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德意志意识形态_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中,“分工”作为《费尔巴哈》章节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正确掌控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章节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又认为必须消灭分工。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分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

”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也就是没有了分工。

这就是说,共产主义必须以消灭分工为前提。

分工表征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分工的消灭势必表征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因而消灭分工最终将完全消除私有制,从而消灭阶级利益的矛盾,实现人类平等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异化,因而只有消灭分工才干打破束缚人的枷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和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除了阶级、抽剥和压迫的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所以,消灭了分工才干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当然我们必须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是指消灭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人与人不服等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把“人分为分歧等级”、“把人看作有高低贵贱之别”的分工,消灭使分工具有对抗性质的私有制,其实不是要消灭分工自己。

同时,要消灭分工,解决分工导致的社会矛盾,不克不及仅仅停留在观念上,“不克不及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法子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

”也就是通过实践,依靠集体的联合,重新调整分工,消灭人与人之间压迫与被压迫、抽剥与被抽剥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历史背景1836年10月—1841年3月马克思在柏林大学上学时接受了黑格尔哲学,那时,黑格尔哲学分成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当时,马克思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马克思认识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缺陷,与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分歧,于是开始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但是很快,马克思和同样转向费尔巴哈的恩格斯发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他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超越了费尔巴哈,开始探索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1845年一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

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见面时,新的迫切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

19世纪40年代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欧的工人运动由自发的斗争逐步转向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尤其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西欧的工人运动均告失败。

因此,1845年春天,马克思格斯商定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同时他们认为有必要清算一下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845年,施蒂纳发表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是一部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唯我主义的书。

书中大量引用《圣经》中关于精神统治世界的无稽之谈,思想甚为怪诞。

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批评的外衣下进行的,因而曾迷惑许多人。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写一部较大的著作,全面而系统地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便同鲍威尔,施蒂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限,从而揭穿他们的骗局,否则共产主义就不能发展。

二.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1845年秋,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写作,于1846年5月完成,该书共有两卷,主要内容是批评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HEBEINONGJI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历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以往的传统哲学束缚,科学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找到了一条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考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建构了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从唯心主义人本学到唯物主义人学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人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学习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新时期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人学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及现实意义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燕燕张晓敏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伴随着唯物史观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开始逐渐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从未间断。

其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叫这一表述,是他们关于人本质的高度精练的凝结,他们在全面翻阅以往哲学典籍以及经过深刻的社会调查实践之后,大胆地突破以往哲学家陈旧的思想束缚,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去思考人的问题,形成了唯物史观的人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蕴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三段论的基本框架,他的人学三段论主要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人学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运用,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提供理论论证,而且对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它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这本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成功的标志之-O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强调要看到人的存在,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是以前哲学家们传统认为的抽象的人,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现实中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2
9
• “生产”不是“思想”的外化,而是本来
就在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之生存。现实个人 的“生存”不是由自在的自然界所设定的 生物行为,而是他们以自身 的“感性存 在”(物质生活,或"在自然界中的生活") 作用于对象的创造活动:人们之所以有历 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 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以 “生产”的生存论意义来说 “历史”的本
4
•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 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 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 想活动。”
因此,重新理解生活与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原则的出发点。
5
• 二、“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
28
• 所谓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就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 要注意,这里讲的“实证科学”与经
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讲的实证科学根本不 是一回事。
• 后者的对象是所谓直接的经验事实,前
者的对象则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 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
•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
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 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 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23
•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
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 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 有的前提产生的。”
• 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实证”。一种
是“实证”给定的现存事实,另一种是 “实证”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历史性构成。

第三章《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

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形态》这一文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解读这一经典哲学著作时如果不注意这种特殊性,那么这些解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令人生疑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本的特殊性,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的手稿;②它是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③它是一份不完整、未完成(非解构主义内涵)的手稿;④它是一份有许多版本(编排方式)的手稿;⑤它是一份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⑥它是一份有所遗失和侵蚀的手稿。

