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道家的天道自然观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
浅谈道家的“自然”的理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极大丰富的,在这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道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大的思潮和派别,其影响有积极亦有消极。
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的研究为主,进行讨论。
(一)道家起源发展及代表人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思想与领悟,在哲学史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
他信奉老子的学说,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比较复杂,主张回归自然,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寡民的思想家。
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
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二).道家美学中关于”自然”的讨论与研究1.道家”自然”美学的审美理想道家的审美理想,其诞生于对人性的异化的关注中,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对社会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人类与自然在最初是浑为一体的,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人类有了自我意识,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渐渐的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了,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类创造的精神以及物质财富,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力量。
道家正是发现了这一社会现象,因而对它进行了尖锐而激烈的批判。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其现实意义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其现实意义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对自然的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道家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认知,更是对人生、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出发,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然与道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原。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万物自然而然地运行,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地干预自然的运行。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顺应这种规律,才能得到自然的青睐,才能事半功倍。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私的,只有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才能得到自然的恩惠,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
二、自然与人生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家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大道,只有顺应这条大道,才能走得顺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道家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大道,只有顺应这条大道,才能走得顺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三、自然与社会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对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道家认为,社会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行。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文化现象都与道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道教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
一、自然观与伦理观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认为自然是一个包含了万物的大整体。
在道教的观念中,道是自然本源的体现,它是万物的本源、本质和本体。
因此,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道教也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要强行干预。
道教的伦理观可以归纳为“见贤而授”,即强调人们应该以道为准则,发扬人性的光辉,追求真理和善良,热爱生命,孜孜以求,追求卓越,让道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精神世界与修道生活道教非常重视精神世界,认为精神世界的培养是修道的基础,道教修行的核心就在于锻炼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道教非常重视内心的平静与清静,它认为“内心无我,天地万物皆可入”。
因此,道教修行要求人们放下私欲,摆脱浮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静,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此外,道教还强调个人的修道生活,其重点在于锻炼身体、清理心境、提高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修道生活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对社会的和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文化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深远性。
道教强调向上生长,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这一精神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道教也强调人性的光辉,倡导平和、自由、开放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道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对诗歌、歌曲、绘画、雕刻等文艺创作方面。
许多古代文化与艺术作品中都融合了道教的思想和精神,强调追求自然、内心平静、追求卓越、人性的光辉等。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源远流长,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线索。
道家
强调"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本之源,认为自然规律乃天道之道,人应当顺应其规律
而不可逆其自然运行。
道家哲学认为自然是一个完整、自足、不受人为干涉的整体,拥有自身的规律
和秩序。
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道理的,任何人为的干预都可能破坏这种自然秩序。
因此,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顺应天道,不去干扰自然的运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在道家哲学中,自然被视为充满活力和变化的过程,源于道而归于道。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万物合于道则生,违道则亡。
因此,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要逆其流而为之干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强调内在修养与自然相同一,倡导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恬淡。
从而使人保持内心的安宁,不受外界干扰而达到心静自然。
在修行的过程中,通过顺应自然、追随道的原则,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不仅包括对自然界整体的认识,也包括了对人与自然之
间关系的探讨。
道家认为人应当像自然一样纯粹、自然、简单,去掉繁杂的心理和欲望,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
只有抛弃欲望,放下执著,才能与自然相通、与道相合。
总的来说,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顺应自然、
追随道的原则,以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恬淡,使人融入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这种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老子、庄子代表思想:天人合一、无为,师法自然,“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的哲学观点。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事物互相联系的统一,使自己与天道归一。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意研究的是整体的协调与合作,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开。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人十分推崇老子无为的柔和思想。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让每一样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借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维护。
规划强调群体意识,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透射出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道家“师法自然”思想道家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成就事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违背自然规律,则会徒劳无功,甚至受到自然的报复。
