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掌握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2. 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教学难点: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张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土壤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具有颜色、质地、结构等特点。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形成(1)教师介绍土壤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母质、生物、气候。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形成的过程。

(3)教师总结土壤形成的过程,强调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 土壤的分类(1)教师介绍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常见的土壤类型。

(3)教师总结常见的土壤类型,如红壤、黄壤、黑土等。

3. 土壤的分布(1)教师展示世界土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土壤分布的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分布受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2. 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组成(1)教师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教师总结土壤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强调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组成的关系。

2. 土壤的特性(1)教师介绍土壤的物理特性,如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

(3)教师总结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强调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土壤的物质组成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

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①土壤中每种组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②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

土壤的形成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③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5.2.1土壤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2.1土壤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学生对土壤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可能对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有一定了解,但对土壤剖面结构、土壤侵蚀等深入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加强引导。
2.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土壤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相对较少,需要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评价: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网络资源、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3.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补充完整关于土壤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方法等。
4.问答题: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提问:邀请学生回答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点评:针对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环境的基本构成和作用,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仍局限于表面,对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利用图表、数据、案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土壤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2. 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
3. 了解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2.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和卡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投影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土壤的特征和颜色等特点。

2. 讲解(15分钟)
介绍土壤的概念和组成,包括有机质、矿物质和水分等;并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作用和胶结作用等。

3. 操作(15分钟)
请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卡片,上面写有土壤形成过程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自行整理并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

4. 总结(10分钟)
请学生归纳总结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5. 小结(5分钟)
再次强调土壤的概念和组成,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并布置相关作业。

六、课后作业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选择任意一个地方的土壤进行观察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教学设计一、课题来源《土壤》一节本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的教学内容,恰逢在教学期间遇到每年一度的“世界土壤日”,世界土壤日为每年的12月5日,旨在宣传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每一年的土壤日主题都不同,旨在通过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防治土壤退化,提高土壤意识,鼓励社会改善土壤健康,从而提高人们对维护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上发布的一则消息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正在迅速流失。

黑土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我国东北地区拥有全世界三大黑土之一,广袤的黑土是民生之本,人们通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的肥沃。

然而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对于土壤的侵蚀是的黑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学目标1.常识:学生能够准确地阐释土壤的概念,完整说出土壤的组成成分,了解土壤的颜色和剖面结构,2.学识: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说明土壤最核心的特征,了解从母质到土壤的形成过程。

3.见识:使学生理解土壤肥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各要素协调能力的高低。

4.意识:认识到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还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实验设计1.实验内容实验一:主实验:土壤成分探究子实验:土壤中水分、空气、有机质的探究实验二:土壤质地的测定实验三: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观察与性质鉴定虚拟仿真实验2.实验创新在验证土壤中成分时,利用酒精燃烧土壤,验证有机质成分的存在与多少;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观察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与性质鉴定。

3.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实验探究、虚拟野外实验、问题驱动法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一:土壤中除了土还有哪些成分?你如何验证它们存在土壤之中?探究1:验证土壤成分——空气,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探究2:验证土壤成分——水分,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烧杯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有水分探究3:验证土壤成分——有机质。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陆地环境之一。

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土壤的功能。

1.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1 矿质矿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矿质主要包括砂、粘土和黏土等颗粒。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有不同比例的矿质成分,这也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2 有机质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残体、腐殖质和微生物等。

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的降解和积累过程也对土壤质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3 水分水分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适量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与土壤类型、降水量、排水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1.4 空气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为植物根系提供呼吸及养分吸收所需的氧气。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和通气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2. 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和排列方式等。

物理性质对于土壤的透气性、持水能力和渗透性等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质地,而排列方式则决定了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描述了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等。

这些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3 生物性质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了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而土壤中的动植物则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 土壤的功能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3.1 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根系的生长环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水分、营养和支撑。

§4.5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学案(二十五)

§4.5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学案(二十五)

§4.5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学案(二十五)
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土壤的组成及肥力特征。

2.理解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学习重点:土壤的肥力特征,生物和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和影响。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

学习思路:
[阅读总结] 土壤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土壤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供应和调节着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由此构成土壤肥力特征。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什么因素在起主导作用?
风化微生物、低等生物高等植物
岩石成土母质问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少量有机质)(大量有机质)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读图完成]
岩石圈水圈
1.土壤处于圈、圈、圈、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2.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3.土壤可使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完成基础训练中相应的内容。

高中地理土壤的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土壤的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土壤的结构教案我们需要明确教案的核心目标,即让学生能够理解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结构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教案应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步骤,使学生通过直观和互动的方式逐步深入了解土壤结构的奥秘。

一、引入新课开始新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质地和颜色的土壤样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有什么特点和功能?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将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土壤结构的探索之旅。

二、知识讲解在知识传授环节,教师需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定义、形成因素以及土壤圈的作用。

重点阐述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表层、亚表层和底层,并解释每个层次的特征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还可以讨论不同类型的土壤(如沙土、壤土和黏土)及其对农业和环境的意义。