(一)现有的解读方法我们见到的《形态》现存结构,正如侯才所言:“……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因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障碍。

”这样一来,暂且撇开接受理论、阐释学、文本学意义上的不同解读模式不说,只就《形态》文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性而言,不同的人对《形态》的研究和解读必然会持有不同的路径、方法、立场和视角。

从下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可以管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种解读视角。

张一兵教授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

”聂锦芳博士强调对《形态》解读的历史语境、整体马克思立场和文本学视角,其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应是一种孤立的学术行为,而应是完整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一个方面的工作。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1. 引言1.1 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方式,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走向共产主义的演进。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他们强调了个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强调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驱动力量,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通过研究“现实的个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概述“现实的个人”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概述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的个人是指具体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和表现,是人的具体存在形式。

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的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意识形态的形成。

现实的个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行为。

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质。

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意义在于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历史进程中,现实的个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迁。

2. 正文2.1 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现实的个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1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一八四五年至一八四六年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著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写作这本书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并借以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以严整的形式正面阐明自己的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

本书第一卷第一章的第二部分,马克思上来就指出意识造就生活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紧接着他开始就费尔巴哈的观点提出批判——费尔巴哈通过人的直观的感觉来理解感性世界,这种视角无法看到外部世界与历史、社会发展、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

因此他提出应“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人类的生产、劳动等感性活动才是感性世界存在、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费尔巴哈把人当作“感性对象”看待,是一个单独的、除了概念化的私人感情、与其他没有联系的个体。

他忽视了人的感性活动对外部世界的作用。

而事实上,人存在于这个感性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构成了这一感性世界。

当我们提到个人时,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了他的活动以及现有的和通过活动创作出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是人的思维、精神要求、兴趣爱好与主观情绪变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原因。

也就是说,当费尔巴哈用唯物的视角直观自然世界时,他忽略了历史对感性世界的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他又用了唯心主义的观点思考历史。

因此,对于费尔巴哈的思考而言,历史与唯物主义是完全脱节的两回事。

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创造生命、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首先人类活动的第一步是为了生存下去而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要进一步扩张从而继续更多的生产。

这些是人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而同时他们也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

马克思指出这种社会关系意即共同活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生产力,所以再次响应上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人类的历史与社会工业和交换的历史是必然联系而不是割离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意识形态、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和方法论的重要文本,其中包含着内容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

其中,“实证科学”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消解,意识形态属性的历史理解,以及未来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现实阐释等内容,对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尝试结合当前有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热点问题,重新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论述,以求深化相关讨论。

一“实证科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在理解其具体路径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抽象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思辨化倾向。

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来看,解构传统意识形态的思辨倾向恰恰是其主要任务,因此,当我们抽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内涵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偏离其基本精神了。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符合历史现实的理论,应该“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以往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要受到严厉的批判,正是因为它不是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自己的理论形式,而是把关于实践的“想象”、“观念”看作现实中起支配和决定力量。

这样做的结果是,法国人和英国人还抱着一丝政治幻想,德国人却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

德国人所建构的“神的王国”不过是历史过程的虚幻编纂而已,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关系的意识形式,因此,“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始创的历史理论在特性上就区别于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在把握历史规律的理论维度赋予自身以“实证科学”属性:“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谈“现实的人”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谈“现实的人”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谈“现实的人”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现实的人”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他们研究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现实的人”思想在马恩著作和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

”个人是指“现实的个人”。

一、马恩对“现实的人”的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恩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人和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人的批判与继承。

二、马恩对“现实的人”的规定“现实的人”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着的“现实的历史的人”,而不是单纯的人自身,“现实的人”的发展是在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下才能完成,它丝毫不抹杀人的主动性,它在一种更高层面上突显了人的主体性,因为整个历史都来源于人类主动的创造。

“现实的人”的活动包括物质生活条件、政治生活、文化活动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物质生产活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现实的人”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是劳动实践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具体历史的人。

