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压力巨大、感到无法承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在压力面前保持坚韧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沙漠里的奇迹》,以“被压扁的沙子”为题,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研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作者通过沙子的比喻,表达出的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辞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表现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生哲理的内化:让学生将课文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难点突破。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乔治·伽莫夫及其在科学界的地位。

2. 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会被压扁?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乔治·伽莫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科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疑问和期待。

3. 教师板书课题《被压扁的沙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沙子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的组成和特性。

2. 引导学生探究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沙子的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SiO2)。

2. 讲解沙子的特性:小颗粒、无粘性、流动性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在特定条件下为何会被压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沙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沙子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猜想。

3. 教师总结并讲解沙子被压扁的科学原理。

第三章:微观世界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2. 引导学生探究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如何影响沙子的形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原子和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原子和分子作用的认识。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实验探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沙子被压扁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1. 教师演示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被压扁的沙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沙子的形态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科学术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科学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证明恐龙灭绝原因中的作用。

(2)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推理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术语。

(2)体会作者科学思维的严谨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科学概念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

(2)提问学生对作者阿西莫夫的了解。

3、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4、精读课文(1)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明确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2)重点讲解“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的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为什么?(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如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

(2)让学生思考这些假说与本文观点的异同。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科学知识。

(2)强调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的创新。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理解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形成原因、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价值。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被压扁的沙子”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恐龙灭绝的原因。

(2)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难点领会文章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大约 6500 万年前,它们突然灭绝了。

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普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1)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关键语句。

(2)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可能原因:“撞击说”和“火山说”。

2、作者是如何证明“撞击说”的?(1)让学生找出文中支持“撞击说”的证据。

(2)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等。

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说明顺序。

(2)总结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四)小组合作,拓展延伸1、分组讨论:除了文中提到的两种原因,你认为恐龙灭绝还可能有哪些原因?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关注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灭绝的研究成果,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科学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设计
3.收集关于沙子的诗句、故事或成语,进行整理和分享。要求:至少收集5个,并简要说明其寓意。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听取家长对沙子精神的看法,结合家庭成员的实际经历,共同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亲子作文。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与沙子相关的文章、书籍,如《沙子的故事》、《沙漠中的奇迹》等,并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6.情感教育,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适时引导他们关注环保、生命等话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创新实践,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性学习,如查找更多关于沙子的资料,了解沙子的其他用途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反思总结,不断提高: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段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同学们,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玩耍时无意间发现了一颗被压扁的沙子。这颗沙子引发了他的思考,他想到了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也想到了沙子的坚韧与脆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被压扁的沙子》,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沙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4.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5.作业批改和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持续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沙子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沙子的特点,引发他们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逐步引导,深入理解: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通过提问“沙子为何被压扁?”“作者想通过沙子表达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深层含义。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探究压力对沙子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小部分沙子;2.准备两面压力平衡器;3.准备两张透明胶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小部分沙子,并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沙子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部分(15分钟)a.实验1:将沙子放在压力平衡器上,让学生用手按下压力平衡器,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b.实验2:将透明胶布贴在压力平衡器的两面,确保平衡器上下的压力相等,再将沙子放在上面,让学生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3.讨论与归纳(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出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特征。

学生可以提出沙子变扁、变短等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形情况。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了解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沙子和压力平衡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压力对沙子变形的其他因素,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

小组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巩固他们对压力和变形的理解。

5.总结(5分钟)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强调压力对物体的影响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更多有关压力和变形的实验,深入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2.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形现象,如弹簧、气球等,思考其中的原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观察是否细致等;2.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通过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学科领域:自然科学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和沙子的特性。

2. 使学生掌握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2. 沙子被压扁后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沙子被压扁的原理。

2. 实际操作沙子压扁实验。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漠的形成和沙子的特性。

2. 探究沙子的特性: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沙子的特点,如流动性、磨蚀性等。

3.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岩石压缩等导致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4.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沙子压扁实验,解释实验原理。

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沙子压扁实验,观察沙子的变化。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实际应用。

2.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影响:介绍沙子被压扁对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沙漠治理、工程建设等,探讨沙子被压扁的实际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沙子被压扁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5.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沙子被压扁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兴趣。

