)第一节土地制度概论一、土地制度的概念及特点二、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第二节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一、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二、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三、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总结本课程内容串讲复习四、教材《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四版)五、主要参考资料1.《中国地产市场研究》,毕宝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农地价格论》,黄贤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土地经济学》,『日』野口悠纪雄,商务印书馆,19984.《土地经济学原理》,『美』伊利,莫尔豪斯,商务印书馆,1982六、成绩评定期末50%,期中20%,平时30%。
第三章 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
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 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 供或服务。
(五)市场区位理论
奥古斯特· 勒施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他把生产区位
和市场区位结合起来,把利润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 围即同市场区位联系起来,以利润来判断企业区位 选择的方向
二、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
动都集中在此,具有最大的便利性,一般是 城市内部交通路线的核心和枢纽,是城市的 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它的独特 性决定了围绕这些位置展开激烈竞争,从而 提高了土地价格,并使其容积率大大提高
武汉的CBD
武汉CBD选址于汉口的王家墩地区。该地区土地资
源充足,区位条件优越,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完整, 地面拆迁压力小。
租、货币地租
2、按经济学的观点分: 马克思主义地租:绝对、级差、垄断 西文经济学地租:契约、商业、经济
二、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一)级差地租
耕作优等地和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个别生
产价格低;耕作劣等地,劳动生产率低,个别生产 价格高。这样,就会使耕作优等地和较好土地的农 业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
(二)农业区位理论
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 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 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 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 (市场)的距离
屠能,V.Thünen,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0-1830,《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3、集聚因素
当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带来的利益或节约超 过离开运输成本最小或工资成本较低的位置 而追加的费用,则工业选址由集聚因素决定
(四)城市区位理论
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
土地分区利用
( 三 ) 系统综合原则 要注意农用和非农用部门内部的用地配置问题,更要注 意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综 合效益。 ( 三 ) 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桂林市
重庆市
21
第二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一、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一)农业区位地租的公式 :
L=Y(m-c)-Ytd
L:区位地租;
33
34
2. 南北之间的差异 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 业区,南北之间均存 在差异,尤以东部农 业区更为明显。东部 农业区南北之间的界 线主要是秦岭一淮河 线,西部牧业区南北 之间的界线是昆仑山 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
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
秦岭一淮河线 ,
35
东部的南北之间的 农业地域差异,主 要受纬度地带性因 素水热资源分布的 影响。南方耕地是 水田、北方是早田。 西部牧业区南北之 间的农业地域差异 是北方西北内陆干 旱 区与南方青藏 高寒区的差别。
17
问题: 试用杜能农业分区理论简要说明美国农业专 业化分区的特点。
18
Wheat Zone
Wheat Zone
Cream zone
Cream zone
Forest zone
Nomadic 游牧Zone
Maize Zone
Fruit &Vegetable Zone
Cotton Zone
19
三、土地合理配置原则
24
A’ A
B B’
25
( 二 )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理论
26
问题:地区专门化的优点和条件
山区半干旱带 落基多山脉 温带半湿润大 平原区 温带湿润的五 大湖城郊区
温带半干旱
亚热带半干旱 西海岸温带湿润区 亚热带墨西哥沿岸平原区 27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3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 规划体系
一、按行政隶属划分
行政区划单位
全国 省 地市 县(市) 乡(镇)
体系
层次
任务
地位 作用 特点
全国 规划
省级 规划
市级 规划
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
计划及国土规划规定,确定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和
措施,协调各省级行政区பைடு நூலகம்的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在
着重解决市、县间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各市、县的规划目 宏观控制性、 于强化
标、土地利用方向。
指导性规划 指标控
制
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市级规划
任务。
县级 规划
乡级 规划
为基层规划,确定本市县的规划任务,市、县内不同地区的 土地利用方向,各部门用地布局规模和范围,水利交通等基 础设施的布局和用地范围,其核心是在规划图上划出土地利 用区域,同时规划出各种区域的土地利用原则、土地利用方 向、限制条件、管理措施。
落实县级规划,具体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落实基本 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落实和反馈县级规划用地分区界线 和用地指标;落实县级规划用地区内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
基层 规划
最基 层、 末级 规划
实施 性、 管理 性规 划
注重规 划实施 的可操 作性
具有一 定的微 观规划 性质
二、按规划性质划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三、按规划期划分
长期 中期 年度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四、其他分类
按对象分
城市 乡村
按规划范围分
区域性 用地单位
按区域性质分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复习资料完美版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①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②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土建和属性数据③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④土地资源调查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任务:①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②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④土地资源调查得成果记录。
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2土地类型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一般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安排工作计划、收集资料、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测、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测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3检查验收2.历史土地清丈方法①方田均税法②经界法③堆排法④鱼鳞图册法;我国地籍测量技术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最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第二章土地类型调查1.气候调查(气温、积温、降水、干燥度):调查区气象站收集抄录有关气候要素观测数据、实地观测地形地貌(大中地貌、特殊地形微地形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航片卫片、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地质(岩石类型、风化壳地球化学类型、沉积物):野外实地绘制相应的断面图水资源(水资源类型、水资源量、水质):调查河流湖泊的大小深度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分析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农业灌溉和排水能力;饮用水井和灌溉水井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关系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盐渍化、浅育化影响;调查水利措施;采样分析土壤(地表特征、剖面特征):资料分析、实地调查植被(确定代表性植物群落、估测植物种属的丰富度、目测覆盖度、调查植物的利用价值特种土宜植物调2.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原则3.