以物质生产以及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为前提的“现实的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现实的人”的发展极其有限和狭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和交往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马恩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历史理解为个人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现实的人”不是纯粹物质的概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只有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三、“现实的人”在中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关键字: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人,实践,社会关系,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力创作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以“现实的人”为研究的基础,从不同视角第一次系统全面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基本完成,标志着马克主义哲学的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学生姓名:杨扬学号: 2011020083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思政)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也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内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代表作,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历史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他多年以来不断思考、探索的结果。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划清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以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界限。

马克思于1836——1841年在柏林大学上大学期间,先是接受了黑格尔哲学。

当时的黑格尔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极大的发展了辩证法。

马克思在上大学期间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然而随着年轻马克思思想的不断进步,他越来越认识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缺陷:青年黑格尔派虽然主张变革,但仍然走不出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体系,他们认为只要实现了观念上的变革就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就能解放全人类,这很明显是错误的。

于是,年轻的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转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然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具有很大的缺陷,他一方面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个原本正确的理论。

费尔巴哈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在解释社会现象时有时又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文章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性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地位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也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内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代表作,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正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并学会自觉地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划清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以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界限。

文章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性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

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观点。

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但他们没有放弃,并于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之后编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
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 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肯 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 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 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 写于1845年9月到 1846年5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个 方面的原因。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哲学信仰。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 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 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是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 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 即:
(二)《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 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 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 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三)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 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
(四)《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起构成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8、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教材第 18段,原文第26段) 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 革命;
9、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教材19段, 原文第27段) 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而不是相反; (2)历史的动力、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 批判; (3)不只是认为人创造环境,而且坚持环境 也创造人; (4)重视革命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决定作用;
扬弃异化和消灭分工的宗旨是恢复人的实 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特点。“在共产主义 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 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我自 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 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 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 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7——38页。)
3、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4-8段,原文6-10段)
5个基本因素 (1)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它构成一切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及其活动的 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再生产。 (3)人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繁衍及家庭关系。 (4)生产活动所结成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3 所有制的几种不同形式(14-20段) 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 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描述不够准确。
4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教材6-10段,原文21-26段)
(1)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 过程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4)新方法在于描绘出现实个人的能动生活过程。 强调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可以经验观察到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唯物史观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 方便;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German 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间创作的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了对德国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这一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和论证,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们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本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基础。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德国现实的批判也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当时德国哲学界的空洞观念和虚无缥缈的思考方式,进行了深入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伪和自私。

他们指出,德国的哲学和政治领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双重束缚,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这种批判精神不仅对当时的德国有着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基础,推动了德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最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也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和社会主义的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作品中为未来社会设想了一个无阶级社会的理想图景,认为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这一理念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思考、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追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德国社会和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而且对后来的学术界和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深入剖析了物质生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文旨在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该书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以及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其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文章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包括其对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判,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的德国哲学,特别是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思想,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思想、意识等都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他们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关系思想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关系思想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关系思想1.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德语原名。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

这些社会形态都是基于一定的生产方式而存在的,而生产方式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使社会形态的更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物质表现形式,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这四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得不同个体在生产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阶级。

这种社会分工也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著作,它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1 著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共同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探讨了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中叶,欧洲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刘涵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11期摘要:国家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其他哲学进行批判超越的基础上,对自己过往的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澄明了自己的理论,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论述了其国家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前提下科学详尽地阐释了其国家理论:国家的产生、本质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准确理解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前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观;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1-0025-03《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理论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形态》蕴含着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国家、集体、共同利益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论断:其一,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其二,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

深入剖析《形态》中的国家观,有利于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政策实施。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观的思想来源与理论演进进行梳理,对《形态》文本内容进行整合,来重新审视马克思国家观的演进脉络与核心观点,解读好马克思国家观及其当代启示。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观的思想来源《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四十余万字,分为两卷,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包括了一篇序言和三章正文,其中第一卷第一章是《形态》的核心部分,集中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的相关观点。

1.思想来源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直接相关。

《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二人于1845—1846年间完成的一部巨著。

那时正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德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成为二人思想发展的现实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着。

在这部巨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着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