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圈闭和油气藏new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
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 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 挡物)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 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第40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
第29页/共91页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 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 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 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 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 5Km:长轴走向北西—南东。构造平缓,有三个明显 的高点。单井最初日产油量1280t。
这类油气藏出现在挤压型盆地的边缘地带,可由多 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与储层结合而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含 油气断块。在逆掩断层上盘,形成了逆掩断块油气藏, 在逆掩断层下盘,常常形成隐蔽性掩覆断块油气藏。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第39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定义: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
孔(溶洞)的油气藏。
第33页/共91页
断层圈闭
第34页/共91页
断鼻油气藏
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第35页/共91页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6页/共91页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7页/共91页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上 及侧向被三条或更多 的断层切割封闭。
第38页/共91页
圈闭和油气藏
形成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等; 形成油气运移通道:断层通道,不整合; 造 成 地 层 的 倾 斜 , 增 强 油 气 运 移 的 动 力
(浮力、构造运动力)。
2.稳定的构造环境
强烈的构造运动:
储集层抬升到地表或被剥蚀,油气发生生 物降解或逸散,油气藏被破坏。
断 层 破 坏 了 圈 闭 的 完 整 性 , 油 气 沿 断 层 散 失油气藏遭破坏。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只有在砂岩百分比在20%-60%,即砂岩单 层厚10-15m,泥岩单层厚30-40m,二者呈 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大, 最有利石油聚集。
2.有利的运移条件
盆地构造格局:研究的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 置上: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
距生油中心的距离:越近越好 是否有有利的运移通道连通 是否处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 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油气运移的封隔体
圈闭距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油源的充足程度
❖油气运移通道的通畅程度
“源控论” 油油在 凹气陆 陷主相 周要盆 围围地 分绕中 布生,
3.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的关系
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他 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
❖盆地构造格局 ❖优势输导体系 ❖水动力条件 ❖盖层底面构造形态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一、实习目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
圈闭的类型及形成条件不仅对油气藏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不同类型油气藏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及部署不同,开发方案也不同。
因此,正确的判断圈闭及可能的油气藏类型,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所给的储集层顶面或盖层底面的构造图,储集层分布图以及油气水分布图(图实3—1—7),确定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图和横剖图上的特点。
二、实习步骤和方法(一)阅读图实3—1—7构造等高线及储层分布图。
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用字母C 表示),圈定闭合面积,计算闭合高度,确定圈闭及油气藏类型,并将结果写在图上。
(二)结合储集层分布的变化及油气水分布情况,绘制给定剖面线的圈闭和油气藏横剖面图5个。
(三)对照平面和剖面图建立立体概念,掌握并牢记不同类型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图示。
三、实习用品方格纸、铅笔、直尺、橡皮。
图实3—1—1 某油层顶面构造图1—正断层;2—油层顶面等高线;3—产气井;4—产油井;5—产水井;6—剖面线;A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B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E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放置剖面图图实3—1—2 某油层顶面C—D剖面图图实3—2—1 某地层底面构造图及其下伏油层等厚度图1—某地层顶面等高线(m);2—储层等高线(m);3—产气井;4—产油井;5—产水井;6—剖面线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放置剖面图图实3—2—2某油层F—E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4000图实3—3—1 某区地层底面构造图及砂层等厚度图1—砂层所在地层顶面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砂层等厚线(m);4—剖面线放置剖面图图实3—3—1 某区地层A—B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4000图实3—4—1 某区砂层构造图及不整合面等高线图1—不整合面等高线(m);2—某砂层顶面等高线(m);3—某砂层侵蚀终止线;4—剖面线放置剖面图图实3—4—2 某区砂层P—Q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5000图实3—5 某区地层顶面构造图及砂层等厚度图1—地层顶面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砂层等厚线A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B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图实3—6 某区地层顶面构造及砂层分布图1—某地层顶面构造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正断层A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B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D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图实3—7—1 某油田砂层顶面构造及油藏分布图1—油水界线;2—砂层顶面高线(m);3—剖面线放置剖面图图实3—7—2 某油层G—H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2000。