因此庄子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在这种思想孕育下,得到了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取得了艺术上光辉灿烂的成就。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下,形成了以山水园林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并将这种思想与风格应用于建筑群的空间设计及城市格局与自然山水园的有机结合。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设计,及时把这种思想与风格从庭院绿化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使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总结:1.整体生态观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感激、热爱之情,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之养之的自然家园,回归到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和谐状态,从而创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2.遵从自然之道中国古代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道”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体现,是十分具有生态思想的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营城必须治野”,即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同步进行环境整治。
道家的自然哲学与生命观
道家的自然哲学与生命观道家的自然哲学和生命观源于先秦时期,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神秘而又神圣的,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教师和启示者。
自然是道在道家看来,自然是道,道是自然。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而这个规律,正是道的表现。
因此,道就是无处不在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道的体现。
在道家的自然哲学中,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自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自然界的美是道的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美妙之处,这种美妙与道是不可分割的。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美是一种超越人类的美,是一种真正的美。
这种美妙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它本身就是道的表现。
因此,道家强调现象本身的美,不追求外在的形式,追求内在的气质和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到自然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领会到道的精髓。
天地万物皆有灵在道家的生命观中,天地万物皆有灵。
这种灵并不是人类所认同的精神或灵魂,而是一种深层的力量和本质。
这种力量能够使得万物生长茁壮,同时也能够保护着它们不受破坏和伤害。
因此,道家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价值和意义的,无论它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
对于这些生命的存在,人类应该尊重它们,并与之和谐相处。
生命是一个过程道家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生命体都会经历成长、衰老、死亡等不同的阶段。
因此,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在道家的生命观中,人类并不是像现代社会那样追求永生不死的存在。
相反,人类应该接受生命的变化和终结,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深刻含义。
结语道家的自然哲学和生命观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突出生命的过程性和真正的价值。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实践这种思想,塑造出更为美好的未来。
道家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而墨家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
道家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而墨家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以春秋末年的老子和战国中期的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家学说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道”是先于万物存在并且产生万物的本源,主张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力求超脱一切,即处处不为人先,守柔处下,少私寡欲,绝学弃智,浑浑噩噩,象初生婴儿,完全处于自然状况,从而达到“无己”的境界。
达到这种境界,就与大自然混为一体,从而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
在政治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不要以“智”治国,而要“以无事取天下”。
他们把社会的矛盾的产生归咎于文明的发达,认为“民淳淳”,才是理想状态。
在伦理上,道家主张“绝仁弃义”,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和墨家所主张的“尚贤”,认为只有取消虚伪的仁义道德,才能改变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局面。
道家思想后来与名家、法家思想相结合,成为黄老学派;法家申不害、韩非等改造道家的“道”,作为法治理论的基础,故汉初黄老、刑名并称。
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之学不再为统治者所推重。
但道家的自然观在反对当时流行的邀纬神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是久远的。
魏晋间玄学盛行,是由王弱、何晏等人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文,从而促成了儒、道融合。
佛家传入中国后,学者们用老庄思想解释佛典,称为“格义”。
宋明理学家崇尚儒家道统,对佛学、道学一律采取排斥态度,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
其创始人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所以称为墨家。
墨家否定儒家的“礼”,并针对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思想,提出“兼爱”。
“兼爱”也称为仁义(“兼即仁矣、义矣”),它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
所谓“利”,具体说是指国家的富足,人民的繁麻,政治的清明。
(“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凡能做到这些的,就是“仁人”。
墨家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主张,认为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会自然消灭,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就可以实现了。
中国的道家思想与自然观
中国的道家思想与自然观中国的道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和文化中,自然观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与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与自然观的起源、特点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家思想与自然观的起源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由老子、庄子等思想家提出。
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而自然观则是道家思想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和理解。
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道德经》是体现道家思想核心观点的重要著作。
在《道德经》中,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随缘而生”等重要观念,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观则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宇宙之大、能量流动的伟大体系。
自然观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独特认知。
二、道家思想与自然观的特点1. 尊重自然: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自然观则强调自然的伟大与包容,认为人可以从自然中获得启示,取得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2. 顺应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治”为原则,即顺应事物本身之道。
自然观则认为自然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人应该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与指导,以此来引导自己的生活。
3. 崇尚自然:道家思想推崇无欲无求、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追求真我、真实、重视自然。
自然观则认为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应该虚心面对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三、道家思想与自然观的当代意义中国的道家思想与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环境保护: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
自然观则提醒我们要关心环境、保护生态,意识到自然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2. 生活态度:道家思想提倡顺其自然、顺应人生的态度,引导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
自然观则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与自然的连接,以此来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平衡。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自然观念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自然观念中国古代的道教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和追随的哲学和宗教体系。
在道教的核心思想中,自然观念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敬畏之情,并将其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对于自然观念的强调和推崇,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与自然观念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首先,中国古代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人类应该与之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