三、互动探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案中应包含互动环节。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并记录校园内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比较它们的颜色、湿度、颗粒大小等特征。

或者,让学生模拟土壤侵蚀实验,观察水流速度对土壤颗粒搬运的影响,从而理解土壤侵蚀的过程和后果。

四、实践应用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应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测量土壤H值或进行土壤透水性测试,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分析的过程。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土壤结构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总结反思在课程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回顾本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点,讨论土壤结构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土壤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六、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比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土壤结构和分类的短文,或者制作一份关于土壤保护的宣传册,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也能继续学习和探索。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熟悉土壤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土壤现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壤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 难点: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收集土壤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什么是土壤?土壤有哪些用途?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覆盖的一层松散物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用途,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教师讲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笔记。

2.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师介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生物、母质等;-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土壤资料,分享土壤的相关知识;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展示内容。

四、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土壤有哪些用途?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以及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讲授1.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师讲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笔记。

2. 土壤分布规律- 教师介绍土壤分布规律,如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分布规律。

地理课土壤教学设计方案

地理课土壤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

(2)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土壤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研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

(2)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土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2)土壤肥力特性的多因素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丽的景色背后,离不开土壤的滋养。

(2)提出问题:什么是土壤?土壤有哪些分类?土壤是如何形成的?2. 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1)介绍土壤的基本概念,如土壤的定义、土壤的组成等。

(2)讲解土壤的分类,如根据土壤质地、酸碱度等进行分类。

(3)展示土壤的微观结构图片,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

3. 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1)讲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如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影响因素。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土壤形成的差异。

4.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介绍土壤肥力的概念,如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含量、酸碱度等。

(2)分析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作物生长、产量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5. 实验与观察(1)进行土壤质地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土壤的质地差异。

(2)观察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的层次结构。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 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 认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土壤资源的认识,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 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教学难点:- 土壤各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 土壤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多少种土壤吗?土壤有什么作用?2.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土壤的多样性。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土壤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基本概念:- 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土壤的物理性质:- 讲解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温度等物理性质。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土壤的物理性质。

3. 土壤的化学性质:- 介绍土壤的有机质、养分、酸碱度等化学性质。

- 讲解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

4. 土壤的生物性质:- 讲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等生物因素。

- 介绍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讲解土壤对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土壤资源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2. 展示成果: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壤资源的必要性。

2. 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地理教案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地理教案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陆地环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分析陆地环境中的自然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陆地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陆地环境的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讲解1.讲解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1)陆地表面的基本组成: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

(2)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貌影响水文、植被,土壤等;植被影响土壤、水文等。

2.分析陆地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我国陆地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

(2)地域性:不同地区的陆地环境存在差异,如气候、地貌等。

(3)动态性:陆地环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如地貌演变、植被变化等。

3.举例讲解陆地环境中的自然规律(1)地貌演变:地壳运动、侵蚀、沉积等。

(2)气候与植被:气候影响植被类型,植被影响气候。

(3)土壤形成与演化:成土母质、气候、植被等影响土壤形成。

(三)案例分析1.我国某地区陆地环境现状分析(1)分析该地区的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

(2)分析该地区陆地环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提出解决方案(1)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讨论如何保护该地区的陆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根据所学内容,绘制我国陆地环境分布图。

2.写一篇关于我国陆地环境特点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陆地环境的组成、特点及自然规律,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互动、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改进。

重难点补充:“同学们,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吗?”“对,有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认识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因素;2.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土壤形成的过程;2. 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土壤样品;3. 土壤相关图片、视频资料;4.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土壤?土壤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具有肥力,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1)教师讲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展示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2)学生总结土壤的分类,如:沙土、壤土、粘土等。

2.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教师讲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2)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成土母质对土壤质地的影响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如:土壤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土壤质地影响较大?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3. 教师点评、总结。

四、小结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的概念、组成、分类、形成因素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1)教师讲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提供养分、水分、空气等;(2)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案

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案

土壤的形成高中地理教案
课题:土壤的形成
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

分析土壤对生物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培养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材料:
幻灯片或投影仪
土壤剖面示意图或照片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土壤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并讨论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
介绍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功能,包括矿质物、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组成部分。

分享不同土壤类型和剖面结构的特征。

解释(15分钟):
解释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物质母质的风化、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淋溶等。

解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如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等。

实践(30分钟):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形成过程。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地区土壤的特点和适用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土壤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思考个人在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农业方面的责任,并培养对环境问题的观察能力。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
进行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观察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进行农田调查和土壤改良实践,了解可持续农业的实际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4.5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精品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4.5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精品

4.5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说明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形成。

2.土壤的形成,主要是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土”字为:“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

1.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2.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动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3.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使地表由裸露岩石变为草木生长,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固相、液相、气相三相俱全的一种独特的自然体。

矿物质:是指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颗粒,是土壤的主要成分。

它能释放出钾、钙、磷、镁等养分元素,供植物吸收。

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的蓄水、供水、保肥、保温、导温和耕作性能的重要因素,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影响。