制图的原则:地理基础控制原则、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量变与质变个体形态与区域总体结构的关系原则、土地土地类型制图要注意地理分异特征、要突出生产性、要注意土地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综合性方法:综合制图法(遥感图像野外调查分析、分类系统解译野外调绘、草图、转绘)叠置制图法(最后野外验证)制图技术处理:夸大法、符号法、何并法、组合复区法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技术路线:收集资料了解要求、分析调研利用状况和分布特点拟定分类系统、根据已有资料分析拟定的可行性、对利用分类系统实地验证核实原则:统一性原则②地域性③系统性④实用性2.土地利用调查外业方法:选好站立点、确定调绘底图、判读方法、边走边判读、补测、调绘整饰3.变更调查方法:利用新的1:1万影像进行动态监测、利用航片和1:1万土地详查图进行动态监测、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4.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8类,二级46类;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系统: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2007年一级12个,二级56个。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9修正)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9修正)【发文字号】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6号【发布部门】浙江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12.30【实施日期】2009.12.30【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6月29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12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和非法交易土地的行为。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第四条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依法实行登记发证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确认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水面和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五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工作失误导致土地权属登记不当的,应当予以更正。
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应当予以登记而不登记,或者登记不当应当予以纠正而不纠正的,可以责令限期登记或者纠正。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规划目标、期限、范围和任务;(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三)土地利用分区;(四)各类土地利用指标;(五)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六)实施规划的措施;(七)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土地分区利用概念
土地分区利用概念
土地分区利用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然环境的条件、社会经济的需求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和指导不同区域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方式。
这一概念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内容。
土地分区利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分区: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的需求等因素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2. 开发引导:确定各功能区的发展利用方向,指导土地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方式,保障各种用地合理布局和良好开发。
3. 环保保护:对一些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加强保护和治理,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状况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5. 法律监管:设立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区,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以加强管理和监管,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的来说,土地分区利用概念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管理等措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带有蓝色字体的一定为重点,重点没有标全,自己参照书看一下)第一章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4.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5.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人—地、人—地—人6.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区域。
直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间接问题: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土地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增多和需求增加、人们对土地特征功能认识不足及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功能不良的土地制度。
第二章土地利用内容和基本原则8.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9.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生态、社会。
13.土地利用分类:指一国或一地区依据其土地的各种形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依据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
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 1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耕地利用体现的主要是以公益性目标为主的社会效益,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持系统。土地利用分区应突出对耕地的保护与 建设,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 集约利用原则 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中国国情所提出的迫切要 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乡人民共同承担保护耕 地这一生命线的重要途径。因此,土地利用分区应当有利于生产 的空间组织,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区域化和专业化生 产,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 3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诸如区域气候、居 民生活水平、劳动供应量以及劳动费用、就业需要、区域市场、 社会所能接受的土地利用方式、资本供应能力等都有很大不同, 而它们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向、方式、深度和广度,使土地利 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 制宜地考虑土地的利用,才能寻求符合实际的分区方案。
4
4 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控制。土地利用 控制主要包括土地数量控制、土地用途空间定位的控制和土地在 不同时段间的控制。就耕地利用控制而言,具体内容包括对城镇 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农民宅基地占用耕地的控制、独立工矿占 用耕地的控制、交通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水利建设与农业结构 调整占用耕地的控制等。要达到控制目的,分区的可操作性是十 分重要的。它包括对分区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对分区调整的可操作 性,要求定量合理、定位明确、定序清楚,土地利用用途管制条 款可操作性强。 5 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是指规划编制者同将来要实行规划或受规划影响的 公众广泛交换意见,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过程。在土地利用分区 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因为土地利用 分区涉及千千万万个土地使用者、集团的利益,更涉及国民经济 发展和地区繁荣,只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才能使分区规划付 诸实施。同时,熟悉情况的部门与公众能纠正规划编制者收集资 料中的错误或遗漏,也可以在利益对立的部门或公众之间创造相 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03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讲解
美国的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
2、司法独立和“判例法” 是美国司法制度的基础。在美国,越 来越多的业主和开发商以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中过于严格的土 地利用控制导致其利益受损或成本增加、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 向法庭提出诉讼,并要求政府赔偿,而美国宪法和法律高度保护 个人私有财产权,所以法庭判决政府败诉的案例屡见不鲜。根据 “判例法” 原则,法庭判决自然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依据, 从而增加了政府土地利用规划难度和成本,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 编制和实施。