圈闭和油气藏(新)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 度和闭合面子示意图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2、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沿断层附近储 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断层的发 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 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各断块内含油层 位、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油气常富集 在断层靠油源一侧。
(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背 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 山一侧较另一侧缓;闭合高度较大,且伴生有断层。 区域上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 成带出现。
老君庙油田L层构造示意图
九泉盆地山前背斜带分布图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 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圈闭度量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
点的构造等高线圈出的 面积
闭合高度:圈闭最高
点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
溢出点:流体充满圈
闭之后,流体最先开始 溢出的点
第三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圈闭和油气藏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 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 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 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 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 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 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 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 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 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大庆油田构造和剖面示意图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滚动背斜的成因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下降盘靠 近断层面的岩层因重力下跌使地层下垂弯曲而形成,另一种是认 为同生断层下降盘尤其靠近断面处岩层厚度较大,促使地层在断 面附近向着断层面“回倾”而形成。 这种背斜圈闭的特点,都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多为小型 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靠近断层一翼陡,远离断层一翼缓,轴 线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背斜高点距断层较近, 一般为 0.5~1.5公里;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轨迹大体上 与断层面平行。背斜的形态、宽度等均受同生断层的控制。断层 面弯曲度越大,背斜形态线越趋穹窿状,倾角越缓。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度
构造幅度: 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 以水平面(海拔)为基准
一、圈闭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
溢出点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 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要素控制、单一的储集层、统一的压 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2. 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二、油气藏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③地层不整合作为遮挡
④地层岩性变化作为遮挡
一、圈闭
2.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 后,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closure):圈 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 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closesing area):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 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也称为圈闭的面积。
③含油面积:外含油边 界围成的面积
二、油气藏
(2)油气柱的高度:油(气) 水界面至油藏最高点的垂 直距离
(3)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 闭合面积(圈闭面积)的 比值。或油气柱高度与闭 合高度的比值
二、油气藏
4、边水和底水
边水:只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 底水:存在于整个油层底部的水
二、油气藏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圈闭与油气藏的类型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最新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②重复褶皱;③平行褶皱;④不协调褶皱;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⑥不对称褶皱;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成的);⑨不整合前的变形;⑩逆掩断层下的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断层与储集层相结合,在平面上构成封闭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情况:①一条弯曲断层与单斜地层相切(图中B) ②由两条或更多互相交叉的断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图中C)③一条近于平直的断层,在鼻状地层向上开口端产生遮挡,形成所谓的鼻状构造(图中D);④由几条断层将地层从四周切割成一个孤立断块,形成封闭(图中E)。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
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毫达西以上。
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