在道教经典《道德经》中,提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这种观念鼓励人们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控制它。
这种态度使得中国人民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其次,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道教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密切相关。
在道教的思想中,人类不应该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宰,而是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这种观念反映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如山水画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
这些艺术作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模拟自然景观来创造出美丽和谐的环境。
这种观念还反映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尊重自然资源、崇尚节俭等行为习惯。
另外,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灵性联系。
道教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限的能量和智慧,人类可以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增强自身的灵性。
在道教的修行中,人们常常选择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冥想和修炼,以与自然力量相融合。
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崇拜和敬畏中,如山川、河流、星辰等。
中国古代的道教寺庙往往建在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的力量和智慧。
最后,道教强调人类应该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在道教的思想中,追求无为而治意味着放弃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的谦卑和敬畏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法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法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法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天道: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天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秩序,包括万物生成、变化和消亡的自然法则。
人应当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违背自然法则。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道”的境界,即符合宇宙和自然的道路和规律。
通过修炼和内心的平衡,人们可以与自然合一,达到自然法的境界。
儒家思想:儒家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儒家倡导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指的是宇宙的两种相反力量,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作用、转化与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自然界的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尊重和保护自然界。
人们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而不是过度开发和破坏。
这些自然法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并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平衡与发展。
1。
道家艺术观念中的自然观
道家艺术观念中的自然观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自然和艺术的观念有着独特见解。
在道家思想中,自然观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念,它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及倡导道法自然的理念。
这种自然观对道家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艺术观念中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师法自然道家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宿。
艺术家应该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从中汲取灵感。
这种师法自然的观念在道家艺术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绘画中,道家强调画家的创作应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观察自然,将自然的美妙之处融入画中。
在园林设计中,道家也强调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原貌。
二、天人合一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在道家艺术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在传统园林设计中,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在绘画中,道家也强调画面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画家的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三、无为而为道家认为,艺术的创作应该遵循无为而为的观念。
也就是说,艺术家不应该刻意追求某种效果或者目的,而应该顺其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在道家艺术中,无为而为的观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在绘画中,道家追求画面的自然流畅和意趣盎然,而不是刻意的雕琢和修饰。
在园林设计中,道家也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设计,而不是刻意追求某种风格或者形式。
道家艺术观念中的自然观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及倡导道法自然的理念。
这种自然观对道家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其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自然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与自然观念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与自然观念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春秋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说都开始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道家思想作为其中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家思想中,自然观念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春秋时期道家思想和自然观念的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道家思想的起源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先秦时代,其最早的奠基人是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成为后来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贯穿于万物之中,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2.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春秋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除了老子之外,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家还有庄子。
庄子在《庄子》一书中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即“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
这一思想对中国后来的哲学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时期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1. 自然的循环与变化在道家思想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循环和变化。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种内在的规律,而人类应该尊重和顺应这种规律。
他们将自然界比作一条无穷无尽的道路,人们应该在这个道路上与自然相互融合。
2. 自然与人的关系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修养与自然的互动。
3. 自然的神秘与智慧道家思想家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更深入地思考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他们认为,自然是充满智慧和秘密的,只有透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够逐渐揭开这些秘密。
因此,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家不断探索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活哲学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活哲学道家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派别,对于自然观和生活哲学的探索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和理解,而生活哲学则是指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对于道德、真理和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道家的核心理论体系。
一、自然观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界的无为而治、无为而不道。
道家认为,自然界万物生长发育、演化变化皆遵循自然本能,不违背其本性,以达到自然平衡和和谐。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学习自然界的智慧,以达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与此相伴随的是,道家哲学主张自然、简朴、无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自然观中的无为就是指不进行过度干预和人为改造,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舒适自然的状态生活。