──东部地区
京津冀鲁区 苏浙沪区 闽粤琼区
江苏省
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区 宁镇扬地区土地利用区 通盐泰地区土地利用区 徐淮连宿地区土地利用区
《土地管理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 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 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落实县级规划,具体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落实基本 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落实和反馈县级规划用地分区界线 和用地指标;落实县级规划用地区内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
基层 规划
最基 层、 末级 规划
实施 性、 管理 性规 划
注重规 划实施 的可操 作性
具有一 定的微 观规划 性质
体系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乡镇级
8655.97 103588.22
138.22 111832.06 87661.95 16137.27 2011-2020
8040.03 7446.92 5879.12 5879.12
《土地分区利用》课件
土地分区利用的步骤
1
制定土地利用计划
2
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制定合理的
土地利用计划。
3
土地调查和分析
对土地进行详尽调查和分析,为制定 土地利用计划提供数据支撑。
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按照制定的计划,对土地进行开发利 用。
土地分区利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1 土地资源有限
世界范围内,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
2 土地利用计划制定难度大
土地利用计划制定需要考虑到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难度较大。
3 土地利用方案落实难度大
土地利用计划要落实到具体行动,面临着各种复杂困难。
土地分区利用的案例分析
国内土地分区利用案例
张家口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土地利用计 划制定,有效促进了地区发展。
国外土地分区利用案例
英国的切斯特市区土地利用规划,成功保护了自 然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
结论
总结土地分区利用的重要性和意义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土地分区利用的发展趋势
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将对土地利用计划制定和实施带来新的挑战。
土地分区利用
介绍土地分区利用,包括其定义和意义。
土地分区利用的类型
农业用地分区利用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合理划分不同农业用地 类型。
居住用地分区利用
根据需求、环境和政策等因素,合理规划城 市居住区域。
商业用地分区利用
根据商业活动需求,划分不同商业用地类型。
工业用地分区利用
根据工业生产的特点,划分不同工业用地类 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韦伯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提出了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 概念。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 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 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则 是劳动成本与地域重量的比例。计算公式 为: 劳动成本 劳动系数 = 地域重量
(五)空间结构理论
对空间结构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德国学者E.V. 博芬特尔。他力图将杜能、韦伯、廖什等人的区 位理论综合起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空间 结构理论看作各种区位理论的综合。 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 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它所考察的对象包 括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城镇居民点、基础设施 的区位、空间关系,以及人员与商品、财政、信 息的空间流动等许多方面。
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与古典区位 论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有“综合”、 “整体”和“动态”的特点。更由于空间 结构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应 用发展的产物,用它建立的理论模型更能 刻画社会经济客体的运动、分布状态,对 区域发展和规划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
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 (2)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 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 产区,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 食品加工业等。 (3)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的 物质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选择 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 层变化的。 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 被 层变化的。 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 , 后人称作“杜能圈” 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 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1) 第一圈距市场最近, 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 第一圈距市场最近 , 种植园艺作物 , 饲养奶牛 , 以及种 植饲料、土豆、甜菜等; 第二圈发展林业, 植饲料、土豆、甜菜等;(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 的产品量大、运费高; 的产品量大、运费高;(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 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 植农作物, 并实行六区轮作制; 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 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 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 第六圈放牧等。 (6)第六圈放牧等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 从经济实质上看, 地租。在这里, 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 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 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 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
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 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 离和能达到的范围。 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 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 关关系的。 克里斯塔勒分析了城市等级的形成,同时指出: 城市对其周围地区承担的各种服务职能,理论上 必须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 由此他从几何上推导出,这些地点在正常情况下 应当位于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这样,就形成 了他的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布模型。
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第二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第三节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第四节 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第五节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区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 ,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 区位理论则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 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 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 利用的基本原理。 利用的基本原理。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计 了原材料系数公式: 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 = 制成品总重量 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
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