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6%,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的产量来自该层。
根据与刺穿岩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类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③)。
它包括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幅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Ⅱ①-④)。
它包括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溪油田为典型的边滩砂岩体油气藏。
砂岩厚度与蛇曲河凹岸一侧延伸方向一致,砂体的形态与边滩一致。
该油田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鼻状构造,油田分布主要受边滩砂岩体所控制。
油田面积约25km2,原始可采储量达1370万吨。
圈闭和油气藏
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②重复褶皱;③平行褶皱;④不协调褶皱;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⑥不对称褶皱;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成的);⑨不整合前的变形;⑩逆掩断层下的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断层与储集层相结合,在平面上构成封闭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情况:①一条弯曲断层与单斜地层相切(图中B) ②由两条或更多互相交叉的断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图中C)③一条近于平直的断层,在鼻状地层向上开口端产生遮挡,形成所谓的鼻状构造(图中D);④由几条断层将地层从四周切割成一个孤立断块,形成封闭(图中E)。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
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毫达西以上。
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
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6%,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的产量来自该层。
根据与刺穿岩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类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③)。
它包括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幅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Ⅱ①-④)。
它包括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溪油田为典型的边滩砂岩体油气藏。
砂岩厚度与蛇曲河凹岸一侧延伸方向一致,砂体的形态与边滩一致。
该油田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鼻状构造,油田分布主要受边滩砂岩体所控制。
油田面积约25km2,原始可采储量达1370万吨。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部的布奇砂岩中的油田为典型的分流河道砂岩体油气藏。
圈闭
地层
由储集层岩性横向变化或地层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由透镜体砂岩、岩相变化、生物礁体等形成 的原生地层圈闭,由地层不整合、成岩后期溶蚀作用等形成的次生地层圈闭。
水动力
储集岩层中水动力发生变化造成流体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如酒泉盆地北部单斜带的单北油田,即属于这一类 圈闭。
复合
上述两种或三种圈闭因素共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地层-水动 力复合圈闭和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
度量
度量
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其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的。圈闭的最大有 效容积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1.溢出点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圈闭的溢出点。 2.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大。 圈闭面积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3.闭合高度 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闭合高度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 大。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闭合高度的测量,是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 为基准。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构造起伏幅度完全相同的背斜,当区域倾斜不同时,可 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高度,如图所示。
的分类
构造 地层
水动力 复合
构造
储集岩层及其上盖层因某种局部构造形变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断层作用形成的 圈闭,裂隙作用形成的圈闭,刺穿作用形成的圈闭和由上述各种构造因素综合形成的圈闭。
其中,背斜圈闭是世界上最早被认识的圈闭类型,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初期,人们从广泛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背 斜学说,提出了要在有背斜的地方去找油,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当时石油工业的发展。实践表明,背斜圈闭是最主要、 最普遍、最明显也最易找到的圈闭类型;而非背斜圈闭成因复杂,形态多样,隐蔽圈闭的勘探难度大,但也可以形 成大油气田。随着勘探的深入发展,非构造圈闭将愈来愈显示出其勘探价值,特别是在老油气区,它将成为勘探的 主要目标。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五.复合油气藏
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等因素中, 2种或2种以上同时起作用。
金县1-1油田
构造层状油藏为主
复杂断块油藏
东块发育地层油藏 部分单元受岩性、构造双重作用 部分单元具气顶
谢谢
3、
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
塑性拱张背 斜油气藏 刺穿接触 油气藏
☆盐、膏、
欠压实泥岩, 欠压实泥岩 ∵密度倒置 又受到不均衡 压力作用所致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
+ + + + + +
(潜山、基石) 和差异压实作用 有关,继承古凸 起或者沿沉积基 底的隆起形态而 发育成。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一
圈闭(Trap)的定义
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能最小而其
动能为零的地方。
盖层封闭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储 集 层
封闭条件
:储集油气 :阻止油气散失
a.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 b.盖层 + 其它侧向遮挡条件
储集层
无圈闭
圈闭
一、储集岩和储集层的含义
•储集层上倾尖灭油气藏 •透镜型岩性油气藏 •低渗透砂岩中之高渗透带 •生物礁油气藏
盖层
砂岩(储层)
高渗透
低渗 透