二、生活哲学道家的生活哲学注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求得人生的真理和幸福。
道家主张减少欲望,舍弃功利,追求人内在的精神富足。
通过精神修养和物质生活的简朴,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
道家认为,人生应当像水一样,适应变化,顺应自然,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平衡。
三、自然观与生活哲学的结合在道家哲学中,自然观和生活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自然观通过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和无为而治的方式,引导人们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生活哲学则通过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引导人们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道家哲学与现代生活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和焦虑,渴望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和生活哲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重回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道家哲学的自然观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通过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遵循自然的节奏,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保障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活哲学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关系。
自然观通过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而生活哲学则以追求内心宁静与平和为目标,引领人们过简朴、自然的生活。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哲学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强调“道”和“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强调顺应自然
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尊重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和破坏自然的运转规律。
道家强调“随顺天地之力,安命而行”,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人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对社会的观念体现在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在道家看来,秩序是社
会生存的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基石。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倡导“无为而治”,同时也主张“有为无为”,即通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塑造来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修身养性,遵循道德规范,做到“知天地心人”。
只有通过自律、自德、自省,才能够达到“知天地心人”的境界,才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只有重视道德伦理,才能够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尊
重自然;同时也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修身养性,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观念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以实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目标。
道家自然观
道家自然观
道家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观念,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道”,它被视为宇宙的根源和运行规律。
道家认为,自然界是按照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运行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自然的节奏,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万物皆有道,人类应该尊重万物的独特性和规律性。
道家自然观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应
该以放松、自然的态度面对自然界的变化和挑战。
与其强行干预,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去处理事物。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达到思想和行为的自然自发,从而以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效果。
道家自然观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负荷,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内心平和。
通过修炼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习惯,人们可以使自己与道相通,实现个人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道家自然观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借鉴道家自然
观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生态平衡。
同时,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应该以淡定的心态去面对,顺应自然的规律。
总之,道家自然观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的道,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自然观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的道教文化自然与宇宙
中国的道教文化自然与宇宙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自然和宇宙的影响。
道教主张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相处,强调追求自然状态和宇宙真理。
本文将探讨中国道教文化如何与自然和宇宙相互联系,从而塑造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道教对自然的理解道教对自然的理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道教认为宇宙是由道构成的,道是永恒无尽的,是自然规律的源头和本源。
道教强调人应追随大道,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道教注重自然文化,推崇自然美、自然真。
其次,道教对自然界的景观崇拜也是一大特点。
太极图与阴阳理念是道教对宇宙自然界的一种概括性解释。
山水画和园林设计中的“山水合一”、“小世界”等元素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景观崇拜。
这些都表明了中国道教文化中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崇高评价。
二、道教与自然的合一思想道教强调人与宇宙的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被道教视为一种双向的关系,即人应效仿自然的无为而治,同时也可以通过修身养性与自然界相互调和。
观察自然界,人们会发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即从自然界中提取智慧,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道教的修行方法,如炼丹、炼神以及静坐冥想等,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例如,在静坐冥想时,道教徒常以大自然景观为背景,借助自然元素融入修行中,以获得灵感与力量。
三、道教与宇宙的关系道教视宇宙为自然的终极存在,认为宇宙是自然规律和道的体现。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统一体,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宇宙同质的观点认为人与宇宙是相互依存的,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的整体。
在道教文化中,人们通过修道来达到心灵与宇宙的和谐。
修道的过程不仅是个人自我修养的过程,更是与宇宙本源对话的过程。
在修道中,借助自然景观来感悟宇宙真理,道教徒认为宇宙是一个智慧和能量的源泉,通过与之亲近和融合,能够提高自身的境界。
四、道教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道教文化的自然与宇宙观念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道自然_的观点
第四,“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唐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刘禹锡在《天论》中 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所谓“天人交相胜”,就是天与人虽然都是 物质存在,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但是天与人 各有所长,不能不同。人类 社会的法则与自然界的法则不同。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 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 子·天论》
他认为“天有常道”,“天行有常”,天是 没有意志的,它按照自身的法则运行变化。人的 重要任务,就在于努力认识它、驾驭它、利用它。
荀子的这种尽人为而制天道的思想为人定胜 天的理想奠定了哲学基础,为人定胜天的实践开 辟了广阔的前景。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倾向把天地称之为形之大者庄子则阳并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企图把天与气相联系庄子讲的天几乎都是指自然或自然的境界
第二,“天道自然”的观点。 “天”的性质: 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天”曾作过研究, 《论语》中记载了他与弟子们关于“天”的许多 对话。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论语·阳货》)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孔子的这些论断,是“天道自然”的理论萌 芽。
不变的观点是伴随着天命论而产生的。
1、变易观念的来源 第一,《尚书·周书》