三、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沙子应用实例,了解沙子被压扁的实用性。

3.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沙子被压扁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沙子压扁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标题:被压扁的沙子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思考。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沙滩上玩沙子的经历,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沙子在被踩踏或压实后会发生变化。

2. 展示一些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沙子的特征。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沙子和不同的工具(如手、木块、书本等)。

2.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对沙子进行压实。

3. 引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包括沙子的形状、厚度和密度等变化。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让他们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会被压扁,以及不同工具对沙子的影响。

3. 解释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包括颗粒之间的空隙被减少、颗粒受到压力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情境下沙子可能会被压扁的情况,如行走、建筑施工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沙子被压扁的影响,如不同湿度、不同粒径的沙子等。

2.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方的沙子特征,如沙滩、沙漠、河床等。

3. 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和表现。

2. 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

3. 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评估学生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理解程度。

教案扩展:1. 将实验与沙子的应用联系起来,如建筑工程中的沙浆、沙盘模拟等。

2. 探究其他物质在被压扁过程中的变化,如粉末、纸张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应用价值,如制作砖块、建筑基础等。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尖锐或危险的工具。

2. 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和分享观察结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教案步骤和拓展活动的难度。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地质变迁。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和出处。

2.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步骤:1.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演化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所展示的地质变迁现象。

3. 简介《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并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评估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沙子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沙子的形成和成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沙子的形成过程。

2. 沙子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沙子的特征。

2. 讲解沙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沙子形成的影响。

3. 分析沙子的成分,引导学生探究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沙子形成和成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奇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联。

2. 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提出探究问题。

2. 通过图文资料,讲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3. 讨论沙子在生命演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奇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

2. 评估学生对沙子与生命起源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地质变迁与生命演化1. 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

2. 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人教版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人教版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o通过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

o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2.教学难点:o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斯石英性质与具体的地质现象相结合。

o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子在极端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o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o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沙子有关的科普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o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o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斯石英”“撞击”“褶皱”等。

o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它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o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文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发现过程以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o学习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提问: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具有极高的密度和硬度,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保存下来)▪提问:斯石英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以及地球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陨石撞击等)o分析“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提问:课文中的“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的是在陨石撞击地球时,由于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斯石英)▪提问: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的形成与陨石撞击地球有关,而陨石撞击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4.课堂小结o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以及“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被压扁的沙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课,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岛屿形成的过程;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学会珍惜和爱护地球,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岛屿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海平面上升和降低的影响。

2、学习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意识和行动。

四、教学方法:1、案例探究法。

2、合作探究法。

3、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热身:可以在教室中挑选一些容器,放入不同口径的沙子,并让学生之间比较沙子之间的差异。

可以问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沙子的差异如此明显。

2、任务导入:通过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将课题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比如:为什么有一些地方有岛屿?岛屿是怎么来的?3、探究过程:(1) 让学生利用参考书籍和互联网,探究岛屿形成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2) 让学生组成小组,对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尤其是对地形的影响进行探究,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是如何影响地形的?可以让学生用海绵沙子做成立体模型,展示地球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3) 引导学生对地球上的一些岛屿进行分析和当地的环保情况的分析。

通过分析海洋垃圾污染和温室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加入到珍爱环境的行列中。

4、思考总结: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他探究发现的成果,并总结出一个结论:地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一地的自然变化都会对整个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岛屿的产生也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应该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5、反思交流: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同组同学一起评价对方的探究成果和表现。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案概述2024《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被压扁的沙子”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材《被压扁的沙子》。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4. 相关实践活动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教材《被压扁的沙子》。

2. 搜集与“被压扁的沙子”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沙子,提问:你们知道沙子是怎么形成的吗?2. 学生分享沙子形成的过程。

3. 引出“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介绍“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

2. 各组分享实践活动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 介绍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被压扁的沙子”的知识。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原理。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利用数学推理的方式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3.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并结合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2.体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教学流程:环节一:了解一个原则首先回顾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的内容,提问:《恐龙无处不在》作者是围绕哪个观点来层层推理说明的?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读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不同科学领域紧密相连)《恐龙无处不有》一一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证实板块构造学说,考古学、生物学方面的发现,对地质学产生了影响。

接下来默读《被压扁的沙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再次解读这句话。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J《被压扁的沙子》一一通过被压扁的沙子存在条件分析,证明恐龙灭绝更可能是受到撞击。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的发现,对生物学产生了影响。