(1)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 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 费区。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 大都是随地物质,如制冰厂、酒厂、汽水 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凡劳动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也就是劳 动系数大的工业,其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 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 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超过运输成本增大 的数量,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劳动成本 较低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可能节省的 劳动费用较高,这样它对各种制造业,特 别是对劳动系数大的制造业就具有较强的 吸引力。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
图4—2
正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图
(四)市场区位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 合起来分析。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 度,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 的六边形区位模型。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通过对整个企业体系的考 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 他更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系起来。他还从市场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区域 集聚和点集聚的问题,从理论上剖析了经济区形 成的内部机制。
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 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 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概括为“中心 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 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 “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 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基本假设
( 1 ) 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 有一个圆形 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 , 范围的“国家” 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 范围的“国家”,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而在这 个“国家”的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 国家” 的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 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 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且完全被投入使 并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 用 , 并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 ; ( 2 ) 在 “ 孤 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 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 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 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 (3)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4) 在这个“国家” 在这个“国家”中,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 是相同的; 是相同的 ; ( 5 ) 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 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 相互关系的分析, 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 企业的理想区位。 企业的理想区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 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 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点。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 用的因素。根据区位因素的特性,可分为: 用的因素。根据区位因素的特性,可分为: 自然—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 例如气候、 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 ( 1) 自然 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 例如气候、 劳动力技术 水平等; 水平等; 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 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 ( 2) 社会 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 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等。 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等。
基本假设
图4—1 杜能的农业圈
基本结论
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 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不适 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 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单位重量价值低的产 品。 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就应种植单位重量价值较大 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费用,结果, 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动费用,结果, 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逐渐粗放; 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逐渐粗放; 相反,距城市最近的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 相反,距城市最近的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
韦伯通过上述分析,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 的基础网,继而又考虑到集聚因素,对基 础网再作进一步的变换。 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 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 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 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 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除了运输距离外, 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 ,除了运输距离外 ,就是原 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性质 ,而后者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决 定性的意义。 定性的意义 。原材料可区别为地方原材料和常见 性原材料。 性原材料 。 地方性原材料是指特定地点开采的或 储存的,其中又可分成纯重原材料( 储存的 , 其中又可分成纯重原材料 ( 在生产过程 全部进入到制成品中去)和失重原材料( 中 ,全部进入到制成品中去 ) 和失重原材料 ( 在 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重量损失) 生产过程中 ,有一部分重量损失) ; 常见性原材 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 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
(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在研究区位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 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 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 至于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纳入运 费之中,价格贵一些的原材料可以理解为运 输距离远些。这样,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 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 产生于19 世纪20 30年 19世纪 20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 , 产生于 19 世纪 20-30 年 其标志是1826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 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 家杜能发表的著作《 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 关系》 后人简称为《孤立国》 关系》(后人简称为《孤立国》)。杜能在这部 著作里,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继杜能之 1909年 韦伯( 后 ,1909 年 , 韦伯 ( W.Weber) 的 《 论工业的区 ) 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