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教案(1)

合集下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2.教学重点: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3.教学难点:剧情的分析和文学特点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价值。

2.背景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图书和其他学习资源,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同时,介绍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和孙权的生平和政治事迹,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主要人物介绍(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资料和阅读原著,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问题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特点和意义。

4.剧情分析(30分钟)5.文学特点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鼎立》的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总结和拓展(2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著作和扩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培养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三国分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格局和经济发展。

教材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充满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混淆,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4.图片展示:运用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活动建议: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 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 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4.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史料实证)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策略教法方面:采用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联系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教案1(重点资料).doc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教案1(重点资料).doc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第15课三国鼎立(计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洲等基本知识。

二.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

三.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1.公元年,黄巾起义爆发。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公元年,曹操将迁到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并下令求贤,唯才是举,吸纳了不少人才。

比较著名的有、、等。

3.在北方各种武装势力中,曹操和袁绍的势力比较强。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进行决战。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4.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谋略是:。

5.公元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与孙权,企图统一全国。

孙刘联军在与曹军相拒,通过火攻,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为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6.赤壁之战后,刘备乘势占据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

孙权则完全拥有江东。

7.220年,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史称曹魏;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8.196年,曹操在许一带屯田获得成功。

年,曹操下令推广军屯和民屯,经济相对落后的江淮、河南两地屯田较多。

通过屯田,曹操基本解决了,同时也使流民有了安居之所。

9.蜀汉丞相诸葛亮以为根据地,大力开展屯田,修浚,推广“”,积极发展农业,并实行,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使蜀国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10.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以“”、恩威并济的手法,这幅了他们的首领孟获,南中少数民族纷纷诚心归附。

从此,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而且促进了,对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生: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
师:这场战役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生:以少胜多
2.志在千里——决赤壁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但是期间他写了一首豪情满怀的诗歌《龟虽寿》来表达他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么大家知道此时曹操的雄心壮志是什么吗?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特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经历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的出“骄兵必败”的启示。
3.兵败退北——定三国
小结过渡: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巩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个政权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统一全国。
师:他想南下统一全国,那么此时天下的局势又如何呢?(出示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大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主要对手有谁?
生:刘备和孙权。
师:大家再观察地图,此时天下这三方势力中谁最强大?(曹操)面对曹军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该怎么办?(联合起来)
师:对!孙权和刘备在诸葛亮的积极斡旋之下,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军,于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战争示意图。)当时曹操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孙刘联军不足五万人的兵力怎样才能取胜?(智取)又应该如何智取?
生:火攻、诈降计
师:孙刘联军采用诈降计和火攻计策,火烧了曹军的大营,孙刘联军趁势猛攻,曹军大败。那同学们想一下,曹操能在官渡之战 以少胜多,但是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曹军不习水战,采取错误的战术;曹操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采用正确的战术。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年雪燕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2.教学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缘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摸索: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什么?是谁建立的?②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哪些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历史?2.导入:秦始皇首次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局面,那么我国封建社会是否一直坚持着秦汉时期如此的统一局面呢?并非如此,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汉时期之后,进入政权分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学习与探究新课1.介绍第四单元所要学的要紧内容2.展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3.学生自学课文,并摸索下列问题:①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阻碍?②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阻碍?③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④了解三国时期经济进展情形4.学习小组内就自学情形进行交流5.各小组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先由学生解答,然后老师进行引导。

6.问题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哪些相同点?7.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什么缘故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实力强于孙刘联军,反而失败?8.班内交流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意见9.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具备了统一北方的条件(政治才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但他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军南下有一些不利因素,孙权、刘备各有优势、联合抗曹等)10.引导学生从三国鼎立的“鼎”字含义分析三国时期历史的要紧特点。

(展现《三国鼎立形势图》(三)新课小结1.指导学生画知识结构树2.引导学生揭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四)知识拓展延伸1.学生从《三国鼎立形势图》中找出三国时期长沙属于哪国。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导 学 过 程
活动二:话三国,三足鼎立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1、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国名
都城
建立者
经济发展
A_____
a_____
B_____
b_____
C_____
c_____
2、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活动四:谈感悟,学史增智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总结归纳,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随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2、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1)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现象。

(2)讲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崛起和各自势力的形成。

3.讲解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1)赤壁之战: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官渡之战:讲解官渡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讲解三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分析三国时期的人物(1)曹操: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2)刘备:讲解刘备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孙权:讲解孙权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5.讲解三国鼎立的意义和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为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课堂小结(2)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7.作业布置(1)熟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分析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详细。