A-砂岩尖灭体 油气藏
B-砂岩透镜体 油气藏
C-低渗透砂岩 中之高渗透带
图:各类砂岩体岩性油气藏
原苏联卡杜辛油田渐辛统砂岩尖灭油气藏剖面图
低渗砂岩中高渗透带透镜体油藏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石炭统的“百呎砂岩”油藏剖面图
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油气聚集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共44页文档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4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论圈闭与油气藏
论圈闭与油气藏论文提要石油地质学是研究油气生成,运移,集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它的根本任务是有效的指导油气田勘探,更多更快地发现油气田,为“四化”建设服务。
从油气的生成到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可以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
油气来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油气矿藏是结果和目标。
石油地质学就是要研究自然界油气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方方面面,探讨油气矿藏形成与破坏的动平衡过程,查明今天地壳上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其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原理及油气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油、气在生油层内形成以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离开母体——生油层,以各种形式进行运移。
如果运移的途中畅通无阻,它们甚至可以流出地面,氧化散失于地表成为油、气苗,如果遇到遮挡条件也可以聚集起来,并逐步聚集成油、气藏。
正文一、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及关系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活动的流体,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能够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运移着的石油和天然气,如果遇到阻止其继续运移的遮挡物,则停止继续运移,并在遮挡物附近聚集,形成油气藏。
所以从油气运移的角度来看,圈闭是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那里储存起来成为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也可以说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
或者更形象地说,圈闭是储集层能作为盛装油气的容器部分。
从上述圈闭的概念可知,任一圈闭都具有下列三个基本要素:(1)储集层;(2)盖层;(3)一定的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的形成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圈闭;也可以是其它因素造成的,如断层、岩性变化、不整合覆盖等。
同时任一圈闭还应具有接纳烃类和防止烃类逸出的功能。
圈闭的概念只强调了它具备油气聚集的条件,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便可形成油气藏。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圈闭和油气藏
斜,平面上轴线与断层线近平
行,常沿断层呈串珠状分布。
•构造幅度由深向浅减小。
牵
牵
牵
胜利胜坨 大港港东 华北岔河集 渤海海四井 苏北真武 南阳下二门
济阳坳陷胜坨沙二段(E3s2)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主力油层沙二段储量占 77.9%。储层粉砂岩-砾状 砂岩,矿物成分石英、长 石,胶结物少。油层93层, 有效厚度31.6-41.3m,孔 26-35%,气渗200010000×10-3μm2,但非均 质性严重。原油以稠油为 主,黏度>10mPa·s者占 54%。
短轴背斜,轴线NE向。西翼倾角3-23°,东翼3-5 °。发育NW向正断层。 油层岩性:长石砂岩为主。油层135层,有效厚度35-62m,孔23-26.3%, 渗145-3600×10-3μm2。探明地质储量>15亿吨。
(三)生长断层与逆牵引
背斜圈闭
•逆牵引:出现在同生正断层
下降盘的一种重力下跌构造。 •亦称“滚动背斜”。 •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短轴背
2.油气藏 •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 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小的油气聚 集单位。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 度量参数
1、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规模或大小可以用 圈闭的有效容积来评价。 •取决于于闭合面积、闭合 (高)度、储集层的有效厚 度和有效孔隙度的分布等。 溢出点/闭合度/闭合面积
德克萨斯州东南部的盐丘型油气聚集带(阴影部分)
(五)与古地形突起和 差异压实有关的背斜
•古地形突起(较老的岩石 被风化后形成的)之上接 受沉积时,发生填平补齐, 向突起方向超覆,沉积负 荷悬殊引起差异压实作用, 形成背斜构造-披盖构造。 •向上构造幅度递减直至消 失,地层倾角也逐渐变小, “顶薄翼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旋回。
2.形成环境 水陆交替地带,海岸陡岸带附近 ,河谷两侧 ,古地形突 起一侧 ,古构造一侧剥蚀面.
特点:储集层位于不整 合面以上。水体加深,
水进系列,砂层上下为
泥质沉积,富含有机质, 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
旋回式和侧变式生储盖
组合。油气运移距离近。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图为委内瑞拉马图林盆地夸仑夸尔油田就是地层超覆式油气藏。主要产层 为上新统陆相夸仑夸尔组,不整合于中新统和下第三系之上,油层上倾方向不整 合起主要封闭作用,还有岩性尖灭、沥青封闭等多种因素。
石油地质学
胡 芳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资源系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 2.能在图上画出并识别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 为构造油气藏。
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 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 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 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形突起。以后当地壳下降,其上被不渗透层覆盖便形成
潜伏剥蚀突起(古潜山)圈闭,聚集油气后,就形成古 潜山油气藏。
(3)构成: 构成潜山的岩石, 常见的是碳酸盐岩、火 成岩、变质岩,这些岩 石的抗风化能力较强。
潜山圈闭中,油气储存
在紧邻不整合面以下的 突起最高部位,下边有 底水承托。油水界面、 油气界面往往与地层层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图为我国任丘油田。 该油田古潜山储集体主要 由中、上元界雾迷山组硅 质白云岩组成,围翼为寒 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 地层。储集空间为长期遭 受风化、剥蚀、溶解以及 历次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裂 缝、孔洞,下第三系巨厚 的泥质沉积覆盖于上,形 成良好的盖层,油源来自 于下第三系的生油岩。