有机质是土壤重要成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一部分有机质经腐殖化后,使养分储存起来,逐渐释放,不断供给植物吸收;新鲜的腐殖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和空气,流动性很大,它们在土壤中所占比例常随干湿状况变化。

土壤中的水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是根系吸收养分的重要渠道,土壤空气状况是土壤肥力因素之一,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可促进氧气的供应和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并消除其他有毒气体,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

高中地理土壤环境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土壤环境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及其分类。

-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 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土壤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形成过程。

- 土壤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 土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 土壤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土壤,它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组成与分类- 教师讲解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

- 介绍土壤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质地、结构、酸碱度等进行分类。

2. 土壤的性质- 讲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

- 讲解土壤的化学性质,如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 讲解土壤的生物性质,如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3. 土壤的形成过程- 介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母质等。

- 讲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包括成土母质、生物作用、气候作用、地形作用等。

4. 土壤环境问题- 分析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

- 介绍土壤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影响。

5. 土壤保护措施- 介绍土壤保护的措施,如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治理污染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组土壤图片,让学生判断其分类和性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壤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壤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三篇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的繁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重点】①⼟壤的肥⼒特性;②⼟壤的形成 【教学⼿段】⼟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新课)⼟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是什么?⼟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的含义”⽰意图思考)什么是⼟壤? (板书)⼀、⼟壤及其作⽤ 1.⼟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意图思考)⼟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 (板书)2.⼟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 (承转)⼟壤与⽣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壤的肥⼒特性,⼟壤肥⼒的⼤⼩与什么有关? (板书)⼆、⼟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分、空⽓ (观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壤的成分体积⽐例”⽰意图)⼟壤由哪⼏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长的理想⼟壤中各组成物质的⽐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壤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壤的肥⼒特性——提供⽔、养分、空⽓、热量 3.⼟壤对农业⽣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壤的形成和发育⽰意图”思考)⼟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类活动对⼟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风化→成⼟母质;②微⽣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壤;③⾼等植物着⽣→成熟⼟壤。

2.⽣物的改造作⽤ 3.⼈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陌⽣,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学⽣对⼟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圈、⽔圈、⽣物圈、⼤⽓圈等知识,使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壤剖⾯的观察,培养学⽣的观察能⼒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的可以使学⽣将所学内容与⽣活实际相联系,认识⼈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高三地理教案-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

高三地理教案-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考纲要求]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1、陆地水体类型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按空间分布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地下水按循环周期分类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2、河水(1)河流的补给来源:最主要是雨水补给。

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

地中海汛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

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径流的变化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1)类型类型定义补给主要特征潜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潜水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2)潜水的补给来源: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土壤的物质组成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

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①土壤中每种组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②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

土壤的形成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③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教材运用一幅“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说明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累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通过生物的作用以及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发育,成土母质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

教材在说明了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后,在最后一段,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并且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阐述人类对成土过程干预和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结果,教材在最后提出人们对土壤利用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即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人地关系能够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本节教材介绍的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对于土壤,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其都有感性认识,对其作用似乎也能够意识到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对于土壤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比较陌生,因此本节教材在开篇首先介绍土壤的概念,并用一幅“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及《说文解字》对土壤的概念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

从土壤的概念出发,通过“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教材阐述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三个作用:①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虽然土壤是由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来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它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②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③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使裸露的地表草木丛生,从而改变了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

教学建议由于本节教材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土壤标本,或者条件允许,也可以带学生到郊外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解释土壤的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通过对“土”字含义和图像含义的了解,明确土壤的概念。

运用教材提供的“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如何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并通过学生已有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迁移,明确土壤在四个圈层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并使学生明确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说明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各种组成所占的比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利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物质的组分与其肥力特性之间的关系。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土壤合理利用,不但肥力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对土壤的改良可以通过调控养分——增加有机质,调控水分—灌、排结合,调控酸、碱度等措施保证土壤的肥力。

这些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比较陌生,教师要利用学生生物、地理或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引导、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些知识。

“土壤的形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标本、教材提供的“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郊外实地观察,通过观察以及学生已有的关于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等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土壤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实例说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如通过开垦、翻耕、施肥、灌溉等,是土壤逐渐熟化,南方的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不利的影响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壤出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而使土壤退化。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土壤这种可更新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活动取两个花盆和同一地区的土壤,栽种同样植物,其中A盆在一段时间内施用有机肥,如麻酱渣水,并且放在室温相对较高的房间,定期浇水调节土壤中的水分;B盆不施用有机肥,放在室温相对较低的房间,适量浇水。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及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以次说明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对土壤中肥力的影响。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总体特征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其潜力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自然资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和综合的观点,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首先使学生明确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影响。

其次,使学生明确本节侧重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而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涉及。

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虽然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自然资源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

对于这一影响教材配有“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加以说明。

第三,以能源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分析其影响,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本节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知识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备的概念,在本节不再涉及,而是直接应用,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经出现过,本节再次提出,是侧重在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为此配备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概括说明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口的发展有可能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自然资源正是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