过渡语: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同学科之间是否这样呢?让我们尝试用数学的思维学语文。

环节二:学习一种思路第一步:利用数学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请跳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完成下面的推理题。

已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求证: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证明:团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假设: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火山说〃或“撞击说El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团有斯石英的地方发生过撞击。

团斯石英遇高温会变为普通沙子。

又EI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斯石英。

国有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有巨大撞击,却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Er火山说〃不成立,“撞击说〃可行。

又EI科学发现,在恐龙灭绝的同龄岩层中确定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的热情。

2.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3. 探讨恐龙灭绝的科学假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2.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1)提问引入①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吗?②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说法呢?(2)图片展示①展示恐龙灭绝的想象图,让学生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震撼。

②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灭绝可能带来的影响。

2. 课文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①介绍《被压扁的沙子》的作者阿西莫夫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背景铺垫①简要介绍恐龙灭绝的两种科学假说:“撞击说"和“火山说”。

3. 课文主旨探讨(1)主旨提问①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什么科学问题?(2)引导思考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4. 课文结构梳理(1)结构分析①介绍课文的基本结构:引言、论证、结论。

(2)逻辑关系①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5. 课文语言特色(1)语言风格①指出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科学性、逻辑性。

(2)修辞手法①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讲解作者使用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初步理解(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被压扁的沙子》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相关知识: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演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文中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被压扁的沙子》2. 相关知识资料: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被压扁的沙子》,了解文章大意。

2. 准备相关知识资料,包括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PPT slides。

3.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动画,介绍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引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 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的特性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 让学生掌握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及其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沙子的特性:沙子的组成、大小、形状等。

2. 沙子的分布:全球沙子的分布情况及我国沙化土地的现状。

3. 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

4. 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沉积岩的形成、地层的判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沙子的特性、分布以及被压扁的原因。

难点: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子的特性、分布、被压扁的原因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情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沙子的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沙子的兴趣。

2. 讲解沙子的特性:介绍沙子的组成、大小、形状等基本特征。

3. 讲解沙子的分布:讲解全球沙子的分布情况,重点介绍我国沙化土地的现状。

4. 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讲解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导致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5. 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沙子被压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现象。

6. 讲解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介绍沙子在沉积岩的形成、地层的判断等方面的作用。

7.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沙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沙子的特性和在地质学上的意义。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沙子特性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沙子分布的认识,通过问题解答和地图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参与度进行评估。

4. 评价学生对沙子在地质学上意义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以自学为主,把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内容,理清逻辑思路,巩固学习效果。

2.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一、作业展示,导入新课1.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作业,归纳其中所举事例,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2.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阿西莫夫提出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被压扁的沙子》。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作业展示,督促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主阅读,运用知识1.明确学习任务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明确学习任务。

(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后,明确任务)自读任务:(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3)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

阅读方法: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归纳总结。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总结。

(2)学生交流方法和结论,教师指导。

(3)每个自读任务指名2—3人展示阅读成果,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预设《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梳理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7段):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讲述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11—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小学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胶、乎”等10个生字。

(2)能读写“奇怪、提供”等15个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惊奇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会借助汉语拼音读写词语。

(2)能按正确的节奏读儿歌。

(3)通过探究,发现“被压扁的沙子”的奇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沙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识字、写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奇妙。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

(2)质疑:你们知道“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吗?(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 学习课文:(1)学习第1-2自然段:A. 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生字。

B. 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C. 理解词语:奇怪、提供。

D. 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奇妙。

(2)学习第3-4自然段:A. 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生字。

B. 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C. 理解词语:胶、乎。

D. 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奇妙。

(3)学习第5自然段:A. 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生字。

B. 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C. 理解词语:现象、证明。

D. 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奇妙。

3. 巩固练习:(1)用“奇怪、提供”等词语造句。

(2)表演“被压扁的沙子”的奇妙现象。

4.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沙子的奇妙,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

(2)写生字。

(3)观察大自然,发现更多的奇妙现象。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泥、火”等10个生字。

(2)能读写“奇妙、证明”等15个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惊奇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会借助汉语拼音读写词语。

(2)能按正确的节奏读儿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
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