委内瑞拉夸仑夸尔油田横剖面图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 2.能在图上画出并识别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任邱油田剖面图及平面示意图
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
3.基岩油气藏(以结晶变质岩类储层为主)
(1)概念: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层基底的结晶岩系、
变质岩系中的油气藏。
(2)特点: A.储集层大多数为 裂缝型(构造运动和风化作
用),是盆地基底的褶皱,变质岩系;
B.油气既可来自基底上部的生油层,又可来自通 过不整合面与基岩沟通的储集层;生油层不会在储集 层之下; C.生储盖组合形式大多数为新生古储型;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图为北非阿尔及 利亚的哈西-迈萨乌 德油田。该油田的背 斜构造于古生代末期 上升,长期遭剥蚀, 隆起顶部出露寒武系 砂岩,至三叠纪时才 开始被盐岩及红色页 岩所覆盖,形成良好 的圈闭条件,产油层 为寒武系砂岩,油气 来源于凹陷内志留系 黑色页岩,通过不整 合面运移于圈闭中聚 集。
(3)成因:
基岩内部没有直接接触不整合面,遮
挡层由内部的隔层构成,储集空间主要是 由于构造破碎作用或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 形成的构造裂缝或溶蚀孔隙,严格的说不
属于地层油气藏。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4)基岩油气藏与古潜山油气藏的区别
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实际上它是 属于特殊类型的古潜山油气藏。 储集空间、运移通道、油气藏特征均与古潜山油气藏相同, 它与古潜山油气藏的区别主要在于:①储集层类型,古潜山为沉 积岩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基岩油气藏为变质结晶 岩,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产生的裂缝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②油 气来源,古潜山油气藏油气可来源于比潜山时代新的生油岩,也 有与潜山同时代或比潜山老的生油岩;而基岩油气藏的油气只能 来源于不整合面以上的沉积岩系的生油岩,不可能来源于基岩下 面的生油岩。 基岩油气藏的储集体有前寒武系、古生界和中生界,潘钟祥 教授(1982)将那些构成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的前中生界(即古生 界-元古界 )沉积岩系中所形成的不整合面下的潜山型油气藏, 油气源来自不整合面之上沉积岩系的,亦称基岩油气藏。
哈西-迈萨乌德油田横剖面图
2.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碳酸盐岩
类储层为主) (1)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古地形突起被上覆非渗透
层覆盖形成的圈闭中聚集了油气而形成古潜山型油气藏 无论是侵蚀还是构造成因的,或二者结合生成的一切被掩 (古潜山油气藏)。 埋的古地形突起都称为古潜山。
(2)成因:不整合面之下的岩层因构造运动上升,长 期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地下水淋滤,溶解作用等结果形 成良好储集层,坚硬致密岩层抗风化能力强而形成古地
①盐栓(核)遮挡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 藏;③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 伴生断裂、岩性尖灭、不整合以及刺穿上方的隐刺穿背斜和 断层,形成与刺穿有关的隐刺穿油气藏。
教学目的与教学思路
掌握地层圈闭及其油气藏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地层圈闭及其油气藏的特征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三节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
划分为三种类型:
1.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以碎屑岩类储层为主)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原有的古构造(背斜、单斜等)仅被剥蚀 掉一部分,残留的构造被新的非渗透性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后所 形成的圈闭中聚集了油气即形成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1)秃顶背斜型不整合油气藏(图7-26b) (2)单斜型不整合油气藏(图7-26c)
盖或超覆形成的,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油 气藏。
地层油气藏概述
标志:1917年 发现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玻利瓦尔油
区(巨大地层油气藏,世界第三);
1930年
发现美国东Texas大油田(地层油气藏)
世界上除波斯湾盆地和前苏联的大油气田(主要是构造圈闭类 型)外,43%的石油储量和30%的天然气储量是在地层圈闭中。
世界上,地层油气藏最集中的地区:美国中部的古生代地层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与下伏老地层为不整合接 触,为地层油气藏创造有利的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圈闭 和油气藏 (不整合面之下 的)
地层超覆圈闭和 油气藏 (不整合面之上 的)
一、地层不整合圈闭与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圈闭(unconformity trap):凡是储集层 上倾方向或上方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遮挡而形成的圈 闭。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油气在不整合圈闭中的聚集。 不整合:代表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沉积
一、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
二、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三节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
地层圈闭: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又称作不整合圈闭,
也就是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地层圈闭的形成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
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覆
二.不整合面以上的圈闭
不整合面之上的圈闭与各种成因的地层超覆有关,即储 集层超覆于不整合面上,其上又被连续不断的非渗透层所覆 盖,从而形成圈闭。
地层超覆可以是局部充填式,也可以是区域性广 泛超覆。
二、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1.地层超覆:指当水体渐进时,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较新沉积 层覆盖较老沉积层,并向陆地发展,与更老的地层侵蚀面成不 整合接触。 剖面上看,超覆表现为上覆层系中每一地层都相继延伸到下伏较 老地层边缘之外。同一柱状剖面中,由下而上沉积物变细。 地层退覆:是在水体渐退时发生的,较新沉积层范围愈来愈小。 一般来说,水进水退 常交替出现,剖面上 表现为超覆不整合面 与退覆削蚀面相交, 颗粒由下向上为粗细
面斜交,而不受层面限
制。
(4)、地层不整合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双重作用 (一)有利方面 1.不整合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大规模裂缝溶洞、
孔隙带(风化剥蚀、淋滤、溶解)
2.不整合面附近有利于形成一系列圈闭;(遮挡)
3.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破碎面)
(二)不利方面 原来已经形成的油气藏,使盖层遭受剥蚀,起破坏作 用。