2.在分析三国时期人物时,未能充分挖掘人物性格和事迹的教育价值。

3.课堂互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2.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分析三国时期重要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和人物性格。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含说课稿、反思)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结果。

2、掌握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3、学会从书本提取有效信息。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图片、视频、设问等形式实现教师的点拔,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2、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难点和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一、导入请问:历史上谁跑得最快?()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确有其人。

但并不是跑得特别快啦!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二、新授(一)三国鼎立的背景教师:在前面的历史课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加上天灾连年,大量农民无衣无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当时摇摇欲坠的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先后给予一些重要的地方官员领兵治民之权,这样一来,原来各州的官员便成了各霸一方的军阀,(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他们彼此长期混战。

这在102页的第一段文字中有交代。

而在北方的军阀中,比较有势力的主要集中在袁绍和曹操。

教师:其实曹操在军阀中原来也只是一位不起眼的人物,他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是他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生再次浏览课文相关章节找出结果并回答:(展示)xx小结: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招募流亡农民恳荒,组织士兵耕田。

三国鼎立一等奖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一等奖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五、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的历史教案

《三国鼎立》的历史教案

《三国鼎立》的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的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字孟德。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

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教案(1)第15课三国鼎立〖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建议〗1.三分天下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

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

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②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国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③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

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的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

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④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⑤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2.地区经济的发展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六四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

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

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复习旧课〕(约2分钟)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分――《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下导言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历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

(强调以上几个黑体字,要求学生标出来)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5课三国鼎立(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阅读教材〕(约10分钟)三国的历史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军阀混战董卓名存实亡)官渡之战:北方统一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魏蜀吴曹操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乱世之英雄刘备荆州→两湖地区、四川诸葛亮治蜀:经济、民族、军事(成都平原、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马;南中八郡、孟获;五次北伐、五丈原、)孙权江东→完全拥有(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的长足进步山越人、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第一次说明:学生述点时,能讲出许多故事,这里我强调要围绕教材来探讨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不要说了,希望同学们多提出自己的问题。

想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太为难学生了。

只有一个同学提出“孙权称王与称帝有什么区别?”绝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对后面魏、蜀、吴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同学注意到,这不是他们感兴起的问题。

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七擒孟获”。

△布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感觉到大家对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对三国的历史也相当的熟悉,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大家说的比较多。

但大家在阅读之后,没有注意本课的重点,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影响。

〔分层推进〕△再读教材△快速提问①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⑴“挟天子以今诸侯”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引导学生对比:齐桓公称霸时“尊王攘夷”。

⑵“唯才是举”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

引入郭嘉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十条必胜”:袁绍“所任唯亲戚子弟”,而曹操“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⑶“乱世之英雄”引导学生回答课文P83的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名士桥玄。

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

他为什么高兴?简单介绍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

以上三点多为学生自己在书找出来。

补充以下内容:⑷ 屯田引导学生在教材P82页找出有关曹操屯田的史实,并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屯田。

(5) 略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黄巾大起义、董卓、名存实亡。

强调中原地区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统一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人心所向。

(曹操统一北方的客观原因) (6)官渡之战200年曹操≡ 袁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根据各班的情况补充有关官渡之战的故事。

(以上内容用了一课时) 第2课时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官渡之战200年曹操≡ 袁绍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板书)①要求根据以上板书,写出赤壁之战的内容。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

“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

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曹操北方→ 退回北方孙权江东→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荆州→ 两湖、四川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

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⑤地区经济的发展本目内容,我采用了为学生指出要点的方法 (详见布点构图),强调了三点内容:⑴屯田曹操与诸葛亮⑵诸葛亮对南中八郡:恩威并济,七擒孟获孙权对山越人“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强迫政策⑶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卫温到夷洲⑥要求学生思考教材P82“武侯祠对联”中“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者治蜀要深思。

”的含义。

下节课提问。

〖教学资料〗调寄《临江仙》(《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曰: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有高名,好核论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乃伺隙胁之,许劭不得已,乃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大悦而去。

《三国志•武帝纪》曰:曹操少机敏善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桥玄谓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曹操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

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世说新语》曰:桥玄谓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

”曹操乃造许子将,许子将纳焉,由是知名。

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不答。

固问之,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大笑。

蔡东藩《后汉演义》: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系沛国谯郡人,本姓夏侯氏,因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冒姓为曹;少时机警过人,长好游猎,放浪无度,不治生产。

有叔父恨操无行,尝白诸曹嵩,嵩因即责操,操心中记着,偶与叔父相值,即翻身倒地,状若中风;叔父忙向嵩报明,嵩急往抚视,操已起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