书中保存了商及西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 其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天命”可以转移,政权可 以更迭的言论。这些都是周初的政治家们从政治 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天命”可以转移的一些变易 思想。
第二,《周易》
这是一部以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 然和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
他认为人的不自由是由于违反了自然的本性, 因此,他主张顺应自然以行事。“庖丁解牛”说 明只有顺应自然来待人处世,才能得心应手,“游 刃有余”。
道家的自然观
第二节: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
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
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
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
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
”伴君之难,可见一斑。
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
《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
二是提倡人道(人事的规范)的自然无为,即人类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如说,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64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51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原始道家的天道自然观
*导读:对道概念的诠释是原始道家生态哲学体系的起点,
整个哲学体系也是在道这个命题的统率下展开的。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1]。
这一
讲话,是对近年社会各界普遍强调的重视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回应和重申,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顾历史,自产业革命以后,在人类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危机正如同巨浪一般汹涌而来。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识之士开始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这种思考延伸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中,企图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理论根据。
1967年,林
恩怀特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宣称基督教应当为出现的生态危机负责,因为基督教相信
上帝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类主宰万物的特权[2]。
该文引起了科学、宗教、哲学等各界的强烈反向,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生态问题相互关系的反思。
在中国,讨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态意义的文章及著作亦已有不少。
本文主要阐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原始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并说明它对今天保护环境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有益启示。
一、基石:尊崇天道
对道概念的诠释是原始道家生态哲学体系的起点,整个哲学体系也是在道这个命题的统率下展开的。
对于道这个命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地告诉人们: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1章,以下凡引自《道德经》的均只列出章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在老子看来,道是可知的,它并不神秘,其中有象,其中有物。
但由于道的权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而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称呼它,只好暂且称之为道。
庄子也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鬼神鬼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以下凡引自《庄子》的均只列出篇名),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
庄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到毫不含糊地宣称:道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具有可知性。
至于道为何物,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南怀瑾先生的统计,道在传统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二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三是形而上的道[3]。
另外,在《辞海》中道有14种解释之多。
近年来,不少学者也试图对道的含义做出新的诠释。
但概括起来,他们的认识几乎没有能够超出南怀瑾先生的理解范围,亦即认为道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规律或法则。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道还应该包含客观实体的意义,但这种看法谬如晨星,而且他们的论述也不是很深入。
笔者认为,道在《道德经》、《庄子》中多处提到,而且根据不同的场合也可以作不同的解释。
但是,道作为规律法则的意义已是很明确,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同时,既然我们承认道是一种规律、法则,我们就不应该否认道也是一种客观实存。
因为,规律或法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
如果我们撇
开客观实在而大谈规律或法则,这个规律或法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载体而无法捕捉。
这样一来,我们的认识就极有可能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因此,大体说来,道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和自然规律。
首先,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它可道、有象、有物、有情、有信、先天地生、自古以固存。
不但如此,道在空间上还是一个整然有序的有机排列。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3章)自然的结构是一张由万物相应相求、相附相依联系而成的生态网,是环环相扣、疏而不失之网。
世间万物之间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的,是永恒而不失其秩序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77章)的充满活力和不断调适的过程。
其次,道是一种法则或规律。
道是蕴藏在天地万物之中并成为制约其盛衰消长的规律,世间万物自然地形成、发展和消亡。
同时,自然规律是永恒的、普遍的。
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25章)。
庄子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地》);天地运而无所积
(《天道》)。
自然规律装载、规范和统率着世界万物,不曾有过任何的停息。
自然规律又是循返守静的,世上万物和生死变化是平静的、自然而然的,其动力来自万物本身。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6章)千姿百态的自然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但其最终的归宿还是平静地回归于自己的本源。
这个规律,我们称之为返本复初规律、反者道之动(40章)规律,老子称它为静,归根曰静,是谓复命(16章)。
自然规律又是辨证的、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道的对立统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老子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
庄子也指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齐物论》)另一方面,道的对立双方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
万物不仅回复本源,而且只有在矛盾对立双方之间的转化中才获得新生。
只有尊崇天道,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来发展经济社会,人与自热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才可能实现。
二、根本理念:天人合一
在论述天人关系时,原始道家的思想是很独特的。
与世界一些宗教、文明认为上天赋予了人类统治世界的权利、人在自然中具有特殊地位的观点相反,原始道家认为,世上最高尚的主宰为道。
道无偏私,它公平地繁衍并规范着这个世界。
这个公平就是法则,就是以万物为刍狗(5章)。
天地万物及人类都是自然的产物,它们的活动都只能是自然规律范围内的活动,都只能被当作刍狗来对待,切不可胡作非为。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5章)。
自然万物的生成过程是一幅美妙的渐进的画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它们不是由上天、上帝等超然物创造的,而是在道即自然规律的统帅下自然有序地形成的,包括人。
对于自然的进化形成过程,庄子也作了精彩的描述: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壮若脱,其名为鸲掇。
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
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
颐辂
生乎食醯。
黄軦生乎九猷;暓芮生乎腐蠸。
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至乐》)不可否认,庄子的这一进化论并不能称为科学的进化论,而且他所描述的各物种之间由此及彼的关系在今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庄子的这一论说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即世间万物是经过一定的过程演化而来的,他们都不是由神创造的。
尤其是其中的关于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的论述,更明确地表明,人也是经过演化而来的,他是自然万物中普通的一员,没有特权。
另外,庄子还指出: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秋水》)他还在《大宗师》中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不管我们是否认同,自然都是一体的,世界万物离不开这个整体,只有承认人与天为一(《达生》)、自觉地维护自然平衡的人才是真人。
老庄的关于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论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